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按目前的考证,丝绸之路长约7000公里,时间延续近1800年,在中国境内有豫、陕、甘、宁、青、新和闽、浙、粤等多个省区,在境外关系到十几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国家现已启动了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我国文物局领导已和沿线国家交换意见并表示宁可占用我国每年仅有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在所不惜。2006年8月,在吐鲁番举办了有关申报国家的国际协商会,并计划在2009年1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包括至少两个成员国的第一批申报文件,2009年秋季,接受咨询机构的遗产申报评估,到2010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将会审议第一批申报文件。可以看出,跨国联合申遗工作已经在紧张有序地展开,申遗工作的进行和成功申报,将会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利用的更快发展。
我们将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申报类型定位为“文化线路”, 这是一种新增的类型。起初,文化遗产分古迹、建筑群、遗址三种。1994年,在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首次提出文化线路的概念,当时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操作指南》的修订稿中加入了文化线路,将其与文化景观、历史城镇、运河遗产等共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别。2005年,在西安召开的ICOMOS第十五届大会,将文化线路列为讨论的子议题。2006年,制定了《文化线路国际》草案。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独立申报文化线路类遗产的方式和策略。
文化线路是跨地域或跨国家的,具有较大的尺度,足以对人类历史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遗产类型。在这线路上人口的流动或物资的交换引起文化的交流,它跨越很长的历史阶段,成为一种历史现象,因此,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包括三项元素。第一是自然元素,指沿途的山川形胜,是文化线路的载体,是研究文化线路诸多面内容的环境背景。第二是有形元素,指通常所说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包括文物建筑、工程设施、城市乡村等;也包括可移动文物,如历史文献和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其他各类物品,这些是承托和反映文化线路价值的基础。第三是无形元素,文化线路涉及到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他们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这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反映着文化线路的特征,有着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不同的独特价值。
文化线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识,它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个部分价值之和。文化线路的完整性并不是要求某遗迹、遗址全部保存下来,而是可以由物质形式或物质与非物质的混合形式来完整表现。比起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文化线路的无形元素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它和有形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帮助认识物质遗存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显示物质遗存间的联系。比如沿丝绸之路传播的音乐、饮食、服装、文字和宗教等文化习俗,证实了其间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证明它在线路上的物质载体虽已缺失却的确曾经存在过。
文化线路是多维的复合系统,需从综合跨学科的角度认识遗产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认识遗产的一种新方法。各处遗产单独评估,其普遍的价值可能尚不突出,但以线路作为纽带从整体上分析,就会发现其价值和意义。以线路统一文化意义对沿线物质遗存进行整合,使看似不完整的、孤立的遗产显现了整体的价值。正是这样,我们才对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充满信心。
关键词:申遗 经验 启示
无锡惠山祠堂群位于惠山、锡山之麓,大运河西侧,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京杭大运河经黄埠墩直达惠山浜,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于2012年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一、无锡惠山祠堂群的价值特征
(一)惠山祠堂原真性和完整性突出。祠堂群遗产保护范围40公顷、核心保护区15公顷,拥有3处国保单位(12个点)、7处省保单位、 6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118祠堂建筑的惠山祠堂群落形成始于唐,兴盛于明清,延续至民国,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从祠堂的设立者看,惠山祠堂可分“官祠”和“私祠”(即钦定官设、民间立祠)两大类,官祠60处,私祠58处;从功能和用途方面看,可分为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贤祠、专祠等11种祠堂类型。惠山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中9人贵为宰相(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另有92人为高级官员,还有众多文化学术名人如宋理学先驱、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关学创始人张载,宋学集大成者朱熹等。惠山祠堂数量之众多、历史之悠久、类型之多样、风格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均堪称“中国之最”。惠山祠堂群的整体格局和山水架构具备遗产保护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要求。
(二)惠山祠堂群主题价值鲜明突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含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众多世遗评审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锡惠山祠堂群主题价值鲜明突出,其典型特征揭示出以忠孝为主的东方价值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结构核心――以祖先崇拜为信仰而形成的宗族观念及其社会组织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国同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传承至今提供了特殊的见证,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III)(即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无锡惠山祠堂群与中国传承千年的谱牒文化、祭祖传统相关联,展现出血缘社会中宗族、家族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方式,反映了祖先崇拜观念下东方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VI)(即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二、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的困难问题
惠山祠堂群虽然主题价值鲜明,具备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但它是第三届《预备名单》的新增项目,相比于其他的项目,还存在基础工作薄弱、主题提升不够、知名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一是管理主体尚未明确。惠山祠堂群关系文化、规划、农林等多个部门,涉及北塘区、园管中心等多个方面。按照申遗工作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遗产管理机构。但目前惠山祠堂群的资源还没有整合,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以致申遗职责不清,工作合力不够。二是基本文本还没编制。按照申遗要求,国家文物局将依据各地上报的遗产项目保护规划等12种申遗文本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联合国上报。《惠山文化景观保护条列》、《惠山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纲要》、《惠山文化景观保护规划》等规划和文本要求高、工程量大、所需时间长,目前还没有启动此项工作。三是申遗工作的认识有待统一。由于惠山祠堂群核心保护区修复建设投入大、负债重、后续投入乏力,目前,开发旅游、缓解债务压力与修复保护、确保申遗需要的矛盾突出。由此,各方面对什么时候申遗、怎样申遗议论较多,看法不一。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在完成核心区修复保护中,投入巨额资金,负债沉重,已无力启动功能配套区、风貌协调区建设;另外,在申遗工作中,估计还需要上千万元工作经费,亟待明确保障办法。此外,向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宣传还不够,群众知晓度不高,尚未形成全社会支持申遗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等申遗成功经验的启示
近来,笔者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考察了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浙江杭州西湖成功申遗的经验,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为我们的惠山祠堂群申遗工作提供诸多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亲自挂帅。主要领导重视与否,决定了申遗工作的力度与成效。广东碉楼与村落申遗之时,时任省领导张德江等亲自审阅碉楼申遗有关汇报材料并作出明确批示,江门市和开平市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主抓申遗工作。福建土楼申遗期间,文化部时任部长、福建省时任书记和省长等领导先后在永定、南靖土楼考察调研,深入申报县现场指导申遗工作。杭州西湖申遗几经挫折后,时任市委书记亲自担任申遗领导小组组长,调研申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痛下决心拆除西湖边上所有不符合申遗要求的建筑,恢复了西湖的本来面貌,经过艰苦努力,终获成功。
(二)明确主体,健全机构。各地在申遗中,都明确了申遗主体,并建立了专门机构。如福建省在“福建土楼”申遗中,为防止永定县与南靖县各自为政,省长办公会议专门作出决定,成立省级申遗领导小组,整合永定及南靖两县土楼资源,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做好日常工作,永定与南靖县都成立了申遗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申遗冲刺阶段,又抽调几十名业务骨干充实申遗办,强化工作机构。杭州西湖申遗时,专门拿出60个编制和1亿元资金,组建申遗办公室。广东福州市在“三坊七巷”申遗中,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管委会,并给出26个参照公务员管理性质的人员编制,保证工作有人做,事情有人办。
(三)规划先行,科学申遗。各地申遗工作十分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专门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和团队编制遗产项目保护规划。如开平市在碉楼申遗初期,专门聘请了香港大学龙炳颐等一批知名专家为顾问,并带领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大批学生深入开平调研,编制保护规划和申遗文本,明确申遗路径,引领申遗工作,在申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多元筹资,确保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是许多地方成功申遗的重要经验。如福建土楼申遗时,永定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仅几亿元人民币。县四套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确保申遗经费。短短几年,县财政先后投入2.6亿元,向上争取资金1500万元,向社会筹集资金500万元,并采取边修复边利用的办法,赢得1000万元资金,保证了申遗经费。广东开平碉楼申遗时,除了财政支出外,还动员部分海外侨胞捐款捐资捐房,从而为碉楼成功申遗提供了经费保证。
(五)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申遗规则要求:评估申遗项目时,要测评当地群众的知晓度和游客的满意度。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广东开平市专门组织编印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乡土教材,对全市16万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课堂教育。同时编印了《开平碉楼与村落》宣传手册,发至全市干部群众学习了解。申遗办会同组织部、财政局,举办几十期培训班,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镇居民进行“申遗”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参加申遗培训情况进行考勤,纳入年终考核,参加申遗培训班的村民给予每天50元的误工补助,有力提升了群众的知晓度和支持率。
四、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惠山申遗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品牌金字塔尖上的顶级桂冠,具有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和无可估量的品牌价值。惠山申遗对于充分彰显无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提升无锡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与撬动无锡的旅游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四个无锡”,造福百姓、惠及子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申遗工作的重大意义,站在历史和大局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申遗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进一步提升申遗工作的知晓率,达成政府与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对申遗工作的共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支持与参与申遗工作的热情,形成申遗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领导,建立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调整健全申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惠山祠堂群管理委员会,明确惠山祠堂群遗产地常设管理机构,由一名市级领导担任主任,具体负责申遗的日常工作。并从市文化、规划、建设、财政、农委、园管等相关部门和北塘区抽调足够力量(或者学习杭州西湖申遗经验,专门拿出60个编制,招募骨干力量),长期集中办公,并明确任务,倒排时间,加快推进申遗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科学谋划,组织编制各类申遗规划文本。要采取定向议标采购方式,聘请一流专家和团队,开展对惠山祠堂群核心区祠堂建筑测绘等基础数据工作,研究提升主题价值和对比分析,编制中英文申报文本及申报影象片,并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及早拿出一流的全套申遗文本,确保提前进入申报行列。聘请业内顶级专家主持编制《无锡惠山祠堂群保护规划》、《无锡惠山祠堂群建筑测绘文本》、《无锡惠山祠堂建筑价值评估》。挖掘惠山祠堂历史内涵,提炼普世价值,准确阐释遗产对全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编制中英文申报文本及申报影像片。
(四)健全法制,完善旅游设施及配套功能。组织制定并颁布《无锡惠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制定《惠山景区业态展示策划》、《惠山景区旅游规划》等规划。对照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和要求,优化业态布局,完善旅游功能。大力整治环境景观,完善旅游管理设施,维护遗产地的生态完整性。
(五)夯实基础,完善各类资料文献及数据。建立“四有档案”,整理归纳祠堂群建筑、历史沿革、价值评估、保护现状、修缮记录等档案;设置保护标识系统,树立文物保护标志。整理完善惠山祠堂群及景区相关文献、资料、记录,整理编撰惠山祠堂宗谱目录建立祠堂宗谱资料库;加强核心保护区十大重点祠堂文化的静态展现和动态传承,提升展示水平;监测申报遗产保护情况的基本数据,跟踪并比对遗产状态变化,包括自然条件及面临的威胁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六)加大投入,完善申遗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申遗工作及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修复整治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管委会可采取向上争取支持、银行贷款、土地置换、引进项目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后续工程尽快起动,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季发《加拿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杨爱英著《浅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
3、吴效勤、陈安生、万国庆《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法――以西递、宏村为例》,《江淮论坛》2001年第4期。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进行描述和考量,力图挖掘出一些先进经营模型,为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提供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如何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新晨
(2)广场表演和节日狂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中升华出“广场演绎”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资建设了大型舞台,在“锦绣中华”建立了中华广场,创作“龙凤舞中华”等大型的广场演绎节目,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剧场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过节是我们民族格外重视的风俗,造节是经营文化的手段。为了塑造独特性,管理经营者提出了月月有节日的口号,使节庆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国际啤酒节、狂欢节、泼水节都成为经典的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创办了唯一的旅游狂欢节,游行队伍与观众一道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题公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各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第三,坚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2]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6(3):79-81.
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在探索中求解,在创新中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我与父亲研究的毛氏炼油新技术上了新台阶。为将新技术转化为现生产力,我与父亲对引进技术的油厂作出承诺:1. 新技术利用原有设备、人员,不增加投资,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精炼率1%以上;2. 新技术精炼率低于原有技术或质量不合格或成本有所提高,赔偿一切损失;3. 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可在油厂当地进行公证。这些承诺解除了油厂的后顾之忧,许多油厂纷纷来信来电邀请我们赴厂传授新技术。
安徽定远县油厂是一家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的大型油厂,年加工菜籽约2万吨,每天生产毛菜油6万斤左右,毛油酸价经常超标,精炼率低。厂长张立德看到新技术的介绍后邀请我们赴厂传授新技术。双方签订协议书后进行了新旧技术现场炼油的对比试验,试验证明,新技术比原有技术提高精炼率3%―10%,完全符合协议书要求,据此推算,一年可增加油脂20多万斤。我与父亲将与定远县油厂签订的协议书、转让费发票等资料拿给其他油厂的领导看,这更增加了新技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毛氏炼油新技术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山东、黑龙江、河南等9省10余家油厂推广,为国家增加油脂200多万斤。
我参考卫生部批准的国产消毒药剂配方,结合现代医学优秀成果,主持研制出消字号产品毛氏肤康王。毛氏肤康王能有效抑杀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无皮肤刺激性,无皮肤变态反应,稳定性好,保质期长。我委托南昌新宇公司生产,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好评,由我撰写的论文还在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荣获优秀论文奖。
【关键词】平江路;文脉;人脉;地脉
1.引言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被誉为人间天堂,名扬中外。位于千年古城核心区域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街区内河道纵横、巷陌幽深,呈现出一派“古街水巷交叉过,小桥碧水潺潺流”的江南水乡风韵,宛如一幅古朴的画卷,透出清雅的文化气息。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收集的信息和文献资料,从地脉、人脉、文脉三方面深入挖掘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内涵价值,为平江路的特色化开发提供参考。
2.平江路地脉、人脉、文脉研究分析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历史街区的地脉、人脉、文脉优势是其长远发展的深厚源泉和坚实基础。
2.1地脉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整个街区以平江路为中心,这是一条傍河的青石板路,全长1606米,两侧有悬桥巷、大儒巷、钮家巷、中张家巷、肖家巷、大新桥巷等东西向小巷,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设计格局,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风韵。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仍呈现出一派市井生活的勃勃生机。它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到,早在宋代平江路就已经是城东地区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相临的平江河是城内主干河道“三横四直”之第四直河。今天的平江路西邻古城核心商圈观前街,北接拙政园、狮子林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东端可登临相门古城墙遥望繁华现代经济发展区——苏州工业园区,南达十全街文化旅游圈,百年学府苏州大学近在咫尺。周边交通便捷,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和旅游专线通达四方,相邻的地铁1号线横贯东西。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平江路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人脉
一座城市的文化韵味是这个城市所居住的人在光阴流转中细细研调而成,经岁月长河淘涤,散尽浮华,留下最醇真的一味,历久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百姓的南移促进了苏州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唐朝的繁盛使苏州成为人稠物丰的江南雄州;自范仲淹在北宋开办府学以来,苏州地区崇文重教,英才辈出,“明四家”流芳画坛,清朝时“状元”更被趣称为苏州特产。晚清近代,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寓居于平江路的幽巷深宅之中,昔时旧影隐约于雕花窗棂、粉墙黛瓦之间。小巷的青石板上回响着名人的足音,有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及其孙潘祖荫、状元外交官洪钧、徽州富商潘麟兆、藏书家、目录学家黄丕烈、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名医钱伯煊、教育家叶圣陶、文学批评家郭绍虞、水利工程专家潘镒芬等。
2.2.1四朝元老
潘世恩潘世恩(1770-1857),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潘世恩清廉正直、稳重老成、外柔内刚,当年权臣和珅屡次拉拢,就是不上贼船。他富贵长寿,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人称“四朝元老”。潘氏家族在苏州是享有“贵潘”之称的煊赫大姓,其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潘世恩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总裁,著有《正学编》、《读史镜古编》、《思补斋诗集》等。有清一代,生前加太傅衔的仅有5人,状元出身官至大学士的也仅为8人,能两次参加琼林宴的有6人,唯潘世恩一人兼而有之。《清稗类钞》称他“历事四朝,则昭代一人而已。”潘世恩与其弟潘世璜、其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潘世恩故居位于平江路钮家巷,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有纱帽厅、大厅、鸳鸯厅、女厅等建筑。现在该古宅已改建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全面介绍姑苏状元群体、研究状元文化、展示珍贵状元文物。苏州是著名的状元之乡。根据文史专家李嘉球所撰的《苏州状元》一书记载,按现在的辖区计算,历史上苏州曾出现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数量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2.2.2清末状元
洪钧洪钧(1839-1893),清代苏州府吴县人。同治七年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其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洪钧在国外担任驻外使臣期间,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编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位于平江路悬桥巷27号的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洪钧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现修复的门厅及左右两庑部分已建为平江区名人馆,陈列顾颉刚、潘麟兆、洪钧、赛金花等名人史迹、图片、著作等。
2.2.3学术大家顾颉刚
顾颉刚1893年出生于苏州的书香世家,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一生埋首治学、孜孜不倦,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1926年出版的《吴歌甲集》结合吴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对歌谣进行详细阐释,标明歌谣适合的场所、参与者、具体的动作等,被誉为“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和“道地的方言文学”。顾氏老宅深藏于平江路一条名叫“顾家花园”的小巷中,一代大师曾在这里编辑刊物、著书立说。现在屋中虽空空荡荡,但仍余书香。2.3文脉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的一部分,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内处处珠玑: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各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保护建筑43处,名人故居20处,古牌坊2座,古井10口,古桥横波静卧、古树散落其间,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江南城市建筑博物馆。这些文物古迹,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折射出古城历史文化的光华。一条长仅493米的大儒巷里就藏着眼目司庙、昭庆寺、德龄堂吴宅、端善堂潘宅、丁宅等众多苏州控保建筑。大儒巷就是因明代以忠孝仁义而闻名的大儒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的。菉葭巷、丁香巷、雪糕桥……每个名称都蕴藏着一段传说或故事,行走其间,就像在阅读一本线装古籍,意蕴深厚、回味无穷。
2.3.1耦园
耦园位于仓街小新桥巷,东临护城河,傍水而筑,建于清代。园主清代官员沈秉成取其名为耦园,因“耦”通“偶”,“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寓夫妇偕隐之意。园景幽雅、构造精妙,其南北驳岸码头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特色,是苏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典宅第园林之一,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沈秉成酷爱藏书、喜读诗文,精于金石鉴赏;其夫人严永华是有名的桐乡才女,工丹青、善辞赋。夫妇二人在此吟诗作画、抚琴唱和,留下一段伉俪情深的佳话,给这城曲幽巷平添一份柔情。
2.3.2中国昆曲博物馆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平江历史街区中张家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内。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元末明初发源于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改良后风靡全国,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表演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身段优美、表演精湛而著称。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该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既展示物质的昆曲文物和资料,还展示非物质的传统昆曲艺术。
结束语
苏州就像一幅令人赞叹不已的双面绣,一面是摩登时尚的现代新城,另一面是古朴典雅的历史古城,而平江路正是用街巷与河流的经纬交织而成的最富江南韵味的一道风景,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诗意的实景再现。斑驳的粉墙、滴水的黛瓦、坑凹的井栏、幽深的庭院,记录着这里过往今来的无数故事。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地脉、人脉、文脉相互交融,千百年来一直跳动不息,承载历史,续写未来。
参考文献:
[1]潘君明.苏州历代名人传说[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2]北辰.平江路[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4.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等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别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5]汪榕培等.《吴歌精华》(英汉对照)[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景观;景观修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古典艺术的保护工作,无论是对于古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来讲,我们在开展相关的园林修整的过程中,应该以景观的原真性为核心,积极借鉴景观艺术性原理,不断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保护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从苏州古典景观园林修缮的角度出发,去探析修缮的工作模式。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面对的实际问题
1.1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整修性能丧失
我们在游览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时候,一方面在惊叹古人超凡的造园艺术能力,另外一方面会隐约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渐行渐远的身影。举例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假山顶峰西侧原本有一株紫薇,其植物婀娜多姿,与山形形成完美的结构图,可以称作是景观中的绝配之作。但是后来发现一株紫薇不见踪迹,代替的却是一棵直立的松树,丧失了原本的一番情趣。这样修整后的风味,性质,情趣打折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展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危害,更多的是我们保护观念丧失,保护技术不到位的人为原因。
1.2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矛盾冲突的原因探析
苏州古典景观修缮矛盾冲突出现是有原因的,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原始功能的变迁和古典园林的研究评价体系两个角度来探析。首先,古典园林原始功能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追溯到苏州古典园林出现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权社会中,拥有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文人,官员,富商往往会去置办家宅,以供其朋友和家人的观赏,游览和居住,也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才使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取得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显然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古典园林,其休闲客体的功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其性质自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园林功能异化之后,其形式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园林越来越多被开发成为游览胜地。园林的入口,院内的美感效果,商店的布置,厕所的设置,监控的安排,甚至垃圾桶的摆放,都不同程度的对于古典园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中,需要明确苏州古典园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对于园林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另外一方面需要适当的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修缮工作的王道。其次,古典园林的研究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得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古典意识著作很少,即使存在部分明末时期的《园冶》,其体系不健全,语言难懂,如果以它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展现出实际效果来。虽然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对于园林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理论体系依然严重缺乏,评价体系依然难以形成。这样缺失实际古典园林景观修缮体系反映在实际园林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于领导意思的擅自揣测,进而采取修缮和管理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稳定性强,没有个人主观影响的评价体系,将是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工作的基本前提,这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和实践。
二.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管理的策略
2.1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
传统园林景观讲究以植物为毛发,以山水为骨架,实现园林艺术气息的营造和表达,也就是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信息。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其一,尊重古典园林的历史原貌,综合考虑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我们以苏州园林中享有城市山林美誉的沧浪亭为例,其间存在大量的竹,我们去追寻管理者的思维,发现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构亭北埼,号“ 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如果由此推断其中无穷极的意识是无数的竹子,虽然在意思上讲得通,但是目前园林竹子大杂烩的布局是很难说服我们的。古人在造园的过程中,不会有现代造园的观念,设备,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场的体验上,一边整改一边建造,由此使得园林的整修变得更加艰难,无论是什么区域的细小环节的改动都应该以充分可靠的理论作为依据,避免对于园林艺术原意造成损害。其二,注重造园法则的研究,保证以此为依据去开展综合考虑。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园林中,植物作为景观元素是最常用的景观设计手法,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松、竹、梅,都代表着自身特有的品格,象征意义浓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注重对于古代植物象征意义的研究,以此为依据去开展古典园林植物因素的设计,是实现景观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
2.2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宣传力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不仅仅需要其作为旅游景观的宣传,还需要成为传播传统优秀园林文化的使者。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以园林造园艺术知识为基础,将园林历史,园林由来,园林发展一一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园林的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的内容,保证游客对于园林艺术的领悟;其二,高度重视游览区域解说水平的提高,作为旅游资源来讲,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导游来引导游客去探析园林之美,无论是山水布置,植物景观,核心文化寓意,都应该在解说词中有所体现,使得游客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2.3树立正确的园林管理心态
作为园林管理者,其不仅仅需要了解园林的历史,更能够领悟园林艺术,这是做好园林管理工作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州古典园林的管理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审视和思考。由此,就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心态,尤其是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应该将文化遗产作为其经济利益提高的摇钱树,而是站在文化守候者的角度上去修缮自身的义务,保证做好园林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兢兢业业的形态去面对古典文化,与之对话,与之厮守。
结束语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是园林艺术继承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强化苏州园林景观的理论研究工作,为修缮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一方面,积极探析自身园林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合大众的力量去实现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我相信,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苏州古典园林景观将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 吕菽菲, 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 1999(10):85-90
[2] 王劲韬.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C].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125-128
[ 3] 苏州市地方上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拙政园志稿[M].苏州市园林档案馆,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