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心理障碍;正面引导;评价机制;心理档案
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有顽强拼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稳定平静的情绪状态,有面对突发事件,能掌控情绪的能力。而所有这些习惯、品质、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校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紧迫了。究竟怎样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呈现一种多元化不稳定状态,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异常复杂。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家庭状况不同,教育条件与所掌握的经验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认识风格、个性特点、思想品质、行为特征等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热情爽朗、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则心胸狭隘、待人冷淡;有的学生思路敏捷、口齿伶俐,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谈吐嗫喏;有的学生擅长写作,有的学生爱好歌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等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在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教育有很多模糊的认识和误区,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天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还流于形式,更多的时候还是把升学作为平时教学工作的重点目标,应试教育还是占着主导地位,老师每天就知道让学生考学。面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健康辅导几乎是一项空白。除了专业的花样多,和普通高中口号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三年的职业高中、中专生活学生学到的实际本事很少,真正的操作能力锻炼、爱好特长的培养、个性能力的提高又都放到了大学阶段,这其实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职高、职业中专)的悲哀。有的人认为学生心理品质与生俱来,不存在过多的后天教育辅导;还有的认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已经定型,高中、中专的心理教育辅导已经不会再起作用;更有甚者认为上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都是差生、坏孩子,能维持到毕业就行了,心理辅导是白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事,属于教育工作的范畴,与德育等同;也有的认为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医院的事,不属于学校咨询辅导的范围……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走出认识的误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学校心理辅导呢?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明确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怎样才能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呢?
1.要形成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网络,营造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净化育人环境,依法治理滋生学生心理障碍、诱发学生不健康因素的土壤。
2.要加强正面引导,把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举行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寓心理辅导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宽松的环境。
3.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培训,认清学校心理将康教育的目的,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各种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辅导目标。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那个人格养成的真实记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做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能把握学生在校情况,最能发现了解把握学生情绪和心理发展的变化,而且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较了解,对于学生心理变化的家庭因素,班主任能最有效地建立家校协作,如果在班主任中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师生心灵共同成长的。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极易对学生产生“共鸣-兴奋-内化”效应,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健全人格。作为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心理健康各年级的目标和教育内容。一年级的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内容是如:角色意识、适应环境、适应群体、适应课堂等。二年级目标: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内容是如:集体意识、乐于学习、观察与注意、自我控制等。三年级目标:在学校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内容是(乐学)如:调节情绪、挑战难题、学会关心、学会休闲等。四年级目标: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集体荣誉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内容是(自信)如:开朗心态学习方法、排除嫉妒情绪等。五年级目标;具有能干、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获取“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内容是(进取)如:思维习惯、自我认识、松弛训练、中小学衔接等。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质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引导。
2.自主性原则。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命令,不是灌输说教。而是应该疏导学生自己体验,悟出道理,让学生产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对外界的适应、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3.平等尊重原则。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把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理解、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制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针对个性心理问题来解决。
四、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要做一个自我形象健康的班主任,就要有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一个工作卓有成效的班主任,也通常是学生心理导师,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外部环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心灵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的作用,班主任特殊工作性质,要求班主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个高明的心理自我调节者。那就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就像这次班主任培训请来的各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讲座非常精彩。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实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通过培训班主任了解了心理咨询原理及行为主义咨询方法与技术等,如: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行为塑造方法、示范法、代币法等多种技术和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并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技巧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首先是班主任对学生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交流、谈话,使学生产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更重要的一个平台是班主任如何运用每学期两次的班主任课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体验与感悟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上心理健康课的班主任就要转换角色,要一改平时严肃不苟言笑的神情,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在设计活动课方面与其他课不同的是课前有个2至3分钟的热身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接下来就要突出活动为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等活动的完成,达到改变认知,实践行为目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实效性。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一、依赖心理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导向的弊端,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2.孤独心理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叉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恃清高,常独往独来;有的学生好猜疑、多幻想;有的学生爱嘲弄讥讽别人等。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3.苦闷心理苦闷心理是中职学生经常存在的感受。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往往比较困难。而有些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苦闷心理。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下岗现象,大学生往往感到将来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不少中职学生中存在他们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而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
二、心理障碍的排除。(一)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匝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问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导致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中职校既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1.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
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但是目前中专校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所以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 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自觉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
2.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根据相关测试,在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重要他人、性格特征等八个维度对100余名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知觉水平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习成绩、学习状况、重要他人;而在诸如性格特征、职业理想、同伴关系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维度上,教师的知觉水平比较低,排在最后三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师使用策略的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隐理论的认知水平上提出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系统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应将心理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一到两节,由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分层次目标”辅导,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促进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优化其心理品质。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一切活动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中专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得他们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专校的班主任自然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广泛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预防性的心理指导。班主任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利用主题班会课、体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第三,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写“谈心日记”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方面的指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确立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学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按照学习的心理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1.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心理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带共性的心理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讲座,例如,中专一年级开设“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讲座;中专二年级开设“人际交往与异往策略”讲座;中专三年级开设“正确面对就业焦虑与职业选择”。通过这些不同时间针对性强的讲座,分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青春期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细致、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心理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网上QQ咨询室”等,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里由心理辅导老师通过问答咨询、谈心咨询、书信咨询、追踪咨询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积极地看待挫折与失败,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3.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辅导室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和测试,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对测试结果实行电脑化管理,进行分类归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积累学生的个案资料,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轨道,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的游戏、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喜欢活动是人的本性。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表现和形成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专栏、手抄报、心理校刊,开设心理广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训练营等,在全校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科技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建立团队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增强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育人的目的。举办好学校常规的文化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演讲会、报告会、书画展等,以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品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学校除通过校内各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沟通指导家庭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以正确的内容、良好的行为、恰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孩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第一级队伍是广大学校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专门工作者,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真实实地全面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开辟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方面、全过程之中,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
[3] 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摘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分析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授课,笔者发现了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力求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题目是《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情绪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调控情绪的方法。其中,使学生掌握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理念,授课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围绕本节课所授内容,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有关情绪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情绪的策略。由于情绪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如何使学生真正明晰情绪的定义,避免单纯的概念讲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此外,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调控情绪的策略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心理学的概念和定义,使难懂的概念简单化、生活化,便于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有关概念。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理论,将难点化解,从而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教学方法,即:如何教的问题。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灵活性,使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其弹性比较大,教师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我充分重视导入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慢慢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第二,在讲解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我们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的趣味性;注意背景图片的选取和背景图片与内容的契合度;注意背景图片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要对比明显,使学生能看清课件;还要注意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和课件之间的链接。第四,运用心理小测试——《你的情绪稳定吗?》对学生进行测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他们调控自己的情绪奠定基础。
最后是教学效果,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问题。对学生“学会没有”的反思就是对教学实效性的反思。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师生共同总结”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有层次的反馈,通过面向大多学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衡量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考量隐性目标,即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好量化的,只能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本节课中,作为教者的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不集中精神听课,不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课堂气氛要么沉闷,要么学生过于活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对学生的把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学生的一些失常行为,有些是由价值观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将心理健康课与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心理健康课程中成为本课程中的一个问题。此外,心理健康课与道德教育存在着类似的地方,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落入说教的窠臼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通过一节或者几节心理健康课就可以解决的,教师仅凭上几节心理健康课很难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给心理健康课一个合适的定位,如何找到心理健康课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结合点,也是一个难点所在。
第四,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很难量化,因此也比较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很难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难于对教学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仅仅反映在一节课上,更反映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因为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当今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体育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标准,而学校体育的教学宗旨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健心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希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帮助,从而更好地发展学校体育。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有关资料表明,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除了本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基于此,我们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时就不能不考虑实际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下面,本文即对此问题涉及的相关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1学校、社会、家庭因素。
尽管当今中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但由于其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方面关系出现问题时,常常会引起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发生病态心理,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有些学生往往对挫折过于敏感和估计得过于严重,个人抱负脱离实际,对成功的心理期望过高,自信心过强,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1.2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据调查,大部分的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11h一13h,复习迎考阶段更长达15h一16h,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带来的压力;考级、评优评奖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1.3生活适应能力差。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中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常常不顾大体,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内心充满矛盾,却无法解决,生活适应能力差。
2.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并能有效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这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是学校体育学科区别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中学生的体育实践过程,是在不断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2.1对中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又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而且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就会非常困难。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许多中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没有适度的调节,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学校体育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键心的独特功能,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据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学校体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的智力产生良好影响:一是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三是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换言之,高校体育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2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
学校体育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其所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得以实现的。表面看来,体育活动主要是强身健体,其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帮助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消除空虚心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感到豁达、愉快的占60%以上。如果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他们便能在自己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动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韵律感,心胸开阔,陶冶情操。心理学家认为,人有寻求良好体验的倾向,良好体验可以使个体从中获得愉和满足感。而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于活动之中,对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乐趣和享受。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达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而娱乐性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体验快乐,并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因此,学校体育,尤其一些中学生喜爱并擅长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3.1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1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运动心理学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个体之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因为群体的认同、社会的强化、竞赛的刺激性及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调查显示,男生喜欢集体参加体育活动,而女生则是多人择伴而锻炼,大多数喜欢球类运动,其比例在60%以上。学校(班级)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各班级参加的人数占70%之多。这说明同学们都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由于中学生气质类型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不一致,根据不同对象合理选择和搭配一些不同程度且趣味性高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中学生的需要,尽量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3.1.2重视体育教学手段的娱乐性
实践证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及体育活动中获得,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这样才能吸引中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中来,从而通过体育活动健身与健心。需要强调的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趣味性,并运用多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从而达到激励其学习的信心,同样也是体育教学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1.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上,而且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来实现其健身与健心的双重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加入体育锻炼队伍行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在锻炼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2在体育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材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大多是过于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身体育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体现得远远不够。因此,在体育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课余锻炼、竞赛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要实现学校体育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必须选择既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又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一般应加强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
3.2.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有意识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发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用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关心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另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应适当加入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及挫折教育等。这样,学校体育便可以通过健身健心的双重功能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卫生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的关系方面产生独特作用。
当然,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体现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应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我建议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力度,建立体育俱乐部,完善体育设施,为学生创造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使他们积极锻炼身体,在锻炼中培养他们的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90.
[2]张学斌,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几个要素[J].体育科研,2003,(1):49-50.
[3]赵林,毕荣华.体育与健康实用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清黎,于长镇等.体育教育学[M].北京:干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厌学情绪严重
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并非自己愿意,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低下,学习方法有问题。到中职后也不思进取,成绩在班级总是倒数,很少品尝过学习成功的喜悦,加之长时间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感受到的只是失败、压抑和乏味,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的“差生”,从而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热情,精神颓废、厌恶学习、混时度日。
(二)自卑感强
有的中职生自信心缺乏,担心自己升学无望,求职无门,因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对前途迷失,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不愿意付出努力,不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成为行为失控的导火线。
(三)约束力差
有些中职生自制力不强,自我约束力极差,他们上课坐不定、听讲不专心。有的是非观念差,认为迟到、逃课更能凸显个性,管不住自己,成为“迟到大王”或“逃课大王”。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猜疑,行为偏激,易冲动,一点小摩擦就会动手打人,喜欢打群架、拉帮结派、搞哥们义气,最终酿成大失误。
(四)网瘾严重
中职生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闲暇时间无所事事就会去上网。虚拟的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人人平等的空间和无拘无束自我施展的平台。这些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因而趋之若鹜,沉溺其中,不分昼夜地在网吧里浪费青春,成为“网吧少年”。
(五)逆反心理重
由于以前不良的家庭教育、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都使部分中职生在思想上产生了的片面、固执、偏激情绪。他们认识能力欠缺,看问题不成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很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看成是“故意找茬”“和自己过不去”,有时会故意和老师唱反调、对着干,把自己放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成为家长头疼、老师厌恶的“刺头”学生。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举措
(一)重视心育教育,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情绪,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能力的把脉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个人意愿、兴趣爱好划分专业业和班级。按照“文化课够用,专业课从优、技能课从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和技能训练,降低文化课难度,让学生能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了解学生心态,进行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约束力差、网瘾严重、逆反等心理问题,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以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通过心理咨询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渴望解决的心理问题,学习中的负担与压力等等。然后把问题归类梳理,针对问题,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对症下药,进行正面疏导,对症下药。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需求和难点问题,重拾学习信心,新燃成功希望,迈出成功第一步。
(三)进行人生规划,构建平等对话平台
学生入校后,就要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看到学习技能的前景,感到成才的希望。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观看专题片、进行技能实践活动等形式,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成果、高考模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当前的就业前景、往届生成才经历,算好自己的经济账、时间账、人生账,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教师要多进行平等的对话,善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才干,以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
(四)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在参与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淡化,对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兴趣扭转到学习专业和技能上来。
2.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服务;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等途径广泛宣传,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单独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培养一批学生骨干,让他们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一、多样化的心慧课程促成长
心理教育有机融入德育内涵教育之中,成为星洲学校的心理特色之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积累和行为实践来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增强自我的适应能力,完善个性发展。
班级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而心理团训则是营造良好班级心理环境,建设高度整合的班集体的法宝。团训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它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游戏伴成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领悟,将学生从心理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心理教育走出了课堂,还原心理教育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心理团训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班级凝聚力,通过近两年的一系列的心理团训,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也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学生相处很融洽,班级向心力也日益增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心理团训活动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活动促进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良好健康的班级心理气氛,将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快乐、健康、自主、会学”的学生。心理课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三个版块来呈现。涉及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培养耐挫力培养、青春期辅导等各个方面,结合相关的心理教材,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
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全方位实现“心慧”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家庭影响的复杂化,中小学生中普遍出现了一些心理弱点和品德偏差,如自制力差、缺乏自信、只能适应顺境不会面对挫折,等。传统的德育很难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上述问题。因此“心慧苑”成为学生心灵烦恼释放的乐园,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疏导采取了多种方式: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催眠疗法等,通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同样心理辅导的成功同样也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例如,三年级某同学通过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性格变得开朗,学会和同学相处,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七年级某同学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情绪低落难以自拔,通过情绪心理辅导能很好的面对考试,消除了考试焦虑,对学习更有信心了。这些都是学校“心育”工作给学校德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优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拥有了更加健全的品格,更加完善的人格,面对问题更多的勇气和更强大的自主能力,可以说心理辅导是一种“更加现代化的德育方式”。
三、全方位专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学校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教师团体心理拓展活动、教师生涯规划活动等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通过心理沙龙活动,引导家长有效陪伴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家校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家长沟通。本学期我校小学部10对亲子家庭走进《小鬼打分》栏目,这是一档聚焦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节目,在活动中通过亲密的亲子游戏,接地气的互动方式,让父母和孩子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同时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中学部开展一系列“家长心理沙龙”活动,以心理剧体验以及分享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以更加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4-02
自1996年中国心理学会提出“全民健心”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健康门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学校及社会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成才。
从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职业教育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职校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在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大学扩招、普高扩大,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也大不如前。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职校生的主要构成部分。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职校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学习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以及学习焦虑等方面。
情感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与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职校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2)自卑心理强;(3)耐挫能力差;(4)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5)人际交往不适应等。
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
首先,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望子成龙的心理使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一种保护式教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导致子女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唯我独尊的思想长期影响着学生,致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另有一些家长则恰恰相反,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任何时候都要让子女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运行,稍有偏差就付诸于武力。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调教出来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听话、懂事,但温顺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叛逆、粗暴、易怒的心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科学,是滋生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大幅度增加,父母的离异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家庭的残缺不全使他们的性格也出现一些缺陷,如变得敏感、脆弱、孤僻、抑郁、自卑、叛逆等,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日趋走向工业化、信息化。与此同时,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节目频频播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这必然会给青年学生,特别是职校生的心灵带来很大冲击。
再次,职业教育阶段正值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意味着职校生们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内心深处会充满矛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诸如早恋等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问。它在我国古代已有之,并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知识教育法、兴趣教育法、环境熏陶法、自我激励法等。同时,它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新时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何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用真心、爱心、技巧去耕耘学生心灵的花圃。
重视个体,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针对问题学生,要在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感化教育;要懂得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惑;要挖掘问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发挥他们的潜能。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让职校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轻松,能让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健康。因此,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社团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走出自我,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构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在职校生健康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和家长建立并加强畅通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有关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融合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程开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应结合职校生的接受能力,研究开发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材,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职校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心理问题的成因、后果及解决的必要性等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要把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进行管理,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辅导、个别咨询、心理信箱、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教师和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职校教师应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立林,王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8).
[2]董淑珍.职校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8,(12).
[3]刘翠英.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职教通讯,2005,(9).
[4]郭翠萍.关注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
[5]崔景贵.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通讯,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