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第1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603

① 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② 参见、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多学生都会遇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的苦恼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等,其心理负担非常之重。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显得更为突出,他们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少,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向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转换就必须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第二种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在全院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再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在三年内开设系列心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选修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当时光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天之骄子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负荷很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团中央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②。通过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完成从一个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也在借鉴和运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辅导是在团体的氛围中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这里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深奥艰涩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老师的侃侃而谈和指手画脚,通过形式活泼的体验式参与,大学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每一个真实的身心体验,都会令参与者思路豁然开朗,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成才需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周 荣,杨 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后续课程可开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依照团体辅导的原理,围绕有关心理素质主题,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心理成长的一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类课程。

课程主旨是使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力,增强其幸福感。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依据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据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做、二想、三读、四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团体合作、个体成长”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层面的成熟与发展。一做是依照团体辅导,围绕主题,设计活动;二想是通过有关故事和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三读是提供相应心理学背景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四练是提供适合课后练习和反思的作业\[1\]。 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结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开发实践了入学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超越、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相约成功。

将这些主题单元以公选课的方式,供相应年级的同学选修。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通过运用活动互动、体验感悟、同理同情、行为练习、艺术陶冶、案例分析、交流探讨、点评总结等多种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丰富理念、陶冶情操、发展情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中心”,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技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安排与组织

每个单元可根据需要安排2至4个课时。由于是公选课程,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要根据年级或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教室选择空间较大、桌椅可以移动为好。为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进行。

其训练组织模式可表述为:活动体验—个人静思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导师的讲评总结。学生通过做、思、悟、说、练、行等环节,在活动体验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表达交流、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师资的配备与职责

每个单元最好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另一老师配合,可以是专职老师,也可以安排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参与。教师最好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上课前,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内容、详细做好教学实施计划,还要准备足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纸、彩笔等等。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导师”双重角色,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总结讲评等环节,老师又必须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调动与维系

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每节主题单元开始前,可设计相应的热身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发言。通过采用旋转木马法、魔盒法、关键词卡片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注意维系学生继续参与其他单元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强调“互动”,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尽量让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更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相应配套设施与保障

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保障设施,例如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等。最好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相应学习和训练。

如有条件,建设户外体验场所,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在完成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可通过组织举办相关主题讲座、欣赏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测量等活动深化学习内容,提升相应心理素质,实现学习目标。

第2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燕山大学两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从期刊网、国内外体育官方网站和报刊杂志收集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开展拓展训练的情况,拟发放问卷200份,以了解秦皇岛市大学生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为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开展拓展课提高一定的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进行数理统计,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数据支持。

2、秦皇岛市高效拓展训练开展现状

素质教育是建立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因此,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除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外,更需要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该调查主要从秦皇岛市高校拓展训练场地设施现状调查;秦皇岛市高校拓展教师师资情况调查;目前秦皇岛市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调查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

2.1 秦皇岛市高校拓展训练场地设施现状调查

图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燕山大学拓展训练实施场地的基本情况(个)

燕山大学现有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9000人,河北科技示范学院现有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4000人。就这两所高校目前所拥有的拓展训练实施场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再一个就是有些场地的缺乏导致学生参加拓展活动的方式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

2.2 秦皇岛市高校拓展教师师资情况调查

根据这两所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学生的数目比较多,但是主管学生拓展训练的机构还是很不完善。多数以指导员,班长这样就造成了拓展训练的不稳定性。

3、拓展训练在秦皇岛市开展的阻力

在西方国家将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就如同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新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但是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形形的阻力,笔者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安全因素、管理问题、活动特点、经费制约、观念问题等因素成为高校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阻力。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拓展训练活动该有的质量。

3.1 拓展训练场地的安全因素分析。拓展训练场地的分类主要有自然环境的野外拓展训练基地,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户外拓展基地,人工建造的拓展训练场地。人工建造的拓展训练场地。对于人工建造的拓展场地,其危险度在认知上不如野外来得直接,所以容易麻痹大意,场地拓展训练反而成为最需注意的地方。

3.2 管理问题对拓展训练在秦皇岛市高校开展带来的阻力。对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多数高校实行校、院、班三级运行机制。虽然校、院两级工作组的成立促使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但是未能引起学校足够重视,素质拓展工作始终没有真正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拓展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得不到保障。

3.3 经费不足制约拓展训练在秦皇岛市高校中的普及。高校拓展训练的投资可多可少,主要根据训练的项目内容和器材的选定以及学校现有条件而定.秦皇岛这两所高校在对拓展训练投资的经费上是比较少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学校所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内容比较单一化,这种现象就导致学校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忽略学校在资金上的投入。

3.4 对拓展训练认识不足制约拓展训练在秦皇岛市高校中的开展。自2002年团中央制定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实施本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以来。虽然经过几年的积极尝试,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依然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的问题,从秦皇岛市高校拓展训练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学校不清楚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放在学生教育工作的何种位置,没有有效途径使得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意义。

4、结论与建议

第3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合群;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56-02

在文化多元化、追求个性张扬的现时代,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合群教育在内的各方面教育,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为:一是教师教育引导,这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必备要素,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二是社会实践的推动,这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发展合群素质、实现社会化,也只有有效推进社会实践,才能证实大学生合群教育的成效;三是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影响。

一、加强认知培训

认知培训,就是指教师向大学生传授合群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掌握相应的合群知识、技能是实现合群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实践活动,是绝对不能离开思想和理论指导的” [1]。就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合群知识,则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认知合群,自然不能形成合群意识、产生合群意愿和动机,则合群活动必然不会发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合群技能,即使具有强烈的合群愿望,纵有合群之心,然无合群之能,也只能是“望合群而兴叹”。可以说认知培训是合群教育的首要环节。

1.进行理论教育。合群理论教育就是要为合群“正名”,通过进行人的本质理论、集体主义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的讲解和传授,使大学生认识到合群的科学依据和必然,从而为合群“正名”。合群“名正”之后,才能说明合群教育的合理性,即“言顺”。“名正言顺”而后方能“事成”。

2.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即帮助学生掌握合群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既包括合群本身的相关知识,即何为合群、为何合群、如何合群等,也包括基本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教育。无知之人显然无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之梁柱,大学生合群不应流连于娱乐消遣俗媚,而应求真、向善、赏美。一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理当成为大学生合往的永恒话题。

3.进行思维方式培训。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大学生合群教育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最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合群与独立、妥协与坚持、个性张扬与共性培养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大学生正确合群的必备条件。

二、强化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深化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强化社会实践就是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合群教育的主要途径,纳入大学生合群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始终。

1.借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人们可以相互切磋、彼此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是大学生合群教育颇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沟、价值交流的意识和频率,还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性格个性,发展大学生交往技能等等。

2.组织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搭建了平台,是大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交流、了解社会、融入群体的纽带。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互助互利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民主平等思想、沟通交流技巧等等,既为大学生合群提供诸多必要条件,其本身又是大学生合群的重要表现。

3.鼓励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前线、深入社会生活中心,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相互协调意识、增强大学生合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激发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合群品质。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合群之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作用、责任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他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反应、情绪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娴熟地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相处的方法和技能,才能使大学生有效树立合群意识、磨炼合群意志、内化合群品德、训练合群方法、发展合群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合群素质、实现大学生向善合群、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三、营造合群氛围

环境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极其深刻。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合群氛围营造属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校园合群氛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合群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营造合群氛围,首要是树立合群理念,而后大力建设合群文化。

1.树立合群理念。树立合群理念就是要把合群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首先是树立新的合群教育价值观。应摆脱过去将教育专注于科学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的状况,改变只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状况。树立合群教育价值观,就要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合群、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合群与独立等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合群、合作;在教育方法上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合作学习;在教育评价上把合群素质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等等。

2.建设合群文化。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兴趣,合群文化能培育人的宽容、自信、乐观、互助精神,有助于养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建设合群文化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对待人生、处理问题。引导大学生互助互信、互利互惠、体谅互让、友好相处。合群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合群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答、趣味活动等等引导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三是要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倡导人们互助合群、抵制人们恶性竞争、规范人们合群行为,使大学生不仅自觉自愿合群,而且自觉按照纪律要求,和合有利之群,抵制有害之群,树立正确合群观念、养成优良行为习惯,实现正确合群。四是构建合群平台,主要包括建设相应的物质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和技术心理咨询等等,比如大学生活动场所的修建、大学生活动资金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合群技术顾问的设立等等,从而为大学生合群提供便利条件。

四、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是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3]。所谓大学生素质拓展,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大学生高度融合、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品读生活,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感动、在群体中受感染,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大学生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合群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都强调大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关爱,都着力改变大学生自我中心、孤芳自赏、自卑孤僻、骄傲自满等不良现状。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依据不同的训练目标,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深入生活、体悟人生、相互协作的平台,其训练模式大都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既可以磨炼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感情和友谊、提高大学生与人合作实践的能力等等。

一要始终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作为合群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应时刻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要明确选择具有合群教育意义的训练项目,增强针对性。二要始终加强教育引导。素质拓展训练虽然有助于合群素质的提升,但这只是说素质拓展训练为人们合群提供了机会、为合群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而大学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合群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实践体验生活、体悟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引导大学生通过克服困难磨砺意志、提高信心,改变合群中的畏难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实践的体会感悟,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以及真诚、友善、宽容、奉献的可贵品质;引导大学生及时分析训练状况,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有意识地提高合群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第4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足球队;训练

引言:

足球在世界上相当受欢迎,其战斗性和对抗性可以激起队员和观众的情绪和情感共鸣。大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坚忍不拔和果敢机智的精神。从力量、敏捷度以及耐力方面,足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进一步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新时期各种各样的疾病频发的年龄段逐渐变得年轻化,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在大学生当中发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正确的运动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减少新世纪疾病的发病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足球队的训练变得尤为重要。并且,大学生足球队数量庞大,对新世纪大学生足球队训练的讨论和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其有利于为大学生足球队训练提供启发和指导作用。新世纪大学生足球队的训练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因材施教,制定针对大学生的科学训练计划

大学足球队的人才来源均为由高考选的本科或专科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业压力使其很难在上学期间接受专业正规系统的训练,业余r间的娱乐是他们训练足球唯一的时间。因此,不同人都依自身的优势自由发展,具备某些方面特别突出、但基本功较差以及缺乏团队合作的特点,在踢球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很难运用团队配合的高难度战术。因此,针对这个现状,要根据不同人存在的问题实施特定的训练,重点帮助其克服坏的习惯,使其扬长避短。具体来谈应从以下方面抓起:第一,全面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实战耐力;第二,做足球技术知识扫盲,避免一些可能损伤身体部位的动作;第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帮助其激发训练的热情。第四,对缺乏技战术的学生实行战术培训,培养其足球运动的技战术能力。上述几个方面基本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足球队普遍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弥补训练,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

二、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新时期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欠缺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合格的足球运动员,必须能适应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高速度奔跑,要想在大学生联赛或者更多的赛事中获得不错的成绩,必须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应对紧密的赛程和高强度的比赛。在业余或者职业的赛事当中,每天一场比赛的强度足以让身体素质差的队员崩溃。为了能在高强度的比赛当中发挥每个队员的最大能力,应在平常的训练中重点培养球员的速度和柔韧度。第一,训练速度:应该对突然停球、强行突破、中路包抄以及快速射门方面进行速度训练。对于防守速度训练,及时地回防、快速的跑位、急速的反抢都离不开过硬的速度。对于这些内容,都应该以专项训练为主,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高的加强;第二,训练柔韧度:据大量的研究训练发现,国足最大的缺陷是柔韧度的不足,大量的足球队员在压腿和90度以上踢腿方面表现的非常差,柔韧性差不仅影响到了比赛的成绩,其更大的影响是容易造成韧带僵硬,致使大量基本动作不能到位,在发力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肌肉拉伤,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残疾,影响整个生涯因此,应加强足球操的训练,在柔韧度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做到速度和柔韧度的训练才能使大学生足球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比赛。

三、基础知识和技术要领的训练

大多数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基础知识薄弱,技术要领掌握较差,和从小的培养模式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应从传球接球技术、头球技术、运球技术和射门方面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于传球,应该从中长距离传球入手加强训练;对于头球,应从头球部位的基础要领训练,让其克服头球的恐惧;运球方面,应纠正盲目带球的缺点,传授队员主动灵活的运球技术;射门方面,应从脚部头部和胸部射门的技术要领中不断培养队员的命中率。只有加强了这些技术要领的训练,才能让足球队员在各种赛事中通过精湛的技艺夺得傲人的成绩。

四、结束语

新时期大学生足球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程度较以往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应针对队员各个方面的缺点针对性的加以重点训练,在增强其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比赛能力,最终能够让大学生足球队这一集体在足球界占有较大的影响地位,本质上可以加强我国人口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强化整体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江.大学学生足球训练现状发展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3.

[2]祝格尔木.席百莲.大学足球训练国庆情发展问题设置的比较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7,(02):53-65.

第5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11?02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其实力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创新是高科技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的能力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多年以来,教育部及各高校就开展了各种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应用,提高对原知识的挑战,发现新知识,达到创新的目的。笔者在2011~2013年指导了所在学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晶界析出状态对航空铝合金厚板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编号:CL11070),这是笔者参与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部分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就创新训练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实施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作法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希望同学们遵循“导师引导,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则,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取得成绩。

创新训练项目中每个小组一般由3~4名成员组成,主要是大三的学生,时间为两年。这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般是指导教师基于自己参与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提供一个或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对该题目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组织团队,推选项目负责人,并和教师联系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进行双向选择,相互了解,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及其感兴趣的项目,而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完成课题的论证,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等,然后向学校提交项目申请书。项目需要经历团队组织、立项申请、项目研究和项目结题等全部过程。

二、项目实施的效果与体会

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圆满完成,项目组成员参与的研究结果撰写成了学术论文,被国内知名期刊《材料研究学报》录用并发表在2013年第3期上,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的实践动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以下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有些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但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多,如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扩招及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等。笔者认为创新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创新训练项目一般是科研项目,在申请立项时

[收稿日期] 2013-11-01;[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国家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 刘胜胆(1980-),男,江西吉水人,中南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轻合金材料.

需要项目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去查找、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制定思路和方案,并最后完成申请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文字的撰写能力、脱框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获得立项后,项目成员需要根据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大量实验工作。比如在笔者所指导的创新训练项目中,内容之一是通过浸泡实验来评价材料的晶间腐蚀性能。这就要求项目组成员查找信息并读懂相关的国家标准,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确定试样的尺寸、数量,切割好试样,在浸泡前对试样进行前处理,配置好溶液;浸泡实验完成后需要切割试样制备金相样品,进行初磨、细磨及抛光,达到要求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出最大的腐蚀深度。很显然,实验工作量是很大的,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也需要认真、仔细和严谨的态度。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而且还需要他们动脑筋,认真分析和总结。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失败。比如,学生开始磨抛的金相样品表面上常常有大量的划痕,达不到实验要求,必须重新磨抛金相样品。虽然如何磨制金相样品的知识在课本上可以找到,而且老师上课时对这些知识和相关技巧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在实际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是关键,需要学生在反复动手的基础上去思考、体会和总结,才能磨制出合格的样品。

实验结果(如晶粒大小、晶界析出相尺寸、间距等及其与晶间腐蚀间的相关性)出来后,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并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首先是航空高强7000系铝合金方面的知识,如合金的成分、微观组织与性能、热处理等。要分析不同热处理状态材料中的微观组织,就涉及到《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定量金相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分析材料的晶间腐蚀性能,必须要涉及到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方面的知识。虽然学校开设了这些课程,学生也修完或正在选修其中的一些课程,但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通过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的性也更强,能结合实验结果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运用知识,学生可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知识,扩宽知识面,还体会到了知识的有用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这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项目进行到中期和终期阶段,学校都会组织检查和汇报。项目组不但需要完成并提交总结报告,而且必须进行相关答辩。此时,项目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还需要准备多媒体材料进行答辩。在答辩现场,学生要通过PowerPoint向专家汇报项目的背景、完成的主要工作、获得的结果及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应对现场老师提问的应变能力也有很好的训练作用。

第6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切入点;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136-0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为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但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前我国高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热点。教育部教高[2011]6号和教高[2012]4号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等措施,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颁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应该以主动服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1.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体,其强弱主要取决于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标新立异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等;创新技能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1]。

1.2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形式

以我校为例,从组织形式上看,目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1.2.1创新训练基金项目

创新训练基金项目以能完成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课题为目标,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请、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以项目为研究载体,在导师指导下,资助学生开展科研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立项的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项目选题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我校已初步建立学校和院系两级创新训练基金项目体系,包括国家、省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基金项目、校创新训练计划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校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1.2.2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项目

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是考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擂台,也是大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广告艺术大赛等。这些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师生响应热烈,参赛非常踊跃,我校每年均划拨专款对40项左右的国家、省和校级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项目进行立项资助。

1.3创新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2]、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3]、教学内容与方法[4]、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估及学校创新文化氛围建设等诸多方面。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1创新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而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实践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不强仍是当前大学生突出的薄弱环节,究其根源,普遍存在的被动实践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被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其害处不仅仅是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难以深刻。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学生成为了实践的真正主体,进行着主动实践,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践效果显著提高[5]。

1.3.2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创新实践活动需要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宽和改善知识结构;创新实践活动强调完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要通过动手实践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团队合作的创新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6]。

2高校图书馆主动服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切入点与着力点高校图书馆拥有全方位多学科知识信息资源、强大的人机合作构成的信息检索处理体系、独特的科技文化交融的人文环境、自由无拘束的学习条件和学术氛围,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应选准切入点,选好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项目选题与立项、研究探索和成果总结3个环节,图书馆服务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主要在项目选题立项和成果总结2个环节,具体有以下3点。

2.1选题

学生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确定创新实践的对象、目标和内容,这就是选题。正确的选题是创新实践活动通向成功的基石。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选题的基本原则是“自主选题”,即使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项目,学生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如何正确选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目前,选题难是导致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人数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选题不当(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不显著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图书馆通过向学生提供近期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选题汇总,特别是本校、重点院校和同类院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和受表彰项目的相关资料信息,用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等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拓展思维视角,结合自身生活观察、社会实践、所学专业、个人兴趣和其他文献的检索,获得创新灵感,根据项目申报或竞赛选题指南,提出项目初步选题。另一方面,通过查新服务,确定选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提高选题的水平和质量,为顺利立项和取得高水平创新实践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项目申报书

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通常采取“自由申请、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高质量的项目申报书既是项目获得立项资助的前提,也是项目取得优良成果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项目,其申报书格式可能有异,内容繁简不同,但一般都包含项目名称、背景、选题依据、目的/目标、具体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研究条件和安排等主要内容。作为初次接触、没有项目申报经验的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写好项目申报书实属不易,因此,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服务。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探索和继承性等特点,在项目研究探索活动尚未付诸实施的情况下,撰写项目申报书时,学生必须了解项目的研究历史和进展,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认真阅读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比较和筛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学习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文献电子资源的丰富和检索工具的发展,通常认为,目前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应该较强,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7]。因此,在项目申报书撰写阶段,图书馆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文献检索工具选择与检索路径确定的指导,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引导学生养成以用图书馆数据库为主,利用百度、Google为辅的文献搜索、收集习惯,提高学生有用信息的获取能力;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文献处理与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强学生文献优劣鉴别和文献重要程度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理解与加工处理能力。

2.3成果总结

经过艰苦的研究探索,创新实践活动完成阶段性目标或项目总体任务后,必须进行项目成果总结。通常,项目结题验收的依据是项目总结报告,部分竞赛项目要求有项目(或作品)说明书,两者内容与要求相近。项目总结报告一般包括项目实施内容、方法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效益评估、与预期目标相比较说明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建议等内容。项目总结报告是对立项报告的回应、答复、展示与深化,就说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论及其论证和意义。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可以通过申报专利或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项目成果总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的认可度、显示度和效益。针对项目成果总结工作,图书馆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应及时查新,提供期刊目录、投稿指南、参考文献及论文写作格式等投稿导引信息,帮助学生及时申报专利或,提高成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同时,在项目总结报告写作方面,图书馆可安排有写文献提要和文献综述经验的咨询馆员或学科馆员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重点是创新成果的提炼、研究问题深广度的拓展和研究资料论证力的加强,提高学生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

3图书馆主动服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对策

为更好地主动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必须融人和贯穿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目前,图书馆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信息资源建设

总体上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不同类型项目的实施目标和形式不同,牵头组织的部门不同,学校内部的管理没有统一归口,导致项目管理制度各异,体现在创新实践项目信息方面,较为散乱,学生获得相关有用的信息较为困难。随着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迅速发展,科技实践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学校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该为学生提供结构科学、层次分明的信息资源,应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本校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跟踪,行使对项目管理(项目立项申报、成果提交、作品评审、成果展示等)、数据分析、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的网络化管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创新实践项目选题动态和项目总结报告等信息资源,这些信息服务就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产生创新的观念,激发创新的灵感,走上创新实践的道路。

3.2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和培训活动[8]。因此,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如: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试和学业评价方法等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效果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大部分专业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设置选修课,且该课程开课时间通常安排在高年级,仅在该课程上下功夫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图书馆还必须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有关创新活动的最新进展与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潜在的能力[9]。目前的重点是:首先,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与培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能够得到的信息服务,降低学生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和迷信,吸引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产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到图书馆寻找感兴趣的资料,逐步培养检索能力。其次,通过学科馆员的导读,将尚未收入课本的新知识、新信息通过文献检索课横贯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意识,开发创新能力。

3.3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切实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服务教师和研究生的基础上,图书馆应将有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性的大学生纳入学科馆员的服务范畴,或将他们列入咨询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深度信息服务。重点服务内容:一是为学生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在项目选题、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和成果总结的创新性认定方面提供评价依据。二是结合创新实践项目,加强对学生检索的方法与技巧、对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的培养,提高利用信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负责收集、整理创新实践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源,并通过主页或发送资料等形式向学生及时通告。

4结论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以大学生创新训练基金和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项目为重点,以项目的选题立项和成果总结两个环节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开展项目选题、申报书撰写和成果总结过程中参考信息提供、查新服务、信息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的培训等工作,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祺,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8)134-137.

[2]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3]姜延秋,沈静.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5-76.

[4]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5):7-10.

[5]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0.

[6]甘世斌,王志勇,陈钢,等.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形式和保障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7-229.

[7]刘海昕,周晓杰,苏在滨,等.高校图书馆信息异化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87-288.

第7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逐渐演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着严重的倦怠情绪,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进程,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隐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体育教育训练产生疲倦与懈怠心理,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寻找原因。也就是说,造成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参与感极低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社会以及学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将首先对当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造成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状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果:大一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处在中档,大二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大三与大四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低。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脱离高中生活,来到大学后,对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不清楚大学课程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在对待体育课时心里存在一丝敬畏,倦怠情绪会在此阶段得到些许抑制。而且由于大一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体育课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在大一时期参与体育训练时,内心由于高中时形成的学科印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大学体育训练之前,内心的参与期望便处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区间,最终造成了大一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处在中档位置。大二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时期的懵懂与迷茫后,逐渐熟知了大学体育学科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内心变得十分圆滑,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急剧下降,因而其倦怠指数达到了年级最高。在笔者进行调查的200个班级中,大一大二年级的体育课多为必修课,带有强制性意味,因此对于体育训练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将倦怠指数持续拉低;而大三大四年级的体育训练课程多为选修课,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置,选择体育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处于自身兴趣使然,因此,其参与体育训练时的倦怠情绪呈现出最低趋势。

二、男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在笔者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3.17)高于男性(2.98),但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指数相差数值较少,且指数分值都高于2.5,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普遍严重,而女生的倦怠情绪高于男生。从上述结论可以总结出,男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问题呈现出十分严重的趋势,而且女生由于性格特点较为内向以及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思维敏感等因素,对于体育训练的好感度较低,参与欲望较低。也说明当前的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力较强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训练进行变革,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疏导,那么体育训练之于大学生,将会变成最不甘愿的面对,训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受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应试教育心理,“重文轻体”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认知。社会普遍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是深远而深刻的,为了与社会普遍认知达到思想与行为上的合理衔接,也为了适应在此社会认知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生存规则,大学生们在中学乃至小学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训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这种长期时间以来形成的惯性心理已经很难被改变。而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下,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并不涵盖与体育相关的素质考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只会按照人才考核标准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因而,大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时,不仅不会感受到体育训练对其身体健康的有利影响,甚至还会抱怨体育训练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在社会认知源头作出改变,那么,一切有关提高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改革也无法实现根本的效果转变。

(二)学校的原因。大学教育的有效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以及自我控制力而实现前进性的一种教学,极其考验学生自我认知的高度与深度,学生如果无法认识到体育训练为其身体健康带来的有利影响,自然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欲望与热情,这时,就需要来自学校以及学校老师的教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以及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影响。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现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与高中单调的体育教育训练,原本期望能够在大学得到较为专业性与趣味性的体育教育,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大失所望。大学的体育设施由于更新速度较快,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新奇性训练需求;学校操场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扩招的影响,也出现了操场拥挤的现象;大学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合理表态,这让参与体育训练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也失去了敬畏感。上述种种现象现在在多数高校依然存在,这种体育教育训练环境的断层是大学生倦怠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学校如若不做出相应变革,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心理也会一直存在。

(三)大学生个人原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接收到的体育教育通常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由于中学学校对于体育课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文化课常常会占据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们获得体育训练的机会强行剥夺,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肥胖、耐力不足、爆发力欠缺成为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真实写照。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时,由于自身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作为欠缺性,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出丑,会尽量减少自己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或者在不得不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想尽快结束训练的情绪,往往对体育训练潦草了事。大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训练不重视以及对自身体育素养欠缺自信心,不仅影响了体育训练教育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为了扭转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不恰当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度,打消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己今后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行为逐渐吸引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感。此外,随着与运动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热播,学校可以借助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当下大热的“撕名牌”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广度,并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减轻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

(二)创设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学习兴趣。学校良好体育训练环境的营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实现体育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建设,让学生在专业化体育训练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比如,针对学校操场人员拥挤的现象,学校可以进行操场的扩建,为学生建设专业性的塑胶跑道以及绿化草坪,以此提升学生的训练体验;针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老旧现象,可以对老旧体育器材进行拆除,引进新型的体育锻炼器材,既是为了保护学生体育训练时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其单一性与单调性的教学劣势,成为了影响学生体育训练体验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予以大力整顿。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参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不遵循体育训练规范的相应惩罚,在教学源头上做到不松懈。其次,老师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现代电子产品,来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运动手环,让学生了解到在运动过程中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的转变,并借此让同学们了解与身体机能相关的专业体育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感,相反,学生们由于迫切想要知道自身机能是否正常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教学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其倦怠情绪。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减轻大学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减轻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作出努力。比如,学校可以运用自身的相关资源,举办一场大学生及大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并邀请社会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大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参与,可以改变大学生极其家长对待体育训练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会媒体的大量报道,可以在社会上掀起有关大学生体育训练的相关话题,让社会大众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从而推动社会人才招聘在人才考核指标中增加对身体素质的考核指标,由此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体育教学训练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也知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实现大学生对待体育训练的态度转变,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诸如体制、模式以及认知方面的变革,以此来减轻大学生的倦怠情绪。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身体素质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动态,因此,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推动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商伟,薛峰.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3)

第8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第9篇: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影响;高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沈阳师大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③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拓展训练课所开设的项目及相应的意义。

①项目:空中单杠。意义:克服恐惧、勇往直前、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用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和获得机会;培养面对困难时的互助精神;学习和掌握目标管理与控制的成功经验;了解挑战顺序与团队内部组织方法的关系。

②项目:高空断桥。意义:培养面对困难时的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自我说服和自我激励并鼓励他人;克服恐惧、勇往直前、认识自我、战胜自我;了解挑战顺序与团队内部组织方法的关系;端正认知心态、学会缓解心理压力。

③项目:攀岩。意义:本项目具有高度的挑战性,能够给参加者带来成就感,能够激励和强化顽强的斗志、取胜的信念,磨炼意志力,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在与悬崖峭壁的抗衡中学会坚强,在与大山的拥抱中感受宽容,在征服攀登路线后享受成功与胜利的喜悦。

④项目:信任背摔。意义:培养团队内部的互相信任;增强学员挑战自我的勇气;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帮助;通过挑战懂得突破本能的重要意义;感悟制度的制定与保障对完成任务的价值;培养学员换位思考的意识。

⑤项目:蜘蛛网(生死电网)。意义:培养学员合理计划、有效组织、统一行动、亲密协作的意识;体验团队成员如何通过协作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认识合理分工与服从组织安排的重要性;增强学员充分利用资源和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培养团队的科学决策方法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识合理节约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⑥项目:搭云梯。意义:体验特殊情境下完成任务的分工与合作方式;了解团队特殊人才对完成任务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培养全体学员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能力。

⑦项目:跨越剧毒废墟。意义:培养学员合理计划、有效组织、统一行动、亲密合作的意识;体验团队成员如何通过协作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认识合理分工与服从组织安排的重要性;增强学员充分利用资源和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改进团队的科学决策方法,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合理节约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看出,根据场地和设施条件,拓展训练课程中所安排的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并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拓展训练能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调查显示,拓展训练是否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回答“是”的占98.6% ,回答“否”的占1.4%。调查表明,在所有拓展训练课程中,有98.6%的学生认为拓展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1.4%的学生认为拓展训练不能较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关于拓展训练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分类 赞同比例

①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 37.8%

②学习能力 12.3%

③外向性的提高 9.8%

④团队合作能力 42.3%

⑤创新意识与能力 18.7

⑥领导潜能的挖掘与培养 20.1%

调查表明,拓展训练对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社会适应能力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团队合作能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领导潜能的挖掘与培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37.8%与20.1%。

(4)拓展训练中师生关系分析。

师生关系 赞同比例

①平等互助的民主的 83.7%

②教与被教 5.4%

③组织者与被组织者 10.1%

④压迫式的专制 0.8%

调查表明,通过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更趋于平等互助、民主,这足以看出拓展训练在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互助、民主关系的重要作用。

(5)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影响。

评价 很大 比较大 一般 不太大 不大

百分比 44.3% 23.6% 18.7% 10.4% 3.0%

调查表明,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意义起到很大的影响。

三、讨论

(1)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项目的筛选原则。筛选要有针对性,筛选应具备全面性,筛选要有适应性。本研究中发现,开设项目完全根据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场地设施,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走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设施条件和课程条件,使师范类院校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拓展训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拓展训练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较为显著,并主要表现在团队合作能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领导潜能的挖掘与培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37.8%与20.1%。

(3)拓展训练可促进师生关系。调查表明,83.7%的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助的,这一结果表明,拓展训练的学习主体不再是教师的讲授这一单一学习过程,而是一种思维发散的、网络式学习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4)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影响。针对青少年学生普遍开展此项活动,在本研究调查中是可行的,拓展训练可以进入校园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需要进行设置。只依靠书本知识学习远远不够。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体育课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减少运动造成的伤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学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拓展训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教育。因此,这种学习与训练方式弘扬了人的主体性,能很好地开发人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拓展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3)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努力克服阻力与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和特点,能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①根据场地和设施条件,拓展训练课程中所安排的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并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②拓展训练对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社会适应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团队合作能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领导潜能的挖掘与培养。

③通过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更趋于平等互助、民主,这足以看出拓展训练在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互助、民主关系的重要作用。

④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成长起到很大作用。

六、建议

①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时,应多研发一些新兴项目,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并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提高。

②针对社会岗位,设置相关项目,使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③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