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第1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情境图入手,在课上进行独立思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3.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算。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需要付给售货员什么?在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5.2 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手中的人民币,先仔细观察上面有些什么,再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看看每张各是多少钱。(提前让学生在家把数学书中的附页人民币剪下来,以备课上使用。)

汇报认识情况

师:你们知识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 角 分)

继续观察,你能把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吗?(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感悟各种人民币的区别)

汇报整理方法:

(1)按材料整理:纸币、硬币

(2)按面额整理:元:1元;角:1角、2角、5角;分:1分、2分、5分;

2、人民币的兑换,教学例2

(1)师拿出面值是一元的人民币,小组讨论需要几张一角钱人民币能进行等价兑换。

(2)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一角能换成几分钱吗?

(3)根据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关系,说一说一元能换成几分钱?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4)对口令游戏:

一张1元可以换( )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 )个1分

5.3 巩固练习

大家不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而且还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玩过关游戏。

第一关:数一数

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第二关:填一填

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三关:选一选(课件出示)(会答的学生直接站起来说出答案)

1、1元和( )角同样多。

A、100 B、10

2、1元和( )分同样多。

A、100 B、10

第2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主,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人。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二、合理安排,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探究形式。

三、在充分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在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并组织研讨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中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有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位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为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向课外延伸

第3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把创设环境放在首位,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想法和做法,走向、亲近学生,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进行没有心理距离的开放式交流,从而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信任关系,营造出自由的氛围,萌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多一些“赞赏与鼓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并且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动力。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教学过程,强化口语交际实践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1)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三只白鹤》,我引导学生看图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三只白鹤中的一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这样,通过互相质疑、互相讨论,在充分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评议”环节,要把这一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评议”时,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不断拓展,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空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实效。

三、开展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动手、观察、体验、想象、创新。开展活动,能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

(1)引导“玩”中说。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无拘无束的空间才得以孕育诞生,如《春天在哪里》活动课,我采用引导语,让学生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一起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他从感性上认知,春天美吗?人们在春天里都做了些什么?春天和夏天有哪些不同?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一首关于春天的小诗?又有谁和我们一起来分享眼中的春天呢?

(2)引导“观察”中说。通常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引导学生交流,还可适当的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例如说:用橡皮泥可以捏成什么,纸片可以叠成什么,用过的塑料瓶可以做成机器人……。只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再认真地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就一定能做成可爱的小制作。

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小制作,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得清楚、明白。

(3)引导“做”中说我的这幅作品是小泥人。我首先用尺子撕一块胶泥,团成人头状,做好后用纸的角刻出眼睛,安上鼻子,再用夹子将一块红股泥抹在鼻子下面,做成嘴巴,然后添上白胡子,接着又把几种不同颜色的胶泥揉在一起,搓成一根彩条,将四周一围。于是,一顶漂亮的帽子就做好了。

对小作品的制作介绍得非常清楚、明白,并用词准确。

第4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茶艺服务》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06年出版的《茶艺服务》。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能力弱,课堂上不愿意积极发言,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促使本人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本节课我采用了简化学习材料,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实物观察辨认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学有所获,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知识学习

老师冲泡茉莉花茶请同学们品尝,大家对口感、香气进行了简单交流,然后老师提出学习的方式和任务要求: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学习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关于茉莉花茶的四项学习材料。

小组一:阅读茉莉花茶的生产工艺及名品;

小组二:阅读茉莉花茶的功效;

小组三:阅读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

小组四:阅读冲泡茉莉花茶的水温及器皿要求;(见附录)。

每一小组只需要阅读300字左右的学习材料,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归纳总结,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上台面向全班讲解。这样,避免了教师对茉莉花茶知识枯燥的讲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热烈氛围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学习中,学生既轻松了解到茉莉花茶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长人选很重要,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合理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调动全组成员积极性,大家共同努力在8-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因此,对小组长的培养和课前工作任务布置必须作为教师备课项目之一。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出现教师强行指定的情况,只有学生认可她的任务和工作,才能让她在实践中能够勇于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将这一做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根据不同组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不同的引导,积极交流和沟通,协助她们的工作,帮助她们树立在小组中的自信。最后,如果不能做到每节课都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意识安排布置课后的小组学习任务或作业,使小组尽快渡过摩擦期。

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进行课堂巡视和指导,注意观察小组成员是否都参与活动,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和看法,避免直接判断正误或给出答案,应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讨论掌握知识时,其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来说,语言表达是他们的弱项,加之只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关键的知识内容会有疏漏或词不达意,这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点评。

片段二:知识运用

理论知识学习不是目的,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关键,通过调动学生眼、耳、鼻、手各器官功能,对二组不同茶叶的辨认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将课前准备的第一组两款茶叶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学生进行优劣的辨认。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们通过眼看、手摸、鼻闻,仔细观察对比,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初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紧接着分发第二组两款茶叶,提高知识运用的难度。

一款茶叶为福建龙团珠茉莉花茶,该茶的特点就是只闻花香不见花影,即在加工制作完成后,择出用于窨制的茉莉花朵,不再添加干茉莉花瓣,这也是福建大白毫茉莉花茶的特点。另一款为普通绿茶加上干茉莉花瓣的茶叶,要求学生辨认真假。

此时,各小组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不确定,学生们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小组的讨论白热化,谁也无法说服他人。

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次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进行回顾,同时补充福建以及苏州的茉莉花茶在制作完成后不添加干茉莉花瓣,使得该地区的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花影,而四川的碧潭飘雪则是在制作完成后添加了质优形美的干花瓣,使得碧潭飘雪更赋意境美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一款茶虽无茉莉花瓣但茉莉花香浓郁,一款虽有花瓣但花香淡而无味,完成对这二款茶叶真假的判断。

3.鼓励激励赞扬,还信心给学生: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了课堂上不敢不愿发言的情况。中职学校教师一定要无时无刻给予她们肯定激励赞扬,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本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发言,并对发言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不能用死记硬背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因此改革我们的考核评价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教师还设计了以下评价表,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统计情况如下:

课堂自我评价表

从上表看出,评价项目1-5,主要在反馈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90%以上的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目标完成效果好,课堂效率较高。

评价项目6-7,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上,94%的同学能正确运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对茶叶的优劣和真假做出正确判断,能力目标完成效果好。

第5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在整个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课上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一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能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步骤,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步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允许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能有结果,让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能使学生的概念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认识更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第6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1. 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环境下的教室布置,犹显得形式多样。

有有关教学方面的,按各科进度收集资料、剪报等,让教学延伸到下课或其它时间,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获取知识。

有学生作品展示类的。学生的作品被张贴,他们会有一种荣誉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主题有 “照过来”、“哈哈我最棒”等等。

有资源共享类的。把自己喜欢看的一本好书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共同体会读书的快乐,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主题有“好书大家看”(结合11月份读书月)。

有评比类的。(结合班级行规评比——绿色行动) 布置一棵生机盎然的小树—— “小树快快长大”,便成了孩子们的奋斗目标,他们自己动手设计了一片片用自己手掌描画的浅绿色的绿叶,每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老师就奖给他们一颗小红星,敲在他们贴在自己的那片树叶上,每敲满一片树叶,就可更换一片树叶颜色由浅绿——翠绿——金黄——结出果子,暗示小树的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变得上课专心了,举手发言踊跃了,作业书写工整了……那棵小树越发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另外,还有配合节庆的,配合学校或班级活动的,展现班级特色的环境布置。

2.搭建活动的平台。

活动是小学生最乐意参与的一种班级生活方式,它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理想手段。班级文化的创建离不开活动这个载体。本学期的班级活动主要在大队部活动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有班级的特色活动

九月份:

活动主题:中国人,了不起

搜集各项国际比赛上我国健儿摘金夺银的有关报道材料,制作剪报、展牌和制作班级网页的素材

通过观看各项国际比赛和收集有关资料,讲一个中国冠军的成长故事。

展开“冠军从这里起步”为题故事交流

说一说“我向奥运冠军学什么”活动。

十月份:

活动主题: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找一找,认一认,说一说(认一认我国的版图、国徽、国旗,找一找我国的首都,说一说我国的全称和祖国的生日)

讲一讲(讲一个爱国小故事)

做一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十一月:读书月

(结合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

活动主题:好书大家看

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并简单说说喜欢书的理由

爱护书朋友,说说平时你是怎样爱护书的;评选爱书小天使。

看书收获,收集找到的读书格言。

制作小书签

十二月:

学做小雏鹰(结合入团活动)

学唱一首歌:听妈妈见那过去的事情

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夸夸我的同学:说一说你身边同学的优点,试做一张“闪光卡”给同学看。

拜师学艺:找一找你的朋友或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向他拜师学艺。

七色花添光彩:每做一件好事,就可以涂满一片花瓣。

我是小苗苗: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你有什么感想,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小苗苗?

3、班级网页建设

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流行,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由他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制作班级网页,在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技能水平有限,主要由学生出主意,教师出力)

二、行规教育

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反复的、长期的训练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背诵儿歌、规范行为

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了儿歌训练的方法。每次上课铃响,孩子们进教室后,由一名同学领着全体同学边拍手边唱儿歌:“上课铃一响,赶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认真来听讲,发言要举手,回答不能抢。”每次儿歌唱完后,教室里面都比较安静,同学们很快就由课间娱乐进入了课堂学习状态。这样就使一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中发现孩子们坐姿不对,我又用:(师)“一、二、三”,(生)“坐端正”的儿歌来纠正。这种形式,儿童乐于接受,而且容易产生群体影响的效应。

二、动作提示,指导行为

课堂上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气氛,又使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可用一些适当的动作作为提示。如:发现个别学生发言不举手,随便插话,老师可向他摆摆手,然后做一个举手的动作,这样学生就自然明白老师叫他发言要举手了。再如:有个别同学坐姿不正,老师可做伸直腰的动作提示。用动作提示,既减少了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语言、又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气氛。

三、树立榜样,效仿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行为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个人都时时、处处为创建绿色着想,使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班级增光。在班级中形成文明、守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使整个的班风、班貌都呈现绿色,让绿色教育渗透整个班级的每个角落。注意在同学中树立先进典型,要求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指导他们由仿效榜样的行为过渡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1、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获得“绿色听课”奖。

2、课间、午间,不疯打,文明游戏的学生,获得“绿色游戏”奖。

3、排队做操,规范、听指挥的学生,心中有班级、获得“绿色做操”奖。

4、早晨到校认真早读的学生,获得“绿色诵读”奖。

5、放学排队、集体集会,文明守纪,听从指挥的学生,心中有集体,获得“绿色守纪”奖。

6、午餐,不浪费、文明就餐的学生,获得“绿色就餐”奖。

第7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5-3

低年级作为小学的起始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听课、作业、书写、回答问题方面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1.精彩的引入

如果能针对低年级学生还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的特点,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种情境,而且可以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那么一定会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他们自然会很认真地听。

【案例一】 比如学习《9的乘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及主题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还有一些数呢?是多少呀?

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

生2:还有“九九八十一难”。

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们从小学好各种本领,努力克服困难,将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而且是很喜爱的动画片,以此作为开头,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采用一些新颖的疑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情境之中。

【案例二】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如此这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生动的语言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别说是小学生,就是中学生也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案例三】 (教师课堂语言)

师:“小朋友们,把书翻到42页,一起说“翻到42页””;

师:“某某小朋友动作真快,已经找到了试一试,其他小朋友找到了吗?”

师:“找到了坐坐好,看谁坐得最好!”

师:“好!做一做试一试的两题,看谁做得最快。”“做好了,举起手,眼看着你的题目,再检查一遍,没做好的加快速度了。”

师:“某某小朋友回答得真好,奖励一个小星星,别的同学也加油多多思考哦,看谁得到的小星星最多!”

师:“同学们,一起表扬他。”

生:“棒!棒!棒!你真棒!”

师:“第一组今天表现得真好,一直都在认真听讲!其他组要赶上他们哦!”

师:“拿出学具盒,找出里面的小棒,然后合起文具盒,收收好,看谁的速度最快,收得最好!”“某某小朋友收得最快,做得最好,其他小朋友也不错!”“(任务完成后)好,收起小棒,看谁这次收得最整齐,最快!”等等还有很多类似语句,这些虽然听起来有点幼稚,但对于孩子就应该这样,很符合这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巧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钟》这节课中,如果依靠教师的描述或是学生的回忆,是难以达到准确讲解的,如果用多媒体展示或演示给同学们看,那就生动形象得多了,学生学起来也很感兴趣。

4.讲练结合

数学课教学,特别注重它的讲与练的结合。教师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达到图和数的配合。学生摆弄着小棒这段时间,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兴奋和投入,个个像个探险家。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也增加了,更加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

1.书写习惯的培养应注意写字姿势的端正

握笔和坐姿是否规范既影响写字的速度与美观,又影响学生的视力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在小学低年级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

2.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书写上,教师一定要先做好表率作用。即使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3.注重书写习惯培养中的激励作用

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要注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书写习惯的重要。如:可以让学生坚持写一日一句或写小日记,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手抄报等活动或比赛,由教师评出书写规范、漂亮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学生一定奖励。

4.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要持之以恒

任何一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学生的书写习惯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出,从而把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及时改正。总之,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练习,只要从严要求,规范书写,相信学生的字会越来越漂亮。

三、培养优秀的作业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

1.规范每个细节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作业,这时候需要老师耐心加细心的指导。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作业本封面上应写明所在的年级和班级、学生姓名、学科种类等,从家长或教师代劳的过程逐步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些工作。封面和封底都需保持清洁,最好包书皮。这样学生可以从重视作业本进而重视作业的书写。另外,涂改是在很多学生中存在的一种不良习惯,教师应当对学生作业的涂改要限定次数,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可适当放宽,但当学生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后就应当严格要求,使其从小养成思考细致、下笔准确的好习惯。

2.互作榜样,共同进步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此阶段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树立榜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作业工整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根据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整洁程度、认真状况等,教师可采用打分和贴小星星的方式进行鼓励。对学生作业每一点进步,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在班级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学习环境,要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

3.家长合作,帮管有方

有些学生在作业碰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不肯动脑筋就敷衍了事,或者依赖父母的帮助,家长应从方法上给予指导,而不能直接将答案、算法告知学生,以防在更高年级学习中学生自己不肯动脑,从而发生抄袭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另外一部分学生有磨作业的现象,做作业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比如:很多学生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摆弄玩具边做作业,也有的学生做几分钟作业就开始吃零食、喝水,有时几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半小时还做不完,这就需要家长监督和帮助,可以帮学生科学安排作业时间,可以以时间分段作业,也可以以学科分段作业,每段作业之间适当休息,做作业期间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进而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培养。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教师可以做个硬性规定:做题目之前,必须把题目从头到尾读两遍。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其次,在做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学生检查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低年级学生还不懂得怎样检查,老师要告诉学生检验的方法。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选择哪种方法因学生而异。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能及时检查的同学给以当众表扬,起到及时激励作用,也能给其他同学做榜样!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准提前交卷,监考老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检验。

四、培养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反馈学习效率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在低年级时,学生往往由于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学生进行鼓励。另外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2.规范回答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鼓励学生“说”,又要让学生做到“会说”,数学问题的回答,不能乱无章、漫无目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条理,用规范的数学语言陈述,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回答问题要完整。当然,在低年级中,完全达到老师的要求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

3.改只向老师一人的发言方式为面向全体的发言方式

鼓励学生大声发言,让全班同学都听到自己的回答。同时老师要灌输学生倾听的优良品质,告诉他们倾听是尊重一个人的表现。所以要求学生发言时,应声音洪亮面向所有同学,并注重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发言的意见正确与否由同学判断,而不只是由教师判断或教师指定的学生判断,当学生发言精彩时,应当让其他同学用掌声对其表示赞赏。要实现这样发言方式,对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参与学生,走进学生,尽量少站在讲台上,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

4.在培养发言习惯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培养倾听学生对发言学生的尊重态度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告诉学生发言时既要积极踊跃,又要相互谦让。要使学生懂得,课堂上的交流发言就是一种学习,全班同学是一个团结的整体,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在发言时,平时发言多的同学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发言少的同学,让学生有耐心听完别人发言的习惯,做到尊重发言人。要有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如要插话要举手示意得到他人允许。教育学生不能嘲笑他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出错时要给予理解和帮助。

五、培养潜在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创新教育的呼喊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能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难点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案例四】 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自己伸出的4个手指,让学生自己谈谈可以怎样分成两部分,很快学生就得出了答案,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这一操作过程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尽可能地调动学校、家庭等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有益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孩子总归还是在家里待的时间更长些,还有其他影响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8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摩擦力;反思;参与

物理新课程标准注重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这类目标是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的,而是要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以。本节课,我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老师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二、新课学习

1、摩擦力的的概念?

做一做:

(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提出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提出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提出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到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会更足,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

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

(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的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假想,为学生准备探究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考虑到这些以后,才能对学生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课堂上会出现很多老师上课前有可能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有些组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而应及时作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作适时的指导,过早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就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晚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碰到困难而没有解决,会丧失对以后探究的信心。)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二、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结果如何?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就以自行车为例。请举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练一练:

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

动手:做课后“小实验”:筷子提米

小论文:假如没有了摩擦……

开眼界:生活中的摩擦(播放媒体)

计算机显示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

通过“开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

第9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分饼”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猪八戒化缘得到三张饼,要平均分给师徒四人的情景,一下就激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他们踊跃举手想试一试,我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当作饼,开始动手分一分。通过他们亲自动手,很快找到了分法。于是,我趁热打铁,四张饼、五张饼又该怎么分,同学们有了前面动手操作的经验,一口气说出了分法,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手也举得高高的。可见,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活思维,启动内驱力,而且能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做知识的实践者

一堂成功的数学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学、小组讨论、学习展示、测评反馈,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因此,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使他们品尝到求知的乐趣,促使知识的内化,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课本上提供的两个圆剪下来(已经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然后分别剪开,再拼一拼。学生操作后,我引导他们观察:“拼成了一个什么形状?”同时启迪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甚至更多的份数,按这样剪开后再拼起来,会拼成什么样的图形?”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想象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的过程,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三、练习设计趣味化,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设计练习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并想想这样设计的好处,写成一则数学日记。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轮胎、钟表、篮球、足球、电风扇、呼啦圈……而且所有的行星、恒星几乎都是圆形的。轮胎之所以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形边上的任何一个点距离圆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众多平面图形中只有圆有半径,所以车开起来很稳,电风扇的铁架做成圆盘状能节省材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小组合作,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习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学生,而是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提议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其他图形来计算面积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并按要求完成导学案。然后由代表上台汇报,交流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得出了不同的发现。如,有的发现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沿高剪开,把剪开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去,就是一个长方形;有的发现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同时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动手合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愉快,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

五、积极的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做到了让学生放开手脚、人人参与、积极展示,既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又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心理稳定了,表达流利了,思维敏捷了。在交流展示中,学生有了成就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由模仿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