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中职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毕业总结

第1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一、让中职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高职生、普高生相比,有其相对薄弱的方面,但中职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却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1)中职生的年龄优势。中职生在毕业时大都不足20岁,年轻是他们最大的优势。(2)中职生的毕业出路优势。中职生毕业后的出路十分宽广而通畅,希望就业的学生可以自主就业,也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有志上大学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口升学而进入大学继续深造。(3)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优势。中职生在校期间,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就拥有一技之长。(4)中职生的创业优势。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在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为了鼓励中职毕业生创业,国家还提倡相关创业资源,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学校也为中职毕业生创业提供技术、信息、设备、人脉等资源,并帮其出谋划策。

二、让中职生认真思考就业问题

中职生除一少部分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将面临就业的问题。中职生要顺利就业,需提前认真思考几个问题。(1)个人定位。中职生要学会准确定位,低调做人,踏实做事。(2)做好“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习惯了被老师、家长严加看管的状况,中职生也不例外。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依赖性很强,缺乏自律能力。这种情况对即将步入职场的中职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毕业生就业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小错不断,被单位处分或除名的现象发生。因此,能否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就成了中职毕业生能否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3)注重礼仪,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现在的职场,职业任务的完成往往靠的是大家的合力,非常重视团队精神,重视员工之间的合作。这也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要自觉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做到以和为贵,学会尊重别人。

三、让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2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一、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要根据本专业社会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坚决不开,陈旧的教材版本坚决不用,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及本专业特点,结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应用性,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容易听懂、学会、实用、够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要倾听用人单位及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对本专业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应及时补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实情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用过一段后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反思,分析总结,看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对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还要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供需信息,对人才的培养还要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进行动态调控,真正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以用为本”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以致用,以用育人。将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工作技能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岗位素质放在在校期间。为了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就能用”的教学目标,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办好中职教育的一大亮点。即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去企业实践,通过现场实习,能更早地熟悉此项工作流程,加深了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认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及团结合作、互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企业可以把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并可以鉴定毕业生的质量水平,从中选择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壮大了企业人才队伍。当然,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结果是将毕业生推向市场。通过对以往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他们一致认为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践锻炼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其实用人单位最关心的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综合岗位素质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能力强和自身良好的品德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采取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者”的适应周期,这正是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引进企业专家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提高创业能力。学校应主动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应鼓励一批年轻教师练内功,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身继续教育,积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可聘请兼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应主要由企业高级经济管理人员和社会上的专家及行业精英等组成,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现有本专业的师资结构;企业专家是从企业中选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学生的考核,将根据具体情况,多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例如,独立参与社会组织展开课题调查的情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皆可纳入评定范围。以我之见,最重要的是: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性学习,重新回到学校,就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再进行研究讨论。指导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写一份有真情实感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践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重新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回顾整个实践过程:有哪些收获,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哪些新的经验可总结。只有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避免错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改进、创新及提高。

第3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90后 中职生 就业指导

■一、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

首先现在的中职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必须从最基础做起;其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其实有很多工作岗位是很难立即胜任的,这就是同学们到任何一个正规单位就业之后进行一段时间培训的原因;因此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

2、娇生惯养,吃不了苦

首先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90后,首先,他们的成长环境比80后更好,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即使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也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非理性家庭教育影响,使他们花钱不愁、衣食无忧,一切顺着他们、由着他们。其次,90后一般不是独生子女就是家里老幺,父母对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过于自我与任性,生活上的富裕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和危机意识。因此,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就业不免会有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等问题,工作的苦是吃不得,也受不了别人对他们的批评。

3、不成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大多只有18岁左右。社会阅历有限,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4、恋家情结,半步不出家门

中职生存在严重的恋家情结,总认为在家千日好,因此无论企业工作环境、住宿环境多好,待遇多高,发展空间多大他们也不愿离乡背井的去历练去闯,他们宁愿窝在家门的小私企,更有甚者宁投身“失业大军”在家做“啃老”族。

90后中职生已开始跨越20岁门槛,正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角。因此,中职生的就业指导要认清这个事实,做好中职生就业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新生劳动力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这使命尤为重要。以下是本人多年从事中职生就业指导、实习就业安排经验积累后对开展中职生就业指导的一些见解。

■二、就业指导的开展方法

1、上好就业指导课

在开展就业指导课过程中根据谁专长谁主讲的原则选择授课老师,多个教师分头讲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就业办的老师在授课时主讲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前景;班主任负责讲礼貌礼节、团队精神和工作学习纪律;德育老师讲解刑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还穿插一些录像内容辅助教学。

2、充分利用校企资源让学生从实习中提前就业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中,同时有计划的与企业沟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或短期的实习等等,让学生在实习中感受职业的要求和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

3、举办面试,让非毕业班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气息

利用企业来面试毕业生的机会,非毕业班学生也“见见世面”。使这些学生在参加面试后,普遍感受到“就业难”,对学习和就业之间有了新认识,表现为“为就业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明显增强。

■三、就业指导过程中坚持端正毕业生择业就业观

就业的关键首先是择业就业观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毕业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问题,毕业生才能行动起来,正确择业。在当前毕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为了端正学生的择业就业观,我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做事先做人

90后的中职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点,就业处和教务处联合开展“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注意礼貌礼节,如何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者。

2.先苦后甜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两眼只盯工资高、上班时间少、工作强度低的岗位,对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不屑一顾。仍抱着“好高骛远”的思想,找不到好单位就不就业。针对毕业生这一错误观念,教育毕业生要辩证地认识择业与就业的关系,毕业前择业要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或者事业,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去择业,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3.处处开花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认为必须专业对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我校教育毕业生不要被专业绑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性格特点与爱好特长、实践与经历的等等,只要自己的“闪光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沾边或,就可以去应聘、去就业。

4.志四方,储能量

由于地域和人文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校的毕业生习惯于在本地择业就业,这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择业范围。就业指导中应经常不断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经济发展得更好的地方就业。

■四、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再认识

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对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以下三点新认识:

(一)要有系统性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择业层面上,也不能仅仅是对毕业生进毕业前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中职生生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第一学年重点指导中专生成才心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二学年重点指导学生确立就业方向,进行职业教育,完善就业素质;第三学年重点是择业技巧、职业适应和创业的指导。

(二)要与时俱进

就业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业指导要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指导内容,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指导,善于创造新颖的指导形式,与时俱进。

第4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中职学校不能将学生最终的就业当成培养学生的目标,就会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不科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在飞速发展,其技术和应用工艺在不断更新,这就让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全面、有针对性地把握住计算机理论知识。可是,在短时间内让计算机教师全面掌握计算机综合知识,并找到这些知识的重难点,解决其中存在的疑点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时间有限而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因为没有深入研究市场发展情况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在制定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以就业为导向,让课程设置上没有就业导向性。此外,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合理,不能够完全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脱离传统教学方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计算机教学质量。尤其是干巴巴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是让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时候遭遇困难。

2. 计算机教师自身素质偏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高素质,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更能够分析出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对哪方面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能够深入研究和总结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就业岗位。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任教的中职计算机教师综合素质不过关,不能够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是从调查来看许多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市场需求来讲解和传授计算机知识,而只是更具教材一成不变地传授给学生,因为不具备针对性,这就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接收。

二、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1. 准确制定从业目标。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具备明确的就业目标,能够让中职计算机教育模式和社会发展与经济需求向吻合。要想合理科学地定位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就一定要将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融入日常计算机教学之中,这样才可以让中职计算机教学得到本质的转变。中职计算机专业在设置人才的培养目标、计算机课程安排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发展与经济需求摆在首位,在计算机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融合到一起,添加众多实际的案例到计算机教学中区,并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和企业的需求,围绕着社会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并要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机制。

第5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 会计教学 教学改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体制也在逐渐的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一部分,所需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中职会计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职会计人员,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学生也很难完全的掌握所学内容,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对中职会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一、中职会计学习现状

现行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基本就是在校期间学习,教师讲、学生学,对于疑点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在毕业前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对知识点的实践探索。由于我国学校的不断扩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学爿自觉性、自律性,自信心差,没有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在学爿的过程中,态度变化非常快,学爿的积极性维持时问不长: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最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差,不能将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工作,导致中职会计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中职会计教学存住的问题

经过总结,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法落后,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

在实际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良好的学爿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中职会计的学习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还没有掌握多少会计专业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进入到工作当中。

2.教学过程缺乏实践

在学生学爿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经过教师课堂讲解,学到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少有学生可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这种学习到的死知识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不能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3.课程教材落后

现代化的会计管理对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但中职会计的教学很多都还使用的是传统的教材,而这些教材的知识已经落后于现代经济管理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现有中职会计的知识后,很难找到工作。

三、中职会计教学的改进

针对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本文总结了如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措施:

1.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中职会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数的增加,教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自我学爿,在中职会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加以总结引导,完成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2.加强会计模拟教学

中职会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会计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顺利的解决会计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对会计问题的处理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处理,学生缺乏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巩固和学习会计知识,通过模拟的企业经济活动,让学生置身处地的实际操作,获得对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的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

3.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

第6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实训课程应用

我们都知道中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特殊性就在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我国市场经济中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文化课之外,要重点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实训课是一种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全面发挥中职学生主观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普通教育的学生而言来说可能整体素质稍弱些,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家长忽视孩子教育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很多家长对孩子上学方面的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出身农村家庭,由于家长认为学生上学可有可无,导致了很多农村出身的学生对上学没有产生应有的意识,因此疏于学习,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学习。

(二)计算机实训课教材与学生状况不符

一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实训课教材大多是大专或者本科的专用教材,而这些教辅资料中的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对中职生而言都有些难度,不适合这些学生的学习。这样下来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不愿意接受计算机实训课程。

(三)学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单程性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难以融入课堂真正的学习中去,并且很多中职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并无用处,

其实,这种过于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让中职学校的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

19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它是指一种将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培训目的,把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情境加以处理变成典型化事件,变成一种供学生分析参考和解决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思考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学生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疑点而精心设计而成的案例习题,可分为案例讨论、案例练习、案例导入以及案例结尾等多种方式,此法在应用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很快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在了诸多教育领域。

在中职计算机实训课中,有很多的计算机软件需要学生去学习并掌握,比如切线画法、公差原理及标注、AutoCAD中画圆等课程,那么,在诸多的计算机实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该怎样融入进课堂中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实施”、“案例的总结与优化”等几方面进行: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案例

中职学校可以与企业选择进行合作,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条件,然后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与优化教学项目,确定教学目标。此外,在设计项目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文化基础外,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技术能力,比如我们现在要给一家企业做宣传海报和展板,就要在设计中将这家广告设计需要的photoshop等软件知识融入到这个项目当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知识。

(二)案例实施过程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思路和需要的应用工具,让学生以一个应用者的角度来了解此项目的方案和过程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直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然后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始实施,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需要进行对信息的搜集、分类、设计项目方案、分组讨论和分工合作,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检查和评比。

(三)案例的总结与优化

案例在计算机实训课程中实施后,就要进行总结,学生可以跟来反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互相交流心得。教师要对这个项目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形成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在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项非常有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把该课程中的重点难题化繁为简,寓道理于情境中,不仅解决了教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也让学生深刻清晰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第二,可以激发起中职学校的学生们的上课兴趣,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知识讲解的生动有趣,学生们就会积极的融入进课堂气氛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而无害。

第三,运用案例教学法,老师们授课时候不再是平时刻板,教条的方式,会让学生们产生亲切感,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四、总结

在中职学校中,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这种把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有所益处,对学生更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对此,中职学校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进来,只有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学校的教育才能更有效,学生才能更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春捷,余净植.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的促进[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第7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

一、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职毕业生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许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就业对口率低,竞争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

二、原因剖析

(一)生源质量下滑。

随着高校的扩招,上大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绩稍好的学生都能就读高中,这使得中职生源质量大幅下降。中职学校应该清楚这些客观情况,明确学生的培养定位,比如,很多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操作,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二)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只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对策

(一)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用人难,应用型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独挡一面的人才缺乏。企业的“热”需求与毕业生的“冷”遭遇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没有经过详细的规划,对培养的学生定位不清,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总理在2009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所以在开设课程前,要先进行市场调查,调查就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关注人才市场的相关信息,总结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专业技能;怎样开设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等。

另外,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比如像编程、数据库操作等对数学能力、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不适宜开设过多,可以相对多地进行网络组建、计算机维修、图片处理、办公软件等方面的教学。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中职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中职教师质量令人担忧。一方面,中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很多学校引进的师资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的专业学习重研究,理论性强,因此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双师型教师” 成为IT专业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由于IT行业发展快速,知识更替非常快,这间接给专业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教师除了正常授课外,必须付出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多的精力进行知识更新。

(1)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开发或管理工作,让教师掌握实用的技术技能。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更加生动、深入、透彻地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足够外出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专家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给教师做讲座或短期培训,这样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开支而且受益面更广。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学校为教育基地,让教师充当主角,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3)鼓励教师平时加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学校应鼓励教师多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图书馆、阅览室为教师提供阅读场所和资料,每年提供一定经费让教师购买图书。同时,可以制定表彰奖励制度,设立奖项,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专才”学生。

计算机学科博大精深,如果要求学生在三年时间内精通所有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如果学生在领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掌握某一计算机技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科学安排课程。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加强职业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较宽的专业基础,之后再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专业上学精学透。比如,第一年可以让学生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选择具体专业种类,强化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又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时能够从容应对。

(2)开设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参加对应的兴趣班。平时的课堂授课,学生的人数较多,同时受时间限制,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辅导。“小班式”的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克服学校实验设备相对不足的困难,又突出了职业岗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对专业特长技能的形成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为使自己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让学生有足够的设备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平时的教学练习,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置,但是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备直接从业的专业技能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通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8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在此之前的2013年1月15日至16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召开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在总结、展示全省职教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倡导“以科研引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首次将职教科研与职教发展挂起钩来。而早在2011年2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也强调指出,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分别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切实加强职教科研是助推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实施的时代选择”。

上述所说的职教科研,有没有中职教育的份?中职学校能否、又如何通过“科研”来强校?

说到中职教育,人们在盛赞其“就业率百分百”、“行行出状元”的同时,更为担忧的却是学校招生问题。虽说是暑期招生,但每年春节一过,各地中职学校都争相拉开招生序幕。“招生难”成为中职教师心头永远的痛,这种无形的负担让他们始终难于自信。

“出口”通畅,“进口”何以受阻?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什么招生时却门可罗雀?根子还在于就业。表面上看,中职生就业不愁,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但其就业质量却难如人意,就业层次普遍较低。现实中,许多学生看着招生广告“慕名”而来,到学校却学不到东西;冲着“就业”而来,毕业后却沦为与农民工抢饭碗、争岗位的尴尬一族;冲着“免费”而来,到头来省了学费却空耗了青春。育人质量不高、就业质量过低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就读中职的首要原因,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生宁愿辍学打工也不肯“屈就”。

有专家指出,我国中职教育目前已经陷入恶性循环:育人质量差导致毕业生就业层次低,就业不如意又导致招生“进口”难、生源质量低,再进一步造成教育管理难、教学实施难、育人质量差。在这个难以分清“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混沌循环中,本该是职业教育重要参与者的企业、行业,却因对职教长期“失望”而敬而远之,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从而阻滞了育人质量的提高。

中职教育如何才能拨云见日,实现良性发展?找准科研着力点,以科研提升内涵,以科研创树品牌,是袁贵仁部长的讲话给予我们的启示。

要说中职学校搞科研,倡导科研兴校,很多局外人可能会掩嘴窃笑,就连中职的老师们恐怕也难免心虚。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有统一的认识,然后付诸行动。

第一是中职师生能不能搞科研?其实,科研并没有中职与高职、本科与专科、企业与院所之分,从事科研也没有身份的限制,科研并非大学教授、科学家的专属。现实生活中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的科研成果比比皆是,更何况是职业学校的师生!

第二是中职学校要不要搞科研?当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普遍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职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足。这其中,科研服务能力差是首因,教师不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排忧解难,学生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出谋划策。如果学校的科研工作上去了,对企业的吸引力必然大增,而学生亦能在成功的研发活动中收获自信、快速成长。

第三是中职科研“研什么”?中职学校的科研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用鲁昕副部长的话来说就是,“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做到极致”。笔者曾见过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振荣老师的许多获奖科研项目,那些源于专业、服务企业、有利创业的革新、发明、创造,都是中职师生研发的领域。

第9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

2009年颁布实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大纲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教育性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面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作为重要交流工具的语文学科,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需要,体现职业特色,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了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只有把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融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树立“服务职业”的意识,立足于职教和学生的实际,突出职业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中职语文的职业特色。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色,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他们在校的学习、毕业后的工作及文化生活奠定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进行必要的文化生活。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中职语文教学在不违背自身规律,突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如在全面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积极完成听、说、读、写这一基本任务的前提下,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文秘专业可以侧重公文写作、书法知识、文面常识等内容的教学;理工专业则应对说明文、实验实习报告、专业应用文等内容有所侧重;旅游类专业可以侧重口语训练、诗词、美文欣赏等内容。这样,学生在校就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语文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心理和思想中存在障碍,加上受电脑网络普及的影响,他们宁愿在QQ、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也不愿在众人面前用口语流露感情、表达愿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消除存在的心理、思想障碍,让他们认识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听、说训练,提高听话、说话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有步骤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1.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口语。

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如可利用每次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作一番“畅所欲言”,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在人前说话的胆量。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训练自己口才的习惯,在日常交流对话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口语,注意说话的场合,做到说话得体,应对自然。

2.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做到倾听时注意力集中,能把握讲话的重点,及时作出判断,并形成个人看法。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或听报告时,能边听边做笔记,做到记录时思路清楚,不失要点。

3.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可通过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心。

4. 结合专业进行听说训练。

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训练。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设置接听电话情景进行听、说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依照校园的建筑、景色布局,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移步换景地作校园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向大家作某一产品的推荐、介绍;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边做菜边介绍食材和菜的做法等等。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此外,学生用熟悉的材料训练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使语文教学的工具得以充分发挥。

(二)注重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用的某种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是人们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场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单位甚至把撰写业务信函、总结报告等应用文作为聘任的必备条件。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是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在中职学校里,由于专业不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应用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这就是:通过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文种的写作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标点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为他们毕业后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总结的写作时,除了专门的文体训练外,还可将计划、总结的写作练习延伸、跟踪至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实习计划、实结报告。同样,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可以延续至毕业前的求职材料与推荐表的写作,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补与融通,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技、求职、谋生的催化剂。

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彻底化解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的错误思想 ,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语文能助专业学习以一臂之力,甚至犹如拿到了一把开启专业技能学习、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金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的课堂讲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但课内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充分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内的教学效果得到巩固,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开展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可的课外读物。还可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意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国家盛事或重要会议的召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纪念性文章、重要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条文,使学生能紧跟形势,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思想觉悟。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展课外阅读,如通过阅读一些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发展动向、先进人物事迹等材料,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特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