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

第1篇: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范文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在大学考试中,总有一些同学走捷径,致使考试作弊情况屡禁不止。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之间抄作业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同学长时间不归还所借书籍或不能完璧归赵;在学术方面,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或找“”发表,更有甚者伪造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的数据。殊不知这些行为,不只是自欺欺人,也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二)生活方面诚信缺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同学表里不一,待人不真不诚。在网络交往中,有同学利用虚拟空间的漏洞,发表一些有违社会公德、人情道德的不良信息和视频,利用网络这一交友媒介,骗取别人的金钱、感情。在校园恋爱交往中,有的同学玩弄他人的情感,最终对他人造成生理或者心理上无可挽回的伤害。 

(三)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一些同学恶意拖欠学费,利用一些假证件来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更有甚者毕业后不能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在同学之间,有些同学喜欢占别人小便宜,借他人钱不还;有的同学为了钱,不惜去欺骗父母,供自己享乐;还有部分同学,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去做一些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四)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大学毕业生在制作求职简历时,伪造一些并不属于其自身的奖状或者荣誉证书,以此来夸大自身的能力;在寻求到更好的职位、待遇或者工作不如意时,有同学武断的不履行工作合同,不考虑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客观原因 

(一)学生对诚信认识不清,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在诚信的理论认识层面上对诚信持敬重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诚信有足够正确且深入的认识,对诚信的重要性有十分清醒的认知。大部分同学对诚信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传统道德规范积累上的,对诚信并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此外,大学生在践行诚信时,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健全,思想还不够独立、坚定,以致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会因为外界的种种因素而放下诚信之初心,选择妥协退让。其实,这正是一种以鼠目寸光得今日之利而断明天前景的不理智表现。此外,部分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人格不健全等也是造成其诚信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的不良示范作用,家庭教育观念片面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在当前严峻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许多父母只追求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此外,一部分家长并不注重自身言谈举止,以致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思想。在不注重和不注意的双重作用下,孩子的诚信意识就得不到加强,更谈不及提升。 

(三)学校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诚信制度不健全 

学校是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行教育机制下,不管是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致使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很强的诚信意识和习惯。对于大学的诚信教育,一方面学校领导对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水平不高或学校实力薄弱,致使学生们并不能享受到一些有意义、有影响的引导性诚信教育课程。学校不完善的诚信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不足,一些学生的诚信意识就很难自觉树立,学校中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状况都与诚信体制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班风、系风、校风不正,没有给同学们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也是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四)社会大环境秩序混乱,诚信意识日益淡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与中国优良传统相背驰的思想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传到了中国,而这些思想被部分国人所接纳并推崇,并出现了一批民族虚无主义者,而大学生也成为此群体中的一份子。这些“新”思想在部分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诚信随之离他们渐行渐远。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市场化无疑是竞争更激烈了,一些企业为了赢得其在市场中的主动权,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以牺牲普通民众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人们真的是对社会的诚信失望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转变。近几年“碰瓷”事件屡屡被报道,这些无疑不是在考验我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诚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斥着这样的负面的、不诚信的信息,社会整体的诚信度可想而知。这些不诚信的事件也在无形中考量着人与人之间诚信,当然也包括大学生。 

三、大学生群体的诚信建设 

(一)个人要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部分大学生的不诚信与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勇于担当。同时,大学生要在这个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严格自律、自觉,坚守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此外,作为大学生要有正确、坚定的是非观,面对是非,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唯利是图,过于功利。大学生要把诚信作为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准则,只要是自己承诺过的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身体力行,履行承诺。

(二)家长应认识到自身责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在孩子的面前树立一个是非分明、负责、诚信友善、自觉自律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明白一个只会读死书的学生既不快乐也不健全,只有加强孩子的全面教育,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并有可能拥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在社会中拥有个人的一席之地。 

(三)学校应软硬兼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校通过班风、院风和校风的建设,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诚信和谐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学校可采用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子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所谓理论创新就是采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并进行持续教育,让同学们在对诚信教育的内容感兴趣的同时,也能对诚信有正确、全面、系统的认知;所谓实践,是老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诚信课程实践作业,使学生能真正的从内心和行动上尊奉诚信的原则。学校要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力求建立一个规范、系统、实用的诚信体系。同时,学校在建立诚信体制时,可以向同学们征集意见,一方面可以直接的了解学生们对诚信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诚信体制的宣传,也能为诚信制度的执行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此外,学校可发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老师或学生,通过他们对诚信的学习和践行,产生一定的示范影响作用,以使其他同学也能在无形中遵循诚信。 

(四)社会中各个主体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在诚信建设中,新闻媒体要发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大的优点。多报道一些有关诚信或者对社会产生正能量影响的人或事,使大众耳濡目染,牢记诚信。政府一方面要做诚信的表率,要清廉执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和控制。此外,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并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创新、改革教育体制,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要照顾好他们的“衣食父母”,生产优质健康的放心产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社会责任,让普通消费者对企业家的恶略印象逐渐改观。除此之外,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认识到,个人的不诚信行为,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风气,因此每个人都应将诚信准则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诚信的缺失非一朝一夕所酿成,也非一人之力所造成,因此诚信的回归需要长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准则,只要每个人都朝着诚信迈进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也就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5. 

[2]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冉育彭.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第2篇: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范文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大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大批一线管理人才。但是麦可思研究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企业对我国高职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就是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人才的职业道德、个人的人格魅力、社会的诚信度等问题,所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全部面对90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90后大学生个性十分突出,所以在职业素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了教育部门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个性化模式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一、基础公共课改革———注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学分制教学改革是将语文、数学、政治、英语、求职与创业、体育、演讲与口才等全部以项目式重整,确定各项目的内容、项目的授课形式及学分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式学习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如语文可分为“听”、“说”、“写”等项目,“听”为名篇欣赏(如听余丹教授的讲座),“说”即演讲与口才,“写”即应用文写作、书法等;如英语进行分层式项目,可分为初级英语、三级考证英语、中级英语、建筑英语等。具体操作如下:

(一)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提出公共课的改革基础和考查办法。学院要充分的进行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化素养提出可靠依据,打破传统灌输是教学模式,将公共课进行分解,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授课,采用启发式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项目制教学。针对土建类专业对学生的对素质的要求和个性化的特点,分组进行教学。

(二)公共课基础部门针对建筑学院的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公共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制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课教师加强与建筑学院相关教师的交流,形成具体的职业素养培训方案,建筑技术学院对公共课老师提出的授课方案进行论证和审查,报教学主管部门审批,建筑技术学院打破原有教学班级,学生可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直至修满素质教育学分。

(三)任课教师要脱离原有教材,针对建筑类专业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活跃性,公共课教师可以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嵌入式的考核模式。每个项目单独进行评价,记入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如果有国家或企业标准的,直接用相关标准考核;没有相关标准的,聘请企业或者社会相关专家参与制订考核标准。每一个项目结束,学生必须有明确的成果展示,通过展示提高学生的素质;展示中,成果达到标准,学生计算学分。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学生学习效果等计算工作量。

二、创建学生俱乐部与协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社团是一种自发的、在大学生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由于观念、爱好、习惯等相同或相似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它跨越班级、年级、专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将它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认真加以研究。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第一,大学生社团可作为正式组织的补充,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要。比如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之产生归属感、依靠感。由于大学人才济济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些在中学阶段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显得平淡无奇,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发生分化,一些学生在正式组织中交往淡漠,一些学生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被肯定,于是到大学生社团中寻找和获得满足。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尊重感、威信感的需要,提供其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可以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更容易发展在正式组织中个人无法满足的兴趣爱好特长,使之旺盛的精力和爱好得以表现;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沟通的需要;能满足大学生求知与好奇的需要,可以学习到在正式组织中某些无法学到的东西;较之正式组织,大学生社团成员自发选择而聚合,接触频繁,沟通随便,信息传播快,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分享。总之,大学生社团能够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相互暗示、相互强化以及对核心人物的崇拜,实现社团成员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成为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

第二,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正式组织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为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提供借鉴。大学生社团越活跃,证明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会没有完全满足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凝聚力强度低。同时,大学生社团内部群体行动规范的约束和控制机制、对成员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改造方式、对成员的感召激励方式等,都是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的有益借鉴。

第三,大学生社团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社团直接为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而自发形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社团群体观念强,行为高度一致。正确加以引导,会成为一股可贵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促进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组建学生专业俱乐部与社团活动采区学分制是建筑技术学院又一特色。建筑技术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俱乐部与协会相结合的形式,拓展了学生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鼓励俱乐部与协会参与社会实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成立了天筹造价工作室,俱乐部与协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采用聘任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目前建筑技术学院成立了工程造价专业协会、天地测量技术协会、建筑CAD技术协会、建筑发展协会、大学生艺术团、数学建模协会、体育协会、辩论协会等九个社团。

三、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主要归学校教务系统管理,学生活动主要归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管理,形成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分离局面,导致学生活动的从众化,例如每个学校都有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并没有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良好平台。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强。不能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的职业平台,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培养发展的学生,导致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空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所以学校有必要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出发,系统的展开学生活动,并且有机的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良好的综合平台下发展自己,做到“招的进”“教的好”“发展快”的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良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技术高”“品德好”“适应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系统的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3篇:大学生诚信度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

随着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的变革,互联网也日新月异地不断向前发展,从1969年ARPANET互联网诞生,至1989年WWW万维网诞生,再到2000年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今天,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成为当今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工作更是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境下,合理利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突出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当代青少年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在12—21岁的年轻一代,也就是“90后”,数据统计有1.4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7%左右。社会评价他们“是QQ帝国和动感地带的利润提供者,是一切选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粉丝主力军,是猫扑论坛里见谁都敢生扑的弄潮儿和cosplay舞台上的大主角”。他们大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更具娱乐精神,时而盲目乐观。

如果将“80后”的最显著特点概括为张扬个性和自我主义,那么用“娱乐”两个字几乎可以概括“90后”一代全部的生活方式。他们生长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崇拜的不是运动明星,而是日韩明星、另类明星;他们爱好跑酷、花式篮球、劲舞团;他们会写“火星文”,爱看娱乐节目,追逐恶搞和无厘头的电影情节,把文体活动当做校园文化的全部内容,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他们很不喜欢老师拖课,认为这是挤占了他们宝贵的娱乐时间。在他们看来,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

(二)更具创新能力,缺乏持久毅力。

当代青少年的眼界是宽阔的,因为热衷互联网,他们可以比成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量。他们生活在科技最发达的年代,空前的创造力得益于国家对科技的普及与重视。在各种与科技有关的比赛上,他们的想象虽然还不能称为绝妙,但已经触及了成人世界。但同时,他们存在着缺乏毅力、容易气馁的特点,这一部分也源于其对事物认知的功利心态。他们不善于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而是更倾向于另辟蹊径,换一个想法,换一种花样继续“玩”。

(三)注重个人形象,文化底蕴不够。

“90后”青少年基本是具备社会公德意识的,他们成长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并举的时期,接受过较多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教育,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也懂得在社会上维护个人形象。但他们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基本上不读课外书,接触较多的文学作品也主要是青春小说和网络文学,传统世界名著的阅读量很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在他们的言行中没有充分地体现。

二、新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以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方式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互联网和手机是青少年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网民数量的60.4%,可见当代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最庞大用户群。

(一)对青少年影响广度深度逐年扩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0年,全国青少年网民人数从1.67亿上升至2.12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也从45.5%上升为60.1%。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中中学生比重最大,2010年中学生网民占全体网民的42.6%,位居首位。此外,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根据2011年《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江苏51.2%的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有学者对武汉大学和山西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学校的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是青年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发短信、打电话、聊QQ成了当代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调查数据显示,两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的人数达28.9%,上网时间在2小时的人数达33.0%,上网时间在3小时的人数达15.7%,几乎不上网的人数仅占2.0%。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影响有利有弊。

1.青少年思想方面

新媒体的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平台,他们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网络上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青少年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也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困惑、诚信度降低等。

2.青少年学习方面

据调查,约70%的青少年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新变化,不少学生通过更多地运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们认为新媒体技术对知识积累有着明显优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有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对的,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休息,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认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也有学生反映在完成课后作业、撰写论文时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大大降低弱化。

3.青少年生活方面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借助于BBS、QQ、博客、微博、手机短信、飞信等新媒体,当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更觉轻松和便捷,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趋自由。虚拟空间活动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从而使得面对面交流、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新媒体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对网络过分依赖,疏远现实群体,长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完善人格的形成,严重时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三、运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思考

(一)新媒体运用已“势不可挡”。

在过去的十年中,以数字信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式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与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4.85亿,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0亿,手机网民3.18亿。“新媒体时代”已经降临,中国也不例外。

政府宏观政策上也明确表达了对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青少年工作的支持意向。团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团广泛运用微博开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之后,各地青年组织将各类新媒体的运用程度提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4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工作交流会上再次提到了运用新媒体的重要性,表示要“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文化载体做好青少年工作”;而日前发出的《关于推动形成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的通知》,更进一步要求各省级团委在具有普遍性的新媒体和文化载体运用上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格局。由此可见,新媒体在青少年工作中的广泛和深入运用必然是现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贯彻实施的重要政策精神。

(二)新媒体运用需“因地制宜”。

新媒体包含了各种新式媒体手段,从最常用的互联网到新兴的微博,再到“云媒体”的出现,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工作载体的有很多。但根据有关学者在不同地区和高校青年学生中做过的调查统计,越是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精英荟萃的高端人才地区,对各种新媒体手段的接收程度和运用范围就越广;相对的,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普及,谈何用iphone、用手机报来开展这些青少年的工作?当务之急应该是将新媒体中最普遍的大众媒体手段尽快推广到他们之中。而青少年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其运用不同新媒体手段的用户人群也不同,比如初中生在智能手机并未完全普及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情况下,更多地偏好于运用电脑网络等。因此,要加强新媒体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覆盖程度,不能盲目跃进,而要结合各地、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实际情况及特点,着眼长远,做好长期规划,因地制宜,一步步扎实推进。

(三)新媒体运用需“融会贯通”。

要用“建用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新媒体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各种技术工具内部的功能互补作用,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视频新媒体等载体开展青少年工作,有时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技术手段,而要多种手段并用。二是要特别关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的混合型媒体的运用,不能仅仅或全部依赖新媒体的单一作用发挥,也要注重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并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加强与电视、广播等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最大。

(四)新媒体运用需“与时俱进”。

首先要优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要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并严厉打击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其次要加强新媒体中新平台新技术的开发,开拓更加多元的媒体手段。新媒体要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积极应对信息世界的发展和青少年对新科技的需求变化。

最后要在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上进行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不同,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工作中要注重多种表现手法和“个性化”发展,选择一些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思想的特色要求。

总之,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运用新媒体更是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波.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