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价值观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价值观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价值观调查报告

第1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1、家政服务业情况:家政服务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多数家政公司经营状况不良。近两年家政公司大批上马,又纷纷倒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家政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市场,很多人看好这个行业,各种名目的家政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我市家庭对家政服务具有了相当的需求量,但居民选择的倾向性也很明显,普遍认为只有选择信誉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诚实可靠、服务优良、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员,得到的服务才会有保障,所以真正能发展起来的还是少数正规、规范的家政公司。

2、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情况:目前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是下岗、待岗、失业妇女和部分农村及周边外来务工妇女等弱势群体,她们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服务技能较单一。我市家政服务企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有些家政服务公司运作不规范、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收费混乱、缺少后续服务,家政公司与家政服务员和户主的责权不明确,服务协议不规范,有时家政服务员与户主发生纠纷难以处理。

3、家政服务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就目前情况来看,现在需要家政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高收入家庭,而是更多地进入到中等收入普通家庭之中。孕产妇、新生儿及病老护理需要相对比较专业的人员进行科学护理等等。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居家养老将成为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今后扬州市家政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1、准入缺乏门槛,矛盾纠纷突出。开办家政公司的门槛太低,工商部门的监管也不够到位,无证经营扰乱了市场,降低了市场对家政行业的信任度。同时,服务行业的矛盾调解和处理机制相对缺乏,容易酿成不稳定因素。

2、员工素质偏低,缺乏正规培训。家政服务行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城市下岗女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年龄偏大,而个别家政公司单纯追求利润,根本不对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客户不满率较高,家庭频繁更换人员的现象时常出现。

3、传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队伍。家政服务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行业,尚未完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总认为家政服务是伺候人的活,感觉低人一等。面对适合进入家政行业的人员,特别是大部分中年妇女,由于受到旧观念的束缚,宁肯闲赋在家,也不愿从事家政行业,一定程度上影响家政业发展。

1、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各级妇联组织要以辖区内居民为基本服务对象,大力拓展家政服务消费市场。不定期对城乡妇女、下岗失业妇女进行职业道德、家政服务技能等相关城镇生活常识,全面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家政服务公司对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供相应的及时的服务,做到有证上岗。

2、加大宣传,构筑妇女就业平台。要充分利用妇联组织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鼓励下岗女工、农村妇女自觉抛弃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活动,让她们在家政服务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再就业。对社区下岗女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详细调查摸底,掌握她们的务工需求,及时向家政服务公司反馈信息,逐步健全家政服务业信息系统。

第2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64-05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当今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因此,学校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笔者于2013年1月初,对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全体五年级学生家长下发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32份,回收231份,回收率约99.6%。下面就调查数据作一提取与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1.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在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中(见表1),有179人的健康观是完全正确的,占77.5%,有224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占97.0%(见表2),有214人认为要是个别孩子已有过激想法或行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占92.6%。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家长都有较高的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很全面、科学。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承载着重要的职责,他们平时能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家长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可贵的,这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2.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为了了解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笔者设计问卷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

(1)是否了解孩子的生活圈?孩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平时最多接触的除了家人以外,还有老师、同学和朋友。家长对孩子了解程度详见表3—表6。从中,我们可看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孩子的生活圈比较熟悉,了解孩子的老师和同学,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孩子的日常作息。这样融洽相处的环境,能带给孩子较强的安全感,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心智能得到健康发展。

(2)与孩子平时的沟通情况。亲子沟通,是彼此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桥梁。我们从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态度、沟通成效等方面,了解家长们是否能进行良好沟通,真正走近孩子心灵,详见表7—表10。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近一半的家长,或许是因为工作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舍弃了与孩子一起享受亲情的好时光。和孩子沟通的话题(见表8),近一半是关于学习任务,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使沟通少了些许温情。孩子有烦恼,向家长倾诉时,有78.8%的家长能暂时放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听,并能予以舒解,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重视。从最终的亲子关系来看,有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和自己显得很亲近,无话不谈,32.5%的家长认为关系一般,另有11人认为孩子不敢亲近自己。

(3)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孩子心理健康包括很多方面,有对自我的认知,有对环境的适应,有对不良情绪的合理排解。笔者选取某几方面,调查孩子在家时的种种表现,详见表11—表14。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看到,78.4%的同学对日常的不良情绪有较合适的排解途径。有74%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约64%的同学能较快地融入周围的同伴群,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但就考砸后的表现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敢拿给家长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学习的要求,或许采取的一些措施比较粗暴,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4)孩子的综合表现。一般来说,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乐于交往,因此,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调查中得知,有近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班中受到同学的喜爱,能友好相处。但也有8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班中不合群或受到欺负(见表15)。综合数据显示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优良率为74.1%(见表16)。

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孩子在校情况受到家长的关注和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沟通交往的方法,显得不合群,或和同学关系紧张,因此更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3.了解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就能更好地发挥合力。多项选择调查显示,家长平时了解学校的途径(见表17),主要听孩子述说的占55.9%,路路通或QQ的占41.6%,阅读家教小报《娄江苑》占11.7%。47.6%的家长不清楚学校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4.6%的家长希望学校能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专家讲座,48.1%的家长希望在班级家长讨论会上进行专题讨论。认为目前家校合作程度良好146人,占63.2%,一般80人,占34.6%,较差5人,占2.2%(见表18)。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校的工作,还需要引起更多家长的关注。大部分家长习惯于家校之间路路通、QQ群、电话的联系,对家教报《娄江苑》及学校网站关注不够。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长们希望学校提供专业的讲座,或在班级中自发组织研讨。总体来看,家校合作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学校和家长集思广益,探讨出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4.关于今后的建议。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家长提出,最好能及时获知学校开展的活动,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大型活动可放在双休,家长也可参加。有的家长提出,可在路路通上发些健康心理小贴士,建立家校交流平台等。

三、思考与启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如何使家长发挥教育者职能,与学校志同道合,一致行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加强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虽然对孩子健康的概念等能科学准确地作出判断,但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往往会出现偏离。当孩子考砸后,害怕面对家长的责备,当家长与孩子的交谈话题多为学习内容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就迫在眉睫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指出“在人的基本素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出的要求也要量力而行。因孩子们存在差异性,不能一味看成绩高低。只要孩子认真付出,有所进步,就应该多鼓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道德行为、个好、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其次,要进行专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学校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要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不同年段,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小学高年级时,要正确对待成绩,要注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等。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协助家长共同解决。

第三,要教给恰当方法。教师平时可引导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首先,要以平等、尊重孩子为前提。孩子通常会对居高临下的说教持反感态度,以致沟通效果不理想。其次,学会采用恰当的沟通体态语。充满爱意的眼神,亲昵的牵手等,可有效缩短心理距离,使孩子能敞开心扉。第三,家长可采用温情的休闲方式。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近孩子心灵,或和孩子玩他喜爱的活动。在活动时,孩子能卸下伪装,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当然,家长也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和谐的家庭氛围来熏陶感染孩子,培养孩子健康、乐观、自信的良好素质。

(二)创设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机会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的要求,学校的重大活动,有权让家长们知情并参与其中。

1.做好常规,更有效地发挥固有的沟通渠道。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亲子运动会、家校路路通、班级QQ群等,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重大举措,利用好QQ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使家长更多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2.加大开放力度,让家长体验孩子的成长历程。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其身心和智力在不断发展成熟。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经历是值得家长共同分享的。我们可向每位家长发出邀请,家长视自己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如新生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的参赛,星光大道的领奖……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历程,可向家长无限开放,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

3.尝试开通“一句话新闻”,及时播报学校新闻。学校可利用路路通,及时对学校的重大活动,以一句话新闻形式,向全体家长播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学校还可送上健康心理小贴士。为了提高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也可在一月中举行一次“我最感兴趣的一则新闻”的短信有奖征答活动。

(三)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这队伍离不开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引导者,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了解孩子。首先,班主任要注重营造团结、民主的班级氛围,形成互帮共进的良好风气,使每个孩子在班级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其次,班主任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辅导,对特殊孩子,更要加强人文关怀。

这队伍离不开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学校的心语吧,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问题的专门场所。心语吧的教师,都受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一定的辅导方法,能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生力量。他们为每个年级的特殊孩子建立专门的跟踪档案,跟进研究这些特殊孩子,使这些孩子能有所改变与进步。

这支队伍也离不开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们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中,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结对的学生从生活、学习上多加关心,使这些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当然,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在学科渗透中,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都应自觉向学生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

(四)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七十九条建议中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关注并自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平时应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促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测试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改正。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合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8.

A Survey Report on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MAO Jun-fang

(New District No. 3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第3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未成人案件;社会调查;司法社工

在国外,社会工作广泛介入司法领域已经是一项十分成熟的系统性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司法社会工作的作用逐步显现。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中引入司法社工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i司法社工工作,即进入刑事司法领域,以利他主义为价值指引,以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科学基础,以个案、小组、社区等一系列专业方法为介入手段的科学的助人活动。司法社会工作者应是具有法律和社会工作双重知识和背景,从事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ii

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与其他社会调查主体相比,在工作态度、理论知识、工作方法、职业伦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iii

一是社工专业的基本价值观所决定的司法社工的工作态度有利于社会调查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思想是主要的价值基础,由此决定了社工尊重、接纳的专业价值观。因此,司法社工在社会调查中能够从未成年被告人的处境出发,了解他们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从人的需求出发分析导致其犯罪的风险因素及其回归社会的路径。同时,司法社工不会仅关注于完成社会调查工作任务本身,其更强调对孩子需求和成长的关注。这样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实现社会调查制度设立的宗旨。

二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使社会调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社会工作的职能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必须进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科学理论与知识的专业训练。在社会调查工作中,司法社工能运用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未成年人被告人犯罪问题产生的诸多方面的原因,并据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调查报告也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社工收集的相关资料更加翔实、客观。能否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是决定社会调查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与相关人员特别是未成年被告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社会调查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而社工在如何提问能避免引起被提问者的防卫、逃避甚至攻击、如何倾听、澄清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总结等方面进行的工作方法的训练,保障了其能够真正的了解事主的需求和感受,收集到更加翔实与客观的信息。

四是社工专业的职业伦理是提升社会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司法社工经过长期的职业训练,其在社会调查工作中会坚持理论联系实务原则、尊重案主原则、程序性原则等基本原则,因此,社工专业的职业伦理是社会调查制度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未成年人案件社会调查中引入司法社工的实践意义

基于司法社工与其他社会调查主体相比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将专业司法社工引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量刑

由司法社工担任社会调查员并提供社会调查报告,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更具专业性。司法社工具有国家认可的资质,在开展社会调查时,他们会采取当面交流、问卷调查、小组评估等多种调查方法,调查报告中不仅有对客观情况的调查,还有主观方面的分析以及帮教矫正建议。更重要的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风险因素及有利因素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被告人再犯可能性的明确结论,即再犯可能性属高度、中度还是低度水平,提高了对法官量刑的参考价值。

2、更具客观性。由于司法社工系中立第三方,以前与未成年被告人不曾有过任何接触,因此在做出事实判断时不容易受到未成年被告人亲友的主观影响,使调查结果更加接近客观真实。

3、更具开放性。除未成年被告人本人及其父母外,由司法社工开展社会调查,其调查对象往往还会涉及到未成年被告人的兄弟姐妹、同学、邻居、朋友,甚至是同案的其他被告人,这样可以对在不同人员、不同时间内的调查结果之间进行相互印证,以提高调查结论的真实性。同时,司法社工还不受地区限制,可以对于外地来京未成年人和京籍其他区县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弥补区域空白。

(二)有利于顺利开展庭审

绝大多数未成年被告人都是初犯、偶犯,在严肃的法庭环境下,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波动,加之紧张、恐惧心理,使得有的被告人在庭审中一言不发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情绪过激。在社会调查中引入专业司法社工,由他们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安抚,让其配合法官庭审工作。由于司法社工掌握专业的沟通方法,同时具有脱离于法院的第三方身份,而且多数又是年轻人,前期在开展社会调查时就与未成年被告人有过接触,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因此更容易为未成年被告人所接受。

(三)有利于实施判后帮教

司法社工介入社会调查,不仅限于案件审理期间,其在判后还承担着判后帮教工作并显现出以下三方面优势:

1、帮教对象具有辐射性。司法社工不仅可以对未成年人本身进行跟踪帮教,而且还能够给其家庭和朋辈关系予以一定支持,逐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以从根本上预防再犯的发生。

2、帮教时间具有长期性。由专业司法社工承担专职帮教工作,可以大大减少法院和其他社会资源在帮教工作上的投入,而且由于职能的专一性,能够保证对帮教对象的长期动态性的关注和支持。

3、帮教方法具有多样性。司法社工在对未成年犯罪人帮教时可以灵活选用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帮教方法,比如小组活动、心理测试、手机短信和网络聊天等,此外,他们与帮教对象见面沟通的地点也较为日常化,甚至可以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内,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成年犯罪人可以把司法社工的帮教很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逐步矫正自身出现偏差的价值观和不良心理。

注释:

i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第4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区别保护;法定人出席;社会调查;审前羁押;缓刑适用

一、 权利缺失:区别保护

本文选择的翔安区法院因区划调整,成立于2003年,下辖四镇一街,户籍总人口32万人。翔安区成立9年以来,借助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经济迅猛腾飞,逐步由经济落后的岛外农村地区成长为厦门市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城区。伴随着城区的发展,外来人口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外来未成年人数量急剧上升。著名的社会学家杜尔凯姆认为,犯罪是社会变迁的代价。他认为在社会变迁明显时,很容易出现“社会失范”的现象,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尚未发展成熟阶段,面对这种变化,极易产生心理上的迷茫。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导致翔安区未成年人犯罪数也逐年上升,研究该区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平等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表为2011年—2012年该区法院在本地与外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适用司法保护措施的对比图:

户 籍 地刑事司法措施本地外来法定人出席率85%50%社会调查报告详尽基本无审前羁押率45%87%缓刑适用率70%32%分析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1、在法定人出席率方面,外来未成年人明显低于本地未成年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少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及其他亲人均在外地打工,并且工作地点分散,给通知到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有些办案人员缺乏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意识,使通知外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流于形式。针对此,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70条明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人必须出席,增加了未成年人的法定人到场的例外情形,规定了法定人不能到场的替代“合适成年人到场”。

2、本地未成年被告人大多有社会调查报告,而外来未成年被告人却很少有。这是因为:第一,本地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的条件比较便利,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法官全面认清案情、公正审理案件具有一定的帮助,本地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积极、主动帮助法院获取社会调查报告;第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都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审理期限相对比较紧张。亲临其地去深入调查其成长背景、家庭状况时间长、成本大,不具有现实操作性。而法院依程序寄出的要求外来未成年被告人成长地相关部门填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常常因为有关部门的相互推诿而得不到回复。第三,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调查机构种类繁多、调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3、在审前阶段,外来未成年被告人被提请逮捕的人数是本地未成年被告人的2倍左右。对外来未成年被告人普遍使用审前羁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替代措施上看,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只有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这两种羁押的替代措施。因“监视居住”成本高昂,所以鲜有使用,故本质上只留下取保候审一条。而外来未成年人流动性强,居无定所,若是用取保候审替代羁押可能会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二是从经济条件上看,涉嫌犯罪的外来未成年人大多家庭经济困难,且其本身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根本无力交纳几千元的保证金;三是从执法角度上看,由于执法环境不合理,各地公安机关有效配合难度大,再加上法律援助律师参差不齐等原因,对一些无逮捕必要的外来未成年被告人适用强制逮捕措施常常成为无奈之举[1]。

4、本异地户籍身份的不同使本地和外来未成年罪犯在缓刑适用率上明显不平等。原因主要有:第一,缓刑执行机构职责不清,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对于被遣送回家乡的外来未成年罪犯,依然很难保证缓刑监督、帮教和考察的落实,对其是否会重新犯罪,是否会对社会再产生危害,法官都心存疑虑[2];第二,法律无明文规定,难以很好执行。对外来未成年缓刑犯如何遣送、如何进行监督、帮教和考察,法院与公安机关如何协调等问题均需要有立法的明确规定;第三,部分法官思想过于保守,难以贯彻挽救、教育为主的审判宗旨。由于自身对缓刑认识不到位,思想过于保守,担心外来未成年罪犯缓刑适用的效果不明显,因而在审判实践中有意减少缓刑的适用。

二、权利的救济:平等保护的意义

“无救济则无权利”又作“救济先于权利”(Remedy Precedes Rights)或“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right)。这一为英美法国家家喻户晓的法律格言所强调的是,救济对于权利实现的重要作用。如果人们关注权利的实现,就必须关注权利的救济。

(一)法理学角度

先贤亚里士多德将平等视为正义的尺度,提出了正义的平等观。他认为“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均等)观念”,即正义寓于某种平等之中,平等是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平等,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样的基本权利不应当因为未成年人的前面加了“外来”二字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J·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的经典表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在外来未成年被告人刑事保护措施的适用上,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二)经济学角度

传统观点认为,刑罚是犯罪“易感触”的力量,无论是自由刑还是罚金刑,都能够抗衡犯罪人头脑里的强烈私欲。犯罪经济学却认为,刑罚可作为调整犯罪成本和收益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在经济学家们看来,犯罪与刑罚只是一个成本/收益或者说风险/收益的对比而已。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计算者,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他会将犯罪的预期成本与预期犯罪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从事具有风险的犯罪行为[3]。著名的刑法经济学家波斯纳将犯罪成本归纳为“机会成本、查获几率、惩罚的严厉性和其他相关变量”。对于本地未成年罪犯而言,司法实践中,由于在审前羁押与缓刑适用等方面相较于外来未成年罪犯犯罪成本更低,这是否会变相鼓励本地未成年罪犯继续犯罪?如果对本地未成年罪犯更注重对其刑事司法措施的保护,本地未成年犯罪就会不在乎,滋生侥幸心理,认为犯罪有利可图,即使受到刑罚处罚,也还有赚头。相反地,外来未成年罪犯的相关合法权益被轻视了,他们可能就会产生横竖横的心理,服刑时百般抵触,释放后变本加厉地实施犯罪。

(三)社会学角度

刑事司法保护措施适用的区别对待,尤其是对外来未成年人审前羁押率高、缓刑适用率低,都严重影响外来未成年罪犯的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未成年时期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而心理的成熟是在社会化、再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某种情况下,未成年罪犯通过再社会化,可以帮助他们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如果仅仅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差异就抹杀外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平等保护的权利,那么实际上就是对于他们行为的消极反应,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再社会化改造,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因此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 制度的完善:如何平等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刑事司法保护措施的适用在外来未成年人与本地未成年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然而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根本意义在于平等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故如何平等保护外来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 法定人——不可或缺之人

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出席率低的原因众多,在当前的模式下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恰好是医治此症结的良方。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是英国1972年创设的,后经引申发展其基本含义为:在审理涉及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案件时,由合适成年人参与开庭审理,协助未成年被告人与司法机关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沟通,缓解未成年被告人的疑惧、不安、紧张等情绪,促进实施程序正当化,提升审理教育功能,以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增进社会安宁。我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立法。

关于合适成年人的选任,笔者建议:在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适成年人选任上可以考虑律师到场制度。一方面,律师作为国家认可的法律从业人员,同时具备法律专业者和合适成年人身份,其在场可以避免未成年人陷入孤立境地,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其自身权利的行使也受到《律师法》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一般的合适成年人不同,律师作为法律执业者不仅需要遵循刑事诉讼法的要求,还受到律师法等法律、律师协会、司法行政机构等规章的约束,这从反方向确保了律师能够忠实、勤勉履行其职能[4]。

(二)社会调查制度——必不可少之事

法国著名刑法学家安赛尔认为:为了正确处理案件,法官必须了解他负责审理的犯罪人,为此,必须对犯罪人的人格进行调查,调查应从“社会、医学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制度体现了刑罚个别化原则的要求,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实施全面的社会调查制度,了解未成年罪犯的情况,有利于贯彻刑罚个别化的要求,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仔细分析各国社会调查制度,发觉德国少年法院的社会调查工作已日臻成熟,是值得学习的模板[5]。在我国的外来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中,笔者认为可效仿德国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立法上,首先要肯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必要性。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搪塞、拒绝为外来未成年被告人制作社会调查报告,这是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其次要赋予调查报告证据效力,规范其证明程序。社会调查的价值目标就是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法律条文规定不明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朝着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利益的角度理解。故笔者认为调查员应当在法庭上接受询问、客观说明调查报告的制作过程以保证其证明力;司法上,一是建议在各地的司法行政机关下属设立独立的调查机构来负责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二是建议规范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通过对未成年被告人个人的家庭、学习、工作情况做细致、充分的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访问被告人的家长或是学校的老师等)并形成一个有固定格式内容的表格,再由调查员根据表格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的主文;三是严格限定报告制作的期限。对于委托出具社会调查报告的时间要有明确的规定,建议在扣除报告在途时间外给予10天进行调查及报告撰写工作,规定超期或是违规出具社会调查报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考虑赋予法院一定的监督权。

(三)审前羁押适用率高——不可不改之病

审前羁押是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非常严厉的强制措施。现代法治社会奉行羁押是例外的原则,这是无罪推定和人权保障原则的内在要求。对于未成年被告人,更应当尽量适用能达到羁押的预期目的,又更为轻缓、对其侵犯更小的非羁押强制措施,即审前羁押的替代措施。美国特色的审前服务制度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是盲目抄袭发达国家的做法不见得有效果,必须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前服务制度:首先,确定执行主体。由从事社会调查的专门调查机构在侦查终结之前提供未成年被告人的相关背景信息与个人具结等非财产性保释条件的危险评估报告能有效地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该专门机构的调查员还要对那些附加不同释放条件而予以释放在外的被追诉人根据其释放条件情况制定相应的报告与执行计划,以便监督确保被追诉人履行由法院决定的释放条件;其次,明确决策主体。侦查机关将调查员制作的危险评估报告附在相关的卷宗材料中移送审查,由法官根据危险评估报告做出是否审前释放的决定。对于法官的决定不服时,外来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可要求召开听证会或是向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提出抗议;再次,增加替代措施。如侦查机关加强监控、以社会调查官观护的方式代替羁押,让社会调查机构发挥枢纽性作用等,形成多渠道的监控网络与合力机制,从而尽量避免出现审前释放在外的犯罪嫌疑人失控的风险。

(四)缓刑适用难——不可不变之题

对于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具有特殊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未成年罪犯自我改造的积极性;(2)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罪犯再犯罪;(3)有利于防止其身份“标签化”,便于社会各方接纳未成年罪犯,培养其社会性,创造条件使之重返社会[6]。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未成年人缓刑适用制度:一是规范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缓刑执行有法可依。针对现行制度的不足,法律应当对未成年缓刑犯的考察主体、考察内容、考察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可以考虑建立外来未成年罪犯缓刑帮教办公室,专门负责缓刑考察机关在外地的缓刑犯交接问题;二是统一缓刑执行场所,避免外来未成年缓刑犯执行难。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未成年缓刑犯监督、帮教和考察基地,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相对稳定的企业为依托,为未成年缓刑犯提供一些对技术和专业要求不高的普通工作岗位;三是增加缓刑听证程序,减少法官自主裁量权。法院在法庭审理查明未成年罪犯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另行安排一次听证会,组织相关人员作为听证参加人,对于外来未成年罪犯是否能适用缓刑进行广泛地交流、核实和论证并允许外来未成年人的合适成年人、律师对听证结果提出异议;四是扩充缓刑制度的类型,增强缓刑适用力度。 对于罪刑较轻的外来未成年被告人考虑暂缓,同时配合使用缓刑保证金制度,若他们仍留在法院地生活则可要求他们定期向社会调查机构的调查员汇报生活、工作情况,以保证执行的效果。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宪法制定中,先贤就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虽然我国刑事法律表面上并没有直接歧视涉罪外来未成年人的规定,但是必须看到,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对涉罪外来未成年人的平等保护难以真正得到落实。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让外来未成年被告人的平等权益得到重视,滴水穿石,当全社会都形成对外来未成年被告人权益平等保护的风气,平等也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1]张臻.重庆沙坪坝:外来未成年“非监禁化改革”[J].检察风云,2011年第11期:21.

[2]王金炳.试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制度之完善——以福建省石狮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数据为例[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21.

[3]徐爱国.评析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学理论》[J].政法论坛,2007-9(5):173.

[4]汪建成.论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和完善[J].(法学)专题研究,2012-1.

[5]黄河.少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初论——以德国少年司法实践为视角[J].研究生法学,2011-2月(1):180.

第5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一份最新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企业雇员和农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创业人群的主力军。其中,企业雇员占所调查样本比例最大,为41.56%;农民位居第二,为25.11%。另外,该报告发现,在创业者所从事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加工业、信息服务业及农业加工业排在其次。

这份由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MBA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联合推出的报告认为,当下中国创业者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筹集困难,而市场需求问题排在其次。在创业者经营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是资金困扰和客户拖欠账款。这两个问题最容易使一个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破产,而司法、宏观经济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对初期创业者的影响相对要小。

2月18日,在《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的同时,由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举办的“第二届百姓致富经验交流年会”在北京举行。8位“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老百姓,成为今年的榜样式“创业英雄”。

60岁的北京平谷农家妇女张书英,44岁开始创业,从做建材起家发展到饮料业、旅游业,目前又认准了经营老年公寓。倔强和执著使她成功,被人称为“拧老太太”;河北人张宝卫早年跑广州经营水果,现在开办了特色南瓜种植基地,他种植的巨型南瓜有着“恭喜发财”等祝福语言或图案,被人当艺术品购买,单个产品曾卖到8000元;河南安阳人李军专门生产水果纸袋,这个“给苹果穿上衣服的人”把生意做到全国6个省,年利润超过百万元;山东淄博人吴胜营,硬是从花样繁多的小吃市场中,开发出新产品“烤鸡蛋”,并一举打入超市……

“他们也许不是出身名门,没有很高的学历,白手起家,却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市场,做成了我们可能做但是没有做的生意。”中国农业大学MBA研究中心主任付文阁如此评价这些“百姓创业英雄”。

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做小生意的创业者,那些靠自己的智慧和执著获得成功的创业者被与会者追捧。

在付文阁博士的推荐名单里,最离奇的创业英雄还包括养牛专业户王守红,他竟然从牛粪里发现了商机。他用牛粪做培基种植蘑菇,目前已计划销往海外市场,还投资80万元搞了科技园区,准备将牛粪进行包装当做商品卖。这个安徽农民说:“以后我养的牛,屁股里每天会下不止3个鸡蛋!”《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在创业者应具备的5大品格中:诚实守信原则、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求异思想排在前三位。而大多数专家则认为,普通人创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的“吃苦精神”。

第6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培养,首先自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暂把“师道尊严”搁置一边,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跨越师生之间的鸿沟。教师,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光点。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亲其师,重其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三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要求则更高,不再是纯粹的“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应该包含“德高为师”的高标准,这样教学才能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交流的本质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根本目的是让每个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平等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通达心灵彼岸的桥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精神深处相互激励,在情感深处相互感染,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即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在化学实践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进行教育

①、增强民族感

在第11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学习我国制碱工业奠基人―侯德榜先生的事迹,了解侯先生为我国的民族制碱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此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②、学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在第4单元物质的构成与物质的变化内容的教学中可通过模型向学生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原子内部的构成与核外电子的运动,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物质是由可分的不同微粒构成,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在第6单元学生学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途时,既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物质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应该认识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任何事物均具有相对性。

③、树立节约资源、热爱环境的好品质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化学第3单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水被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水、保护水,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再者,通过第7单元煤、石油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在第7单元“燃烧的条件”、“爆炸”内容的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特别强调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在“缓慢氧化”、“自燃”内容的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帮助他们揭开“鬼火”、“天火”等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2.注重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获得许多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绪,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义重大。

①、在科学探究中教会学生合作与共享

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共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集体精神。

②、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道德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的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③、培养学生有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在科学探究中,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学生可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与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评价的积极功能要把握好

①、通过调查报告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查阅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卡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调查本地的河流污染状况,找到了污染源,提出了解决污染问题的一些方案。调查报告中可体现学生对化学、社会的关注程度,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是否有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第7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一、形式突破

形式往往是考生们最容易忽视的。讲得通俗一些,形式问题便是面子问题,这是考生给阅卷老师的见面礼物,留一个好的印象才能让老师做出准确的判定。

就形式而言,考生有以下几种常见问题:1.没有条理,一“逗”到底;2.字迹潦草,卷面不整;3.字数偏少,字迹偏淡;4.错别字多,越框错位;5.不扣主题,长篇大论。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最主要原因并非知识不足,而是出于对形式不够重视,缺少系统规范训练。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在平常的训练或是考试中,必须讲求规范,把握好三个“度”:第一,清晰度,要求答案要点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第二,速度,训练限时,才能在考试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三,效度,注意规范用语,杜绝错别字。针对不扣主题、长篇大论的情况,专家提醒:考生答卷字数要适中,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80字,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为宜。

二、内涵提升

形式终归形式,主观题要想取得高分,关键还在于答题内容。所以,内涵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主观题备考的关键。就内涵而言,考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下面以一道期中测验题为例予以说明。

【例题】我国“舌尖上的浪费”十分严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可供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下面是2013年2月人民网的《“舌尖上的浪费”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各场合聚餐食品浪费现象严重程度

材料二:调查显示,“舌尖上浪费”的原因主要有:“面子”文化影响最大,人们普遍认为,酒菜上得多、有剩余才有身份和面子,才显待客之盛情;缺乏经验、点餐过量是又一通病;不好意思打包、嫌打包麻烦也是重要原因;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问责监督不到位和惩罚力度不够是公务吃请浪费的关键原因;“吃饭花自己的钱无关他人与社会”“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在当今物质丰裕时代已经过时”“不揣腰包的公款吃喝浪费不是贪污受贿,不必太过计较”等错误认知观念的影响也很大。

根据上述二则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提些合理化建议。(9分)

【解析】本题以人民网“舌尖上的浪费”调查报告为情境材料,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提合理化建议。本题不仅要求考生有一定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求与《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分析问题的难度。

情况一:政治知识储备不足

某些考生会这样错误作答: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从吃饭的人数以及大致食量来考虑酒菜数目,不攀比,不搞‘面子’工程。”

“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有影响,可宣传节俭思想,从根源上杜绝浪费现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餐时以吃饱为标准,不能点得过多,不够可以再加,并不是菜点的越多越有面子,打包也不丢脸。”

“从材料得知,商务、政府浪费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立法约束,要进行创新性改革才能让浪费现象逐渐消失。”

以上情况典型表现为政治知识储备不足,在答题中反映出来便是:①知识不清,不能从设问给定的范围出发。如上述答案中运用的便是物质观和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知识,不符合设问指向。②表达不真,政治术语不准,表述不规范,甚至使用自编自创的语言、概念或是社会流行俗语。③知识不全,在答题中不能全面系统考虑应该运用的知识,只答其一,不及其余,论证探究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解决对策】

第一,“万变不离其宗”,在复习中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落实课本基础知识,抓好主干,充实知识储备。

第二,注意知识之间的比较区别,尤其注意知识的易混淆点。如在此题中,就要注意区分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复习中要防止知识的碎片化,注重知识的整合,要从宏观角度理解与把握知识,实现课本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情况二:科学思维能力不强

某些考生会这样错误作答: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是否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作为判断标准,保证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正确性。因此,公款吃喝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公仆在做出价值选择时,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勤俭节约,为人民服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要把握其社会历史性,使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时展相结合,严厉打击吃喝浪费。”

仔细分析上述答案,不难发现,答案毫无逻辑可言,只是书本知识的胡乱堆砌。比如,价值判断与选择并不是要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由,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又如,“公款吃喝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样的理解本身就错误,典型表现为科学思维能力不强,思考问题浅尝辄止,论证探究能力偏弱。

【解决对策】

如何让自己的论证与探究思维更加缜密,论证更加具有深刻性?在复习中有三件事值得去做:

第一,要让思维沿着知识生成的路径发展,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第二,分析社会事件时,不要拘泥于事件本身,应学会从问题出发,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多一些有意义的追问,多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如在对该题进行分析时,不妨这样分层设问:首先,可以针对谁提建议?这很容易想到两个主体,即普通群众和政府部门。接着,延伸到普通群众的观念与行为,再到政府部门相关制度。如此,便可以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第8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多次生物课改培训以及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后,我一直思索和尝试:将过分强调量化的评价转向行为观察和记录方法等性质评价,将定量方法与评价性质相结合;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向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转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下面浅谈我一学期的生物学习作出的中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1、评价理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所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此我们树立生物教学评价,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观,强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服务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不是去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生物学原理和概念,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发展,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和表现;要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2、评价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培养出适合时展创新型人才。具体地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1)课堂行为

在科代表的协助下,学生每节课的课堂行为都当堂记下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纪律,课堂参与情况,可以评价学生行为习惯,课堂参与态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小组内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内交流发言由小组评价,班级发言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一般只要学生举手答辩就要给予肯定评价,并记录下来。学期末,这是一项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记录。

(2)资料收集整理

为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关注生物学对社会的影响及生物科学进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我经常布置学生针对某一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收集资料在下一节课交流。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要求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一般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收集,每组建立一本“生物信息收集册”,小组内分工合作,定中心发言人,在课堂交流中自由评价和全班评价相结合,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学期末,根据记录,以是否会整理学过的知识,阅读课外书籍,在网上或数据库中查找相关资料的情况综合评定。

(3)调查活动

生物的学习不仅是课堂,更是广阔的自然界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教材中以安排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我国某地或当地的植被状况,给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自身健康机会。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并考虑学生的兴趣指定1―2个考查内容,分小组进行调查,上交调查报告材料,重点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处理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例如:在“探究鼠妇与光的关系”中可以从几方面评价学生。能否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鼠妇喜欢潮湿或者干燥地方,大鼠妇与小鼠妇生活习性是否相同等问题。由于学生的差距,对探究能力不能“一刀切”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一般不超过课本范畴。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认认真真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并在探究中体现探究一般过程。在探究中一般要做记录、绘制图表,撰写报告等,教师据此给予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对自己探究过程评价,如检查采用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知识理解程序如何等。最后根据一学期参与科学探究次数,参与的态度,与同学的合作,活动的效果,自身发展和提高等的主要表现综合评定。

(5)实验操作技能

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目标之一,因为生物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如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观察生物方法,学会绘制一些生物简图等,教师在实验课上随机抽查学生,给出评价,也可以实验操作竞赛的形式进行考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挑选考核的实验项目,并给以鼓励。另外可以从实验动手次数,实验技能的提高方面给以评定。

(6)综合性内容――纸笔考试

纸笔考试毕竟是衡量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评价中是不可少的。考试内容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记忆性内容考查,一般以开卷为宜。

3、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新课程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与量化的方法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新课程提倡“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我运用形成性评价表,将学生平时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议,同时运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如收集调查报告,探究报告,生物信息收集册,小论文,小制作等都给予鼓励性的评语,注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肯定,对过程方法给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表及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的资料一并归入档案夹中。

⑴生物学习形成性评价表和综合评价

第9篇:价值观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恐归族” 构成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01-01

一、“恐归族”群体的构成

“恐归族”指在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害怕回家过节(尤其是春节)的人群。早在2012年,相关部门曾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调查,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在今年年前,由1840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1]从“恐归族”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80后”“90后”这一群体。从该群体的知识结构来看:一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大城市里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是少年辍学,跟着父辈或自身怀揣梦想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

二、“恐归族”恐归的原因

一怕囊中羞涩,太伤。一项有611名网友参与的关于“恐归”原因的调查显示,57%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最怕赚钱少而不够用;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过年回家的花费会超过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更有15%的网友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积蓄”。[2]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恐归族”,回家过年只能成为他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春节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由于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相互叠加,导致春运客流量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倘若遇上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或交通意外事故等,更是让不少“恐归族”心生恐惧,舟车劳顿之苦让他们“望乡却步”。

三怕面对“江东父老”,太窘。多数“恐归族”来自农村小城镇,他们大都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怀揣着事业梦、淘金梦。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交不出满意的年终答卷。再加上“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让事业无成、囊中空空的他们“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据《2014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47%的受访者表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3]

四怕父母逼婚事,太烦。对大龄未婚青年来说,“每逢佳节被逼婚”。根据《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曾遭父母逼婚。逼婚招数层出不穷:“唐僧模式”――不断地言语催促,发动群众――亲朋群体施压,赶鸭上架――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等。面对父母的逼婚,单身男女首选“躲”。

五怕饭局“车轮战”,太累。对“恐归族”来说,回家过年不再是纯粹的探亲访友,它承载着太多的繁缛礼节和既定程序。摆酒设宴、吃喝应酬等,一场接一场的饭局犹如“车轮战”,怎一个“累”字了得。

六怕春节“后遗症”,太愁。春节后,很多人内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失落、焦虑或恐惧感,出现失眠、全身乏力和无精打采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等病症,这就是春节“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些消极情绪和不良症状,许多人逃避回家。

三、应对“恐归族”恐归的建议

(一)从个人的角度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使“恐归族”克服恐归心理:首先,调低心理预期,接纳自身现状,放下心理包袱;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不要过分强调“衣锦还乡”;学会接纳现阶段的自己,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即便是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也要对自己满怀希望、充满自信。其次,正视困难,抵制攀比心理;要勇敢面对和克服春节期间春运、人情、红包等诸多困难;不与事业有成、收入丰硕的同学朋友攀比,做到理性消费,切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再次,理性地看待“江东父老”的关心,理解父母的关爱;要学会表达自己,要增强沟通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二)从家庭的角度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从不顾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让多数孩子产生恐惧和压迫感。面对“恐归族”孩子,家人应该给予孩子多一点的理解包容,少一些埋怨不满。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谅解他们的不易,尊重他们的人生观、婚恋观,支持他们的选择,给孩子一个最温暖的港湾。

(三)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因素是促成“恐归族”现象不可或缺的外因,所以社会应对其负一定的责任。首先,缩小地域差距、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增强社会人文关怀等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群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最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理解包容“恐归族”现象是社会应有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恒.春节“恐归族”究竟在怕什么?[N].工人日报,

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