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手术室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术室风险管理

第1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所有患者理解能力及语言交流均良好,且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每组各40例。常规管理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0~73岁,平均(48.6±5.6)岁;风险管理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1~73岁,平均(49.3±5.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常规管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1)临床护理人员风险管理。临床护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由资深的临床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果临床护理人员具有较低的年资,则要求其在术后对配合要点及感想进行书面总结,护士长定期检查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2)环境风险护理。保持手术室通风,术前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3)制度缺失风险管理。制定规范化工作流程,对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如将患者接错、遗留异物、错误输血和用药等。此外,要规范书写护理记录单,如实详细地记录患者的全程状况。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采用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发生情况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差错1例,护理缺陷1例,护理纠纷1例,护理投诉1例;常规管理组:护理差错3例,护理缺陷3例,护理纠纷5例,护理投诉3例。风险管理组各项情况均优于常规管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风险管理组:满意28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常规管理组:满意20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80.0%。风险管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2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手术室是外科诊治和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了解手术室护理安全与风险的现状,建立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规避风险,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

1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业务技术水平方面:业务技术水平较低,手术步骤不熟悉,物品准备不齐全,导致手术配合不主动,甚至延时;不熟悉专科抢救病人的特点,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引发护理缺陷和纠纷;不熟悉手术病人,放置不舒适,引发肢体受压及神经损伤等。

1.2 核心制度执行方面:核心制度执行不严,易引发护理缺陷及差错事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会造成接错病人、开错刀、输错血等。手术护理记录单不认真填写,出现漏项,记录内容与麻醉记录不相符,易造成医疗纠纷。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易发生切口感染。手术病人的各种管道管理不善,物品遗留在体腔,易造成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1.3 缺乏沟通技巧: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向病人解释有关事项时不一致。沟通过程中缺乏灵活的沟通技巧,如癌症病人在询问有关预后时,个别护士回答过于肯定或简单。护士不了解病人心理,导致工作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认可。

1.4 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存在的问题: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内容与麻醉记录内容不相符,如记录的时间、数量不一致。字迹不清,随意涂改,填写时漏项,代签名等。

1.5 病人术中安全问题:手术病人在接送途中未系好安全带或防护栏,易造成坠床、摔伤。手术过程中不认真核对(术前用药、禁食禁饮情况等),轻者延期手术,重者危及生命。工作马虎者,易造成物品遗留体腔,弄错或丢失标本。医疗仪器使用不当,易灼伤或冻伤病人。

1.6 环境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风险:噪音,如金属门的开关,器械车轮的摩擦声,电刀、电凝、呼吸机、电锯、电钻工作时的声音等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1]。术中电刀切割组织,电凝出血组织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烧伤油膏,全麻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甲醛、戊二醛、臭氧等化学灭菌剂的挥发,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甚至使人感到恶心、头痛。手术中刀、剪、钩、凿、针等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和他人,导致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1.7 医疗费用方面:医疗费用是病人最敏感的问题,它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今普遍反映看病贵、看病难的时代,收费稍有差错就会引起纠纷或投诉。

2 建立有效的防护措施

2.1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因为制度是工作的法规,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对高危人群[2](新护士、5年内工作人员),护士长、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高年资护士应随时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针对手术室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手术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管道脱落的应急处理》、《病人接送制度》、《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书写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不断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和环节质量管理,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 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只有在掌握护理常见风险事件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处理程序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自觉地防范护理风险。因此护士长与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利用科务会、业务学习、晨会交班、护理查房等形式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及讲评,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会,对科室内发生的差错及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3 加强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特殊的职业素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具有现代医学、护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病人实施生物、心理、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熟练掌握无菌技术,各种抢救技术和各种仪器的使用,能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评估,并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操作娴熟,做到稳、准、轻、快,医护配合默契。

2.4 提高护理书写质量是预防法律性护理纠纷的一种重要措施,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的法律自我保护武器,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保护护患双方安全的保证。因此,要加强手术室护士书写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成立相应的护理记录方面的监控组织,由专人每天检查手术护理记录单,护士长每周做好质控,各级人员各尽其职,定期分析讨论,防患于未然,在病人未出手术室之前把好手术护理记录质量关。

2.5 做好沟通工作:护理人员应以同情的心态,和蔼的态度耐心对待病人,从病人角度出发,取得病人信任,给病人以安全感。对于护士不清楚和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含糊地回答病人,不要对手术解释得过于详细,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对手术病人的预后,特别是癌症病人,不能用肯定性语言,以免引起医疗纠纷或投诉。在与病人交流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病历,了解病人的一切情况,做到谈话内容与病历一致。

2.6 术中安全护理措施:病人入室后,巡回护士必须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用药、禁食禁饮,各种同意书是否签字,血型、检查结果、等。根据手术需要,按规范备齐术中所需物品。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应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麻醉医生及主刀医生,防止术中意外发生。保证输血、输液质量,防止异物存留于伤口或体腔内。对于病重、体弱、营养状况差、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用软垫保护好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和肢体受压,正确使用高频电刀和冰袋,以防灼伤和冻伤,对于标本的管理,也是保证术中安全的一重要环节,应严格按照标本管理流程,防止弄错或丢失,为保障病人在运送途中的安全,各种车、床应有安全带或护栏,并随时保持功能完好。

2.7 实施服务收费:严格执行物价标准收费,使用电视显示屏播报收费价格,为住院病人提供每日费用明细清单,在发放清单前应仔细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交给病人清单时,告知其仔细核对费用,对不明白的收费及时解释,有错误时及时纠正。

2.8 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添加剂,降低噪音;使用电刀、电凝时最好使用带吸引功能的电刀笔,吸尽烟雾,避免烟雾在局部过浓;用甲醛消毒时,熏箱门一定要关闭紧密,以防泄漏,浸泡标本时,要戴防护手套;接触戊二醛应戴口罩、眼镜、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及腐蚀双手,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器械在使用前应用生理盐水冲净;在使用吸入性物(安氟醚、异氟醚)时,应现配现用;臭氧发生机和紫外线灯工作期间,禁止入内,必须进入时要中断消毒;在手术中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等)时,应遵循刀、剪、针的摆放及传递原则,尤其要加强新护士基本功训练;对于特异性感染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门口应设隔离标志,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入内,谢绝参观,做好个人防护,器械和手术间严格按照特异性感染的术后处理原则进行规范消毒。

参考文献:

[1] 覃 峰.手术临床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与现代护理技术标准工作手册[M].北京:卫生科技出版社,2007.61.

第3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的5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人群,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实行风险管理的539例患者为实验组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在手术室内护理管理中操作失误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满意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护理过程内,对照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8.9%,病患满意度为78.1%;实验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9%,病患满意度为93.7%。结论: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手术室的风险是在手术的过程内,可能发生或者产生伤害等的一系列危险因素[1]。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对患者、探视人员及临床操作人员等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潜在危险的因素进行辨识,并实施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人民医疗意识有所提高、保护自我的意识增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较之前大大增大。因此,如何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次实验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第4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价值

引言

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1]。对造成这些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手术室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2]。风险管理理论,是首先在经济学界进行应用的一种管理理论,并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3]。应用在医院手术室管理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可能造成手术室医护人员、患者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提前预防,来降低手术室操作风险[4]。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将实施风险管理前的34例患者作为对比组,将实施风险管理后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为10-50岁,平均(35.30±6.20)岁。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12-50岁,平均(35.50±6.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并将手术器械和仪器进行核对和摆放。协助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工作,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并将患者送入病房。(2)研究组: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指导。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尤其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学习。并对以往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手术风险预防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5]。②采用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减轻医护人员负担,防止由于疲劳造成的护理风险和差错[6]。③根据患者手术类型,为其选择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并对患者情况进行提前熟悉,与医生和患者做好术前沟通,防止风险事件发生。④手术室过程管理。术前,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核对,询问药物过敏史、既往手术史等,保证手术安全。做好术前三查七对和手术室12项查对工作。术中,对使用的药物和输血等物品进行反复确认,在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后,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仔细的核对,减少手术意外事故的发生。责任护士最好做完整场手术的辅助工作,如果必须要进行交接班,要将全部注意事项交接清楚。术后,再次清点手术涉及用品,并将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妥善保存,送去病理科进行检查。送检时,交接要简单、详细。患者出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接。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统计和对比。②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③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百分率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卡方。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差错比较

两组护理差错比较,研究组出现1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94%,对比组有7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0.59%,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有0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0.00%,对比组有4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为0例(0.00%),对比组为3例(8.82%),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615,P=0.032)。研究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为1例(2.94%),对比组为5例,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301,P=0.038)。

第5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1.1制作方法

对手术室所使用的护理标识进行统一制作,可以进行统一汇编、整理及编排。在制作时以针对性、实用性、醒目性为主,以方便医护人员查阅及使用。护理标识分为3大类,分别是环境标识、警示标识及病人标识,标牌性质有色带、腕带、标语、护理卡及标签等。

1.2应用方法

1.2.1环境标识

①手术室环境标识。手术室对环境卫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消毒级别与清洁程度有不同要求,因此标识必须清楚,如对无菌区用绿色标识,而污染区用红色标识等。

②手术设备与手术器械环境标识。手术设备与手术器械的放置也有严格要求,不同种类手术器械标识要区别清楚,如在电凝器、高频电刀等放置防湿、防燃及防高温等标识。

③区域标识。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可以在门楣醒目处放置提醒手术进度的标识,同时护理人员与等候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1.2.2警示标识

①普通用药警示标识。病人所需输注的药物种类较多,必须要做好警示标识,以清楚地显示用药时间、药物用途等。对于外用药物或者服用药物要做好区分,如用紫色标识静脉用药,用红色标识内服药物,用蓝色标识外用药物。在进行手术前,一些药物要提前抽取到无菌注射器中备用,此时需要做好醒目标识,药物名称和用药时间要明确。

②术中用药警示标识。在手术当中病人所需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在紧张快速的状态下手术室护士容易将外观及包装相似的药物取错,造成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好标识,写清药物名称以备医生使用。

③查对警示标识。查对是控制手术风险的有效措施,临床当中常用的核对卡有内围倒心形以及正心形等,通过核对卡进行醒目标识,提醒手术室护士需要做好的工作,以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

1.2.3病人标识

①病人身份标识。临床当中使用最多的身份标识为腕带,在填好病人信息资料(姓名、年龄、手术部位、病症、床号、病区等)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将腕带分为不同的颜色,如重症病人用红色标识,婴儿用粉蓝色进行标识,普通病人用蓝色进行标识等,以方便快速识别病人的身份及疾病种类。

②药物过敏病人标识。由于不少病人存在药物过敏反应,如一些病人对抗菌药物有过敏反应,此时应当做好标识,将引起病人过敏的药物标识清楚,标识完成之后可以悬挂于输液架上,以便在输液前查看。

③围术期病人需要放置输液管、导尿管以及引流管等多种用途不同的管道,管道较多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此时可以输液调节部位等醒目处用颜色不同的标签进行标识,注明各种管道的名称及放置时间等,以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依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量并结合本院情况制作调查问卷对实施护理标识前后的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护理质量包括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及用药差错的发生情况,病人满意度从服务态度、专业技术、医疗环境3个方面进行评价。

2讨论

手术室是病人治疗的重要场所,虽然大部分病人在手术室停留时间不长,但却是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手术室具有流动频繁、工作量大以及病情复杂等特点,如果让每一位医护人员均对病人的详细信息了解充分有一定难度。因此,除了常规查对之外,通过制作病人标志来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核实,显著降低了术式错误、部位错误、接错病人等的发生率。尤其是面对意识不清醒、昏迷、自主能力极差等病人,根据其腕带标识所提供有效信息,可以组织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例如当护士看到病人佩戴着红色腕带的时候,可以立即知道这是一位重症病人,此时就可以对病人的状态、活动能力、病情等加以重点观察和监护,及时采取预见性的应对措施,准确进行护理干预。手术室用药讲求及时、准确、快速,在药品种类逐渐增多及病人病情复杂性升高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所涉及的药物范围及用药机会日趋扩大,一些护士由于规范用药的意识不强,再加上新药品知识欠缺,摆放混乱的药物给手术室护士的用药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因素。同时,在紧张或者疲劳的状态下,手术室护士的注意力有所下降,此时极易导致用药差错的发生。本院手术室在应用护理标识之后,通过不同颜色来刺激手术室护士的感官,使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准确识别,用药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降低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由表1可见,在2010年1月—2011年1月未实施护理标识时,用药差错的发生率为0.90%(15/1600),在应用后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用药差错的发生率降至0.33%(5/1500),确保了病人用药安全。通过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标识,使得工作人员、实习人员或者进修人员进入手术室时,就会辨清污染区、清洁区与无菌区等不同区域,提高了他们自我警觉能力,对自我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督促他们遵守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降低了人为造成手术室环境污染的几率。病人对手术室环境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7.00%(1392/1600)提高至94.00%(1410/1500)。

3总结

第6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风险意识; 手术室护理管理; 满意度; 护理差错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risk awareness in nursing management in operation room.Method:In 2014 April,our hospital began to carry out the risk management of nursing staff.200 patients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5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and 200 cases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operation risk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 were carried out.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the risk of the patients was 0.5%,it was lower than before(4.0%),and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as 98.0%,it was higher than before(75.0%),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isk awareness; Operation room nursing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degree; Nursing error

First-author’s address:Emei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Emeishan 614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1.046

手术室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而且有许多病情危急或较重的患者,所以必须重视术中风险管理[1]。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除了可以使护理质量与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顺利抢救患者,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笔者探讨了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融合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共有20名护理人员,包括男1名,女19名,年龄20~50岁,平均(31.2±3.2)岁;文化程度:中专学历7名,大专学历8名,本科学历5名;职称情况:护士1名,护师15名,主管护师4名。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4月开始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管理,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以及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未发生人员变动,抽取两个时期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风险意识管理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风险防范能力培训。为了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护士长应定期组织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分析和研究护理与医疗纠纷个案。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再教育与业务培训计划,使其慎独能力与个人修养提高,确保在无人监督时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完成有关的护理操作。管理者还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了解其学习效果,使其诚信度、法律意识与责任感增强[2]。(2)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在手术室管理工作中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弹性排班制度。首先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根据其每日的工作量等情况对班次加以调整,不仅要完成手术任务,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对于洗手护士,则尽可能不安排换班,避免交班影响手术。针对加班现象可实施累计工时制度,结合女性的家庭需求及生理情况合理排班,调动其工作积极性[3]。(3)避免护理缺陷。管理者需要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避免发生护理差错,在工作中要追求完美。可以实施实时监控之类的措施,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护理人员出色完成每项护理操作,消除手术安全隐患,使护理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可要求护理人员每月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4)注重质量监控及管理。管理者需要定期调查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体而言,包括护理人员的抢救技能、在手术中的表现与工作态度等。及时分析和研究相关科室提出的意见,寻找、发现薄弱环节,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向当事人反馈调查结果,引导其加以改进。除此之外,对于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管理者可适当给予奖励,如果护理人员出错较多,也可以给予批评。要求护理人员每月都要检查和控制手术室物品的质量。加强管理和监测,使手术室安全隐患降低[4-5]。(5)合理安排急诊手术。急诊手术在众多接诊手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安排的机动人员相对较少,急诊手术多时临时安排其他人员浪费较多时间造成不能及时到岗。经过合理安排,全体护理人员在出现较多急诊手术时,规定如无意外都应加入其中,避免手术效果因缺少人手而受到影响。(6)培训在职护理人员。管理者需要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基础能力与专科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定期邀请专科医师或组长培训护理人员的业务,通过录像教学、操作演练、理论授课等方式,向护理人员传授实用、新颖的内容,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6-7]。

1.3 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进行风险意识管理前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值为0~100分,根据得分共分为以下四个等级: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0.0中输入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分析和统计,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为4.0%(8/200),高于实施后的0.5%(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治疗必然会存在手术风险,如果细节问题注意不到,则很可能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造成其死亡[8]。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意识管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护理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还能将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使其护理满意度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后,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的手术风险发生率为0.5%,低于实施前(4.0%),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高于实施前(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风险意识管理融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以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避免发生手术风险,保障手术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翠芳,潘洁琼,陈惠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39-741.

[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85-87.

[3]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101-103.

[4]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25(11):145-148,152.

[5]杜丽君.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13,23(20):88-90.

[6]朱运添,谢丽香,林秋讯.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8(4):156-157.

[7]胡晓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72.

[8]黄海明,王瑛,王晓枚,等.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8(14):56-58.

[9]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225-226.

第7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吉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 要】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场所。为了有效地减少一些手术室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加强对手术室风险的重视与管理,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只有加强手术室的科学管理以及针对存在的风险做好相应地防护,才能有效地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手术室作为抢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它的护理安全以及工作的环境与手术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而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手术工作而言的,它具有操作复杂、专业性强以及涉及范围广等多方面的特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手术室护理的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因此,注重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性对于医院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又具体的表现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第一,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方面;手术室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并且手术室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高的。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回遇到需要半夜进手术室或是一连完成好几个手术的问题,在手术室呆的时间越长,对医生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就越明显。医生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内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并且这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影响着饮食的不规律,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医生在心理上陷入一种疲惫、烦躁的恶劣情绪中。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容易导致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差错,给病人的生病造成威胁。第二,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手术室会收到各种病症的病人,并且不同的病症的复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有一些急诊手术的突发状况,通常这些手术病症都是非常严重,这样就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动作迅速、反应敏捷以及操作娴熟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以便更加用心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1.2 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

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手术室的相关安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手术室工作的监督力度也不强;要想体现一所医院的服务质量,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最直接的表现。因此,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与完成。第二,对于手术室护理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护理人员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他们承受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压力,精神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是,由于人员上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护理人员经常加班造成睡眠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

2 关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2.1 建立和完善手术室的相关安全制度根据当前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要想实现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安全、可靠地进行,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手术室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具体包括了交接班制度、护理安全制度、隔离措施、消毒灭菌制度、物品的清点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患者的查对、器械管理制度以及标本的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利于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监管,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只有针对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手术室护理工作,从而降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2.2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训

此外,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手术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护理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更加专业的知识服务于每一位手术患者,同时还要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确保患者与医生之间良好的配合。医院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还应该安排一些骨干医生、主治医生到更优秀的医院进行学习,确保医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医生在保证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从而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这是身为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义务,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践行这一职责的基本体现。

3 结语

本文通过关于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方面与组织管理方面的风险。要降低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以及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从而有针对地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廖惠玲.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35-236.

第8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属医院环境分类中Ⅱ类区域,门诊手术涉及面广,就诊患者人数多、流动量大,因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未接受过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使得传染病患者与普通患者交互混杂,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1-2]。此外,由于妇产科门诊手术量大,医护人员工作繁重,手术及护理过程中稍有松懈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几率。妇产科手术室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加强其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此,我院近年来开始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中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1月~9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18~74岁,平均(38.2±8.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57例,子宫切除术3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7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3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对照组年龄18~73岁,平均(37.5±7.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61例,子宫切除术3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0例,异位妊娠手术7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接受手术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的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与意识培养: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均需考核通过方能上岗,对在岗人员则应定期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与技能。②加强环境消毒:空气消毒至少3次/d,术前30min进行1次空气消毒,要求接台手术间隙至少进行10 min自然通风,早晚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 min,以1000 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拖地3次/d,物体表面则以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定期监测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③加强职业防护:医疗废弃品由专门的清洁人员处理,合理进行收集、分类与存放。医护人员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避免引起接触性感染。④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在具体的手术过程中,由主台护士监督管理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确保严格执行洗手消毒规则及其他规章制度,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无菌物品即开即用,及时回收手术器械,擦拭干净血迹、分泌物等。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数,减少人员进出数量及次数。⑤手术器械与其他手术用品需严格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给予环氧乙烷定期缇。⑥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消毒情况检查:分别抽检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合格情况,计算消毒合格率,其中手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物体表面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空气消毒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200 cfu/m2。②医院感染:统计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2.1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消毒合格率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2.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2.67%相比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手术目前是妇产科疾病治疗以及产妇分娩的重要途径,但手术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易引起医院感染,从而影响医疗质量[4-5]。针对此,我科在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易引起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了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加强对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环境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手术器械与非一次性用品的消毒灭菌、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上措施旨在提高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于院感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加强对医护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监督,严格规范各项无菌操作,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环节做到严格把控,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6]。医护人员除了自身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旨在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心理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综上所述,加强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雪,赵华,张小丽,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61-3962.

[2]钟水莲.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33):161-181.

[3]李世红,王苏荣,孟琴,等.综合控制对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362-2366.

[4]朱莉莉,周乔芳.妇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刊,2014,49(6):99-101.

[5]蔡大芬,陈红,效小莉,等.妇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4):516-520.

[6]裴文晔,王萍,闫芙军.个案全程追踪法在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2):1120-1124.

第9篇:手术室风险管理范文

(一)大数据的定义。

理论界对“大数据”概念有两种比较权威的说法:一是旅美学者涂子沛在其所著的《大数据》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则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大数据被誉为“21世纪的新石油”,现在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信息量年增40%,数据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一番,而且有90%的数据信息内容属于非结构化内容(视频、图片等)。根据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至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2ZB。

“大数据”之“大”,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更多意义在于人类通过对大容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可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从而带来“大科学”、“大知识”和“大发展”。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人们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探求,取而代之注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而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也就是说,所谓大数据就是要在海量、无序的数据中洞察规律、发现价值。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大数据所蕴含的重要战略意义,纷纷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以迎接大数据技术革命正在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其战略意义在于掌握和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是实时数据处理、实时决策支持,其战略意义在于快速分析出数据的价值,让价值发生作用,通过内嵌到业务流程中实现的数据价值的体现。

与传统数据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具有更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数据体量巨大。从江西省核心征管系统数据情况来看,仅为TB级,是典型计算机硬盘的容量,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达到EB量级。二是数据类型繁多。从税务部门来看,大数据时代,不仅应包含征纳信息、第三方信息等结构化信息,还应包括网络、图片等非结构化信息,不断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三是数据要求较低。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全体数据的分析,可以进行纳税人行为跟踪、分析,进而获取纳税人的纳税习惯、风险偏好等。因此,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巨大,不完全依赖单一数据的利用价值,通过分析,既可以解决宏观、中观层面数据分析问题,还可以解决随机抽样解决不了的细节问题。四是数据处理速度很快。

二、大数据时代下,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大数据时代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1.难以有效整合利用海量涉税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相比,与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浪潮相比,税务机关面对海量涉税信息常常显得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成效不大,甚至守着金山银山般的信息也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运用信息管理税收的能力明显不足。

一是税务系统内部各种信息整合不足。各种信息分散在核心征管业务系统、两业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各种系统中,缺乏有效整合。且各省之间、国地税之间的系统都不相同,目前已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金税三期系统,将逐步实现全国税收数据大集中,构建覆盖各级国地税、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的全国性信息系统。该系统将于2016年3月在我省双轨运行,要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尚需时日。

二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日益凸显。20世纪,美国三位经济学家通过论证“柠檬模型”,得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按照这一学说,涉税信息是征管的基础和出发点,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进而导致税款流失。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及某些私人信息存在的必然性,税务机关不可能掌握纳税人的所有真实涉税信息。纳税人隐瞒收入甚至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税务机关即使知道纳税人的申报不真实,但缺乏相关的举证资料而陷入困境。

三是海量的第三方涉税信息利用不够。一方面,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和信息相互分割,形成信息孤岛,财政、发改委、工商、房产管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各类涉税数据不能有效共享互换;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上各类披露信息、媒体报道等缺乏系统的搜集、整合和分析,面对公开渠道的涉税线索反应迟钝。

2.传统的征管方式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

现行税收制度和传统征管模式难以应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工业经济时代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跨国企业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问题日益严重。如目前多数高科技公司的主要收入已非实体产品销售,更多的是专利授权等无形资产销售。国内知名的互联网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其大量利润并不是来自于实体商品,而是来自互联网增值服务、知识产权特许权使用费等。这些公司的产品本身就是数字化的。与实体经济相比,高科技公司更容易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或地区。在美国,属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71家高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缴纳税收的比例平均比非高科技公司低1/3;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手段与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特征不相适应。当前,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统一,信息口径不完整,既有结构性数据,又有非结构性数据,而税务机关较为重视结构性数据,忽视非结构性数据,增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比如,网络、微信、支付宝等电商信息还游离于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之外,税务部门发票管理还难以包含项目、品名、规格、单价等字段,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还更多的是依赖纳税人的纸质账簿,许多地方纳税评估主要依靠经验开展、流于形式。纳税服务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对纳税人的宣传、咨询、辅导,还处于单独的、零散的状态。但同时,由于信息来源、信息口径不同,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率极低,对信息只录入、忽视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信息严重堆积,共享性、开放性不足,管理效率较低,无法增值,成为死信息。

(二)大数据时代税收征管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税收征管面临的机遇在于:随着整个社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税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纳税人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纳税人网上申报与电子化申报的覆盖率在逐步扩大,这为税务机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采集与利用纳税人数据提供了基础,也为税务机关信息管税与征管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

1.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更为丰富的涉税情报。

如果说信息欠发达是征管信息不完整和不对称的主要原因,那么大数据有助于税务机关全面掌握各类涉税信息,进行税源监控,实现税收征管的目标。在大数据条件下,如果存在完备的涉税信息获取法律保障体系,税务机关就可以对交易双方、涉税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分析,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这也为税务部门获取第三方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数据帮助税务机关实现管理的转型升级。

数据价值在于它的使用,而不是占有本身。数据的价值也并非单纯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其价值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分析来释放。税务部门传统数据模式下,由于数据处理速度慢,税收数据分析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税源监控和风险管理无法在事先和预前解决,往往事后进行惩处和补救,难以适应社会和纳税人的变化。而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速度快,能够较好地解决及时性问题,并且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向纳税人预警,防范税收风险。税收遵从度的高低,既与纳税人自身的税收认知度有关,也与涉税信息透明程度、税收法治水平、社会氛围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运用大数据构建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应当是一个涉税信息、数据没有“死角”的征管体系。税务机关可以对涉税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对比、挖掘,从而有效提示风险、纠正偏差,使征纳双方间合作互信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三、大数据时代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大数据能够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详尽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税务机关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涉税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对比、甄别,避免税款流失。此外,基于大数据应用实现风险管理智能化,通过纳税人“行为指纹”,可以对纳税人遵从行为进行预测,对纳税人遵从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识别,并提出及时的应对策略建议。因此,税务机关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机遇,推动税收风险管理向纵深发展。

(一)将大数据理念融入税收征管体系之中。

大数据不仅是信息技术的革新,更预示着税收工作理念的转变,必将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构建新的税收征管体系,我们亟需树立大数据的理念,将大数据理念贯穿于税收征管改革和体系建设中。目前,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大数据在税收征管中意义的认知仍然有限,总体认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大数据战略与相关技术的重视程度,从更深层次认知大数据。

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税务机关透过繁杂的征纳现象甄别出深层次的税收风险,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现代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必须以丰富的数据情报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庞大的涉税数据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涉税信息越丰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准确度就越高;功能强大、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是便捷化、智能化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从这一角度而言,税收风险管理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从庞大的涉税数据库中找出存有疑点和风险的数据进行排除和应对,以防止税收流失,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

(二)为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征管提供制度保障。

要发挥大数据优势还需要完善征管法与相关针对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法律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条对税务机关获取相关信息做了原则性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但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往往以保密为由,不给税务部门及时提供第三方信息。当前必须以《税收征管法》修订为契机,在《税收征管法》中对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的信息名录进行细化,明确其范围、内容、程序、方式、标准和时限,明确他们向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为税务部门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法律保障,以便税务机关充分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加强数据分析,强化税收管理。

此外,为将电子商务有效纳入大数据时代的税收管理体系,还应适当补充电子商务方面的条款,明确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税制构成要素,厘清电子商务活动中征纳各方的权责关系。

(三)大数据涉税情报的实践运用。

由于政府部门在占有数据上具有天然优势,大数据技术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积极研究。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在运用大数据,通过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和快速综合的数据处理,增强治理社会的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美国,奥巴马在入主白宫第一天就签署了《透明和开放的政府》法案,之后又《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将大数据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投入超过2亿美元资金用于研发“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工具和技能”。通过对各国政府部门大数据实践的研究表明,大数据应用可以从5个方面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一是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产生积极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二是通过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增强内部竞争、激励工作表现,提升行政服务质量;三是增强公共服务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满意度,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四是用政务智能替代或辅助人工决策,提高行政决策效率,降低出错成本;五是引导公共部门内外部创新,创造新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价值。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均将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引入税收管理领域,作为其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美国,超过80%的联邦税收收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电子申报和缴纳。美国国内收入局(IRS)的分析师运用数据分析系统(DAS),可以同时选取并分析数百万甚至上亿个申报数据。通过观察数据走势、模拟环境和优化数据模型等方式选取审计案例,以往需要几周或几个月时间的审计选案工作,现在只需几小时即可确定。在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C)的分析师使用高端软件程序Connect来识别和显示风险。该软件使用23个资源系统和81种文件格式,存储着8亿多个记录。其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能够排除地方差异的影响,揭示出全国性的趋势和规律,使分析师轻松进行风险识别和排序,极大提高了选案成功率和单个案件产出率。澳大利亚国家税务局(ATO)的税源监控平台与银行、保险、海关等部门可自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交叉稽核,并自动使用风险过滤器对所有大企业进行一年两次的筛选。一旦风险过滤器筛选出风险目标,这些潜在高风险纳税人就会进入选案程序,由高级技术专家进行分析,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预测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的后果。

2013年全国税务机关利用外部涉税信息通过评估查补等手段增加的税收收入为1 048.12亿元。其中,利用房地产业信息获取税收收入356.46亿元,占34.01%;利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获取税收收入352.71亿元,占33.65%;利用金融业信息获取税收收入96.86亿元,占9.24%;利用建筑业信息获取税收收入52.84亿元,占5.04%;利用采矿业信息获取税收收入51.91亿元,占4.95%。

(四)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的综合管理和应用。

数据分析界古老的“拇指法则”指出,数据分析工作至少有70%~80%的工作量花在搜集和准备数据上,仅有20%~30%的工作量花在分析本身上。因此要花大力气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搜集并整合纳税人基础信息财务核算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纳税申报数据、税务管理数据和第三方涉税数据,建立基于Hadoop等分布式基础架构的数据仓库,发展云计算技术等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工作:

1.非税务部门、非传统渠道(主要是网络分布数据)的数据收集、清洗。大数据时代税收管理与政策分析的需求不仅仅限于税务管理部门已有的信息系统获得的征管和财务数据,而是需要整合更多来源的信息,包括其他政府部门等第三方提供的结构化数据和其他来源的数据,尤其是动态发展中的来自于信息网络互动中的涉税信息,以实现大数据时代所谓“数据”互联的要求。

2.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转换。根据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的需要,按照工作中不同的数据粒度要求,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转换。

3.不同来源纳税人数据的匹配。不同来源的数据,必然存在着不匹配问题。数据匹配问题类似于经济研究中数据的弥补和插值问题,以解释不同来源数据的拼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数据信息全图,并将最终形成大数据模式下的微观纳税人税收信息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需要对不同来源渠道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如果仅依靠手工导入和人工比对,势必费时费力,而且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也存在不足,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作用。因此,需要搭建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批量导入、集中存储、自动关联和分类应用,这样可以实现第三方涉税信息与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第三方信息的应用效率。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纳税人账户数据引擎的做法,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在金税三期工程中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实现全国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

(五)创新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打造智能税务。

对海量涉税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揭示数据当中隐藏的历史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税收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一般而言,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分为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4种,这4种分析方法在税收管理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通过关联分析将财务核算系统与物流管理等生产经营系统进行群体比对,发现人为调节财务数据的问题;通过序列模式分析对纳税人历年纳税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预测下一年度的税收收入,及时发现纳税人年度税收收入异常情况;通过分类分析建立纳税人税法遵从评价系统,结合纳税情况、生产经营状况等信息对纳税人遵从度进行建模和识别,针对纳税人不同遵从状况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聚类分析将纳税人根据业务或者板块设置分类型的数据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税收风险点进行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