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物分析范文

药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物分析

第1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物分析;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的:分析中国药物分析的发展状况和预料中的发展前景。方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医药核心期刊中有关中国药物分析的统计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探讨分析。结论:药物的鉴定与质量评估是药物分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药物分析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分析发展成为包含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连用技术分析、高通量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方面的综合技术学科。

药品质量是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全面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是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内容。由于药物分析学科发展依赖于分析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以色谱分析技术为代表在解决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2011年药物分析领域的进展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简要综述。

1 药物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1.1 色谱联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分析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联用技术如HPLC-DAD、LC-NMR、LC-MS、多柱色谱和二维色谱等都大大提高了对被分析物的分离分析与鉴定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药物分析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微量化发展。其中多柱色谱是采用柱切换技术即利用一个或多个切换阀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色谱柱联结,构成一定的色谱网络系统,从而在特定时间内使两种或两种以上流动相以不同流路或走向洗脱不同柱子,以达到多种不同分离目的技术。此技术对于分析复杂样品如中药成分和体内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广谱分析技术

在药物分析中,光谱法作为经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鉴别研究中。其中近红外光谱(NIR)鉴别法将中药材复杂的化学组分作为整体。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鉴别方法。利用其对中药进行整体质量评价,具有不破坏样品,无化学处理,方法快速、有效等优点。近红外方法常用于易混淆、真伪中药材的鉴别研究,也可用于定量分析。它能够反映样品的综合信息,易于在线应用,加之各种解析复杂红外光谱软件的推广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将会成为中药鉴别的有力手段。

1.3 化学计量学方法

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学科,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日渐广泛,主要有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人工神经网络、主成分回归法(PCR)-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分分析(PCA)-人工神经网络、小渡变换-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运用于色谱峰定性的直观框导式演进特征投影等分辨方法进行药物成分的定性定量评价。

2 体内药物分析

2.1 药动学分析

随着临床药学、药动学和生物药剂学等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以人或动物体液及各种组织器官中药物及其代谢物浓度测定为基础的体内药物分析已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前沿技术之一,也是国内药物分析的热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药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药及其复方应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常规化学药动学研究方法显然难以客观反映含有该成分的中药及其方剂的药动学特点。因此,探索与建立适合中药临床实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是当务之急。

2.2 手性药物分析

手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彖.在药物化学领域尤为突出,已知药物中有30%~40%是手性的,而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常显示出不同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特性,如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的两个对映异构体的体外活性相差98倍。因此,手性分离对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主要有间接法和直接法,手性萃取的发展使简便、快速、经济地大量制备手性对映体成为可能。

3 药物分析在中药中的应用

中药作为防治疾病的有效药物,在过去10年中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会议上,已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提出“十一五”期间将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大力加强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其中在中药研究方面要开展: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药鉴别技术研究;常用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研究;中药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有效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等。可见将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以保障中药质量,提高中药疗效,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将成为“十一五”期间药物分析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之一。

4 药物分析重点发展方向

用现代化分析方法科学、有效和全面地控制药物的质量,了解药物复杂体系的作用过程规律,一直是药物分析界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后重点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②中药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③中药有效组分与中药方剂的体内过程比较研究;④化学计量学在复杂体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⑤药物代谢组学研究;⑥手性药物的高效拆分介质与分析技术研究;⑦药物与靶体相互作用研究;⑧适用于低剂量药物体内分析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岩;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俊;电荷转移光度分析、微乳液流动相HPLC法测定抗生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第2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说课;药物分析;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师就其任教的某一门课程向专家和同行陈述其教学设计过程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并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接受评说的教育研究活动。说课重在说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在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全面、严谨、系统、深入浅出。笔者是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分析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高职教育的宗旨和本院学生的特点对药物分析的说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该课程说课分为如下几个模块。

一、说依据

根据制药厂质检室、各省市药检所及医院药物质量分析室的信息反馈,组织药学行业专家论坛会,查阅相关药物分析人才需求报告及网络检索等调研方法,我们得出江苏省目前有近2500个单位和企业必须建立符合要求的各类药物分析检验室,且国家对药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故对药物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二、说目标

1.职业知识目标

掌握药典中常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常见药物的分析,掌握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药品检验工作,药物制剂的常规检测项目,能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进行全检,熟悉中药制剂分析及体内药物分析特点。

2.职业技能目标

掌握《中国药典》的查阅方法及药物分析常规检验技术,熟知药品检验工作基本程序及质检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学会常用分析仪器的正确操作、各种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的正确书写及药品检验结果的判定,具备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药物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能力,能够胜任药检部门、生产企业及研发部门的相关技术工作。

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心里素质和创新能力,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及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

三、说教学过程

1.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笔者摒弃传统的学科体系,由高职的药物检验实际工作体系取代,以药物检验岗位需求为导向,参考药物检验工职业能力标准,结合企业中真实的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课程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完成检验任务,实现提高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现行的《药物分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典知识、药物鉴别方法、杂质检查、制剂分析,及以药物结构进行分类的典型药物分析,这种格局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体系特征,不符合高职高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项目实施为主体,按照单项检验到全面质量检验的顺序,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进行实际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类化学、光谱及色谱方面的技术能够满足工作岗位所需,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见表1。

3.教学设计实例

我们以项目阿司匹林片的质量检查为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的阐述,首先我们提出了该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而后由学生查阅资料、自主设计方案确定项目依据,项目的具体实施则采用工作过程引领法分为7个工作程序,分别为取样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项目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具备成功完成某一检品检验工作的能力,而后学习同类药物检测,及知识技能拓展内容,通过目标检测加强记忆,以科学世界小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设计实例见表2。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多媒体、录像、虚拟仿真教学、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资源

1.教学团体

药物分析教研室共有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2名,硕士研究生2名、企业专家2名,高级实验师1名。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适中,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2.教材开发

在立足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条件下,本教研室与药检所、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药物分析实训指导》校本教材,该教材模拟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紧密结合药品质量标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初、中、高级药物检验工)标准进行编写,基本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下一步的规划是同其他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更全面更先进的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的规划教材。

3.实训环境

为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学校成立了制剂质量检测技术实训室、电化学分析技术实训室;光学分析技术实训室;色谱技术实训室及中药鉴定技术实训室,购置了若干台电子天平、pH计、GC、HPLC、IR、UV、折光计、永停滴定仪、旋光仪、溶出仪、崩解仪等仪器,并在各药检所及企业成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4.网络课程建设

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室上课的ppt课件,各章学习要点、讨论问题、习题库、中外文参考书籍和相关期刊网站等都公布在系部的开放课程网页上,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五、说教学评价及前景

1.教学评价及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包括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做出判断。

本课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考核制度,并始终严格执行。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中期末测验四部分构成,具体如表3。

2.不足之处及解决办法

尚无与课程设计的项目教学法完全相配套的教材,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后所需的药品及试剂品种越来越多,实训资源相对紧张,考核及评价方法需进一步改善;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共建特色教材,努力完善实验室的相应配置,达到能够开放实验室,采用闭卷与开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3.前景

建设精品课程,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模范作用;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努力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教材体系;开发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充实、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药物检验工、化学检验工技能鉴定站,进行药师、化学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的培训;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引入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教师进入企业定岗实践,真实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增强解决工作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双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7.

[2] 肖国刚.“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6).

第3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物;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41-02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大于或等于140/90mmHg。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当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可引起心脏、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产生病变。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可分为六类:利尿药、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血管扩张剂。

本文对从文献报道和临床病例收集到的降压药使用情况的信息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近年来发表在中外医学杂志上的关于高血压治疗和降压药使用的文章以及在医院临床上直接收集到的病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对上述病例中使用的降压药种类,采用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详见表1。

张剂

3 讨论

3.1 降压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3.1.1 利尿药:利尿药主要包括呋塞米、依他尼酸、双氢克尿塞、螺内酯和布美他尼等。这类降压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容量,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减少,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降低心脏每搏的输出量,使收缩期外周血液减少,降低收缩压。

3.1.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诺尔和比索洛尔等一类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等与受体的结合,阻止其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β受体,减慢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心缩期内流至外周血减少,从而降低血管收缩压。同时,受体阻滞剂能舒张小动脉及小静脉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显著降低舒张压。

3.1.3 钙拮抗剂(CCB):有硝苯吡啶、异搏定、硫氮唑酮、氨氯地平、地尔硫卓属于钙拮抗剂的范畴。此类降压药钙拮抗剂主要通过其与心肌和血管壁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结合,阻止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胞内,使进入细胞内的钙总量减少,从而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最终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3.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贝纳普利、佐芬普利、依那普利、、咪达普利、雷米普利和福辛普利是主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心血管科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向血管紧张素Ⅱ的转换,从而达到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对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收缩压的降低不如舒张压明显。

3.1.5 血管扩张剂:用于降压的血管扩张剂有酚妥拉明、酚苄明和哌唑嗪等。主要是α受体阻断剂。与受体以氢键、离子键或巯水键进行结合,但这种结合与受体激动剂的结合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作用较短。

3.2 降压药物的用药原则:降压药物的主要用药原则包括:长期用药,使用合理剂量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药等原则。由于高血压是一种长期困扰患者的疾病,应保证长期用药,因此在选药时,应尽量选择作用持久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同时,使用合理剂量的降压药也十分重要,在血压平稳后,一般采用最小剂量以减少副作用。此外,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选择是很必要的,这样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达到最好的疗效。

3.3 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量文献报道表明,上述几种降压药物,均有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但仍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利尿药可造成患者出现虚弱、乏力和腿脚抽搐等钾离子缺乏症。此外,利尿药还可引发高钙血症和痛风等。钙拮抗剂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以及头晕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皮疹、发热和干咳等,少数情况下还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血管扩张剂可引发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等。在用药时,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采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或换其他的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将于新药被开发和利用于临床高血压的治疗,给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但在应用时,应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人群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提高药效,减少用药量,达到降压的目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迅英,徐进,等.社区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情况调查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4,20(5):3

[2] 刘文建,朱长河.降压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156

[3] 郭丰,解晶,谢丹青. 降压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2011,8(5):52-53

第4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荧光分析法;药物分析;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00-01

引言

当下我国的药物分析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在当下药品种类日益增多的趋势下也急需进行改进,面对繁杂多样的药物,切实有效的药物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对药物的成分、药性、使用限制等情况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从而避免了用药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荧光分析法作为当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一种高效分析方法,其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效果还尚未可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常见的荧光分析法

1.1 同步荧光分析法

同步荧光分析法作为荧光分析法中的一种,其在消除背景干扰及克服繁琐样品的预处理上有着极好的效果,这种荧光分析法具有相当高的灵敏性与选择性,在实验过程中,对数目、组份较多的检验体系中有着显著的效果[1]。

在实际的荧光分析应用中,同步荧光分析法常常与导数技术相连用,在优势互助的情况下有效的对检查物作出合理正确的分析,这已经成为同步荧光分析法当下的发展方向,有效的促进了同步荧光分析法在检测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1.2 稀土荧光探针法

稀土荧光探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定量检测手段,在当下国内的荧光检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稀土离子作为适应性广、应用能力强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其可以与多种有机化合物进行反应,生成可供使用的配合物,再通过合适的激光进行激发,让这些配合物中的配体分子吸收足够的激光,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将这些激光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从而有效的发射出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

稀土荧光探针作为特殊设备,其斯托克斯位移较大、选择性好、荧光寿命较长,同时也不会受到过多的外界影响,是检测过程中理想的荧光检测设备[2]。同时,在特征检测中,稀土荧光探针还可以使一些本来不发光的荧光测试成为可能,使其在当下的检测方法中得到了推广与普及应用。

2.常见的药物分析法

当下国内的药物分析法常用于科学生产研究的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分析法等,这些药物分析方法普遍存在各自的缺陷与检验特点,在当下的药物分析中被普遍采用,但针对药物分析的特点,可以有效将这些分析方法分为两种,即原药定量分析法与人体药物动态分析法。

2.1 原药定量探究

药物因其种类的不同,其表现出的药性与其药理成份也都各有不同。原药成份决定了该种药物的功效与特点。在当下针对药物分析检测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药物检测手法,大都是通过对原药选取其定量,然后进行药物成份、纯度等方面的测定,在分析与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

2.2 人体药物动态探究

药物作为治疗人体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药物通过进入人体后被人体消化吸收,药性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人体所服用的药物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对人体药物、代谢物的代谢、吸收、排泄、分布等动态进行研究,由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通常都会有直观的反应,所以通过对体内药物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对药物的各个性状得出合理结果,所以在当下的药物分析法中,人体药物动态检测法,常常被应用于药物分析应用。

3.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逐渐广泛应用荧光分析法,在90年代后开始逐步将荧光分析法应用于药物分析的过程中,以期改善当下药物分析问题频频的现状,但由于自身具有荧光特性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且这些药物还容易受到拉曼峰与散射光等因素的干扰,荧光分析法在于药物分析上应用的时间虽然较早,但其发展速度都到这些因素的限制,一直停留在持续不前的阶段,当下我国急需针对荧光分析法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可行方案,有效利用荧光分析法,为我国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3.1 同步荧光技术应用于药物分析

通过对前文的回顾性总结,同步荧光技术作为荧光分析法中的一种,在用于药物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消除背景干扰及克服繁琐样品的预处理上的良好特性,通过同步荧光技术的灵敏性与选择性为药物分析检测带来快捷有效的测试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同步荧光技术与近年来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同步荧光分析技术具有谱图简化、光散射干扰较少、选择性较高等直观的表现特点,在针对药物分析的过程中,对于药物分析中繁杂多样的原药药性、药理、药物成份、使用限制等因素进行检测时,可以高效快捷的对这些组分进行直观的分析,快速得出分析结果。

3.2 稀土荧光探针法应用于药物分析

通过对前文的回顾性总结,稀土荧光探针法作为荧光检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定量检测手段,在实际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时,需要通过稀土自身的特性与荧光探针的实用性特点帮助药物检测过程实现高效性与准确性。

(1)通过对稀土离子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得出其在进行吸收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对药物进行荧光特征传递,从而有效解决了当下药物分析中,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荧光特性这一难题。

(2)荧光探针所具有的斯托克斯位移较大这一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带有荧光特征的药物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易受拉曼峰与散射光影响的问题,同时荧光探针还具有荧光寿命长、光线强度大、选择性好等优点,使其成为当下改善药物分析的有效观测设备。

(3)稀土荧光探针法稳定性较好,受外界干扰程度很低,在当下问题频出的药物分析过程中可以为药物分析过程带来准确高效的检测结果,极大的改善当下药物分析的现状。

4.结语

综上所述,荧光分析法以其高效性与准确性为社会在检测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在药物分析的实际应用中,其有效性与稳定性得到了确认,极大的改善了药物分析的现状,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宝秀.流动注射荧光法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化学,2013,12(09):23-24.

第5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 药物性皮炎;致敏药物

[中图分类号] R758.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52-02

药物性皮炎即为药疹[1],是不同的药物经多种形式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不同黏膜、皮肤炎症的反应现象,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疾病。由于各种药物不断增多,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药物性皮炎已经越来愈严重,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我院对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8例药物性皮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108例药物性皮炎患者,其中男44例,女64例,年龄4~86岁,平均(43.8±5.7)岁,其中有13例19岁以下患者,34例20~39岁患者,41例40~59岁患者,11例60~79岁患者,9例80岁以上患者。患者潜伏期平均13 min~8 d;主要原发病表现:肺部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咽喉炎、腹泻、盆腔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其中有51例患者出现发热现象,体温波动范围:37.2℃~40.0℃,皮损严重程度和热度呈现正相关;41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6例患者出现口、眼、、外阴黏膜累及,18例患者伴有胸闷、心慌、气促症状;33例患者的周围白细胞升高;18例患者转氨酶升高;7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

1.2 皮疹类型

依据《皮肤病学》对皮疹类型进行分型;依据《新编药物学》对致敏药物分类。108例患者中,有71例麻疹样发疹型或猩红热型病例,抗生素类是主要的致敏药物;24例荨麻疹型病例,抗生素类是其主要致敏药物;3例固定型红斑病例,解热镇痛抗炎药类是其主要致敏药物;6例多形红斑型病例,抗生素类是其主要致敏药物;余下4例患者为紫癜、光感皮炎型。

1.3 治疗方法

患者中有32例采用钙剂、抗组胺药等非激素进行治疗,其他患者均采用地塞米松为主的激素治疗。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实施电解质平衡、纠正水、控制感染等针对性支持治疗[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药物性皮炎构成比情况

对不同性别组患者的药物性皮炎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40~59岁年龄段的患者皮炎构成比最高,达38.0%,比其他各年龄段患者的皮炎构成比显著要高(P < 0.05)。见表1。

2.2 致敏药物和皮炎类型关系构成比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发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类型,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具有较高的构成比例,分别为35.2%、19.4%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解热镇痛类药物占据了13.0%的构成比,也是较常见的皮炎发生药物类型。见表2。

3 讨论

药物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药物,药物性皮炎逐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头孢菌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青霉素类以及解热镇痛类等均属于主要的引发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药物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入人体,引发黏膜、皮肤等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现象即为药物性皮炎。患者情况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其他机体、系统的损伤。注射、口服是最常见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外用、灌注等方式。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药物性皮炎发生和年龄、性别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次调查中,108例患者中有64例女性患者,表明女性患者更容易引发药物性皮炎过敏反应[3]。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均有引发药物性皮炎的可能,据上述研究发现,20~39岁、40~59岁阶段发生皮炎的构成比较高,40~59岁年龄段的患者皮炎构成比最高,达到了38.0%,比其他各年龄段患者的皮炎构成比显著要高(P < 0.05)。

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物性皮炎的主要药物类型,特别是青霉素注射液[4],能够引发过敏休克迟缓反应,主要表现症状为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瘙痒症、荨麻疹乃至剥脱性皮炎。研究中发现抗生素类药品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以及青霉素等具有较高的构成比例,分别为35.2%、19.4%和15.7%,他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这应该和近些年头孢菌素类药物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有密切关系,且喹诺酮类属于新型合成抗菌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引起临床医生充分的重视。

临床应注意:①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患者有过敏反应的结构相似药物,尽可能选用具有较低致敏性的药物[5]。②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药物性皮炎早期症状,例如:发热、红斑、瘙痒等,一旦发现需立刻停止用药,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确定为致敏药物。③对于确诊的药物性皮炎需及时进行登记,将其计入病例,叮嘱患者牢记在就医时提前通知医生[6]。

综上所述,药物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近年来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并停止使用可疑药物,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程度皮疹现象,应采取合理、积极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用药合理性,积极预防交叉过敏和继发感染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斌. 50例结核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120-121.

[2] 杨超美. 药物性皮炎8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13-114.

[3] 林燕,陶红. 我院364例药物性皮炎回顾分析[J]. 中国药事,2008,22(9):831-832.

[4] 吉自敏. 药物性皮炎160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39.

[5] 朱桂花,宋绪彬,王春英. 药物性皮炎的分类与防治[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3):18-19.

第6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药 临床研究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13-01

1 引言

随着医药科技飞的飞速发展,药物品种和数量迅猛增长。以患者为对象,利用现论、现在技术研究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探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制定个体化剂量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已成为一门医学与药学、药理学与治疗学紧密结合的现代新兴科学,即临床药理学。

2 高血压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意义

2.1 从宏观上讲:

(一)负责进行新高血压药物的临床药理研究。

在临床研究结束后写出有科学性的总结报告送研制单位并抄报卫生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做到快速、有效。

(二)对已生产的高血压药物进行临床再评价。

各指定临床药理医院应积极开展所承担某类药物的已上市药品的再评价工作,对疗效不确、不良反应或其它原因危害人民健康的高血压药品按卫生部规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结合实验研究,分析调整,做出科学结论。向卫生部及卫生厅、局提出评价意见。

(三)负责起草各类药物的临床试验指标和评价原则各临床药理基地负责起草各类药品的临床试验及临床验证的要求、内容及观察指标,临床评价原则,使各类药品的临床研究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四)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各临床医院在开展临床药理研究工作时,应积累新、老药物使用安全有效方面的经验,随时进行科学总结,开展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及药物滥用的情况调查等任务,并有责任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五)对进行新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的医生进行临床药理专业知识培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有条件进行新药临床试验医院的医生,至少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还可分专业举办小型的培训班。其它临床药理基地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培训班当地临床药理骨干。各基地之间可进行横向联系,相互交流,逐步写出全国统一的临床药理讲义,使培训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建设一支临床药理队伍而努力。

(六)开展高血压临床药理专业咨询和信息情报交流。

各指定临床药理医院应积极开展临床药理咨询,有条件的单位应对社会开放。对治疗范围较窄的药物应在本单位开展血浓度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尽一切努务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基地间应开展信息交流,是促进临床药理工作发展极为重要的手段。

(七)承担卫生部及卫生厅交办的临时任务和临时性的临床药理任务。

3 从微观上讲(从本院的高血压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意义)

(一)根据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及是否有并发症等)确定每一个患者适合的治疗药物和用药剂量.做到治疗个体化.

(二)通过对住院患者的用药后血压、血药浓度、副反应的监测得到的信息,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类别,必要时联合用药.是患者用药合理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9年205例高血压住院患者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的临床表现,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 205例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高血压住院患者:40-50岁的患者有13人,50-60岁的患者有55人,60岁以上的患者有137人.其中男性患者120人,女性患者85人.有缬沙坦的ADR有3例,占1.46%;卡托普利的ADR有3例,占1.46%.贝那普利的ADR有5例,占2.43%.

5.2 临床变化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205例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高血压住院患者中,服用缬沙坦出现ADR有4例病人,服用卡托普利出现ADR有3例病人,服用贝那普利出现ADR有5例病人.12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8例(66.67%),联合用药4例(33.33%),联合用药可降低高血压患者ADR的发生率。

5.3 预后 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一般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对12例ADR报告进行因果关系评价,肯定8例,很可能1例,可能2例,无法评价1例。ADR的转归,治愈10例,好转2例,所有病例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ADR症状均得到控制,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

6 讨论

6.1 高血压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的联系

一、盐酸贝那普利1.药效学本药是一个前体药,在肝内水解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贝那普利拉。后者为不含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结果使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肾素活性增高。

2.药动学 口服后至少吸收37%以上。吸收后在肝内水解生成贝那普利拉,后者抑制ACE的作用比原药强,但口服贝那普普利的吸收差。本药的达峰时间为0.5-1小时,主要经肾清除。

二、缬沙坦

1.药效学 本药为强效和特异性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1受体亚型,从而降低血压。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不影响心率。本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也没有抑制作用,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不促进P物质生成,因而较少引起干咳。

2.药动学 口服后迅速吸收。服药后2小时内出现降压作用,4~6小时内达到降压高峰,本药不经生物转化,主要以原形排泄。长期给药无蓄积作用。血液透析不能清除药物。

三、卡托普利1.药效学 本药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能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本药能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并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2.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吸收率在75%以上,但胃肠道内有食物存在可使本药的吸收减少,故宜在餐前1小时服药。口服后15分钟开始起效,降压作用为进行性,约数周达最大治疗作用。半衰期小于3小时,肾衰竭时半衰期延长。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

6.2高血压药物的途径和用法用量

一、缬沙坦: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推荐剂量为每次80mg,每日1次,与性别、年龄及种族无关。抗高血压作用通常在服药2周内出现,4周时达到最大疗效。

二、卡托普利:高血压:每次12.5mg,每日2~3次,按需要在l~2周时间内增至每次50mg,每日2-3次。疗效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其它降压药。急性心肌梗死:宜用于收缩压超过12.00kPa(90mmHg)的患者。先给予试验剂量6.25mg,2小时后收缩压仍超过12.00kPa,则再试给12.5mg,再隔2小时后仍如此,方可用每次12.5mg,每日3次的剂量。

三、盐酸贝那普利:高血压:(1)未用利尿药者,开始治疗时推荐剂量为每次10mg,每日1次,若疗效不佳,可增至每日20mg。对某些日服1次的患者。(2)若单独服用本药血压下降幅度不满意,可加用另一种降压药,如噻嗪类利尿药、钙拮抗药或β受体阻滞药,应先从小剂量开始。充血性心力衰竭:本药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推荐初始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1次。由于有首剂后血压急剧下降的危险,故患者第一次服用本药时需严密监视。

6.3 可增强降压作用。2.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补钾药或含钾盐代用品合用时,可使血钾升高。

二、卡托普利:1.与利尿药合用可致严重低血压,故原利尿药宜停用或减量,本药开始用量宜小。2.与其它扩血管药合用可能致低血压,如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3.本药可能增高血钾,慎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或补钾药合用。4.与其它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加强,与引起肾素释放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合用呈两者相加的作用,而与β阻滞药合用呈小于两者相加的作用5.氯丙嗪和本药有协同作用,可导致低血压。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应慎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两药合用。

三、盐酸贝那普利:1.与其它降压药合用时降压作用加强,其中与引起肾素释放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同用呈较大的两者相加的作用,与β受体阻滞药同用呈小于两者相加的作用。2.与利尿药合用降压作用增强,可引起严重低血压。在开始本药治疗前原利尿药应停用或减量,本药开始剂量宜小,以后再根据血压情况逐渐调整。3.与其它扩血管药合用可能致低血压,如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4.与钾盐、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合用可能引起血钾过高。

7 对策

7.1 加强人才培养,当务之急要不断加强培训,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责任心强、反应快捷的高素质的专业临床药理医生和药师。

7.2 建立和完善本院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做到集中监测和自觉呈报相结合,自觉呈报系统监测范围广、时间长,但存在资料偏差和漏报的缺点,而集中监测系统能做到资料记录可靠、全面,可以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但其缺点是费用高,监测范围有限。我院临床药理监测工作刚刚起步,报告的主体是医师,报告总数偏少,医务人员报告ADR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部分报告还存在填写内容不完整、ADR症状及处理情况描述过于简单等问题。今后还应不断完善ADR监测上报制度,同时加强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从事ADR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保证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7.3 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用药监测中的作用 临床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患者正确认识药物,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或避免ADR再次发生。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开展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根据测定结果,运用药动学理论,有根据地协助医生给患者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从而做到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提高ADR报告率。

第7篇:药物分析范文

【摘要】文章对氟哇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氟哇诺酮药动学 药效学

1、概述

新氟哇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9atifloxaein)和莫西沙星(moxif!oxacin)显示出强盛的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的抗菌作用大大加强,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这些优良特性使新氟哇诺酮类几乎成为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治疗药物。另一方面,抗感染化疗药物药动学(pharmaeokineties,PK)和药效学(pharmaeodynamies,PD)研究的深人,熟悉到猜测抗感染药物的疗效不能单纯从既往的药动学参数和体外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判定,而是必需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性综合判定。即通过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来评价和猜测抗菌药物的体内疗效。新氟哇诺酮类药物PK/PD的研究成果,为这类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改进用药方案,进一步改善疗效确立了理论依据。

2、根据PK/po的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原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靠性抗生素和时间依靠性抗生素。浓度依靠性抗生素其抗菌药物的作用决定于药物的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其峰浓度和Mle比值越大,其抗菌作用越强,AUC/MIC和Peak/MIC是其主要的观察指标,其代表品种有氟哇诺酮类和氨基糖普类。时间依靠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主要依靠于血清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超过MIC时间越长,即T,MI。越大,抗菌作用越好,并不要求有很高的血清浓度。其代表类型是口内酸胺类、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

3、氟哇诺酮类的药效学

氟哇诺酮类的杀菌效果通过浓度依靠的方式和持续的抗生素后效应来体现。在动物体内和人的研究显示药效学24hAUC/M工C参数和细菌清除率的相关性最好。Cmax/MIC与细菌清除率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也呈正相关。临床数据显示Cmax/MIC比在10:l以上和AUC24/MIC在100一125在病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中能达到最大的细菌清除率并能预防耐药性的产生。但在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生发火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表明,游离药物的AUC24/MIC)25是细菌清除的界限。 总之,良好的PK/PD指标不仅有利于快速清除细菌,也是预防耐药性产生的重要保证,新氟喳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和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良好的药效学参数,及对不典型病原体的作用,使其成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3.1.左氧氟沙星是A.浓度依靠型抗菌药梅B.时间依靠型抗菌药梅C.既是时间依靠性抗生素也是浓度依靠型抗菌药物;D.非时间和浓度依靠型抗菌药物。

3.2生物利费用最好的药物是A.左氧氟沙星B.加替沙易C.莫西沙易

氛奎诺酮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药物剂量,

4、环丙沙星

4.1常用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近10年来,有关抗感染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关PK/PD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为了同一概念便于交流,2002年在荷兰奈梅根(Nijmegen)召开的国际抗感染药理学会会议对PK/PD的术语作了同一划定。药动学参数(如AUC、峰浓度)和微生物参数(如MIC)之间的定量关系称之为PK/PD指标,(l)生物利费用(bioavailabi一ity):系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全身血轮回的速度和程度。通常通过测定药物进人全身血轮回的相对量。用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o_。或尿中排药量表示吸收程度。(2)半衰期:即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MIC:最低抑菌浓度,即为能按捺细菌生长的最低的抗菌药物浓度。

4.2在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哪个指标是细菌清除的界限PK/PD指标?A.AUC24/MIC》100;B?AUC24/MIC》25;C?AUC24/MIC)35;D?AUC24/MIC)125。

4.3能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氟哇诺酮类药物是:A.环丙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B.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C.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D.环丙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

4.4关于氟哇诺酮的PAE错误的是:A.氟哇诺酮类的PAE在1.5一2.sh之间;B.氟哇诺酮类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都有PAE;C.氟哇诺酮类的PAE是氟唾诺酮类能够一天一次用药的理论基础之一。

5、氟哇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

(1)吸收:所有新氟哇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好,生物利费用大约在吉米沙星的70%和左氧氟沙星的99%之间。口服吸收迅速,在1一Zh达到峰浓度。与食品一起摄人能使哇诺酮类的吸收延迟,但不影响新氟哇诺酮类的生物利费用和AUC值,因此并不夸大空腹服用。

(2)分布:新氟峰诺酮类的分布容积较大,在1.1一3.5L/kg之间,蛋白结合率在20%一60%。新氟哇诺酮类能很好地穿透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私膜、上皮衬液和唾液。组织和体液浓度常超过血清浓度。

第8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 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医院;用药分析

药物利用研究是临床药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医院用药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情况,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笔者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1]对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妇科15例,腔镜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住院日(13±5)d。记录病人以下情况:①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②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2 方 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要求:有绝对适应症;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 h~96 h。有规定疗程的疾病,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其中DDDs=药物总量/DDD,DUI=DDDs/用药总天数,DUI≤1为用药合理,DUI>1为不合理用药[2]。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和《中国药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3 结 果

3.1 抗菌药物利用概况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7位的均为注射剂,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3个品种。主要抗菌药物利用情况见表1。

3.2 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 剂量不合理 有9例病人剂量过大,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 h~8 h,常规剂量每日2.0 g,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 g~6.0 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2.2 选药不当 有12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如头颈部四肢手术,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

3.2.3 疗程不当 有10例病人疗程过长,8例病人疗程过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 d~5 d。用药72 h后疗效不明显时,应及时更换药物,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 d,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 d,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用药时间小于48 h)者8例。

3.2.4 用法不合理 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疗效不降,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

3.2.5 其他不合理用药 临床上频繁换药7例,占6.48%。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2 d~3 d更换一种抗菌素,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4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但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频繁使用会造成耐药的流行。从我院细菌室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来看,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但已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流行的趋势,使用也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张崖冰,胡善联. 限定日剂量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卫生经济研究,2001(4):15.

[2]邹豪,陈盛新. 药物利用评价的内涵及方法[J]. 药物实践杂志,1996,14(5):305.

第9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儿童;处方;抗菌药;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46―02

药物具有两重性,合理使用可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反之则可产生不良反应,增加耐药性等不利后果。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免疫机制也不健全,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所以儿童的合理用药尤为重要。为提高我院儿科门诊患儿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本院儿科处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 我院儿科门诊2012年1月―12月处方,共54035张,抽取每月1至15日患儿处方,每日抽取15位患儿处方,共2700张。

分析方法及判断依据 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附件“处方点评工作表”的内容及根据调查调整的补充指标、逐张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给药途径、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使用情况等,并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为判断依据,进行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病种、给药途径等,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 2700张处方中个男性患儿1418例(52.20%),女性患儿1282例(47.80%),疾病谱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87.91%),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普通感冒、扁桃体炎、咽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支气管炎、肺炎。其中口服用药处方975张(36.12%),注射剂处方1817张(63.6%),外用药处方8张(0.28%),单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均不超过5种。

药物使用情况 处方中抗菌药物单品种使用的有2250张,占调查处方总数的83.35%;两联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7张,占3.22%,无三联合用情况。与抗病毒药物联合输液的处方1632张,占联合输液处方的78.0%;2种抗菌药物联用的有87张,占4.16%;抗菌药物加激素输液的处方78张,占3.8%;抗生素、抗病毒药、激素联用的处方75张,占3.58%。

门诊患儿疾病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各系统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1.使用频率前三位均为第2.3代头孢菌素,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统计结果见表2.根据《指导原则》中一、二线用药进行分类统计,二线用药使用频率较高,且越级使用情况严重。3.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结果见表3,未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讨论】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3.35%,远远超过卫生部规定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儿科呼吸道感染90%由病毒引起,病程有自限性,无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的指征。第3代头孢菌素主要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少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感染的细菌多为革兰阳性菌,应以青霉素为首选。本院克洛已新干混悬剂和头孢他啶的使用频率占前。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抗菌药物使用率越高,细菌耐药性越高;抗菌药物使用级别越高,细菌耐药问题也越突出。

虽然本院已成立处方点评小组,每月将点评结果公示,但抗菌药物越级使用问题仍较突出,《指导原则》明确规定需要使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二线用药)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未取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植物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一线用药)。但从总体看,临床对二线用药的使用频率较一线用药高得多,多将二线药物作为首选,与《指导原则》的规定不相符。因此,临床医生应注意选择用药,能用一线药物的就不要使用二线药物,尽可能的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并减轻患者的负担。

本次抽查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单品种使用占83.35%,2种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3.22%,符合《指导原则》的要求。联合用药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阿奇霉素的联用。抗菌药与抗病毒药联用比例偏高,占联合输液处方的78.0%,临床医生在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双管齐下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往往建立在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的基础上,联用不当反而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建议医生在用药前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以确定是否需要联用,使患儿得到合理、准确的治疗。抗菌药物与激素类药物联用的比例为3.8%,医生常将激素类药物作为高热患者的退热药,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毒、抗免疫和抗休克”的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无抑制作用,且由于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反而有可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活动或扩散。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将激素类药物作为儿童退热的常规用药,以免因用药后机体免疫力、反应性降低,掩盖了原发病的性质,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综上所述,我院门诊儿科用药较为合理,但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起点过高,越级使用等。针对上述问题,医院领导应加强对临床医生进行《指导原则》的宣教,将指导教育和考核奖惩相结合,并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机制,必要时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设置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医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与自身修养,严格按照药品的适应证用药,同时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避免不适当的经验性和预防性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