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

第1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析多媒体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阐释了多媒体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并指出了其在迎接大学英语四、六机考到来的优势, 最后提出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前言

2004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其目的是把教学目标从阅读教学转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上来,并强调必须“增强学生自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提出了挑战,对于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师而言,在转变教学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根本的改革,使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对学习而言,《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目前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大学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媒体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帮助,较快提高英语综合运用水平,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本着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理解, 本文阐释了多媒体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教学模式下在迎合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的优势。

1.多媒体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顺应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

《教学要求》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重要依据和目标。《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适应这一教学目标的需要,四、六级考试改革于2005年启动,到2007年已完成新旧题型的转换,全部进入新题型。新题型加大了听力方面的考查。《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正是应对这一教学模式,2007年,四、六级网考项目被列入国家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四、六级网考立项;2008年12月21日,全国50个网考试点学校的5000名考生第一批尝试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大学英语四级网考重在检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听、说带动写、读。其中听力理解占25%,听力综合占45%,阅读占30%。听力材料多为原始语料,语速为正常英语发音语速,因此它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是顺应四、六考试改革这一趋势。

2.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1.2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学习观——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

强调成人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念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教学的实质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提倡创造“真实”、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使学生对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1.3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认识重构——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出发,现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非常强调“意义认知”为先导、以“学习”为中心,认为外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结构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主张师生及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就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应更注重学习过程。即:教学应是一个由学生对主题意义认知为引导,由内容认知、文化习得、有声模仿、形式记忆、社会交际运用等学习活动组成的反复循环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性化广泛的语言拓展体验活动。它强调从学懂向学会转变,从“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到“可理解的输入”与“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并轨的转变。强调语言技能之间的转换,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学会,强调听说。

2.2 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保障,同时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取课堂面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平台学习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立体化,即教学过程的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发展,就必须分别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及方法的立体化,从而真正实现课内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2.2.1 教学理念的立体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C. R. Rogers)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行为之能力以及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以学生为主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引发了一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变革。外语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学生训练密度与某种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应是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围绕这一目的,从各个层面极大地拓展了英语学习的时空,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成了现代人英语学习的时代特征。

2.2.2 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估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从这层意义上讲,大学英语教学的“立体化”就更加明显了。

这就要求教师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指导者转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策略、方法和主体意识。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语言交际环境的营造者、语言学习的指导者和语言学习潜能的挖掘者,更重要的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者。

2.2.3 教学内容立体化

教学内容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学要求》指出,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这种能力应包括:(1)比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构词知识、语法知识等;(2)比较全面的语言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3)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本族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历史、社会等;(4)相关策略,包括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教学应以传授语言知识为手段,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师的中心任务除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融入语言交际之中,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教学内容立体化是指:第一,知识性强。既要突出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又要强调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第二,思想性强。大学生要真正走向成熟,需要有正确思想的引导,而大学英语课又肩负着人文思想教育的重任,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工具性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主要还是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掌握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较强的工具性,做到语言知识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强化相结合,使得学习者能学有所用。

2.2.4 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电子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培养适用于时代要求的英语人才,我们应该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立体化,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既有较强信息能力又有扎实外语基本功的高层次人才。

教学手段立体化还包括使用体现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思想指导的全新版教材和最新真实语言材料。新版教材要不同于以往注重单一知识积累的传统教材,要能融知识积累、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突出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特点,有利于真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

2.2.5 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倡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的中心任务除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融入语言交际之中,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束缚,营造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电脑、光盘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2.2.6 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课前自主学习-课前,由学生自己确定时间到自主学习中心登陆计算机局域网进入课程系统进行视听说自主学习。在该课程系统中,学生自主完成与精听语篇相关的理解性或产出性主、客观题,根据要求模仿录音、复述部分内容,在完成预设教学环节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课堂视听说-改革了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视、听、说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选择合适教材和相关音像材料是实施本教学模式的基础。具体步骤如下:

(1)口语先行。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围绕本单元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语活动;也可安排学生进行时事报道、讲英文故事等方式进行口语训练。

(2)听说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听力课堂时间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锻炼口语的机会,将听力教学与口语操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边听边说、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简要复述等方式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

(3)边看边听,视听说相结合。教学中选用大量的视频材料,学生通过先看视频、听音频材料,然后通过模仿、复述、角色扮演等各种方式将视听说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课后自主视听说-通过电子阅览室、自主语言学习中心以及学校调频广播,为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平台。

第2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 一体化 实践 探索

如何使技校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解,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是很多技校实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笔者学校尝试在机械实习教学中走一体化教学的道路,利用有限的师资,完善对技工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一体化实习教学必备的条件

1.实习场地:校内实习工场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实习教学场地主要是在校内实习工场和校外企业。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是结合生产进行的,至今仍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展开课堂化实习教学主要适用于技工学校校内实习工场,既有一体化教师集中上课空间,又有学生具体实习操作空间。

2.师资:专业一体化教师、实习指导教师

(1)专业一体化教师,集中讲解,负责把理论课堂上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过渡到对学生的实习教学中,解决实习教学中的理论渗透,做好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操作讲解和演示。

(2)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集中讲解和动作示范及安全常识的运用,配合专业一体化教师做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

3.操作演示设备

操作演示设备有台虎钳、车床、数控模拟车床、数控模拟铣床、焊机、焊枪等。教师利用必要的专业设备,向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课堂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动手欲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操作要领和必备的安全常识。

4.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有各种工、卡、量具和机械图形。教师利用实物教具,使学生把专业基础理论课知识运用到实习中。专业一体化教师所利用的实物教具,也是学生在实习中要使用的工卡量具,从而把比较抽象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一体化实习教学环节的展开

一体化实习教学,必须遵循实习教学的规律,主要体现在所运用的基本环节上: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四个环节。

1.组织教学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中,组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实习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实习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尤其是在实习课前的组织工作更为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备战”意识:上课意识、工作意识、安全意识。

具体做法是检查学生出席情况,检查学生着装仪表是否符合技工学校学生仪表要求和符合工场安全要求,安排学生入场后的听课位置和实习工位。

2.入门指导

入门指导包括:讲解新课题、示范操作、学生练习。

(1)讲解新课题。每个课题开始,由专业一体化教师按照实习课题要求,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生产工艺,并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示范操作。教师通过示范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以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学习对象。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要领得当。

(3)学生实习。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我们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巡回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实习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对学生操作姿势或操作方法做全面的检查和指导。这个阶段是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阶段,也是安全实习、文明实习意识形成的阶段,是实习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巡回指导应按照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针,着重分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突出体现因人施教的教学态度。

4.结束指导

专业一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要全面、具体、准确地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优点、缺点找出来,分析实习操作效果,找出克服缺点的办法,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过程中,专业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特点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注意培养优秀学生,也能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差或较慢学生的指导。根据个别差异,对思想、性格智力、体力等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从而使全体实习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3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节点,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树立学生思维导向性的数学教学理念,并积极利用数学问题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全面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高年级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老师通过设计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分析与理解、抽象数学模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逻辑与解答思路,进而优化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让数学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参与学习转变,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一、设计好数学教学问题,优化数学教学问题的质量

1.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数学教学问题

为了做好小学高年级的问题教学法,老师首先就要做好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调查,主要是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学习困境,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还是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向,并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与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以及数学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2.强化对数学知识要点的分析,立足于数学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来进行数学问题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教师自身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尤其是应该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来进行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问题设计,这不仅能反映出数学教学重点,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实现数学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方向转变,实现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3.加强学生预习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互动与联系

老师还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进行学生的预习教学工作,将数学教学内容以数学问题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相应的数学预设问题。而老师则在对预设问题完成情况的统计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掌握,然后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来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创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与积极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指示性。

二、创设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情境展示,实现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形象化认知

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一个形象化的认知与掌握,老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将数学问题视频化与图片化,实现学生对数学教学情境的立体化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比如,老师在进行鸡兔同笼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形式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有一个更加精准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2.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迅速寻找逻辑关键点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老师在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生活思维与生活经验分析与理解数学问题。比如,老师在进行追击问题的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交通工具形式上的多样性,使得追击问题过程的问题形式更加具体,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作用。

3.通过数学游戏来灵活数学问题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为了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老师还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来灵活创设数学问题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在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兴趣性,使得数W教学变成学生主导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扩展数学思维广度。比如,老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讲解时,就可以引用学生变老师的游戏来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自己讲解与分析数学问题,以此接力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加强对数学教学知识重点与学生基本学情的掌握,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学问题与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智移云;管理会计;教学体系;实践课程

“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统称。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目前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熟练专业知识的管理会计人员,更需要具备数据整合、处理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从而为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决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价值增值奠定基础。为了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高校会计专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及时反馈实践效果,不断完善,从而满足大智移云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

体系顶层设计加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是优化管理会计教学体系的第一步,也是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具体实现的过程,是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顶层设计是从一定的高度进行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其考虑了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各个影响因素与环节,将“大智移云”的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贯穿始终,无论是在教学实施环境、教学模式及手段、教学实施设备等方面都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有用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财务策略提供基础信息,进一步帮助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预测、决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必须以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为指引,进一步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实践等教学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会计专业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及硬件,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实施与运用。并且应该改进教学内容,增加预算管理、资金内部控制管理。财务预测与决策等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比例,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校企远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信息,处理数据信息以及利用信息数据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具体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

二、加快构建体现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信息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是实现顶层设计的关键,是顶层设计实施的具体构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应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资金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管理、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管理等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平衡计分卡、本量利分析等方法为手段,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载体的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优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分析、整合及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竞争力,真正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完美链接。

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模块化、循环式”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全方位、全过程、模块化、循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嵌入式为主导,以“VBSE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为指引,以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手段,在管理会计理论教授期间,配有与理论知识相一致的课内管理会计实训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时间上的衔接与配合,满足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并在大三、大四开设集中管理会计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进一步掌握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该实践教学体系开创了会计学科教学中课程内部有章节实训,课程间有整合实训,毕业前有综合实训,实训教学活动贯穿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程的系统性实践教学,并与相关企业进行链接。该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形式和环境上实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全面对接,克服传统教学体系专注理论教学、缺乏能力培养的弊端,融入执业能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出该方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宝贤,唐建荣.互联网+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财会月刊,2017,12(110).

第5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一、科学方法教育体系概述

科学方法是教育手段中的一种,在高中化学应用当中,化学教师作为整个化学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教学手段来实现的,而科学方法教学就是连接化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手段,通过两者之间从认识、发展到最终总结的一个过程就是科学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是让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运用符合科学原则的手段进行,即坚持认识实践活动中正确方法的应用和重要性.各门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存在着很大不同,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属于科学方法的一种,而应用科学方法教学就是以化学基础研究方法为中心来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教育内容.

二、当前高中化学应用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虽然科学方法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但其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在现阶段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科学方法的应用不够灵活.很多化学教师在应用科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时,对于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都不是非常清晰,对于具体的科学方法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加上所掌握和应用的科学方法较少,导致化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主要是依靠观察法、实验法和感性认知方法进行教学,比较单一,对于其他的科学方法像是分类法、分析法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应用更少,自然可以想象应用效果.

二是科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很多教师在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没有将其与教学目标直接挂钩,对科学方法的把握力度不够,导致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当中显得可有可无,并且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于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把握不准,对于科学方法教学的考核评价缺少相应的标准,使得教师很难对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当中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这就使得科学方法在实际的化学教学当中无法得到具体的应用操作,造成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时间不短,但效果不突出的现状.

三、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实施策略

针对于当前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现状问题,化学教师应该积极正视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学问题,构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不断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1.在概念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

对于概念的学习在认识上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形象感知、形成概念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感知到深化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概念本质,将化学概念内化到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当中.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章内容时,对于物质量的概念就是就可以应用归纳方法来帮助学生得到物质的量概念,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增加形象感知,通过感知积累来形成概念,最后到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化学教师可以在事先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从中对物质的量概念进行提炼,并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方法来进行推导,最终得到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应用归纳方法对概念进行总结提炼,而且其中推导演绎的过程中也是科学方法应用的体现,利用科学方法最终得到全面的化学结论.

2.在化学实验中应用科学方法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也是化学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在整个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科学方法,同时实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有不同侧重的,比如验证法实验是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将培养重点放在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分析能力上,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化学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并结合观察法、归纳法、假说法等其他科学方法进行多元化应用,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授氯水性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科学实验法,让学生先提出对氯水性质的假想,然后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来验证各自的假想,包括氯水的漂白性、氯水的酸性等,这些性质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设计来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在化学教材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

第6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体系 立体化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2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别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作为应用型地方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工科院校的特征在于与工农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检验,为学生实现实践、创新、创业奠定结实的基础。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专业,以该专业为依托的生物化工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素,将毕业设计分成一般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开发性四个类型,根据各类型要求,在先期准备中,适时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储备相应知识和技术,构建与之对应的教学体系,综合专业特色、工程实践、学科交叉等诸多因素,逐步建立了毕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工程实践与技术改造并举的立体化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师为主线,以校内实验室和企业规模生产两大平台为支撑,体现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实践教学层次,采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质量评价、规模实施四种方式,利用学科交叉及知识组合,融入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构建毕业设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内涵

二、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特征

(一)目标明确特色化

明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办学定位,以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工程技术管理为专业定位,以产学研合作培养为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凸显工程化特色教育,并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向其他专业辐射。

生物工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具有实验性学科的特征。生物工业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在受控条件下利用生命过程本身作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手段,由此产生种类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形成新的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国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1][2]在江苏省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需求下,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位于苏北腹地的淮安市唯一的一所工科本科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酿酒是苏北的地方特色产业,有着洋河、今世缘、双沟、古顺河等多个名酒生产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提升传统酿造及企业现代生物工程相关技术的主力军。同时,淮安境内的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清江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均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螺旋霉素等常见药物。现代生物技术是这些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及企业生存的保障,需要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出 “有创意、会创新、能创业”且经过系统训练的应用型工程师。

(二)校企联合工程化

在毕业设计教学实际过程中,将校内实践与企业规模生产有机结合。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工程实践为重点,在生产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能管理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工程师。[3]通过企业工程实际训练,巩固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专业领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并掌握生物制品的生产、运行、管理与营销,学会生物制品制备工程项目的设计、安装、施工与维护,达到应用型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有着稳定的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就业基地18家,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其中包括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天士力药业等著名企业,这些能为本专业工程培养阶段提供保障,有效地保证了培养效果与培养质量。

(三)课题来源多面化

毕业设计选题很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成败。采集的课题来源广泛,有的是导师的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有的是学生自主申报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有的是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还有的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新创意。这些课题分别来自于工程实际、企业创新及技改(包括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各类横向课题、国家及省市基金、工农业科技支撑、科技攻关、科技扶贫、星火计划、苏北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等,与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密切相关,如凹凸资源与生物缓释、传统酿造与工程菌株、蔬菜粮食与功能开发、农业秸秆与综合利用、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分析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错位竞争的原则,紧密围绕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物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发工作,共同申报并实施科技厅企业博士基金、农业支撑、工业支撑以及苏北专项等项目,先后获国家、省、市立项科研项目共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研的省科技厅立项项目共8项。本专业学生2011年新获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10项。

(四)实施场地平台化

生物工程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采取自主建设或省市及企业共建的方式,建有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淮安市生物转化与生物制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共建淮安市生物能源研究与转化中心、淮安市乳品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淮安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新型基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凹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安市天然及合成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淮安市新型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能通过各类平台,学会并掌握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质量评价、规模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指导教师多元化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工程化建设。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专业具有良好的工程教育背景。现有教师队伍中有从企业引入的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及产品生产的高级工程师,有经过企业工程学习的年轻硕士和博士,有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总监,有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等。此外,学校还在相关企业聘请了企业高级工程一线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与校内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工程实践环节均在各相关企业实施,工程教育基础较好。

(六)学科交叉组合化

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是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 。[4]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的整体性,实质上是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是学术思想的交融,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想的体现。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性最强的也最能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产学研用等各个部门都很关注。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各个学科分化得越来越精细,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许多学科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能从事跨学科背景的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对于面向工程一线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更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组合。

传统的创新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创新、产品创新、重大创新以及显性创新效益上,缺乏多重性、动态性、协同性。因此,要改变这一传统视角,以系统的观点、组合与集成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行为,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5]“新型豆渣制品的开发──可食用纸研制”的课题中需要测定产品应力及耐破度,由于可食用纸的受力很小,没有相应的机械强度测试仪器。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跨专业组合创新理论,创新性地自制了简单的测试拉应力的拉伸试验装置和耐破度的测试装置,及提出了可食用纸耐破度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考查了将机械强度测试知识应用于可食品生物类毕业设计的创新及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并付诸实施。“太阳能控温生化制品运输箱的研制”课题,需要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电子学、机械学、测控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组合。“淡水鱼无水保活运输技术开发”课题需要将生物技术、生理生化、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振动控制、质量评判等诸多知识点有效组合。“红外法测定西红柿的含糖量、土豆中蛋白质的含量、药物中含水量、维C银翘片中维生素C的含量”等课题,综合了红外检测、糖、蛋白质分子振动方面的知识,用振动方面的知识,通过非线性建模分析红外检测结果。这些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表明,用组合创新理论指导跨专业毕业设计是可行的,组合创新理论适合在跨专业毕业设计中应用。

(七)培养能力层次化

在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中,能力培养需要分层次实施,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能力层次呈阶梯式提升。学会创意是基本,掌握创新是手段,能够创业是目标。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校内实验学习和学会创意是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最终可以实现创新创业及科技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总体目标,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根据具体的毕业设计课题,有些表现为单一层次或方式,有些则属于多层次或方式的综合。

(八)学生参与阶段化

毕业设计需要综合性的知识,涉及各年级的知识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或企业,从大二开始,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学生跟随导师进入课题组,结合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课题的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选择地参与。低年级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的限制,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助手,逐渐学会并熟练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从大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始,让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每个年级所掌握的知识阶段不同,则对课题的认识会有差别。

按照教学体系,参与课题或工程实践训练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新品研发、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质量控制、规模生产等,其目标是达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具体的单一方式,能力训练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如设备改造侧重机械结构与电路的改进或设备选型等,质量评价侧重分析检测与指标控制,而产品研发则需在市场调研及确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有的参与的只是局部工作,有的则可能全程参与。

(九)创业创新一体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家倡导自主创业的形势下,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6]在创业、创新的教育背景下,将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化,产生并储备创新创业技术,是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具体化和提高,是创业技术的学习、储备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技术与创业技术不同,创业技术不一定是新技术,不一定具有技术的新颖性。即使是新技术,在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理念下,也要再改进,至少要根据自主创业的条件,作技术改进,形成适合自主创业条件的创业新技术,力争达到新技术的最高水平或代表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新创业一体化与创新实践不同,创新实践不一定产生创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新的理论、方法、理念、技术,而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结果一定是创新创业技术。江苏省淮安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毕业设计活动中最易实现一体化。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在校尝试创新与创业技术结合,体验创新创业技术。创新是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产生一项技术是常事,如提出一种产品生产工艺,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研制一种新形食品等,学生均可获得一项技术,若这些技术可用于创业,则在毕业设计通过创新创业一体化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一体化的成果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手段,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用此方法,现已申请及授权的专利包括:活鱼无水运输装置(专利号ZL200720040594.4),食品霉变评判新方法(申请号201010248822.3),反复休眠无水保活淡水鱼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41746.3),太阳能半导体果蔬冷藏运输车(专利号200820042047.4)等,这些专利技术都可用于创业。活鱼无水运输装置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完成的可用于创业的技术,具有该装置的全套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并实现了专利保护。专利技术由师生共同完成,成果共享。师生共同申请专利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热情,并在学习、体验申请专利中,提高了保护成果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培养面向工程一线工程师的核心教学环节,需要先期的各种训练基础支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均与此不可分割。体现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立体化教学体系成果来自于各方面的综合,目前成果已在生物工程以外的制药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推广使用,效果普遍较好,这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其他本专科专业。运用组合创新理论,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知识综合型毕业设计,能形成毕业设计的创新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超,王伯初,祝连彩.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46-50.

[2] 赵新川.生物技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3):26-27.

[3] 倪依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8-69.

[4] 周永明,楼程富.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6-17.

第7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29-02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教学研究不仅强调单门课程要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更注重整个教学体系要系统化,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笔者拟以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体系设置,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使学校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轨。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般来讲,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一般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嵌入式技术产品的软硬件系统基本开发、调测、维护及技术支持等工作,更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步具备社会交流、组织管理、自我学习等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设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我校1~5学期每学期都有为期4周实践教学的特色,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分阶段系统化设计。我校1~6学期各阶段培养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及人格的培养。实训强调的是以“做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每项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地组织实施,教师的作用是帮助、指导和引导。因此,要求学生明确任务,积极参与,相互讨论,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另外,要求学生同企业员工一样必须严格遵守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守则。

为实现各阶段目标,每个学期从实训目的出发,对实训模式、实训组织、实训内容、实训软硬件条件、实训师资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和演绎,最后与合作企业讨论后共同实施。在此,以第一学期的实训教学为例,将该设计详细展开,如表2所示。

以《数模电路基础》课程为例的实践教学设计

由于国家高职录取政策等原因,现阶段进入高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与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具体实践课程设计中,要求专业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以《数模电路基础》课程实训为例,本实训课程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入门级基础实践课程,以数字电路为主,涵盖电路分析、模拟电路等内容。根据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硬件电路组装、调试和检测的职业能力,较高的要求则是硬件电路的分析、综合与设计能力。为此,本门实践课程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实训——拔河游戏机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首先教师给出参考电路,学生通过数字电路实验箱进行原理验证,基础好的学生可进行分析综合并提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可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由学生本人上台讲解自己的方案,当持不同方案的学生人数多时,还可进行分组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引导作用,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无论结论是否正确,都要鼓励学生动手验证。

原理验证完成后就可以实物电路设计与制作。本专业尽管以软件开发与应用为主,但还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实物电路设计、焊接等技能。发给学生大小相同的敷铜电路板,学生各自为战,设计出自己的布局图。在焊接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发现设计缺陷,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焊接是否成功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这时教师的鼓励与耐心起很大作用。教师传授基本方法与技巧后学生就自己练习了。此时,教师可挖掘若干焊接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助手,指点焊接。在焊接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调试自己的产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化成工作情境的设计、组织、引导、监督及挖掘学生潜能的工程师的角色,该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以“沟通、理解、体验和感悟”为理念的实践教学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估具有评价、反馈和导向功能,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指导教法、学法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中要努力寻求职业工作要求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生已学到的技能和以工作为基础获得的职业能力上。整个考核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学生按照项目分工及指引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情况、学生实训表现、实训小组提交实训报告质量,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1)实训单位评价方法。由顶岗单位根据学生的出勤、表现及完成分配的任务情况为依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占总成绩的50%(即50分)。(2)学生实训表现评价方法。该部分成绩由学生自评互评两部分组成,具体评定标准如下:学生小组成员互评在实训结束后进行,采用不记名评分方式。学生小组成员互评占70%,学生自评占30%,此项共占总成绩的30%(即30分)。评定标准与实训单位评价方法相同。(3)实训总结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由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训总结报告质量评分,此项共占总成绩的20%(即20分)。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更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工作而应获取的能力和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姜大源,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陈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0(7).

第8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2-03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在校学生。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其确切涵义,导致职业规划缺少自我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育体系、从知识课程向行为养成的转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态度层面 要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自觉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行动。

能力层面 要使学生具备自我探索、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求职、创业等基本能力,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诸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知识层面 要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掌握自我认知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

基于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求职应聘、自主创业准备等七个单元。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过程。每一学期都安排独立的内容,不同学期的授课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实施时间上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 本模块通过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理论、结构理论及其他理论,使学生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维持有效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做出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理智地选择行业与职业,利用职业生涯理论解释自己的行为,进而更加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行为约束能力。

自我认知 本模块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自我认知的维度,个体、社会、测验三种认知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16PF测验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认知的维度和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自己,加深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理解职业选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做出生涯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综合分析各种内部因素,避免陷入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的误区;能够了解职业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理性地看待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决策风格及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撰写方法、步骤,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目标以及大学生涯管理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因素,掌握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科学的决策方法,完善自己的决策风格;能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方法及步骤,理性分析自己及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及综合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深刻理解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及内容,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培养方法、综合知识的提高途径、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方法、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以及早期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途径及方法;能够了解学生与职业人的区别,并自觉地在大学生涯后期及社会实践期间以职业人的标准约束自己,顺利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并对自己的早期职业生涯做出有效的规划及管理,以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 本模块主要学习求职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及义务、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以及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等,同时宣讲国家及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途径合理合法地处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求职应聘 本模块主要学习设计个人职业形象的原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制作、了解面试的流程、训练学生面试礼仪及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具备基本礼仪,掌握面试技巧。

自主创业准备 本模块主要学习成功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创业成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了解创业过程,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并能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会。

以学生为核心,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应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改为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诚实守信、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就业观。

普遍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根据学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课程内容,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信息收集、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指导,更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特长等,从个性塑造、潜能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小型的、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更多地应当是一种实践体验式教学,在整个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专题研讨、情境演练、招聘现场模拟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检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顶岗实习策略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不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的最佳机会,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序幕。与相关部门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完善制度,设计方案,健全机构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实习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促进效果 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环节,各方面人员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应当如何去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使实习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顶岗实习期间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认真完成实习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管理,掌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不过分关注企业性质;克服依赖他人的思想主动就业;不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把高薪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学生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包括社会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承担工作责任的心理准备,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心理准备,接受上司严厉批评的心理准备,经得起挫折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展开个人的职业生涯。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旸,杨希全,蒋宝陵.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2-13.

[2]陆旸,王振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4-15.

[3]张伟东,沈莉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41-44.

[4]李文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77-78.

[5]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8):25-27.

[6]邢娣凤.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93-95.

[7]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90-91.

第9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但传统的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更不能解决跨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题。一项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下,“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是阻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从理念上看我们需要认清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内涵,从方法上看我们需要学会跨文化的

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从“文化背景知识”到“多向度文化能力”的理念转变

自从以Hymes为主要代表的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概念以来,中西方学者的讨论从未间断。尽管存在分歧和争议,但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或得到改善,主要取决于交际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力生,2011)。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刘学慧,2003)换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交际者习得的文化差异等背景知识,还包括交际者应对以及处理这些差异的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只是跨文化交际前期准备的客观知识,而真正的交际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复杂不定的交际情景。这些真实情景需要交际者运用前期掌握的客观知识解决具体的文化冲突。这就对交际者的主观应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还表明,获得文化背景知识只是交际能力的初级阶段,还应包括知识的整合和展现技巧,即满足情景案例的需求。建构主义的视角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高文,2008)

建构主义视角对于我们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方法具有启示作用(石进芳,韦春来,2010)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认识不够,还未完成从“文化背景知识”到“多向度文化能力”的理念转变。此外,学习观念还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建构,对于深层知识的建构和情景案例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应首先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从理念上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

二、问题式学习:从“学文化”到“跨文化”的方法转变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美国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问题式学习直接将学习融入具体的问题之中,形成一种情景化的、经验性的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式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要求不谋而合,从操作层面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建提供一种建构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以问题为中心设置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问题式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过程和学习者的情感域,提高学习者自我调整的技能、态度和信念以及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不同于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式学习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具体而言,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者组成新的小组,启动一项新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和引导下不断需求新的信息和解决方案,然后展示学习成果,并在问题解决后进行反思,从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外,问题式学习还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主动建构。问题式学习的突出之处在于:学习者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思考,并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原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刘儒德,2001)。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在主动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模式和技巧等基本知识后,在实际问题的引导下,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对问题中的交际情景做出判断和推测,并且找到最合适的冲突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在学习文化或者学习如何跨文化,而是在设置的情景中真正的跨文化。

总的来说,问题式学习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建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问题式学习有助于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完成情景性问题分析,最终建构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不仅注重知识向度的建构,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情景,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