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远程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第1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1.不受地点的限制

传统的民办高校教育需要在固定的教室中进行,而且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但是网络远程教育则不然。不受地点的限制是其最大的特点。主要能够接收到网络的信号,在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就可以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学习。可见网络远程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2.不受人员的限制

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能够学习,有学习能力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也不受人员职业的限制。但是民办高校的课堂教育就明显无法达到这一点。其课程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而且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来说,只需要本专业的学生才可以。网络远程教育的灵活性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生源质量偏低。对于现如今我国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来说,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学历较低,而且多数都是由于高考失利或者是没有达到高考的分数。因此,从整体上看,其学习能力以及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也为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学生适应能力低。从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上来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自主性为主。而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对填鸭式教学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而且网络远程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采用虚拟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校园文化的氛围。

(3)管理不配套。由于网络远程教学的模式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和借鉴,还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特点。所以其配套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学生的管理模式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二、办学指导思想

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教育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成熟。这种不成熟尤其表现在决策层面。网络远程教育开办伊始,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对教育的定位、对象、范围、过程、手段、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科学的周密的前期论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简单地认为知名民办高校有现成的成熟的教育管理和监控体系,直接移植嫁接即可。由于指导思想的模糊和不成熟,各网络教育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空间。自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施展个性的平台,也是导致越轨的陷阱。网络教育学院办学模式的极端多样性开创了我国用非常规手段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场面。六年多来,网络远程教育成绩斐然,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等教育人才,为远程教育管理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开辟了各种有效途径。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同时具备三种能力:教学、技术和服务。在教学上,由于网络远程教育在教材教法、受众数量、学生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关专业素质外,还要适应并掌握“无脸教学”的技巧,要具备独立教学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使远程教育既达到质量标准,又能在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满足个性化要求。除此之外,网络远程教育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要求他们在授课以外为学生提供在线或不在线的专业课程辅导和答疑服务,甚至还要提供计算机一般技术的指导。

四、结语

第2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远程教育;多样化;

网络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室,电子白板等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教学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社会需求

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求知需求,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以邮件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答与提交作业这种远程教育的雏形。技术的进步与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以求得充分的择业的机会。终生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而形成的新一轮远程教育的热潮,促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些优秀的师资相对集中分布于少数院校,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实行现行教育形式下的优势互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空的限制,避免教育的重复投资。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产生的强大动因。

此外,传统教育方式以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无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教学。网络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完全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又可以进行交互协作形式教学的新一代教育模式。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如下优势:

(一)教学资源共享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本,而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运用网络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共享不同国度的教学资源或登录到其它的教育网站涉猎所需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习者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动态交互式的集成信息,改变了学习者固有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时间和空间灵活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可供在职人员学习的时间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零散。他们很难挤出较长而稳定的时间进行继续学习。远程学习可以灵活地支配时间,并且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具备基本上网条件即可实现。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摆脱了传统教学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要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三)教育对象多元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对象受到年龄、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网络教学则把教育的对象由传统教学的特定人群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依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网络教育以其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优势,最大限度到底满足人们随时学习知识的要求,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对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网络教学中,实现了三种形式的交互:自我交互、人与学习系统的交互和人际交互。我们通常所说的交互主要是指人际交互。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三、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多媒体综合技术的远程教育,网上学校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威胁。但远程教育在带给现代社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不足

根据《光明日报》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Internet上的所有资源中,英文资料约占97%以上,法文资料约占2%,日文资料占不到1%,而中文资料只有千分之几。而在全世界,中文的使用人口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多,相比之下中文资源的数量少得可怜。网上中文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学设计不完善

远程教学中还有一些未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虽也提倡因材施教,个别对待,但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缺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从而导致学生个人的智力潜能和优势都发挥不出来。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作业,统一命题的考试形式,评定重成绩而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等因素。学生学习进步评定不及时,远程教学的双向交流的优势未能发挥出来。

(三)给学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使用的灵活性与信息的丰富性为人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网上信息丰富,其中难免良莠相杂。不乏儿童不宜的内容。一些学习者自控能力差,可能在网上流连忘返。网上的虚拟教学环境固然是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课堂校园气氛。但同时“虚拟人生”也使一批富于幻想的青少年身陷其中,将时间与金钱浪费。如果学习者的自制性不够高,则网上教学。远程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网络环境的远程教育下,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急剧减少。如果说学校教育环境是三点一线,那么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只能独处某一单调的空间,是“一点不成线”了。学生在计算机终端学习不能直接面对老师,师生缺少感情交流,教师的模范行为不能让学生潜移驮化,教师的人格力量很难通过“电线”直接感染学生。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变冷,使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很不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这是远程教育带来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四、完善远程教育的几点患者

(一)多媒体课件的建设

开发网络课程,其核心环节是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主要包括内容的取舍、知识点的编排、人机界面的处理等等。如何是界面更赏心悦目又不会喧宾夺主;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可以充分满足使用者的注意力集中,又可以帮助思考记忆: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发者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多加思考。

(二)网上交互能力的开发

网上交互是赋予机器情感的一种手段。组建一个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群体,通过BBS,E-mail等进行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会话。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交互性设计应尽可能的拟人化,使学习者感到其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专家而不是一台机器。

第3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传统教育;网络技术平台

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开放式教学,依托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实现了远距离多点之间的交互式教学,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实现了跨地域和跨时间的特点。这也是远程教育的魅力和创新价值所在。

1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1.1远程教育定义

远程教育系统通过网络的方式将教材上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文字符合和视频等方式传授给人们,接受教育的人通过身体的多个感受器官对呈现出的知识进行吸收,开启大脑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1.2Internet支持、多种技术并用

现代的远程教育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很多学校资金不足,但是在采用Internet去支持远程教育毋庸置疑是个很好的办法。当今社会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传输技术一般采用数字视频广播、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这三种同步技术。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还有湖南大学都已经将远程教育投入教学中。1.3可视会议系统、通过校园网将属于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站建立到国家教育科研网可视会议系统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可视会议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互动性,教材也可以方便的及时的传递到学生手中,可视会议系统可以说是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技术方式。据调查统计表面,大约有1/3的高校已经将远程教育应用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注册后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教育资源。

2平台建设指导思想

2.1课件的再构

互联网中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无法忽视信息接收者所使用的设备平台差异,因此远程教育中所使用的课件也必须适应这一点。在当代,远程教育的受众所使用的设备平台日益多样化:既有基于Windows平台的传统PC设备,也有大量使用基于Android或iOS系统的手持式设备。这就要求对传统意义上的、基于面对面的课堂教育的课件做出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再构课件的过程包括课件的时长、重组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教学的质量评估系统、教学的互动环节等方面。

2.2信息传播特性

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偏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单向传播路径,而远程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信息接受模式,故而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必须适应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举例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把某一课程的视频简单的集成于教育平台之上,那无疑于使得平台等同于网络视频共享平台,这种模式既无法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考核、反馈、互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2.3系统安全性,将速度和方便有效结合

软件系统要安全可靠这样在面对网络和来自内部攻击时,系统才能不被破坏。在进行信息传输时要对其进行加密,对传输的文件数据进行确认。服务器端应用ActiveXDll组件把执行的数据库操作代码编译完后永久存入内存,减少了网页的执行速度,满足用户需求速度。在客户端取消ActiveXcontrol组件的功能,应用客户端函数来避免安装组件时给用户带来烦恼,让学员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和安全。

3远程教育网络技术硬件平台的选择

3.1设计的目标

硬件平台也可以叫做系统集成,如果想实现在远的距离下多个地理位置之间进行交互教学模式、学术之间的交流、技术培训、开电视会议、课件视频的点播等多个功能。首要的就是建立具有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标准开放和灵活拓展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3.2网络平台和网络拓扑图

网络教育平台一般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四层J2EE架构体系。从具体的实现来说,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采用WebLogic11g构建,系统的界面至少应采用ExtJs3.3/Ajax/Servlet/JSP实现,这样有利于跨平台的访问和系统的拓展。同时应该使用DMZ来隔绝平台的内外和外网。内网一般是由远程教育组成,在防火墙上WEB服务器进行地址绑定或者映射,使得使用外网的人可以顺利地访问到WEB服务器上,使用内网的人们如果想要访问到外网可以通过服务器的方式。

3.3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和数据备份两个部分。系统管理的功能有进行系统检测和处理意外宕机的情况。专业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对服务器系统进行检测以确保服务器系统正常运行,服务器系统的维护工作包括:管理用户、安装及配置系统软件、开通系统服务和增删邮件等,主要是通过专业管理员对其进行维护。网站的数据备份对维护网站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使企业避免遭受数据库恶意破坏,从而遭受到不必要的破坏。一般为了防止重要数据丢失通常将重要数据应用网络备份系统备份到磁带里。

4结语

总而言之,如今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应用于个大高校教学中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它具有优秀资源可以共享,资源传播速度快,学习时间和场所比较灵活的特点。它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减少了授课人和学习人空间上的距离感,加快知识传播速度,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马骏 单位:云南省工会共青团妇联干部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晓曦.关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

第4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有其特殊性。思想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求知欲望、求知理念到求知目的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学习时间安排、学习途径选择和学习手段的采用上有显著差别。本文从成人学习的特征和成人学习的目的阐述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从产生时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在职人员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卓越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必须要尽快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的需要。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各方面都不相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试图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课程、课本、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才的目的。结果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矛盾,使教师和学员都常常感觉到无所适从。

首先,外语课程必须取消。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得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本科学生在知识的现代化建设中,固然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知识,但不要企望每位同学、每位工作人员都要通过学习,尤其是不脱产的成人教育先学好英语,并且可以熟练掌握英语。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的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其次,专业课程数量应该减少,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第一,

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第二,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工作实践的人员。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 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再次,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由教师讲解部分(教师讲课的声音和图像)与讲解相对的文字素材以及大量多媒体资料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所有的这些方式和技术,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应当取消

现在远程教育学员的毕业论文其实已经形同虚设或者说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取得毕业证书的形式。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采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式要有严格的区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学位教育中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式。从严谨的角度去理解毕业论文的意义,要从毕业论文的定义、概念、设置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指导性、二是充足的习作性、三是鲜明的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过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收集、材料的取舍、文章结构的设计等等能力都远远超出现代远程教育指导教师所能达到的目标。据此,对学员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没有实质意义。而现代远程教育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内容是否可以被学员应用论文的形式来解决具体问题,以此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条件上看,第一,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部分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在正规大学教育中参加过论文撰写和答辩,甚至没有在正规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独著的论文。第二,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第三,层次性做不到,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利于很少的时间要完成学校布置的论文撰写工作。绝大部门学员论文只能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拼凑,还有一部门论文干脆就是指导教师已经发表或者尚未发表的习作。个别学员在答辩席上竟公开说,论文来没来得及看,是指导教师的。并不是学员没有能力撰写论文,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论文布置太仓促,选题太狭窄,所以虽然部分学员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或者是正在撰写论文,甚至是正在岗位上搞科技公关,却写不好我们需要的毕业论文。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搞,也是搞不好的。

三、增加非学历教育 减少学历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在职人员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教育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同时成人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通常全日制在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以至高等教育,都不过是阶段性的,不是教育的终结。无论是体力、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文化基础如何,当他走向社会以后,都需要进行持续性教育,即从“一次性教育”转向“二次性教育”,以至“多次性教育”,最终实现终身不间断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产生、更新是无限的,人们的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不仅尚未受过基础文明教育的人,要补习必要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基本读、写、算能力和至少一种专业技能,即使已经受过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人,也要进行不断“充电”,进行科技业务知识的补充,完善与更新,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开拓性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最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教育形式,它非适时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海量的教育资源,以及开放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适应工作中的人员设置的。但是,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劣势也暴露无遗。比如,由于不能和老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弊端致使学员理论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奢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研究能力,应该着力于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能达到的目标不是提供给学员系统的学历教育和完整的大学知识灌输,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更新在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能力;提高在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实际能力的水平;提高在业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将现代远程教育的力量集中于学位教育无疑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如果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派发学位的工厂,那更是对学术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现代远程教育不应该建构为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和方法重合,进而与普通高校形成竞争态势,而空空耗费社会资源的普通高校的翻版和影子。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到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上,与普通高校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为在职人员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各种各类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采用的是新的教育方法,所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事实上,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我国唯学位论、学位本位主义严重。所以,但凡教育唯学历教育、唯学位获取为终极目标。现代远程教育也没有能脱离这种思想。从现代远程教育伊始,学历教育就成为其主体,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设置上盲从普通高等教育,使得学员被动应付各种教育形式,而将真正提高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却置于形式之后。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在学历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也一再照搬传统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用自己的优势技术去适应别人的目标任务,导致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弊端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成人教育心理学》冀鼎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5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有效利用策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8-02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502)

作者简介:周文慧(1987-),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崔永鹏(1988-),男,甘肃积石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而实际上却仅在申报期间得到关注,不少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精品课程只要申报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结束,没有把精品课程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性、日常性工作来开展,更没有把它当作课程教学的资源和工具来利用。当前国内有关精品课程应用的研究也比较多,内容以探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宏观策略研究为主。本文通过对国内精品课程应用现状的研究,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展开研究,对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提供有效地、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1 精品课程应用现状

(1)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入口。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规模上已相当可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检索、管理平台,对于学习者来说,想查询某一门课程是否为精品课程或者想要检索某一门精品课程来学习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平台,旨在提供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存储、检索、运营的共享服务,目前已经有2 000多所国内高校成为注册会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内容较多,导航也与常规网站有所差异,不便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精品课程的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不便于更广泛、更深入地共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精品课程分类汇总,并提供检索服务,但是只有联盟用户才可以在网站中查看完整的课程内容,普通用户需要注册而且只能查看部分内容,对内容的下载设有权限限制,对课件的保密程度较高。2003-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 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提供的本科精品课程共有14 231门,其中国家级的有2 582门,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共有5 842门,其中国家级1 041门。所列的精品课程资源以统一的页面风格展现,同时提供学校链接。但是不能保证学校链接上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中的课程内容有同步更新,更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网页面上的课程内容随着原链接网站的更新而更新。因此,如果网站中精品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不能得到保证,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也会造成阻碍。

(3)精品课程网站中课程内容缺乏同步更新。对于能够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笔者发现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中内容都停留在申报之前,申报成功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更新。例如网站中的讨论组、留言板、课程案例、学生作品等都停留在申报前后。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都是在校任教的教授,基于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来搭建网络课程平台,然后再在平台上传相应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已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每年依然会在学校开设实体课程,并且所讲授的内容会随着时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案例活动、学生的讨论主题、问题视角、思维发展、作品展现都在更新。但是教师却未将实体课程更新的内容及时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导致网站中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精品课程网站有效利用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以促进国家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使国家耗费了5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1)教师应将每学期精品课程实体课堂的的教学内容与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内容对应起来,不断将实体课程中教学相关的课件、案例、任务、练习素材或增加的拓展资源等等补充至精品课程网站。

(2)精品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顺应网络时代学习需求,提倡混合式、非线性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在从事实体课程教授时,有意识将精品课程与课堂学习挂钩,让精品课程网站成为课程教学的工具,让学生在网上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将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记录在网站上,这些类似电子档案袋的学习记录又可以转化为可供其他人学习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管理者应及时检查课程链接地址是否有效,保证链接能够正常访问。

(4)改善精品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方式,由注册、登录、收费的复杂操作方式、只能在线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更改为真正的无障碍免费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展开分析。该课程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网站中的教学内容都停留在2009年的状态,而此后该门课程的资源未进行过更新。但是2009年至今,主持该课程的教师每年都会在学校开设《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授课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和部分方向的研究生。在实体课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活动都在不断更新。从之前的有线电视系统制作的视频案例到安卓系统的搭建,从汉语言远程可视化演示教学平台的设计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注册学习平台的设计,从信息技术学科网站建设到云资源与学习港结合的资源共享、存储方式,从E-learning到移动学习,这些都是远程教育随着时展而不断衍生出的新方式、新概念。在实体课程上教师将时展的新元素充分融入教学环节,但是在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并未同步更新,包括PPT课件、教学资源等。

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人作品、小组展示作品也在不断丰富。例如《安卓系统的搭建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微视频的学习效果研究》等,都结合了当今的微学习和逐渐流行的安卓系统来展开研究。由此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依赖于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大家逐渐开始关注网络资源合理呈现。接受信息终端的微型化、学习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的非线性等领域。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方案模型

若能将《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的网络精品课程中内容与实体课堂对应起来,并进行更新修改,及时上传教学安排、教学课件、教学任务,丰富学生自学资源,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以课程讲授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个人作业、小组作品和课程论文等资源,则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资源,同时为后期的学习者借鉴学习。在丰富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后,鼓励不同院校的学习者通过平台上的讨论交流板块进行学习交流,在保留传统的BBS,留言板等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在线的点对点和流。这样《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将更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成为真正的学习工具,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同时形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资源的利用与再生过程中提高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同理,之前建设的其它国家精品课程若能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借鉴,将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

4 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丰富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使之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能完善共享平台的共享标准,提高资源的可访问性,保证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将更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等.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推广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3\]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2010(5).

\[4\] 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第6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45-05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此后,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ey),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此后,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2010)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不同学科(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4个题项,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职称偏低,中年外语教师居多,年轻外语教师较少,缺乏后备人才,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和电子邮件,然而,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表6显示,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训的方式,占53.66%,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培训的环境占30.49%,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了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结果发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状况总体良好。其中,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较高,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还算周到,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较好。但是,此次研究也发现不少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接受的培训情况较差,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外语教师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对于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电大系统外语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履行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等责任,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以上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的,若是如此,外语教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重视,从主观上树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行动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参考国外开放大学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需要的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下的系统培训基地,为外语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外语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为外语教师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考核的标准,包括对外语教师和系统内部各级学校的考核,并对达到考核要求的外语教师和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外语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旨在能够引起有关外语教师、部门和学校对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重视。

第7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导学教师  管理

论文摘 要: 导学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成败。本文就开放教育管理工作者长期思考和不断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导学教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将来导学教师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一、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工作特点

传统教育中,导学教师称呼为班主任,他是班级的领导者,是班级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并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他们所处的环境要比传统的学校教育要复杂的多。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不仅仅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联系教师、学员和教学资源信息库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一)导学教师界定

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内容是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的概念来定义的,北京电大督导中心下发的“导学教师工作手册”里这样为导学教师下的定义: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教务、学务等支持服务的教师,通常称“班主任”即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1]

(二)导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历史重任,即教书又育人;既教人探索科学真理,又启人觉悟学做真人,既要“学高为正”,又要“身正为范”。导学教师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路者,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而且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教师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导学教师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导学教师还停留在用自己狭隘经验来管理的现象普遍。大多数导学教师是离退休人员,观念比较陈旧,有一部分导学教师没有做过教育工作。如何提高导学教师而管理水平是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

(二)教育管理观念亟待更新。不少导学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文化基础、综合素质都存在偏差,导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能以伤害学生作用的发挥为代价,要做好目前条件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教育工作,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去做工作。

(三)导学教师综合水平低。导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问题,导学教师问题意识差、研究能力不高、解决或实现方法简单粗放影响班级管理质量。

(四)导学教师的核心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导学教师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导学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学教师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学习、文明礼貌、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部分导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是很好,电脑不熟练,操作起来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预见的问题不能解答等,自身的业务水平低。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的发展趋势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已有很大的变革,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而且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形式已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它的转变必然相应地要引起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导学教师的角色及其工作内涵势必也要变革,它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整个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运作。笔者认为要想成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名拥有较高人格魅力的导学教师,他的身上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他们以自己的正直构筑学生的正直,他们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这是一名成功导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来自于他对导学教师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二)才。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导学教师的知识越丰富、造诣越深,就越有权威性和教育的力量。导学教师应不断调整、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集多种知识于一身的“学者型”导学教师。

导学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外,还要有掌握深厚的教育理论。导学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如果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所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工作就难免陷于被动和盲目的状况。导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能。 导学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的效果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导学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导学教师的能力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导学教师的威信。学生喜欢能力强的导学教师,因为他们干什么都能获得成功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能力差的导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光彩和吸引力。导学教师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 1. 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 沟通协调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导学教师管理好一个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学习小组,有助于大家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是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和保证。

(四)技。 信息技术革命给广大开放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中文字处理和Excel2003中文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网络支持服务的电子邮件、学习平台、QQ等工具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查询与网上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文化素质。所以提高导学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势在必行。

结束语

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导学教师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导学教师应把握时代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管理方法、服务观念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探索出新时期导学教师工作的新规律。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作为导学教师要彻底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尽快树立”教育是服务”“服务于学习者”的现代导学教师工作观念。用满腔的热情为学员服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成为学员信息的传播者,成为师生交流的联系者,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实践者,成为学员学习道路上的服务者,成为教育工作的奉献者。

注释:

①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导学教师手册》

参考文献

[1] 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有卫,江丽.明了和满足学习需要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任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3] 臧爱萍.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电大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第8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团队,开放教育,研究现状,拓展方向

 

自2006年起教育部逐次发文强调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迅速对组建教学团队进行思考和实践,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应的拓展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1.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的研究文章近百篇,其研究者主要是普通高校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个别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举例介绍型,一种是理论思考型。前者主要是对自己所在教学团队的内容、人员、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介绍,后者是基于自身的教学团队成员角色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角色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思考。关于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教学团队的形成机缘

诸多文章在对教学团队的理论建设进行思考之始,都或多或少地探讨了“教学团队”乃至“团队”形成的机缘或过程。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现状,该概念突破管理学领域,普及到了教育界,“教学团队”的说法应运而生,这也激发了教育者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也从个体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转变为中国教育理论政策的新方向。

教育部曾先后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一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二为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三为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正式拉开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序幕。这些文件成为教学团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政策方向和理论依据,不少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思考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了这些文件。

1.2高校教学团队的涵义、分类和特征

自教育部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以来,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也逐渐加强,“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成为探讨的首要内容。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对“教学团队”进行称名,如“高校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远程教育教学团队”、“虚拟教学团队”等。

“教学团队”所指多数是高校教学团队,小部分研究者在“教学团队”前面明确添加“高校”。董文良指出:“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一定数量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论文怎么写。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杨水根对“高校教学团队”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基于地方高校的视域,高校教学团队主要有“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实验(实习)教学建设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创业教育指导团队、教学管理团队”[2]等不同表现形式。

就“教学团队”特征来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类似观点。从都光珍[3]、张意忠[4]、王全胜[5]等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既总结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如目标性、互补性、协作性等,又点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独特特征如梯队性、长期性等。

1.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正因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现状,所以大家才逐步开展了相应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位研究者在探讨建设内容和策略之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进行了探讨。

曾明认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6]王军、梁莉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名师的引导。”[7]董文良[1]、孙广才[8]等人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需要,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季翔指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克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9]总的看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

1.4高校教学团队的目标体系

高校教学团队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建立一流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者也都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来确立长、短期目标。孙广才认为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为“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修订、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加强团队建设”[8]等。董文良认为:“地方高校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出版规划教材等……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1]

1.5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思路

教学团队建设初期,建设的策略和思路是亟需考虑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也是各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内容。

刘丽娟认为应“重点从激活教学团队的合作意识、遴选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10]六个方面建设教学团队。王军、梁莉指出,应着重从“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7] 王全胜提出应从“团队制度建设、团队精神培育、团队利益去向、薪酬激励、评价制度”[5]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李蜀湘则主要从团队的精神建设入手来谈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11]。周民杰从“团队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的思路。[12]

教学团队建立以后,在运行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红云等针对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行政化倾向明显;团队规模过大;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等问题提出建议,指出:“团队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7岁,学校中、高层领导不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建设经费分期拨付。”[13]

总的来说,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基本相同,都是从团队内部建设方案和外部制度保障入手来思考的。内部建设如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成员的择选、管理体系、考核机制、团队精神文化,外部保障如物质资金、政策制度等。这些团队建设内容思考侧重于团队,对团队如何提高教学的具体行为则较少探讨,而且主要立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来探讨问题,立足于开放教育实践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1.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成果

立足于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研究视点放到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上论文怎么写。秦慧通过对法国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后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实践指出行动方向。她指出“学生在完成综合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基本设计能力不强,沟通能力较弱”,所以应该对自身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改革。她提出除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外,还应该“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基本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和“加强跨专业之间的主题团队教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能力。[14]这些都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较为具体、恳切的改善需求。

在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实践方面,顾静相等人的《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一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了介绍,对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利用web2.0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5]。

总而言之,在目前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多,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少;对制度建设(考核、绩效)、文化建设、物资分配等教学之外内容的分析较多,对教学团队如何开展教学的内容较少;对宏观理论内涵的探讨较为多,对具体实践成果谈论较少。

2.高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研究的拓展方向

从以上各研究者的关注内容来看,教学团队的内涵、成员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团队的理论基础、作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在文化建设、薪酬分配等被探讨得比较深入,近三年教学团队研究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研究现状,关于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研究不多。(2)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内涵的解读与探讨,如教学团队的涵义、建设意义、重要性、特征等;虽然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但是对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内容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细致探讨。(3)主要是研究高校中某专业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或集中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地域分布单一集中,不具有跨地域性、虚拟性、网络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校教学团队研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从过去主要立足于外在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角度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趋向,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2)从过去主要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重要性、特点等内容,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践的工作进行归纳、思考。

(3)从过去集中探讨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的情形,逐步增强对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注度。

(4)从过去主要探讨某单一地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逐步转变为探讨跨地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问题。

(5)从过去立足于师生面对面型教学团队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囊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在内的大型教学团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5]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曾明.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制度保障[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7]王军、梁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理论探究[J].管理观察,2009,6.

[8]孙广才.代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季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0]刘丽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11]李蜀湘.项目课程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2]周民杰.地方高校新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0,3.

[13]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评价,2009,7-8.

[14]秦慧.《法国设计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15]顾静相等.《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影响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第9篇: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交网络,移动学习,Moodle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2015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以及手机应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手机上网比例高于PC端。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信,QQ等社交类网站的迅猛发展,预示着社会媒体(Social media)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它正逐渐影响着网络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学习教学在世界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与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其研究时间较早,研究范围及内容也比较广泛深入,构建的移动学习平台用户定位十分明确,针对性较强。如Westmister大学的基于短消息的英语学习系统[2],哈佛大学的实时学习分析平台[3],Blackboard Learn[4],StudyBlue[5]。我国内地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以黄荣怀[6]、方海光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从系统服务环境、系统支持环境、系统装备环境三方面入手,并结合国内外移动学习与应用案例的研究,构建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希望再次带动移动学习研究的热潮。其他学者则从技术批判、设备专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国内理论研究的水平。虽然国内企业培训也开始重视交互、协商等社会建构学习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诸如思维工具等移动学习的其他特性,仍以资源的堆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形式和目标,移动学习的发展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移动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

1.1 社会化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参与和互动完成的意义建构[7]。所有的认知、学习和行动都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智的发展都是与他人的心智互动的结果,换言之,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重视交流、协作、共享和反思,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强调各种制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基础,能够推动学习者达到认知发展的新高度。

1.2 碎片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呈现碎片化、微型化趋势,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我们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9]。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的时间、便捷易用的智能终端、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的无缝学习,然而,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法赫和普鲁莎卡[10]认为,从生成的角度分析,信息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远程教育论文前者是独立于个体由外部生成的,而后者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具有自我生成性,因此不能简单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信息与知识学习,重复的信息捕获、存储、回复和传递无法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乔纳森等[11]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在真实、 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构时,信息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用,从而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因此,碎片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学习[12],以更短小的内容、更单一的目标来传递知识。

2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构建

移动Moodle平台是Moodle在线学习的移动客户端应用,通过该平台,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移动学习,同时亦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碎片时间,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弥补学习网站的不足,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用于移动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反思、协作教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3],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1 功能结构

本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技术进行编码实现,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用户数据库,可对用户信息,用户所上传的文件等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软件APP的方式展现其功能,用户可在下载软件后进行访问。系统前台和后台功能结构如下图1、图2所示:

平台的前台为用户提供课程查看、课程查询、用户登录、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网站的前台结构功能齐全、简单明了,极其方便用户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后台功能便是对前台动作制造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梳理。整个软件的后台设计体现出软件的简单明了,主题清晰,操作简易、实用。

2.2 系统界面

根据前台结构设计图,采用先进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主要界面如下图3:

3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形式相比较存在很多优点,例如更加灵活便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在社交网络中还可以自由提问、表达,包括感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教学的反思、经验的交流、讨论主题以及分享个人教学经验等 [14]。

移动Moodle支持iOS系统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实现浏览、评价、在线习题、答疑互动、内容管理、学习统计分析等功能;与Moodle云平台web端数据完全同步;还拥有强大的站内用户社交功能,支持语音、文本、视频、图片、位置信息发送;对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Moodle平台还提供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将Moodle云平台部署在用户本地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设计和开发。移动Moodle利用手持移动计算设备,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和远程教育相比,移动学习更侧重于通过移动设备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该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能够在移动的环境中实现学习。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刷朋友圈、微博时,也可学习同学分享的课堂笔记。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关联、整合、管理与分享。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聚合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系统研究的新发展。未来学习平台设计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学习平台将更加支持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化的时间、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学习。

2)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提供无限可能,例如,构建基于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协作、共享与反思。

3)社会性:学习平台将致力于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参与和有益互动,并且集合各种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秉性相近的群体进行共同学习与分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胡竞.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