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夕阳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夕阳的诗句

第1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1、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4、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5、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6、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7、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月高微晕散,云薄细鳞生。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相望一步地,脉脉万重情。

8、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9、圣藻垂寒露,仙杯落晚霞。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12、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

13、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

1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第2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词 夕阳意象 运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8-01

1 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情意的组合,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能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意象一说,古已有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有许许多多的美丽意象为世人所称道。比如说:蒹葭、大雁、明月、细雨、寒鸦等等。而“夕阳”,以其独特的审美情怀,一直为文人所共赏。“夕阳”的美学境界神秘而空远。所以,纵然一直被各朝各代文人所沿用,却仍可经久不衰。每每成为诗词佳作中的美丽点缀,却仍有深意可循、新意可观!

2 夕阳意象的运用

夕阳意象的运用研究经久不衰,其研究成果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先秦时期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先秦诗词,集大成者,当数《诗经》,而《诗经》中的意象运用,也是极早采用“夕阳”这一意象的。在其名篇《君子于役》中曾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样的诗句流传。另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中也有“东门之杨,其叶。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这样间接运用意象的体现。夕阳时分,落日光景,便是黄昏时候。而在先秦的另一著作《楚辞》中,也间接使用了“夕阳“这一意象。里面也以黄昏为意象,而其本质据学者考证,应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由此可见,“夕阳”意象在先秦时,主要用作表达思念(如《君子于役》)或者单纯的时间运用(如《东阳之门》、《楚辞》)。在先秦时候的古朴想象年代,“夕阳”仍被赋予了时间和思念这一美好含义象征。这也一直流传下来,是为人所熟识的象征意义。但,随着朝代的更迭,人类智慧的积累,人们对“夕阳”意象的想象延伸,也变得更为宽阔广泛。

2.2汉至魏晋时期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纵观汉至魏晋的诗词,受汉赋影响,喜用一些浩瀚壮阔的意象,直至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才逐渐有一些诗人作者用“夕阳”这样一些精致却寓意广泛的意象。曹操在其《观沧海》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暮”字,代替了夕阳的寓意,这时的“夕阳”意象,便不只是单纯的由景象而发,而是融入到人的存在中去,而与人生相契合。

2.3唐宋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唐宋诗词已经发展到了异常成熟的地步。“夕阳”也由早期的象征符号经由魏晋时间的人文化而发展成更适合诗人抒情之用的古典意象。光是唐宋有关夕阳的诗词名句,便让人数不胜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4元朝文学中的“夕阳”意象

元朝时,最有名的有关夕阳的诗句,不用旁人道明,大家便已知晓。那就是冯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写着望尽天涯路的旅人孤苦的羁旅生涯。元朝多旅人。“夕阳”意象的运用,便是突出这一悲凉,凄楚的境地。将自己满腹心酸寄予在夕阳西下中,借景抒情。这在当时是极具普遍心理的。

2.5明清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明清诗歌中延续了元朝文学中写夕阳的那一种悲凉凄清之美。但明清作品风格却不尽一致。这在他们对夕阳意象的运用可以看出。明代诗人将其融入历史长河中,历练而成一种沧桑却不失通透的观照。如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清代诗人对其的运用就显得谨小慎微。仍逃不过前人的寄景于情,却也有自鸣得意的地方。清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或借景抒情,或描绘景物,都透露着一股时代的沧桑感,个人的际遇与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巧妙中不乏精致,更为“夕阳”意象增添了几处妙笔。

在历朝历代的“夕阳”意象的运用及研究中,可看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对“夕阳”有不同的理解及运用。或描写单纯景物,或寄寓相思之意,或抒写国仇家恨,或发泄个人情怀。无论如何,这一意象都尽到了其职守。能够形象生动的予以表现,象征。而人类利用其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也不断丰富着“夕阳”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使之能表达更多,更贴近人类的思维。

3 结语

综上可知,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使用广泛,寓意深刻,已为文学界所共识。然而不同学者,只是对不同作家或同一朝代的诗人诗作中的“夕阳”意象进行研究。却没有从整个诗歌的发展史上综合进行研究叙述。从该意象的使用史和发展史,我们还可进一部研究国民的心理成长变化过程。“夕阳”意象,越到后面越体现出国人悲观凄凉的心境。将研究史与国人心灵史结合,或许将赋予“夕阳”这一古典纯美意象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第3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题记

这是一个周日的下午,阳光驱除了连日的雾霾,独自走在菱湖公园,想寻找一处幽静场所,独享这周末难得静谧的时光。慢慢走到夜月亭旁,“菱湖夜月”是安庆古八景之一,夜月亭是古代欣赏“菱湖夜月”的佳地,而尤以“船动碧荷重打浆,一湖明月恰新秋”的清秋景致让人称道。站在夜月亭上,放眼望去,满眼风光不在,眼前似乎是一片苍凉,感觉寒冬的风似一把锋利的剪刀,把公园里的树枝剪落的光秃秃的,把昔日满湖的青荷剪落成满目的荒凉与空旷……

“荷尽已无擎雨盖”,这是东坡先生的诗句。应该是眼前的真实写照。回想三四月间,湖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致,充满着诗情画意;回想盛夏季节,菱湖菱荷盛期,花光水气,清晖娱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一湖的荷花仿佛婷婷婀娜的少女,脸上绽开羞赧,或粉红,或雪白,轻盈的脚步踏浪而来,惹得这湖边散步的、赏荷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如今寒冬季节,公园里虽有不少行人,但湖边再也没有驻足的游人。阳光下带着寒气的风吹皱了整湖的水,那些原本满湖的青荷此时竟零落枯败了,曾经昂然挺立的身躯早已被折断落在水中。是不是人间之事也大抵如此,芳华过后就是凋零 一如人生,成败掺杂。我们可以微笑的面对繁华的世事,阅尽生活中的快意,只是当繁华过尽,独面悲凉之时,又有几人可以真正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望天上云卷云舒”呢

我穆然地走上新修建的仙女桥,俯廊而望,桥下的枯荷满池,枯枝横七竖八,干枯的荷枝夹杂着残破泛黑的枯叶杂乱无章的陈列在荷塘里,那被古人周敦颐赞美过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青苍傲茎,早已低下了头,像浇注的雕塑,又似凝固的舞姿,全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时的傲气和清正。

夕阳余辉中,细观湖面,愈见老荷枯枝如铁,残叶似旗,枝枝残荷在逆光的映衬下,形成简洁明快、卓有意趣的抽象线条,在寒水中呈现出多姿的水墨画面。我忽然想起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觉得那应该是它一生最美丽的华章。沿着菱湖边缘边走边瞧,惨淡夕阳透视中的枯枝残叶,在微皱的水面上投下冷峻而幽寂的颤影,像画家写意的天然画面。我蓦然发现,这是天然之美的神来之笔——不是红红绿绿装扮的媚俗;不是迎合四季,矫揉造作的庸俗;不是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流俗。它是把信念和勇气蕴藏残破枯败之中的展示,是让生命到最后一种高尚情操绝艳凄美的盛开。我们可以不懂绿肥红瘦,可以不懂花开花落,但不能不懂一枝残荷坚韧。

第4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第5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6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不少同学解题时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不知道诗歌意象的语境特点。多数考生解说意象总是喜欢机械地套用传统意象的固定涵义,不能根据具体语境,解说具体意象的特点。二是不知道题干中关键词的引导作用。意象题中有一些关键词,如“表现了……哪些特点”之中的“哪些”与“特点”,“通过哪种意象……”中的“哪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之中的“一幅”与“画面”,都不同程度地暗含了解题的思路与方向。但不少考生不知道这些词语对解题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常常抓不住要领,解不好题。

要解答好题,首先要了解题型的问法,近几年常见的题型有: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诗的……句描写了……的哪些特点?/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其人物形象。

知道了这些常见题型,还必须把握复习的诀窍,这样才能灵活高效地答题。无论是“景色”“景象”的特点,还是“情景”“情形”的特点,或者是“人物形象”的特点,如能从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鉴赏,就容易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常见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看下面《诗经·芣苢》一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可抓住“有”“捊”“襭”三个动词,分析出妇女们娴熟而欢快地采集芣苢的劳动情景。

二、 借助诗歌标题中的暗示语

有的诗歌,题目本身就暗示了其主要意象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揣摩与解读的线索。如李端的诗《闺情》,从标题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可能是思妇形象;再如苏轼的词《满庭芳·蜗角虚名》,从标题也可以看出本词的意象与虚名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揣摩诗歌意象的某些特点。

三、 根据上下句或上下文

这如同一般文章阅读一样,命题直接涉及的内容往往在文本中某一个部位,要理解这个部位,通常需要借助上下文,有时候答案就在前句或后句之中。

四、 借助诗歌的背景知识

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注释内容,它们都值得我们在分析与理解意象时充分利用。

五、 注重思想感情

意象是情与象的整合体,人们阅读诗歌时一般是通过意象来理解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助思想感情来理解意象。

六、 利用意象的固有内涵

一般考生都知道,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常见的意象如“杨柳”“杜鹃”“夕阳”“残荷”等,本身就具有固定的内涵,为我们解读意象提供了不少方便。另外,一些不常见的意象也有其特定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解读意象,如马致远《汉宫秋》中“塞外”的“旷远悲凉”与“王宫”的“凄清阴冷”。

通过以上分析,古代诗歌形象题的解题要领已有把握,下面再谈一谈其解题技巧。

首先,可根据命题中的动宾短语填写意象内容。

比如“‘无数铃声遥过碛’表现了怎样边塞景象?”一题,可以先摘取前后两个关键词,形成填空框架“表现了……的边塞景象”,然后在横线上填写“边塞景象”的特点:“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答案:“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景象”。

其次,通过捕捉题干中的修饰语揣摩答题要点。

意象题中动词前面的状语与名词前面的定语,能含蓄地指出解答意象的方向。比如“丰富的意象”表明意象内容较多,“通过尾联”表明答案在诗的最后两句,“素淡的情景”表明景物并不绚丽。如2012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适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 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本题如解说“颔联描绘”的“野菊形象”的前提,在于理解“肯为无人减妙香”这一反问语气,即不会“无人减妙香”。可先描写野菊的美丽外形,再揭示野菊的内在性格。所以本题可答为:①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第三,概括提炼与具体描述相结合。

尤其是一些“特点题”“画面题”“形象题”,答题时既要概括表达又要具体描述。如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第7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秦添

语文,无处不在。在广告上,电视上,网络上,都能找到语文的身影,也都能从中学到语文。语文,是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歌曲;语文,是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文言文;语文,是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歌。而我就从那一首首诗歌中,对语文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

语文可以让你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想象着,那活泼的燕子嘴里含着春泥,正在勤劳地工作--盖新窝。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了吧!

语文可以让你看到"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中那清幽,凉爽的夏景。想象着,在炎热的夏天,身处一所竹屋.那珠帘正在夏天的风中摇摆着她们那婀娜的身姿。时不时,还给我我们唱上一首清脆悦耳的歌,让你陶醉不已。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清幽与凉爽了吧。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我看到了语文;从“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叶子中,我学到了语文;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中,我感受到了语文。

第8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词 考试考查 答题与规范

探究历年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目,试题要求虽不是很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初步的鉴赏能力,或者考查学生对诗词中用字的精妙、典故的运用及景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等方面的基本鉴赏能力,笔者对古典诗词高考题及模拟高考题进行分析,从考查的角度及答题的规范化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广大考生予以指导,也希望同行不吝赐教。

一、赏析语言类

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年北京卷):……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句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例(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根据在诗中的位置,诗句本身的内容特点作答。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答题建议:解释 +作用(效果)+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答: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观点+解释+手法(作用、效果)+情感+比较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2004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照应、动静、等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等)三大类。如: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看题目《咏鹰》,确定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再看上片,不是写鹰本身的特点,而是写景,故可知应是以景衬托。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诗句翻译、效果)+情感

四、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诗歌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情感的异同处。

(1)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二)/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中的“愁”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官女似乎忘记人间还有春天,总是满目秋意,可见其愁长;黄金四屋,华贵至极,但在独居的宫女看来,那些华贵富丽的金屋也不过是空染尘埃,更添悲愁。

答题建议:如果是四句诗,分句分析诗歌内容;如果是律诗,就分联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时一定要紧扣情感。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可能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也可能没有学过,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第9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A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

B 不惑(huò)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C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

D 三省吾身(shěng)不逾矩(yú) 好之者(hào)

2. 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我寄愁心与明月

A.和 B.一起 C.给

3. 对<<天净沙*秋思》》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烘托风筝欣欣然 沁人心脾

B. 健壮胳膊协奏曲 谈笑风声

C. 薄烟蝴蝶捉迷藏 心旷神怡

D. 筋骨渲泄软绵绵 蓬勃生机

5.下面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扬花落尽子规啼B闻道龙标过五溪 C我寄愁心于明月D随君直到夜朗西

二、文学常识填空(共5题,共15分)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_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 》等。

2.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

4. 《论语》是_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题目“书”指的是________。

二、默写(共7题,共35分.)

1. 《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作者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 《论语》十二章,求学应该谦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论述君子对富贵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

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桃树、杏树、梨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题,共25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天的朗读者

①春天在睡意蒙昽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拂过之处暖意流动,花草、小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暖意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那风不像秋天的风那般冰凉蚀骨,那风也不像冬天的风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凤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难逃脱凋谢的命运,但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滚滚的春天,用心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化开;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飘洒。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那事,那花,那草,想着因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阿克苏日报》)

1. (8分)

文章第②一⑤段描绘了四幅春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内容】

_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________图

2. (5 分)

第③段“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 (7分)

结合第④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官,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

4. (5分)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此文和朱自清的《春》有哪些相同点。

答:

四、翻译(共五题,共15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博学而笃志,于我如浮云。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