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常见意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

第1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第2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关键词]背景 建构 反思

新诗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以《再别康桥》为例,我想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设计好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首先,依据文体背景,诗歌和散文依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可令人惊异的是,现代新诗和现代散文对中学生的影响则有显著差别。中学生都能写得几笔散文,却对新诗的写作望而却步。主要原因在于,新诗至一九一七年诞生以来,时间虽不足百年,却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新诗在意象与语词、自由与格律、情绪与节奏、纯诗化与大众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追求和规范。相较而言,古典诗歌在文体方面的形式和内容表达则为大多数中学生所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新诗文体知识的缺失则给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学习增加了障碍。

其次从课改背景上看,课改虽然进行也有一些年头了,效果如何,恐怕也不能说是很乐观。课改在教材的设置上表现的很充分,知识结构设置较为系统。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演讲、科普文、文艺评论、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化常识和写作等多门类知识。在十多种选修课本中则包含电影、文化经典研读、民俗文化、传记作品、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知识面既有横向的扩展又有纵向的延伸。新诗在教材改革的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必修课本第一单元和选修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均是其确凿的体现。但教材只是课改在思维层面上的体现,它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切实执行,最后才能落实于学生具体的学习中。

再次从教师背景上看,课改的功效遇到最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来自于教师。正是教师对于新诗的隔膜和疏离,才造成了诗歌历史在教育上传承的人为断裂。很多教师缺乏对新诗的认知,甚或用一些片面之词否定新诗的整个成就。新诗继而成了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有了短处而不自知,那在新诗的教学中就会抓不住诗歌的本质情感,只能在所谓的意象和诗美上泛泛而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诗的感受或许就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诗的朦胧了。

最后从学情背景上考量,古典诗歌由于接触较早,又经过两千余年的淘洗,已构成一定的“经典性”,在学习中情感和意象就较为容易接受和把握。新诗虽然在初中学习过郑愁予的《雨说》和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但总体来说,中学生还缺少对新诗的整体感知,诗美的理解多止于形式。这些构成了新诗教学的现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上发挥优势,在教学中就能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从文本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再别康桥》采用了诸多明丽的意象。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云彩、金柳、新娘、夕阳、青荇、天上虹、彩虹似的梦、星辉、笙箫、夏虫等意象就能获得基本的感知。所以老师只选择其中关键的一两个意象进行赏析就可以了。比如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例,把“金柳”“夕阳”“新娘”三个意象贯穿起来讲授,既见联系又见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讲:柳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柳”与“留”同音,有送别、离别、祝福之意。“再别康桥”从标题上看是一首离别之诗,所以这里选用了这样一个意象。上一诗节“作别西天的云彩”,太阳东升西落,选择“西天的云彩”作为意象,暗示离别是在傍晚时分。柳条下垂,随风轻拂,有轻柔、娇媚之感。柳树在夕阳的柔和光线下,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诗人借“金柳”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新娘”美丽而娇羞,妩媚而动人,诗人以“金柳”喻“新娘”自在情理之中了。另外,景为情生,以人喻物,诗人的情感自然便从眼前之景扩展到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第3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关键词:诗词鉴赏语文语感主体性

关于诗词方面的鉴赏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中有许多较为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诗词的鉴赏教学走向有效化以及科学化的道路。不过当前取得的教学成绩,并不能够掩盖当前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联系了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是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相对比较功利化。在高考这根教学指挥棒的指引之下,高中的语文之中诗词的鉴赏教学相对趋向于功利化。在日常教学之中,语文教师侧重于对鉴赏技巧方法的灌输,但是很少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高三教学阶段,很多诗词鉴赏的技巧都如同潮水一般地涌向了学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并不注重诗词鉴赏题目上的质量,反而是比较追求诗词鉴赏题目的数量,希望通过训练上的多多益善,能够压中高考的题目。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对于学生高考成绩的追求,忽视了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极大地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自然规律,丧失了诗性美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要求相违背。

其次,是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进行凸显。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是被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诗词鉴赏通常是缺乏学生的个人体悟,而变成了一种教师个人自己对于题目的解读。实质上,学生才是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的主体,无论是谁,包括教师也无法进行代替和包办。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鉴赏主体,无论是学生的经验、知识,还是这些学生的情感、性格以及思想都是不尽然相同的,所以他们对于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必然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人特色。所以,诗词鉴赏的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作为中心,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不应该以教师的个人审美强加于学生身上。

最后,是教学过程的僵化、趋向于模式化。在整个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之中,诗词本来就是一种具有相对较强文学特征的一种体裁,但是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对这些诗词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而是要求以僵化的解答模式,即是第一解题、第二释词、第三结构、第四总结等类型的手段,对诗词鉴赏的艺术进行人为的切割。而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机械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僵化的教学程序,也极大地削弱了诗词本身的趣味性,也对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抑制。

二、加强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建议

(一)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较高的要求。而就在诗词鉴赏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正是处在于一个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师是有着不可以进行推卸的教学引导责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将主导型的作用发挥得更好,高中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提升自身对于传统诗词的鉴赏综合素质。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更不能够固步自封。因为高中的教材不可能常常进行修改,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自己诗词鉴赏知识的更新,在日常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当中,要如同一池活水,才能够包容各种新的知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传统的中国诗词进行积累以及关注,更要关注到现当代的诗词发展。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不够重视新体诗,所以其所教导的学生接触的数量也不多。实际上,现代的诗词因为节奏明快,意境优美,也可以引起高中生的喜爱以及共鸣。

(二)尊重高中生的个体性差异,将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并且发展自己的过程,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在诗词的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的语感的培养,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的状况,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教师要转变自身对于学生的传统观念,要认识到当前的高中生并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鉴赏主体,不能够刻板地接受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是一个具有完整自我审美价值观的个体。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当中,高中生才是诗词鉴赏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于诗词的鉴赏感受以及审美价值观去代替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以及感受。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且尊重学生的诗词鉴赏的主体地位,并且让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鉴赏过程当中得以发展,特别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性的鉴赏理解。教师在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当中,促进学生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创作以及诗词鉴赏的手法技巧的掌握

传统的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都是和诗词这一种文学体裁的特征以及审美上的追求相互适应的。诗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少,如反语、对比、衬托、双关、通感、互文、夸张、借代等修辞上的技巧,而表现技巧有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等。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对这些技巧的特征以及作用,向学生进行传授,才能够让学生在解答诗词鉴赏问题的时候,用词更为准确。不过,这一方面不能够仅仅依靠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鉴赏实践上的经验进行剖析、体悟,这样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才能够有质的提升。学生要通过这些诗词中不同的意象,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诗词鉴赏对于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于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这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曾祥富.浅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读”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

第4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一、对于“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炼字型”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能力,一般此类题型的题干为:“在这一联中最为生动和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介绍寻找“字眼”和“诗眼”的方法与技巧:“字眼”是一首诗中最为关键和精彩的字,由于炼字是为了写诗,而这个字又是诗句中最出彩的某一个字或某几个字,那么所炼成的字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抓住文章的诗眼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感受整首诗的情感世界。那么应如何判断诗眼所在呢?从诗歌位置来看,诗眼一般位于诗歌的后两句,因为诗人的写作顺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诗往往才是诗歌主旨所在,也就是诗眼所在。从诗歌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二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在汉语中的实际含义就是“炼词”,因为大多数汉语词汇都是单音节词,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所以炼字就分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大类。所谓“实词”指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有所指的汉语词汇,所以在寻找“诗眼”时,应注意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里的动词指的是能够生成灵动意境的词。所谓“虚词”主要是指副词和连词等“无所指、有含义”的词。在古代诗歌中,“炼虚词”的字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情感思想的承接转变。但在高考试题中,对“炼实词”的考查居多,虚词少有涉及。主要的解题方法如下:①找出所炼的字是哪个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字眼”在句子中的内在含义;②将这一字放入诗句中,想象其描述的景象;③该字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对于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考题不知所措,甚至感到一片茫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达技巧指的是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部分,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排比、反复、反问等八种方法;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四种方式;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铺垫、象征、托物言志、白描、扬抑、借景抒情、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开门见山、衬托、渲染、动静结合、照应、正面、侧面等手法。只有扎实地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这里的“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即找出诗歌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描写,就看它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如果采用的是抒情法,则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应该体会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吴激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时,诗歌内容如下:“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表现手法采用的是描写法,从小处入手:采用虚实衬托,以表达作者凄凉感伤的情怀。诗人用虚实衬托的方式,虚写了潇湘山的水画意境,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的美景来反衬关外的疾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忧郁无奈的感伤之情。

三、通过诗中意象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5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有效性;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的语文活动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是长期将语文活动当作常规动作,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或每一个学期中。

语文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对于规范汉语的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常见的语文活动主要包括:课前演讲(主要锻炼听说能力)、诗文诵读大赛(主要锻炼听说能力)、作文互评互批(主要锻炼读写能力)、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主要锻炼读写能力)、话剧及类似舞台剧(主要锻炼综合能力)等。然而不幸的是,据笔者长期观察,语文活动课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代表其在实际中拥有重要地位——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其的理解和采用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认识上,有的教师认为这是花架子,于是,语文活动便流于形式;

其二,在实践上,有的教师认为这仅仅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于是,语文活动便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和“不够深入”这两大痼疾便使得语文活动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可忧虑!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呢?以下以笔者的日常做法为例,就其中几个常见的语文活动展开论述。

一、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

(1)循序渐进,岗前培训

我们班的课前3分钟演讲是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来排序上台演讲的,这从整体上保证了前面的学生能够给后面的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当然了,因为书面成绩和口语表达仍然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于开学第一周演讲的学生,笔者私下里给予他们特殊的“岗前培训”,对他们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如尽量脱稿,目视大家,用语得体,使用肢体语言,如何调动气氛等等。

2.写下题目和语料

如果仅仅是什么主题都能讲,长期下去,学生们的口语水平还是会在一个平面上滑行。鉴于此,笔者又提出了要在演讲前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和语料。写题目是为了锻炼学生们说话要围绕主题,不要偏离主题。所谓语料,是指演讲中会使用到的两个成语或者两句名人名言。写语料是为了让学生们养成锤炼话语的习惯,不要把演讲当做是“吹牛”或“忽悠”,而是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表正式演说的机会,用语一定要典雅、规范、深刻。

3.教师点评,恰到好处

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点评。要么是引申发挥学生的主题,要么是纠正学生演讲中部分的不足(字句、逻辑、主题……),当然了,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意见是极为期待的。没有互动的演讲,是充满遗憾的。

提高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的有效性

1.小论文选题以兴趣为前导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很多事情不是以意义为转移而是以兴趣为转移的,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有益的引导。教师应该思考,小论文选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比如,单纯考据式的选题就令人感到无趣,而能结合最新生活的选题就可以让人有创作的冲动。再如,布置学生抽象地去研究古诗中的各种意象,就不如让学生从某某歌星的“中国风”歌曲(如《兰亭序》、《东风破》、《发如雪》等)中去搜集实例,学生为了读懂歌曲自然能够先搞清楚关于意象的各种知识,如此学习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所谓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的是学生的年级、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等各种实际情况。比如,教师盲目地开列了一大堆书目,却不想想学生去哪里能弄到那么多书?再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却没有想到某些寄宿制学校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网络资源。所以,实事求是才是第一位的。

三、提高作文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1.订好规则,教师主导

互批互改前,教师要定好规则并亲自示范,传授各种批阅方法和批改本次作文的各项标准;互批互改后,教师还要仔细检查互批互改的成效。切忌课堂气氛也的“伪活跃”。

2.深入评改,循序渐进

除了对于错字、错词以及病句的修改外,更要强调对构思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层探究,以及对这些方面实质性的建议。

3.自评为首,提升能力

自我的评改是互批互改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而且是首要的一环。只有自我最了解文章主题、结构、用语的形成过程,自评是一次自我的深刻反思,既要看到相对于过去的进步,还要看到某些方面的不足。自评,必不可少。

4.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要告诉大家,互批互改首先要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要学会首先带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去读别人的文章,对于优点要用红笔强调出来,更可以当面表扬,对于不足之处,表达的时候语气要客观,不可把批改当成了挑剔。

提高原创古典诗词活动的有效性

1.激发趣味,树立信心

古典诗词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几乎就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东西,那么这时候就必须要展示一些之前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利用齐读、分析,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方式,将人家的创作经历说出来,让人觉得其实创作古典诗词也是同龄人能做到的,以此告诉大家,其实你也做得到。

2.讲解规范,强调韵律和结构

要做古诗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很多的要求的,从字、词、句、典故到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乃至意境都是要通篇考虑的。但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同学而言,最关键的是要押韵以及结构。比如绝句和律诗中哪些句子必须押韵,如何押韵;再如填词的时候,各个词牌中的韵脚在何处,都必须提前指出。另外,有的学生貌似填的词的每句话的字数都是按照词牌来填的,但是词性却都没有对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需要多提示。

3.找好评委,发挥带头效应

第6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一、运用微课教学,有效导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中,顺利地导入课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诗歌描绘的内容大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如果在课堂的开始,直接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将自身代入其中,自然也无法很好的把握诗歌的原意。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学生依然保留部分下课的放松状态,此时不宜直接进入强思维活动的状态,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营造与诗歌相关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逐渐将思维过渡到诗歌方面,然后再进行诗歌教学,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致橡树》这篇诗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微课视频视频主题为诗歌中描绘爱情的经典词句,以轻缓柔和的《梁祝》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然后随着词句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幅描绘爱情故事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画面、诗句相互映衬,能够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意境,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运用微课教学,进行诗歌赏析

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词句的赏析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加强对诗歌赏析的教学。首先,赏析诗歌的第一步,需要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诗歌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每一个字的发音,掌握诗歌的节奏、重音等。这一过程需要占据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很难每节课都腾出时间用来诵读教学。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欣赏名家的诵读作品,并不断学习,在早读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诵读的技巧,预习课上所要学习的诗歌。例如,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中讲解了诵读时的要点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诵读的配音。学生可以在了解诵读要点和技巧后,先尝试自己诵读几遍,然后再听名家的诵读作品,逐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第二,应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赏析都是从意境、情感、文学技巧以及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而透彻地赏析。例如,在教学现代诗歌那一部分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作诗歌赏析方法的微课视频。视频中,以比较经典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赏析其中意境的营造、感情的抒发、用词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进行延伸,拓展到现代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明确诗歌赏析的共通之处,进而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赏析中,对于意象的品味与赏析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师要在微课视频中,着重突出这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致橡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诵读,将诗歌中涉及的意象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向学生解释其中“蜡烛”、“月亮”等比较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让学生代入到诗歌中,确定意象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单独赏析并没有深入的象征意义,但结合来看,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三、运用微课教学,把握诗歌感情

第7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v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第8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诗歌用词精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传递着作者的深邃情思与丰富的想象,很能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用特有的韵律、节奏与表达艺术,影响和感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如果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欣赏、评价会感到困难重重。我认为,我们学生鉴赏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把握创作意图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都有着具体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感触和情思。于是,诗人写诗意图往往会通过相当曲折的手段来表现,因此,我们只有做到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自身写诗时的状况,才可能对诗歌的内涵主旨和目的有深切的认识和理解。中唐唐人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看是一首描写生活小事的诗,即新婚妻子不知道公婆的喜好,而让丈夫看看自己描眼画眉是否时髦、到位。其实这首诗是以新媳妇见公婆的情状来做比喻,试探水部郎中、著名诗人张籍对自己的看法。在唐代,科考试卷是不密封糊名的,能否考中与应试举子的知名度和知名官员,特别是主考官的是否看中有关。这首诗构思新颖,语淡意深,广为后人传诵。可见,鉴赏古诗,要准确地理解它,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再如,我们要欣赏屈原的作品当然要明白屈原的家世、经历,特别是他不幸的遭遇,了解当时楚国内外的情况;然后才能懂得他为什么会忠而见疑,为什么一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他仍然那样热爱楚国,宁可死在这里也不肯出国。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痛苦经历,对于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首七律中所表达的极其兴奋的心情便无从有深刻的体认。而对其代表作《登高》的理解只有知道作者胸怀高远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才能识得其中深味。

二、捕捉意象,认清诗歌类型

理解诗歌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大致就可能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诗歌鉴赏题下给出的注释很重要,往往暗示着作者创作的时间、状况和原因。当然题目中也会有暗示,如《闺意上张水部》中“上张水部”表明诗歌所写给对象,就不会误以为是一般的闺怨诗了。

而诗歌是意象即人、事、物等形象勾连而成的,而一些常见意象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月”一般是思乡思人情感的外化,“梅”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等等。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不同流俗的品格。当然,这是作者托物言志,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人生态度。又如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王昌龄的送别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中“江风”、“雨”、“潇湘月”和“清猿”等意象的运用,虚实结合地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关切,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折柳”和“故园”,表达出自己思乡之情。当然,除了写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之外,凭吊古代的人和事的怀古诗抒发着作者对人的缅怀、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边塞征战诗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而闺怨诗多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这个不同类型的诗歌,所使用的意象有别,我们通过对不同意象的把握、理解,便可以比较准确的鉴赏诗歌。

三、理解意境,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的意境指诗歌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就是诗歌中意象表达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思想内容。从诗歌的意象到意境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家或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语言、创作的诗歌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杨万里清新壮丽“小荷才露尖尖角”,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而一些著名诗歌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特点,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通过这些诗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理解其意境,明白诗人创作的意图。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风格是冲淡清远,语言是清新自然,表现真率自然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总之,我们对文字精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的古代诗歌学习,要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类型的特点和常见的表现手法,要学会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境,通过知人论世、外引内联地深入浅出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建泉.浅谈培养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比较鉴赏[J].现代语文,2011(07).

第9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笔者以为,对于高中生,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来鉴赏诗歌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往往可以从对诗歌题材、立意、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入手。

首先,从题材和立意方面比较,将学生领进诗歌鉴赏的大门。

例如,“月”是我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其意蕴历来无比丰富:思念、团圆、幽美、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欢离合等等。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一幅幽雅、明净、恬美的山夜画卷,月色中那抹自在悠然、清新活泼的光辉,洋溢着诗人多少寄情山水、悠然独隐的飘逸情怀?李白《静夜思》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又曾照见过多少游子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杜甫《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又曾照进多少两地相思的梦境?李白《月下独酌》和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亮或为主或为客,曾经见证过多少落拓者的失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那轮年年岁岁只相似的月亮又曾见证过多少世迁、多少沧海桑田?……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理中,幻化出如许纷繁的情思。若是只读其中一首,未必会减去佳作借月抒怀之妙,但若不做这番比较,不对不同立意的写月名篇来个比较观照,如何能品味到同一月亮会有如此多变的情感寄托?又如何能领会,在这些多变的情感寄托背后,其实还有一个不变的审美道理——“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有了这番鉴赏上的比较,学生才能多一次多方参照、思维碰撞的审美洗礼,那一轮看似亘古不变的无情之月,在他们心里,也变得多情起来。

再如,写项羽乌江自刎的史事,历来以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三人的诗作最为著名。杜牧《题乌江亭》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认为,项羽当年如不自己走上绝路,回到人杰地灵的江东,再招兵马,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也未必就不可能。杜牧此诗本就是首翻案诗,而王安石则对杜牧此诗再来翻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亭诗》)直接说项羽当年败局已定,即使再回江东,恐怕他的子弟兵也未必愿意再为他征战天下了。杜牧和王安石对项羽,一个为他惋惜,一个认为失败乃势所必然,而李清照则一改两人对项羽的评价,大声歌颂项羽宁死也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实际上,她这是在借歌颂项羽来鞭挞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生的行径。这三首诗,取的是同一材料,所立之意却各呈异彩,绝不相同。若非放在一起比较而观,又如何能看见它们各自的情思与创造之妙?

在题材和立意两方面进行比较鉴赏,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意象、主旨、立意的把握与领悟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认识到:虽然题材一样,但是由于作者各有遭际,他们笔下的意象和情感会在同一株题材之树上开出姿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认识又将帮助他们丰富鉴赏经验,避免鉴赏的浅表化和单一化,使得他们的鉴赏体验丰富多彩起来。

其次,从诗歌风格方面进行比较,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鉴赏层次。

诗歌风格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与诗人的思想精神、个性气质密切相关。对于鉴赏而言,这是鉴赏的高级层次,也是学生鉴赏的难点。找到合适的比较角度便成为一种必要。对于有了一定鉴赏经验的学生来讲,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从风格相反、相异的作者、篇什入手,能够使彼此相反、相异的风格特点更为突出。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样一比,柳词娇婉细腻与苏词豪情万丈、睥睨天下的特点,两相映照,分外鲜明。

2.从风格相近、相似乃至相同的作者、篇什入手,可以增进对某种风格的深层把握。

若拿高适的《燕歌行》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而读,那边地荒凉苍老的奇景,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战士们豪迈的情怀与深广的忧愤……在我们眼前一一铺开的同时,他们诗歌中所共有的意境阔大、气韵沉雄、悲壮激越的风格也就被感悟得更为深切了。

3.从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篇什入手,可以使我们对该作者的认识更为全面。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知道了苏轼睥睨天下的豪情,也知道他潇洒豁达的情怀,还了解他笔下力敌千钧、气象万千的壮阔景象,更钦佩他开创豪放一派的气概。但是,如果仅仅只有这些,苏轼的形象就被定格在“豪放”的标签上。正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让我们看到了豪放之外的苏轼,那个一片深情、柔肠百转的苏轼。只有看到豪放和婉约的两面,才能全面把握苏轼、领悟苏词。

当比较成为学生的一个鉴赏习惯之后,拿到一首诗,他们就能很快地联想到与之或者相似、或者相同、或者相反的其他诗歌,将它们放在比较的思维坐标上玩味欣赏,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渐渐培养起纯正的艺术趣味。而为了更好、更方便的进行比较,鉴赏的渴望则会驱动学生大量阅读,掌握更为丰富的比较素材,进行更为精微细腻的鉴赏。学生的鉴赏兴趣和艺术趣味将在一个良性循环中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丁帆,杨九俊.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