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1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通信技术领域本身是一个高科技领域,对从业人员要求高,但目前由于传统思维的固化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延续,使得管理方式落后,而创新型人才补充不足,培养不够。目前普遍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旧有管理模式上,沿用过去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松懈甚至阻碍了科技进步。通信技术的革新最终责任落在基础执行人员本身,其科研人员的培养与传承是现阶段电子通信领域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人员管理松懈是基本问题,且其技术不过硬,创新意识不高,管理标准的不统一也是造成现阶段通信技术领域创新步履艰难的核心因素,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引进创新型观念是整个行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

2通信技术管理探究

通信技术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中管理层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着整个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因此对管理活动各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通信技术创新现阶段主要障碍集中表现在与相应的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企业内部人员对新型的通信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贯彻学习,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因此对通信技术的创新应首先从管理活动入手,树立宏观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理论纳入到企业的文化活动之中,以达到企业内部点对点的合作与高效运行。管理创新不能单独进行,要与科技创新并肩而行,以此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通信技术网络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也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做出自己管理活动的调整。通信领域管理创新要求有一个标准化、一体性创新性队伍,如此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科技的同时进步,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创新性人才,确立相应的创新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企业的科技水准。通信技术创新与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自我想象的结果,是结合全人类的聪明才智,在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下完成的一种创新模式。我国自主通信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自我体系,并且在某些单独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际现有水平,在这一突破性背景之下,我国的相关通信领域应该进一步发展相关的通信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式,吸纳各个国家的投资项目注入相关通信项目领域,这对我通信技术领域的革新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不单单是单独创新,对于管理创新应该满足于市场的基本需求,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在缩小,这正是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创新的黄金时期,有效利用该时期段别国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此外,在开展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时,要利用通信技术的本身优势,来促进管理创新,如此走向国际市场,与他国形成良性的合作效益。

3结论

第2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 创新机制 文化观念 人才 技术创新 经营创新

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对通信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

1 良好的通信技术管理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将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树立全面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管理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通信技术管理的观念较滞后

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同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合理的企业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通信技术管理部门,没有吸收和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也就无法推动企业的通信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的。

1.2 通信技术管理创新人才短缺

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相关的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知识,而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现有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水平来实现对现代管理方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生趋势和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这种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管理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通信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在企业的通信管理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现有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同通信技术的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即企业的一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的协调和组织,也不利于企业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这种状况: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局管理观念,将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其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2)通信技术的创新要同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即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通信需要。

(3) 在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和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其他通信方式。

(4)在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实现技术创新,还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同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自身管理行为的调整。

(5)组织具有专门通信技术知识的创新队伍,即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吸收和引进专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机制的确立,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整体的企业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

2 结合通信技术管理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管理中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企业在进行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复的发挥民族优势。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管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的技术管理活动,但是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整体管理同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3]张金聚.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班组创新能力之探讨[J].山东通信技术,2011(2).

[4]陈春明,郭静.移动通信企业开放式外部创新源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宋连进(1968-),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通信电信系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通信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网优中心主管。

作者单位

第3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新型建筑形式的大量涌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设备、人员、成本管控及完善工程文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对建筑工程全方位的综合规范化管理,以此确保施工技术科学合理,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对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行业特点,施工周期长且包含众多的施工环节,涉及的人员及物资设备类型数量都较多,施工过程中各种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施工环境复杂。在工程建设时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且工程大部分施工范围处在露天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后,可实现对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与施工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施工技术综合搭配使用与时间的科学安排后,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都得到了有效保障,降低了因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才能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能够健康有序运转,必须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实现对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才能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应注重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通过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质量、物资等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技术的最大优势,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这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企业利益,由此可见,强化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第一,施工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指导,为实现人员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通过定期对对施工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考核检验,可及时了解当前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供依据。第三,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学习,使管理人员能够以端正的管理态度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健康有序进行的保障。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及结合施工方案明确出施工技术管理的标准,为为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目标,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标准实现对工程建设时期的质量、安全及进度的有效管理。同时管理标准的制定为施工人员明确了施工标准和建设目标。第一,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制定使得施工人员能够主动学习并分析施工图纸,明确施工重点及注意事项,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打下基础。第二,施工前期施工人员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调研,将收集到实际资料与施工图纸进行对比和分析,可绘制出具体的平面图纸。第三,为了确保技术工作标准的达标,施工企业会定期根据工程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技术分析和研讨,对解决施工技术不足和完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程竣工结束后,要由专业人员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工程建设标准。

2.3确保施工图纸科学合理

施工图纸设计的效果和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新颖,同时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施工图纸就是建筑设计的技术工作内容。施工图纸可充分反应出施工人员对技术与施工方案的控制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设计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企业与设计单位要对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就工程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图纸做好规范性检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

2.4管理与维护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都非常多,设备型号及性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从经济、质量及机械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机械设备选择的经济合理。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保管与维护工作,严格按照设备维修与保养要求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护,确保将设备问题解决在应用之前,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时性能良好,能正常发挥作用。

3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内容

3.1环保与节能技术

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建设项目,在建设的过程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环保与节能设计。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准确把握施工环节中节能点的有效控制,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利用优势,进而实现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

3.2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创建建筑工程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对建筑工程海量信息的存储、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共享。使得对各类信息的查找、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对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3.3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将会朝着自动化施工技术发展,这是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建筑工程需不断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和改革,努力探索施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建筑工程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优化策略

4.1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

建立全面而又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是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及建筑工程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顺利推行创造条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建筑工程各阶段工作有章可循,能够实现对人员及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标准,落实各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实际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技术规范、合理,严禁违规操作与私自更改技术标准。最后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企业要有专门人员对工程完成情况及在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技术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同时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危险部位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就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应急方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4.2明确管理职责,消除工程隐患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建筑工程建设环节中各部门的施工技术管理目标及职权范围,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一旦因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并作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实际建设阶段,各区域负责人要以施工图纸为指导,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实现图纸与现实情况的有效结合。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各项数据测算、施工材料质量把控、材料消耗、技术规范等进行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进而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4.3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如果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势必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结合现代工程的建设特点,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以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保障。随着建筑工程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及建设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开发出来,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中,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注重对新型施工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及时淘汰老旧、落后的施工技术。为确保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企业应注重对新技术具体应用的检查和分析,以此降低因新技术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施工进度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此外,建筑企业应创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小组,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自主创新,以此形成企业独特的施工技术体系。

4.4控制企业成本,深化成本创新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成本实施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严重影响到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发现实际工作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从整体上降低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为深化成本创新管理提供可行性依据。如通过制定材料消耗计划,实现对施工阶段材料消耗的有效控制。企业要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员、物资等的科学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资和人员的优势,降低各种质量缺陷和材料损失。企业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统一协调和规划。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计划,通过定期对各部门成本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了解,实现对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4.5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建立一支技术硬、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中最活跃的资源,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应用力度,提高入职门槛,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企业要利用引进的高技术人才实现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可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指导,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实操技能。同时企业可通过技能比武或理论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实现对人才队伍学习情况的检验。通过对比赛中的优胜者表彰的方式来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对工作中积极学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技术学习、技术创新的氛围。

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建筑行业需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要,必须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实施管理创新,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对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现对施工质量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同时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健康稳定发展,对提高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旭.探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3).

[2]高鑫.浅谈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

[3]施海囝.论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住宅与房地产,2016(3).

[4]王才.论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标准及创新[J].建筑标准化,2017(12):91-92.

第4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管理方法;创新

社会和时代都在不断发展进步,财务管理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促进了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但为了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创新。

一、电子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和服务的影响

(一)影响了财务需求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有效避免了传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往人们对财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确保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人们开始强调资源的共享和数据库的使用。

(二)创新了财务管理系统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较为死板,而且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创新了财务管理系统,使得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营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方便了财务资料管理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格式单一,未能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人性化,削弱了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方便了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制作,实现了财务报表和报告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服务功能。

(四)扩大了财务管理对象

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改变财务管理的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范围。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发展,使得货币实现了电子化,拓宽了货币的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大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也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运用电子技术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软件的开发

财务管理软件是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使用的主要方式,是实现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创新财务管理和服务,就必须要加强软件开发,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软件的个性化设计,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因此,在加强软件开发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化的建设。

(二)推行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业务和财务的有效结合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为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各项资源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就必须要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引入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财务软件进行学习,让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切实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经营。只有实现了对企业财务、资金和产品流通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促进财务管理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和创新,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管理软件、数据库以及财务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创新管理和服务方法,促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四)选择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

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现行的会计制度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的方式。一些计算效果较好的成本计算方式,往往因为计算方式过于繁琐,无法适应大多数财务数据的计算。电子计算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成本运算的效率,采用个别计价法,加强了财务数据的管理,实现了财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式创新有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了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创新,管理者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选拔高素质人员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推行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促进财务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相关学者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雄飞.分析如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财务管理与服务[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07)

[2]马红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财务管理与服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1)

第5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 投资 技术创新 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思想要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此思想,后来经济学家欧•费雪(Irving Fisher)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年)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人力资本理论真正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在1960年的一次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贝克尔其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2)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和健康等形式支出所形成的,其中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3)人力资本投资像其他一切资本一样,可以获得回报,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它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4)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就是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所以,政府应增加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用货币、实物资本、商品等资源通过消费、教育学习和医疗保健等形式进行投入的,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并增加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力资本投资是用支付当前投资成本及各项费用的方式,以取得未来收益为目标而进行的对人自身知识、技能和更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按照其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干中学”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四种。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又包括家庭教育投资、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成人教育投资等。

二、技术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于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第一,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日本钢铁业通过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并超越美国钢铁业。另外技术创新并不等同于研发,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第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家是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在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把最新的科技融入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其新产品就具有了某种差异性,从而能够使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产品,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赚取超额的利润。第四,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人员是技术的载体,正是因为其研发成果才有可能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外科技人员应该既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又要具有经济意识,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如果不能用以打开市场就不会有经济价值,而只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

1.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1)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体制不合理。中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2008年统计年鉴在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中具有高中文化的只占12.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6.2%,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劳动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研投入还仍然不足,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1.5%,但也仅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3)劳动力流动率低下。(4)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

2.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对于自变量人力资本投资,用以下三点来衡量:1)职工工资x1;2)毕业大学生数量x2;3)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对于因变量技术创新,本文拟用专利申请数量Y1和高技术产业产值Y2共同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

3.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技术创新指标Y1和Y2与职工工资x1,毕业大学生数量x2和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之间的线性关系。

4.实证结果分析

(1)技术创新指标Y1与三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b. Dependent Variable:专利申请数量Y1

a. Dependent Variable:专利申请数量Y1

(2)技术创新指标Y2与三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a. Predictors: (Constant),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x3,毕业大学生数量x2,职工工资x1

b.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术产业产值Y2

a. Dependent Variable:高技术产业产值Y2

综上,由表可知Y1、Y2与三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为:Y1=16.929x1+630.051x2+34.189x3-68761.993

Y2=0.25x1+100.848x2-5.949x3-581.901

两次结果的样本判定系数R2分别是0.997和0.999,样本判定系数越接近于1,回归超平面拟合越高。0.997和0.999分别说明Y1的变动中有99.7%和Y2的变动中有99.9%可以由三个自变量解释。调整的判定系数R2也分别高达0.995和0.998。复相关系数R表示所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两次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均为0.999,说明技术创新与三个自变量x1、x2及x3间的相关程度为99.9%。由此可见,文章中所选用的样本有极高的拟合优度。随后本文以F检验做了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两次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5,F值的大小分别是476.18和1308.00,对应的P值均为0.00,因此P值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据此说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

本文选取了2000年―2007年八年的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从所得出的关系式中可见,职工工资和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与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毕业职业中学学生数量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技术创新,但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重视教育投资的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乃至技术进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莫寰.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J] .企业经济,2006,(2):65-66.

[2]Paul M. Romer1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0,98(5).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

[4]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第6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创新思维;实践过程

一、什么是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意义

狭义的计算机数据库是指计算机的内存。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数据的集合体。它可以将零星的散落的数据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的整体化和科学化。计算机也正式因为有了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才可以将数据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传递。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进入网络化,影音、图片等做种数据的传递、资源的共享使得人们对计算机数据库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功能的探索也不断的加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计算机数据库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二、目前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现状及特点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计算机数据库的意义和其重要性。那么,目前的计算机数据库究竟存在哪些弊端和可以继承的优势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将从上述问题的层面上来简单解析。希望能够为正在研究计算机数据库的人们提供一点参考。

1、要想知道一个事物存在的问题,就要先砍其枝蔓,从根本上来找问题的根源。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安全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上网人群占有总人群的70%左右。但是就是这70%人群却没少又人知道,常见的网络病毒对其计算机的数据库是又很大风险的。这不仅仅是指病毒的侵入,还包括由于操作不正确造成的病毒来袭。这些木马病毒及其他的病毒元对计算的数据库有着很大的伤害。

2、在我们使用计算的时候,很多是因为操作计算机的人员自身的原因而对计算机的数据库造成伤害的。这种并非由于病毒的入侵而造成的伤害是可以随着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渐渐减小的。

3、计算机数据库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的计算机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很多的计算机开发商太过于重视计算机的外观、功能等方面,而忽视了内在的硬件设施的跟进。数据库的提高也就相对于其功能、外观的发展速度而言就要落后他们的发展速度了。

三、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方向

(一)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数据库是对数据的组织、分解、排序、存储、修护等多种操作手段进行归类的一种管理。计算机数据库大致可以由一下几种模式演化而来的。

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数据库的存储没有硬盘这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读取的设备。软件上的设备也没有可以进行专门管理的系统。我们将其成为是人工管理的时代。因为在当时大部分的数据都是由人来处理。完成分类、归档、整理的全过程。这一时期的数据既没有独立性,也没有长效性。大部分的数据都是被占用的,很难进行有效的利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六十年代的中后期,这段时间被人们成为是文件管理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将工作简化。大量的数据管理也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始渐渐的探索出了一条可以前行的道路。高级语言的应用、磁盘的出现,都是在这个时代数据库进步的体现。不仅如此,数据管理也具有了一定的个体性、专门化。但是很多数据还是不能重复使用。很多数据繁琐拖沓,大量的空间被浪费。很多数据也没有达到统一,造成了严重的数据不协调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时间里,数据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实践。但是这一时期的数据库管理主要是针对其数据共享、有效存取数据、减少繁琐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为基准,进行的信息化改革。使得计算机的数据库拥有一个高效率、高利用率、高发展的共享时代。

随后的时代里,数据库进入网络化的管理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从此形成了紧密结合,不可分开的关系。数据库的更新换代也迎来了春天。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创新方向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发展历程,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确立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使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更快、更好、更具有时代的印记。这对计算机今后的创新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面的数据应用是数据管理的重点主攻方向。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数据库发展至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其发展的道路也在不断延展。全面的数据应用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但是全面的数据管理在数据库的应用上挖掘的并不深。在今后的发展上应该以防护数据库为核心,全面的数据应用为先导。为今后的数据库的建立打下扎实的根基。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以防护数据库为核心。我们都知道损坏数据库的最大元凶就是病毒的入侵。那么在此之上想要将数据库的管理、保护更有效,就要在数据库的自身防护上多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数据库的寿命更长。而以数据的全面应用为先导是因为数据库的管理是数据上的传输、整合等方面的功能。而进入网络化社会以后,信息的频繁传递,将不断的为数据库提出更新的要求。加强数据的应用程序是目前数据库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要的课题。

四、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方向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方向有了,那么所有的理论就要付诸于实践当中才能够让数据库的发展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在下面的文字当中我们将会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数据库的应用为例,结合数据库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解析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方向。

实践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当中,计算机课程的开展也相对较为普遍。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实践是目前在院校教学当中的重点。网络化课程也是院校数据库管理当中的重点课程。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数据库的管理实践得到了最好的展现。例如:如何加大网络的传输道路使数据的传输更快,就是数据库管理当中的一部分。要想做好这件事不仅仅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操作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除此以外加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实践部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要懂得如何清理电脑的垃圾,还要明白电脑的运行程序。并对其不断的升级,修复。这些也许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操作人员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和应对,就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去摸索前行。这远远要比整合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开拓计算机数据库的前行方向要难得多,也是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当中的主要攻克目标。所以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育方面教学方法的管理,是为计算机数据库未来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五、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只有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创新、实践才能使得计算机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走的更长远,更能为人们服务。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要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创新和实践是当下所以立志从事计算机改革人们应当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根据以往的数据库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提出一点关于未来创新和实践的观点,还望能够为研究计算机数据库的人们提供一点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吉星.我国现代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8).

[2]隽军利.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第7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65-01

前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关系密切。目前大部分施工技术管理相对落后,施工技术运用不够科学,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意义

1.1 加快施工进度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较为复杂,且周期较长,受到的外界影响非常多,例如天气情况、地质因素等[1]。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能使施工人员合理地运用施工技术,可以避免许多外在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例如在工程中对地质的进行勘探时,施工人员若是合理运用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地质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

1.2 提高企业收益

施工技术的管理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首先可以使企业避免因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其次,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够优化施工技术,不仅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的安全,还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从而整体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口碑,并能及时应对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现状

2.1 分工不明确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许多施工技术管理的分工不够明确,施工人员的管理达不到要求,无法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工程的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对施工技术的管理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就是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设备的性能与型号进行管理,在进行施工时要按照施工技术的要求合理运用该设备,并定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其次就是对施工资料的管理,施工资料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加强施工资料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各施工环节的顺利运行。第三就是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若是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则其他环节也会出现状况,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

2.2 管理规范不够严谨

施工技术管理的根本是保证工程的质量,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包括工程的设计要求、合同以及相关规定等,而严格的管理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保证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管理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合理性。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技术交底不够详细,加强技术交底能保证施工人员熟知工程的设计要求并严格执行,还可以加强施工人员对新的技术与建筑结构的掌握。不过,由于技术交底不够详细,许多工程的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设计的要求,导致施工与设计之间出现偏差,影响工程的质量。

2.3 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足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许多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足,很难对施工中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处理,消除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施工中的突发问题,能有效保证施工的进度与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熟悉新时期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例如掌握新时期建筑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的质量要求等,并保证施工人员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3 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

3.1 明确管理人员的分工,提高管理质量

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就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划分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力,保证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将抽象化为具体,需要注意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建筑材料的质量保C以及相关数据的复核等。因此,面对施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管理单位应重视技术管理人员的分工,明确他们的职责,使职工中的各项问题都能有人负责。

3.2 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对技术的掌握

技术交底工作能使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是施工进度与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需要将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强调施工资料的管理,并加强各种工程项目的技术交底工作。设计单位应加强对技术交底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工程中的各种项目在施工前都有严格细致的技术交底,使施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资料进行修改与补充[2]。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应相对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充分掌握工程的施工要求,保证施工与设计相符。

3.3 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企业要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就要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首先,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的标准,包括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标准等,让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对施工进行检查与评定,消除技术方面的隐患,提高施工的质量。其次,要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注意许多方面,首先就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施工企业要保证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材料和成品材料等,并保证这些材料符合绿色标准及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结构材料的质量外,还应重视装饰材料的使用,劣质的装饰材料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其次就是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使他们能合理使用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质量。再次,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建筑设备的管理,对其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性能的完善。

4 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首先,新时期的建筑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研究经济、实用、高效的新型技术,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施工技术及成套技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3]。

其次,企业要以生产实际为参考,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与施工成本,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建筑行业不得不做出进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施工技术的管理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中,应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与完善,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佳.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J]. 通讯世界,2014,02:122-123.

第8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防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加强预先研究管理工作

1.1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首先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和引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本单位能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顶层创新思路是一个单位的生命线,核心技术的储备是一个单位寻求增量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同时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又决定着今后的出路。所以,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一定要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要拥有、掌握和用好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加强国防装备预先研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2 认识预先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装备预先研究(以下简称预研),核心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通过预研,可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预研能够科学地验证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通过评估可以减小型号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国防科研院所来说,只有重视预研,重视新技术开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才能争取更多任务,后续发展才能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才能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1.3 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

预研要出成绩,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基本前提。首先要策划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体系的梳理,完成研发主体、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重构,建设起总体能力完备,核心技术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形成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梯队和组织,从顶层上做好核心规划,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支持和指导技术创新团队,并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第三,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队伍。在院所领导层上,要有专门负责分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顶层给予指导。

1.4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

预研项目干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及保障团队的构建和该团队战斗力的发挥,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至关重要。一般科研院所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在承担着其它型号任务,研究人员时间精力很难兼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研制人员所在部室要设立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人员,在型号研制和预研中进行决策,以保证相关资源用于预研项目。因预研项目有些元器件指标要求高,有些进口元器件很难引入,国产化本身就是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对物资采购、外协加工和资金保证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物资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预研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引进;加工生产部门安排一批人员专门进行预研项目的生产和加工;财务部门出台专项专款使用政策,有力保证预研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等。

1.5 院所领导高度重视预研工作

国防科研院所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要做到真正重视,特别是院所主管领导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高度重视预研工作,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分管预研工作的院所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起到顶层指导和决策的作用,要亲自抓项目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积极为管理和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推动二级管理层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预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预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研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性的的预研管理机制。

2 建立健全有关预研各项管理制度

预研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研工作的规则和指导, 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指导预研的运行和管理。

2.1 面向创新探索新的的预研管理模式

预研要突破许多新的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另外,如果管理模式不适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精力分散、资金投入不到位等等都会给预研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情况的预研管理模式。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防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也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预研的项目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手册,目前正在结合新的组织架构和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程序,“十二五”期间,对这些新型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的探索将会大大推动本所的预研工作开展。

2.2 加强立项管理,完善课题立项制度

在预研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论证阶段,组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顶层专家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南编制任务。要在指南前,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和市场开发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认真编写战略规划和项目指南,及时上报上级机关供选。在项目论证和选题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论证。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申报国家预研任务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围绕本单位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自筹开发工作。在自筹项目立项工作中,要根据本院所长远发展战略,认真组织专家做好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把关和审核,是好钢就要使在刀刃上。

2.3 用规划指导计划,加强计划管理

科研院所中长期规划是长远的方针和指导方向,如何根据单位长远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是必要的。针对运行计划的管理是预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预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预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应根据项目具体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编制计划。自“十一五”以来,项目的验收改为每年组织一次,那么我们制定计划就可以分为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预研项目,除了要编制上述计划外,还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可考核的周计划等。对五年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年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成果的体现;对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对相关技术细节的控制,周计划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的控制等。在计划编制时要体现规划、计划和经费的一体化考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计划进度网络节点管理,加强节点的考核和检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检查,关键节点都有考核。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4 强调风险控制,重视延期预研项目的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可能会出现延期和反复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对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冻结其经费的使用并收回其科研经费,其次要马上着手拟制研制验收申请并向上级机关报送。接下来,对外要做好阶段成果的展示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汇报;对内要给予一定的处理,并积极寻求技术改进和弥补工作。

2.5 加强预研项目经费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经费控制和使用策略,项目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只有不断加大对预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时刻所内通过自筹资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预研经费管理目前大都采用按照年度计划拨款方式,根据任务计划和关键节点配置相应的经费,从而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管理使预研项目顺利运行,使上阶段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征得下阶段的研究经费。

2.6 健全考核制度,推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预研项目的主力军是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开发人员,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得实惠”的综合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骨干选拔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但要到位,责任要具体到人,可以采用通报制每月进行通报。合理的奖惩机制对预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敦促和惩罚拖延怠工者。最主要的是通过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多进行奖励,宣传一线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成绩,形成尊重人才、重视预研、注重成果的良好氛围。

3 加强预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

预研过程结束后,可以提供周密而完善的概念研究及方案、先进而成熟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和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把这些经过多年预研开发工作获得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批量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品升级,持续经营,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是预研项目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当前很多科研院所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运行管理和成果转化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两者隶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预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的问题。这样,通过预研辛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成果搁置、技术得不到应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技术队伍、拿到了一点阶段研究经费而已,很难推进后期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增量。那么,在推动预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需求牵引,研究阶段要与用户经常保持沟通,了解需求、满足需求;研究成功后,要及时请用户评估认可功能指标和作用,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在型号装备中的更新和应用。

4 增强原始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

自主创新,就是从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通过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储备核心技术,增强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指数。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积极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技术动态,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5 加强与大学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与国防部有预研合作关系的大学就有近300所。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这些大学在上级部门和科研总体单位的资助下,积极从事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很多还建立了应用研究机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际前沿的交流和接轨。例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大学高校不仅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大批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加强和这些大学的合作很有必要。科研院所可用到这些高校先进前沿的理念和资源,高校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继而向科研院所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双方就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许艳林.面向十五发展,如何加强预先研究管理[J].科研管理,2001(3).

第9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数字校园;URP(大学资源计划);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35-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可见,高校信息化不仅对高校传统的组织管理理念带来强大的冲击,同时也势必推动高校的制度创新和组织重构。高校信息化将高校原有管理和服务网络化,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重新理解和定位高校的社会职能,设计和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再造运作流程,从而实现高校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的系统变革,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构架。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的内涵,主动应对信息化带来的高校管理的变革和挑战,实现高校组织创新和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时代高校管理变革的必然性

1.信息时代大学理念的发展

(1)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建国教授认为,“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工业社会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科学性、民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而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现代大学应该树立七个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持续发展、重视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领社会”。“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现代大学不仅要走出还要超越象牙塔,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1]

(2)高校传统组织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传统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等级制组织,经过改革开放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改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集中决策、统一指挥,所有的教育教学指令和信息都依赖纵向渠道传达,各教学单位之间缺乏有机的横向联系;第二,组织流程中,信息传递过程层次过多,信息过滤、失真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互相推诿、效率低下。面对信息化大潮,它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高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3)以人为本是实现高校管理创新与变革的必然要求

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大学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资源,尽力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贴切的个性化服务,发挥师生员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效率,这就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信息时代是以人为本、尊崇个性的时代,无论是高校组织流程的重新设计也好,还是高教人事政策的出台也好,都应当将关注点放在两个“有利于”上面——即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信息时代的高校组织形式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型和开放型的组织,与传统等级制组织形式相比,新型的组织形式应当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即决策的分权化和信息的交互化。高校需要重组业务流程,去除流程中无效的工作环节;调整学校组织结构,实现学校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管理机构的响应速度,避免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

2.信息时代高校管理的核心

(1)高校的管理应该以信息流为核心

高校不同于企业,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生产,而高校对于人的活动关注度最高,对于活动的描述主要通过信息,这是因为高校的活动,不管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主要是信息的产生(创新知识)、传播、与接受的过程;高校内部的管理虽然也涉及物流和资金流,但更多的还是通过教学管理信息、科研管理信息、人事管理信息、学生管理信息等信息流来实现。因此,高校的管理应该以信息流为核心,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共享、控制,可以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与高效运作。

(2)信息化为改变高校传统组织结构,使其朝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信息化为改变传统管理层级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即时的信息沟通,而主要从事上传下达的中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大减弱,中层管理的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以往金字塔型的组合结构逐步被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所取代。其次网络四通八达的联系打破了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组织界限,各种信息通过互连网络的发散式传播路径使得各单位能够自由地传达、获取信息。

因此,高校应该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改革管理体制,改变职能型管理模式为流程型管理模式,重新梳理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满意的服务。近年来,在清华、北大等高校纷纷实施的“数字迎新系统”便是整合了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各院系等多个部门在招生、迎新过程中数据与业务管理流程,形成了完整的新生招生、注册的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新生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电子校务促进高校的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