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5(c)-008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nd family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nd family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was counted and analyzed by the correspond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all patients were lower, the proportion of mental disability was 67.27%, the family support scale score, negative coping score and normal score were respectively (6.57±2.04) marks, (29.41±4.11) marks and (20.32±6.07) marks,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 P
[Key words] Remitted schizophrenia; Social function level; Family support; Coping style
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很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患病无法治愈,不仅会对患者的精神层面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特征,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患者家庭方面的支持程度以及应对方式进行探讨,并分析家庭监护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形成的影响。基于此,该文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符合该院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者智能障碍等情况;此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同意此次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7~54岁,平均(29.64±7.18)岁;婚姻状况:已婚30例,未婚24例;病程:2~11年,平均(5.54±1.28)年;城市居民17例,农村居民37例。
1.2 方法
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对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进行评定,量表中一共包含6个内容,36个条目,内容为社会参与、理解与交流、自我照顾、与人相处、躯体移动还有日常生活;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越高;当总分超过52分则判定为精神残疾。②利用家庭支持量表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量表中有9各个条目,是为1分,否为0分,评估内容主要有情感交流、信息接收还有精神层面等,最高分为9分,分数高,说明患者获得的家庭支持程度越高。③利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全部患者所获得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个性特征还有身心健康等方面,并分成两个部分的量表,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的最高分均为50分,10个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应对方式越为明显;同时,还要将两个量表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④调查方法与过程:请专业的调查员完成此次问卷评分和量表的发放;调查过程中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原因,并充分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完全知情和同意;此次问卷发放份数为55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8.18%。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分析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全部患者中总分超过52分的患者有37例,精神残疾的比重为67.27%。
2.2 分析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
根据家庭支持量表的评分结果,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此次研究中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量表评分为(6.57±2.04)分。
2.3 分析全部患者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的比较
此次研究中国,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的关系,且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会计 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效益提升和市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一味扩大投资规模、扩大资金投入数额、扩大生产经营领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企业想要实现效益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就必须从自身管理工作方面着手,提升管理质量、改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加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与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根本目的。
一、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建设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现实问题。例如在思想意识方面仍然未能确实树立正确观念以及概念化的概念未能真正渗透于企业日常生产工作当中。此外在人员素质方面、制度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方面以及监督管控方面也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制约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制约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建议
根据前文我们提到的当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从思想意识方面、制度建设方面、人员素质方面、监督控制方面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来全面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全方位切实提升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建设,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树立正确意识
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对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乃至会计工作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对企业生产发展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企业最高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从具体工作方面着手,真正体现出对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为了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指导内部会计制度有序建设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此外要加强企业内部其他组织、部门对于会计制度建设的相关知识学习,从而确保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及具体执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全员参与,并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其他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能够深刻了解到制度内容在具体工作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加强制度对具体工作的实际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切实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及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具体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程序及内容,通过三方凭证对质及账实核查等手段加强会计凭证管理制度建设、通过收支双线管理来加强预算管理水平与成本控制力度、通过统一账户设立及物资集中购买来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从而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有序健康开展。此外还应该针对会计工作特点与会计人员签订工作责任合同书,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约束。
(三)加强人员素质提升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员素质提升,首先当然是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因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企业会计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开展,是否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大力清查,通过资格审核、资质审核及历史工作成绩评定等方法把不符合企业需求和未达到国家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的人从队伍中清除出去。同时要严格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要加强对兼顾企业管理知识、企业资源管理知识、金融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此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具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因为会计管理工作要达到理想管理效果仅仅依靠会计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全员参与,所以加强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质量,能够激发其他工作人员在会计管理工作方面的了解热情与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会计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督管控工作力度
监督管控对于提升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设具有非常突出的保障作用。监督管控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开展建设。首先是内部监督,内部监督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专门小组建设,通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跟踪了解确保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调任原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社会专门审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利用他们内部审计的丰富经验帮助企业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通过会计举报制度建设及渠道开通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外部监督方面,企业要与相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积极配合,并且通过媒体渠道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从而真正实现会计制度有效建设。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实现内部各组织、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网络的全面建设,提升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效率,帮助会计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与获取相关会计信息,避免部门之间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摘 要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上产生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随着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会计信息的使用更加广泛,企业舞弊行为也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分析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特点,加强相关知识,对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和活动进行有效的防范,不仅可以有效的阻止相关的会计违法违纪行为,减少财务上的损失,更加有利于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对财务的监管,使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舞弊 内部控制 财务软件 职业道德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被有关专家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会计信息化是指从会计的技术特征与会计的发展研究、熟悉会计理论及事务,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会计的深入应用,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信息化、智能化、开放性和多元化等基本特征,它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延伸。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相比,更加强调企业内部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还涉及到网络会计等新内容。
会计信息化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者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电子偷窃和人工偷窃等故意行为。其特征表现为智能高、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舞弊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除了在传统会计下篡改、伪造、删除会计数据以外,在新的会计环境下,还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舞弊的方法。第一,在企业使用相关软件,在计算机媒介中改变相关数据。第二,有些企业在互联网上实现财务信息共享,非法人员可能通过互联网侵入企业信息内部,远程操作,更改企业财务信息。第三,如果企业内部涉及自行开发并使用财务软件,舞弊人员设计软件程序,使财务数据自行绕过某些软件程序,以达到会计舞弊的目的。
不管是在传统会计系统下还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以及诚实信用的缺乏,是引起舞弊的重要原因。其中,不仅仅包括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同时也包括进行相关审计活动的注册会计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能否保持其应有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的完成工作是决定审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在2002年一份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有时难免违心地出具了带有虚假水分的审计报告,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要搞好与客户的关系”这一选项占54.68%,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信息的最主要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对外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确立对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从而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屏障。
根据《2009年中国大陆与香港内部审计能力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与“舞弊风险管理”均入选“改进需求”排名的前五名,而“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更是高居榜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我国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对会计舞弊的预防显得更加重要。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来自薄弱的控制环境和不严谨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环境监管,防范会计舞弊现象发生要做到以下三点。(1)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并实行严格的授权监管控制。(2)加强对计算机环境的安全监管,并改进原有财务人员内部牵制制度。(3)提高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监督责任,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企业,将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改变为会计电算化系统之前,必须对会计软件进行选择和测试。在选择网络会计软件时,应从企业需求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网络财务软件功能尽可能满足单位的实际要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业务时也开始借助一些审计软件,以更加直接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目前的审计软件并不完善,运用也并不广泛,在国内只有小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审计软件,但毋庸置疑审计软件的使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根据以往调查中显示,注册会计师不会积极作假,很多时候是迫于对现实的妥协甚至处于无奈,但是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在造成进入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舞弊越来越多的现象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大局入手,净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还要向注册会计师们讲授职业道德知识,特别要抓好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使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加受到信任。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会计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不仅仅破坏市场经济的和谐有序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可信赖程度。因此,在出现会计舞弊现象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更应该在其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加强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监管,使会计舞弊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地方性院校,而地方性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一方面,所在地区需要地方性院校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地方性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的社会经济为依托。因而,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所在地方,即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具有地域特征的科学研究,主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提供社会服务,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本。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个范畴(应用型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确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为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前者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求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求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后者强调的是人才的学术性,其所培养的是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系统深入,但专业技能不算突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前者是对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且能兼顾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育,后者则是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技能型教育。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面向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主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有关经营、管理、服务及应用性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 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源头,建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菜单”,大学能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关键看如何为学生做这份“菜单”。对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要求其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系统深入,而是要求其在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无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强调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掌握的传统本科教育(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育)课程体系,还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要求较低而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型教育)课程体系,都难以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使学生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完善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和过程是人的生命本质价值的体现。课程的实际效用在于控制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它决定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并受其制约。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实现,使其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果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像传统的本科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完整性,就会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特殊性和现实适应性,据此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有个性,且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时,应正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切实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前瞻性优化设计来达到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开设各类融合性课程和通识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相对以学科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具有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科学地编排各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关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应采用传统的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应在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整体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知识传授课程模块,设置旨在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设置旨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三)满足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其基本职能就是使学生具备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能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之“资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准确识别“市场信号”,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才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才能成为易于为社会岗位接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偏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相关知识传授 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但对于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的传授,则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市场营销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管理咨询、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开设的比例偏低。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差,并且缺乏后劲。其实,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提升其未来发展空间;同时,掌握这些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它知识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二)重财务会计学轻管理会计学 会计学按其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分财务会计学(内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学(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财务会计学而轻管理会计学,与前者相应的课程既有会计学原理,又有中级财务会计,还有高级财务会计,与后者相应的课程则只有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但管理会计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实践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界定不科学 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以描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及基本业务的一般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具体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论、程序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一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内容界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在界定“特殊”交易或事项上不符合会计实践。如,企业所得税是实践中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并非特殊业务,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往往将其列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造合同是建筑安装企业和生产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企业(即建造承包商)为建造有关资产而签订的合同,与建造合同相关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显然具有特殊性,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大多将其列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是会计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现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中三者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既出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又出现在管理会计课程;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如此安排,如果授课教师之间又缺乏良好沟通,就可能导致不同授课教师互相依赖从而授课内容缺失的现象,或者导致授课内容重复从而挤占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偏重财务会计实践训练,忽视管理会计、审计实践训练。实际上,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且与财务会计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区别,财务会计的实践训练无法代替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并没有开设有关管理会计和审计实践训练的课程。(2)忽视向学生传授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如,如何下载财务报告并把数据插入excel计算数表中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如何建立饼形图以表示负债权益比并据此提出筹资决策建议,如何以规范的格式熟练计算处理各种财务数据,如何在word文档中利用数据和图标来支持结论,如何选择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并引入模型,如何使用SPss统计软件,如何进行统计检验等,都是极为有用的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但现有课程体系尚未设置“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等有关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会计电算化”或“计算机会计”课程也不能涵盖这些内容。(3)缺少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选择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努力去实践,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根本。事实上,考察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不难发现,其中大多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未能很好地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虽然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只有极少高校真正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极不相称。
四、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知识传授模块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因素中,知识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知识掌握不扎实,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模块是基础性模块。要成为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无疑需要在知识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但并不要求其知识既系统又深入,而应在两者间加以平衡。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主要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因此建议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 鉴证服务、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传授,而对会计理论、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知识的传授应适当减少。在设置上述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界定三门财务会计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2)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管理会计”课程,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通过前者使学生明确管理会计是什么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决策有什么作用,通过后者使学生了解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3)避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二)能力培养模块 应用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因而建议除开设并强化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实验、计算机、外语(包括专业英语)等传统技能课程外,还应开设:旨在训练学生在管理会计、审计方面操作技能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决策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等方面能力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的“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
(三)素质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事实上,由于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人们对其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心。为此,建议增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其它会计课程(如会计学原理、审计、会计模拟实验、计算机会计等)的教学过程中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会计诚信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本文系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005)、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专项项目(JSJY201101)、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zb201203)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0期。
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 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W,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人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人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曰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人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和践行者。
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人“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关键词:管理型财会人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吴晖(1960-),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47-02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普遍推行以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得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也大大上升,这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核算型”财会人员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此外,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是21世纪以来财会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这使得企业财会人员的需求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原有的操作型财会人员将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兼有会计、财务、税法、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企业紧缺的人才。反观我国财会人才的现状,一方面普通财会人才已经饱和,另一方面管理型、复合型财会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高端财会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未来会计培养的重点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高校会计教学模式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改革现有会计教学模式,将“管理型财会人员的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加强会计和财会管理这些微观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重点突出经营管理理念和会计理念的结合教学,培养财会学生的宏观经济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包括资本运作、税收筹划等在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财务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关数据分析能力、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必要的计算机信息化能力,从而打造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广泛管理视角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对于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来说,要求专业教师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打造成为社会紧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了学生未来会计实务中的基本会计知识,其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探讨。
二、传统“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教学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生涯需求为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来说,笔者认为当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以面授辅导为主,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老师逐章进行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管理理念脱节。
会计理论知识相对于会计实务来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会计教学中有价值的实务案例也较少,相应地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核算型”的财务人员,而不是社会紧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
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相对来说不够,主要包括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等在内的财会核心课程,还有诸如金融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长久以往只会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隘,过分追求会计业务的正确处理却缺乏宏观分析能力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谈不上“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
与国际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和实务的衔接程度相对来说不够。尽管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在进行国际趋同,但是在某些具体的方面仍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此外,国际财务会计准则也在不断进行颁布和修订,而许多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主要着眼于国内的会计准则,缺乏对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理论的传授。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深化
必须始终以“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结合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知识,深化“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否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呆板的“核算型”财会人员。必须以试图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现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企业经济业务背后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剖析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法律知识讨论、分析在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约束性条件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做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结合实践并使其做到“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会计业务的理解,从而学会从管理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的会计活动。
重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主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使用。将现实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会计案例引入到会计教学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书面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长期以来会计教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打造“管理型财会人才”。
加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教学,以拓宽学生的会计视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在不断进行国际趋同,但是在某些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时应积极收集目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阅读、讨论,重点分析目前仍存在的相关差异以及趋同的优劣、存在的困难,从而不断拓宽其国际会计视野。
会计信息化是目前财会领域的一大重点和热点,这虽然不是“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范围,但这是“中级财务会计”必须结合教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财会人才,这是符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此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会计网站、财税网站、财经网站,不断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
四、转变教学模式
1.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用
现在的高校会计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明朗、信息量比较大,能够将比较复杂的会计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有可能会导致教学速度过快,使学生无法真正消化课堂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
2.选择符合新会计准则并配有相关案例的教材,同时不断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内容和相关解释公告
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出台了相关的5个解释公告,教师应当选择能够体现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教材进行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企业会计准则最新的修改变化以及相关解释公告,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持续更新。
3.不断加强“中级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达到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这样可以保证会计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譬如在金融资产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雅戈尔对宁波银行、中信证券的投资作为相关研究案例;又譬如在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合并报表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教学案例。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我国上市公司中相关债务重组问题、借款利息资本化问题、收入确认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管理学理念以及税务、法律、审计、金融等相关知识对此案例进一步剖析其背后的经营实质和战略,使学生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因此该教学模式也非常符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0).
[2]罗金明,许永斌.如何打造管理型财会培养模式[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12).
[3]余玉苗.综合能力提升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整合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J].财会通讯,2009,(36).
一、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批专业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传统审计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有很强的专业性。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而且还要在信息系统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对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来说,往往都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但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和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尤其是懂得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具备信息系统审计资格的人才也很缺乏,虽然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信息系统审计资格,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市场的要求。所以,在我国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需求方面只能是专业审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共同来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审计工作。如果不继续扩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将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缺乏有效、易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在企业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我国现已开发的很多实用软件,它们的功能都很强大,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而言,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就相差甚远。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会运用这个软件的功能,又或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的功能不能满足审计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审计软件本身效用性差,如有些软件的数据分析和执行能力弱,只能实施一些常规的审计程序,这都是审计软件系统程序功能设置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在审计软件销售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尝试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审计软件的销售市场也不容乐观,更不用说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来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市场的成熟了。
(三)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执行的准则、规范和法律,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执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具有规范指导的意义。与国外相比,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很大的差距,因为国家只颁布了一些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某一方面的准则和规范,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会计信息系统经过一定的发展,就必须把审计的内容、程序、方法、技术以及模式等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才能形成行业的准则,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行业的发展。如果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将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最终将阻碍审计工作的实施。
二、完善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形式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会计、审计和计算机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但目前我国这种人才还比较缺乏,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审计工作。另外,国家应该支持会计、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考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壮大审计专业人才队伍,以实现信息化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提倡并研发相应的审计软件
审计人员除了要对投用后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外,还应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让审计人员参与事前和事中的审计,如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也可以执行一些特设的审计功能。
在系统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要注意调查和考核下列问题:一是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核算和管理的要求;二是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的要求;三是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地舞弊;四是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能否为日后顺利开发审计提供必需的条件;五是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为系统日后安全可靠地运行和系统地开发控制提供保障。审计人员最好还能参与系统的调试、检测和验收,尽可能及时地发现系统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三)建立健全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很多工作不能做到有法可依,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和职业判断进行工作。因此,要在会计审计行业内尽快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审计制度,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审计工作的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内部控制与系统数据文件处理工作。第一,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统计工作。第二,对于一些复杂、大量的工作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第三,利用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内部控制制度等都可以进行可靠性测试。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审计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处理,大大减少了手工处理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账。假设会计信息审计系统的应用程序出现故障,就会以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会计、审计事项,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会计信息化之前,审计工作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审计线索和审计对象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审计方式和审计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必须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审计准则,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促进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四、小结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会计;网络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38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54-02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建立与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A、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农工商贸并存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农业会计的核算虽然进入了网络化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存在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多种不同性质和组织类型的经济主体,他们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和实现会计目标中,要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信息提供给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1.1 内部控制活动方面的风险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一项内容是人员权限的控制。在会计信息网络中,对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会计人员的分工上,通过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权限来实现,而不同人员通过不同的口令进入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操作口令的安全系数并不高,一旦被人窃取或破译,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甚至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信息的存储介质采用的是磁(光)介质。这种介质存储的优点是存储量大,查询速度快,但是这种无纸数据极易被篡改或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弱化了纸质数据所具有的较强的控制功能,同时,磁(光)性介质容易损坏,一旦受损则很难修复,增加了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风险。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要求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按照规定方法、规定流程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干预的减少,基本上依靠会计软件运行的程序实施控制,一旦部分业务处理发生错误,就可能造成部分甚至全部会计信息的失真。
1.1.2 内部稽核、审计难度大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和各种操作规程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会计核算中有许多不相容的岗位,这些不相容岗位在会计信息化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这些不相容岗位比较集中,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也弱化会计内部的复核作用。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也容易被修改、删除或伪造,增加了内部稽核、审计工作的难度。在审计工作中需要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审计所需的时间和审计难度大大增加。
1.2 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相关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很大,会计信息不仅仅影响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影响利用数据的决策,一个单位的财务机密一旦泄露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具体安全风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 软件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中包含着单位内部的机密数据,如果被不法分子非法窃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泄露,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经济损失。这种风险来自于软件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操作人员的蓄意破坏和黑客的非法侵入等。
1.2.2 硬件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网络化实现以后,集中的服务器承载着所有的会计信息资料,一旦服务器在运行中出现问题,必然造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而且有些因素引起的硬件损坏是不可修复的,这样必然造成会计信息丢失。
1.3 农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知识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要求农业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熟悉网络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方法,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经营决策能力。在我国数千万会计从业人员中,虽然高学历的会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会计信息网络化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而一些具有高学历的财务会计人员,多侧重会计理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ERP、计算机方面知识不够熟悉,致使我国农业产业系统非常缺乏“会计-计算机-农业管理”复合型人才。
2 解决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问题的对策
2.1 网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1.1 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内部控制,是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增加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威胁到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社会上一再出现的互联网犯罪行为,提醒单位和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单位各级领导部门、财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都应提高风险意识,认识到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并不能完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必须把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放在头等位置,防范风险,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采取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
2.1.2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要求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这就要求各单位在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分工方面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每一个单位都应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2.1.3 加强对软硬件控制,规范操作流程
会计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可以通过进入口令的校验等来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安全可靠。可以通过设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各种故障、防止并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通过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控制软件,保证会计信息的系统的安全运行。会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保证各项经济业务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确保财务软件正常运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要保证可靠性、先进性。操作上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财务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建立凭证的填制、审核、复核和报表等岗位职责,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等。
2.2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2.1 加强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需要的是同时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丰富充实专业知识。农业会计网络化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合,特别是会计实务操作与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的结合,以及会计实务知识与网络技术知识的结合。
2.2.2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
农业产业各单位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财会人员学习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及相关知识,使财会人员尽快结合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适应当前会计信息网络化对财会人员的要求,满足信息时代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
2.2.3 财务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观性
财务人员要做好日常工作中的会计确认、记量、记录、报告等基本工作。可以通过财务软件实现会计基本信息的在线录入,由计算机通过财务软件进行部分集中处理,并按选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报告格式等,自动生成规定的会计报表。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工作可以被计算机所取代,仍有许多重要的工作,需要由会计人员完成,如在信息录入阶段,需要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等。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