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传统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艺术论文

第1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第一,蒙古族生活的历史地理环境

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与蓝天、白云、绿草、蒙古包相伴。所以,这些生活、自然环境元素最能激发出设计师的灵感。如,内蒙古博物院整体凌驾于周边的道路之上,突起的斜坡营造出一种蒙古高原的形象。主体建筑物是由两个椭圆形的、类似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组成,并由一条长长的如同飘动的哈达的造型将两个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两侧绿色的人造草坪给整个建筑物增添了一抹生机。

第二,蒙古族传统服饰

蒙古族在几千年的生息、迁徙中发展到现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如蒙古族大剧院,该建筑整体是由两个类似蒙古族男女头饰的圆形建筑通过如同飘动的哈达造型的玻璃幕墙连在一起组成的。建筑外部吸收了头饰中菱形交叉的网格状的线条形式,并且采用镂空的技术手段,将镂空处加以玻璃幕墙材质,使阳光可以照射到建筑物内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

第三,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

运用传统民族图案是最直接、最简单,并且能在短时间内传达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如蒙元文化街,其建筑的外墙体采用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装饰。

第四,蒙古族传统文学著作

文学著作是艺术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因此,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一些相关的设计灵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如鄂尔多斯图书馆,该建筑设计理念源于蒙古族三大历史典籍,以中三本书的造型为雏形,每本书均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建筑物与其内部空间层叠,仿佛书页展开,体现了浓厚的书香文化特色。又因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图书馆,以书的造型为依托进行设计,更加明确了该建筑的指向性。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也对部分市民进行了口头采访,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内蒙古地区有些城市建筑还是有明显的蒙古族民族特征的,起到了美化城市及体现地域性城市特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市民表示,有些城市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没有深度,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层次地表达出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内蒙古地区发展建筑造型文化

第一,发展地方建筑文化不能仅仅从地方建筑的本土化出发

建筑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我们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有选择性地借鉴现代国际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技术等,结合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因此,在发展地方建筑美学的同时,要坚持与国际建筑美学接轨,真正体现出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第二,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不仅仅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符号,作为标签贴在现代建筑上,还要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域环境、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出土文物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恰当地融入现代城市建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建设地方民族特色城市,要将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文化要通过城市规划营造,而城市建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又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建设地方特色城市不能只是简单地在建筑上添加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而要通过城市规划营造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展现民族文化特征。

三、总结

第2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新丰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地区,东南与河源县接壤,东北与连平县毗邻,南连从化、龙门两县,北接翁源县,西靠英德县,西南与佛冈县相邻。新丰县处在山地,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2015.2平方千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内崇山峻岭、地势高耸,山脉间纵横交错。受山脉走向、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该地水系发达、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矿产、水能、林业等自然资源丰富,其中以林业资源最为丰富。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置新丰县时,就因其“物产丰富”,故称此地为“新丰”。丰富的矿产、林业树木等物产资源为新丰县民居建筑装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满足了其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据新丰县志所记载,新丰县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于此,而且历朝历代均有人陆陆续续迁居建村于此,从部分村落族谱中发现,其先民中大多数是在明清时期从江西、福建等地迁徙而来。如新丰县寨下村、大岭村先民都大约于清朝时由江西迁入此地开基。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生产生活习惯和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加之又处于湘楚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地带,多元文化在此长期的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了既有特色又有中原韵味的民居建筑装饰风格。另外,该地山势险峻,再加上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如低温阴雨、风、霜、雪、冰雹、水灾、旱灾等等,造成该地区人口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密闭、稳定的空间,保持了较明显的山地农耕文化特征。经济能力的制约也使其民居装饰显示出质朴的特性。而从其装饰题材、楹联和匾额上的题词上也都能反映出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耕读传家思想的继承。如新丰县潭石村九栋十八井祠堂大门上就挂有“三世六品”的匾额,厅堂梁架上雕刻有表示“按察司官员出巡图”、“状元衣锦还乡”的题材内容。

二、新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新丰县传统民居装饰类型种类繁多,有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彩绘等等,这些丰富的装饰工艺使得其传统民居在质朴中透露出其民居主人对美的追求。但是其装饰受经济条件以及工艺技术的影响,相较于装饰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潮汕地区还是从整体上反映出其质朴的特性。其装饰大多集中在对人们而言最重要的祠堂,将村落的财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对祠堂的装饰上,故而其祠堂的装饰最为精美。不过大多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只会在重点的部分进行装饰。对其工艺上,通过对新丰县部分传统村落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尽管其装饰工艺种类繁多,但并非每一种工艺都运用的多而成熟。其中以木雕装饰工艺运用最为广泛,雕刻最为精美,技术最为成熟。石雕工艺与之相比显得略为不足,而砖雕、灰塑、彩绘等工艺在新丰县传统民居中更为少见,仅仅在少数的窗花、民居建筑脊式、樯檐的檐口等地方有运用,其中以大岭村为多。

1.木雕表现手法和工艺新丰县传统民居中木雕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有浮雕(包括有浅浮雕和高浮雕,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仅仅是深浅程度的差异)、圆雕、通雕(即透雕)、线雕、沉雕(即阴雕)等,雕刻中还经常会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雕刻工艺相结合。其中浮雕的表现手法最为常见,沉雕比较少见,只在部分匾额中有运用。除此之外,相较于粤北大部分以木的原色为主的木雕来说,新丰传统民居木雕除去原木雕刻外,其大部分木雕都施以红漆,并且部分构件的装饰部位会施以金漆或加彩。木雕表现手法多用于大木构架和小木作的装饰。在大木构架上,一般在其曲梁、柁墩、瓜柱、梁头等部分进行雕刻。在新丰县木雕中,以厅堂梁架和外檐梁架上的部分构件雕刻最为精美,厅堂内的横梁正面一般不做装饰,仅在梁头的部分进行雕刻,雕以简单的云纹或龙头型。立于两层梁枋之间的短柱,会进行雕刻,以潭石村九栋十八井最为有特点,其瓜柱根据长短雕刻有两到四个莲花座形,柱身中还以彩绘绘有精美的图案。而外檐横梁除去龙头装饰外,通常在其横梁下以浮雕的工艺雕刻有龙凤、花草等题材并施以金漆。曲梁,墙上或柱上支撑房顶的横梁。在新丰县传统民居木雕中,其祠堂入口的曲梁的雕刻最为精细,通常用浮雕的工艺,在其曲梁的正立面和底部都有进行精美的雕饰,或在雕刻上加彩,或在施以红漆的曲梁上,以金漆涂于其雕刻上。题材内容丰富,雕刻以植物、动物、云纹等装饰图案。柁墩,梁枋之间的垫托构件,一般用圆雕的工艺,雕刻成动物的形状,如狮子、猪等,或者先雕刻成荷叶状再在其上雕刻以植物、动物等进行装饰。在小木作雕刻上,一般在隔扇门、雀替、封檐板等部位进行装饰。隔扇门主要由隔扇心(或隔心)、绦环板、裙板组成,在新丰县,隔扇门一般为五抹头或六抹头,在装饰部位上,一般在上绦环板、中绦环板和隔扇心上进行雕刻,尤其是作为人的视觉中心点的中绦环板作为装饰的重点部位一般施以立体感强的高浮雕,题材有花鸟、动物、器物,或组合纹样等;隔扇心(同样作为隔扇门装饰的重点部位,为了满足通风采光,一般多采用通雕或者通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工艺进行雕刻,题材一般为几何纹或者在几何纹中雕刻上动植物;上绦环板通常也会用通雕进行雕刻,题材有花草、动物等等,多以和鸟的组合为题材;而下绦环板由于不是人们视线集中的部位,装饰通常以线刻或浅浮雕雕刻花纹或者完全不做任何雕刻。雀替是在房屋外檐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一种构件。其一般也会作为装饰的重点,雕刻技法上通常运用线刻、通雕与高浮雕的表现手法,有雕刻成简单的云纹、花草、动物,或者以花鸟、代表吉祥的麒麟瑞兽组合为装饰题材。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新丰县寨下村,在各瓜柱与插于瓜柱的梁之间的交接处有雀替,并简单的施以花草纹样。封檐板是为了避免檐条端部和望板受雨水的侵袭而在檐口或山墙顶部外侧挑檐处设置的木板。其出现在民居中的封檐板一般以实用为主,很少有装饰。祠堂部分的封檐板一般会以浮雕、或者浮雕与线刻组合的方式进行雕刻,题材以几何纹样、花鸟鱼虫、瓜果树木、祥禽瑞兽或一些组合纹样为主。部分村落中封檐板除了雕刻精美的纹样外,还会施彩。如新丰县大岭村,其祠堂的封檐板用高浮雕的表现手法雕刻以精美的植物、动物组合的纹样,并以绿色为底加彩木雕。

2.石雕表现手法和工艺新丰县传统民居中的石雕工艺相比于其木雕工艺还显得不够成熟。但是因石材质地坚硬耐磨,而且能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受力、防潮要求的部位还是会被使用。其石雕工艺主要用于石柱础,另外还用于石柱、石裙板、门枕石、石枪眼孔、石制窗花上。工艺上有阴刻、线刻、浮雕、透雕等。而圆雕因工艺难度高,在其石雕装饰中并未发现。石柱础能增加柱子的承载力和避免木柱子受地面湿气侵蚀,因此在石柱和木柱底部一般会采用坚硬耐磨的石柱础,其石柱础的样式主要有鼓式、四方式、花瓶式等,其中以鼓式为最多,除了其稳定性外,也因其“鼓”还具有胜利、喜庆和避邪的象征意义。在工艺方面,通常用线刻、浮雕的表现方式,并没有雕刻细致的图案,显示出其质朴一面。除了石柱础外,其部分村落石柱上多用阴刻雕刻对联,如潭石村九栋十八井祠堂入口处就刻有“巍阕敦恩波晏海清河临瑞第,琼林呈翠色琪花玉树映华门”,寓意该地人才辈出。石裙板和门枕石大多没有进行雕刻,或者是以线刻或浅浮雕雕刻以简单的云纹、瓜果、龙凤纹。石制窗花一般以几何纹、万字、铜钱等题材为装饰内容,潭石村九栋十八井楼阁的窗户部分是用大青石打凿的,最为精美的为通雕工艺雕刻的龙盘虎踞图案。除此之外,因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楼围屋立面上一般会设置有石枪眼,除常见的圆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外,还会雕刻成葫芦形、万字形以及钱币形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既起到防御作用又对立面进行了美化。

三、新丰县民居装饰题材内容及文化内涵

新丰县传统民居装饰通过使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彩绘等工艺使构件在充分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具装饰性,并能通过丰富的题材内容反映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传统民居装饰多以植物题材和动物题材为主。

1.植物题材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认为其在生活中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借助这些植物的同音、谐音,甚至是植物本身的特质来表现某一种吉祥的象征符号,多被人们用来反映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植物题材运用较为广泛,或单独出现,或与其他植物、动物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植物题材中,莲花、牡丹,包括梅兰竹菊等都是常见的装饰题材,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莲花,亦被称为荷花,因其出淤泥不染的特质,被誉为“花中君子”,常常被用来形容品格高尚的君子。常常被单独使用,或与莲蓬一起表达“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或与松鹤一起表达连年贺寿,平安长寿的愿望。在新丰县民居装饰中常常将莲花与莲蓬、松鹤一起组合,多以木雕的方式雕刻在人们视线容易触及的地方,如隔扇门视线中心的中绦环板。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象征着富贵吉祥,和各种花卉一起组合寓意着“花开富贵”。新丰县大岭村较为常见牡丹题材,其祠堂入口檐下就以牡丹为题材,取其富贵吉祥之意。除莲花、牡丹外,花草纹因其形态自由,能自由组合,在民居装饰中也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梁架、雀替中。另外,还有葡萄,因其果实累累的特性常代表着丰收,也代表着多子多孙,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故也常常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民居装饰中。

2.动物题材在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而人们又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时,人们就会把动物的形象神话。通过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察,将其变成一种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在新丰县民居装饰中,麒麟、龙、凤、鹤、蝙蝠、鸱吻等都是常见的装饰纹样,麒麟,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祥瑞之兽,传说中,只有在天下太平,政通人和时才会出现麒麟。而龙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皇帝称为真龙天子,龙代表着权利和尊贵,常常将以龙的图案来寄托着对后人“望子成龙”的期待,与凤凰组合则被寓意着“龙凤吉祥”表达着希望夫妻和睦的愿望。鹤,因其代表着长寿,常与寿字或莲花相组合,寓意着福寿连绵,长命百岁。在潭石村多将麒麟、龙、凤、鹤用于梁架的装饰图案,部分还会被施以金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的富丽堂皇。蝙蝠,在外国有吸血鬼之称,在中国除去了血腥的代名词,取其“蝠”与“福”的谐音,将其作为吉祥物,预示着福气,并将倒飞的蝙蝠寓意为“福到了”等,在新丰县尤其以潭石村将蝙蝠作为装饰题材为多,多用于门当、梁架和隔扇门隔心的四周。另外,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鸱吻,据说其能躲避火灾。在粤北地区人们大多喜欢在屋脊、雀替上安置两个相对的鸱吻,以期望不要发生火灾。但在新丰县,其还被作为厅堂梁架上以及外檐梁架上的造型。其中以潭石村九栋十八井最为精细,其祠堂厅堂梁架最上一层的横梁雕刻以两个相对的鸱吻对着中间的短柱。除此之外,代表着威严,象征着飞黄腾达的狮子和寓意着好兆头,能带来喜兆的喜鹊,象征五谷丰登的猪等也会被作为装饰题材而使用。

四、结语

第3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二、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三、总结

第4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木雕花板传统文化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不为保存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慷慨捐躯,从容就义。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自然,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成为木雕艺术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历史故事在木雕图案中屡见不鲜。这些爱国主义故事既反映了过去的历史,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木雕艺人主要以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和衷心赞美。他们常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木雕花板艺术中许多体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

木雕花板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花板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既有对中国脊梁、英雄豪杰的礼赞,也有对封建道德的吹捧和皈依。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抗生.民间木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董洪全.东阳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第5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近年来,境外建筑逐渐参与到国内建筑设计之中,境外建筑的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准,不仅能拓宽国内设计师的思路,还能激发国内设计师的自尊心。当今时代,我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国内设计师精心钻研中国现代建筑史,期望从十大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寻觅到典型的中国特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揭示了由境外建筑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回归的必然性。

二、现代环境艺术呈现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以往对“现代”标志的各类事物具有空前的热情,并且以此为骄傲。转瞬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西方的技能、知识、审美方式、处世之道风靡全球,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这种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国家的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最终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异变的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不应该被新事物所取代,而应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本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途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民族面临着无限的压力,觉醒似乎成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条捷径。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携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席卷而来,在世界之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地域文化,执着追求区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气息,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混乱,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设计方案。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本土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自信心中国设计师经过时间的洗礼,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经验,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够经过凤凰涅磐获得新生。设计师领悟到“现代化”并非是以“拿来主义”对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盘接收,而应该自主选择后工业社会,为本国挑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亚所说,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传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那么它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国内设计师必须正视本国实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二)分析比较世界各地文化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设计师只有对本国文化特色和外国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本国经典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设计师应该坚守本国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精髓,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立足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胆追求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胸无点墨,未能体会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设计时困难重重,不会产生通透之感,进而导致设计时出现倾向。

(四)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本国特色文化事业,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才能走在时代前沿,设计出既符合本国国情、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与世界接轨、发扬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设计师肩负着为环境艺术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重任,需要考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风俗习惯和地方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师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学习来获取国内外设计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能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作方法,尽早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人们审美习惯的直接反映,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迥异的审美习惯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青睐和追求。遗憾的是,现代化思潮的疯狂冲击动摇了人们对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发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浅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严格遵循古法,还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义把本土“符号”强加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总体看来,这些艺术创作可以概括为矫揉造作、简陋粗糙、空间混乱、附庸风雅、理念不清,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时代的更迭和风雨的的冲刷无法抹平传统文化的印记,地域风俗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积而历久弥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形象,但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民族特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新兴事物的灵魂和本质。

四、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探讨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建筑精神。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战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毁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视现实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现实。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全新建筑风格和样式,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这些现代建筑以几何形体作为构图元素,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基本上没有装饰性的雕刻。现代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实用功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遗失,只不过现代人们的美学观念有所转变罢了。现代主义既是对当下、新颖、现代和普遍性的强调,又是与古典、古代、传统的决裂。正如林内斯库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比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虽然后现代建筑风格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以结构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认为建筑形式应该显露出历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传统的形象,纠正了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现代主义强调实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实体取代传统理性实体,本质特征在于“居”。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不仅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实体,还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实体,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终结,其本质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将抽象的几何关系和数的规律绝对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纯粹与完美,建筑形体简洁明晰、因果逻辑分明,体现了西方建筑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形式更为抽象,不能用几何体进行归纳。

五、总结

第6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1、教学体系陈旧随着近年来的“原生态艺术”热,国内各大设计专业都开始逐步注重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系统学习,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对此课程建设如何更能符合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艺术设计史论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往往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课程讲授内容没能把历史元素和理论结合到当前的设计中来。某种程度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理论的用途,让学生均仅仅停留在了解传统装饰的层面上,而对于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的规律,可以说一知半解甚至茫然不知。因此,该课程的设立定位、深入研究及有效实施可谓迫在眉睫。

2、课程内容局限目前,该课程因完全僵化在这种传统“史论式”的教学体系下,导致课程内容从始至终都仅仅局限于研究历史,包括对中国装饰历史发展状况、各时期装饰艺术的思想动态、设计风格及作品内涵等进行详细解读,缺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对于展示传统元素应用于专业设计的优秀案例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学习之后,缺乏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意识和过程,导致过多理论知识置后于当前设计实际的现象,无法与设计专业实践需求达到高效结合。

3、授课模式单一该课程常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内,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缺乏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4、训练方式僵化课程多以笔记、答题、论文或临摹传统装饰纹样图案为主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创新性的学习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更未针对专业特性及需求进行内容的有效设定和训练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专业所需从而有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改革构想

1、引入以“应用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管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应用意识的建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还要明确了解传统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应用传统装饰元素方法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弥补学生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方法上的“断链”现象,达到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为前提,利用中国传统装饰为目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2、打造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课程构架既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课程全盘“史论式”的授课内容体系与构架,把课程分为三大阶段,即从“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应用”传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举。

3、设立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模块和环节根据学生自身专业兴趣或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领域,从而完善教学内容,设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和训练环节,符合不同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前期通过理论和作品赏析打好基础,中期通过微型习题修炼内功,后期形成共同合作课题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设计技能训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法。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注重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日前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唐卡工作室了解到,在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省级非遗传承人拉孟老师带领下,与一众画家、业余画师一起,开始以《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为蓝本进行改编,设计并绘制1300幅莲花生大师生平唐卡。《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于2007年启动,目前已完成300余幅作品。这个项目目的在于让唐卡艺术走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藏文化,这项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除了1300幅唐卡,还包括以此为蓝本开发的一系列创意产品:动漫游戏、绘本故事、藏品画册和数字电影等。诚如才让多吉老师所说“:一直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藏文化。”这个现代化的运用为当代唐卡艺术注入了意思新鲜的血液。

二、唐卡绘画的现代化应用思考

传统唐卡的功能,总结来看分为三个层次的基本功能,首先就是满足人们学习知识和基本常识;其次满足人们审美情绪,实现艺术交流;再有就是,教化和诱导民众的行为。根据上述功能,沿袭这一思路,在唐卡绘画中的色彩、形态、寓意等加以利用、创新在器物之上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一)平面印刷运用

虽然不同派别的唐卡绘画风格略有不同,但是绚烂多彩的绘画内容,寓意深刻的神话故事都吸引着人们去观赏、学习。经过笔者的研究总结,唐卡在平面设计上的运用,目前主要是以装饰画、染织为主,鉴于唐卡本身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要注意不要触犯宗教教义。装饰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在唐卡色彩的搭配和比例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在现代装饰或者平面设计当中。甚至是服装、软装、纸质类印刷品等都可以进行开发研究。

(二)立体器物运用

由于某些宗教人物不可以随意使用在他物之上,因此可以在唐卡绘画当中的某些元素,或者符号,进行提炼运用到器物之上。例如吉祥八宝图案,作为唐卡绘画当中的常用元素,常常被使用在日常家具或者宗教用具上。通过现代设计的思路将这些元素符号进行夸张变形,可以运用到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品、饰品等产品之上。

(三)动态传播运用

第8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时,往往习惯首先从源于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的构成学出发,让学生去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形时也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但多了也就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因此,针对这一弊端,笔者想就"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这一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共同探讨。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而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一、"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图一);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将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中,香港的设计大师靳棣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理念的同导下,采用了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其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至"方胜",但靳棣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启示!因此,陈汉民在评价该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

同样,首都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将传统图形与现代构成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很好范例。首都精神文明标志的基本元素为"天坛祈年殿"和"心"形。"天坛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体现精神文明的抽象含义。设计师李林运用现代构成中"图底转换"的手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标志的顶部进行了形式美的处理,使"心"形凹处与"天坛祈年殿"顶部接合得自然而流畅,这样不仅使得标志的内涵得到了充分而又直观的表达,并且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二、"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

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在民间它常结合"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同、处处顺畅之意;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流传的吉祥之气。

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同样也是沿用传统图形吉祥寓意的一个很好范例。创业于1950年的香港荣华饼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在标志中,"方饼"这一元素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并且牡丹花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一起也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二字是书法,这很重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最辉煌的冠冕,它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实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荣华饼家的"荣华"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但很有特点,象牡丹花的花瓣。牡丹花图案通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没有改变。金色的花,蓝色的饼,很中国,很传统,很吉祥,也很现代。

三、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还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大篆粗犷有力,写实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通;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标志。

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可以说是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籍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LongIslandAquarium是一个现代的水族用品公司,该公司的司标是由香港的设计师蔡永耀为其设计。因为是水族公司,所以标志的基本形便考虑为"鱼"的造型;又因为该企业是香港一家现代型企业,所以设计师便采用了公司名的首写字母"L"。"L"是运用中国书法中草书的技法书写而成,笔势所到之处,加上两点,便成了两条生动活泼,游戏水中的鱼。这样一种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最后,将现代标志的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相结合,教师还应该告戒学生,应用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

第一、在传统图形艺术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好的。因为,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萌发于人类童年时期,成长和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以,它有着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带出来的印记。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些传统图形也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将传统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之中,就应该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弘扬光大。

第二、学生在使用经典的传统图形时如果不求甚解、依样画葫芦,只搬用一点民间或原始符号,就开始进行肤浅的形式美和现代美的组装,那么设计的标志将难免落入俗套。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形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让这样一种文化气韵在他们的设计中自然的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第9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1汉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

3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萌芽的壮大,花卉商业生产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领域,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发扬了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朱程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无外无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物”二合一,不可分离。虽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学说,但也表现出当时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灵的发展。将自我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寄托着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间,驾御着宇宙事物自由地观照、思考自然与人生。诗人、花艺家袁宏道便以此为依据,提倡在文章中抒发真形,不加矫饰。他的《瓶史》写及插花,构图、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纯真美,远离名利等污浊之物。这些思潮,都继承了老庄的哲学,又有时代之特征。明清时期的陈腐礼教,森严的等级关系,腐败的朝政,都促使这种思潮出现,产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严重的思想扼制,没有言论自由的大环境,又是不堪忍受的,这更促使人们转向自然,更加爱花,以花为伴侣,抒发真情,隐逸于其间。如明代的高启《寻胡隐者》诗:“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有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著名的《病梅馆》一文借用当时的人不爱自然之梅,偏爱病态的梅花,映射封建阶级严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选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枫等情趣木本,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张谦德、袁宏道、陈氵昊子等无不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了4种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以及象形花,贯穿于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发展中,而这4种花型又不是相续发展,而是交错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类花型为院体花和理念花结合之产物。结构以中立型为骨干,花材有10余种,以瓶花为主,花器比例为二比一,有高大壮丽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场,不为祈福,主要讲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较为朴实,花材则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陈设环境的衬托,使作品清雅脱俗。写景花,模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赞美自然景观,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达到具备风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盘花为多。在色彩选择上,多采用绿色、棕色系统之色彩,如深绿、浅绿、棕色、黄色、白色等。写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与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盘、平盘、平板等,花材则可采用松、柏、杉、柳、枫,或梅、竹、桃、梨、樱等树枝,以及枯干、树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点缀,必能表达出山野景况,通过插花艺术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可以解说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怀,或狂热潇洒,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与古董的自然结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泽为造型基础,进行设计布置,根据时令、场所、个人爱好、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点、线、面、块的组合,予以技巧的运用。象形花名目繁多,应用极广,有的以花头编扎而成,有的以常绿花、叶绑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状有鸟、兽、鱼、虫、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月季、桂花、黄杨、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