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

第1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自能管理;管理技能;管理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19-02

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要落实这一要求,就要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自主发展”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成就出彩人生,最终能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树立自能管理意识,挖掘自能管理潜能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智能。作为班主任,如果能深谙每个学生的差异,了解其优势潜能,在教育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自能管理的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大胆说“我能行”,那么他们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众所周知,学生的行为是由理念、意识和思想支配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意识、动机、信心等尤为重要,有了强烈的自主发展和自能管理意识,就能主动克服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干扰,激发出自我管理的潜能,他们一定会显现出无限的能量,不断创造出新的佳绩,从而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了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进行策划、管理与实施,我们班由班主任和家委会担任顾问,鼓励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自主策划一次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大型商场现场自主制作一些魔术气球,然后进行义卖,义卖的钱作为班费用于组织一些新的活动。班干部先进行了活动策,确定了活动目标、分工等。然后根据班里每个人的优势特点,自行进行分工,力气大的为气球打气,心灵手巧会做魔术气球的同学制作多彩的花样气球,口才好的同学打扮成小丑样子来做销售等。这一系列活动过程全部由学生摸索着进行组织和安排,家长只在关键时候当当参谋、出出主意。结果,这种现做现卖且物美价廉的魔术气球的销售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大人和小孩,尤其是小孩子们见了更是流连忘返纷纷购买,有些大人见状也伸出鼓励之手支持孩子们的义卖活动,其火爆场面出乎学生的预料。短短一个小时,孩子们用自己的自主和自能管理行为赚到了189元班费,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体会到了自主创造的价值,挖掘出了无限的潜能。这样,在无形之中他们就悄然树立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开启了自能管理的大门。

二、尝试进行自能管理,锤炼自能管理技能

有了自能管理的意识,是进行自能管理的前提,但仅有自能管理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能管理的技能。有了自能管理的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能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地锤炼学生的自能管理技能呢?用什么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呢?笔者认为,就是要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一些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锤炼学生自能管理的技能。

第一步,完全由班干部组织学生研究制订方案,畅所欲言,汇聚众智,让全班学生建言献策。

第二步,选取什么样的系列实践活动,学生集思广益,民主筛选。学生纷纷提出,大家都很喜欢魔术气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着制作,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项技能,又可以以此作为载体培养自能管理的技能。

第三步,组织系列活动,锤炼自能管理的技能。假期,由班干部集体研究,聚集到学校,开始为期三天的制作魔术气球学习。教练由会做魔术气球的学生担任,由班干部安排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完全自主安排组织和学习的活动。三天时间,孩子们不顾寒冷,每天坚持到校。由于经验不足,气球经常突然爆破,孩子们克服了恐惧心理,自己摸索经验,接连学会了制作三叶草、花朵、动物、吉他、背包等十余种不同的魔术气球的造型。回家后,还自我加压反复练习,短短几天时间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制作魔术气球的技能。整个活动全程都由学生组织实施,锤炼了自能管理的技能。老师和家委会只是在学生过程中负责观察、监督与评价。

第四步,这样,在“我能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掌握了自能管理技能,尤其是锤炼了自能管理的能力,也为自能管理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初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将来的学习、择业和创业竞争,抢占先机,取得成功,铸就辉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觉进行自能管理,养成自能管理习惯

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锤炼了自能管理的技能,历经反复练习,才能真正形成自能管理能力。有了意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走向成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觉进行自能管理过程中,养成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

为了养成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每学期都会由学生自觉组织多种活动。例如,每次距离开学不到一周时,全班同学们便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围绕“我为开学典礼做点啥”展开热烈讨论,完全由同学们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大家都迫切想为学校开学典礼做出贡献。达成共识以后,学生便用自己制作魔术气球的专业技术承担起装点开学典礼的任务。同时,为了让学长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留下深刻印象,气球制作还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难度,创出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花样,制作出一些新的气球,像老虎头饰等。同学们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由创新、实践和超越。全校师生在全班小魔术师们的带领下,用手中五彩缤纷的大长气球,创造性地制作了头饰、动物、宝剑、棒棒糖、背包等多种花式气球,同学们在落日的余晖里用下午的战果将楼梯扶手装点一新,当一个个美丽的气球柱站在甬道两旁时,美丽的校园顿时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将学校变成了彩色的气球海洋。用自己的劳动每一次都会为新学年的开学典礼绘出一副灵动、有趣的智慧画卷。次日的开学典礼上,全班同学牵着一年级学弟、学妹的小手共同入场,他们特意制作的生肖小老虎头饰,让学弟学妹们感受并体验到了市实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为市实验小学的学长传帮带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通过开学的系列活动,同学们的自能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

每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先在班内进行演练,然后再排兵布阵、登台展示,每一位同学都受益匪浅。校领导的先进管理理念给予同学们大显身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台,在实践活动展示过程中,同学们懂得了责任、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创造,更增强了自能管理的信心。

不仅开学典礼的实践活动如此,每年的教师节、母亲节等,同学们还用绚丽多彩的鲜花表达了对老师、母亲的敬意。今年教师节,五六班同学们主动提出了用自己的双手为全校老师们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气球花园,用真情表达了对老师们的祝福和敬意。他们用一下午的时间在三叶草的基础上自行研发制作了五个花瓣的花朵。当教师节早上,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穿上小丑服装,将花朵送给走进校门的每位老师手中时,每一位老师都满怀惊喜地接过了包含真情的气球花,热情洋溢的笑容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鼓舞和赞许!阳光下,那朵饱含真情的气球花尤其耀眼夺目,班级自能管理养成初见成效。

同学们怀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自觉应用技术,而且技术上日臻成熟,逐渐养成了自能管理的良好习惯,培养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第2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使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实施,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终点,是连接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桥梁。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的目标

1.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教师能精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

3.教师能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表达。

三、实施的内容

1.深入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施;注意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联,关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研究其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研究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相互联系,才能整体的把握教材,抓住物理教学的本质。这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3.掌握学生学情。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策略获得不同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实施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关于“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和合理表达”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通过备课组内的研

究和探讨来达到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达。

五、实施的步骤

1.让教师了解实施“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及合理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区级培训和校级培训让教师们学习理论知识并了解如何进行研究和实施;

第3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问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 《美国1787年宪法》

一、核心素养在于历史教学之中

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相关机构均从理论和实践上试图确立规范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4C’”[1]。有关研究者结合目前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同时立足于我国传统特色文化“立德树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提出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2]无论以哪种方式界定,“核心素养”都是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转变,培养符合时展的人才,要求教育目标从基本技能3R―读写算向核心素养4C转变。

核心素养的实施要求跨学科、跨教育阶段,但并不否定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应为融合与发展。历史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受太多科学与理性的束缚,但有其更为独特的学科特点。薛佳龙先生将其归纳为史政性、史趣性、史忆性、史证性、史变性、史鉴性六大特质[3]。鉴于此,对于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对此,赵亚夫认为历史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应该别与其他学科分为:陈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4]以及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5]。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互交融,共同实现于教学方法和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人文情感上的升华。

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可以公式“知识+实践=素养”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表示[6]。打破原有教学中的碎片化教学及灌输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老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把教材当做问题情境的资料,与之对话,与老师一同以专家的身份结合个人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知识,运用知识,感悟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实现真实性学习和愉快式学习。

本文尝试利用问题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实现问题情境搭建的同时把握课标基础知识,结合课程环节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关于问题教学法,自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式设问起,一直没有标准的定义,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将问题教学法格式化,模式化[7]。其运用于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就是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或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获取课程知识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认识: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搭建课程框架,避免被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所误导而脱离教学大纲,并结合主题教学法共同实施。

2.构建历史问题情境,利用多种工具和资料搭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在问题中学习知识,表达知识,运用知识。老师作为知识构建的“促进者”[2]。

3.完善提问语言与方式,问题与活动相结合,但不流于“活动主义”。

二、课程设计

本文以人民版中学历史教材《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介绍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问题一:面对如此复杂的政体世界,美国如何选择?

过程:播放视频,18世纪末各国的政治体制及发展情况介绍。构建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子问题:

为何不仿照英国君主立宪,成为下一个“日不落”帝国呢?

过程: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国家的国情(国体)影响政体。连接有关多媒体,介绍当时美国国情。

第二环节:为“自由”而来。

问题一:美国式资产阶级民主起源何处?

过程:用史料构建五月花号事件以及《五月花条约》。情境介绍:五月花号是一群逃避宗教迫害的人不远千里在新大陆开拓新生活。同时设问:“这群人最渴望的是什么?”老师启发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北美大陆人民的最初理想――自由民主。

第三环节:为“自由”而战。

问题一:最初的理想――当时当地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是否得以实现?

过程:史料构建问题情境,介绍印花税――“自由”受限。并设置子问题:

(1)北美殖民地人民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

过程: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内容,老师列出历史事件时间轴,得出“独立战争,以及《独立宣言》――自由民主的呼唤”的答案。

(2)如何实现这份来之不易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呢?

过程:展示史料《邦联条例》――自由民主的实现方式。

第四环节:为“自由”而困。

问题一:什么是邦联?

过程:以时间为主线,播放《大国崛起》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答案――松散联盟。

问题二:邦联制的美国为什么是一场灾难(视频原话)?

过程:结合视频和课文,学生两两合作共同完成,根据课文知识得出结论,邦联政府无权导致及贸易问题,债务问题,安全问题。再提子问题:

(1)问题出现的原因?

思考:邦联政府无权。

(2)如何解Q?

结论:强化中央政府权力(课本语言),板书总结为当时

要求一: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3)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过程:提供案例,“华盛顿被建议为君主的史料”,构建历史情境。

(4)华盛顿为什么拒绝专制,坚持“民主”?

过程: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回归教学主题――北美殖民地人民自由民主的理想。板书总结为美国当时的第二要求坚持“民主”。

第五环节:为“自由”而议。

问题一:制宪会议在争论什么?

过程:展示美国制宪会议的激烈争论的相关史料,创建问题情境。学生分析史料,自我总结知识。板书总结美国当时的第三要求――解决制宪会议中的三大争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第六环节:为“自由”而定。

问题一:1787年宪法如何实现美国当时环境下的要求以及解决制宪会议过程中的争端?

过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板书问题框架,结合课本和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分工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分别表述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实现以上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出子问题:

(1)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过程:制定联邦制原则,同时分析中央与地方争端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争端的方法――

妥协,展现美国式民主政治的智慧。

(2)如何坚持“民主”?

过程: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分散维持平衡。

(3)中央三者权力如何防止专权?

过程:权力之间实现制约,达到平衡。

(4)什么样的形状是最能实现平衡的?――三角形。

(5)怎样体现美国中央权力的三角形形态?”

过程:学生完成三权制约平衡三角图,老师归纳总结,并板书实施民主的原则――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第七环节:为“自由”而变。

问题一:如何正确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过程:展示板书,小组讨论美国宪法的进步性和落后性,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后展示马丁・路德金的史料,最后总结美国宪法的落后性――种族歧视。

问题二: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发展?

问题设置:展示1787年宪法关于可制定修正案和《权利法案》,1865年废除奴隶制的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为当时的特殊国情,之后美国宪法随时代的变化而面临其它问题。

三、结语

本课教学设计以问题和主题教学法为主,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美国式自由民主道路发展为主题,促使学生认清其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鉴于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深,主要互动方式在于教师提问,学生没有主动提问,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深度不够。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理解的层面局限于搭建历史问题框架,而引导学生表达和运用知识不够深入。今后,在教学和研究中应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4.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3.

[3]薛伟强.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述论[J].历史教学,2016(1):19-25.

[4]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一:怎样理解知识目标[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5):14-18.

[5]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二:怎样理解能力目标[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6):17-22.

第4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不断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一、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概述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高中生v史素养的缺乏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教师群体的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实际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时,教师需要站在高考的视角,解析历史课程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选择新颖的教学视角命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突破传统表达形式,进而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集成性的文科课程,在强调人文性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历史性与实用性价值。简单说就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有效整合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等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不仅重视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以辩证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此种学习方法,深度剖析历史问题。将历史事件涉及的社会背景、文化、政治思想等内容有效总结,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度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有效强化了自我历史思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实际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改革教学理念,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历史探究,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效利用唯物史观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 深入挖掘史实,结合相应方法有效对历史问题分析,进而自主构建自我独特的价值观念[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分析法”与“过程解析法”。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深入剖析导致这一场战争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中找到最直接的导火索与间接因素结合时代背景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印象。英国发动,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在讲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史料,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借助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帮助学生有效架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知识框架,使高中生更加明确战争的发生原因、参与侵略的国家、战争影响、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等,有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现,使学生更加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认清事件的发展方向有效规划未来。在形成独特历史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我历史文明观念,主要包括相关历史、文明、国家、阶级等内容,有效树立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坚持辩证思考历史问题,进而不断强化自我历史学习能力[5]。

如: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师在介绍变法爆发背景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书中侧重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并让学生观看唯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的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变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体会到中国当时的危机,了解产生的历史根源。

再如: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在正式教学前播放一段Flas及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此渲染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媒体展示毛、蒋的合照说:“同学们,70多年前,两党曾精诚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取得了的胜利。让我们随着这两张照片、一起回到70多年前,回到那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光辉岁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后,日本有哪些侵华行动?中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不但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战后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这一段历史。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史实时间链条有效整合信息,避免机械性记忆,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真实有效地感受历史事件,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文化观念。

(三)侧重展开历史文化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课程,作为一种集成性的人文科目,为学生提供感知与解析过去文化的机会与空间,无形之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为历史涵养,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手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师在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一位老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借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有效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通过有效归纳,对比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有效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理念,注重日常学习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帅文.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8:3-8.

[3]马继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5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培养 高考考纲要求四大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件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述、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何用一本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的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括学养(知识储备)与教(jiāo)养(教学能力水平)两个方面。构成历史教师学养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历史专业知识素养、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素养、史学理论知识素养。

时下,课程改革喊得震天响,伪改革、假探究的课堂教学却还在大行其道。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然局限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表面上是屈从于考试的压力,实际上是由于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史学素养观的欠缺所导致的,在教学中,不知也不会处理这类棘手的难题。

试以历史必修一《》的教学为例,如何安排该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根据教材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按照爆发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来组织教学,还是重构教科书的内容,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都是按照原因、经过、意义这一顺序进行教学,将的历史意义、评价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四平八稳,但学生能够从这节课中获得什么呢?老师的课件、教案、板书都十分清楚地标明爆发的原因、意义、教训等内容,学生除了记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结论以外,我们很难看出学生真正的感悟与收获。

如何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既可以探索爆发的背景,也可以将重心放在对其历史意义的分析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老师做出适合课堂的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搞好历史教学设计,既包括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课堂教学的经验,还包括要掌握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这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素养。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分成三个环节:分析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策略(筛选材料、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评价。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全新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彻底改变。应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分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优劣与否直接体现出一位历史教师自身教养素质的高低,其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制订。

如果以探究清朝灭亡来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又将发生改变。在直接式教学与间接式教学的方法选择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用探究等间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有灵活高超的教学技巧,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巧妙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清朝覆亡的原因极其复杂,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军备废弛、改革的失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对西方侵略本质的无知、满人对汉人的猜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如果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学生很难有意识地关注清政府统治最终失败的根源。尽管爆发的原因,教材中涉及清朝覆亡的直接原因,但对清朝灭亡根本原因的分析并不系统。对于清朝覆亡原因的认识,既需要学生对晚清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性与发散性的探究。

第6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一、开放教学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为此,历史课改必须在传统历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中,教学的开放性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理论、观念的开放,又有功能、评价的开放。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既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展示知识、智慧、才华和能力的广阔舞台,也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也需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坚持以人文取向为核心

历史教育回归传统,要求历史教学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料(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学校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影像资料、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网络资源等)中丰富浩大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开放意识、人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平衡与和谐的意识等,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设计中都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历史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教师去认真发掘和探索,这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价值观和态度

作为一名现代公民,要想在社会中过和谐、成功的生活,就必须知道所处社会公认的是何种价值观和态度。历史教育则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的必要的培养和训练,以期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价值观和态度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教育又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既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还将其培养内容与公民应承担的义务联系起来。

四、注重教师与课程的统一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解放教师。教师应自主设计教学,并且在研究和分析教学过程时,适当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更能帮助学生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第7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资源;高中历史;研究利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并利用网络、图书等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以往的课程资源利用来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开发,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培养,家国情怀教育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在对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对家国情怀教学内容上的开发、挖掘不够,另一方面,在教学结构上较为单一,主要是素材性的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情况无法满足新课改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需要教师重视并开发具有科学性、多样化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有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且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类相关资源的总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有丰富多样的来源、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如,各年级段的历史教科图书、互联网科技成果以及物质课程、人力课程资源等。教师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宗旨从核心而言应依托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入、清晰的了解,并油然而生对国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庭的拥护之情。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事迹,在当今时代,要求教育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在各历史时期的先贤风骨中都可强烈感知并成为教育的依托。

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来源

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有丰富多样的来源、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一是课程教材资源,包括教学活动所能够利用的所有素材及手段。如,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历史练习册、电子音像资料等,这其中使用最多的则是课程教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解析每一章节的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历史图片等,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学习并深入领会教学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并发自内心地产生家国情怀。二是校内校外的图书馆资源。这其中包含有大量通俗的历史读物,如历史小说、名人传记、历史图片及名人真迹等,都是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素材。真实的事件、人物事迹等有助于学生直观体验、感知历史并形成深切的家国情怀。三是课堂之外的社会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展开历史课堂教学的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其历史体验,还需要从社会视角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如,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以及带有各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历史课程资源。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及家国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身边社会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四是历史影音课程资源,包括大量历史影视作品。这些资源虽然丰富且题材多样,但是在选择上需要严格且慎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选择内容真实可信的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这类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五是网络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呈现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可是,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掌握好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利用,以发挥网络资源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六是教师及家庭人力资源。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在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者,其历史素养和道德修养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教学成果,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及品德修养,以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1]。另外,家庭也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教师要做好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家校结合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此以外,还包括学生身边的邻居,如,阅历丰富的老人等都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采访本地区老战士、老革命等,请他们真实再现革命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逐步培养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突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习惯方面。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利用中要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来进行[2]。这既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历史教学的深层次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抓手。为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生活化因素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如,在“中国民族政策与外交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我国自1949年开始,每间隔10年中国在民族政策与外交方面的政策及理念,并通过期间我国发生的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事件、重大历史成就及外交方面的政策实施及所带来的变化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政策所带来的各地区既相融合又保持自治的情况,以及随着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所体现出的我国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发展与成就。教师还可为学生介绍我国建交的国家,以及近年来不断拓展的国外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8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创新

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发展的正确见解和看法,依赖于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科学的历史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爱国情操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才能得以塑造和培养,历史课于高中之意义正在于造就忠诚于民族、具有健全人格素质的形成。

但现实是,由于学生受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未来职业趋向的引导,致使更有就业前途、更有功利趋向的学科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重心。另外,传统灌输式教育已普遍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照本宣科已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学校教学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教学失误导致的认识误区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严重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培养。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展开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课的意义、价值及其功能最终获得了师生们的认可,历史教学也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历史老师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只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改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新课改历史教学的核心内涵,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学好历史课程。

1.立足新课改,积极开展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探索。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成败,取决于老师。辨析新课改教材和以往教材的区别,深入研究新课改教材的教学目的及核心内涵,是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关键。

(1)研究历史问题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人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自身的进程研究都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中外历史之分割是以往历史教材、教学的盲点和缺陷,只重视纵向的由远及近时间内的线索和事件,而没有对横向的空间关联予以详实的辨析,这与新课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相去甚远。把学生的兴趣趋向、思维发展引导于文化、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建立符合各学科的专题模块,这就是新课改教材革新的重点之一。这一变化,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更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难点,细化教材难度。在本质上,简化只是精减了程序与形式,不能简化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无论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各时期历史的不同特征都要在教材、教学中予以全面、详实的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学生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这一过程需要老师们科学地、创造性地予以引导。这些要求无疑给高中历史教学增添了内容,增加了任务,时间也更为紧迫。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强化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将专题教学和基础知识合理搭配。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及其时代背景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反而使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及其体系生发厌倦甚至排斥的心理。所以,灵活教学,趣味引导,在教材中添加趣味盎然的内容,就考验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比如在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这一章节的阐述中,教材里仅仅略略几句。这就需要老师予以补充和发挥,将其中的重要人物和主张予以阐释,还可以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之理论和我国今天的和谐社会予以比较和辨析,从而激发学生们对陌生历史知识的,推动学生们进行探讨、辩论,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2.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积极的交流、及时的总结,努力革新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历史教学观念,是当前新课改历史教学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辩论,真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素养。

(1)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历史知识的事件、背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情感的投入和能力的塑造,是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受知效果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基于学生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材的设置都要以学生的受知为基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必须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辨析是历史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让学生掌握方法,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放下老师为上的心态和无所不知的架子,和学生们开诚布公地探讨、交流,创造出活跃、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老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加深学生对具体历史知识的介代入感,可在课程中模拟相关历史背景。或者利用现有条件,对一些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例如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单元),通过同学们切身的实践、调查,对有关资料、政策的对比、分析,在历史课堂中进行讨论,甚至可以彼此以历史角色参与,让同学们更真实地走入历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切入感和理解,也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化,同时也强化了分析、调研能力。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掌握了学习解析历史的方法,这将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对他们的未来大有裨益。

另外,多媒体教学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普及,利用这一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仅让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同时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新颖度与趣味性,让同学们热情更高,进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材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时空感,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非常理想的教学创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历史教学的知识重点,防止因为信息量的泛滥,反而造成学生识记的困难,混淆主次,导致教学结果与目标背道而行。

(3)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新教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自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知结果――能力的提高与方法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要相应转变。课堂成为真正展现学生才华与智慧的地方,通过讨论、辩难及演讲,更能准确地表现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也更能全面地完善他们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所以,学生平时的独立学习与课堂辩论的表现随之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才能更客观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亦能使历史课迸发出魅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结语。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思政教育都离不开历史课程。哲学家说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学习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能使年轻一代全面地了解民族的过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学的理念和老师的专业水准。当前,由于数十年的和平现状和新一代的安逸生活以及西方价值观渗透与敌对颠覆的紧迫,教师们更要以过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国家的历史深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具备辨析能力和分析方法,以历史的经验勘透迷雾,指导自己的人生,成为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传乐.对高中历史体验学习中师生角色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7).

第9篇: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数字化教室;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61-0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美国先后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并关注提升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利用率。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教室作为一种实施历史基础课程以及拓展探究类课程的基本场所,从我国当前的普遍发展状态来看,大多停留在基于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和情境的低级阶段,并未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是在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来促进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做得相当不够,其本身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开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已被列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历史教室作为历史教学的专用场所,其布置、陈设和设施可以为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营造必要的历史情境和教学氛围,使初中历史课更具有“历史味”,有利于加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为了将海量的历史信息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开发、形象的展示,更加直观地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那么,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需求,并且也成为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成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初中课程资源开发的数字化历史教室的设计思路

数字化历史教室既起承载提供历史教学特定场所和重要教学资源的作用,又要具有符合时展和教学改革要求的特点。因此在功能设计上有其独特性。

(一)功能设计需求

数字化历史教室在功能设计上,必须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符合历史课程和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沟通课内课外学习,完成历史教学实践与应用的要求。

2.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实现师生对各类历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创新组合、形象展示和情境再造等,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益。

3. 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效整合,具备满足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历史资源进行人人合作、人机互动学习,促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现。

(二)硬件环境要求

在硬件环境方面,除了数字化的历史教室本身所必须的基本架构外,台、桌、凳、柜、门、窗的设计,既要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有利于营造历史情境和氛围,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复古,应该展现时代特征。

数字化的历史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可调用和组合历史信息资源,图、文、声、视四位一体地展示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沿革演播系统;各类具有展示和演示功能的历史模型、艺术品、历史人物图像和塑像及多媒体触控演示控制设备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的广告机;大尺寸多媒体历史地图演进液晶显示及其控制系统等。同时还要求配备计算机、各类投影设备、交互式白板、录编系统、有利于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覆盖,建立无线电子化课堂。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配置可供开展历史小制作活动需要的3D打印设备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可与电脑等实现无线连接和进行传输数据分析的数码笔等数字化产品。但硬件环境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和安全性,一切指向于服务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软件环境要求

软件环境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积极开发出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特点和要求的教学资源中心和技术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立应依据《标准》的原则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的搜集、制作、上传与分享:

1.对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历史教科书进行电子化处理和加工,便于数字化教学活动的资源调用。

2.连接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图书馆网站资源,购买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电子书籍,以供师生查阅、备课或预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制作质量和可信度较高、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图片和照片、文献纪录片、影视作品和其它图文、视频资料,以增强历史情境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

4.链接和利用历史教育网站、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及其它各类历史文化场所网站和资源,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加深历史感悟。

5.易用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制作,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配套学案、各类试题、微课资源、教学论文、历史文献等。

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借助硬件设备和无线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对各类资源的即时预览和下载,这将极大有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开展数字化初中历史学习的教学平台。这一平台在设计上应该符合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要求,在做好宽带网络和优质资源互通工作的同时,倾力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就要求数字化历史教室还要建立与资源中心配套的、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其它中心,如备课中心、在线上课中心、学生个人空间、互动学习社区、师生个人云盘、学习评估中心等。同时还应该能通过网络技术和设施,参与建立学校、地区间的教学远程联接和资源共享平台。

三、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与初中历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与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的。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

《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史学素养作为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不必多说,而教育素养作为一种经过教育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教育技巧和能力,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了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最新的科技成果,自觉地接受和主动参加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结合自身、本校和地区特点,积极参加到数字化的历史教学改革工作中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装备,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历史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改革意识的提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掌握,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数字化历史教室的创新发展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成为可能,才具有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教学服务的能力。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