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标准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一、前言
企业信息化就是使用现代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过程,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安全地整合,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及时为企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规范,以便形成数据库、操作平台、显示模式、开发语言的统一,避免信息孤岛,避免系统冲突。
二、信息化总体规划标准要素
(1)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范畴,要与企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要有扩展性,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适应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规划要考虑以下标准要素。一是深入分析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战略对内外部供应链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和变革,从中提炼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标准要素,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融合。二是分析实现企业业务战略的关键驱动力和关键流程。三是从管理运作层面提出功能需求,给出信息技术决策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技术架构体系,确保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上满足业务战略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2)信息化规划过程标准要素。一是制定战略。根据战略规划,制定信息化目标、实施方案,定义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二是确定总体架构。信息化总体架构分为六部分。信息化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三是拟订标准。拟定信息化建设采用的技术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选择,使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四是确定项目。根据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评定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项目和切入点。明确每一项目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以及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三、功能需求规范标准要素
1.需求分析。找出企业与企业战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分析信息化能协助解决的问题,综合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形成信息化需求。需求分为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两个层次。宏观需求即战略需求,需要和企业战略结合在规划中考虑;微观需求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需求,即功能需求。本文主要从微观需求出发,以物资库存管理系统为例,探讨ERP的功能、结构、性能和数据需求,这也是系统建成后进行评价和验收的依据。
2.划分ERP层次。从纵向分3个层次。ERP层次结构图(见图1)。业务处理层(数据采集层),为管理层提供基础数据,通过业务流程分析获得。职能管理层,通过业务层提供的数据,对业务过程实施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管理职能,通过对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获得。决策层,使用职能管理层等提供的数据,按照事先确定的主题,通过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生产、销售等进行决策。
图1ERP层次结构图
3.确定总体系统组成结构。从横向上ERP可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ERP系统构成见图2。
图2 ERP系统构成
4.确定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确定各子系统功能模块(见图3)。
图3 库存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5.确定流程。确定关键业务流程(见图4)。
[关键词] 烟草企业; 标准化;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47
[中图分类号] F270.7; T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70- 02
自我国加入WTO后,多年来烟草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这就为烟草企业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烟草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了对企业资源的配置,使得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有效地拓展了烟草企业的发展空间。不过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烟草企业虽然近几年内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基本都是停留在行业应用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信息资源整合、辅助决策分析的高度。究其原因是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脱节,信息化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基础。
1 烟草行业对信息化标准需求的主要体现
1.1 烟草行业中的各个企业需要信息化标准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与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从整个烟草行业来看,虽然企业众多,但是产品单一,这就为整个行业采用规范的、统一的、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前提,而且这种形式也非常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生产管理。当前各个烟草企业在信息化标准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字典、代码、应用系统、接口、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制定这些方面的信息化标准,能够实现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
1.2 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需要信息化标准的制定
我国对烟草行业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各方面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种体制使得整个烟草行业需要内部管理政令统一、畅通、快捷、准确,信息化标准则是用于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标准化建设是进行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烟草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不进行标准化建设,就难以体现出计算机系统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要对与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指标和流程的标准化工作进行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资源标准、数据传输标准都进行统一。同时还需要按照行业的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标准和数据交互机制进行规范,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2 烟草企业信息化技术对标准化要求较高
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开发设计多种信息系统。这其中需要对标准进行统一。例如数字仓储系统,在开发数字仓储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来进行设计。数字仓储系统涵盖了卷烟入库、在库、出库等多项作业,并且还必须要其他的相关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数据格式、信息传输方式、系统接口等多方面。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步骤:① 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基础运行环境,这里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工作流程和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的软硬件的选型和掌握; ② 企业内部基本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进销存、OA; ③ 实施ERP; ④ 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系统; ⑤ 建设CRM和SCM。当然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按照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
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了3个层次:商务层、企业内部层、基础设施层。在商务层中主要包括了咨询管理、定单管理、交易管理、采购管理、在线支付、发运管理、客户服务、CRM等等。企业内部层则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管理、OA、ERP、SCM、CAD、APC、约束控制、优化控制等等。基础设施层中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库、中间件、电子邮件、SSL/SET、XML等。面对如此复杂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如果缺少一定的标准作为支撑,那么就难以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流动和交换,难以到达信息化的效果。就当前而言,可以参考美国Purdue CIMS模型来构造烟草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3 推进标准化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标准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制定出行业信息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① 实现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行业间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标准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政策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程,但是这却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② 实现代码的标准化,如今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所采用的系统复用率都较低,这也使得企业想要升级系统时往往都较为困难,因此,国家有必要相关的标准;③ 实现接口的标准化,现在有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有一些企业是内部各个部门分开执行的,这就为最后的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造成了障碍,而不同软件之间所采用的接口也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对软件接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接口标准,同时还需要建立通用的数据通迅协议和硬件标准接口,有效解决行业、企业内外“信息孤岛”、“软硬件不兼容”等问题;④ 实现结构数据的规范化,结构数据是否规范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合理的结构数据,能够消除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标准是一种充分适应、调和各方面需求的结果,只有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只有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保障下,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企业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贯彻企业内的工作标准,为此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4 结 语
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随着对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数据之间的连贯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现有的各种系统进行集成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标准化建设也被重视起来。我们必须要本着改革、创新、实用适用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此来推动信息化建设,进而发挥出信息化的真正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而广大中小企业在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时,资金少、人才缺、融资难、资源短缺是其在信息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老大难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应对市场竞争并具备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有关人士曾表示,信息化已经成为小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对于许多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来说,IT服务外包成为它们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新的趋势。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骨干企业网上订单比例将达到70%,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小企业数量占全国小企业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40%。通过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可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如果在选择信息化平台服务商时出现失误的话,原本资金就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将遭受到雪上加霜的打击。
囿于资金困局,很多中小企业将业务搭载在主流B2B、B2C网站上,想藉此提升企业的生命力,而现实是残酷的。
由于市场供应服务标准的缺失,有些中小企业通过良莠不齐的网络供应商简单搭建了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利益的模式化网站。
还有些企业因为自身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资讯闭塞,听信别有用心的厂商鼓动购买了若干信息无法共享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这些无售后服务、水准参差不齐、无整体发展规划的信息化产品,通常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化成效不佳,使这些企业的信息化之路越“发展”越受挫。
另外,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还处于硬件投入阶段,以软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投资相对较少。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处于临界状态,所缺乏的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有些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重视,在资金投入上往往容易导致投资“近视”,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而缺乏统一的运营服务标准,这对信息化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标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了拦路虎。国内信息化运营服务专家、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对此深感痛惜,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制定和推行信息化标准和规范,方能解决当前信息化市场混乱的问题。”
做标准的推动者和先行者
陈丹对行业标准的这一番话,暗含着中企动力要全力助推行业信息化运营标准的出台的决心。
鉴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运营服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它们在这个领域的需求很难用一两个标准完全满足。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需要一系列的标准。
中企动力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在中国开创以运营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先河的信息化服务公司,中企动力获取了三项国际认证――ISO20000、ISO27001、ISO9001,与IT巨头IBM、HP一起连续数年位于中国IT服务市场前茅。
中企动力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本土化的服务,旨在潜心解决中国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之瓶颈,树立高标准、高实效、高自主性的服务标准。
2008年,中企动力推出了服务水平协议(SLA);2009年,中企动力联合国家互联网中心(CNNIC),共同推出“可信网络营销体系”;2010年,中企动力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直指目前中国信息化市场标准缺失的问题;2011年,中企动力通过各方努力竭力倡导行业标准出台,希望可以借此影响整个行业。
然而,制订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标准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以常见的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为例,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变化多端,且应用效果有待时间检验,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很难标准化。
对于数目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它们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要满足它们的需求,并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必须另辟蹊径。
中企动力愿作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领路人、探索者。
中企动力之所以有如此底气和魄力,是因为中企动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技术的沉淀和积累。
中企动力先后为30多万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过将包括网站建设、电子邮箱、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基础应用整合为一体的整体信息化运营解决方案。
中企动力目前已在全国70个城市建立了服务机构,设立了专业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由1200余位研发及运营工程师为150个以上细分行业的超过3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系统、安全、实效的本土化信息化服务。并且,中企动力在业内率先推出了7×24小时不间断的运营维护服务,实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即时解决用户的问题。
不仅如此,中企动力还率先开创了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云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企业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只需定期付费就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实时升级的专业服务。其中,中企动力研发了功能模块,使企业可按需使用模块,更可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扩展,使得企业信息化成本降得更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云平台”模式可以成为它们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和节省成本的极佳选择。
同时,为了在全国各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以及平台搭建推广的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2010年中企动力还主导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并在全国推广“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将培训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2万人,组织免费电子商务系列培训400余场,争取对3万家企业进行培训,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
标准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信息化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并且提高了其整体竞争力,但是行业内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试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没有标准的信息化市场好比没有灯塔的大海,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大海航行需要灯塔,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亟待标准出台。
在中国市场上,信息化服务厂商服务层次不一,针对市场各异,而且运营模式千差万别。然而,有一批以IBM、中企动力、Oracle、用友、金蝶、阿里巴巴、环球贸易、生意宝为首的国内外信息化服务领军企业。在它们的积极影响下,专业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已经形成。这些行业巨擘企业旨在为混乱的市场树立一个标杆。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标准,关键要看哪一种模式更适合成长型企业的需求。
国际IT巨头,其超前的技术和出色的产品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引领意义。而在面对中国多元产业组成的成长型企业客户和成长型企业集中的二、三线市场时,他们的重点客户是金融、医疗、保险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面对本土化服务的要求,他们强大的技术背景却可能显得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深入解决本土化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可以说,IBM还未顾及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
与国外规范化的模式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有着独特的环境和模式,不能单纯地搞“拿来主义”。“如果把企业信息化比作一艘渡轮,有钱的乘客会选择造船、租船等方式过河。但是,讲究经济实惠的乘客该如何渡河呢?其实这类乘客只需花很少的钱买一张船票,便可到达目的地。”陈丹如是说。
像阿里巴巴、中企动力这样的国内企业,它们把目标锁定在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中小企业身上。阿里巴巴和中企动力所关注的重点又有所差异。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传统B2B交易平台,多年的所向披靡已形成强大的网络聚客能力。成千上万的企业拥入,拼的是投入,竞争的优胜基本以资本投入多寡而定。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限制,品牌长远发展目标、行业细分服务等涉及到成长型企业发展命脉的切身需要时明显力有不逮。
而中企动力则借助其运营优势采用SaaS模式,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外包服务,致力于帮中小企业像大企业那样自主建网站,完全地体现个性化定制,体现企业各自的意志、个性和喜好。
一、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战略
分析现今我公司及大多数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没有一个全面的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战略
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已经过时,信息化建设呈自发的点状态势,重部门而轻完整;重局部而轻全局;重地区而轻全球;重内部而轻外部;重数据而轻信息;重交易而轻智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领导层关心的关于质量的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我国企业应抓住新一轮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机遇,制定自身信息化发展战略。
2.所谓全面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的所有信息可能并应该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也即企业数据中心。
2.2企业的所有经营流程全面在线完成,没有手工作业进程。
2.3所有业务数据经由系统处理,快速形成管理层所需商业智能。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图表以及可追溯的报表形式呈现。
每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又必然引发企业管理模式变化。上述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今天企业管理方法,甚至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都因此而转变。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改变了企业之间原有的竞合关系,促进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全球合作。众多技术被利用成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新渠道,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中,帮助企业更从容地面对来自客户端的压力。新技术也被用来搭建电子交易市场以及构筑企业地价值链等。
技术与管理这一对精灵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互促进、不断演化。为此,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就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舞台。这其中有几项重点:
二、Internet计算技术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标准
1.Internet计算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其它技术的优势
使用三层的体系结构,前端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应用逻辑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后端则是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和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之间数据通讯量较少,适用于广域网,应用服务器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讯量教大,通常它们都放置在有高的带宽的局域网内。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集群技术,不需要昂贵的硬件,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由于所有的应用集中在应用服务器,因此部署新的应用或者升级软件直接在应用服务器完成,不需要逐个对客户端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更新也是类似,集中地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即可。
与此相对应,大型主机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和数据都存放于大型主机,客户端采用字符终端。其缺点是界面不丰富灵活,难以表达图形、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并且大型主机硬件价格昂贵,扩展性差。
客户/服务器技术的特点是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客户端运行应用,服务器端存放数据。其缺点是网络通讯量较大,不适用于广域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其应用程序分布在每个客户端,安装、升级、维护复杂,成本高,难以适应Internet应用的要求。
2.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
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最大程度节约硬件投资并保证企业信息存在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硬件与数据库的数据容量瓶颈曾经困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旧式的解决方法是不断添加成堆成堆的服务器,并让应用分散运行在多个服务器上的多个数据库上。现在的办法有所不同,比如具有“集群技术”的数据库,它能够让单一数据库同时在多台服务器上运行,而不需要对应用代码或体系结构做出任何修改,此特性极大地改善了系统可靠性:如果数据容量增大,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小型服务器进行扩充;而在任何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因为其他服务器可以十分轻松地分担起一部分新增加的负载。此特性还能够使得由多台较便宜的计算机组成的IT数据中心取代昂贵的大型机成为可能,这随着 CPU 需求的增加能够节省近90% 的硬件。
3.高级集成技术的采用
理想世界中,每人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和辅助开发工具建立企业,以使不同的系统能像一个系统一样进行通讯。但在当今电子商务的世界中情形并不是如此。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可以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环境努力,但在商务环境中采用的任何不具备灵活性的技术都可能是致命的。互联网计算结构下,集成的任务多由应用服务器来承担。
4.为新的技术留下集成的空间
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很多技术正逐步成熟。其中引人瞩目的有呼叫中心技术、电子邮件中心技术、无线与语音等。这些新技术很快就被利用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新的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三、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
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获取商业智能,辅助企业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的动因之一。在信息缺乏的年代,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能进行管理,制定决策。我们并非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相反,准确的商业智能将会帮助他们防止被时下风尚、一时的狂热、或者错误的印象而左右,真正实现“按事实管理”。所以“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在企业质量信息化工作的一开始就应该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有几个要点:
1.采用集成分析性商务智能功能的应用套件,而且企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智能而不是局部信息。
2.建立开放的数据仓库。开放的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从应用系统中自然地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从另外的数据源获取补充信息。
3.个性化展现智能,直接满足每一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网络最迷人的特点,就是它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相对的,它最令人挫折之处,也就在于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工具能将浩瀚的网络资源,以最具条理效益的方法来分门别类,而且还能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与偏好,主动为使用者搜集各类资讯或提供各种功能,上述难题必定可以迎刃而解。
实现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于这项事业,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进行。这颗平常心更体现为耐心和恒心。不为一时挫折所动,不为一个小的阶段成果而满足,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不断前行,推动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年质量工程师考试质量专业综合知识》中国人事出版社.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5-0047-02
1前言
我国煤炭行业因发展不平衡,致使该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十分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难以实现。从煤炭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大多数应用都停留于单项开发或单项应用,整体应用水平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在煤炭行业极难开展,甚至影响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分析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煤炭企业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2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的作用日渐显现,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资源就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人们应用各种信息之总和。而开发信息资源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技术之间的有机整合。而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互操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开发信息资源需求的手段之一。
(2)是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各种生产技术而言,标准是基础,要实现各种产品具备兼容性,必须具备相应标准。标准化是信息处理与数据库共享的基础,只有符合标准的技术才能应用。
(3)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必须让内部信息通畅流动,并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带动企业资金流与物流合理配置,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信息化,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4)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如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是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态损耗,强化资源利用与有效保护,对环境进行改善,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利于节能降耗。
3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煤炭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其发展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与改进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如今许多煤炭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在建设标准化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人员。比如一些煤炭企业并不构建专门的标准化机构,也没有熟悉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专业人士。有一些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缺乏标准化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2)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管理和信息技术标准化之间难以融会贯通。建设信息技术标准化需要理解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标准化进行应用改造与创新,需要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有机结合。可是一些煤炭企业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不创新业务流程,更不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实施变革,并且许多煤炭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仅仅流于形式。
(3)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许多煤炭企业中传递信息还是依靠人或电话,这些方式都比较落后,根本不能及时将信息传达出去,更别说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了。煤炭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极度不便,当然这种现象也和煤炭企业所处环境有较大关系。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应用有效、安全、可靠及实时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煤炭企业投入较大资金来改善。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各个部门自己弄自己的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不但繁杂量大,并且每个部门的数据域编码形式不同,致使基础数据的情况不佳,数据格式在各个系统、部门之间都存在差异。
(4)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比较薄弱。许多煤炭企业过于重视标准化的实施,应用了大量的顺序码,在系统中产生巨大的冗余数据,使信息共享极不方便。而企业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缺乏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导致操作人员上线时就要执行已经制定出来的编码规则,还要对这些规则进行监督,增大了操作难度,影响到实施进度和周期。
(5)脱离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为煤矿企业生产和环境的特殊性,各种用料种类、数量和产成品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影响较大的是自然地质等各种外界因素。许多煤矿企业比较看重应用高科技装备,并没有考虑到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或购买适合本企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导致许多功能极难实现。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却体现不出应有的功效,最后被迫停用。比如在四川某小煤矿中电脑配置不高,却偏偏要全部安装上最先进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先进系统的功效,反而还会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
(6)缺乏专业人员,信息技术力量依然薄弱。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需要相关人员来执行,但是从执行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煤炭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管理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低。煤炭企业中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难度极大。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与煤炭企业员工密切相关,他们对信息技术标准化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的实施。但是从煤炭企业来看,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4解决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问题的方法
从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急需解决与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煤炭企业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4.1提升煤炭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
要在煤炭企业中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首先要引起煤炭企业相关领导重视。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还要在煤炭企业中成立专门的信息计划机构,该机构由主要责任人挂帅,从人力、财力及物力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尤其要做好总体规划、资金保障以及阶段性计划,还要引进信息人才,采取合理措施培养与鼓励现有人才;同时煤炭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还要和基层人员积极配合,这是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比如山西某煤炭企业年产量达到10万吨煤炭,该企业成立企业信息中心,各个主要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并以企业总部为核心构建出信息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标准化打下物质基础。
4.2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煤炭企业要制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市场所应用的相关软件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并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比如应用语言标准、符号标准与术语等都要依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煤炭企业不但要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协助各个部门构建局域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为煤炭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在煤炭企业内部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4.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煤炭企业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全面分析煤炭企业内外部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化战略。强化煤炭企业内部各信息管理组织的职能,统筹规划信息技术标准化。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上到下、逐步推进方针,在煤炭企业中分步骤分阶段实行信息技术标准化。
4.4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无论什么标准化都要人来执行,由人来实现,因此加强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要提升待遇,用优惠条件吸引复合型人才,必须“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只有拥有了信息技术标准化所需人才,才能真正在煤炭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
[关键词] 标准;标准化;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23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38- 02
在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中国石化研发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标准化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 系统设计
在系统开发时,提出了“如何管理标准”“如何方便有效地使用标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了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
(1)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应满足标准化工作的要求,符合标准化管理流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2)标准化信息门户是系统的工作平台,应符合用户界面友好、简单易用的原则,集成其他子系统并通过门户进行管理;
(3)对各类标准化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模糊查询;
(4)按照标准制修订程序的要求,实现中国石化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网上信息交流和管理;
(5)可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进行检索、查询,并能通过该系统对标准体系进行维护和管理;
(6)实现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及备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良好的数据交换性能,满足安全性要求;
(8)具有普通用户访问、管理员日常管理等常用功能;
(9)能够提供完善的系统管理功能,对系统内所有用户信息及其权限进行设置、维护和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群组设置。
本系统在企业局域网中运行。系统配置3台服务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SP2,全文数据库采用具有丰富中文检索经验的KBase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服务器上增加软件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接受中国石化网络整体安全体系的保护,防止非法访问和病毒传染。
2 系统实现
根据系统设计,本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个信息门户和5个子系统,即标准化信息门户、标准制修订管理子系统、标准化信息动态管理和子系统、标准信息查询子系统、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子系统、标准信息数据库。这些模块设计强调通用性,对于可能变化的部分采用参数的设置来实现功能的通用性。
2.1 标准化信息门户
标准化信息门户是中国石化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平台,集成了标准制修订管理、产品标准备案管理、标准查询、标准化信息动态管理和子系统,通过门户平台为使用者提供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信息服务。
2.2 标准制修订子系统
标准制修订子系统按照标准制修订程序的要求,实现中国石化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网上管理和信息交流。
标准制修订程序分为6个阶段:立项阶段、编制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阶段和标准的批准。
标准制修订管理子系统包含:标准的立项管理、制修订过程流程定义、制修订全过程管理、审批过程意见记录与汇总、标准文件版本管理、标准等主要模块。
2.3 标准化信息动态管理和子系统
标准化信息动态管理和子系统对各类标准化信息进行动态,并可对标准信息进行模糊查询。
2.4 标准信息查询子系统
标准信息查询子系统以模糊查询和进入标准体系查询两种方式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进行检索、查询以及有权限的文本浏览。
2.5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子系统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子系统将实现产品标准备案和复审产品标准备案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子系统包含产品标准备案审查过程的网上管理,产品标准复审备案过程的网上管理,备案及复审备案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备案及复审备案复审信息查询,信息分类汇总及打印输出等功能。备案企标的编制说明不公开,不允许其他人下载。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子系统的实现主要涉及工作流管理、数据库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
2.6 标准信息数据库
标准信息数据库是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对标准化信息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起到支撑作用。数据库包括6个子库:用户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标准信息库、标准全文库、制修订过程信息库以及企业产品备案信息库。
数据库将装入与油田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各种标准信息和标准化管理信息。
标准信息数据库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所需的数据,并接收其他子系统的数据更新,通过标准化信息门户出来。
3 小 结
本系统的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标准化管理方面:为中国石化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所有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标准数据查询、标准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标准化制修订项目协作、产品标准备案办理、标准宣贯等标准化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中国石化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技术方面:为中国石化的所有生产技术单位和人员提供了完善的标准信息查询平台,中国石化全部员工都能够随时登录系统获取所需要的标准并应用于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对于加强先进技术标准的应用,促进中国石化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发挥了标准支持作用。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系统的效益还表现为:系统的建成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标准在中国石化各个单位和各个流程环节的广泛深入应用,对于中国石化的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精细化管理和经营合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从而产生综合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铭.企业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机电技术,2012(2):161-162.
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信息资源;标准信息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35+.4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得到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很难有效的为人们服务,通常会导致急需信息资源的用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之后一无所获,如何有效管理网络信息资源,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
1 网络信息资源标准化的意义
1.1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传统信息资源具有格式清晰、范围明确及数量规范的特点,管理员可以通过相应的规范将信息归类,并掌握信息传播和处理的动态。网络信息则相对庞大,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接触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全部数据信息,并通过网络检索进行数据信息的查询与使用,但网络中信息不具有规范性,且存储状态一直在发生变化,某些个人网站所存储的信息资源很可能在某个时期之后就失效了,故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2]。而我单位所提供的惠州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网以标准文献及WTO/TBT预警通报数据库为基础,整合各行业标准信息资源,统一揭示,构建资源齐全、更新及时、信息准确、持续发展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我市标准信息资源封闭分散、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信息共享环境差、信息揭示程度低等问题,以满足地方经济对标准信息的需求。
1.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均以实体形式进行管理,包括纸质媒体、光存储媒体和电磁存储媒体,这样就能够使人们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巧及方法将其归类存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手动检索的手段进行调用。而网络数据信息的分类则更复杂,简单分类为文本信息和超文本信息,文本信息是指以文字形式存储的信息,超文本信息则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的信息数据还包括多种格式,这就使得超文本信息在保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3]。在建立数据库时应将全部信息逐一进行细化分类,并保证相同类别的数据存储具有一定的规律行,进而方便用户访问和获取。我单位的网站在建立时对全部数据进行归类,从而保证数据库结构的简洁性,这样保证用户在访问时能通过简单检索,迅速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
1.3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有搜索引擎效率较低。我国现有的搜索引擎种类繁多,以百度为首的搜索引擎服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综合性搜索引擎在搜索专业数据上则表现出冗余数据和无用数据量过大的缺点。比如说在综合搜索引擎中搜索MARS列出10余种信息结果,并且这些结果错落分布,同时伴随一些死链和错链的存在导致用户根本无法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倾向于选择专业的数据库而不是通过综合搜索引擎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信息资源标准化进行了定义并实施,我国在文献分类和标准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理论研究较少,缺乏理论支持的实践工作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准确性。我国大部分数据信息管理部门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较少部门开展了联合工作。目前我国对文献管理做的相对较好的就是同方知网,其无论是对数据的管理还是数据的全面性均保持国内领先。
2 标准化体系设计方案
2.1 内容充分
从整体观察,网络信息具有充分性,网络的数据信息能够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但是从某个用户角度来观察,则会发现网络信息又是不充分的,因为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当用户仅需要特定信息时却难以实现,经常会有用户在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却不能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提供机构能够保证自己具有大量的充分的信息,并有能力对其进行归类,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4]。我单位网站,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并存储于我单位的数据库服务器,这样能够使用户在检索相关信息时仅通过我单位网站就能够获取,从而保证信息的充分性。
2.2 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标准文献在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增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技术含量高、制定部门多、用户范围广,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完善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标准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传递和利用。以往企业需要检索标准信息,往往需要走访不同行业的标准信息服务部门和访问不同领域的标准信息网站。标准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散导致了“获取标准信息难”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标准文献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2.3 完善检索措施
完善检索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高效且友好的搜索引擎,面向所有的用户并能够提供明确的服务[5]。搜索引擎应保证模糊搜索、概念搜索和自然语言搜索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用户群都能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
2.4 保证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丰富,但仅满足于单一渠道获取信息则会导致信息量过少,现阶段应该尽可能与同类网站开展合作,使资源充分共享,这样能够使网站信息量大幅提高,同时能够避免物理资源浪费,使网络数据信息获取渠道增加。
2.5 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模式的转变首先可以从单向服务向双向互动转变,传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仅限于网络平台搜集信息并将其,“等待”用户进行检索后使用,在转为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后,平台可以将信息资源的修改及上传权限向部分或全部用户开放,用户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与平台中的资源进行比较,同时可进行上传或修改;其次可以增加服务内容,传统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不会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修改,而我平台对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后放出,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与用户下载后自行翻译的区别如下:(1)节省用户时间;(2)专业性强。
3 结束语
惠州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惠州标准信息资源整合、开放服务、标准研究应用上取得了突出成效。平台以提供标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专业化检索和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服务为创新点,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在技术标准方面便捷、有效的服务,为惠州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时应对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惠芳.试论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问题[J].晋图学刊,2013(02):1034-1036.
[2]刘樱.网络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01):1044-1045+1066.
[3]尹锋,许向阳,李学勇.略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02):1009-1011+1035.
[4]彭晨曦,尹锋.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法律制度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1(01):1113-1114+1117.
[5]李世颉.网络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研究[D].武汉大学,2010.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水平;思考
1.引言
标准化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依据,是缩短产品研制、生产周期和节约经费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协同设计、合作生产的纽带,是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础。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当前,某航空企业(以下称公司)正在围绕创业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积极推进运营管控、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流程优化、薪酬体系改革、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和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公司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与国内同行业比较,公司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较低,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此,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加速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搞好企业标准化,对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提高公司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重要性的分析说明,着眼公司标准化实际情况,指出公司在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和阐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2.标准化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和实施。
重要性为: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支撑公司战略发展;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创新、规范企业运作;缩短差距,急需要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
3.公司标准化现状
3.1 现有的优势
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标准化工作导则》、《企业标准体系》等国家标准为指导,公司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公司主持和参与了3000多项国家标准、国建军用标准、航空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纺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编制,荣获过“全省标准化工作创新贡献单位”、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30多篇标准化论文等多项荣誉,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标准化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为公司科研、生产业务起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公司从组建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机构至今已有33年历史,为满足公司在飞机、导弹、摩托车、汽车、片梭织机等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标准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先后组建了综合、工装、产品、民品、工艺材料、包装机械和信息专业组,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按设计、工艺、机加、装配、理化、计量、质量等11个专业片区划分,拥有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近200人。
3.2 存在的不足
公司自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以来,通过开展产品生产、研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积累了丰富技术沉淀和工作经验,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二代机向三代机过渡的标准化技术水平,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统一、外部资源获取能力较弱、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资源保障不给力六个方面。
3.3 发展的机遇
3.3.1 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正在统筹规划AVIC集团标准,积极地参与将会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发展的机会;三是通过国际转包项目和国内合作项目业务,为标准的借鉴和转化创造了条件。
3.3.2 在行业内的差距迫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与行业内各主机厂所的企业管理水平比较,公司在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迫使我们必须借助公司从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的契机,以型号研制为牵引,有规划、有步骤地高效提升公司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快速扭转落后的局面。
3.3.3 内部需求有利于推进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为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二是建立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是规范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现代化企业目标的前提;三是当前公司科研生产高度交叉且型号众多,建立型号标准化工作系统,健全型号系统规范,建立技术状态管理体系,是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技术保证;四是按照中航工业“质量效益年”的工作要求和公司《三年质量能力提升计划》的措施,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质量能力整体提升的需要;五是推进“制造技术振兴工程”,是实现和支撑制造技术能力提升目标的需要;六是开展信息化标准、信息编码等工作,支撑公司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中航工业“信息化登高计划”的需要。
4.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要求,以公司“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为指引,围绕标准化工作发展目标,以科研生产型号任务为牵引,从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体系、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条件保障六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浅显建议,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4.1 完善公司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在现有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基础上,从组织机构建设、顶层体制机制、标准体系编制、外部资源获取、推进标准信息化和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完善和补充规划内容,形成适应公司当前战略转型跨越发展形势的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4.2 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
为推进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首先应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组织机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即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化推进办公室和各专业小组。
4.2.1 标准化委员会
标准化委员会是标准化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指导战略实施,统筹标准化发展资源,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对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审批和决策。
4.2.2 标准化推进办公室
标准化委员会下设立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是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要求在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各专业小组贯彻公司标准化发展规划、执行标准化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负责对各专业小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4.2.3 各专业小组
在公司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依托公司现有基础准化工作网,结合公司六大核心业务领域,组建飞机设计、导弹设计、制造技术等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是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机构,要求贯彻执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发展规划、计划,具体负责本专业领域的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并组织和参与相应标准编制等活动的开展。
4.3 建立十项工作机制
标准化工作对外沟通机制、标准化工作内部协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考核机制、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标准化“三化”推进机制、标准件管理机制、外部标准的借鉴转化机制、三大规范工作推进机制、专利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建设维护机制。
4.4 建立公司三大标准体系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按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各种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4.5 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
结合科研、生产业务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库、标准件库、借用件库和标准构型库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由实物式标准服务模式向数字式标准服务模式转变,同步促进公司“知识工程”向前发展。同时,在科研项目中推广运用Q-Check数模检测系统,提升科研项目设计水平和标准化审查能力。
4.6 标准化条件保障建设
增强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加强标准化宣传力度,加强标准化培训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5.结束语
作为一名公司的基层管理者,通过工作实践和认知、领悟,结合公司标准化工作情况,通过分析,就公司现在及未来在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提出了一些浅识拙见,希望能够对公司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管理
目前,实施ERP成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所追求的目标和占领市场的手段。因为有些企业实施的ERP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管理效率的漩涡,成为企业信息化“黑洞”,使得企业投资的时候感觉需求急切,但却望而却步,不敢全力推行。
为此要推广和实施信息化工作,首先要让决策层了解和领悟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准确、高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IT部门必须多与企业高层进行交流,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当前的困难和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从上到下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审慎投资的也就顺势而为了。
如何选择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如何选型、日后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模式等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先看外援模式。所谓外援模式就是选择国内外大品牌的软件,这样的软件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管理的理念相对先进。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很好的选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模式也有些弊端,首先是费用相当昂贵,尤其是国外品牌。
再看自主模式。如果说外援模式是标准化的模式的话,自主模式可以说是量体裁衣模式,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需求,从企业最基础的需求出发,组织企业内部的力量,量身订做,开发出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系统。但也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系统稳定性较差,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等问题。
那么如何选择?基本的思路是: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企业,选择外援模式较为合理,可以与国际接轨;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中小企业,可以优先考虑自主型模式,既经济又灵活。
还有一种综合模式。我所在的公司就成功地走出了这样一条路,即导入品牌软件,经过企业吸收、消化,并掌握该系统,变输血为造血,使系统完全为企业自己所掌握,这样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矛盾。
要准确反映出系统的贡献,非一朝一夕就能实行。对企业来说,需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模式。
怎么评价信息化的贡献
一直以来,如何评价信息系统对企业所做的贡献,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我公司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最终选定了产品供货周期、产品质量合格率、资金占用率、资本周转率、单位产品成本等企业管理中的几个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严格地测算。
到系统运行半年后,又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测算,发现在产品供货周期方面,由系统实施前的二十多天,缩短到七天。这充分说明了系统已经显著地发挥了作用。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的思路着手。
1、初步建立行业测算标准,即根据信息行业的经验,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得出一个总的运行数值(可设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2、科学选取有代表性的测算指标。现在看来,我公司还应该选取企业人均产值、人均利润等指标。
因为我们发现,同一个生产岗位,在产量翻了两倍的情况下,生产人员不增反减,这说明系统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必须要考虑进来,且要不断修正。
3、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系统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认识信息系统和自身的建设成效。
投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和评价信息系统。由于一些企业无法正确评价ERP系统的真实价值和对企业做出的实际贡献,要么把信息系统看成是无所不能,认为企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来解决;要么认为信息系统是鸡肋,没有多大价值。这两种认识都把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极端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