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第1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一、牢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助于顺利解题

1.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解题的基石,牢固的基础知识是高效解题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理清解答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初中的数学命题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整合进行考查.学生要想成功解题就必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合作讨论、反思总结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钥匙,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导入主动、自觉学习之中,引导他们对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适用范围,从而寻求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代数和几何,两者之间是具有联系的.研究代数问题时一般会运用到几何知识;探索几何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代数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灵活解题

方程思想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中遇到未知量往往会利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解方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初中数学方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可以针对未知量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题目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当遇到复杂、繁琐、未知、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转化为容易、已知、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一个个规则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然后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之和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高效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问题的步骤是从审题开始的.题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条件会在题目条件和结论中体现,良好的审题能力能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审题能力不佳导致无法解题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复杂的题干条件和题目设问中理清题目的逻辑,排除干扰条件,找到有用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将题目具体、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所学知识抽象化、简单化,建立符合某种规律的数学关系.简而言之,通过题目的所给条件,建立含有变量和参数的等式或者不等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至知识的讲解之中.

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解题信心在数学解题中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数学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遇到难题沉着、冷静,抱有克服畏难的心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不忽略任何条件,挖掘题目潜在条件,把握数学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只是巩固知识的训练手段之一.解题完成后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大量做题缺乏课后总结;有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深层次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解题技巧,变换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掌握共同规律,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2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一、知识缺陷导致全题皆输

由于知识性缺陷导致失误的情况不胜枚举,下面仅以高考高频考点――“等值线的判读及应用”为例加以说明。

例1读某等值线图(图1),图中数值a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

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地吹偏南风B.②地易出现锋面

C.③地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参考答案】(1)C(2)C(3)B

【e因分析】该题考查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二是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且此处地形应该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规避方法】因知识缺陷导致答题失误只能用狠抓基础知识来弥补,别无他法。如本题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考查图形之一,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基本知识,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和判断方法。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二、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

例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1)~(2)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错因分析】解答第(1)、(2)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该题图文信息十分丰富,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文字信息:①“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说明人口分布不均,甲地缺乏劳动力;②“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说明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说明开发历史短。图像信息:①经纬度位置,此区域为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②海陆位置,濒临海洋――海运方便;③位于热带,沙漠广布――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④图例中的油田、输油管――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等。

【规避方法】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提取有效信息的具体方法如下: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仔细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

(2)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认真读图,重点分析图名、图例、图中的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3)从试题设问中获取、解读信息。仔细阅读设问,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注意设问中关于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定性词语的要求。

三、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相矛盾

开放型问题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先判定结论,然后依据结论给予一定的说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试题的解题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考生体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创造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

例3[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3)题]阅读图文资料(见例2),回答问题。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错因分析】该题是典型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类型,设问中“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这是肯定的命题。现在的问题是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对于此类题,考生容易判定自己的结论,但在理由说明中往往出现与结论不相符的观点,出现因果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考生开始不能准确判断试题是否具有开放性,答题时畏首畏尾,思路不开阔。另外,由于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有结论却无法证明”,不能自圆其说。

【规避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答案与题目所问的顺序要对应。论证时作答的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不能含糊其辞。

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简答题的答案在于“简”,但在强调语言简洁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的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争取多得分。

四、解答过程描述类试题逻辑混乱

描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地理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点、气候特征等,但过程描述类问题更强调对地理事象的运动与分布规律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针对“形成过程”具体表述。

例4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错因分析】此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结合图中信息,运用该原理去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过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图例文字信息中的新、老关系。由于考生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整个过程分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逻辑混乱,语言表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致使得分情况不理想。该题正确的思维过程是:

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避方法】解答过程描述类问题时,一方面要了解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描述方法。关键是要“抓住过程,理清头绪”,一般可分两步走:首先要知道所要描述的过程是哪一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其次是将该形成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有层次地逐一表述出来。

五、解答区域比较类试题找不到着力点

以一个或几个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将一些地理事物呈现出来,要求考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知识―能力―实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这是综合比较类试题的基本特征。

例5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图4)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广阔的市场。

【错因分析】第(1)题是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因区域特点相同,相近知识的干扰,考生易产生错觉,导致审题、答题的错误。第(2)题是不同区域的比较,因比较对象(工业)的影响因素不确定,容易出现知识迁移错误,对比片面,丢掉答题要点等问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易漏点:①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不仅提供水源,还能在水运(以及防卫、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②资源只想到矿产资源,漏掉水资源,水源只想到水量而漏掉水质。

(2)易混点:沿河流分布易答成沿交通线分布。

材料二

(1)简述艾比湖湖岸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化趋势。

(3)艾比湖湖滨地区是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来源地之一。简述艾比湖湖滨地区风沙对铁路及列车运行的主要危害。

(4)分析艾比湖建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可知,a、b、c、d四地风向依次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和西南风。

2.A四幅图图幅相同,等压差依次为6百帕、2百帕、3百帕和2百帕,但c、d两图比例尺小,可排除C、D选项,对比a、b可知,a、b两地比例尺相同,a气压差大,故风力最大。

3.D由图中信息可知,红枣主产区分布在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4.D国外多数国家没有种植红枣的历史,因而各国消费者对红枣的价值了解不全面,也没有食用红枣的习惯,使得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5.(1)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河谷为主,西、南、东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2)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河流含沙量减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6.(1)位于北印度洋航线中转位置,为过往轮船提供物资和休整服务;位于波斯湾与东亚(中国、日本)石油运输线上,战略位置重要;该岛距印度半岛距离近,与陆地联系比较便利。

(2)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3)位于恒河平原,是黄麻产区,为麻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政府政策支持;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口多,市场广阔;世界品牌优势与该区域生产低成本相结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7.(1)湖岸线下降(向湖心靠近),湖岸线变短。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区域人口增长快,灌溉面积增大,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蒸发更旺盛。

(2)b河(河口三角洲):艾比湖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k河(河口三角洲):沿途取水剧增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第3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一、明晰目标价值,激发内在动机

时间管理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心态。学习时间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首先要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我要的是什么?”这对大多数学习盲目的刻苦型学困生来说非常重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制定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规划。

明确了时间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就要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对每天的学习进行时间安排,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提高自己对时间的应用效率,以价值为导向,效率较高、井然有序,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写在纸上,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它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安排在优先位置,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保证这些重难点问题首先解决,把认为不重要的学习任务安排在次要位置,在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后,再做不重要的事情。

其次,要有积极的心态。要积极引导刻苦型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科学的支配时间,懂得学习、休息、锻炼、娱乐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既要安排好学习时间,又要适当安排体育活动,使体力有所增强;还要适当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调节精神,陶冶性情;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既不太短,也不太长,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以防止大脑过度疲劳,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学习。

二、强调规划有序,学会度量时间

首先,要确保学习规划适合自己。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刻苦型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制定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学习规划。当然这个规划只是老师的建议,具体的实施还要靠学生自己去执行,在学习中不断去调整,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

其次,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刻苦型学困生对时间的安排能力不强,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习度量时间,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例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几道最基本的题目,每一个题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几个题目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如果时间还没到,题目就很好地完成,就可以奖励一下自己,或者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取得进步以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题目数量,但是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最后,确保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刻苦型学困生都有着努力学习的意志,在制定好学习计划后,要按照学习规划和学习时间的安排,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学习时间安排的再合理,没有得到实践,没有收到学习效果,一切都是空话。因此,把合理的学习规划付诸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自我调节,提升管理能力

学生的精力充沛点可能会存在差别,因人而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精力充沛时间段进行学习调节,精力充足的时候,学习效果当然好;倘若精神萎靡,学习效果自然降低。刻苦型学困生应该善于把握自我调控能力,经常保持充满干劲的情绪,依照自己的生物钟,安排精神最好的时段来进行学习。

确定刻苦型学困生学习的最佳时间点,经过长期合理的使用,便可以形成习惯的节奏和规律。一日之中几点钟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有条不紊,时间长了便自成一种用时规律。例如,需要记忆的知识,应该在自己精力充足的时候,记忆力强的时候,有的学生是在早上,有的学生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节,不适合记忆或学习的时候就应该休息,而不是强迫自己学习。合理的安排时间,一定会大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四、善于挖掘潜力,养成良好习惯

刻苦型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不佳,就是因为他们还没发现自身潜在的能力,只知道盲目地每天都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反而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刻苦型学困生的学习精神可嘉,但是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刻苦型学困生要调节自己的心态,重新认识学习这件事,打消内心的恐惧和疑虑,学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己,而不是当做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这种心态一定要调整。对于刻苦型学困生来说,调整自我状态,控制自己的心境,比盲目地努力学习要重要的多。

合理分配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刻苦型学困生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学习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各科的学习特点,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使各科相互平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按部就班,逐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善于调配学习时间,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上遇到疲劳的时候,要么就变换工作方式和学习内容,要么就彻底放松大脑,好好休息一会,让大脑充满活力,缓解一下学习压力,为自己打气,使大脑调控到最佳状态,再开始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要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长时间坚持下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从而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更灵活地调控学习时间。

五、学会积极归因,排解学习障碍

刻苦型学困生,尤其是那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整天看着好像很勤奋,其实,并不是自愿的学习,因此学习效率并不高。例如,有的学困生总是有一种心理上的慌乱,忧虑过度。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刻苦型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扰主要是来自自身的焦虑和恐慌,一方面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够自信,另一方面对未知的知识感到恐慌,既对昨天的学习感到遗憾,又对明天 的学习感到迷茫。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就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正视自身问题,打消心理疑虑,尽量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的合理得当,能够很好地完成,也能够每天都有所收获,看到自身的进步,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收获的乐趣,不让自己去焦虑。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去焦虑,把注意力转移到完成学习任务上,要尽可能地投入,专心致志,在养成习惯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这种焦虑恐慌心理。

六、增强自我效能,实行校本评价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如何完成学习的方法。如教学中尝试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对刻苦型学困生来说至关重要。

教学中尝试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部分,使自评与反思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第4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良好关系 情感教育 兴趣

近些年随着文科综合被列入高考,人们对历史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加之这几年历史考试越来越难,所以摆在我们这些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好历史。

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中提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之前的老师告诉我这个学生的历史成绩是班里最差的,几乎就不学习,我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玩《大话西游》这个游戏上。后来我找他谈话,先从游戏入手,很快我们就在游戏中找到共同语言,接着我看时机成熟了就问他知不知道这个游戏是以什么名著为背景的,他马上说出了《西游记》。我又问他知不知道《西游记》的内在本质,他说作者是借妖魔鬼怪来反映人间冷暖,借孙悟空来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我又问他为什么作者要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呢,这一次他没有回答上来。接着我开始讲明清历史,讲封建制度的盛极而衰,讲专制统治的强化,讲政治的黑暗,讲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等等。在聊天中这个学生慢慢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在随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大幅提高,在高考中历史估分估了85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因为他成绩不好责备他那他一定会更讨厌历史课的,就不会有后来的成绩了,所以换一种方法和学生搞好关系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充沛的感情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华民族以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应该带着以自豪为主,同情为辅的感情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必修二中讲商周青铜器制造时我先出示了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拍到的我与司母戊鼎的合影,通过我与司母戊鼎的对比,让学生更形象地知道司母戊鼎到底有多大(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0.06米),在说到重量(832.84公斤)时,我又以“相当于16个老师的重量”来让学生加深记忆,当然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如此巨大的司母戊鼎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它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场地更需要精湛的技术,所以这件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最大的青铜器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在这节课中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在“三星堆”文化中出土的“神树”,并且展示图片。这是出自三千多年以前的手工艺人之手,构思巧妙,造型奇异世所罕见。在这里又可以让学生的自豪之心得到升华。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如此发达是因为农牧业的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周时期已经齐备,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不时发出赞叹之声,骄傲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对古人充满了崇拜,但是这些成就都是古人用辛勤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留给我们的,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奴隶。讲到这里我把声音放得很低沉也很缓慢,为的是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内容和刚才讲课的内容是大大不同的,一方面我们为辉煌的成就感到高兴,同时我们对奴隶的悲惨生活满怀同情,这种感情上的巨大转折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奴隶买卖图”和许多我在安阳拍到的“人祭”和“人牲”的照片,学生的感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达到了很理想的境界。

历史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的历史教育,因为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国家的兴衰荣辱。当今的时事也离不开历史,越是热点问题越能从历史上找到根源,如果在教学中多引入时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有兴趣学好历史还有很多方法,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是历史题材的,尤其是清宫戏,我们就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切入口,解释也好,辟谣也好,都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如果能再播放一些与史实一致的视频或图片效果就更好了。如果根据自身条件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演讲、参观、考察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育课程衔接

初高中的教育虽然共同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但是初中教育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基础,且高中教育又属于初中教育的发展与继续。对于初高中的教育来说,不仅要有明确分工,还要互相协调,重视初高中阶段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好的帮助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为他们新学习阶段打造良好的一个开端。本文主要针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衔接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对日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也谈型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

第6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较多涉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历史概括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包括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一年级要将概括技能纳入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中,并向学生说明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意义。如,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应当将概括技能目标作为前两个月能力培养的重点,引导学生由语句到篇章、从书本到史料,进行历史概括能力的训练。

2.在概括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当先从课本正文开始,再扩展到课本上或以外的各类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掌握了基本的概括能力后,应当选择较长的材料让他们阅读、概括,采用精读的方法,仔细分析一下,对概括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中学到的概括方法迁移到历史学习中,并与同期教学的语文老师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当布置针对性练习,及时发现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导致概括能力差的原因,是分类的问题,还是语句理解的问题等,帮助他们了解有关概括的程序性知识,针对问题再进行训练。

二、理清历史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迁移能力

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要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头脑中建构出历史主干知识网络结构图,这也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实现学习迁移。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清晰度、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越高,迁移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贯穿起来,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三、历史学习中注意探究学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探究学习,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即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探究历史,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理解历史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论从史出,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史论结合,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方法目标中也要求掌握这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了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幼师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重基础知识教学,轻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2.阅读面狭窄,方法单一。

即便是少有的阅读也有很大的缺憾,内容上阅读面狭窄,目光仅集中在固定的几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师代劳式阅读,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动性,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阅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或是放羊式阅读,完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课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阅读中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产生“厌史”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历史课成为花的时间最多、记得最慢、忘得却最快的科目,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师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

从学科特点讲,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更具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说明历史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说,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2.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质疑和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3.五年制幼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师生由初中升入,年龄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那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学习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思维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已有的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达到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由于入学门槛低,他们的基础素质明显弱于高中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三、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阅读指导,是指教师以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五年制幼师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据这样的学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就必须首先通过学法指导课、新学年导言课、阅读指导课等附加式的专题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1)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在阅读活动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2)历史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学法指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到导向性作用。

2.内化――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渗透式”阅读教学指导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机会,将导读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导读示范和学生的反复强调与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内化阅读方法,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由于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制定出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教学行为密切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3.迁移――通过扩展式的阅读训练,用课内已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课的任务。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习习惯于把目标局限在课本教材,实际上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识沧海一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更宽厚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引入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随意阅览,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定阅读主题,并介绍一些书籍文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写成读书心得,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教师可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书籍外还可指导学生分别制定小组和个人活动的评价标准,或参与部分评价工作。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活动终结后区分出学生活动水平,还在于知道学生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课程新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5.5.

[5]李哲治.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学,2005.11.

第8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 新课程背景 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5-02

高中物理课堂与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其他课堂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物理课堂教育有着独特的特征,高中物理的绝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来自于高中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切实接触到的。但是往往这些知识却又相当的抽象和典型,让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而高中物理课堂的导入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吸引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要让高中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入教学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进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下文中笔者就针对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进行探索,旨在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意义浅析

导入教学对于物理这门知识既与生活联系又十分抽象典型的学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首先,高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与初中物理有着明显差别,强调的是过程学习和结果学习;其次,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较为复杂和困难的,而且一环一扣紧密联系,一旦一个地方没有学好,其余也就会出现空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对于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情绪、激发物理学习欲望、引导物理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是相当重要的。其最主要的意义特征表现为如下三点:

导入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起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有效课堂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导入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晕轮效应,激发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物理学习愿望和动机。

导入教学明确了物理课堂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重点,物理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进行了积极地引导,让物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导入教学方法探索

(一)提高动手能力 加强实验导入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形式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程,在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是占据了整个相当重要的教学部分的。而且,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知识相对抽象和典型,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加强实验导入,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可以将高中物理中那些用语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抛物线”这一章节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应准备好钢珠、尺子、线等实验器具,让学生帮助完成。在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将钢珠拴好,用手做匀速运动,钢珠逐渐变得缓慢。或者让学生抛钢珠,形成抛物线 。而在实验完成之后老师就可以讲述钢珠在匀速摆动下变缓慢的原因,抛物线匀速运动的计算方法。通过类似的实验导入将物理知识生活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积极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导入教学所需时间不多,教师只需要花费一点课前准备便可以大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二)导入物理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世界历史学科和生活历史学科。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入物理知识或者物理概念的历史,通过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进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进行“电磁学”这一章节的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电磁学的历史,以及电磁学家库伦通过扭秤实验发现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的小故事。然后也可以讲述德国人欧姆研究的欧姆定律。通过物理历史的导入让高中生不再感到物理知识的乏味和抽象,而且通过物理学家小故事的讲述也让学生知道了物理学科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的成功,有效引发了高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导入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部分高中教育教学过程都运用到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同样,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物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将物理内容展现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声音,同样也可是是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理。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物理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往后深造过程中的基础。利用高中物理课堂的导入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让教学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 蔡高泉.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J].教学与管理,2010(04).

[2] 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第9篇: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