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幼儿观察记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观察记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观察记录

第1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时间:2021. 5.

地点:幼儿园操场

观察老师:郑老师

案例回放:(户外自主游戏照片)

孩子们在自发地搬梯子,滚轮胎。大家一起合作用轮胎把梯子连接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梯子连成了一条直线。整个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一直在玩着同样的游戏。从梯子的一头爬到另一头。

实施措施及效果

措施:

1.期间,有几个孩子将梯子下的轮胎拿了出来,打算玩别的。但是其他小朋友不同意。

2.睿睿提议可以换一换轮胎的位置。但是前面正在往前走的小朋友不同意。还是要梯子保持原来的直线玩。

3.于是,睿睿和刘子皓几个人一起玩起滚轮胎来。

第2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观察者:王莉莉

观察地点:中班

观察对象:鑫鑫(化名) 年龄:4岁2个月 性别:女

使用方法:叙事法 儿童人数:2 成人人数:3

观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性格内向的鑫鑫语言方面的行为

表现

观察背景:鑫鑫从小班开始一直不肯开口说话。

观察内容:

9月6日上午的语言活动中,小伙伴们都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鑫鑫看着大家,她的小脸涨得通红,右手低低地放在左手肘上,举起了手,眼神一直盯着老师看。老师看到她举起了手,就让她回答问题。可当老师说出她的名字时,鑫鑫就低下头,两手搓着裙角。当老师鼓励她时,她抬起了眼睛,结结巴巴地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冒出了一句话。老师表扬了鑫鑫对于问题的思考,鑫鑫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笑容看着老师。

观察分析与评价:

1.家人访谈。鑫鑫开口很晚,小时候只会用摇头和点头来表示,她的脾气还很倔,凡事要高兴了才肯做。

2.同伴访谈。可可说:“鑫鑫讲话速度很慢,我听不懂她讲话。”

3.教师间访谈。张老师:“怎么我喊她起床,她只是哭,什么话也不说呢?我轻轻地问她几次,她还只是哭,不肯跟我交流。以后我要多关心她,多和她做朋友,让她慢慢地和我说话,做朋友。”

4.具体评价结论:

鑫鑫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语言能力比较薄弱。小班的时候很少在上课举手发言,就是难得举手发言,声音也是小小的,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很少。

鑫鑫语言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养太过于宠爱。她平时一直和外婆外公生活,年迈的外婆外公爬不动楼梯,就经常把鑫鑫留在家里和电脑、电视交流、生活。久而久之,她与人交流不会说话,就点头摇头。因为外公外婆会猜鑫鑫的想法和心思,鑫鑫也习惯用点头摇头来顺着外公外婆的心思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他们说得不对,她也不喜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观察措施:

1.教师要利用早晚接送时间多与鑫鑫的外公外婆交流,将鑫鑫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告知给他们,当然交流的语气要婉转一些,并把我们老师的希望和建议适时地提出来,取得他们的支持,希望他们多和鑫鑫交流,交流的时候语速放慢,鼓励她表达简单的自己的需求;在家里空余时间可以带鑫鑫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沟通,促进她的语言交往能力。

2.教师要利用校讯通和班级网站、论坛、电访等形式,把鑫鑫的进步和希望她的父母一起协作的跟鑫鑫父母交流、沟通,并鼓励他们抽出时间多陪陪鑫鑫,不要只是用IPAD来打发孩子的

时间。

3.教师在幼儿园多关注鑫鑫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多鼓励她慢慢开口讲话,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老师逐渐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喜欢和老师交流,不要用点头和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在鑫鑫有进步的时候,多鼓励,多表扬,让她感受到成功感,逐渐喜欢多讲话、多和老师亲近、交流。教师多鼓励鑫鑫与同伴交往,让他们有充分交流、交往的机会。

观察反思:

第3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大班幼儿相较于小中班幼儿来说,更加具备记录和观察的能力,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也乐于发现和探究。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薄弱;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科学记录时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问题折射出在大班科学观察活动中有效记录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从有效的记录内容、有效的记录表、有效的记录形式、有效的记录目的、有效的评价等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选择有效的记录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记录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让大班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确定具体的科学活动目标:①能察觉植物、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②能发现常见物体间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③能探究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④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⑤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问题。还要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记录内容,以促进幼儿观察和记录。如,“郁金香的生长条件”“斜坡实验”“有趣的溶解”“神奇的碘酒”“乌龟来宾”“不一样的我”“磁铁”等等观察活动中记录的内容,就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能激发起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科学设计记录表,抓住活动记录的关键环节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不仅可以记录儿童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之间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儿童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并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而且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过程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一张合理的、适合孩子的记录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易懂的原则,规划适宜的内容、格式和符号,科学地设计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

1.记录表要具备完整性

教师设计的记录单,不仅仅呈现记录的内容,还要标明活动的名称、记录日期以及记录者的姓名,利于教师作课后的统计、分析、反思与调整。尤其不能忽略幼儿姓名,及时标注,以便后续的个别化指导。

2.记录表要具备针对性

发挥记录的效用必须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也要有差别。教师要分析科学活动的重难点,找到记录切入的时机,帮助幼儿运用记录有效学习。

“记录”是为了帮助幼儿记录自己在某次科学活动中的猜想和实验后的发现,起到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和认知的作用,所以记录只是一种方式,它必须服从于内容,为达成该活动目标而服务。以《不一样的我》为例,大班幼儿的记录表(见表1)不仅有两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表2),这是因为大班幼儿有更深入层次的探索要求,且大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也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张汇总表。

表1:幼儿两人用的观察记录表

注:眼睛、鼻子有大有小,头上漩涡有多有少,等等。

表2:观察记录汇总表

3.记录表要注重形象性

记录表的设计要简洁,避免多余的干扰,便于幼儿理清思路、发现特点、找寻关系。尽量运用符号代替文字,注重形象化。这是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记录表的设计常采用表格式,有两维表格甚至多维表格。建议教师采用形象的小标记,如猜想记录用小问号,观察记录用小眼睛,实验记录用小手做标题加以区分。又如贴实物标记或简笔画作标记,使幼儿一看就明白,配合简洁清晰的讲解,幼儿就知道该如何记录了。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再由全面讲解记录方法,过渡到根据标记猜测行列的内容,独立明确地进行记录。

4.记录表要有针对性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对于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以及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记录”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使记录表多样性、个性化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又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幼儿。所以,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一事物前,既可以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还可以让幼儿先对所观察事物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记录。

三、利用各种记录形式,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通过科学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形成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充满了表达的愿望和倾向。形象生动的“记录语言”不仅能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还能让幼儿领略观察探究的乐趣,获得更多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大班幼儿还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所想、所闻、所感等科技探究结果,因此,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从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样记录方法、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及生动形象地表现记录内容入手,让记录更加完整地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1.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法

数字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说明数量、时间、速度、先后等可以量化的内容。例如,记录时间、记录不同时期植物生长的高度、记录不同物体的重量、记录水的温度等等。

标记式:用简单通识的标记来做记录,表明特征、进行判断或选择,记录方向,如用色块表示颜色,用锯齿线表示尖锐,用“”“”表示方向,用“√”“×”作判断或是用几何图形作选择,还可以用笑脸、哭脸表示喜好等等。

图像表征式:给予较大记录空间,适当留白,供随机记录,使记录更加个性化,更灵活多变。但要注意时间与难度,慎防花大量的时间解决绘画的困难而不是科学探究的问题。

电子式:采用新型的电子产品加以记录,相机、摄像机即时拍摄,这样的记录更直观,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片段,可以不断重复,帮助幼儿回忆和倒叙,有时会发现和延伸出更多的生长点。

这些记录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激起幼儿学习记录的兴趣,并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例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三种方法,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目标,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记录的真正作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如,“斜坡实验”中,幼儿要探索不同材质的斜坡表面小车下滑速度。因为单靠一个人无法完成三辆小车的操作、比较、记录,因此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四、明确记录目的,让记录成为科学观察活动的必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到:“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就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在科学观察活动中,特别是持续性的科学观察活动中,大班幼儿常常会出现“随心所欲”的现象,即常常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主观兴趣来观察事物,随意性太强、观察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忽视本质等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提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如在“郁金香的生长历程”种植实验中,幼儿不明确“郁金香的生长条件”这个观察目标,导致在他们的观察记录中只体现了郁金香的生长形态,而忽视了影响郁金香生长的“土壤、温度、湿度、种球质量”等内、外部条件,这样的记录就使得观察目标没有落实,观察记录忽视本质。

那么,怎样来明确观察记录的目的呢?

第一,教师要抓住幼儿好问好动这个特点,引导幼儿围绕既定的观察目标发问,使幼儿沿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方向正确前行。如,在幼儿种郁金香种球的时候,围绕“郁金香的生长条件”,会问很多问题,笔者一边引导他们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问题,保留“我的郁金香种球有疤,会不会影响它发芽开花?”“我的土里浇了太多水,郁金香会不会烂掉?”“天气这么冷,郁金香发得了芽吗?要不要搬到教室里?”等。同时建议孩子们作个对比实验。

第4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关键词】幼儿;自然角;种植活动;探究能力

一、多样生命,感知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5~6岁”的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种植活动中每颗种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直观可见的,无论是坚硬的种子还是松软的土壤,无论是嫩绿的幼苗还是生病的叶子,无论是鲜艳的花朵还是成熟的果实等都是幼儿可观、可感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他们可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和特征,其中的科学、问题及规律都符合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易于观察,也易于理解。大班年级组共5个班级,每个班级事先讨论,重点种植一种植物,并且为了保证记录表的有效实施,尽量做到每盆植物责任到人。各班既有土豆生水、熟水大PK,也有水培、土培洋葱种植对比观察;虽然都是种植同一种植物,但各有不同的关注点。

另外,《指南》科学领域中也指出:“5~6岁”的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其中一个班侧重于各类菇的猜测,种植了黑平菇、白玉菇、鸡腿菇、大白玉菇。教师可以先运用调查表抛出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进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进行猜测记录,再在后续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还有一个班围绕“萝卜的生长过程及萝卜切开后还会长出叶子来吗?”这两个问题开展自然角活动,从中引发幼儿积极思辨、探索、观察。

二、丰富器皿,华丽变身

《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由幼儿自己选择养殖和种植的容器,并利用下午游蚧疃时间对器皿进行了装饰。孩子们使用皱纹纸、毛根、颜料等丰富的美工材料,使每一个器皿都各具特色。此外,还有一些废旧材料的运用,如:泡沫箱、饮料瓶、洗衣液的瓶子、酸奶盒、方便面桶等,这些随处可见的废旧资源,都能摇身一变,为幼儿所用。

三、做优环境,亮化生态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的能力。”

以前我们的自然角可能更多是摆放了一些架子和观赏性的植物,孩子可以走进去和植物互动的地方不多。我们大班年级组首先优化了自然角的整体环境,将自然角进行扩大,撤去了一些观赏性的植物和花架,并铺上了绿色的垫子,给幼儿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走进去近距离地进行浇水并进行观察记录。

有的班级将自然角和建构区结合,创设了“种植园基地”,一方面有种植,另一方面让幼儿把在“种植园基地”建构的作品放置在自然角内,自然角和建构区有机融合,和睦处之。种植萝卜的班级有情境化的创设――萝卜保卫站,更赋予了自然角一种新的感觉。

四、仔细观察,实效记录

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因此发展和培养幼儿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角是帮助孩子们观察认识常见动植物的窗口,为幼儿带来较自由的观察和操作探索的可能。而指导幼儿有效地记录自己在自然角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等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有利于明确观察的目的、步骤、过程,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探究。

《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已经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因此,大班年级组侧重“自然角观察记录表”且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法,5个班级做到班班不同,班班有特色。

数字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说明数量、时间、速度、先后等可以量化的内容。例如,记录时间、记录不同时期植物生长的高度、记录不同物体的重量、记录水的温度等。

标记式:这种记录方式比较简单、高效,通过用简单通识的标记来做记录,表明特征、进行判断或选择,记录方向,如用色块来表示颜色,用“”“”来表示方向,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一目了然。

图像表征式:表征能力是指幼儿用语言、图像、动作、符号等表达感受、经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种记录表给予较大记录空间,适当留白,随机记录,使记录更加个性化,更灵活多变。

个人记录与小组记录: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幼儿人手一本记录本,这样的记录方式也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从每天的记录中,孩子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自己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我们大班级组中还有饲养区,这里采用的是小组记录的方式,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在这份记录表里,教师和孩子共同参与设计,设计了以下内容,包括封面、我们的分工、迷你水族馆记录表。我们以图画的形式,让幼儿用打钩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情况,降低了记录难度,也避免出现内容太多幼儿不愿记录的情况。

第5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师;观察活动

区域活动又名区角活动,是幼儿在兴趣与需要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区域类型,通过与材料或同伴的互动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活动方式,也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形式[1]。幼儿在这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更易展示自己的兴趣、需要、个性特征以及发展水平,为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观察契机。通过观察幼儿所选择的区域类型、区域材料,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个性特征;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检验区域规则的合理性,材料的丰富性、适宜性与探索性;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教师更加准确地解读幼儿的行为,对幼儿做出针对性指导,及时调整区域材料,保证区域环境设置的合理性,生成有效课程内容,实现区域活动的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性的成长。观察并不是随意的看,需要教师制定观察目标,明确观察内容,选取合适观察工具和方式,对观察信息进行收集[2]。然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不知如何观察,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地看”。因此,根据观察目标,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地点,找到观察要点,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进行信息收集,是当前幼儿教师进行区域观察与记录所面对的难题。研究者基于幼儿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水平。

一、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较强,突发状况比较多,活动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3]。面对众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不同区域类型中的不同操作材料以及幼儿的各种突发,明确观察内容是实施观察活动的关键。1.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判定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具有自主性,如果某幼儿在自由选择区域类型时,重复选择某一区域,说明他对此领域比较感兴趣或者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敏感期。教师应有目的引导他选择其他领域的活动,保证幼儿全面发展。同时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是否具备自主性与积极性,情绪是否高涨,神态、表情如何,能否与同伴、成人积极互动,知道自己的活动意图,遇到困难能够积极克服或寻求其他人员的帮助,而不是缺乏规划,盲目活动,无所适从。其次,应观察幼儿是否具有规则意识。由于区域活动空间及材料的有限,每个活动区域都有人数的限制,而且区域活动性质不同,区域规则也不相同。如在阅读区,要求幼儿低声交流,保持安静,而在娃娃家,对幼儿的音量则没有严格要求。幼儿教师观察时应注意幼儿是否遵守区域规则,是否做到爱护玩具,不干扰他人,且活动结束后能够整理材料,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区域位置。最后,幼儿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观察幼儿能否独立完成某种作品,判定幼儿的发展水平。如在美工区,幼儿是否能够自主完成某项折纸工作或绘画创作。2.观察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及时更新区域材料。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幼儿与区域材料之间的互动过程,分析材料的特点,认识材料的功能,判定区域材料的丰富性,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区域材料的丰富性指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全面性。根据区域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其中,半成品材料具备较大灵活性、多功能性、耐用性、成本低的特点,也更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4]。然而半成品材料的制作耗时长,投放量不足是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一大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识别区域材料的性质,随时观察区域材料的投放种类,有计划地投放、补充半成品材料。除此之外,幼儿区域材料数量的不足,容易出现争抢玩具现象。幼儿教师应通过细致观察,投入更多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保证区域材料的丰富性。

二、灵活采用观察工具,选取合适的观察方法收集观察信息

1.采用合适的观察工具,确保观察内容的成功记录观察工具有多种:文字、照片、录音、录像。不同记录工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字记录详细完整便于教师回顾,但花费教师的时间比较多;照片记录方便省时,但只能对区域活动的某一时刻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不完整;录音能记录区域活动的整个过程,但缺乏图像的说明;录像记录运用方便,能对区域活动进行完整记录,但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因为文字、录像和录音比较耗时,且文字记录需要教师对复杂多变的幼儿行为快速捕捉,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幼儿教师更多的选择方便省时的照片记录。幼儿教师应该克服困难,采用多种观察工具对幼儿的区域行为进行记录,形成图、文、音、像多面、生动的记录成果,为分析幼儿的行为提供详实的数据。2.选取适宜的观察方法,对观察信息进行有效搜集根据教师是否参与到幼儿所从事的活动,可将观察方法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指幼儿教师不暴露观察者身份的条件下,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幼儿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不介入幼儿的区域活动,获取客观的观察信息的过程。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兴趣及区域材料的投放情况进行观察时,需要幼儿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这时采用非参与性观察方式更加适宜;若基于了解幼儿区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则需要与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与幼儿共同操作区域材料,解读幼儿的行为,分析影响幼儿行为的因素,这时采用参与性观察方法更加适宜。两种观察方法特点不同,但是两种方法的运用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幼儿教师根据观察目标灵活选择某种观察方法或者综合运用两种观察方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

作者:丁骞 宋占美 王丽响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赵东群.观察记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6.02.

第6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自然角不仅有观赏的价值,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发展幼儿观察力,探索力。有句话这样说:一个成熟的自然观察者不仅应该具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辨别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感到轻松愉快,同时还能拥有照料、饲养各种生物体的天赋。教师在组织自然角活动中,应该注意尊重幼儿的情感,期待他们的发现,并且引导、支持他们的观察,培养幼儿对大自然一生的热爱。

但在实际操作中,自然角往往是“昌盛一时”,在幼儿刚刚从家里带来新的植物、动物时引起幼儿的关注,接下来则门庭冷落,叶黄花萎,几天也不见一个孩子为它浇水,或者去看一眼,遑论关注,这样就失去了创设自然角的意义。如何引导幼儿学观察、爱观察、会观察,是我在指导幼儿自然角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根据年龄段提供合适的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是观察活动的支撑,一个好的观察对象应该是能引起幼儿注意、吸引幼儿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观察对象是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

对于小班幼儿,我提供的是幼儿经常能接触到的常物,如水果中的苹果、香蕉、梨子、西瓜,蔬菜中的白菜、包菜、花菜,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但这样的常物不易引起幼儿注意,于是我在每样水果上进行装饰:贴上鼻子眼睛变成“果娃娃”;根据个头大小塑造可爱的“动物一家”;找找谁是圆形的水果,摆成脸贴脸、手拉手的“好朋友”……这些妙趣横生的造型组合让幼儿耳目一新,很好地引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孩子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丰富的认知,在观察对象方面我偏重于引导幼儿观察生长在身边的动植物,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如家乡的植物――竹笋,及其衍生产品笋干笋制品;红菇香菇松树菇;春季秋季山上的各类野果;稻穗棉桃等等,永安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小城,幼儿生于斯长于斯,这些观察对象既是幼儿的盘中餐,也可能是他们家的门前菜,幼儿不仅有共鸣,更能萌发对家乡的情感。其次是同类的比较,如叶菜类――看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豆类――看看它们的颜色有哪些,分别叫什么名字等。让幼儿看得更细,懂得更多。

二、动手参与,在实践中观察探索,体验快乐。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角的活动若都由教师建构安排,幼儿只是个被动参与者,当幼儿亲身动手参与,成为自然角的管理者时,他就具有了主动学习、主动观察的欲望。

如何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爱上观察呢?我认为要有多样的参与方式。

(一)自然角的观察物让幼儿有选择权、自,是幼儿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如“我喜欢吃的蔬菜”,“我喜欢的花儿”,基于自身兴趣基础上的观察,才能让幼儿体验快乐。

(二)自然角的内容定期更换,与季节、主题联系,让幼儿保持新鲜感。我在春天开展“谁变了”,夏天开展“解渴的水果”,秋天开展“田野里的收获”,冬天开展“好吃的干果”、“飘落的叶子”等内容,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自然的多变。

(三)在自然角中开辟“种植园地”,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自然角里的花草虽多,但不是幼儿亲手种植的,要让幼儿对观察有期待有恒心,就要让他们亲手埋下种子,每天浇水,看它发芽、成苗、长大,有了自己的劳动,观察就能贯穿始终。我组织孩子开展蔬菜种植活动,由教师提供几种发芽、成苗较快速的种子,如黄豆、绿豆、火锅菜、葱、蒜等,每人在自己的种植盆里选种一种菜苗,按水发、土发分别摆放好,幼儿每天照顾,待小苗长出后,再布置“我发芽了”、“我长高了”展台,分类摆放上去,幼儿每天浇水照顾,看看自己的,再看看别人的,自然就提出问题:我的叶子和他的不一样;我的叶子长高了,是最高的;我的小苗为什么垂下来了?通过与教师交流和幼儿间的交流,幼儿完成了一次周期性观察。

中、大班幼儿还可以开展实验性种植,让幼儿进行对比性的观察,使观察更具深度、广度。如白菜种植实验――清水种植与红色水种植;小葱的成长――阴暗的角落、一缕阳光下、阳光普照;叶子的比较――宽、窄、圆、扁;它适合长在哪儿――一种植物分别种在土里、沙里、水里。在这类实验中,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扩大了其知识面。

三、多样记录方法,让幼儿的观察具有系统性。

观察是用眼看,用嘴说,但要让观察留下印记,让观察更有过程性和指向性,使零散的知识最终能够梳理归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用观察记录。我在活动中采用两种记录方法,一是幼儿记录,二是家长记录。

第7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一、结合教材,明确记录目的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关注到了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设计并使用了记录卡,看起来形式好像很丰富,但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并不感兴趣,记录这一环节似乎显得有些多余,有的活动为了记录而记录。整个活动下来,记录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帮助。曾观摩到大班科学活动《怎样让热水变冷》中,教师在一组上投放了两张记录表,让幼儿合作记录热水变冷后的温度,孩子们观察后,一组上只有两位幼儿可以记录,其实四人则是在看别人记录,或处于游离的状态,这就违背了记录的初衷,没有让所有的孩子从记录中观察出结果。在观摩到的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要求幼儿自主记录物品的沉与浮的现象,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单独记录的能力有限,所以弄得操作纸上全是水,孩子们观察的重点仅仅放在“我的纸上不能有水”,整个过程中记录的过程被忽略。

记录卡应当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仔细挖掘科学活动中的重难点,向孩子介绍操作的主要过程及观察的重点,以及记录些什么,让孩子了解到我应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在《怎样让热水变冷》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针对记录表中的两个空格,了解前面一格可以自由想象让热水变冷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后面一格则应该用掌握到看温度计的方法来记录温度计上的数字,从数字的变化观察得出温度变小就是由热水变冷的过程。只有让孩子们有目的的记录,培养幼儿的记录意识。伴着幼儿的观察、探索活动同时进行的,由幼儿内心而发,因而幼儿在进行这类记录时的积极性和收效才会高。

二、关注幼儿,记录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记录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记录如果只关注活动的重难点,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就会成为他们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负担。因此,科学设计、合理地使用记录卡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录卡的使用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可以更多的是在老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小组和个人记录,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表应有简单明确的标志,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如用印章印、打勾等方式比较容易记录。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水果沉浮》,孩子们在自由探索后,老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回忆操作的结果,同时出示大记录表,说是记录表,其实也是一张带有水面的大图片,将孩子说出的结果用图片记录下来,这其中,也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将图片粘贴展示,整个记录过程清晰又有情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简单易懂的记录表,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在为中大班幼儿提供记录卡时,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不同的标志来表达自己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泡泡”中,我们请幼儿将自己实验前的猜想、实验中观察到的泡泡的形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这样不仅满足了中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及时展示,有助于幼儿经验提升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卡,除了幼儿自我观察提升、同伴交流外,我们将孩子们的记录卡展示出来,既能巧妙地布置环境,而且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会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向别人介绍自己记录的东西,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头像或标记来给自己的记录卡签上属于自己的标签,从而更有自信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内容。在这里,不光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对于科学活动中一些重难点,也可以在孩子们自由地交谈中得到固执,从而有助于经验提升。

第8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关键词:观察法 幼儿心理学研究 心理健康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的活动,从中发现幼儿的心理现象产生,了解幼儿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如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和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不应干预活动的进行,应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因此,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观察法是研究幼儿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方法。幼儿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外显性,通过对他们外部言行的观察,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幼儿的言行,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材料。但不足的是研究者只能被动地等待幼儿心理活动自然发生后进行观察,不能主动地进行有选择、有控制的研究。观察所得的结果一般只能说明“是什么”“怎么样”,而难以解释“为什么”。也就是说,观察法虽然是反映幼儿客观心理活动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为了全面而确切地描写,观察时就要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用“参考体系”,即那些能加以说明并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配合的现象。要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利用观察法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要具备正确的观点,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保证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中心和范围

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要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把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活动落到实处。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效果就会很差。有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观察前就准备要观察的幼儿心理活动,怎样进行观察,观察以后要解决哪些问题,都必须要做到心里有本账。有计划就是要求教师在观察前要有目的,拟好必要的观察提纲,要在观察中获取哪些材料,整个观察的过程怎样进行。有中心和范围就是教师在观察中对观察的对象、环境和条件,在注意整体观察的情况下,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分清主次,区分对象和背景。只有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才能深入观察到问题的实质。不然,就分不清主次,也更难抓住幼儿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绝对不能影响幼儿的正常活动

教师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必须注意和预防可能出现干扰幼儿正常状态的因素,最好不让幼儿觉察到教师正在观察自己。在当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已经不需要在现场进行直接的观察了,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最为理想的“单向透视屏”,教师只要在屏外就能清清楚楚地观察屏内幼儿的全部活动,而幼儿却看不见教师在观察自己。另外,教师还借助于其他仪器进行观察,如事先在观察地点安装暗藏摄像机和录音机等,都可以在不影响幼儿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这样所得到的材料就绝对是真实和可信的。

三、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任何的主观和偏见

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要避免主观倾问,在观察中所获得的结果一定要是客观公正的,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对观察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如许多父母出于对自己孩子的骨肉之天然情感,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好。在观察中,教师要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和成见,做到在观察中尽可能地不掺入其他任何主观因素,对在观察中看到的现象全部真实记录,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只有这样客观公正、不带任何的主观和偏见的观察,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为了增加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观察研究的客观性,还有必要利用一定的仪器,如录音机、照相机等记录研究幼儿心理活动的全过程,便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为了避免观察过程中的主观偏见,教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分组观察,同时进行记录,观察后再进行核对、比较和研究。不过运用分组观察法进行观察,必须制定统一的“评判幼儿心理行为的标准”,避免各组观察记录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产生。

在对幼儿心理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观察的次数要多,因为幼儿心理活动经常表现为不稳定,行为也往往带有偶然性。所以观察要多次反复进行,目的是要防止主观臆断性,同时观察记录还要做到要准确详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记录,做到正确无误、如实记录,不凭主观臆断,做到没有“水分”,观察记录要周密完整、全盘记录,不能有随意性。

第9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记录;统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6-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5~6岁大班幼儿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发展目标中具体指出: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总会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但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却容易兴趣不浓,有效记录和统计结果的的能力不强。而且大班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记录科学发现,但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和统计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折射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和统计结果的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持续有效地观察和记录、统计?对此,我不断学习多媒体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老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班科学领域中提高幼儿记录、统计能力的合理运用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挖掘多媒体资源在提高幼儿记录和统计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我们班的《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初步达到了提高孩子们有效记录、统计的能力。

一、多媒体电子表格的运用让科学教学方便、直观、形象

在科学活动中,经常要用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现象,统计表来统计实验结果。在记录和统计前,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教师将幼儿使用的表格放大,进行简单的讲解,出现的问题是集体讲解的时候不方便多人操作,一次性,不便涂改、更换,不方便展示实验现象和结果。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受到绘画水平的限制有些东西不会画的现象。如:在画水杯、豆子时,孩子们画的不一而同,但很多都不太形象,而有的孩子则精雕细啄,花了很多时间在绘画这些物品上。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活动中,我使用了电子表格,在使用之前,先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画一画,记一记,之后我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演示、总结,纠正,将表格中要用到的材料:量杯、白醋(模拟酸雨)、纯净水、豆子,全部可以将实物拍摄下来,制成图片后再粘贴在表格中,小朋友看见的表格中的实物,更清楚明白,也能够对比自己的记录的不足,进行纠错改正,还会更加专注的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以及结果的记录。整个活动过程达到以幼儿为先,孩子们起了主导作用,进行了独立思考、记录,孩子们看到电子表格会豁然开朗,感觉到自己做的表格的不足。孩子们能通过自己几天的观察,再运用直观的电子表格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豆子在正常的雨水中和酸雨中的不同的变化,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定出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之后自己做表格,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进行科学实验的记录,活动有效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科学发展目标,活动中教师和多媒体电子表格也达到了对孩子们的有效辅助和指导。

二、多媒体电子表格的运用让科学活动更生动有趣

富于变化的电子表格会让孩子们感觉生动有趣。我们这次制作的电子表格,线条的出现都是以动态形式一一出现,这样能让幼儿在绘画表格时知道该怎样去画线条,怎样画一个完整的表格。表格里的各项内容逐一随教师的讲解一项一项出现,来指导孩子们在做自己的表格时怎样一项一项填写里面的内容,并分清主次。再将电子表格的记录结果配上音效,答案是正确的,屏幕上发出鼓掌、拍手等愉悦的动画形象和声音,答案是错误的,屏幕上发出沮丧、鼓励的形象和声音。孩子们对这个表格特别感兴趣。都积极举手,争着获得操作表格的机会,比以往的科学都活动更加努力的去做实验,乐于去反复验证自己的结果,这次科学活动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乐于体验探究过程”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

三、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让幼儿主动分享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记录经验,能简单运用符号、图象、标记等方法进行记录,但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或引导不到位,孩子们主动采取的记录形式就会显得单一、重复,容易导致记录内容不够具体、清晰。因此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尤为重要,所以要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样记录方法,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和生动形象地表现记录内容入手,让记录更加真实完整地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促使幼儿的持续性观察更加生动、有趣。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次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将幼儿的记录表用相机拍摄下来,并在白板上播放,让孩子们与同伴交流观察发现,在同伴的鼓励和带动下,一些平时较少主动分享的幼儿更加积极地交流。之后选取记录完整,有创意的记录表,在集体中分享交流。通过分析和梳理,幼儿之间能互相对照记录表,发现同伴的与众不同。

四、多媒体电子表格能反复使用,节省时间,减轻教师和幼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