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皇帝的新装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反思 得意之处 失误之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反思什么呢?
一.反思自己教学的得意之处
这当然是上文提到的第一种感觉,能让老师感到神清气爽、豪情万丈的课定会有成功得意之处,或教师的瞬间灵感,或学生的独特见解,或师生的精彩对答――它们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机智,也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然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并且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那就只会逞一时之快,而后便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反之,则会继续成为下一次教学的精彩点,奠定一个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基。
这是一位老师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的教学反思,现在读来,仍觉满口清新。
给“骗”加个标点符号
―《皇帝的新装》教学一景
师:这节课,老师想给这个骗字加个标点符号,你们猜猜老师要加个什么呢?
生(部分齐答):引号!
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沉默片刻)。
生(1):因为课文是由“骗“字串起来的,“骗”是文章的线索,所以加个引号表示强调。
师:有道理!你能上来加在黑板上吗?
生:(2)也可以加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个骗局很值得人深思!
师:不错!老师提前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还有什么理由吗?
生:(3)这个骗子的骗术太高明了!这个皇帝太可笑了!所以要加感叹号。
师:好!正好解答了上一位同学的问题。让人深思什么呢?骗子的骗术高明在哪里?这位皇帝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荒唐的行为?
生:(4)老师!还可以加个问号?
师:为什么呢?
生:(2)还有好多问题没搞清楚啊!
师:厉害!说到了老师的心坎上!【在“骗”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5)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
生:(6)究竟是谁骗了谁?
师:同学们!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就是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欺骗、虚伪、甚至,但与此同时,小孩子的真诚,也是作者的希望、是这个社会的希望,真诚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民族的美德。所以,现在,老师还想在问号的后面再加一个省略号。
二.反思自己教学的失误之处
毋庸置疑,这该是上文提到上完课的第二种感觉,垂头丧气,疲惫添堵,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课没有上好。为什么没有上好?因为教学环节中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更需要老师及时地去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很快地调整过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与方案。
1.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一节课不好不坏时,应该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合理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思教学设计就是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从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规律和风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的内容便是水到渠成。
2.反思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教师一时也难以解答,那么,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及时反思,力求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拓展了教学思维,而教师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三.反思他人优劣
首先,备课要自己做功,不必急着去参与“集体备课”,忙着共享,期望用集体的智慧来装满自己的大脑。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先做一条丰沛清澈的河流,然后再等待海洋的召唤。我认为备课应该在宏观上抓住以下几个结合点。
其一是系统备课与专题备课相结合。
教科书从高一到高三,知识是成体系的,是循序渐进的。因而我们首先要进行系统备课,对每个板块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通览全部教科书,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不能“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孤立地备课,那样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的作文课,应该如何在三年中循序渐进地安排,就非常值得研究,如果一味地看教科书的编排就会误了大事,教师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三年作文教学的方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在从容应对高考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是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
集中备课是指在一个学期之初,拿出集中的时间来备课。记得刚参加工作之初,老教师总是叮嘱我,假期要好好备课。当时自己也非常听话,暑假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拿出一定时间细细地备课,把下学期的所有内容都备好了,教案也写好了,各种资料也都搜集齐了,甚至连教学的方法都想好了,当时感觉非常地满足充实。开学后我就有精力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应对更多的工作了。后来我尝到了甜头,几乎每个假期都要安排时间集中备课,开学后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一轮下来,教科书了然于胸,来者不惧,至于公开课、说课、论文大赛都能从容应对。这个方法笨点儿,但承认自己是笨鸟,就要想办法先飞。
相对于集中备课而言的就是课前备课,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前备课为主。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防止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如此,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自信地登上讲台。
其三是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
大多时候我们都注重课前备课,而忽略了课后备课。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的,因此称“课后备课”。有的教师讲完一节课后感觉如释重负,再也不愿重翻教案。其实,我们的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次如何教的,下一次再讲这课的时候还可以如何提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学问。再有,这种课后的反思也对调整其他临近内容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知识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当然,我们学校的很多教师现在已经开始注重在教案上体现课后反思的内容了,我想能不能主动、深入、扎实地反思是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我们能够主动地反思,也就真正地进入主动发展的轨道了。
做到了系统备课与专题备课相结合、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这还只是在宏观上认识到了备课的体系。研究优秀教师迅速成长的历程,就微观而言,备课还有几种特别的品质,我们也要不断地培养。
1.备课不厌静。
“静”即安静,心静。首先是要创造安静的备课环境,要求备课组像图书馆内一样安静是不现实的,但相对来说营造学术的氛围比之闲聊的氛围、购物的氛围、勾心斗角的氛围更容易让人进步。更进一步而言,要“心静”,我们的备课组是集体的工作场所,一人一言,就是七嘴八舌,再加之喊“报告”的学生,忙忙碌碌的班主任,总是响起的电话……这就是客观的存在,作为教师必须适应,要有“闹中取静”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心静”,这也是境界,心如止水,浮华的世界、纷繁的社会、杂沓的言语都不为所动,要投入到你所研究的课程、习题、教法中去,而不受从地方到中央的各个“台”的干扰。那些屁股总坐不稳凳子的教师,原因不在于忙,而在于心不静。心静了,广度、深度就有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备课不厌细。
“细”到什么程度?没有答案。一本书年年讲,如果每一年都准备到一个高度,想的都是同样的内容,那做教师和做流水线上的工人就区别不大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关乎做大事的,就备课而言,无成败之分,只有充分与不充分之别。要做一个善于关注细节的教师,要敏锐。如语文教学中,起初是怀疑一个字音,查阅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个词,而这个词又来自自己所不知道的一个典故,而这个典故又源于一段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中又含着为人处世之道。你看,一个小小的注音带来的东西太丰盛了,我们常有捡到一截儿绳子头拉来一头牛的感觉。
3.备课不厌精。
很多教师在备课阶段大量地占有资料,觉得什么都重要,都想告诉学生,结果混淆了主次,不能突出重点。备课就像吃东西,什么都得吃,但要吸收有营养的。这就要研究教科书,依据重难点“去粗存精”。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读原著(至少是前五回),了解《红楼梦》人物关系,了解曹雪芹,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思想,还要知道小说的写作背景,要绘制贾府平面图,要研究《红楼梦》诗词……从这个角度来说,看似在讲一节课,这一节课下面可是一眼中国古典文学的深井啊!但四十五分钟,要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发现什么?研究教科书重难点,你可以给他们情节、人物、环境;也可以给他们语言、诗词、主旨……但无论是什么都不是割裂的,都是互相印证的,我们只需抓住题目“林黛玉进贾府”去琢磨,进贾府,就是走进了封建贵族大家庭,就是走进了封建制度、封建文化,我想这也就抓住了本质,围绕这一本质引导学生探究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精”就是“精要”,就是剔除了纷繁复杂的现象后的本质。但是不是就可以不去占有丰富的资料,直奔精要呢?这是违背规律的,因为本质的东西往往是在纷繁的表象下面的,同时我们也只有广泛地占有了资料才能举重若轻,左右逢源。
4.备课不厌繁。
“繁”是多次的意思,这一点是我观察诸多老教师从教的体会。我不只一次地观察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他备好课后,轻轻地合上书,踱出教研室的门。也许会在连廊的窗前静静地远眺,也许会在操场上漫步……几分钟后回来了,拿出一张纸,大笔一挥,或是琢磨出了一幅对子,或是忆起了一首诗,抑或是设计出了一道好作文题,高兴了就爽朗地大笑,像个孩子。但我知道,他在远眺时、踱步时,脑子里一定在想着如何处理教科书那点事。他是个不嫌烦且自得其乐的典型。还有一位老教师,有时他的进度比我们快,某一课先讲过去了,但他备课很有特色,讲完了的还备,可能还会有什么灵感忽然产生,这个时候他可兴奋了,头晃着,大手挥舞着,最后一拍桌子,一声“好”!我们就知道他又有新发现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讲课就跟农民种地一个道理,耪地有头遍地、二遍地之分,有必要还得耪三遍呢;有的时候又像刨白薯,总刨总有收获!话糙理不糙,备课没有极限,没有终结,永远是进行时,备多少遍都不为过。
5.备课不厌广。
我们可能很少静下心来想,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到底有多深奥,我们所不熟悉的通识性知识到底有多广袤。一名教师,视野必须是宽广的,唯有自己宽广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高屋建瓴。至于如何使自己宽广,我想由两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扩大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知识的宽广度。如语文教师,和语言文学相联系的专业知识有朗诵、演讲、写作、鉴赏、书法、评论、拟古……第二个阶段是从宏观角度而言,教师要涉猎更多领域的知识。语文教师要懂点政治、经济、哲学、军事、音乐、绘画、历史、地理、历法……作为教师要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还要博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其实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的任务是多重的,总而言之是既教学生做人又教学生做学问。学生所面临的各门学问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脱去匠气,做一个视野开阔、心胸豁达的导师。认清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备的课是不是像海洋一样宽广了呢?
以上我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谈了一名教师如何备课的问题。教师把自己的基本功都做扎实了,再借助集体的智慧增长个人的见识,此所谓“善假于物也”。
那么,教师究竟该怎样参与集体备课?首先应澄清“集体”这个概念,可以是备课组全员,可以是三两位教师。集体备课的活动也时时处处在进行,不一定是每周的某个固定时间与固定人员。那么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小集体备课应该注意的东西:
一是心态要好,虚怀若谷。可以是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也可以是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习,要谦虚低调,不损人格,只增见识。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交流与借鉴是补短,不是掩盖自己的不足。自己真的无从知道的知识与方法获取的捷径就是请教同仁。撕掉自己的遮羞布等于你在知识面前是坦诚的,如果怕人嘲笑抱残守缺,那你就是《皇帝新装》中那个光着屁股满大街转的“皇帝”。
三是要明白,请教,在态度上是谦逊,从交流的角度看是平等的对话。可以执拗于知识但不影响同事关系,可以借鉴学习但不是奉之如权威,可以各持己见但不搞人格攻讦。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教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应当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其次,我们要组织好课堂活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常用的形式有:(1) 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2) 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 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一、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这充分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不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关注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师生间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对话、友好交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热情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泛起无限涟漪,滋润学生的心田,助推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兴趣与良好发展。
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就应该摆正与学生的关系与位置,这是首当其冲的工作。虽然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任何变化,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我们应当尽可能的鼓励与赞扬学生的每个进步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我们这里得到表扬,找到自信。
二、合理分配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集中力集中时间不长,对新鲜的、刺激的、感官性强的事物兴趣性强,学起来记起来都比较快。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是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喜甚至震惊,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
如针对《丑小鸭》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丑小鸭是怎样从丑到变美天鹅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注意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效地教学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依靠学生自主性,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练习,去体验,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的对课本的体验感受所得去强加于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教师是引导人,而不是主导人。如有的教师教学课文《海上日出》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
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如一位优秀的语文都是在讲解“飘飘欲仙”这个词时,就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向学生提问:“你们哪位同学能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啊?”于是,班上许多学生纷纷张开双臂,如仙人一般轻盈飘逸,展翅欲飞,这样词语的解释教师讲解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第一、首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把语文课讲课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让学生在45分钟内学到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字、词、句、篇、章等五个环节都要认真精心准备,必须了解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涉猎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都要亲自去查阅字典、词典、看到课文中的专业术语,最好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把课文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教学重点及难点。值得强调的是语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第二、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授课技巧,可以旁征博引,实现教学艺术化。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畏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人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以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第一次和学生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一定得精心设计,让其能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导入语:语文是什么?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历史的见证,是司马迁;是壮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对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爱国的情怀,是岳飞;是开阔的胸怀,是苏轼;是田园的闲逸,是陶渊明;是对社会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腹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这样的开场白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呢?等到看学生的日记时,我心中就有底了。学生史志 雯写道:老师的几句开场白就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语文,爱上了那绝妙的语言文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语文。赵飞写道:过去我一点也不喜欢语文,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不好,今天的语文课才上了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语文。
第三、采用倒叙手法,突出教学重点《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作者最忘怀的父亲的“背景”。但是,作者却不直接刻画父亲的背景,而是首先交代家境从而叙述勾留南京之时,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然后才用墨如泼,细致刻画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景”,充分抒发父子深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墨守教材内容之成规,而是大胆调换了讲解顺序,即先与同学作仔细分析欣赏第6自然段关于父亲“背景”的刻画,努力做到精雕细刻,透辟入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启发者。因此,老师必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学生和教材之间铺路搭桥,把教材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范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和谐默契,同步前进,共同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最理想教学。在课堂提倡采用,创造式提问。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教例]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提问,皇帝举行赤身课体游行大典后,他想起那个天真而诚实的小孩的话,会怎公办?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
记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板书繁琐,形式主义;提倡简洁、醒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板书。好的板书,都是善于提炼的功夫的体现――篇课文,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来。
教师认真备好了课,精心编制了教案,课堂教学就胸有成竹了。但是,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用教学艺术加以灵活处理,也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才的成长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人努力等因素,遗传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先天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环境与教育却可以决定和促成人的成长。
第五、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我们认为的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我一学期以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点滴体会,仅供大家对新教法作直一步的研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获得什么呢?
结合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2)你想学到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你们的意见。
第六、启迪学生学会比较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求异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课堂密度。
比如,散文《听潮》与诗歌《观沧海》,都是通过歌颂 大海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听潮》是文中有乐,“听”到了海潮奏出的“伟大乐章”,有落潮时舒缓的序曲,初潮时明快的奏鸣曲,时磅礴的战斗交响曲。从听觉角度描绘潮音的变化,顺次展现大海的温柔、娴静、粗犷、强悍,表现了大海的韵律美,使人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倾诉和期待,人诗的情感。
总之,只要大家努力钻研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授课技巧,与学生有好相处,平时加强业务培训,多向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也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主编
苏立康 李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2、《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出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一、充分信任学生,收获意外惊喜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主题学习”而非“主题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所以,应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学生间合作着学,疑难处教师引导着学。教师绝不能大讲特讲、大包大揽,否则,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考试全然不会。如,以前进行生字教学时,生怕量多了学生记不住,所以一课一课地学;生怕学生自W效果差,所以我在讲课文前单拿出5分钟领着学,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家长抱怨学生越来越不爱查字典了,错字也越来越多了。在“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引领下,脆拿出一节课进行“单元整体识字”,让学生带上字典,举行查字识字比赛,小组合作,比比看谁查得快、比比看谁查得准、比比看谁记得快、比比看谁记得准。第一次试验下来学生就高兴地说:“一节课真充实呀!”两轮检测下来学生就已基本掌握了一个单元的生字,哪里再需要老师为夯实基础而担忧呢? 还有,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题材的作品时,我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无法表达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所以布置了诵读的任务。没想到,学生们以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资料库,选取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还巧用丛书中的单元提示语写了串词,成功开了一场以“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为主题的诵读会。其中有独诵、小组合诵,更多的是全班齐诵,高昂的声音中充满着深深的爱国情感,尤其齐诵到《不跪的中国人》时,引起了全场师生的共鸣,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停歇。全程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所为,无论是选材还是编材,丛书为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读代讲,收获意外惊喜,岂不是智慧之举?
二、创意解读教材,带来别样课堂
教师不能一本教案用一辈子,拿着一张旧船票,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需要打破旧思路,找到新方法。基于此,我尝试“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一线贯穿课堂,使教学完整而流畅,简约而雅致。学习《社戏》时,我用抓中心句的方法设置主问题――那夜的戏是否真的好看?那夜的豆是否真的好吃?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学习《老王》时,抓中心句里的关键词设置主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幸运在何处?谁又是“不幸”的,不幸在何处?因什么而“愧怍”?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从题目入手设问――为什么“夜游”?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从而解读诗人的心境。学习《湖心亭看雪》时,设问――张岱“痴不痴”?如何理解“痴”?学习《奇妙的克隆》时,我依然从题目入手,理解了什么是克隆之后抓住“奇妙”二字体会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学习《最后一课》时,抓住“最后”二字,体会这一课的不同寻常之处等等。这样的阅读一改常态,避免了零敲碎打,也避免了肢解文本,老师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三、大胆改革课型,调动学习热情
关键词:传统教法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利弊 兼容
关于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中这样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尝试着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它们都有各自的利弊。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获得扎实基本功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为实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的特点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把字、词、句、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功。
1.朗读、默读、背诵
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文的情感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它的好处在于,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可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进一步领会已学到的知识。用默读的方法读书,可以边默读边思考,节约时间和精力,还能养成学生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背诵,有助于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
2.编提纲
要求学生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问。向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必须“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都有好处。
4.复述
它要求学生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等内容,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课文内容,丰富词汇,培养记忆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受到思想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愉快学习
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用声、光、电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相结合,使原来单调的文字材料以“动感”形式展现出来[1],使情景再现成为现实,它充分发挥了视听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1.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它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
2.它可以多渠道地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由于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它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所需的资料、图片都可以迅速地在课件中找到,这些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把许多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合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机的整体,去完成一个明确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主要表现,[2]是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师生间存在着不平等、不民主,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教师重视“传道授业”,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习惯于一刀切,很少对学生的个体进行分析,难以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地展示,造成死读书,读死书,不求甚解的局面。
而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容易出现下面一些现象:教师将板书,把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或将整个教案搬家,统统呈现到大屏幕上。多媒体被简单地理解为文本的再现,视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许多教师为了活跃气氛,简单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多益善,忽视了多媒体使用的适量性原则,忘记了多媒体手法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都离不开产生它的时代背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所以传承到现在,当然有它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我们该怎样保留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又能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呢?只有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相结合呢?
1.要根据教学目的选用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目的,不是泛指的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而是指教某篇课文,某堂课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要把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如教授《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和理解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让学生对世界旅游胜地威尼斯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可以达到部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对其中的词语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则可以用讲读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讲读中体味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地理解和把握。
2.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诗词曲、文言文、散文、小说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教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教学元曲《天净沙 秋思》,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并跟读,这样学生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又要对作品的词句篇章灵活而简要地加以评点,点出其遣词造句之妙,评论其谋篇布局之巧。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很有帮助。而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教学,用理解记忆等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是其他方法不能取代的。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水平低,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有较强的直观性,对他们不宜作冗长的讲述,复杂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法来展示一幅幅皇帝游行大典的画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而对高年级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有才华的学生,则要着重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为什么大人们不说,只有小孩子才说出了真话”,“如何评价两个骗子的行为”等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课文进行琢磨、咀嚼,从而透过多媒体画面看本质,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世界名著的精妙,这样因材施教,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必须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适应。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合适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把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让它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兼容,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张晓伟,马延国.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65.
一、教师应定位于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政治、理解政治,同时把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政治,感到学习政治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学生知识更新、亲身体验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核心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对教材熟悉,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和材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三、树立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结来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二)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走过几个月的时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其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每一位教师都是积极投入,又"冷静"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主要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以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的就是小组模式,在小组中将学生按层次组合到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优学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再帮差等生。这样既能让差等生获得知识,也能让优等生和中等生锻炼讲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组竞争意识的增强。班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形成浅层次的竞争模式。这样利用打分评价的形式刺激小组去拼搏,去争取,有效提高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师备课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进。首先由原有的传统的写教案的备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导学案模式。这样老师虽然显得辛苦一点,但是却将内容有效的整理到导学案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据可依。不再是盲从的在课堂上跟着教师满堂转,变普遍听为有重点的听,有效提高的课堂效率。
有成绩当然也有误区和弊端,当前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上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广泛关注。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面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误解,唯恐在课堂上讲多了,影响到学生的"领悟",于是"谨小慎微"起来,结果却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学的研究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忘记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变成了课堂上的"大撒把".恰恰这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是学生们所不具备的,所以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该讲的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仅是"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便失去了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时,给定三角形的三边长度(3,4,5)去验证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学出来a2+b2=c2,然后才去写成32+42=52,,随后认为其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过程是错误的,因为要先32+42=52,然后再说a2+b2=c2去判断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有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作铺设,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课堂形式追求热烈活泼,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是现实的。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侧重于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夯实,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教师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如在勾股定理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旗杆,绳子从其顶端垂下时,长度超过旗杆1m,将绳子下端沿地面拉开5m,绳子末端正好位于地面,求绳子的长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让学生准备绳子和米尺去实地测量,那这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做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却偏离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而言,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而有序。放时,放的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的时宜,收的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象、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预想效果,同时也不由让人怀疑:是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点掌声呢?还是向学生要一点掌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一点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该记住的没记住,不需要掌握的却记下来,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不问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的落实
新课改要求课堂大容量、高效益、大收获。所以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也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的模式,让学生多练习,多讲解,哪怕是一节课只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彻底弄懂一道题也好过整堂课下来笔记本上的内容多,却影射不到头脑中,或者干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题。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的、有益于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广泛占有资料"固然重要,要将其"为我所用"则更重要。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课程改革步伐出现的不只是取得的效果,也有认识误区和弊病之处,毕竟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不足是正常的。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我们敢于面对这些误区,认清其产生的根源,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走向成功的。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三)
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时,感觉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很不适应,简直象在沼泽中行进。后来,经过听取黄恕伯老师等编委的指导,参加我区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教版新教材不仅知识顺序安排衔接得当,符合逻辑规则;内容螺旋式编排,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相吻合,而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当想起新教材中所蕴含承载的物理学科智慧,即学科核心价值及建构性呈现方式,总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对自己所从教的学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为白己走上从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实践,四年不寻常的收获。新教材,带给了我们思考,带给了我们感悟,更带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示……
一、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认识
我认为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蒸发条件的学习,教材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 "加快蒸发"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发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怎样加快液体蒸发"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快液体蒸发的方法熟悉,进而推断出蒸发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材都通过"交流共享"、"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材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 "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假如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对话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中主要设计了 "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教材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课改教学的实践,我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 过去教师是《教学大纲》的贯彻者、教材的执行者。现在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师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要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大家都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我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自学计算机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有关技能;或看一些与物理教育有关的光盘、视频,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2.从新课导入看,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物理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外,很多课都引用了演讲式导入。
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会很快带学生走进物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了,把课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强调"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因而,新课程强调教育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