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件配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国培 小学音乐 课程 教学
“国培计划”的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此项目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提出并实施,意在通过短期集中模式培训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以此培养区域专业学科带头人,有效发挥“种子”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中,针对小学音乐学科的培训共包含“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和“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三个项目,其整体培训目标都是为帮助不同地区地域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而制定。然而,不同项目的参训群体具有城乡差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教学需求等方面,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上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本文主要以“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参训教师自身情况和需求出发,探讨培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的措施方法。
一、全面解析“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内容
培训课程是整个培训项目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是建立承办培训单位良好口碑的有力保障。正是基于其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特别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以此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的项目管理,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课程标准》以学科发展为前提,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三方面对培训单位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和要求。此外,《课程标准》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内容,进一步确定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定位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群体基本来自国内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地市级以上单位,通过教育部层面从当地学校选取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和突出业绩的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针对这部分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需要注重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以此区别于其他两个培训项目。同时,该培训项目还将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让来自不同省市的优秀骨干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因此,若要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和学习氛围,培训目标一定要定位准确、具体和客观,这既是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基础上所要达到的前期成果,又是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课程的有力依据。
首先,树立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师道德观。《标准》里明确提出“提高音乐学科教学中践行师德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了“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等专题。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学员对教师职业的深入理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落实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培训过程中可开设“国学与教育”等相关专题讲座,对于整个培训将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完善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与教学科研知识四方面。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需要加强音乐常识的理解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可开设“中西音史知识”、“当代音乐感知”等相关专题讲座;在专业技能知识方面,可针对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题培训,如合唱、课堂器乐等;在专业前沿知识方面,应该灌输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让学员了解学科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这将对教学带来莫大启示;在教学科研知识方面,强调“教研相长”、“科研兴教”的理念,引导学员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
第三,培养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习惯。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就建立在“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中重组知识结构,才能得出对教学有帮助的心得经验和方式方法。设立此目标可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开始,以论坛交流的形式针对某个典型的教学问题进行专题性讨论,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教学亮点及失误进行讲解,让学员形成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习惯,以此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最后,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找准专业发展方向。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注重个性发展”五个基本理念。在此背景下,从职业意识观念、自身业务水平、教育教学反思三方面寻求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通过此目标的设立,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使小学音乐学科建设逐渐走向强势领域。
“国培计划”并非单纯在于培训教师,而是参训者经历培训之后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课程目标定位需要紧扣《标准》,这对培训成效和教师培训后的辐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
2.课程模块与维度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在课程模块与维度的框架下安排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性课程占整个培训的60%以上,此外,还可参照《标准》自主设置教学专题。整个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展开,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需要对课程模块与维度做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使培训课程具备涵盖面广、结构性优、针对性强的特点。
(1)优化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及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并表达出来,其宗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标准》中“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与“学生发展知识”教学模块正是为优化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所设定,参训教师均具有一线工作经验,根据他们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已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育理念。三类模块意在对参训教师现有教育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得小学音乐专业与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2)强化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基本教学技能、整体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情趣三方面。具体说来,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即声乐、钢琴、合唱排练、指挥等,舞台表演能力――即歌唱表演、乐器演奏表演等,教学创造能力――即歌曲创作、器乐编配等,现代化设备应用能力――即电脑音乐制作、网络搜索等;整体音乐素养需要通过紧跟前沿教育理念、丰富教学语言、均衡专业发展等方面得以提升,这与基本教学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有一定关系;音乐审美情趣分别指音乐审美情操和音乐审美趣味,教师的音乐审美经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
(3)提升研修水平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均衡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推进综合改革等具体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成效。《标准》中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三大课程模块便是基于这方面考虑而设定,主要是针对教学活动之后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引导。
通过以上解析,能够清晰认识到课程模块是为课程目标设定,二者是整个培训计划的关键要素,其设定既要考虑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又要关注教师自身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保证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小学音乐教师需求的课程构思
“国培计划”作为引领性、示范性的国家级大规模培训项目,特别重视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完善,为了构架高效率、高质量、高规格的培训课程,使参训教师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在培训前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需求调查。从各地市选的学员大部分是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具有课堂教学经验,并在演唱、演奏、创作等专业技能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自2011年版《音乐课标准》实施以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到教学方法陈旧、综合教学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的教学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掌握实际培训能力。总之,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需要注重培训主题鲜明、课程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践。
1.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国培计划”小学音乐学科的各项培训项目都有时间限制,属于集中培训、短期培训,因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活动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是设置课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培训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培训主题,突出培训重点,做到高效培训。全面考察小学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加以突破,按照学员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的培训时间通常在十天左右,培训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明确重点解决问题,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展教学内容。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较弱的情况,这将制约教师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可拟定以“提升钢琴即兴演奏能力”为主题的培训,以此帮助学员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此外,也可同时关照多个重点解决问题,如“‘创、演、研’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主要强调创作、表演与研究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总而言之,培训主题与重点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学员的需求之上,做到“有的放矢”。
2.结构合理、按需施教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课程结构是指培训课程模块的构成及其内部配比关系;中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模块之下的课程专题及其内部配比关系;微观课程结构则是指每门课程专题内部的配比关系。培训课程需要对这三个层面进行合理设计,微观层面属于开设课程专家对自己课程把握程度的范畴,因此要重点考虑宏观课程结构与中观课程结构。宏观层面,三大课程维度分别所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根据培训单位的侧重点不同,每个维度的比例应该有所不同,如单一主题培训可在某一个维度上增加课程比重,综合能力培训则需要合理均分每个维度的课程数量;中观层面,三大维度下共包含13个课程模块,培训单位根据学员需求可能选择单一主题培训或综合能力培训,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要加强课程专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培训前做好培训内容的分配与协调工作,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相互脱节、重复以及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等情况。
3.理论引领、强化实践
教育理论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从中抽象概括出构成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要素及其规律,以指导和规范学科教育和发展的系统性的陈述。“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引领的方式让学员开拓专业视野,为学员指明专业发展方向,将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一项学员与专家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上是设置培训课程中需要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做到理念与专业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员需求出发,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的成果,因此,探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国培计划”课程模块c内容,能够有效解决学员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一套适合小学音乐学科发展的培训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员在“自主、探究、创新”的培训过程中,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保障小学音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姣姣.教师培训课程研究的新视角――以11份“国培计划”课程方案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
1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教材如同乐谱,标准却是音乐,背谱不等于音乐。”
笔者曾经上过这样一堂课,面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我设计了“用声音编织的故事”一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合作式器乐学习的一种尝试。首先,用游戏导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形式之一,游戏过程中,精神得到放松,心灵获得愉悦。课的开始,我设计让学生听辨生活中熟悉的音响,从这里切入,既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兴趣,又没有听辨的困难,还学习了有关感受,分析音色特点。紧接着,我把几种声音按一定的线索组合,使其成为有主题的音响,让学生为一组音响起名的方式为第三个环节创编声音的故事,进行了预知学习。第三个环节,是以故事创编并录音的方式为线索,引导学生用打击乐或各种非乐器音源表现生活场景。巧妙的故事创作,使学生无须有意识努力,在游戏中加深了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和体验。故事中设计了多种音响效果的表现,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中学习感受了音源音色的千变万化,增强了他们对表现生活中声音场景的兴趣。合理的布局安排让全班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创编活动中进行演奏,去体验声音的奥秘,让学生自编节奏与教师出示节奏,逐步由浅入深。尝试分组讨论如何伴奏,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伴奏,教师作以引导。最后小结,充分体现“生活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彼得与狼》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1)“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学生入境。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层深入,教师不断设疑、学生不断解疑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从而达到主动聆听的效果。
(2)有层次地安排聆听。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3)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体现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4)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欣赏《彼得与狼》这首乐曲,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引导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2新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学生+实践
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大胆的实践,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新教材《咏鹅》一课,这首歌主要使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歌曲中描绘的鹅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如何让学生产生联想与创造呢?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然后请他们告诉我,你在画中“听出了哪些声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有风声、水声、小鸟唱歌、鹅叫……”我接着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模拟出这些声音。学生通过讨论利用自备的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出这幅画面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瓶子装上少许水摇晃,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水声,吹薄塑料纸、树叶、书本等模仿鸟鸣,用易拉罐互相碰撞,敲打塑料杯子等模仿鹅叫,教室里会响起风声、水声、鸟鸣、鹅叫声……,接下来我将提前准备的荷花、荷叶、小鸟、鹅、树叶等图片拿出来,让学生用这些图片贴出漂亮的图画来。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些图片贴到画面中相应的位置上,并把创作好的图画用语言描述出来。我还利用孩子喜爱作画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创作图画,这样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绪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意境,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3新课程中的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关键词: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15-3
以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这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着眼于微观,而对着眼于中观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一方面关注度不够。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使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如何让培养方案更能反映社会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渐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
美国学者派纳认为:“学校课程的质量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又极大地依赖于他们职前教育经验的质量①” 。因此,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2010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1年开始执行新的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考虑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尝试制定既切实可行又灵活个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修订后培养方案的特性
(一)新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用清晰的语言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何种类型、什么素质的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确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架构,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调整。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而不是落后于社会需要或者与之背道而驰的。
“具有较高音乐素养”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在音乐方面是有较高素养的,为此培养方案开设了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包括音乐的理论知识类课程、表演技能类课程等。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人才。为此培养方案还提供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的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
(二)新方案综合考虑了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加强了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
以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少考虑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这使得培养方案的各子系统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不够,无法完全达到培养方案预设的良好培养效果。此次新的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调整,整合了相关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等几大模块,这几大模块作为培养方案的子系统,相互之间是衔接的、互通的。
1、考察“通识教育课程”,此次新的培养方案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使之包括了五个类别,这些类别中包括了“艺术与人生”、“人文与社会”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类别,使通识教育课程成为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铺垫与辅助。而不像以往的情况,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
2、考察“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这两个子系统的关系,这两个子系统的许多课程都是有辅助关系或者承继关系的课程。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音乐历史与名作的熟悉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写作,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写作也有益于对音乐历史和音乐名作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的。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钢琴”与“钢琴伴奏”之间则是承继关系,没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想要实现钢琴即兴伴奏或者视谱伴奏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对于“钢琴伴奏”课程来说“钢琴”课程是首要的、必备的先修课程。
3、考察“自主发展课程”,这一子系统是新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特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关注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列出新方案中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部分自主发展课程: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器乐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概论等。
这些自主发展课程对于未来的教师特别是有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大部分课程教授的内容正是将来中小学音乐课的主体内容,而其中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等带有显著地域特征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为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增加砝码,同时这些学生在将来走上讲台后,也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宣传者,为文化脉络的传承开拓了新的途径。
从笔者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自身的整体性,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有了新的培养方案之后,如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培养方案的既定培养目标,同时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讲台”的考验。
二、如何利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入科学的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能力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往常用的考核方法往往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改变原有的单纯知识考试、记忆力评价的考试形式,而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能力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而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引入以考核教育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规范而有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不能只注重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比如“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这三门教学法的课程,如果教师将这些课程孤立地上成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与学生当前阶段的“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相联系,那么学生上完这些课程将很快遗忘。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法的课上,选取学生当前所演奏、所演唱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或者选取将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课程,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更易于将课上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
此外,对于讲授方式,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的上课方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理论讲授,应该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辩论会、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大大加强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的联系。
(三)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实习基地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实习基地不应单纯追求数量的多少,而要保证其质量,要依托现有的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实践的作用。
另外,对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培训,为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多举办观摩课、研讨会等。摒弃以往实习指导教师的“专家”形象――实习指导教师对一切教学实践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将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深入到教育实习的现场,在把握总体教学思路与方向的前提下,与参加实习的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将实习的指导能力作为指导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热情。
2、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系统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考虑到教学实践类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而服务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个系统中缺一不可的。因此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安排、开课时间、开课地点等都需要作出统筹规划与安排,以使各课程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割裂与对立情况的发生,强调两者的联系与配合。
3、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关注到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不同层次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与协商,以形成一个连续、递进的教学活动。笔者将部分实践教学类课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这三个层次只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高低进行大致的划分,并不是对课程进行性质优劣的高低判定。
从图上看出,掌握初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才能走上讲台,初步具备成为教师的资格;掌握中级层次的课程可以让未来的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生动的现场演奏等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高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保证,这些课程都是直接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弹唱能力、课标掌握程度、教材研究程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息息相关,而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则是将学校教育的成果直接放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也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实战与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衔接、逐渐递进的关系。只有学习了初级层次中的“钢琴”、“声乐”课程,才能进行中级层次的“钢琴伴奏”和高级层次的“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因此学习了“教师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才能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对中学教育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而只有对教育研究方法透彻的掌握,才能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些课程的层次性,注意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音乐作品充满各种美感:《脚夫调》的苍凉,《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悠远,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博大深远,交响素描《大海》的朦胧飘忽,古琴曲《流水》的高远境界,《伏尔塔瓦河》的壮阔,《亚麻色头发少女》的婉约,爵士乐《南部之子》的灵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俄罗斯风情等。还有许多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与文化现象:贝多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英雄性格,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含泪微笑,肖邦的爱国精神,《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过程,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影响力,二十世纪音乐表现主义的创新,中国西北民歌的风格成因,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民族音乐特征等,不胜枚举。
高中音乐鉴赏课通过让学生聆听优秀经典作品,引领学生感受音乐风格,体验音乐作品美感,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春期,充满美感的音乐作品对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音乐美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活动实践中时,音乐鉴赏课才有意义。
什么是美感呢?朱光潜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音乐的美感可以理解为美在音乐客观方面的形态,性质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这是主体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美的形象的投射。我们如何在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呢?
二
1.重视唱谱教学。视唱能力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音乐鉴赏课的第一课就给学生提出了音乐要素的概念。无论多么宏大的音乐都是由一个个音符构成的。而了解音乐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视唱歌谱,了解音乐要素的各种变化。教《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时,笔者就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很多视唱歌谱的练习过程,并要求学生背唱其中的一首民歌。选择这个教学策略是有效的。通过“唱”这个环节,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民歌的各种旋律变化特征,感受了民歌旋律的美,掌握了民歌的风格特征。
2.重视听辨教学。音乐鉴赏课主要通过聆听音乐来学习音乐,但不是简单地聆听乐曲。笔者选择了精听与泛听这种教学策略来要求学生,精听的音乐要进行听辨记忆。例如在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听辨记忆音乐主题的教学环节,通过音乐主题的听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音乐的结构形式,了解了音乐的形式美。当然,泛听的作品只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就可以了。
3.重视律动教学。载歌载舞本身就是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谓“歌不足,手舞之,足蹈之。”应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音乐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律动教学,体验音乐的韵律美。例如在学习非洲音乐时,笔者设计了跟着音乐创编土著舞的游戏环节,让学生感受了非洲音乐中的率性、淳朴。在学习爵士乐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跟着音乐跳摇摆舞的律动环节,让学生感受了爵士的灵动、即兴。选择律动教学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自然地融入其中,自然地感受音乐韵律的独特美。
4.重视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意识,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要注意多观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清晰地定位教学审美活动的切入点,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审美活动的体验感受中。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5.重视教学环节的严谨。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课堂上对学生体验美感,培养审美意识的教学活动必须做好准备。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妥善解决随机出现的问题。积极的教学态度和严谨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气韵流畅,才能保证学生把注意力始终保持在鉴赏音乐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6.重视反馈教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运用反馈教学来审视判断我们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并不断修正我们的教学目标。从微观来说,每一节音乐鉴赏课都需要我们运用反馈教学法来评判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成效,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多高。“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相长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运用反馈法来引领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使每一课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行之有效。
三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是“工夫在课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素养,不断拓展自己音乐审美观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教学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主阵地,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都会给学生美的感受。但是,我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听很多音乐、了解很多音乐故事,而是通过教师的努力,把音乐审美的种子播撒于学生的心田,通过音乐鉴赏教学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增强音乐文化底蕴。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健全的完美人格,我们都要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做起。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音乐创意专业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它是本世纪初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支撑性专业。音乐创意专业具有音乐知识密集、音乐内容整合性高、音乐创新性强等多项特点。它有利于丰富我国音乐专业的内容,优化音乐专业形式,促进音乐专业内部结构调整。毋庸置疑,音乐创意专业对于推动我国的音乐专业发展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音乐创意专业与其从业人员个人的音乐创造力、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创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它并非是一项可以量化的资本,而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音乐创意专业人才集其个人才智、创造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资源。资源与资本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可数,应该说,不可数的音乐创意专业加速了音乐专业的产业化进程,使音乐专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其自身的附加值,进而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本世纪,音乐创意专业的发挥空间被进一步拓展。而与之十分不协调的现实是: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极其有限。事实证明,以音乐表演或音乐创作为专业的人才更趋于从事与音乐本体相关的工作,而他们恰恰是音乐创意专业中的稀缺人才。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是:缺乏具有音乐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音乐创意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需建立。
二、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一)音乐创意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从文化人才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音乐创意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
1.音乐专业能力。由于音乐创意专业是以音乐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因此,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对音乐专业所涵盖的理论作曲、音乐史、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响制作等各学科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音乐专业能力是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创新的技术基础。
2.调查研究能力。创新是音乐创意专业中的核心内容,其创新的内容并非是空穴来风,凭空想像而形成的。音乐创意专业人才的创新内容必须切合市场实际需要,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这便要求音乐创意从业者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每一位音乐创意从业者在做音乐创意项目之前都应当根据客户需求对市场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市场现状,研究市场信息,以此作为创新基础。
3.市场掌控能力。市场掌控能力主要包括:与客户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与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市场占有率。
(二)音乐创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现有的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音乐创意产业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中开设音乐创意专业人才课程显然是缓解供不应求的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就高校音乐创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构建。
1.专业能力层次。专业能力层次主要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受我国艺术专业招生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初只具备少数几门的乐学科知识,而对本专业其他学科内容知之甚少,如,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很难涉足于民乐专业领域,声乐专业学生很难涉足器乐专业领域。这便造成了学生无法掌握到全面的音乐专业知识,也很难将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音乐创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广泛学习音乐专业中的各学科知识,使之具备全面的音乐专业能力。
2.综合能力层次。在综合能力层次的课程中,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媒介传播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各类文本写作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音乐资讯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说综合能力层次的课程内容是音乐创意人才开拓市场的基本保障,惟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有可能取得人才市场的认可,争取到最大的市场份额。
3.岗位实训层次。音乐创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应当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的同时,开设以实训为主的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实训课程并非一门突击完成的形式性课程,它应当是一门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都要持续开设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实训课程来开拓个人视野,积攒人脉,积累实践经验,以便其在毕业时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要培养出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音乐创意专业人才,高校就必须打破现在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当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发展为中心来构建能够显现出音乐创意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实现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 学生鉴赏力 培养方法
音乐鉴赏力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象的高级精神活动能力,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在鉴赏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是鉴赏的基础,学生对作品客观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是鉴赏的基础。通过对作品内涵的鉴赏和认识,学生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借助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1.音乐鉴赏力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形式间接表现客观世界。[1]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分析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的美育功能。[2]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前进,增强了大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更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评价标准。
2.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鉴赏力的方法
2.1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在高校内处于边缘学科的范畴,大多数高校将音乐课设为考察课或者是选修课。音乐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教授简单的、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选择歌曲,组织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大学生是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活跃的思维,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特殊群体,在对知识的理解与需求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那种停留在音乐欣赏的简单层面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对音乐的品鉴,达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感的升华,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2.2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3]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4]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3.鉴赏力培养要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鉴赏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形成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培养才能获得。在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要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练结合起来,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聆听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之外,还应该结合课外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手段的练习方式。多方面着手,在手段和方法上,应讲究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多向流行音乐借鉴经验,使得经典音乐也像流行音乐一样,使学生想听、爱听,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互相进行练习,小组之间可定期地进行经典名曲主题辨识、演唱、演奏赛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结语
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活动中,学生鉴赏力的获得首先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区别对待;其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又要通过聆听等实践练习培养其鉴赏力;最后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音乐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创新,2007,(2):26-27.
[2]黄爱文.浅谈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18-219.
DOI:10.16660/ki.1674-098X.2016.22.153
摘 要:传统实践教学的
>>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科研项目为平台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探索与实践 以大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的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建设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术创新能力 以课外科研活动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探讨 以科技模型为载体培养特殊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依托科研项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引领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依托科研项目改革研究生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以语文社团为载体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以智能车竞赛为依托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曹冠平,祝朋涛.石河子大学国防生喜获全国创业计划竞赛银奖[EB/OL].http:///cadets/2014-11/13/content_4550975.htm.
[15] 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中国青年报[EB/OL].http:///html/2016-02/03/content_204064.htm.
关键词 职业证书 高校教育 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外,比如欧美一些大学,他们在本科教育阶段还有一种主修,即要求学生在进入某职业以前,在本科阶段就完成该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和操作,这种主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某种具体的职业领域。相对于国外大学而言,我国的大学教育恰好缺乏这一阶段的培训。
在我国,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总体来说,还是主要依靠书本知识,而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有较多的欠缺,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的现象:一方面,大批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费尽心思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高校教育还不能适应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要求持证上岗的工种越来越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职场中人获得职位晋升及扩展事业的重要砝码,我们认为21世纪是职业证书的时代。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大都是在经过千辛万苦的找到工作以后,在工作过程当中经过考试才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许多职业的就业标准开始国际化。一些外国教育培训机构瞄准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开设考点,使国际认证变得炙手可热。我国的大学教育应该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相关教育人士指出,职业资格证书是中国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人才储备,培养出熟悉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管理体制和标准的本土化人才。面对教育行业的新生事物,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更希望能够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我们正规的教学当中。
本研究是对培养高素质、培养适合国情的工科毕业生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提高学生的职业动手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前拿到一张正规的全国承认的执业资格证书,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正规实践操作水平。
本研究把职业技能培训和现有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纳入教学计划中,成为一门必修课。将职业技能培训长期化、制度化,使更多的专业和更多的学生受益。将此项技能培养以及其它实践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和发展。
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建立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生产模拟环境设计实习”之前,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生―工人-工程师三步走的第二步,使学生达到家用电器维修中级工(或高级工)水平,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2)在已取得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模拟环境设计实习”、 “单件生产模式产品的自主开发实习”平台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利用单件生产模式的产品的设计,发挥和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即可进行加工制造、装配、检验、测试等,完成产品的自主开发实习的全过程。
(3)将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与“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模拟环境设计实习”、“单件生产模式制冷产品的自主开发实习”平台充分整合,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中专或专科学校的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4)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特点的研究。
①职业分类要体现岗位群特色: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中的职业分类并不是针对某一现行职业岗位“而是一个大职业分类”是面向一个广阔的职业群或岗位群,如电气控制类,汽车类等,因此,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的也是一个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要深入研究岗位群所涉及的职业技能的共性,并结合大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特点,加以概括、抽象。职业分类的岗位群特色,要求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要同以往劳动部门对单一工种的技能考核加以区别。
②鉴定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职业资格鉴定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考核学生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工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鉴定时间内和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要充分鉴定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比较困难的,鉴定内容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根据不同的职业分类,制定若干操作技能型和理论分析型鉴定考核模块,并规定合理的比例,不断加强题库的标准化建设,合理制定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标准、合格标准和评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培训和学习。
③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证书的含金量: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标准,使培训内容和人才培养规格国际化,不断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努力使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国际认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适应国外企业入境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发挥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的跨国界服务份额,培养国际市场认可的劳动者。
关键词: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内科胸腔镜检查术;护理配合
内科胸腔镜检查是肺科医师或内镜医师应用高科技电视摄影技术和微观腔镜器械设备组合进行的一种全新的胸腔检查的治疗方法。采用局部麻醉或加用静脉麻醉下胸壁单一切口,在直视下完成对胸膜腔的观察或病灶活检[1]。我科自2011年9月~2013年7月对不明原因未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实施了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29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该29例患者皆常规行肺部CT、胸腔穿刺术或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未确定根本原因,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平均57岁。
1.2方法取健侧卧位,结合B超定位点,切口选择在腋部4~8肋间,常用6~7肋间,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于穿刺处切开一长约1cm的皮肤切口,用组织钳钝性分离皮下各层至壁层胸膜,沿肋骨上缘垂直插入套管trocar至胸膜腔,拔出针芯,置入胸腔镜,胸水多时可吸出部分胸水,旋转胸腔镜按前、上、后、侧、下顺序观察胸膜腔,发现病灶及时采集并保存图像,对病灶或怀疑处作胸膜活检,对粘连的胸膜行松解治疗。术毕退出钳、镜、套管,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固定,外敷包扎,妥善连接闭式引流瓶。
1.3结果胸腔积液患者胸腔镜检查后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11例(38%),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10.3%),肺癌胸膜转移11例(38%),乳腺癌胸膜转移1例(3.4%),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例(10.3%),其中恶性胸腔积液为51.7%。术中活检者活检部位有少量出血,活检时诉疼痛,均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血压、呼吸、氧饱和度无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平均3~5d拔出引流管。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设备及物品准备胸腔镜为Olympus生产的LTF-240型尖端可弯曲式电子内镜,配套器械设备EVIS-240光源和电视系统,胸腔穿刺套管、活检钳、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胸腔镜检查包、品,带侧孔的硅胶管及闭式引流瓶。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
2.1.2患者准备①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的折磨及对检查的未知,患者易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应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检查的目的、相关病例诊治效果,安慰鼓励患者,同时告知检查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履行签字手续,取得患者的配合。②指导患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肾功能,心电图,肺部CT,检查前24h行胸腔B超定位,并作好标记。③健康教育 嘱患者戒烟,保持病室清新,防止受凉,清洁穿刺区皮肤,毛发多者予以剃刮。④术前训练 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⑤饮食护理 告知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提供营养支持。
2.1.3 检查前用药术前30min遵医嘱肌注地西泮5~10mg,杜冷丁50~75mg,予镇静、安神、止痛,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咳嗽明显者遵医嘱予可待因30 mg口服。
2.2术中护理
2.2.1护理 取健侧卧位,腰部垫一软枕,对侧床头放置一床旁餐桌,调节合适高度,将患侧上肢曲肘上举,置于餐桌合适位,可使进针部位肋间隙增宽,又可减少术中上举的疲劳感。
2.2.2做好监测 术中常规予氧气吸入2~4L/min,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穿刺及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脉细、四肢发冷等胸膜反应症状,应暂时停止,必要时用0.1%肾上腺素0.5 mg皮下注射。
2.2.3操作配合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辅助器械的性能,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遵照医嘱使用,与术者默契配合,医护间的巧妙配合和交流对操作的成功至关重要。备好胸穿所需用物,灭菌活检钳,品,协助医生穿刺,穿刺部位按外科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取出灭菌胸腔镜,做好连接。观察胸水的颜色、量、性质,吸出胸水时不宜过快、过多,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做好标本采集,如胸水、病检组织等。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发热、呼吸困难;切口处有无皮下气肿、疼痛;敷料是否干燥。
2.3.2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①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②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③维持引流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60cm,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④妥善固定 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⑤观察记录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⑥脱管处理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⑦拔管指征 48~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⑧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
2.3.3并发症的护理① 胸痛 因切口及胸腔引流管的位置距肋间神经比较近,压迫肋间神经,壁层胸膜活检及松解治疗所致,可遵医嘱予镇痛剂对症处理。②发热 术后患者发热如小于38℃,多为术后机体对胸腔内积血的吸收所致,如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3~5d应予重视,留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测,遵医嘱用药,做好基础护理。③皮下气肿 多由于胸膜腔引流管不通畅及手术切口皮下缝合过松所致,予中流量给氧,建立有效的引流,气肿几天即可吸收。
3 讨论
内科胸腔镜检查是一项简单和安全的技术,可由呼吸内科医生进行操作,是呼吸内科不可缺少的一项有效工具[2]。胸腔镜可窥视整个胸膜腔,能发现微小病灶,在直视下活检能避开大血管,清除病变表面糜烂坏死组织及覆盖物,可任取数块组织,不仅能取脏层胸膜、纵膈、膈面胸膜,也能取肋胸膜及肋膈窦处病变,这在经胸壁活检是做不到的,故胸腔镜对胸水病因诊断阳性率高[3]。随着此项技术的开展与逐渐成熟,该技术为更多的呼吸内科医生所掌握,均由呼吸内科医生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表明该项检查术安全性高;与此同时,内科胸腔镜的护理配合也拓展了微创诊疗护理技术,提高了护理水平,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通过胸腔镜检查术的护理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全面护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术中娴熟的护理配合,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均是对手术成功良好的保障。在行胸腔镜检查术后,明确了诊断,提高了确诊率,部分发热、包裹性积液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该项检查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疼痛轻、康复快、缩短了病程、降低了费用,得到了患者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黄行芝.临床护理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