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外贸经营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经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贸经营模式

第1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境外营销中心外贸渠道模式

    一、境外企业营销中心的概念及作用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企业营销活动由国内延伸到境外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等从母国传向所在国消费者所经过的路径节点。它是一些达到一定条件的企业共同参与组成,在境外注册的联合体,并委托一个机构管理。建立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开展跨国经济活动,既是一种销售行为,也包含了企业对外投资和企业品牌、企业信誉等传递行为。它不同于我国早期进出口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贸易公司,也不同某单个生产性企业在境外设立的营销中心。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本身不经营产品,只提供场地和管理服务,包括建立网站。

    这些进入中心的企业可以利用其场地展示或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宣传自己的品牌,联系国(境)外客户,签订进出口合同,提供售后服务,收集当地信息,甚至还可为本企业引进资金或项目,其作用远远超过以往设立的境外公司的职责。同时,因为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不仅涉及到产品、服务、资金、人员等转移,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也涉及国内外经济政策、法律、国际市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其运作更为复杂。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作为一个新的进出口渠道模式,对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境外市场开拓。二是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四是收集市场信息。

    二、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发展策略

    1.区域布局策略。在什么的国家或地区设立营销中心,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是所在国本身的市场容量,还有它对其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布局合理,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反之,企业资源可能会被浪费,还可能拖累企业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在设立之初,一般应考虑三大因素。

    (1)产品或服务进出口相对集中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企业可通过对自己进出口业务发展的经验,在业务量相对较大的国别或地区市场与其他企业共同协商设立企业营销中心。我国目前可由当地的商务主管机构出面协调,在本地进出口产品主要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委托境外机构管理,组织企业自愿加入,通过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巩固对国外市场出口。

    (2)打算开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国别或地区市场。有些国家虽然目前不是本企业主要出口市场,但当地经济发展很快,或对企业产品有潜在的需求,可考虑设立营销中心,让当地消费者可以经常方便接触产品或品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信心,从而实现对外出口。

    (3)出口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别或地区市场。在本企业已有出口的国别或地区市场,由于同类企业或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为保住或扩大本企业或本地企业出口市场占有份额,可设立营销中心,以及时反馈当地消费者需求信息,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设计、花色等,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达到出口之目标。

    2.职能定位策略。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功能与企业有所不同,主要是围绕入驻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服务,支持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其职能主要包括:

    (1)企业产品或服务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在营销中心设立专门的展示厅,长年展出入驻企业的实物及资料,让当地消费者有一个比较直观了解企业的机会。建立中心网站,并进行相应维护和信息更新,为入驻企业与当地客商之间传递信息提供一个平台。

    (2)当地采购咨询接待、国内外客商联络。境外企业营销中心为入驻企业在当地寻找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双方的技术、专利、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等开展双向合作。也为企业寻找客户或向周边市场拓展,发展出口业务。同时还帮助企业进口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还有必要提供涉及有关制度或法律的服务,包括公司注册、银行金融、物流、产品认证、法律、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方便入驻企业尽快熟悉境外市场营销环境。

    (3)与当地商会、驻外使领馆联系与沟通。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利用其驻扎当地的方便条件,主动参与当地各类商会、协会活动,接洽当地政府、商会、协会、商界人士,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同时组织入驻企业参加当地商会组织的展览展销会,或组织当地企业到中国参观或参展等,促进贸易投资合作。与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保证境外人员或财产安全,维护入驻企业利益。

    3.政策引导策略。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走出去”,需要强化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牌,完善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落实支持项目,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出口。

    (1)提供制度保障。中央或各地方政府可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关加快推进境外企业营销中心建设的办法,落实专项资金,对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营销中心给予支持。发挥扶持引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营销中心进入境外主流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国内外资源整合、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境外营销网络,促进国内生产与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生产对接,提高进出口效益和水平。

    (2)明确扶持内容。中央或地方政府在重点市场的布点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对境外营销中心场地租用或购买提供资助。根据产业、出口商品、市场的结构特点,确定入驻企业名单,减免入驻企业产品展示费用,对企业参加当地的展览展销活动的人员往返交通、摊位费提供资助等。

    (3)绩效考核奖励。跟踪服务政府支持的境外营销中心项目建设,每年组织运营业绩等经营情况评估,对取得成效的营销中心和入驻企业进行考核和业绩奖励,提高入驻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积极性。

第2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 新经济 外贸企业 战略转型

在欧债危机仍未过去、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情况,欧元贬值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欧出口,降低了外贸企业的利润,直接危害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

一、新经济背景下外贸环境的变化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指用创新来引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立足于国内以及国际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伴随着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展,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外贸条件不容乐观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另外,大多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享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技术要求的门槛不高,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这就使得我国一些原本比较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贸易环境趋于恶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及各种贸易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由于各发达国家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其产业和劳工福利,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及利益相关者,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也给许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增添了阻力。发达国家为了抵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设置人为限制。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不如人意,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外贸企业的短命现象如此普遍,其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外贸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局限于短期的眼前利益,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在产品价值链的利润丰厚的环节进行生产,尤其是应高注重品牌的建设。

二、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家而言,毕竟长期以来外贸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升外贸企业竞争优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尽管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外贸产品结构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依然是以纺织类、电子产品、钢铁制品或者是半成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些产品一般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对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使得我国的在对外贸易容易受到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阻挡。因此,我国政府以及外贸企业应该加快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与使用,积极地调整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争取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也是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开拓新的外贸市场。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几个地区占到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外贸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外贸风险被放大。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自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调查,这客观上要求国内的外贸企业开辟一些新的外贸市场,例如非洲、南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这些新的外贸区域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同于以往的发达经济体的,这就迫使国内外贸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以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改变外贸企业单一的经营发展模式,向专业化和专营化的企业经营模式上转型

目前国内众多的外贸企业,其经营模式一般采取企业加业务的皮包经营模式,在接到国外的订单之后再联系国内的加工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进行订单式生产,这种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及经营的低风险。但是也存在着质量、工期、服务等不利于在经营中求发展的弊端。在如此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外贸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经营道路,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服务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差异化蓝海经营战略,这对于外贸企业长久、稳定的经营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第3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

第4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 核心竞争力 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第5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一、国际贸易企业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利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国际贸易企业做解剖,可以发现,作为流通型企业,其传统经营模式是简单的中间商模式——转手买卖,在价值链中没有或很少参与额外的生产作业和服务,基本上不涉足技术开发。它所创造的价值为购价和售价之间的差额,即流通差价。这种赚取流通差价的经营方式,在新的环境下很难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取综合经济效益。

同时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营销渠道的创新和交易方式的改变,促进全球形成统一的虚拟交易市场。网上交易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通过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不同组合,使传统的“出口厂商—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厂商—消费者”的商品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供求双方可便利地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商务磋商,完成进出口业务操作,从而使以收购加出口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传统国际贸易企业存在的市场基础逐步丧失。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供应 链和价值链运作环节较短,上下游产业协同效应差。部分大型的国际贸易企业虽然投资项目较多,但不能很好的发挥价值链的协同效应。完整的贸易流程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的分销渠道,客户订购,要素供给,研发,生产,营销和许多其他活动均是环环相扣的,价值链中各环节基本上是按照局部的目标运行,这些局部目标加起来并不一定能使价值链整体性能达到最优,而且很可能相互冲突。但许多国际贸易企业仍在沿袭传统的贸易方式,即靠压低国内收购价,抬高国外报价获取利润,对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客户满意度方面重视不够,对终端市场的控制和反映能力弱,与供应商、分销商关系相对较简单。公司内部诸多经营资源难以有效共享,竞争多于合作,分散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得不到整合,风险得不到分散,难以发挥出整体协同效应。

二、供应链与价值链联动优化的路径选择

国际贸易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需要以贸易为核心,不断探索贸易创新方法,推动整合的协同效应。一是可以帮助企业有条理地了解公司资源增值过程,从中把握业务工作的重点;二是了解价值链、供应链中各项活动的联系,从中寻找和提炼竞争优势;三是站在最终客户的角度评价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现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四是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体系最优化,便于抓住价值链关键活动使其他一切工作围绕并服从于它展开。

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联动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内在联系和价值链间的联系中。这两种联系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在联系是指价值链和供应链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混合或加总,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一个系统,即系统集成。在这个系统中,各项活动存在一定联系,并体现着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或者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来自单独活动本身,也可来自活动间的联系。作为企业构成基本活动的重点是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辅助活动的重点是从工厂收购产品或采样,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应链构建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国际贸易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最优化与协调。国际贸易企业为实现总体的经营目标,首先,应当在各项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上进行最优化的抉择,以获得竞争优势。在最优化和协调过程中,国际贸易企业需要大量信息去认识形式多样的联系,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其次,价值链间的联系指价值活动不仅存在于国际贸易企业的价值链内部,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国内和国外企业的价值链之间。其中最典型的是纵向联系,即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与国内生产厂家和国外客户之间的价值链联系,使得各价值活动的有效协调和相互支持。

国际贸易企业供应链和价值链联动的意义在于两者产生的协同效应,使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和终端用户共同获益。理论上分析,联动的方式包括营销方式的差异,新分销渠道的建立,纵向整合的差异,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等都有可能帮助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分解——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保持企业的垄断优势,关建是保持其价值链上的战略或关键环节垄断优势,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垄断优势。国际贸易企业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进出口上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其相应的组织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国际贸易企业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协调能力作为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很多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完全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尽量利用市场以减低成本,增加灵活性。未来国际贸易企业将会逐渐将价值链中非核心环节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实行价值链外包战略。国际贸易企业集中于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战略环节,通过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不断优化内部价值链,同时又可以多种方式与价值链中其他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高度协同和紧密合作,从中获得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整合——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产业链中分散的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贸易企业加强生产、营销和物流的协调管理,实行资金互补、资源信息共享等都会降低运营成本。整合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中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资源,有助于发挥系统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1)后向一体化:向价值链上游产业延伸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消失,在整个国际贸易环节上,原来国际贸易企业以供应为主的生产商之间将会打破原有的供销平衡,进而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胶着状态。国际贸易企业只有在整个供应链中掌握主动权与控制权,才能有效地控制住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形成强势竞争力。传统的国内收购制面临着挑战,向国际贸易企业直接供货的国内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将提高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国外进口商由于直接从国内供应商采购而缩短了进货渠道,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企业的进口订单,其讨价还价能力也相应提高,这些都将直接缩小国际贸易企业的盈利空间。国际贸易企业原来靠压低国内采购价格、抬高出口价格以赚取利润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因此,国际贸易企业将需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其建立起高度的信息共享,利用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如果国际贸易企业着重建设自己的货源基地、贸易重点转移,完善增值服务,向价值增值多,利润丰厚环节转移,则可考虑投资建厂,控制货源。为控制货源、降低成本而投资建厂,投资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国际贸易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力进行考虑;可以利用其在海外的专业化市场销售网络以及自主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并扩大价值链下游的最终客户的增加值,降低投资风险,把握价值链中价值贡献度较大的服务功能,如报关、商检、运输等服务的质量。

(2)前向一体化:向价值链下游产业延伸

同供应商一样,分销商和最终客户对国际贸易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企业要加强与价值链下游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环节的联系,构建高效的营销价值链。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谁拥有销售网络,谁就能聚集生产企业。国际贸易企业要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要以多种方式在国内外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销售网络。这样既可以尽快获取最新国际市场信息,又可以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快技术创新,增加经济效益。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和全球性采购集团的大规模涌入,国际贸易企业要尽快融入全球供应链当中,真正与开放式的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相适应,尤其是与国外成熟的营销模式接轨,成为专营进出口业务的全球性供应链管理商。

(3)横向一体化:向供应链两侧延伸

国际贸易企业可选择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融入其全球供应链中,与其一起进行生产、营销和研发活动,充分共享跨国公司成熟价值链的核心能力带来的利益。建立战略联盟后,国际贸易企业可借助跨国公司的营销渠道和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和竞争对手的状况,从而强化自身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3、 多元化——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

国际贸易企业应该对内部相关业务之间进行整合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价值网络的最优化。价值链呈现网络化的原因,在战略层是由于国际贸易企业在发展壮大后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水平一体化战略复合交融形成的。图1反映了集团化的国际贸易企业产业链在多元化进展中的网络化演进过程。

如图左所示,集团化的国际贸易企业子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业务战略单元的纵向通过经济纽带联合成为集团的一个子集。通常业务战略单元以产业为一个大的聚类,通过产业的界限来区分不同的业务战略单元。在一个单一的业务战略单元中,各子公司作为相应产业链的一个或若干个环节顺次纵向联系。如A1—B1—C1形成产业链段1;A2—B2—C2形成产业链段2;A3-B3-C3形成产业链段3。一个国际贸易企业集团包含多条产业链段是多元化战略的必然结果。而图1反映了集团多元化战略是由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实现的。即集团在业务单元2的纵向环节A2是通过集团公司与子公司B1,C1共同实行相关性横向战略实现的。同样,A3是B2,C2的横向扩张形成的。因此,国际贸易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以及集团子公司的横向多元化行为使得集团价值链呈现网络化,如虚线框内所示。在网络化的价值链中,子公司成为产业交融的结点。

第6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经营;战略转型;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39-02

1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影响因素的不断增多,给我国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使我国国有外贸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进一步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进行转型,也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转型是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内容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要明确。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改革的原则、方向与动力。而企业发展目标则是企业对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体现出企业在某一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经营方向;②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当前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存在哪些优势、劣势、威胁与机遇,进而有效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③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出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差异性,进而有利于企业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战略方案。此外,企业也可以根据差异性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成本问题,制订出有效、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案[2]。

2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原则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要适应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展的需求,因此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长期性,经营战略的转型应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生存与发展目标进行的规划;②竞争性,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超越竞争对手,可以说,竞争优势是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③动态性,由于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经营环境、行业环境、宏观环境等,只有在这些影响因素相对稳定时,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④整体性与全局性,企业经营战略转型应以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强调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如生产、人力资源、研发、销售等,可以说,企业经营战略转型主要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全局性[3]。

3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分析

31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优势

由于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事业时间较长,对外贸行业的相关政策、操作流程等相对熟悉,有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与交易渠道,且国有外贸企业属于国有资产,其背后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工作收入稳定,待遇优厚。

3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劣势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战略定位不明确,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有外贸企业实行的传统经营战略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定位不明确;②企业管理机制严重落后,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经营管理模式仍采用粗放式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进而导致企业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③企业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大多数传统国有外贸企业都实行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方式的利益逐渐下降。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承担仓储物流、汇兑、收汇等风险,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性较大、收益较小的现象[4]。

33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威胁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威胁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贸易方式的转变,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交易的无国界、无区域等的限制,对传统实体外贸经营方式带来很大的威胁;二是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随着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有外贸企业不再独自享有许可证、配额等优惠政策,实现了进出口经营权制度的转变。

34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机遇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体制改革与国际贸易环境两个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不再归属于国家相关行业管理,而归属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这种管理形式的转变,使得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与其他形式的外贸企业一样,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利益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国际贸易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方面给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经济市场范围,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带来了机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5]。

4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思路

41 以整条产业价值链为重心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将企业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经营的整条产业链,开发整条产业链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品,进而使企业获得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42 以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为重心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在进行现有资源整合过程中,致力于整条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方面,进而有利于企业获得该环节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我国进出口主要业务之一纸制品,经过长期的发展,纸制品已具有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竞争力。

5 结 论

通过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有效促进我国国家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有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实现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李佳佳,刘心如案例研究对制度基础观战略理论建构的贡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2011:131-132

[2]贾晓军,刘玉玲,李晓丽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1):101-102

[3]彭晓平,李建伟,张双城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因素识别――基于出口转内销型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4):123-124

[4]王晓云,王剑敏,秦玉平河北省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模式重构研究――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研究(上半月),2009,20(2):126-127

[5]雷利君,陈石坚,时玉梅SM中国分公司加工贸易经营战略转型研究贸易战略转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7):122-123

[6]罗孟波,范颖彦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

第7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运 现代物流 转型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66-01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货运业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加入WTO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入世后我国货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货运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 国际货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必要性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国际货运企业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而赚取利润佣金或运费差价的利润空间将不断受到挤压,此时应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思路,走上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之路。

1.1 外贸经济的持续发展,使货代物流市场潜力巨大,成为投资热点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外贸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外贸活动将进一步升级,对在外贸活动中的国际货物运输各环节的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货代和物流将随着外贸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发展,将呈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成为中外投资者的投资热点。因此,代表当今最新服务理念和最佳服务方式的现代货代物流服务,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外贸活动之中,并将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货代行业实行全面开放,形成三足鼎立,竞争进一步加剧加入WTO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对内开放的力度和广度,加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这将使民营货代企业成为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随着WTO后的全面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崛起,国外的大公司如DHL、UPS、APL和马士基等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对我国传统的国际货代公司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中外运、中远等国有大型企业正积极地抓住市场经济发展机遇,由传统的货代向现代物流转型,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将成为中国货代市场的主力军。届时,外资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很快发展成为三支劲旅,在中国的货代和物流市场激烈角逐,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造成中国货代市场的竞争加剧。

1.3 货代市场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货代采取新的经营模式,提供增值由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增强,随着贸易活动市场与贸易活动与贸易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企业对于货代企业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范围以及时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船公司纷纷采取服务延伸战略、实施营销一体化,提供集承运、货运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以差价和订舱金为盈利目标的传统货代产业的生存基础,迫使货代行业不得不向新型经营模式与服务模式改变,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增值,加快向现代物流的转型速度。

2 国际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对策

目前,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国际货运企业为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一些货代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经营特点,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市场适应性调整。货代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操作理念为:立足货代主业,拓展服务范围,突出服务特色,向服务综合性发展。

2.1 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专业化是培育货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最擅长的业务,是企业品牌、主力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资源优势的外化。国际货运的业务范围十分广阔,专业化服务的内容就是要求货代企业以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空运、集箱、拼箱、海运、租船、仓储分拨、物流配送等业务上选择其中的一、两项作为主业,在市场开发、企业战略、人才选用、管理规范等资源配置方面采用密集型的营销策略,稳扎稳打,滚动发展,最终成为市场领导者,达到制胜的战略意图。通过专业化服务建立货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前提条件。

2.2 发展多式联运,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规模化经营现在的国际货运公司在运作中充分运用掌握的信息资源,为适应世界各地对外贸易的不同管制和客户的特殊要求,基本上都是把运输、仓储、加工、包装、报关、报检等运作“外包”给境内外其他企业,具有 “虚拟经营” 的性质。货代公司应该充分发挥“虚拟经营”的能力,开展多式联运业务,与海外企业合作构建国际多式联运系统,通过联合、重组和合并,建立战略联盟,整合货代和物流资源,推动其本身发展壮大,实现资源、资金、网络的规模化经营。中国货代业应将此作为中国货代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合理配置其现有资源、推动其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2.3 构筑信息平台 ,建立国际网络,实现网络化经营大规模的联合操作既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业务,又能保证国际货运业务在全球拥有一条畅通的信息道路,相应地会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际货运企业的信誉和利润也会上升。现代物流只有在通信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才能得以流动,才能实现网络的快速信息采集、分析和传递,才能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虚拟经营,构筑信息平台,建立国际网络,实现网络化经营。国际货运企业通过全球化信息平台降低系统的整体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系统对单个结点的依赖性,增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国际货运企业建立综合信息网络,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为物流合作联盟成员及客商提供自助信息查询、自助电子商务、自助运作行为和运作信誉监控,通过服务平台获得更多发展和利润的空间。

3 结束语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行业,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经济中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国际货运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实现货运业向物流业转型,这是货运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炳达.国际货运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

第8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2010年,我国外贸出口取得高速增长,全年出口1.58万亿美元,增长31.3%,此增幅处于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如何正确看待2010年我国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我们认为,以下情况值得关注:

(一)上一年外贸出口基数较小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欧美经济大幅滑坡,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我国外贸出口一度低迷,出口不增反降,全年出口1.2万亿美元,下降16%,为我国1978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在2009年出口基数较低的基础上,2010年出口增长31.3%,其实不容盲目乐观。因为,与2008年相比,2010年出口的年均增幅仅为5.1%,此增幅属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2010年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

据对厦门的外贸企业调查,2010年,企业出口商品报价比2009年普遍上涨,平均涨幅在15%左右,而商品出口数量并没有较快增长。特别是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如纺织服装、鞋帽、工艺品、玩具、农产品等涨幅更高,在20%以上。出口商品涨价,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上升,2010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4.72%;另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从而推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据部分企业反映,2010年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达20%~60%,用工成本上升达50%。粗略测算,涨价因素推高了出口增长约10个百分点。

(三)出口企业利润水平越来越低

从厦门市的情况看,2009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重度影响,企业出口利润水平还能达到8%左右,而2010年出口额虽然大幅增长,但企业的利润水平却被大大挤压,只有3%左右,有些商品出口甚至处在亏损的边缘。这说明外贸运行质量事实上是下降的。

以上分析表明,2010年度我国外贸出口虽然取得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脆弱的,是缺乏后劲的,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这种高增长背后的“虚增”,切不可盲目乐观。

二、2011年外贸重点工作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还很复杂,外贸形势还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为此,建议2011年的外贸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要为外贸企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主要工作建议:一是重点建设并培育优势出口商品基地,带动产业链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延伸价值链,增强出口后劲;三是鼓励基地企业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四是帮助企业搭建经贸平台,开拓国际市场;五是探索多种贷款方式,多角度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六是加强对外经贸的深度交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优势产业的转移;七是激发和引导外贸企业的创业热情,为推动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贴近企业着想,及时解决企业最迫切的问题;九是关心企业经营者,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第9篇:外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外贸;汇率;通货膨胀;技术壁垒;职业经理人

纺织品是中国的出口支柱产业之一,在穿衣消费、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1—12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达2 065.4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23.6%,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本信息来源:中国绸都http://168tex.com/NewsView-157586.

html)。在过去的2010年里,中国纺织产品面临着复杂的出口形势。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较上年有一定好转,发达经济体的私人消费需求改善、企业库存回补动力较强;而另一方面全球复苏基础不稳,诸多新的风险冲击着全球经济的恢复秩序;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各国汇率摩擦矛盾,技术壁垒等问题将全球贸易也拉入了低热度“贸易战”旋涡。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201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将更为复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主权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必将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旧的经营战略模式急需转换。

一、目前中国纺织品外贸企业经营的形势分析

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出口的单价上升太快。棉花作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所有纺织原料的40%以上。始于2010年9月份后的棉价飙升,使得棉质布料的价格上升120%(见图1),其他化纤类的材料也有较大程度的上升。由于美国的宽松性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纺织品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扬大大抑制了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如果算上关税和运输费用,中国的纺织产品对比东欧国家已经没有任何优势。2010年棉花的价格波动史无前例,造成很多企业没法报价,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

2.人民币缓慢升值,抑制出口增长。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8 000亿美元,纺织品贸易的顺差积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储备过多也反应中国进口总额过低,国内需求过弱。同时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禁售,更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人民币缓慢升级的趋势还是难以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外币报价将增加或者保持原价由此而造成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将下降。从实际影响看,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单边升值是中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1990—2005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会引致中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增速降低0.596个百分点。

3.人才流失及家族管理模式急需转变。纺织品外贸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目前普通劳动力资源供求还处于相对平衡的阶段,只要企业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付合理的薪水,用工荒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相比于此,我们大部分的纺织品外贸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纺织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因此很多高层次的人才都得不到机会,即使少数企业能为这些高层次的人才支付高薪,但由于管理理念及经营模式的落后还是留不住人才,所以纺织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集中于欧美的纺织品采购及港台的技术类加工行业。在纺织企业的发展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组织结构简单,责任明确,凝集力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这套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的企业发展。 有学识、有能力的亲属毕竟不多,其整体经营效率将随企业规模的增大反而下降。

4.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将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其实技术性壁垒并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措施,而是欧美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纺织欺诈及滥用人权,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一些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其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中国纺织企业为获得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必须通过多项工厂健康及环境评估、实验室测试、人权考核,例如ISO9000,ISO14000,OekoTex Standard 100,SA8000等认证,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合理的方面是部分技术指标过高,不实际,使得部分纺织企业有点消极。比如北欧的印花类床单和被套都是60度水的洗涤,令国内的多数企业在很多方面达不到其技术要求。其实用60度水去洗涤床单是很大的能源浪费,而且也不能消毒,30~40度的水洗更合理。

二、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转换经营战略模式

1.改善原有的企业价值链。中国大多数纺织品外贸企业的价值链的主体活动包括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我们只有改善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够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纺织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略有优势外,其他方面还需要做多方面的改进。首先,要坚持自主开发产品,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是OEM代工,生产的都是外国设计师的作品。纺织品企业都是从这里第一步开始的,也是中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果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毫无疑问产品的附加值将大大提高。从OEM定牌加工,再到OEM自行设计的定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企业才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然后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企业从成本领先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过渡。其次,企业要着手前后一体化的活动,就此才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例如并购原材料厂或后处理工厂。最明显的就是羊绒产品的企业,其原材料成本超过了80%,如果工厂自己控制羊绒纱线,其产品成本将下降10%。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香港知名的制衣企业溢达集团,从事的是从种棉花到生产成衣的一条龙服务。最后,要注重质量管理。由于纺织品大多数由手工生产,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放松质量管理的代价去节约成本是最不可取的。现在几乎所有的外商采购都要对中国的出口纺织产品进行品质检验,说明买家还是不放心。免检才是中国企业奋斗的目标,如果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好,可以达到免检的要求,买卖双方的成本都会下降,所以采取有效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尤其重要。总之,企业价值活动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战略优势,即差异优势和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强化企业与众不同的竞争地位,成本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改善原有的价值链,企业可以确定不同价值活动的成本或差异特性,选择恰当的战略方案;同时这种分析又是针对具体活动展开的,因而有利于提出具体内容的战略活动,完善经营战略方案。

转贴于 2.尝试国际化经营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得到改善后,企业必然会产生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对于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品外贸企业,可以尝试国际化经营。其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必须“走出去”,企业可以海外办厂,寻找劳动力资源比中国更便宜的国家,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国。香港纺织业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现在大陆也有很多纺织品企业在海外办厂了,但是规模还不是很大。纺织企业海外办厂,必须注意产业链,当地法规,当地人才等问题。 企业“走出去”不是为了转移落后,而是要更好的开拓海外资源,从而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其二,企业要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中国的海外企业大多是欧美采购商的OEM工厂,如果能积极的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企业的市场无疑将得到扩大。从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入手,必须设计出当地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有些市场是本来就存在的,企业只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就行,但是企业同时创新设计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市场将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其三,企业进行集团式国际化,也就是说集团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相应的市场,各分部之间有原材料供应、辅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船运等多方面的业务往来。企业可以结合各个不同国家在某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在全球竞争方面产生优势。另外,集团式的国际化公司在税收方面也可以找到最优的缴纳模式。

3.培养人才,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或国有终身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企业的运作。不论是私有还是国有,现代企业运作的最佳模式是企业股份制,职业经理人管理,而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自己来管理。从美国企业的发展史来看,其已经为中国企业树立了成功的典范。比如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其几大股东从来不直接参与管理,只负责管理者的任命和分红。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要注意几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第一,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国企业大多缺少技术和管理型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一般都不开发设计产品和技术创新,从而使国内纺织类高校毕业的高端人才不能发挥其才能,所以很多此类人才要么转行,要么到外资纺织品企业就业。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大批纺织专业人才的发展潜力。企业要想有全球的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人才。只有有了好的人才,企业才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建立对职业经理人有效管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现代股份企业采取年薪和股票期权,风险抵押金等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激励与约束,只有在激励的同时约束机制也要跟上,才能有利于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关于约束机制。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约束,一是当事人之间的约束,即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约束,二是激励机制中体现约束,因为没有约束,激励会把人惯坏的,期权是更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首先是法律约束;其次是团队约束以及道德、社会舆论约束。由此可见,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对纺织企业尤其重要。有了相关的职业经理人机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主之间才能建立信任,从而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4.技术及经营理念更新。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外贸企业都还是处于低技术的阶段,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最先进的纺纱、织布、印染、后处理、车缝等机器都是欧美和日本垄断的。只有西方的机器进行技术换代了,才会把落后的机器卖到中国,所以一些先进机器或者特种的布料中国还只能从欧美或日本进口。由此看来,中国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克服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首先,必须大力投资进行技术设备开发。中国外贸纺织企业发展二十多年了,但是技术设备还比较落后。绝大多数纺织设备企业都只热衷于仿造国外的设备。其实这并不是学习,中国企业要做的是主动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使纺织品向精加工方向发展。技术设备涉及到中国的全面发展问题,必须提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高度。其次,要加强对生态纺织品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业尽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致癌化工料和甲醛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一直是按西方国家的要求在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如果中国自行建立的要求都在欧美标准之上,技术壁垒也就不复存在。最后,中国企业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欧美采购商的评估和检测,而是要用创新的经营理念去管理企业和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杨锁廷.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产业用纺织品,2002,(11).

[2]沈才胜.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国际市场,2007,(2).

[3].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企业管理报,200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