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材资源;灵动;历史

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把课本上的内容填塞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只要能说出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不然。历史课堂是流动的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灌输知识的做法只会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黯然失色。历史固然是厚重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巧用教学资源,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如何巧用历史课堂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呢?这需要技巧,更需要认真琢磨。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为例来说明如何巧用教学资源。

一、重视导入框,敢于打破教材顺序

历史教学中,通常我们设计的课堂是从让学生读导入框开始的。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的教学时,我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发现: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读导入框,然后再学习课程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些不符合内在逻辑联系。因为导入框内容叙述的是开封府的商业活动和过元宵节的盛况,这与教材的第一部分联系并不紧密。而本课的第二部分说的是热闹的瓦子和欢快的节日,显然,导入框与此部分的联系更加密切。在此情况下,我大胆地打破教材编排顺序,采用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再读导入框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导入框就为第二部分主题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补充说明材料。由这一事例我们可知,我们历史老师要充分重视导入框的作用,从中我们认识到导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导入,它有可能还起到补充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它安排在讲课过程的恰当环节。

二、联前顾后,用前后插图印证观点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其特点就是“过去性”。这些过去的事情发生在过往的岁月里,现在无法再现,学生不能直接看到。要想让学生对历史有感觉,大脑中有关历史的直观认识,必须借助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由此,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插图。

在学习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材中有一段文字讲述了宋代家具的变化,但遗憾的是教材在此处没有提供与此对应的插图,这不利于学生对宋代家具的变化形成直观的认识,此时该怎么办呢?教材没有直观呈现的地方,正是我们教师大有可为的地方。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上多幅插图中均有家具的影子。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大变革时代》有《商鞅舌战群儒》图,从此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桌子很矮,人们需要跪坐在地上议事。在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繁荣》中有《宋代科举考试》图,这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脚的桌子。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投射了这两幅图,学生通过对比,真切地感受到了宋代家具的变化。我们历史老师应有纵观全局的意识,独具匠心地将教材前后的插图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直观,从而进一步理解历史。

三、挖掘隐性知识,全面展示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要浓缩成到数本教材中,必然会有取舍。编写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将最紧要、最重要的历史知识呈现在我们眼前。可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完整的历史,生动鲜活的历史,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就必须巧用精简的教材展示历史的全貌,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并用合适的方法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如何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呢?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中有《宋代妇女服饰》一图,这幅图就蕴涵了极多的隐性知识。如,宋代服饰的特点是什么?图中妇女从事的是熨衣服的活动,可是当时并没有电,如何熨衣服?学生自然能想到用热的东西来熨衣服,可是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就此向学生补充宋代的生活情形,如何生火,用什么炉子,熨斗什么模样等。本节课中还有一幅《宋代庖厨》插图,从这幅图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宋代劳动妇女的衣服样式如何?宋代人们的主食是什么?图中的小女孩抱着一个西瓜,西瓜的最早产地是中原吗?若不是,西瓜如何传入中原的呢?我们要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设疑、分组探究、课后作业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宋代生活场景,全面展示历史全貌。

一个教师对教材资源开发、运用的能力,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懂得在什么环节运用、怎么运用。好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看教师能否慧眼识别,能否巧妙利用。让我们历史课堂每日都灵动精彩,我们历史老师任重道远,让我们不断求索进步吧!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范文

一、学生分组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个组,一般每组9左右人。这6个组就是本学期各科所需要建立的学习小组,也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这样的小组,要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编号管理。小组一经建立,其正副组长、组员编号在一个学期内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同一小组的成员,在编排座位时应当尽量靠近,以便课堂学习时小组内能就近互相合作交流。学期中座位变动时,也必须是整个小组的移动,不要拆散。

二、课文到组

新学期的第一堂历史课,我把全册教材的查

找、归纳、讲解等自学主讲任务分配到各小组,以便提前准备,能够及时上讲台当“老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共24课,除去4课活动课外,剩下20课需要讲解。第1课、第2课,我按照将要由学生讲课的模式讲,使学生掌握今后自己将要当“老师”讲课的模式和程序。从第3课起余下18课教材,我就将其一一分配到组,每组3课——

第一小组:第3、10、18课; 第二小组:第4、11、19课;

第三小组:第6、13、20课; 第四小组:第7、14、22课;

第五小组:第8、15、23课; 第六小组:第9、16、24课。

这样分配课次,有几大好处:一是都有任务,锻炼机会均等;二是任务明确,便于早做准备;三是三周一轮,负担不会很重。

三、提供提纲

对于交给各小组学生主讲的每一课,教师都应当提前两周向该小组组长提供预习提纲。因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够,对教材难以驾驭,把握不了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也不知道教学要求的高低层次及三维目标如何体现,教师通过提供预习提纲,使上述各项得到较好的处理,弥补学生主讲之不足,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第一小组将于第三周的第一课时主讲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我在开学第一周周一就提供了该课的预习提纲: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预习提纲

第一目 炎帝、黄帝和蚩尤

1、人物简介

⑴炎帝 ⑵黄帝 ⑶蚩尤

2、问题探究

⑷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⑸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⑹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⑺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3、知识拓展

⑻“华夏”一词的来历

4、热点链接

⑼涿鹿之战

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5、问题探究

⑽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⑾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6、热度链接

⑿尧舜禅让

像这样的预习提纲,一般只需要提供一轮就够了。学生通过第一轮的训练,加上知识的增多,经验的增加,他们会很快从中感悟到许多,自己编写出预习提纲来。只是他们拟出的预习提纲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完全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所以需要也必须有教师的及时提示、指导与修改。定稿后的预习提纲,应当一式十份,使该组成员都人手一份,以便于他们做课前准备。

四、小组准备

小组得到老师提供或审定的预习提纲后,就进入小组准备阶段。具体步骤有五:一是任务到人。即由组长将预习提纲中的探究题(如上面提纲中的⑴至⑿)根据本组同学的自学能力、自学条件等情况恰当地分配给本组同学去探究。每个同学都应当至少有一个题目的自学探究任务;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应当分给的任务多些,难度大些;自学条件好的同学(指方便上网查找、家里有资料可查或附近有人可请教),应当分给涉及面广些、难度大些的任务。二是个人探究。

本课,我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主要取自教材中的课中题和课后题,卡通资料框里的部分也常做课内题处理。课外作业采用“分层练结”的方式命题,一般分为基础巩固题和综合应用题两部分。基础巩固题一般是对本课内知识的巩固练习,适应于学困生;综合应用题则偏重于知识的前后联系、拓展、深化,适应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设置作业,能使上中下学生各得其所,都有收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

历史课,我让学生当“老师”的做法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实施一个学年了,效果很不错。开始的第一轮,师生都很忙,那是因为没有经验使然。经过第一轮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他们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准备很早且充分,主讲者讲得头头是道,听讲者听得津津有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和轻松学习。如果不是亲身实践和体验,我还不相信我的学生们能够当好这“老师”哩!看来,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效果好极了!为此,我将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学生得到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题后,就应该着手个人探究。探究办法一般是:读懂教材、上网查找、图书室查找或向他人请教。总之,要求尽可能获得关于本题的最详尽的资料。三是自写答案。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了比较多的资料后,根据探究题目的要求编写出此题的答案。此时的答案还是草稿,可用任意纸书写。以上第二、三步必须在下发提纲后7天内完成。四是老师审订。学生将自己编写出的答案草稿于第8天交给老师,老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其进行审订,在第9天将审订稿反馈给原学生。五是制作卡片。学生收到审订稿以后,将其用碳素墨水笔工整地书写在卡片上,一式七份(课后发给每个组长一套,其他学生可借去抄写或者复印)。卡片的大小、用纸要统一,第一行居中写上课题,课题后标明题号,以便于装订收藏。这一步必须在第10天完成。第11至第14天,有任务的学生要进一步熟悉自己的探究题答案,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图表、影象资料等教具进行模拟讲课(一般在双修日模拟,老师进行全程指导),直到充分熟练为止。

五、师导生讲

学生准备两星期后,就进入老师导讲学生讲课阶段了。仍然以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为例,我是这样导讲的——

㈠、老师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老师指出:原始时代的生活除了从古迹和遗物中能了解到,还能从许多神奇的远古传说中得到印证。板书课题。将预习提纲用投影打出。

㈡、导学第一目炎帝、黄帝和蚩尤

A、老师讲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踞今4000多年,大致在原始时代的后期;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时间和地域上来说,有关他们的传说资料可以和现代的考古资料互为印证,互为钩洹?

B、学生默读第一目教材,思考问题⑴至⑺。

C、老师投影展示《炎帝》、《黄帝》、《蚩尤》图,

学生1简介人物炎帝;

学生2简介人物黄帝;

学生3简介人物蚩尤。

老师随机补充或修正学生的简介

D、引导探究:

学生4讲解——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师生随机补充或修正。

学生5讲解——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三点:①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②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③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学生6讲解——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学生7讲解——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老师提问:为什么不称炎帝为“人文初祖”?(其他学生回答)

E、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8讲讲——“华夏”一词的来历。

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异议,老师随机判别。

F、引导了解热点知识

老师提问: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战争?(其他学生回答)

学生9重点讲讲——涿鹿之战 (老师放影视片断配合讲解)

㈢、导学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G、学生自读本目教材,了解主要内容。

H、老师展示《尧帝》、《舜帝》图,然后指出:尧、舜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请其他两位同学分别谈谈他们有什么高尚的品质。

再问:假如你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你将怎样挑选部落联盟的继承人?(其他学生回答)

I、引导探究

学生1讲解——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禅”字读音shàn与佛教中“禅”字的读音shán的区别。

其他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哪些关于远古的传说。老师随机引导并判断

学生2讲讲——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J、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3讲讲——尧舜禅让

㈣、课堂小结

K、回顾本课所学

1、老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回顾与记忆:

神奇的远古传说

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传说 多年前,生活在 中下游的杰出的部落首领。在炎帝部落联盟战胜。

黄帝和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加上的一部分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蚩尤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为尧舜的尧舜禹时期通过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声称为禅让。

2、学生互相回顾本课所学,加深印象。

L、教师指出:炎帝、黄帝、蚩尤与华夏族的关系,炎帝、黄帝和蚩尤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人文初祖”黄帝是本课的重点知识,要求重点掌握。

在整个新课的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唱主角,始终处在主动学习状态,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只是起着引领、帮助、串联或者主持人的作用。

六、评价与练习

新授部分讲完以后,老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对9位讲课者进行评价:先由其组长组织本组学生互相讨论,形成统一意见,然后由组长谈谈本组同学给9位讲课者的简要评语,并一一打出分数。组长在谈评语时,也可以谈些本组同学的想法或建议。5个组都评价完后,历史学科科代表统计9位讲课者每一位的最后得分交给老师,老师进行简要点评,并表扬有进步的,奖励优秀“讲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