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

第1篇: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材资源;灵动;历史

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把课本上的内容填塞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只要能说出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不然。历史课堂是流动的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灌输知识的做法只会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黯然失色。历史固然是厚重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巧用教学资源,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如何巧用历史课堂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呢?这需要技巧,更需要认真琢磨。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为例来说明如何巧用教学资源。

一、重视导入框,敢于打破教材顺序

历史教学中,通常我们设计的课堂是从让学生读导入框开始的。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的教学时,我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发现: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读导入框,然后再学习课程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些不符合内在逻辑联系。因为导入框内容叙述的是开封府的商业活动和过元宵节的盛况,这与教材的第一部分联系并不紧密。而本课的第二部分说的是热闹的瓦子和欢快的节日,显然,导入框与此部分的联系更加密切。在此情况下,我大胆地打破教材编排顺序,采用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再读导入框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导入框就为第二部分主题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补充说明材料。由这一事例我们可知,我们历史老师要充分重视导入框的作用,从中我们认识到导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导入,它有可能还起到补充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它安排在讲课过程的恰当环节。

二、联前顾后,用前后插图印证观点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其特点就是“过去性”。这些过去的事情发生在过往的岁月里,现在无法再现,学生不能直接看到。要想让学生对历史有感觉,大脑中有关历史的直观认识,必须借助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由此,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插图。

在学习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材中有一段文字讲述了宋代家具的变化,但遗憾的是教材在此处没有提供与此对应的插图,这不利于学生对宋代家具的变化形成直观的认识,此时该怎么办呢?教材没有直观呈现的地方,正是我们教师大有可为的地方。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上多幅插图中均有家具的影子。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大变革时代》有《商鞅舌战群儒》图,从此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桌子很矮,人们需要跪坐在地上议事。在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繁荣》中有《宋代科举考试》图,这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脚的桌子。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投射了这两幅图,学生通过对比,真切地感受到了宋代家具的变化。我们历史老师应有纵观全局的意识,独具匠心地将教材前后的插图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直观,从而进一步理解历史。

三、挖掘隐性知识,全面展示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要浓缩成到数本教材中,必然会有取舍。编写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将最紧要、最重要的历史知识呈现在我们眼前。可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完整的历史,生动鲜活的历史,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就必须巧用精简的教材展示历史的全貌,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并用合适的方法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如何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呢?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中有《宋代妇女服饰》一图,这幅图就蕴涵了极多的隐性知识。如,宋代服饰的特点是什么?图中妇女从事的是熨衣服的活动,可是当时并没有电,如何熨衣服?学生自然能想到用热的东西来熨衣服,可是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就此向学生补充宋代的生活情形,如何生火,用什么炉子,熨斗什么模样等。本节课中还有一幅《宋代庖厨》插图,从这幅图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宋代劳动妇女的衣服样式如何?宋代人们的主食是什么?图中的小女孩抱着一个西瓜,西瓜的最早产地是中原吗?若不是,西瓜如何传入中原的呢?我们要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设疑、分组探究、课后作业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宋代生活场景,全面展示历史全貌。

一个教师对教材资源开发、运用的能力,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懂得在什么环节运用、怎么运用。好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看教师能否慧眼识别,能否巧妙利用。让我们历史课堂每日都灵动精彩,我们历史老师任重道远,让我们不断求索进步吧!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一、学生分组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个组,一般每组9左右人。这6个组就是本学期各科所需要建立的学习小组,也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这样的小组,要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编号管理。小组一经建立,其正副组长、组员编号在一个学期内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同一小组的成员,在编排座位时应当尽量靠近,以便课堂学习时小组内能就近互相合作交流。学期中座位变动时,也必须是整个小组的移动,不要拆散。

二、课文到组

新学期的第一堂历史课,我把全册教材的查

找、归纳、讲解等自学主讲任务分配到各小组,以便提前准备,能够及时上讲台当“老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共24课,除去4课活动课外,剩下20课需要讲解。第1课、第2课,我按照将要由学生讲课的模式讲,使学生掌握今后自己将要当“老师”讲课的模式和程序。从第3课起余下18课教材,我就将其一一分配到组,每组3课——

第一小组:第3、10、18课; 第二小组:第4、11、19课;

第三小组:第6、13、20课; 第四小组:第7、14、22课;

第五小组:第8、15、23课; 第六小组:第9、16、24课。

这样分配课次,有几大好处:一是都有任务,锻炼机会均等;二是任务明确,便于早做准备;三是三周一轮,负担不会很重。

三、提供提纲

对于交给各小组学生主讲的每一课,教师都应当提前两周向该小组组长提供预习提纲。因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够,对教材难以驾驭,把握不了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也不知道教学要求的高低层次及三维目标如何体现,教师通过提供预习提纲,使上述各项得到较好的处理,弥补学生主讲之不足,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第一小组将于第三周的第一课时主讲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我在开学第一周周一就提供了该课的预习提纲: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预习提纲

第一目 炎帝、黄帝和蚩尤

1、人物简介

⑴炎帝 ⑵黄帝 ⑶蚩尤

2、问题探究

⑷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⑸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⑹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⑺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3、知识拓展

⑻“华夏”一词的来历

4、热点链接

⑼涿鹿之战

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5、问题探究

⑽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⑾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6、热度链接

⑿尧舜禅让

像这样的预习提纲,一般只需要提供一轮就够了。学生通过第一轮的训练,加上知识的增多,经验的增加,他们会很快从中感悟到许多,自己编写出预习提纲来。只是他们拟出的预习提纲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完全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所以需要也必须有教师的及时提示、指导与修改。定稿后的预习提纲,应当一式十份,使该组成员都人手一份,以便于他们做课前准备。

四、小组准备

小组得到老师提供或审定的预习提纲后,就进入小组准备阶段。具体步骤有五:一是任务到人。即由组长将预习提纲中的探究题(如上面提纲中的⑴至⑿)根据本组同学的自学能力、自学条件等情况恰当地分配给本组同学去探究。每个同学都应当至少有一个题目的自学探究任务;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应当分给的任务多些,难度大些;自学条件好的同学(指方便上网查找、家里有资料可查或附近有人可请教),应当分给涉及面广些、难度大些的任务。二是个人探究。

本课,我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主要取自教材中的课中题和课后题,卡通资料框里的部分也常做课内题处理。课外作业采用“分层练结”的方式命题,一般分为基础巩固题和综合应用题两部分。基础巩固题一般是对本课内知识的巩固练习,适应于学困生;综合应用题则偏重于知识的前后联系、拓展、深化,适应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设置作业,能使上中下学生各得其所,都有收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

历史课,我让学生当“老师”的做法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实施一个学年了,效果很不错。开始的第一轮,师生都很忙,那是因为没有经验使然。经过第一轮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他们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准备很早且充分,主讲者讲得头头是道,听讲者听得津津有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和轻松学习。如果不是亲身实践和体验,我还不相信我的学生们能够当好这“老师”哩!看来,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效果好极了!为此,我将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学生得到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题后,就应该着手个人探究。探究办法一般是:读懂教材、上网查找、图书室查找或向他人请教。总之,要求尽可能获得关于本题的最详尽的资料。三是自写答案。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了比较多的资料后,根据探究题目的要求编写出此题的答案。此时的答案还是草稿,可用任意纸书写。以上第二、三步必须在下发提纲后7天内完成。四是老师审订。学生将自己编写出的答案草稿于第8天交给老师,老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其进行审订,在第9天将审订稿反馈给原学生。五是制作卡片。学生收到审订稿以后,将其用碳素墨水笔工整地书写在卡片上,一式七份(课后发给每个组长一套,其他学生可借去抄写或者复印)。卡片的大小、用纸要统一,第一行居中写上课题,课题后标明题号,以便于装订收藏。这一步必须在第10天完成。第11至第14天,有任务的学生要进一步熟悉自己的探究题答案,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图表、影象资料等教具进行模拟讲课(一般在双修日模拟,老师进行全程指导),直到充分熟练为止。

五、师导生讲

学生准备两星期后,就进入老师导讲学生讲课阶段了。仍然以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为例,我是这样导讲的——

㈠、老师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老师指出:原始时代的生活除了从古迹和遗物中能了解到,还能从许多神奇的远古传说中得到印证。板书课题。将预习提纲用投影打出。

㈡、导学第一目炎帝、黄帝和蚩尤

A、老师讲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踞今4000多年,大致在原始时代的后期;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时间和地域上来说,有关他们的传说资料可以和现代的考古资料互为印证,互为钩洹?

B、学生默读第一目教材,思考问题⑴至⑺。

C、老师投影展示《炎帝》、《黄帝》、《蚩尤》图,

学生1简介人物炎帝;

学生2简介人物黄帝;

学生3简介人物蚩尤。

老师随机补充或修正学生的简介

D、引导探究:

学生4讲解——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师生随机补充或修正。

学生5讲解——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三点:①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②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③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学生6讲解——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学生7讲解——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老师提问:为什么不称炎帝为“人文初祖”?(其他学生回答)

E、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8讲讲——“华夏”一词的来历。

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异议,老师随机判别。

F、引导了解热点知识

老师提问: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战争?(其他学生回答)

学生9重点讲讲——涿鹿之战 (老师放影视片断配合讲解)

㈢、导学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G、学生自读本目教材,了解主要内容。

H、老师展示《尧帝》、《舜帝》图,然后指出:尧、舜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请其他两位同学分别谈谈他们有什么高尚的品质。

再问:假如你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你将怎样挑选部落联盟的继承人?(其他学生回答)

I、引导探究

学生1讲解——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禅”字读音shàn与佛教中“禅”字的读音shán的区别。

其他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哪些关于远古的传说。老师随机引导并判断

学生2讲讲——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J、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3讲讲——尧舜禅让

㈣、课堂小结

K、回顾本课所学

1、老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回顾与记忆:

神奇的远古传说

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传说 多年前,生活在 中下游的杰出的部落首领。在炎帝部落联盟战胜。

黄帝和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加上的一部分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蚩尤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为尧舜的尧舜禹时期通过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声称为禅让。

2、学生互相回顾本课所学,加深印象。

L、教师指出:炎帝、黄帝、蚩尤与华夏族的关系,炎帝、黄帝和蚩尤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人文初祖”黄帝是本课的重点知识,要求重点掌握。

在整个新课的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唱主角,始终处在主动学习状态,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只是起着引领、帮助、串联或者主持人的作用。

六、评价与练习

新授部分讲完以后,老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对9位讲课者进行评价:先由其组长组织本组学生互相讨论,形成统一意见,然后由组长谈谈本组同学给9位讲课者的简要评语,并一一打出分数。组长在谈评语时,也可以谈些本组同学的想法或建议。5个组都评价完后,历史学科科代表统计9位讲课者每一位的最后得分交给老师,老师进行简要点评,并表扬有进步的,奖励优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