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深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逆向物流 医药行业 问题 措施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除了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较早的描述是由美国学者Lambert和Stock在1981年提出。而后,在1992年,Stock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生、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在此基础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即“逆向物流通常用于描述再生、废品处置、危险材料管理、具有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所有的资源节约、再生、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
二、医药行业逆向物流概述
1.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药品的逆向物流”,是指药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药品的物流错误、商业退回、而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这些药品还存在再利用的潜在实用价值,药品企业为这部分药品设计一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使其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药品循环利用的活动。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竞争环境下,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出现,将使得该行业从根本上节约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药品事故的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的现状
药品逆向物流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与回收逆向物流。药品的退货逆向物流主要包括:1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医药相关产品;2.顾客投诉: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如外观、色泽、口味等与正常药品有差异或者药品局部变质,药品超过有效期、说明书不规范等;3.配送中心或门店退回:药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货品短缺等;4.厂商主动要求撤回;如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更换包装或市场策略等5.商业退回:主要是药品经营公司因药品滞销积压。
2.我国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政府对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管制与激励力度不足
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物流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2007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无疑是完善我国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药品实施监控管理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尽量减少药品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的损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但是,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公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的行为。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纷纷致力于药品正向物流系统的建立,投人了大量的资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部分药品企业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候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到企业或回收后,如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企业整个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不能得以有效的运行,亦难以达到挖掘新的利润源、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升企业形象等目的。
四、发展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部门加强管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逆向物流的概念引人我国较晚,但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监督和指导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2.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从企业的外部考虑,设置专门的逆向物流回收中心是节约型逆向物流的最佳选择。处理过程标准化,既可以节约处理时间和成本,又可以汇集企业信息,有利于产业发展。
(2)企业的内部着手,首先,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最后,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库存管理。
3.从源头提高产品的回收活性,加强对过期药品回收的管控
在生产这一环节中就要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在制造环节中进行深度挖掘,强化逆物流化管理。同时,鼓励强化定点回收制度,开展定点回收过期药品制度,有利于民众自觉参与回收工作。首先可以缓解药监部门大范围回收过期药品的压力。其次,也使企业可以借助回收过期药品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4.药品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目前,UPS、联邦快递等目前均开展了逆向物流业务,如果医药生产企业将医药逆向物流外包给具有资质的并且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么将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战略竟争优势。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又将为药品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从事医药管理咨询的专业人士,笔者不想过多谈论医改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只想分析一下新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与营销创新,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在医改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
一、 当前医药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行业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调整之后,2007年以来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唯有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支独秀,发展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推动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从营销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可谓五花八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处方药利益驱动,品牌药广告拉动,普药深度分销构成了推动药品销售成长的三大动力。
首先是处方药利益驱动。尽管有医保招标、药品限价和一品两规等政策限制,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医院仍然是近年来药品销售份额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市场,面向医院销售的制药企业普遍以贿赂营销和临床挂金销售为主要手段,所谓的专业化推广只是漂亮的外衣,随着行业告一段落,这种趋势似乎有增无减。
其次是品牌药广告拉动。同质化竞争时代更能体现品牌价值,一些尝到甜头的制药企业仍然以广告拉动和提升品牌作为主要营销手段,不但培育出利润丰富的OTC大品牌产品,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普遍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分销渠道和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
第三就是普药深度分销。拥有普药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制药企业,抓住新农合市场的成长机遇,与有实力的区域分销商和纯销商密切配合形成战略同盟,进行市场深度分销,大力开发农村第三终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医药市场快速成长,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重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构问题。从医药流通价值链纵向来看,药品流通环节多,秩序混乱,分销效率低,医院终端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连锁药店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增强。从医药流通价值链横向来看,医药工商领域仍然表现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效率问题。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低效率。许多制药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增长,但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快速上升,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缺乏市场开拓和队伍管控能力,被迫采取底价招商方式销售,大幅让度利润后,企业已无力进行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产品的命运在商们追逐短期利益的竞争和选择中风雨飘曳,难以掌控。医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自然人身份的商,药品销售过程中货、款、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大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终端市场处于超同质化竞争状态,公关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硝烟四起,许多企业体力透支,难以为继。
笔者对医药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大势萧条,逆势而上;风平浪静,危机潜伏;医改前夜,最后疯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弱肉强食,剩者为王。
二、 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运民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共公卫生、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参与、主动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快速发展,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医改的牺牲品。那么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其次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制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第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五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制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会,也有挑战,医药工商业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 新形势下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营销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笔者拟从企业战略选择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医药界同仁们参考。
(一) 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三个公式:(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进行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成为区域市场或医药行业的领导者。
(二) 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现状是高端医院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底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乱,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改必将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焦点决定战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从事任何营销活动的基础。医药企业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营销能力,决定进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终端市场进行竞争。其次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政策分析和竞争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最后是要主动应对时局变化,及时转变营销模式,调整通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采取积极行动。
莱美药业立足于抗感染药领域,进而向专科用药领域推进,其背后的发展逻辑则是依靠三大平台,强化研发并采取集成创新营销模式,锁定毛利、稳健扩张,最终达到产业链一体化的目的。通过阐释莱美药业的成长模式,我们意在提出,在格局紊乱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内涵和外延式的一体化整合有助于构建稳固的产业链体系,而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历程。
平台一体化
莱美药业业务范围涵盖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两大系列,旗下产品包括喹诺酮类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肠外营养药等。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莱美药业的产品结构包括自研药和仿制药,隐藏其后的推动力则是相辅相成的平台体系。正是借助于这种日趋成熟的结构模式,莱美药业才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储备和相对完备的产品梯队。
据了解,所谓“平台一体化”是指莱美药业将研发、仿制及技术有效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平台体系,具体是指以“淋巴靶向治疗”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研发平台、以“注射用福美坦”为代表的新药仿制平台及以“冻干混悬注射剂”为代表的科研转化技术平台。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山寨模式,即药企并不参与药品的研发,只专注于仿制,仿制集中在新药和毛利较高的药品方面,由此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制约了行业的高端化倾向。业内人士指出,受限于技术及资金的软肋,仿制药在短期内不会禁绝,事实上,对药品监管严格的美国、德国也有大量的仿制药,不过,长期徘徊于“无技术”状态,成长性始终是有限的。
莱美药业短期内也难以走出这个系统性怪圈,因此,莱美药业并不反对仿制药,其重资打造的新药仿制平台就是最好的印证。所不同的是,莱美药业的仿制是有选择性的,而非简单的粗制滥造。对于技术含量极高、壁垒森严的药品,莱美药业适度进行资源转移。因为这类药物需要花费大量的投入和时间,故此,莱美药业将其纳入仿制范畴。而仿制的本质则是全方位的,从初期的合成、分析再到后期的临床、注册,莱美药业均效法高端,以此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周期内完成资金、技术及人才的积累。
分析人士指出,仿制需要寻求平衡,毕竟医药行业的高端模式需要技术支撑。在这方面,研发平台与新药仿制平台有着良好的互动。莱美药业不抛弃仿制,但更为重视研发,莱美药业年均研发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近10%。莱美药业的研发成果以专利的形式体现,如在淋巴靶向治疗领域已获得多项专利。
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仿制,莱美药业均迅速的将其转化为研究成果,其中,药品制备技术极为关键,莱美药业的科研转化技术平台提供了强力的支撑。据悉,莱美药业三大平台的业务开展并无严格的先后顺序,但是协同效应较为明显,基本上是一体化运作。
产销一体化
优秀的研发及快速的仿制为莱美药业构筑了完备的产品梯队,而基于细化招商的产销一体化营销模式则为莱美药业延伸了业务链。
资料显示,医药行业历来注重终端营销,此处的终端营销主要是指面向城市医院和城市药店的营销,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存在某种形式的脱节。一位从事药品销售的人士介绍道,本地药品生产商对外地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传统的商制度及“驻点营销”的方式过于僵化,往往造成产销之间的断层现象。
莱美药业注重吸收行业新型营销模式,并优中选优,加以集成,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直接益处就是增强了时效性和灵活性,最终降低营销成本。莱美药业每年的经营费用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与这种集成式的营销模式不无关系。
该模式一改传统的层级商制度,而是尽量选择具有终端医院客户的经销商进行深度协销,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商的培育成本,另一方面也可直接贴近消费终端,了解终端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指导生产、研发。这样建立起来的“代企关系”、“客企关系”相对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有助于莱美药业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发掘第三终端(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等),而第三终端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集成式的营销方式强调生产指导,莱美药业既不是简单的以销定产,也不是类似食品的以产定销。莱美药业的营销部门通过集成创新营销模式建立起信息完备的数据库,突破医药行业买方市场的局限性,创造性的构建卖方市场,提高了对市场的掌控程度和产品的议价能力。终端销售信息迅速反馈至生产部门,莱美药业据此订立生产计划,布局产能结构。有必要指出的是,医药行业整体周期性并不明显,但抗感染药物却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莱美药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创新营销模式就是必要的选择。到目前为止,莱美药业的集成式营销模式走在了行业前列,产销一体化效应较为明显。
整合一体化
平台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以内涵式的方式推动莱美药业稳健发展,而对上下游的纵向整合及同业的横向整合则以外延式的方式让莱美药业加速发展。
莱美药业曾坦言,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未来几年或将成为最为严重的制约因素。产能瓶颈与行业近20%的增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莱美药业募投项目涉及制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生产线,但募投项目并未正式投产,无法促成产能释放效应。为此,莱美药业选择的方式是兼并整合。
去年12月,莱美药业以超募资金收购湖南康源,作为莱美药业的上游企业,湖南康源具备较强的包材优势,在输液产品方面获得大量的专利,旗下碳酸氢钠软袋、含加药器软袋输液、一次成型软袋等均是较为成熟的产品。莱美药业的问题则是,其玻璃瓶装输液包装及运输成本常年高企,因此,收购整合湖南康源对莱美药业意义重大。安信证券洪露曾指出,收购湖南康源可提升莱美药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莱美药业也曾表示,康源制药的产品和公司治疗性大容量注射产品可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产品毛利率及公司总体盈利水平。
事实上,莱美药业此举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当行业扩张处于上轨通道时,通过整合产业链可以达到较高程度的规模效应。莱美药业在行业中算不上绝对龙头,必要的资产整合可扩充发展空间。与这种垂直的业务链整合相契合的则是横向的整合,莱美药业在产能释放之前的间隙,通过与同一层级的企业展开项目合作,实现双赢局面。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研究称,中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增速将从10%的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5%~6%的中速增长时代,现在的7.5%是一个中间状态。在政府的明确政策导向下,增速回落的时间跨度被主观拉长,整体过程类似于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日本经济。
博时产业新动力基金经理蔡滨说:“我们看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军工、智能化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等,这些行业不同于传统劳动力密集驱动的产业,更多由技术创新驱动,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长空间。从投资主题上,我们更加关注‘走出去’战略、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并购重组、改革受益、国防军工等相关主题板块。”
综合各大机构的观点,2015年A股市场仍然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券商保险、医药健康、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四大板块有望成为引领行情的主角。 券商保险强势难改
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证券业是金融板块内的领涨板块,也是金融行业中涨幅最大的子板块。其业绩同比增速逐月提高,在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的多方契合下,走出了一波大行情。
申银万国分析师何宗炎认为,2014年12月上市券商净利率将达80亿至90亿元,环比增长60%以上。虽然券商、保险、银行、建筑等板块轮动明显,但券商是绝对龙头。
展望后市,证券行业基本面仍然较为强劲。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由于2014年上半年的同比基数相对较低,加上融资融券的大发展如持续至2015年,将给行业整体带来可观的收入增量。
由于上证50ETF期权即将推出,而上证50ETF期权标的成分股中70%是金融股,这将使金融股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溢价。同时,券商股业绩本身也将受益于ETF期权。何宗炎看好大券商,如中信、海通、华泰和光大证券等。
保险行业在2014年的保费收入和业绩表现都符合市场预期。在经过两年的保单结构调整后,保费的复苏意味着保险公司基本面从底部开始复苏。近年来,保监会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逐步放松也可能带来未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的上升。
海通证券非银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丁文韬说:“保险是唯一能加杠杆投资股票的标的,在过去的牛市中,保险明显呈现出牛市中后期品种的特点。随着牛市行情的明确,保险公司逐渐增加股票配置比例,在牛市中后期杠杆增加,行业表现超过大盘走势。” 医药行业春潮涌动
2014年,医药行业涨幅在各行业中排名垫底,其主要原因是年初基金的仓位较重。由于后来周期股涨势如潮,随着基金调仓,医药股仓位下降很快,导致医药股走势很差。2015年,医药行业的变革趋势风生水起,表现为打破现有利益格局,走向有管制的市场化。
据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分析师朱国广研究,2015年医药行业增速同比增长将提升3至5个百分点,原因是2015年是基药、非基药招标大年,新药快速放量及基药制度实施将刺激工业收入增速。生物新技术、医药流通新概念、移动医疗等将是2015年的投资主线。
干细胞治疗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可进行干细胞储存。在脐带血干细胞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胎盘干细胞储存处于相对蓝海状态,预计关于我国胎盘干细胞的临床诊疗行业规范在 2015 年很可能出来。建议关注新进入人体胎盘干细胞储存领域的国际医学(注:原名为“开元投资”)。
朱国广表示,海南、上海已在试点网上购药医保报销,未来试点范围有望扩大,各地扶持医药电商的配套方案将陆续出台。随着政策壁垒逐步打破,电商在处方药领域大有可为,预计未来三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70%至80%左右,2017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将达450亿元左右。提前布局医药电商领域的九州通具有较大优势。
移动医疗指通过移动设备(手机、电脑、穿戴设备等)提供医疗或健康信息和服务,具体如远程患者监测、在线咨询、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2015 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估计可增至42 亿元,2017 年可达125亿元,预计2013~2017 年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超50%。 高端制造动力强劲
中国大的经济周期决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下行通道,机会大多集中于转型新兴行业或者传统但是能扩展海外市场的行业,军工、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高铁是三大主要亮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需抓住估值和成长的匹配点。
军工是战略性机会,未来3~5年基本面持续往上。站在空间争夺战的角度,需要抓住装备列装提速、资产证券化、军民融合三条主线。
据广发证券研究,强军目标指引下的军队改革带来需求的变化,国防科技领域改革和政策支持将激发行业活力、逐步提升装备供给能力。装备需求提升和技术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海、空装备平台和信息化方向,可重点关注具有成长空间的装备供应商和配套商。
在工业4.0大背景下,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需求持续旺盛,下游应用广度和深度均不断提高,但内资厂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依托高端集成商实现弯道超车,军用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是下一片蓝海。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海方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高增速时代已经到来。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看,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过去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本体制造企业,均实现了控制器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实现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升级跨越,就可以以支撑机器人整机发展,未来替代进口的效应也会逐步释放。
从政策落实看,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把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部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汇川技术、新时达、巨星科技、上海机电、亚威股份等个股前景看好。 环保行业前景广阔
环保产业未来将渐渐脱离政府投资这个外在推动力,逐步转向持续稳定的内生动力,政府角色发生转变,弱化投资、强化监管。市场化机制建立的本质是用经济杠杆来提升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引导环境治理资金的投资效率。
方正证券高级分析师梅韬和环保行业分析师郭丽丽认为,环保产业已经由“计划经济”模式切换到“市场经济”模式,行业发展进入2.0 时代。
但是,环保行业将不会像过去一样在政策利好下出现全面上涨的行情,个股之间将出现分化,关注点由政策刺激转为业绩兑现能力。订单获得能力强及业绩兑现好的企业,估值将有所提升。
华融证券分析师王刚说:“2015 年将是环保行业的收获大年,随着订单的不断获得,产能进入释放期,环保企业的业绩也将迎来新的大幅增长。”
1 医药类高职院校与医药类企业校企文化合作现状
本调查通过抽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医药类高职院校5家(发放问卷200份)和医药类企业40家(发放问卷400份),调查医药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校企文化合作方面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企业回收327份,回收率81.75%,学校回收184份,回收率92%,总回收率85.17%。被调查者为医药类企业员工(医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企业决策者;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工作者、校领导,在校学生。下面是此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1 医药企业员工和医药高职院校师生对校企文化合作的认知度
调查发现,在对校企文化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看,被调查者认为校企文化合作重要的占80%以上,这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对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中,学生比较了解的只占9%,90%以上是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这说明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或校园文化中对企业文化的介绍是不足的。
1.2 校企文化合作现状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内容层面上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四个层次上对校企文化合作现状进行调研。针对校园内是否具有企业精神的雕塑和标牌、教学中企业文化的课程、图书馆企业资料、校企文化合作活动、合作政策制度等内容调查后发现,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已经有60%的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始校企文化合作,在精神文化层面有20%左右,在制度文化层面几乎为零。
1.3 对校企文化合作作用的认识
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医药类高职院校与医药企业校企文化合作能够在促进校企合作(95.28%)、调整人才培养模式(89.87%)、促进毕业生就业(90.44)及加强校园文化自身建设(78.35%)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4 制约校企文化合作的因素
在访谈结果中,学校领导和企业决策者都认为校企文化合作是比较重要的,能起一定作用,但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认为学校领导和企业对校企文化合作不是特别感兴趣(34.6%),可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这几类人群的看法上的差异。72.1%被调查者认为校企文化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层面,没有深入全面的进行合作探究。
2 影响医药类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合作的因素
2.1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物质文化的因素
医药类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他们前期的规模较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实训楼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而给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严峻的矛盾。虽然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始重视这些物质文化的合作,这些也仅停留在学校主动的层面,企业主动的机会较少,缺乏了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医药企业的环境、员工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
2.2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因素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办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等。很多医药类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教学,对文化的提炼没有多大意义,这对学校的提升带来了局限性。校企精神文化不能进行较好合作,大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缺乏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不足不仅削弱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力度,也冲淡了其特色,拉大了大学生与社会、企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由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2.3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行为文化的因素
目前,已经有开展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内师生的行为中,营造一种具有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等方式的文化合作已经在进行,也有将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但是缺乏了双方互动的场面,如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职业技能竞赛、一起进行岗位技能考试等。在行为文化活动中学生社团活动中,缺少了专业性社团的数量,职业性内容的活动较少,如在演讲、辩论等常规性比赛中融进更多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突出更鲜明具体的有关“职”的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等这些方面的意识上不够。
2.4 影响医药类高职校企文化合作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因素
学校与企业一样,规章制度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制度多数在升格之前已经形成,由于制度有条框性,很多学校只是对制度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对于制度文化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导致医药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成熟等问题。而且各个学校没有突出自己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没有将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渗透,更加没有像企业一样,将学校的制度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有意无意的用制度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也是如此。
3 校企文化合作实证研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1 学校概括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省医药学校,199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浙江省惟一一所医药类专科层次高等院校。
学校占地233.27亩,总建筑面积为156455.9平方米,共有教职工412人,其中校内专兼职教师220人。开设16个专业,在校学生近7000人。学校下设11个教学部门及12个党政管理部门及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3.2 校园精神
3.2.1 校标
校标由三个同心圆组成,中心圆以海水蓝为主色调,以白色的中药植物、文字图案为辅色调。内圆中间图案以英文校名首字母 Z、J、P、C作为标志核心识别,四个字母连接起来构成典型的分子结构苯环和象征中国传统医药的草药(远志、厚朴)图形相结合。字母图案的周围配以远志和厚朴,表明了学校以培养医药人才为核心,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远大的志向、朴实的作风、高尚的道德,在主攻医药技术专长的同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3.2.2 校训
“厚德厚朴,励志远志”。
“厚德”,就是从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要求,将“德” 置于首位,强调它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厚朴” 强调追求真理,尊重真理,探索真理。“厚朴”是一味常用中药,与学校的医药特色相统一。“远志”也是一味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同时学校生源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喻示着学校的目标为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努力创办全国性具有一定影响的医药类高等院校。整个校训主题词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理想尺度,特别是隐含的两味中药名称,字表字里与学校的医药办学特色高度吻合,可谓珠联璧合。
3.3 校企文化合作情况
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势力不断强劲,合作向着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人才培训、联合培养、项目合作、交流与咨询等。在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已为医药行业提供了全日制毕业生人数10291名,成为生产、销售、服务一线的药学类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职业技能鉴定、药师考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以及与各地药监系统和企业的各类涉药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等,累计为社会培训29878人次。在联合培养方面,学校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93家单位开展多方位深度合作,建立了1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以“海正班”、“华海班”等形式与7家医药企业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设定课程、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在项目合作方面,学校有3个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入选市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与行业协会、高校合作建立4个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地。在交流咨询方面,学校制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咨询、边学边用。在校企文化合作方面,学校也进行了一些列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特色。
3.3.1 以精神文化打造具有医药行业性质的校园文化
2006年,以20周年校庆为契机,学校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对学校校标、校训、校徽(如图1)等体现校园精神的识别载体进行了精心提炼和系统设计,经过长期的集思广益和酝酿砥砺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背景和医药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确定了独特的校标、校训,校园主体雕塑犹如水波涟漪,荡漾扩散后瞬间化为“传承与发展”的永恒记忆,凝结着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中心广场树立着来自全国8家医药企业捐助的八根廊柱,通体分别镌刻着“勤、励、师、教、思、学、忠、诚、信、义、仁、爱、礼、敬”,透发着古典气质及浓郁的人文底蕴,同时也是学校校风的集中体现。崭新的行政综合楼前,是触手可及的“制药历史文化浮雕墙”,这是一条饱含制药技术和艺术的历史走廊,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不同凡响的历史之音,从远古一直传到现在。
3.3.2 以物质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医药行业性质的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学校在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技能,加强校企文化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与全省9家医药企业开展了订单班、准员工合作班的教学模式,达到校企互融、共育人才的目的。合作班在学校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减相应课程以符合该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定期选派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和讲座,传输其企业文化和理念。学校拥有校外实训基地190多家,校内实训楼2幢。校内实践场所面积60710.5平方米,生均9.06平方米。学校立项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高职高专示范校内实训基地1个,省高职高专合格校内实训基地7个。在宣传栏、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墙壁上,挂着各类条幅,并开设企业文化长廊,将全国各大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展示,增强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料丰富,总数达60万册以上。面向医药产业需求建设特色数字资源,以“宁波市医药信息中心”为平台,以“宁波市医药产销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为窗口,购买了专业性的商业资源,目前已建成数据量61000余条。学校校报、宣传栏不定期以各类校企文化合作主体进行讨论、对企业文化进行展示;校园网开通行业动态,定期对国内外医药行业信息进行收集,方便广大师生了解更多医药行业信息。
(一)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二)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基于高科技医药企业创业社会网络条件下,分析了知识营销活动中的知识扩散性、知识溢出性与知识选择性,探讨了知识营销活动在创业社会网络中的五大知识传播规律,并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医药企业实施知识营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科技医药企业;社会网络;知识营销
一、引言
对于医药企业营销策略的理解,除传统的直销、地区经理制、商业公司等策略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医药行业是典型的以关系营销为主的行业,即通过建立学科主治医师、医药协会、三甲医院、药片监督管理局等稳定、持久的客户关系,获取绝对的处方权和流畅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的争夺。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对医药行业销售标准的限制,依靠“带金销售”以及“佣金回扣”方式的销售策略将逐步失去市场。首先,医药分离使得处方量与用药量并不直接吻合,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得病人持处方到定点药店外配成为趋势,并且国家对药价虚高现象正加紧整治,药店的药品价格不断冲击医院,医院处方流失到社会药店的比例随之增加;其次,医院集中招标采购加剧了医药企业的竞争,价格的明朗化消除了带金销售的中间差价优势;再次,新药品管理法实施后的药品分类管理对处方药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另外,我国医药体的改革正试图从利益体制上使带金销售失去生存环境,监督部门的打击和媒体的曝光使得带金销售陷入困境。
以Barney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高科技医药企业在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先进管理理念所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知识优势,而高科技医药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其营销的要领正在于对差异性知识的传播与宣传。特别是当医药行业的销售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同时,知识营销策略将逐步成为医药企业的主流营销策略。
二、高科技医药企业社会网络与知识营销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扩散性
知识营销活动中的知识传播具有扩散性。现代高科技医药企业所生产的医药产品种类繁多,而医生和病人在选择用药时,其指导原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对药品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先前患者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医药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市场空间的膨胀、销售业绩的提高依赖于处方数量(对处方药而言)和病人对药品的选购(对OTC而言)。医生处方量的增加与医生对药品知识的接受、信赖程度直接相关,而医药企业的产品知识和实际疗效所具有的口碑效应将引导更多的病人消费者。特别是处于医药企业创业社会网络中的三甲医院、权威医生以及医药协会对于医药知识传播的扩散功能更强,其既可以在学术界形成扩散影响,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病人消费;另外,当病人使用某种药品的人数越多,药品疗效越好,药品知识传播越快,对该药品的认知度也高,使用替代产品或类似产品的患者也将转向使用该产品,即市场将实现对药品的锁定,知识扩散性大大增强。
(二)知识溢出性
高科技医药企业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营销活动所具有的知识扩散性会进一步导致知识溢出,即在知识营销活动中,企业、医生与病人等营销主体在获得溢出利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非利润的溢出(如知识、声誉、品牌等)。医药企业和医生共同关注医药产品在临床应用中的动向与进展,医药企业组织医院推广医药产品临床疗效的试验结果并资助发表相关论文,积极参加全国性和地区性相关领域学术专业会议,安排专家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学术推广会议等等,在这一系列知识营销活动中,凭借网络的优越性,医药企业将实现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完成的知识宣传活动并能获得超额收益,如对药品发展趋势的把握、临床效果的了解、疗效的反馈等,而医生在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协助医药企业推广药品的同时,其自身的科研能力、学术影响和个人品牌也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所接受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其准确了解自身的病情,正确选药,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损失。以上所讨论的均为知识正向溢出,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定的负向溢出性。医院与医生在某种程度上的“窜谋”行为可能使得知识传播成为误导,如病人长期服用某种药品形成抗体,病人选用替代品仅需支付少量费用等等。
(三)知识选择性
知识扩散与知识溢出是以高科技医药企业社会网络中的知识积累以及知识传播的正外部性为基础的,由于社会网络构建的试错性和筛选性以及商业公司、医生和病人接受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偏好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被选择性地吸收消化,亦即部分知识在传播中逐渐被耗散或淘汰,这就是知识营销活动在创业社会网络中的知识选择性。知识营销活动不仅具有正外部性,还具有负外部性。一方面,医药产品的选用有赖于医生与病人的双重认可,当某类医药知识(如补钙、补锌、补铁等医药常识)成为消费者与医生的共同常识时,相同或类似的医药产品蜂拥而至,率先进行知识宣传的先动者往往获得的并非优势而是白白浪费大量知识营销费用的劣势;另外,医药企业与医院既有上下游的供给关系,又有谋求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当知识从医药代表传递到医院时,医院可能凭借对医药知识的了解而形成对医药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这些方面都将不利于知识营销活动。
三、高科技医药企业创业社会网络与知识营销的规律分析
(一)知识主要从强势网络流向弱势网络传递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品的销售更具特殊性。由于对药理、病理、医理知识的缺乏,药品的终端顾客即病人缺乏对药品的质量感知,并无法自主选择用药,因此病人处于知识弱势群置,从而终端客户群构成弱势网络。医生作为药品的间接客户和处方权的支配者,其可以根据利用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向病人推销某种药品。高科技医药企业作为医药产品的研发者和生产者掌握有医药的全部知识和信息,其可以凭借广泛的媒体宣传刺激消费者的眼球和消费欲望,所以高科技医药企业与医生群体构成知识的强势网络。强势网络具有比弱势网络更完备、更充分的知识而在医药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高科技医药企业的营销竞争就是对医生处方权的争夺。基于此,医药企业总是试图通过对强势网络的知识营销来影响弱势网络,亦即知识将主要从强势网络流向弱势网络。不排除部分知识从弱势网络流向强势网络,如病人的病状与药品的临床表现是医生与医药企业研发新的产品以及完善现有产品的知识源泉,医生与企业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消费者需求与心理感受。
(二)内部知识营销以强关系力量支配为主,外部知识营销以弱关系力量支配为主
病人用药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处方,由于多数高科技医药企业在产品和品牌上并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价格和人员推广仍然是主要的营销手段,依靠与医院或医生的人际关系来达成销售是营销的关键。高科技医药企业的内部网络涵盖了包括中间商、零售终端、不同层级的市场和医院在内的营销网络,在开拓市场中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于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包括医生)的交流与沟通,如举办各类型的学术推广活动、赞助活动、定期拜访等。在内部网络中,人际关系是知识的主要流通渠道,网络之间人际关系的强弱影响着知识流动的速度和质量,并且内部网络的强关系使得知识能够跨越组织、部门、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界限流通,从而网络的边界趋于模糊,网络的协作效率将大大提高。不同于强关系力量,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弱关系力量学派认为,当网络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感情力量较浅、亲密程度一般、互惠交换较少时,目网络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弱关系。事实上,高科技医药企业在其营销活动中,在考虑内部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外部营销环境因素的影响。强关系力量多处于社会经济相似体之间,联系高科技医药企业与政府、工商税务部门、合作伙伴之间外部网络的弱关系力量可以充当信息桥的作用,有助于知识超越内部网络而向外传播。
(三)开放网络的知识传递以复制学习为主,闭合网络的知识传递以扩散溢出为主
开放网络是网络个体之间接触频率较低、联结纽带较少的网络,日与弱关系相对应;反之,则称为闭合网络,与强关系相对应。开放网络缺乏必要的紧密联系和交流,处于开放网络中的知识营销,其知识传递过程以复制学习为主。开放网络的知识积累是外部知识内部化的过程,即通过网络个体之间的相互模仿、复制与学习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双方学习互动过程的缺失,网络个体只能获取网络中的显性知识,并将其转换为非正式隐性知识。开放网络的知识传递支持潘罗斯对企业内生成长中知识积累的内在机制。高科技医药企业与联盟伙伴的合作性竞争有助于企业复制学习(不可能完全模仿)对方的先进经验、精神与理念,共同把握医药技术的发展趋势,弥补企业对病人消费需求信息理解的不足;高科技医药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随时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指导性建议,从而节省大量的交易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医药企业知识营销活动中,与商业公司、医院(包括医生)等建立的闭合网络,其知识传递过程以扩散溢出为主,将非正式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正式的显性知识,即支持马歇尔的观点。这是由于在网络中,医药企业的知识营销过程可以改变处方医生对医药产品的知识了解程度和信任亲睐程度,在此基础上处方量所对应的销售量将随之上升,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医生对药品的临床观察和反馈信息来指导营销活动;同样,通过对药品知识的宣传介绍,可以树立商业公司对产品的信心和基于信任的回款速率,从而指导医药企业对商业公司的选择。
(四)网络个体的异质性比规模性更能影响传播效率
一般而言,高科技医药企业的药品品种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学科,诸如普药和新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儿科用药、胃药品、保健品等等。在医药企业的知识营销过程中,医药协会、权威医务工作者、处方医生对于药品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对知识传播的速率和药品营销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高科技医药企业网络个体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医药企业拥有的、涉及不同药品品种的专家队伍、铺货渠道以及客户群,而规模性主要是指集中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医学学会、专家队伍以及选用同一药品的客户群。网络的异质性关注医药企业知识资源的的差异,强调主要通过增加网络内的知识增量而非存量来传播知识、积累知识,网络个体的异质性有助于消费者从多个领域了解医药企业,并形成对企业多个医药品牌的认识,如医药企业同时开发儿科、皮肤科、骨科等领域的医药产品,并凭借相关领域的学术推广和知识宣传活动,可以迅速开拓市场。网络的规模性强调通过主要增加知识存量而增量来传播、宣传和积累知识,力求在某一领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如建议预防用药、非主要症状用药等。凭借网络的规模性,医药企业的知识营销可以通过增加药品产品的使用频率、适用范围来提高知识传播效率。由于高科技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与日俱增、竞争对手的模仿创新能力不断增加,而消费者和市场空间是一定的,医药企业网络的异质性(意味着知识传播的广度)比规模性(等同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具有更好的知识传播效率和知识营销成效。
(五)知识传播效率与结构空洞数成正比,与稠密程度成反比
依据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优劣、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该理论强调社会网络的位置取向而非关系取向。若网络个体之间均存在一定联系,不存在连接中断的现象,则整个网络称为“无洞”结构,否则即存在结构空洞。商业公司需要从医药企业获取一定扣率的药品,而医药企业对于各地区医院、医生、医药协会建立有长期的客户网络关系,相比较而言,商业公司与医院联系较少,即存在部分结构空洞现象。当医药企业拥有此类的结构空洞越大时,其通过知识营销所能获得的客户源和市场空间就越大,知识传播效率也就越高。医药企业与医生的联系是密切的,而医生在实际就诊中因为其自身的能力、素质与知名度而拥有稳定的客户网络(即病人),并完全了解病人的实际需求和产品的市场表现,因此医药企业与病人之间存在结构空洞现象。同样,当医药企业拥有此类的结构空洞数越多,其知识营销过程中的知识传播效率也越高,医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也越大。在稠密的网络联系中,冗余的网络联结和知识资源较多,医药企业在稠密的网络结构中往往并不具备资源优势。稀疏网络所寻求的链合社会资本更有助于营销活动中的知识传播效率。
四、我国高科技医药企业知识营销策略思考
(一)突破广告误区
同一般高科技企业一样,广告正成为高科技医药企业进行品牌诉求与推广的重要手段,亦是知识营销的首要方式。医药产品的适用病状与适用对象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切忌广告宣传的多样化诉求,即将药品的主治领域与非主治领域、主适应对象与非主适应对象等信息全部填充在广告里。此广告的误区在于表面上实现了广告信息的全面性与知识的多样性,由于消费者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一定的,“包治百病”的广告宣传事实上并不会为消费者所信赖,相反,重点宣传医药产品的某一特色才是明智之举。
(二)拓展学术会议
目前国内医药企业的知识营销形式往往以医药领域的学术会议为依托,借助于会议期间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聚集,医药企业进行医药产品的介绍宣传与推广活动或是通过在学术会议中代表们病理知识、药品知识、临床效果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起到推广医药产品的作用。高科技医药企业的绝大多数营销费用均投入在学术会议的赞助方面,然而学术会议(特别是种类繁多的小型学术会议)的实际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并且学术会议后的跟踪联系与用药调查并没有随之进行,所以通过学术会议活动展开的知识营销活动效率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三)提高业务水平
一般而言,销售代表作为医药企业的知识传播和企业形象代言人以及创业社会网络中的知识传播主体,其业务水平决定着知识传播的效率。医生作为医药代表的直接销售对象,其对医药产品的认可程度和医药企业的接受程度与医药代表的业务水平直接相关。随着知识营销策略成为医药企业的主流营销策略,知识销售活动对于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以及销售技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科技医药企业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促进知识的积累、传播、共享与创新。
【关键词】补血养心胶囊;失眠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29-01
失眠又称不寐,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1]。中医以主要症状命名疾病名称而把它作为一种疾病。
补血养心胶囊是我院的中药自制剂,根据本院著名老中医贡献的祖传秘方精制而成,制成胶囊剂已有30多年历史。单粒重0.3克。主要有阿胶,黄芪,茯神,当归,茯苓,川芎,远志,肉桂,红参,半夏,干姜,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大枣,甘草。口服一日2次,每次10粒。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失眠(不寐)的诊断标准: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2]
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的标准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3.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3]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自愿采用院内自制剂补血养心胶囊121例失眠患者,多数为门诊治疗,其中14例曾在外院接受过西医治疗。并选取同期109例自愿单独接受西医疗法的患者作为对照。中医治疗组121例,男48例,女73例,年龄17~69岁,平均41.4岁。西医治疗组109例,男44例,女65例,年龄18~71岁,平均40.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情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嘱患者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同时:
1.3.1西医组给予谷维素,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其他巴比妥类药物,抗抑郁,镇静,多元维生素。
1.3.2中医组给予补血养心胶囊(0.3克/粒),口服每日2次,每次10粒。早餐前和晚餐后口服,两组治疗6周,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症状、体征,疗程结束复查,并随访半年以上。
1.4 观察指标
1.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及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等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2.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伴有症状改善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
2.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变。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疗效比较后,中医组明显优于西医组。具体见下表。
两组疗效比较
2.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中医组治愈39例,好转6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9.1%;西医组治愈37例,好转4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由于个体差异,对睡眠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故临床判断失眠不仅要根据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为依据。临床上以中年女性患者多见。
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人类生存时间的1/3要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失调所产生的失眠一直困扰人类。失眠症以其发病率之高,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顽固性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有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常见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的病机主要为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胆气虚,触事易惊,心神失养;肝郁化火,五志化火,煎津成痰,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神不安。补血养心胶囊是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而成。采用补血养心胶囊治疗失眠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是临床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之一。
继发于某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失眠为临床症状表现的,睡眠时相提前综合症,睡眠时相延迟综合症。服用补血养心胶囊也有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2.136
IT行业在SARS时期大展身手,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会议等等一系列网络服务项目让人们感受了它的巨大力量。据世界著名的IDC预测,2001―2005年在亚洲还将创造425万个工作机会。
最近一两年来,工程技术研发类的人员一直是IT行业最热门的人才,不管是硬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总体需求量很大。
中华英才网总裁张杰贤先生指出,软件工程师的需求大于硬件工程师,今年下半年,IT行业仍以工程技术研发人员为第一需求热点。非典期间,IT公司在销售和市场方面受挫在所难免,但多领域经营人员招聘职位数却呈现增加的趋势。
对此,张杰贤先生分析认为,多媒体软件开发人员一般归类到IT的研发人员中,多媒体创意和策划人员属于另一类别。后者招聘数在SARS期间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等业务发展得很快。统计数据表明,包括几大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需要的人才有:短信、彩信、网络游戏的创意、策划、制作人员。但总体来说,企业对这些职位的需求量和IT研发类人员的需求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同时,北京和上海依然是肝业职位需求的重镇,两个城市的IT职位需求数约占IT职位需求总数的60%左右。民营企业的职位需求量在上半年大幅上扬,与去年同期相比,民企的IT职位需求增长了近一半左右,长势惊人。近年来始终稳坐招聘人数“头把交椅”的三资企业,首次让位于发展迅猛的私营企业。
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成竞争焦点
谈到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张杰贤先生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产业,而且集中在几个大的汽车企业,不像IT公司遍地开花。但汽车产业带动的产业却很广泛,比如汽车装饰、维修、轮胎、汽车零配件、制造轮胎的橡胶产业、用于汽车生产的钢铁业等,在一个产业链条上专门为汽车生产服务、支持的行业都会被带动起来。所以我们在分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量增长的时候,要分析它属于汽车产业的哪一部分人才。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发展,各个职位的人才,包括销售、设计、维修、生产管理人员等都有所增加,相对而言,销售人才的需求量将大一些。
零点集团汽车企业研究部的高伟先生认为,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是汽车企业如何面临入世后的挑战问题。未来汽车业的竞争优势将集中体现在企业“一体化”经营的能力上,即能有效整合汽车设计、原材料采购、整车生产、配件供应、销售网络、服务渠道等整个产业价值链。零点调查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汽车业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一方面国内汽车企业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多数流向国外或服务于外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人才机制缺乏活力,吸引不了人才。而该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05年。
未来,复合型汽车人才将会成为中、外企业的竞争焦点,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将有着广阔的施展舞台。
比如营销管理人员,他们既需要具备汽车营销的实战经验,同时也需要十分熟悉汽车售后维修、保养等深度的专业技术知识。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电子商务将会成为入世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而目前国内能够通过Internet完全实现“信息咨询、材料采购、订单处理、汽车销售、整车配送、配件供应、售后服务”的企业几乎没有。未来5年,市场对这类复合型IT人才的需求必然出现上升趋势。
医药、保健行业:人才需求跳升
直接受益于SARS影响的是医药行业,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销售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上,行政、财务人员也有需求。即使没有SARS,近一两年来,医药和生化行业的薪资都呈增长态势。多个薪资调查显示,生物制药收入位列最高,特别是医药代表、中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职位的薪酬收入可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2倍。在各个人才网站的行业排名中,生物、制药、保健、医药不断跳升,已经进入前十。
但57JOB调查发现,不少知名的跨国医药公司人才流失非常严重。2002年该行业“医药销售代表”的平均流动率近40%,一些企业甚至超过60%。张先生认为,短期内医药行业的确有所发展,但长期效果并不明显。
张杰贤先生分析,除了医药,SARS还带动了健身、保健、休闲产业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生活、休闲、娱乐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花更多时间锻炼、休闲。SARS之后,体育、健身、休闲行业的人才需求将有所增长。
金融行业:用人值得期待
这里所指的金融行业包括了银行、证券和保险。科锐咨讯公司高勇总经理指出,业内的主要招聘单位首先是保险公司,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然后是证券公司、金融行业的支持服务机构;还有一些想要进入中国的产业基金。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洪亮经理认为,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高速发展,保险业最缺乏三类人才,一是营销高手;二是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核保核赔方面的高级专家顾问、高级客户服务管理师、营销业务管理师、营销培训师、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信息项目管理师、财务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三是大批有经验的优秀投资分析师、投资家等高级资金运用管理人才。
虽然现在该行业出现了一些人才的流动、跳槽现象,但高勇先生分析认为,这只是小规模、小范围的。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比如高端金融人才市场尚未成熟。人才竞争与市场的成熟度、产业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市场、这个产业在发展,在成熟,那么整个行业人才需求趋势则会继续上升,这是无庸质疑的。
也许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值得期待的,但我们发现在国家人事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人才市场供求报告中,金融行业并没有进入十大招聘行业。高勇说:“如果想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事业或获得好的机会,你就需要耐心等待,你甚至可能会发现在两年内都没有什么好的机会。”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选择金融专业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金融人才在国际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包括国际化的眼光、全球化的资本运作意识、全球化金融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运作能力等。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高勇认为中国的金融人才还是应该关注本土市场,因为熟悉中国的消费习惯是他们的根本优势,况且更多的金融工具还是服务本土市场的,当然对国际市场也应有一个了解。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到来前,考虑获取人才的方式可以未雨绸缪。洪亮先生指出,现在保险业“挖墙脚”的方式比较普遍,但若把“挖脚”当做一种文化,则无异于饮鸠止渴。“挖脚”进来之后,这些人是否适合公司的企业文化,顺利度过磨合期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尽管进入中国10年未盈利,美国友邦仍坚守不挖同业墙脚的原则。因为外资保险公
司,尤其对于有成熟的公司文化和理念的大公司来说,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的培训体制也不很完善,还不如招收白纸样的新人,让其接受自己的系统培训。
建筑、房地产行业:高级人才需求飙升
近年来,建筑行业在招聘数量上一直稳居前10位。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刘哲生会长指出,随着建筑、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建筑、房地产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一些变化。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使北京成了建筑、房地产行业的焦点。北京建筑、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以管理人才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或职称,现在企业非常青睐持有一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熟练技术人员;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东方慧博咨询公司的统计,在招聘会上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从5%上升到了20%。目前有几类人才非常紧俏,包括工民建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建筑师(尤其是室内装修方面)以及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