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智能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教育的概念

第1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简称为CBE)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主要以提倡能力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逐渐渗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文章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渗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英语是全球通用的一种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企业对员工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和能力,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英语应用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英语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力本位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重点突出英语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必然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渗透途径

1.丰富教学内容。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用性原则,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根据社会的需求及职业领域的要求,制定科学、多样化、实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该穿插阅读能力、口语对话等训练环节,设定实习情景内容与应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其次,开放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应该坚持开发性的原则,重视英语教材的开发,拓宽英语知识的人文环境、知识背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2.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所有学生树立职业能力新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地采用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同时,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从多个感官进行协调配合,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显著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效率。

3.改革与完善教学考核。考核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英语考核制度,应该从素质考核、能力考核及知识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该种考核制度结合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将其作为考核的内容,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难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同时,应该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当学生考核成绩良好,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文章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渗透的必要性和渗透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开放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职业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职业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现代高职英语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与学生就业的双向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叔芳.能力本位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44):171-172.

第2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 智能搜索; 个性化; 概念网; 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oriented to network education

WU Lihua1, 2

, LUO Yunfeng1, FENG Jianping2

(1. Institute of System Eng.,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 Wuhan 430074, China;

2. Dept. of Computer Sci. & Edu. Tech., Hainan Normal Univ.,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search tools for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for stud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arch engine, the engine implements key word searching in concept and has better search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personalization; concept network; intelligent interesting agent

0 引 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 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 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 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 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 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 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 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 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 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 信息检索模块 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 搜索Robot 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 网页过滤器 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 兴趣索引数据库 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 个性化智能兴趣 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 模块设计及实现

3.1 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 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 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 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 {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 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 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 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 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 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 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 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 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 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 饶增阳.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 情报探索, 2004(3): 3-4.

[2] 李伟超, 牛改芳. 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 情报杂志, 2003(6): 29-33.

[3] 汪晓岩, 胡庆生, 李斌, 等. 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9): 1 040-1 046.

[4] 黄曾阳.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5] 张春元, 康耀红, 王曙光, 等. 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 海南大学学报, 2004, 22(1): 42-46.

[6] 赵立江. 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6, 15 (3): 59-61.

第3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认识“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当今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向传统的智商概念和一元化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成为21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

加德纳的主要观点:(1)每个人都有八种甚至更多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2)每个人的多种智能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3)如果采用正确教育方式,每个孩子至少有八种智能能够得到开发;(4)各类教育都应该采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对待,这样才能最佳程度地挖掘人的智能。

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定产品的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是传统机械的、教条的、提倡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了和其价值观相匹配,加德纳认为教育家应该追求更大的目标,真正正确理解学以致用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学生不仅会重复所学内容,而且能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或进行新的项目,这样才能表明学生已经理解而不是仅仅会模仿教给他们的东西。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提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智力测验分数对智力聪明程度的界定。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国中学的广泛实践

(一)“多元智能”理论深入人心,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均能自觉践行

漫步在英国的校园里,学生们总是阳光自信、彬彬有礼、互相谦让、助人为乐,墙壁上见不到脚印,课桌上不留污渍,循环使用的课本整洁干净……甚至考试成绩排名公然张贴在教室走廊上而不会引起是否会伤害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们总会在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的强项,学校总会给学生施展自己的独特才华提供舞台。在英国社会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人们大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考核也不会“一刀切”,而是积极引导学校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努力办出特色,分类管理和评价;不同类别的学校采用不同的办学模式,实行不同的政策,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学校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上也是因人而异,分层要求。

(二)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适合学生的多种选择

英国为确保教学水平的一致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全国课程计划。所有公立学校都遵循全国课程计划的课程框架,其包括以下内容:授课科目,每门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解的内容,每门课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报告孩子们的进步。学习结束,参加文凭资格证书的考试。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可从多达10个文凭科目中进行选择,这些科目几乎涵盖了学生感兴趣的所有领域,如烹饪、表演、手工制作等都列入考试科目,学生可以选择他们喜欢且学得好的科目参加考试,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各科的平衡,以便他们将来决定继续深造或找工作时,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学生们创造机会取得良好的成绩,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三)学校分层管理、分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我们在伦敦考察、跟岗学习的不少中学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的意愿,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对学生深入了解,教学针对性较强,“因材施教”,效率高。我们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感到,他们普遍对老师认可度高,认为老师好、亲切,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三、几点启示

(一)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诠释及实践样本

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今天正全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吻合。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因材施教,细细品味,他们之间所包含的内容几近相同。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而英国学校的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理论在学校推广践行的可能性,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二)全面正确地认识与尊重个体差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及英国学校的实践,学校里不再有“差等”学生,只有“差异”学生。学生身上不缺乏“智能”的闪光点,而是我们教师中缺乏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如刘翔、杨利伟等杰出人物当初在中学的“一元智能”都不突出,但他们身上却把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其他智能强项发挥到了极致。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智力组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发现“强项智能”、“弱项智能”和“智能优势”,每一个学生都有“强项智力”,教师应注意“扬其长、补其短”,使其“强项智能”发展到卓越,“弱项智能”有所发展,为发展其智能构建平台,为展示其才华搭建舞台。

(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领域的重要概念的阐述,都有多个“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美学、白描的一个极端,或者是逻辑、哲学和经验的另一个极端,有了多种多样的切入点,至少可以找到一个适合某一个学生。另外,因为理解本身涉及从不同角度接近一个概念或技巧的能力,如果能提供多个切入点和通向实现它的途径,就能增加个体在多种领域内获得理解并能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可能性。

课堂教学中的起点很多,多元智能理论把它归结为七点:叙述起点、数量起点、逻辑起点、存在起点、美学起点、亲身实践起点和人际关系起点。形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教”的多元切入点,要求从“学”的强项切入,这正如同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所谓“材”即为每个人的不同强项。

(四)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

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支柱理论之一,给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然而,一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实际教学行为将会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影响多元智能理论的贯彻和实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并有效的改进课堂教学。

1. 寻找自己的智能强项并运用于课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个教师都作为独特的“这一个”存在,他们同样应寻找并发现自己的智能特长,并据此设计课程和教学。只有这样,每位教师的教学才能和潜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激发,才有可能以最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日常教学工作。

2. 有效地观察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强项。多元智能理论的潜台词是:教学的本意是促进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优秀。学会观察每一个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和其他场合所表现出的智能特点以及强项,逐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智能档案,这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展开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

3. 对学生有所期望。教师或明或暗地向他们相信具有高成就潜能与低成就潜能的学生传递不同的成就期望,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期望可以涉及整个班级、各个小组或个别学生。

当前,在英国,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进入到课堂层面,研究者们已总结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多种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在我国,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处在认识和尝试阶段,将其运用于学校教育中,还有待广大研究者和教师的躬身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学中其实并不存在谁运动能力高谁运动能力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运动能力好的问题,即体育教学中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2 多元智力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创造生动有趣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对策

1 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体育概念、体育发展史、运动健康理论的叙述来发展其语言智能;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来发展音乐智能;通过体育比赛等发展其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通过登山、漂流等发展自然观察智能;通过单杠、攀岩等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等等。然而在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要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与伙伴,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2 创造生动有趣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重视外在形式的“乐教”、“乐学”的气氛。它更看重内在的“效益”――体育教学的质量。它的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加德纳说过:“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这个特点对于改进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用运动挂图开发学生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概念卡通的形式展现;对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对自然观察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模型来帮助理解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

第5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9

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智能开发的研究。他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因其与我国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不谋而合而很快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

加德纳在不断的研究中,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平台。笔者认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应包括:

1. 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然而,传统的课程观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创造性就无法得到发展,造成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销蚀。三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这既是教师适应新的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

2. 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力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力,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性格的不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学生的八种智能均有同等的地位,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传达、接受及储存的方式。作为教师,就必须构建多元学生观,并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风格。传统教育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教学,用同样的规格和模式培养学生,学生们进校门时“五颜六色”,出校门时整齐划一。这种缺乏个性的教育不能体现对人才的尊重,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 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第6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生动

“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苏教版的课文语言很优美,读来如行云流水般让人赏心悦目,因此对学生提出了较多的复述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学生也会对复述存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稍作调整,把复述放在学生的生活中,那教学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于是我让学生把书上要求复述的内容回家复述给旁人听,然后让听者做些简单的评价。这样一来,“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二、让学生学习的体验渠道多样化

教学中围绕一个概念,可以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的学习。比如小学语文《春风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再配以优美的音乐,一种完全的美感油然而生。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把学生与平时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从视觉、感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飘进人的潜意识。

三、让学习过程呈现多元化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推销员、导游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应对复杂的生活:介绍商品需要语言智能;想象绘图需要空间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设计相应的促销方式,使它成为畅销的商品,需要数理逻辑智能;与不同的顾客沟通,需要人际智能。这样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第7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课程改革;案例式教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87-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交通运输这个行业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

与大多数其他的行业发展轨迹类似,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紧跟着时展的步伐,融入了各个时期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从最初的狭义的仅仅针对于人的交通,到人、车、路的结合,再到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不断的向前发展。当下的交通行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科技变革--智能化,这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步渗透进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智能化将是21世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方向,全面实现智能化将是所有交通人都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个学科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的研究热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家重点的985、211高等院校,自然就该时刻把握住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而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北航专业于交通运输行业的院系,对于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也自然也就责无旁贷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开设也正是学院推崇智能交通的一个举措,是学院紧跟科学前沿,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研究的一个缩影。

只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作为一门涉及了车辆、交通、运输、道路、通信、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它的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理论多、内容多、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而由于国内的对于智能交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的技术与理论研究都不是很成熟,国内已有教材往往无法反映该领域国外发展的最新进展,且宏观研究介绍偏多,实用案例偏少,使学生无法直观的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而在考核方式上,很多时候都过于单一,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教学要求,有必要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课程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梳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人总以固定不变的思维去思考不断变化的事物,是不适合生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国际化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本方案的两大亮点,案例式教学以及学科国际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如今的教学中脱离实际、无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符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课程特点。

为此,本文从教材课件、教学方式、考核模式3方面入手,提出综合案例式教学以及国际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智能交通教材及课件改革

前文提到,由于我国对于智能交通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外晚,所以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国内的教材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国际研究成果脱轨,这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来说,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原有的教材之外,应该不定期的给学生印发最新的关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成果,与课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时刻把握住该行业最新的前进方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同时,由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平台,融合了很多当下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概念,这些是这门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交通大数据、车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概念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常穿插这些新技术实际运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能更加准确的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课程中应该加大英语教学的比重,采用全英文的PPT对课程进行讲授,同时在讲课中穿插口语,加强学生对各个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实现双语教学,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是课程的深入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完整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由很多不同的模块组成,涵盖了大量的软硬件设施,而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就在于对产生的海量的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仅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智能化的含义,教学显得过于机械化,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变得很有必要。

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仅仅拘泥于课本,可以采用已经结题或者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为例,结合课本的知识进行案例式教学,这是整个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部分。每堂课上,根据显示案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就弥补了课本上教学事例不足的缺陷,通过实例加深了学生对于很多基本概念以及技术应用的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案例式教学的整个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其次,作为一门工程性质的学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插入实验课,让学生对一些软件进行学习,例如R语言、Java、TransCAD等,可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很多数据的具体处理流程,有利于他们更容易的理解智能交通的内涵。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单位以及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对比课堂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共同点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研究热情。

三、优化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是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能否因地制宜地选择考核模式是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环节。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门新兴的大融合的学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和以往的传统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在考核模式上,传统的仅仅依托最终考试的考核模式对于这门学科是不适用的。首先是因为《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它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课程,如果仅仅依靠考试对最终的成绩进行评定,这会造成题目的跨度过大,题目的深度也不好把握,而若是主要针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核的话,又不利于学生对智能交通的深层次的理解。其次,传统的考试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分数高,理解少”,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另外一种依托论文的考核模式,由于目前的网络检索很发达,容易造成抄袭的现象,使课程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因此,针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增加了案例式教学内容后,对考核模式进行优化变得非常有必要。

在充分考虑了该门课程的特点之后,我们决定采取开放式课程设计形式,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加上课堂展示以及课堂互动评分两部分,这样在考察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的情况下还能考察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具体的方案为:首先,在平时的案例教学中,老师根据同学对于所提问题给出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以及讨论问题时的课堂参与程度给出相应的课堂分数;其次,最终的课堂展示,其实这也算是案例式教学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教师把通用数据(如交通事故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发放给学生,不对题目作过多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一个小型的项目,例如利用统计方法找出事故成因,或预测交通拥堵,在项目完成时,每名学生都要通过做英文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其研究成果,并由老师及其他学生针对所作项目进行提问,指出其优缺点,并共同进行打分;最后,在课堂展示完成之后,再针对智能交通的一些重点知识点以及概念进行考试,题目形式可以相对开放自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于智能交通的理解以及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最终的考核分数由以上几项综合评定,而其中的课堂展示的部分将是所有考核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开放式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四、结语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性质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从智能交通教材及课件的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课程考核模式3个方面着手的改革思路,其中的重点就在于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大力实施案例式教学,在把握住整体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紧跟国际智能交通的发展潮流,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取得的教学效果符合预期。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3]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5]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陈皓.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教学论坛,2010,(12):158-159.

[7]蔡英凤,王海,陈小波.“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旬刊,2015,(17):58-59.

[8]朱茵,王鹤飞.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99-101.

Making a Case-based and International-oriented Reform in an L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Course

MA Xiao-lei

(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第8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概念图教学 学习方式转变 体验式概念图学习软件

【基金项目】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50),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3JK042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3-02

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一系列零星、细碎的知识变得整体化、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还能充分揭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揭示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揭示知识发现、更新和完善的全过程。可见,概念图教学对学生迁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联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现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各个知识点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的整体化,可以使看起来零星、细碎的知识变得有序化、网络化,从而充分揭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揭示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体现知识发现、更新、完善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知识的整体化?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使用概念图知识。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中学化学概念图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概念图教学,开发中学化学体验式概念图学习软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中学化学体验式概念图学习软件

完整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Kolb),他根据经验形成的整体特征,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用四个节点建立起四阶段理论模型: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念的形成以及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2]。体验式学习强调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的影响,重视角色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时代,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在一定环境中使学生主动真实的亲历或虚拟的亲历、反思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3]。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其核心就是要求学习者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由“学”走向“会学”,从而成为创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在新课程改革到实施的过程中,其中心同样是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深层次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是围绕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而展开。新课程的实施通过加强科学探究,从而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层次课程整合则是通过创设新型学习环境而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培养学习者成为创新型和信息化人才。加强科学探究和创设新型学习环境都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开发设计体验式学习软件实现对创新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要能较好地服务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软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动主体性

体验式学习软件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究为核心的,应尽可能做到有助于学习者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其对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交互实践性

进行软件的设计时应利用最常见的交互为学习者进行实践提供参与平台,以方便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力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实践中能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全方位多重投入和响应,使学习者在体验中逐渐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求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进行自主实践的交互,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全方位的控制对象,如果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程序会进行提示或反应出错误现象。在体验式学习软件中经常用到的交互形式大致就是鼠标随意拖放,鼠标拖放引起的冲突触发、鼠标点击、鼠标输入选取、键盘控制、键盘输入和弹出信息等七种形式。

(3)智能反馈性

体验式学习软件的智能反馈性主要体现在软件智能化上。由于此类软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交互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到提示和指导、解决问题,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主动建构。因此,软件在进行错误诊断的设计时采用事件机制,对实体的属性进行获取、判断和设置。在设计中考虑可能发生的反应现象以及满足什么条件可激发哪些事件,而不仅仅满足于作出提示和指导,对于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则完全由学习者控制,一切由事件机制向学习者反馈具体的实验细节。也就是说,学习者使用交互式操作,引发事件驱动,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对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其产生原因,同时向学习者提出更改建议以及进一步的学习内容,使软件具备诊断和纠错的能力,体现出软件的部分智能化功能。与此同时,该软件还应对学习者的操作路径进行跟踪,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及评价。

(4)开放整合性

体验式学习软件的开放整合性包含开放性和整合性两个层面的含义。开放性是指体验式学习软件应该是结构和内容上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的计算机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对于学习者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适应性,因此,此类软件可以是较为完善的大型软件,也可以是符合学习要求的一系列素材或元件,还可以是学习平台的核心要素。整合性使体验式学习软件应具有较强整合信息技术及其资源的能力,并能将教学结构或学习环境中其它各要素协调和组织好为体验式学习服务。例如,适当形式的链接可以将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或平台整合进来,或通过一定的平台可以超越时空将教师或学伴形成学习共同体,或围绕一个主题将不同形式的探究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

2.中学化学体验式概念图学习软件的开发技术

体验式学习软件在研发中按照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要求,将虚拟场景对象化,在对象化的原理中包含虚拟场景的相关属性,要求既能模拟学习内容的真实环境,又要体现该软件的各种特点。因此,笔者选择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Flash软件作为开发平台。

Flash丰富的图形处理功能,能保证图形图像在缩放后不会失真变形,十分适合制作学习者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场景、道具、动作等实物,完全可以满足体验式学习软件中对情景虚拟性的要求。

ActionScript语言是利用Flash软件实现体验式学习软件的智能反馈性的基础。将这种编程思想变通后应用到体验式学习软件中,可以使将开发的体验式学习软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软件的交互实践性则可以通过影片剪辑事件、组件事件和时间轴交互来实现。使用Flash软件开发的体验式学习软件中可能有多种交互事件,例如各种鼠标事件、键盘事件、数据交换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处理,开发者可实现全交互的效果。另外,对于Flash软件开发的复杂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注册事件侦听器来实现。

3.中学化学体验式概念图学习软件的实现

3.1智能性的实现

软件的智能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使用鼠标对实验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进行多次操作,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用到的函数及其作用如图1:

3.2 交互性的实现

该软件的成功开发,可以大大增加学习者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因此,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授课模式,实现了教育软件与学生的交互性。用到的函数及其作用如图2:

3.3 探究性的实现

在未知溶液模块中,由于鉴别方法是多样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剂对未知溶液中的特征离子进行鉴别,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用到的函数及其作用如图3:

3.4可扩展性的实现

Flash8.0制作出的教育游戏软件,可以根据笔者的需要,进行扩展,笔者只需添加相关链接即可。用到的函数及其作用如图4:

4.结束语

当前有效利用于教学的学习软件在我国的研发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种设计模型和设计理念指导下开发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软件极为缺乏。希望“体验式学习软件”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方式以及教学应用实践,能为教学软件的设计领域探索一条较为细化的可操作之路。后续研究将在基于该理念进行实际的教学软件开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应用研究检验该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造出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软件。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陈琦. 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 电化教育研究,1999,(11):42-44.

[2]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Englewood Cliffs, 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4.

[3]李芒. 信息化学习方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李浩文. 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08,(6):65-69,76.

[5]马文礼,冉鸣. 一种新型化学课件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2008,(1):60-61.

[6]吴海燕,刘源,冉鸣. 交互仿真智能性课件运用于气体溶解教学初探[J]. 化学教育,2008,(2):55-57.

第9篇:智能教育的概念范文

【 关键词 】 智能化;智能教室;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

【 Abstract 】 The study of smart classroom and wisdom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 new important tas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 product of the stage of the classroo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mart classroom has been designed and used to serve the wisdom education, thus making it not only intelligent spa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also an ecosyste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 Keyword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mart classroom; wisdom classroom;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智能化环境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为此,人们也希望利用智能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院、智慧校园等智能化环境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智能教室”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目前,关于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全球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设计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智能教室的构成及功能

智能教室,又称“智慧教室”或“未来教室”。它的基本概念: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有设备(计算机、投影,音箱、交互白板等)及环境(温度、光线、空气质量等)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智能教室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它的构成体现出设备先进、操控方便、资源丰富、交互流畅、教学方式灵活等特征。

智能教室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方面,主要包括课堂笔记的自动化、课堂实录、设备控制自动化、智能远程教学等几个方面。

2.1 课堂笔记的自动化

传统的课堂模式经常是教师忙于讲课及板书,学生忙于听课与做笔记,而学生的听课与做笔记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这种模式显然对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不利的。在智能教室中,学生再也不用做笔记,只需认真听讲就行,教师的所有板书都可以自动保存起来,并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终端中,或者通过打印设备打印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比笔记记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板书、演示讲义、现场视音频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智能视讯设备”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自动上传到“教育云平台”中,成为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当学生有需要时,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复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补学错过的课程。

2.3 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智能教室的核心是互动,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设备。它集硬件与软件为一体,并连接到“教育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教学,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智能教室中,学生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进行互联,既可以实现教室内的小组互动,也可以与远程的学习者或专家进行互动,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学习。

2.4 远程教学的智能化

远程教学是智慧课堂的一个方向,智能教室引入交互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普通的教室空间增强为一个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的交互界面。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可以摆脱键盘、鼠标、显示器的束缚,而用语音、手势甚至身体语言等传统的授课经验来与远程学生进行交互。现场的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了,教师可以同时对现场和远程的学生进行授课。

2.5 教育云平台的运用

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它能够灵活地统一管理和调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个人终端,经互联网连接到教育云平台,获取学习信息服务。教育云平台能够发挥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在线的远程教与学的资源,并为学习者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能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

智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它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实施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智能教室的设计与应用都是为智慧课堂而服务的,智慧课堂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从智慧课堂模型中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的设计主要分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两方面。

3.1 课堂环境设计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学习支持环境。物理环境中,智慧课堂给课堂主体提供了高互动的教与学设备,能够有效支持课堂主体对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呈现。智能环境控制则给课堂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从光、温、声、空气质量等方面根据课堂的实时状态进行调节。创意空间布局则主要考虑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桌椅设施,以及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能够方便实施桌椅的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习支持环境由基于泛在网络的教育云平台进行支撑,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智慧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了解学与教的情况。

3.2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包括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程后设计,其中课中设计是最主要的部分。智慧课堂中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是由教育云平台实施的,所有学习资源的提取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均来源于或进入到“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中。课后的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环境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与同行交流,也可利用学习支持环境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交流。学生在课后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的个性化作业。

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是教育云平台的重要支撑,因为在智慧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生成的资源,而且智慧课堂中的学习需要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资源,需要为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时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提供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随需应变的学习资源服务。

4 结束语

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角度看,智能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环境,更是一个课堂生态系统,它为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创设了必要的条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会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智能教室是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形式,智能性也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加强智能教室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最终构建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和谐新型课堂/教室。

参考文献

[1] 高丹丹等.智慧课堂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11-15.

[2] 陈卫东,张志平.智慧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3-28.

[3] 陈卫东等.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 2011(8): 39-44.

[4] 王琴,王宝俊.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多媒体教室的研究与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2(1):65-7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社区教育中智能教室建设研究”(立项编号:YJ1326)和汕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智能教室与创新教学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GHBY0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