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知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化学;生活化
新课改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方式的重要改革手段之一,其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角度,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初中化学角度来看。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也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目的的特点及要求,结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面,将生活与初中化学知识结构体系相结合,在提升学生多元智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人本主义与构建主义思维,为培养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型学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现状
自新课改实行以来,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形成了更为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了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及化学教师老旧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新课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化学教学仍处于被动的以分数为标准,填鸭式教学阶段,这是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的。从现阶段新课改理念施行后来看,新课改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中化学教学状况,但是简单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仍大量存在[1],初中化学教学仍没有将学生学习与生活常识相结合,仍没有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更多课堂教学新器具的出现及化学实验环境的改善,使大部分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初中化学部分知识要点所要求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学校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使初中化学教学仍处于缓慢式发展阶段,难以实现新课改要求下的“观念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及评价创新”的要求,更难以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常识的有机结合,所以说,新课改条件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虽有所改变,但是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仍难以达到。
二、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新方法
(一)融入生活常识,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化学知识的生活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还能够教会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关化学现象,因此说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常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融入生活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与教材构成,同时要求教师要有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能够将日常生活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相结合,从教学主体学生来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关化学知识生活化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的化学知识,学习课本知识要点,以此来实现教学主导者与教学主体间的沟通,同时也实现了初中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化的结合。
(二)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学生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学的主体,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因此,要想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常识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课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2]”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在课堂中结合课本知识积极探索,不仅是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最为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下难以达到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对提升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将生活问题与化学实验相结合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具有更直观明了的展现化学反应过程及化学现象,更准确的印证课本知识的作用,因此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将化学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必须遵循相关安全规定,紧密的结合实际,严格按照“STS”的教学思想(STS教学思想即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Society的三维教学思想)展开课堂教学,以科学、技术、社会的三维教学观念,促成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使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更能深入到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将课后作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团队合作,将课堂作业融入到生活中去,能够在提升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能增强学生积极探索生活细节,探索化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学习与生活结合的实践活动,对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就可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家中煤气、煤炭、木柴等燃料燃烧的颜色,燃烧后产物等化学现象,已达到化学教学的生活化。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学的主导者与主体两者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在这样的协作关系下才能实现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也才能够在完成新课改相关要求的同时,实现化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总的来说,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要在新课改的总体指导下,结合化学教学的特殊状况,从学生与教师入手,将初中化学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实现每个课堂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都能对应相关的生活常识,并能得到实际的现场操作实验,并能从中得到相关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绍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析[J].数理化学习,2010(10): 36-37.
[2]李金芳,罗杨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 76-7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52-02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就可以说明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控制这些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实验课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如何发挥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来引导孩子们热爱化学,学好化学,这是新时代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学会的技能。本文对实验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实验教学法的含义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的田园中。一些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方法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崛起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实验方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并且与与书本知识直接相关联,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实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不同,可分为:学习理论知识之前打好学习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后学习理论知识来巩固知识。由于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分组,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人实验。在现代教学中,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加注重让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
实验方法的使用,一般要求:(1)教师提前做充分的准备,亲自进行第一次实验,仔细检查仪器、设备、实验材料,以确保实验的效果和安全性。(2)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前的时间中,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来完成仪器设备安装,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过程,然后通过教学或谈话,来进行演示测试,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自我意识。(3)团队实验室尽可能使每个学生自己动手。(4)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详细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端正教育的科学态度和方法。(5)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由学生来写报告。
2.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首先要注意安全教育。安全使用的实验仪器(玻璃烧瓶、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试验药物(酒精、酸、碱等)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实验时,教学始终保持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行为准则的规定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良好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得实验顺利进行,必须给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行为准则和规则的重要性。清楚地向学生们解释,反复教育,使学生了解并自觉遵守, 在实验室保证安静的环境。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要离开实验室。如果确实有事情要离开实验室,向老师报告后再离开。简而言之,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的态度时必需具备的。
2.2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提前准备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目的,在做这个实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要特别使用好新课程标准中的每个开始部分中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迫切期待的内容。此时,化学老师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有意识地有目的性的去进行实验,这样会增加实验效果。有的是实验是比较困难的,老师要提前进行解释实验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掌握要领,达到实验的目的。如实验室制氢的实验,危险系数比较较高,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正式实验之前化学老师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让他们去辅导其他学生做实验。
2.3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这样就能便于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要领。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①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②了解实验仪器、装置;③学会正确操作方法;④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2.4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关键词 微课;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09-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化学学习情况。但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微观,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很难理解,致使化学成绩不理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微课。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零碎知识系统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
2 微课和初中化学的特点
微课特点分析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1],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式。微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微时间。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时长以5~8分钟为宜,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也说明了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更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微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一个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知识系统或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
3)微资源。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因此,微视频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在网络作为资源传播,但由于视频的时间短、包含的内容少,决定了其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微量”的,师生无论是网络在线观看,还是下载保存后反复播放,都可以作为他们观摩、反思或研究的资源。
4)微情境。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却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境,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和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
1)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初中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知识,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基础性较强,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学生知道什么是水,但无法理解一体积水中包含无数个水分子,水分子又包括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还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含有质子和中子,这些在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认知。微观想象力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需找到微观物质与宏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将微观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宏观化,能用现实中的事物解释微观物质。
2)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化学是初中毕业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初中化学教材虽只有两本,但涵盖的知识体系结构庞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书中有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但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精选一些适合采用微课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则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则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化学成绩,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生机[3]。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复习课的结合。
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 在初中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化学模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读,若无化学模型,则需要教师具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力。但毕竟不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真实接触的事物,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在形成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识记时死记硬背,应用时也多是生搬硬套。这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改革后的中考化学试题命题原则极不相符,造成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可以循环播放[4],使学生避免因一时分心而造成对化学知识理解断片的影响,让他们不仅能直观理解抽象概念,且课下能反复观看巩固不足。如“分子与原子”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安排一个6分38秒的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
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水切入课题,让学生了解水、水分子、水原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不同种分子性|不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这一原理。
其次,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区别,明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总结出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最后,给出几种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判断正误,以巩固知识;安排相关练习,让学生牛刀小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在一个教学视频中,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视频中还会出现知识的拓展或延伸,为部分有剩余精力的学生提供提升的空间。
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物质某些性质的理解,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光彩。但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教材中所有的实验,不仅在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方面存在困难,教学时间也无法满足实验课程的要求;且有些化学药品含有剧毒,存在很多潜在危险,致使有些学校不得不放弃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微课的应用能很好地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熟悉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掌握所用实验仪器的操作要点等。有些化学实验有很多烦琐的步骤,有时其中一个步骤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便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缩短等待时间。如“铁钉腐蚀条件的测试”,这一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不同的课时进行同一实验又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连贯性。因此,在进行这一实验时安排的是微课教学。视频时间较短,只有两分钟,但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直观地观察铁钉腐蚀的过程,了解有哪些因素能影响铁钉的腐蚀,总结出腐蚀的铁钉是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盐水可以加快铁钉的腐蚀。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亲眼证实了知识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微课与化学复习的结合 微课的主要用途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5]。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使用微课时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或教学,帮助自身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复习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复习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时,教师讲解和书写大概需要10~20分钟,而初中生的注意力则很难集中10分钟。在教师讲解结束后,有些学生还会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如果教师重新讲解,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使已经掌握的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控制时间,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还把相关的资源进行连接,方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如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安排一个7分36秒的视频,视频中不仅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还包含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以及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书写,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的练习也是囊括整个学年中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个系统的认识,且能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结语
通过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微课的特点和化学的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整合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课,能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化学抽象概念具体化,弥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复习更加系统化,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体现;而微课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则能把微课的教学优点放大,最大限度实现微课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图伦.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50-51.
[2]陆亮.因需而“微”: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7):32-35.
[3]徐忠翠.微n:让初中化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J].考试周刊,2016(47):147.
[4]俞增荣.初中化学中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6):15.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新课标以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境创设作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有助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真实的情境进行转换和推进,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到课堂练习,确保课堂充满新奇性和趣味性,这样做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
一、通过实验,创设真实的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化学目标体系中,急需倡导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强调情景创设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利用真实、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化学现象充满好奇与迷惑,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引导过程中穿插对化学知识的讲解,鼓励学生分析某种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理解化学知识和化学现象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在真实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学生能够受到更多的启发,并运用化学知识及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避免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不了解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
例如,在学习关于氯气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将一块湿润的纸条和一块干燥的纸条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在容器中注入氯气,学生通过观看实验的全过程必定会产生这疑问,相对于干燥的纸条,为什么湿润的纸条褪色了?纸条与氯气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教师由这两个问题进行扩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二、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教学情境
相关教育学者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有的思维都能够指向某一个问题,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可以促进发明创造。初中化学教师要让问题情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的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化学课堂中的学习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有趣的情景。作为学生,通过对情景的观察、分析,必定会产生很多问题,在对课本的上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教师或者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需要满足一下三点要求:第一,具有针对性;第二,具有适时性;第三,具有启发意义。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带到这三个要求之后,还要考虑以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设置问题难度大,学生难以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设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能够轻易解决,但没有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没有领悟到更多的知识要点。
三、情景创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将情景创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中化学现象,并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化学有联系,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情景创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还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深切的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以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一节是关于二氧化碳的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具有二氧化碳成分,让学生叙述生活中发生的哪些现象与二氧化碳有关,待学生回答完相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并列举出更有趣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学生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取化学知识,让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生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鲜活。例如,在讲解关于火灾发生的条件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火灾发生的视频,并同通过视频讲解发生火灾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让学生掌握相应灭火的灭火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实际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状况,提出了通过实验、通过设置疑问、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进行情境创设,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慧芬.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459-45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7-02
一、前言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开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教学创新要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整合课程特点,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开展趣味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性,都是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化学教学改革创新,做了如下阐述。
二、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是提高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困惑”或“疑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发展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探索和发现化学的奥妙。例如,在“燃烧的条件”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演示实验,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灌溉式教学的弊端。同时,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是主动学的前提条件,在兴趣的激励下,更能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徜徉知识的海洋。
三、深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与运用
初中化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剖析概念,是加深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关键。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些概念的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上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就要深入讲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课本中关于溶解度的定义较长,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定义的四个要点,剖析溶解度:(1)强调“一定温度条件下”;(2)“100g”是溶剂的量;(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基于上述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溶质量。这样就可以较好把握定义,并熟练运用。其实,学生学习吃力、乏味,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知识点,在不懂的学习状态下,势必影响学习的兴趣。这种强调概念深刻剖析的教学形态,可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
四、开展趣味教学,强化知识浓缩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开展趣味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且适合新课改下教学形态的创新。通过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关系。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各自的内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化合反应:多变一;催化剂:一尘不变;分解反应:一变多。这种简单明了的内涵特征概括,不仅抓住了要点,而且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而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因为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符号充满了好奇,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如,硫(S):“S”形的小河,在欢快的“硫”淌。在初学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经常出现忘记配平、气体符号等内容。教师为强化学生书写规范,可提醒在书写时“一定要左顾右盼、切勿闯红灯”。形象而贴切的温馨提醒,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五、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真实感受
1.实验教学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枯燥的教学无法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与化学课程缺乏亲近感,进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喜欢的学习态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情感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要素源于生活,这就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实验的形成要素。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燃烧”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得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两个结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两个结论的存在性,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2.开展家庭小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化学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可以拓展课堂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能接触到化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热水瓶内壁,并针对实际的观察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利用“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污垢”。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净水装置,利用木炭、小石子、布条、饮料瓶,对家中洗完菜的水进行净化,验证自己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从中发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3.拓展学生思想,善于从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而非拘囿于教材。其实,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的氧气是有“味”的。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置于试管中加热,闻氧气的气味,学生可以闻到有类似于氯气的刺激性气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有“味”了呢?学生就可以展开思考,并与教师一起探究。于是,教师把氧气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在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不溶。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就可以知道,在氧气的制作实验中可能伴随着副反应,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与教材叙述不符的事实。这种立足教材,从实际实验发现问题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教学的“动”与“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的“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小实验中,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而教学的“静”,在于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学生扎实学习,培养良好化学素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突出“动”与“静”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更好地迎合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03).
[2]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3]邢淑丽.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时代教育,2013,(0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初中化学实验概述
化学属于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学习的灵魂所在,也是化学这门学科散发魅力的源泉,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一部分初中学生心目中,化学就是实验,只有实验课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即便是非常简单的实验,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所在。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探究的基本工具。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通过趣味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直接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化学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例如,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开启化学之门》给学生展示几个趣味的小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这门课程。可以给学生演示“瓶吞鸡蛋”第一步:用集气瓶收集CO2,气体瓶口朝上放在桌面上;第二步:将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鸡蛋浸泡在比例为百分之四十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之后,把鸡蛋取出来,把表面的硫酸清除掉,放在及其瓶口,没有发现变化;第三步:向瓶里加NAOH溶液,把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摇晃瓶子,这样时候鸡蛋就被吞进去了。在这个时候,学生一定很惊讶,因为还没开始学习,教师也不用急着向学生讲解,引出化学这门课程,让学生对化学的奇妙之处有个大致的了解。再比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个课时的时候,可以采用“比赛吹牛奶”的方式来进行可课堂的导入。可以在两个小烧杯里放置同样规格大小的石灰水,注意:这个时候的石灰水是比较澄清的,一个烧杯我们放置在一遍,可以看到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另一个烧杯里,我们用玻璃管往里面吹气,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个时候澄清的玻璃杯已经变的浑浊起来,这就是老师变得魔术。通过这个“比赛吹牛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二氧化碳的神奇之处,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好像便成了牛奶。通过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二)在实验中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开放的,创造性也不容忽视。作为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力的实现创造条件,而不是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操纵。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实验:出示Zn、Cu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告诉同学这就是一个电池,若用导线把Zn、Cu连起来,导线上就有电流通过,之后向学生提问:“老师应该怎么做?看到什么现象大家才能相信老师的话呢?”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认为是灯泡或者电流计。接着教师再次提问:“Zn、Cu谁易失去电子?在实验中本应在Cu丝上见到红色的铜,但红铜上见红铜现象不明显。而换一个导电溶液就发现铜丝表面有气泡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观察并谈论。然后老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说明:“化学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某种化学物质,输出电能。若改变电极和导电液体,可以生产出各种输出功率和性能均不同的电池。那么,化学电源的优点是什么?”学生甲:不会污染环境;学生乙:能够实现能量的转换…等等。教师最后对实验知识进行总结,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实验,选取适当的仪器设备,确定与探究思路相关的实验步骤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学生强调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学生也都听了很多遍,但是在实际实验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没理解好教师讲课的内容,但是这些错误存在也给了学生最直观的体验。在这种直观体验下,理解化学知识点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时候,在分析了知识点之后,可以大胆的把实验交给同学,用高锰酸钾制作氧气。在给学生分析了制作的要点之后,大家就会提高了实验的积极性,跃跃欲试,情绪也比较高涨,那些被喊到的同学自然十分兴奋,可以让几个同学之间进行合作进行探究式实验,有的检车装置的气密性,有的检查仪器是不是固定在一起,有的负责观测,有的负责收集气体。由于学生合作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比较直观,大家都关心着实验是不是取得成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易如反掌。
(四)自主设计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家庭小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特别是那些对化学实验有着独特兴趣的学生,家庭小实验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像“怎样证明蜡烛的成分中有氢”这个实验,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通过加工整理氢气燃烧等方面的知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实验教学,利用化学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来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要始终观察着化学的教学,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史飞豹.谈如何利用实验促进初中化学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2(10)
论文关键词:化学概念;学困原因
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计算等有关内容。本文分析了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策略,目的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其他化学知识。
一、重视对概念的导入
1.在化学实验的协助下,实现对化学概念的引入
(1)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会非常形象!直接地被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观察了化学实验之后,懂得了实验背后的化学知识,了解知识的本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化学概念。
(2)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彰显重要性。对化学概念的引入形式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学习热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借助教材上的例子,抑或是让学生死记化学概念,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利于化学概念的理解,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负面影响极其严重。相反,如果采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那么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为了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可以将其与“物理变化”进行对比。先准备两只火柴,一支折断,另外一支进行燃烧处理,此时对两支火柴不同处理前后进行对比,会发现,那只被折断的火柴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燃烧后的火柴却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同时灰烬产生,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实现了深入的掌握。又如,为了实现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香水的味道,使之在整个教室弥漫,这样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询问他们是如何感受到香水的存在的,此时,分子的概念就自然地被引出。
(3)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形成鲜明的教学资料,杜绝心理障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实践做为教学的材料。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饱和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在12毫升的水中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进行搅拌,再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将溶液进行分份,其中一份加水,另一份加热4再对加热后的溶液进行冷却处理,观察实验效果,再往冷却的饱和溶液添加1.5克的氯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效果,记录结果,强调概念中涉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试剂的数量、温度等因素,从而获得更加充分的例证。毕业论文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要点。例如,在讲“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提炼出两个要点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也就是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单质的要点必须满足:①一种元素;②纯净物。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化合物的要点必须满足:①多种元素;②纯净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概念运用错。例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错误的原因就是不满足以上选项要求点中的第二点(因为它们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但不是纯净物)。
三、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对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 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这两个字,等等。只有理解这些字句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四、注意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分散在不同章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部分概念的体系和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五、多角度训练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学习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只有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弱点的概念,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或分组讨论,教师再讲评,以求落实。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学完“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说出理由。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掌握和巩固,绝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应用概念的能力。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顺利引导学生有效融入知识讲授、课堂活动、演示实验、综合实践等各个环节,并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养成学以致用的学科素质,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与初中化学教学相比,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法明显不同,并且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体现出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与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教师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优化。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新生面对高中化学更为系统深入的知识理论,学习难度明显提升,相当部分学生的化学成绩有较大滑坡,甚至不乏中考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进入学习状态相对迟钝,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不扎实,对高中化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学的不健康心理;有些学生听课不得法,不善于汲取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中习惯于依赖老师讲解,缺乏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
2.教师组织教学的因素。
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重视衔接教学的良好意识,疏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对学生学得怎么样、还存在有哪些问题等漠不关心,教学情态不积极;经常忽视了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师生之间良好和谐的情感关系尚未建立;还有教师教学方法欠妥,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不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不善于从学生学习心理、学科素质等角度深入探讨产生学习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变化,无法给学生指明有益的学习方法,推广好的学习方法,更无法有效引领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的分析、整理、反思,不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3.高中化学课程的因素。
与初中化学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知识、能力等要求提高了,致使不少学生感觉高一化学课程难度加大,学习内容多,理解较为困难,习题难做。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未充分认识到分类思想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无法将初高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化学课程学习衔接上产生一定困难。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及应用
1.“研一研”课程教材,“理一理”知识关联。
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首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的异同点,特别要明确高中化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特点。如,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相对形象易懂,学习训练以形象思维训练为主,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化学概念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做好一些简易的演示实验,并经常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而高中化学教材容量更大,知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难度明显加大,更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更多要求在掌握实验原理和目的的基础上学会设计实验,提升学习思维能力,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先通盘把握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的差异性,增强衔接教学的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实现学习过渡、学好化学。
做好教学衔接,理一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密切关联非常有必要。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衔接上出现的问题应归于学生自身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造成的,而没有虚心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也不愿多花一些课时做一做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点拨,而是直接生硬地进入高中新课教学。实际上,初高中化学的很多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如,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生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得氧、失氧的变化,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积极从认识化学特征的变化,进而把握其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化合价升降”的认识步入“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的探究;初中化学中涉及“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而高中则从“钠与水、铝与强碱溶液也会生成氢气”、“金属与强氧化性酸溶液反应一般无氢气生成”等视角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等等。可见,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开展教学衔接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积极把握初高中学段化学知识的有机联系,从差异性中寻求共同点,善于在初中化学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高中新课,则更有利于学生在温故中知新,更好地激励学生探究新问题。
2.“探一探”教学方法,“引一引”学习方法。
在教学方法指导上,教师除了应重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坚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课堂学习活动,强化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引导学生会学、愿学、乐学的重要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首先,引导学生改变初中学段单纯的“记忆、重现、模仿”的学习方法,学会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高中“卤族元素”时,就可以利用初中已学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氯元素,掌握其原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广到整个卤族元素的学习。在此,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进一步总结其中具有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遵循一般到个别的认知规律中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同类化学物质的性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是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找寻学习方法的充分体现。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借用初中学段绘制“知识树”的方法,积极按照“点、线、面”认知次序建立模块、章、课、节的知识结构,以清晰的导图引导思维,在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指引下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在化学实验中掌握学习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堂活动,也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已有的实验基础出发,积极参与活动,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分析化学实验变化,总结实验结果,从而促进学生在感受、体验、应用化学知识的同时深化学习认知,找到学以致用的方法。所以,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必要学习能力的现实需要。
3.“创一创”教学手段,“练一练”学习心理。
教师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富有趣味的场景中学会学习,也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化学衔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和分层性的计算训练活动,利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实物教具、直观的演示实验、生动的教学微视频等有效手段,巧妙地将密切关联的初中化学知识要点融入高中化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迁移、步入更为系统的高中化学学习。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进入高中学段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学情,精心设计、选择、利用多媒体课件,并灵活地把初中化学易于遗漏混淆的关键知识点渗透在高中化学新课讲授中,带领他们在感受多样便捷的多媒体教学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掌握新知。又如,教师可以借助现时代新型的教学媒体――微视频资源,用来作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有力工具。如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涉及粗盐的提纯,教师就可以整合初中化学所学的溶解、过滤、蒸发等知识,设计制作成2-3分钟的教学微视频,通过简短的视频展播,让学生重温以往实验的操作过程,达到温故知新,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势开展实验方案设计,如何有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杂质,深化了学生探知能力。
关键词:唤起热情;引导乐学;指导学法
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开发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较全面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化学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设悬念 唤起热情
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学生刚接触化学就向往学习化学,就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用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刚上课学生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循循善诱 引导乐学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整个环节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诱导学生乐于探究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出现的二十几种常见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期分批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再者,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通过成立化学兴趣小组,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发动学生利用棉絮、塑料瓶、铁丝、蜡烛等家中常见物品,广泛进行化学小制作、实验探究活动,如: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实验、制作“净水过滤器”等。教学中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方法的应用,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学、肯学,诱导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
三、精心教学 指导学法
在科技飞跃发展、知识激增、现代化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学会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能力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一个人在一生成长中,老师的指导不可能一直陪伴终身,进入社会后光靠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以适应高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更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穿插部分课本原文,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本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的字和词进行标记和理解。如“氧化物”的要点“两种元素”“氧元素”和“化合物”就是三个关键的词。学习中要求学生做记号点,划重点、记要点、多思考、多质疑。其次,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口头表述、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学完“二氧化碳”时,引导学生将“二氧化碳实验的实验室制取”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相关知识。再者,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比较、抓其实质,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和疏导,学生便豁然开朗。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知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知识的复习、梳理,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安排初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巧设悬念”和“循循善诱”,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化学,为构建有效初中化学课堂奠定夯实基础。再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学法引领,相信,“构建有效初中化学课堂”将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