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薪酬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薪酬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薪酬实训总结

第1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集五大;教育培训;薪酬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知识总量飞速增长的时代,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如何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完善职工教育管理办法、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比制度和考核登记制度是必要的措施。近年来,襄阳供电公司对职工培训工作愈加重视,从培训规划设计、培训基地建设、考核激励措施等诸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力度,建立健全了三级职工培训体系,收到了实效。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保障安全生产、促进经营管理,培训中心还需要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服务企业工作大局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襄阳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现状

1.硬件设施

襄阳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现有电力营销实训室5间;多媒体室2间,配有94台电脑并全部联网;安全教育室、高低压配电室、配网变压器室各1间;配电线路一回;一座配电台区和一个输电线路实训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完备,可满足公司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后,更加提升了中心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2.师资情况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以来,培训中心的职能部门精简为培训部和实训部2个部门,其中专职教师9人,一般管理人员1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1人,另有襄阳供电公司拟聘的兼职内训师50人。师资队伍齐整,力量强大,专业包括变电运行、继电保护、电力营销、电能计量等,涵盖了公司所有的主营专业。中心除了为公司内部员工开展培训工作外,还开展有社会电工、进网作业电工、成人学历教育等培训工作。

3.制度管理

为加强培训管理,保证培训工作的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和效果落实,中心严格执行《学员日常考核管理制度》《教师岗位工作标准》等相关制度,强化组织纪律,严格日常行为,严肃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构建起了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支撑的培训、竞赛和技能鉴定运行体系。设定有授课计划、师资配备、课程设置与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大纲、教学日程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确保每期培训班顺利开展。

二、培训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襄阳供电公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培训管理和人才培养,推行岗位任职资格和能力素质模型建设,加强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传统课堂、实训基地、远程培训网络系统等多样化平台为主要载体,创新便利有效的培训模式,拓宽员工岗位练兵和效果检验平台;充实内训师队伍,引入先进的教练技术,加强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承,全面提升全员素质。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内训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中心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专职内训师逐步转向培训管理的岗位,面对角色的转换,内训师在转变观念、掌握新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还有一部分专职内训师年龄偏大,电力系统各类业务流程不断细化,专职内训师现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培训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青年员工的培养锻炼机制,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带动培训中心蓬勃发展;而兼职内训师日常工作还很多,还要开发课程并进行课程设计,授课的激励机制单一,导致内训师的授课积极性也不高,内训师之间的竞争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培训中心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

根据近几年来培训中心承办培训班的情况来看,培训重点主要有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电力营销SG186系统及ERP系统的深化应用等。这类培训主要是让员工熟练掌握对口专业的应用操作系统,因此计算机电教室的使用率最高。随着电力企业自动化设备不断更新,中心现有实训室的部分教学软、硬件设备已逐步被淘汰,日常管理维护制度不完善,导致部分实训室的使用率不高、专业设备闲置,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中心场地条件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建设和发展规模。

3.企业员工培训情况

电力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生产的产品电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国家重要资源,又具备公共性的特性,而在其输配电环节中电力企业又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很多员工趋于对现状的满足,再加上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淘汰压力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要小很多。很多员工“奉命培训”习惯根深蒂固,主动培训意识不足,认为参不参加培训都不影响正常工作,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单位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送培人员少,甚至造成“培训专业户”的现象,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深化“三集五大”,做好新形势下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现阶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已经到了深度磨合期。面对公司变革,培训中心应建立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公司、襄阳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化应用实施保驾护航。

1.加强学习力,提升培训师带班服务能力

培训中心目前已经提出“带班服务,跟班学习”项目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薪酬激励机制,旨在发掘现有培训师的潜能,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和岗位培训质效,尽职尽责地搞好各类培训服务工作,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原则。深化并完善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配合“带班服务,跟班学习”新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实施,努力营造“劳动赢得尊重,技能产生价值,知识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和特有化环境。配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深化,规范教学培训模式,增强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果,每个专业落实相关人员与“带班服务,跟班学习”相适应,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培训师的培训,让他们熟练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在培训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带班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和锻炼,强化内训师的内部交流学习,彼此分享经验与案例,进一步发挥在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服从培训中心改革发展的大局,培训功能“授业授课”逐步向“服务开发”转变,尽快适应并做好角色转换,充分认识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化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配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人员配置和培训需求,流程再造,寻找新的培训切入点,提前谋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加大适应性培训力度,开展核心专业的竞赛和调考,强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人员岗位培训,广泛采取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班组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在培训模式上提高针对性,选择公司各单位建设中的亮点和成功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参观、考察、借鉴经验,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结合公司“安全生产”、“智能电网”、“五大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培训工作也要及时跟进,充分融入。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制订和落实培训计划。协调好培训资源,处理好轮训与新增专题培训的资源需求矛盾,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关培训方案,满足公司对培训工作的需求。以夯实基础、提升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核心业务岗位培训工作。

3.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公司系统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一个完整统一、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和企业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大量的管理标准、岗位标准、标准化工作已制定,将覆盖原有的规章制度。中心要按“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新服务模式下的运行机制,坚决执行公司统一的制度和相关标准,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心各岗位职责,实现新运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总结制度建设需求和特性,深化制度体系的支撑作用; 加强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统一管理,完善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规范内部管理,配合绩效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做好培训工作规划、教材编制、积极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做到“责任界面清晰、流程协调顺畅、标准规范明确、约束激励机制健全”。

4.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完善配套服务

第2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说课财务会计实务

说课是教师向同行以及专家阐述其教学设计及依据的一种教学研讨活动,对于教学理念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青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的重要形式。现以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说课设计为例总结如下。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整个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导课程是《基础会计与实训》、《珠算与点钞》、《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后续课程是《成本核算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原理与实务》、《纳税核算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财务会计实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重点,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工作之后的会计实践,是决定毕业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关键因素。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结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1.会计岗位能力:能够掌握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范围。

2.知识应用能力:根据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适合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3.素质结构能力:遵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较强的独立创业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确立“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导向、四种方法”的课程设计理念: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两个结合是指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三个导向是指以工作任务过程化、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四种方法是指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教学法、拓展教学法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及组织。

四、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按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就业的行业、领域对应的就业岗位中的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而设计形成的一个学习领域。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是核心的工作岗位,其余岗位为拓展和延伸的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存货核算、往来核算、资产核算、投资核算、职工薪酬核算、筹资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核算等9个岗位。对应于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本课程主要分为15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货币资金业务、存货业务、应收预付业务、应付预收业务、固定资产业务、无形资产业务、金融资产业务、长期股权投资业务、职工薪酬业务、借款业务、发行债券业务、接受投资业务、收益业务、应交税费业务、财务报告业务。对于每个模块,都设定相应的工作情境,依据“案例导入——工作任务——理论讲解——动手实践”的教学思路,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侧重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达到师生的良好互动。

1、案例教学法

将教师通过网络、期刊、新闻等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案例,让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去思考,教师由此引出相应的知识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任务驱动法

课堂教学按实际工作情境设定教学任务,按照本节课需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为目标,来组织课堂教学,每堂课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围绕设定的工作任务来给学生确定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怎样来完成等。

3、模拟教学法

将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分为了9个不同的岗位,对于每个岗位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方式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利用学校的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配备仿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资料,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实践,来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互惠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六、教学手段

1、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包含大量的教学案例、会计工作实务图片、动画演示等,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简明易懂,由浅入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完善信息丰富的课程网站

本课程在2005年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各种资源,如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与测试、试题库都可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另外,也与专业网站,如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建立了友情链接,方便学生接触行业最新资讯。

3、创建虚拟企业,进行仿真实训

依托学校现有的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虚拟企业的设置以及相关经济业务,让学生通过分组、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实训资料进行完整的记录核算,完成设定的相关教学任务。

七、教学效果

《财务会计实务》在校内获得了学生和督导组专家的的一致好评,在校外,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去企业实际调研,各企业单位均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会计工作互动性强,紧贴企业实际,培养的学生工作之后能够立即融入环境,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本科HRM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信息不对称,处于脱节状态。这就说明高校本科HRM人才培养的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即高校本科HRM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改革是必须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1]。为此,改革《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薪酬管理专业人才。

一、《薪酬管理》课程作用

高校根据教育厅人才培养的规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其中《薪酬管理》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薪酬管理有关知识,了解薪酬的设计方法,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薪酬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认识薪酬管理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和发展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被动式学习。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老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由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担任,这些应届毕业生的薪酬管理理论知识雄厚,但缺乏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及自身经验不足,将《薪酬管理》专业实践课变成《薪酬管理》专业理论课,丧失《薪酬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课程时,教学手段单一,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味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被动型学习,无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思考、创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一个刻板的印象,产生一种功利性学习的目的,学习《薪酬管理》专业知识是属于纯理论的,只要背背,应付考试即可。2.实践环节不完善,实践机会不多《薪酬管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受传统教育体制及师资结构的影响,常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薄弱的。HRM专业学生《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薪酬管理》实验课和实训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薪酬管理》专任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薪酬管理》实验课和实训课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可通过参与企业实习,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难度系数高。假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与工作,因为只是短暂的实习时间,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学生都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辅的工作,所学的《薪酬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尚未得以运用,《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尚未得到提升,实习效果差。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大高校逐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况且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日愈增加。然而,高校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使高校对《薪酬管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来不及做出反应,未能将新知识和方法传授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尚未满足企业的需求。《薪酬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因此要求《薪酬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方法都要能够根据企业时事概况、理论知识的更新逐步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否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高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教师“填鸭式”教学方式,创新“双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各项技能。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强化HRM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据此,《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除了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式,可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薪酬管理》课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薪酬制度[2],编制一个公司的薪酬制度,需要从企业内外部两条线入手,一条线是调查企业外部其他同行业类似岗位的薪酬水平,了解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有利于企业制定出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另一条线是企业内部,企业各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确定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3]。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在课堂上直接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是怎么样制定的。但对于这样纯理论讲授,学生理解很抽象,容易遗忘。建议外部薪酬市场调查,让学生先编写《企业薪酬市场调查策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以各种方式搜集企业所有岗位的薪酬水平,了解岗位的外部薪酬水平,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岗位评价,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要引导学生运用岗位评价的方法对企业岗位进行评价,改变学生过去纯粹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想法。2.重视实际操作,提升专业技能高校要合理安排《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比例,两者相结合,使学生所学《薪酬管理》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实际操作当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高校在调整《薪酬管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首先,必须先去各大企业做调研,了解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其次,搜集、整理、总结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最后,依据整理的结果,开展专家研讨会,确定《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比例。除此之外,一方面,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薪酬管理》专业知识用于学生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活动,开展创业公司员工的薪酬核算,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者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以便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招聘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自身素质与企业人才要求的差距,充分利用大学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或机会,多角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3.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为此需要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刻洞察、了解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的知识要求。教师还可通过往届毕业生从事薪酬专员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收集相关信息,提炼成课堂教学案例,使得《薪酬管理》专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薪酬管理》课程内容与专业方法要与时俱进是《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加强《薪酬管理》课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薪酬管理》教学框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框架及薪酬管理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作为《薪酬管理》的课任教师要时常关注薪酬管理的前沿知识与专业方法,将最新的薪酬知识与专业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由此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案例当中去,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红.“薪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30(4).

第4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结合面向岗位、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原则,《成本会计》教学应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过程为载体,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实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其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以笔者所在职业中专院校为例,曾聘请教育界专家和财税事务有限公司顾问、集团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以及若干一线教师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二)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增补与整合,并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例如,成本会计的品种法核算,应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分配串联起来,创设一套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完整的制造业品种法综合实训项目。这样既能令学生充分体会到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了解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能以及产生知识需求,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本会计并非单纯的计算题,而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

    (三)以“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结构在相关专家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以真实的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为情境,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真实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纳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例如,采取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能,将晋江市权威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太岳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新禾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账务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各项目的具体设置如下:项目一为成本会计入门,共计4课时。下设成本会计岗位认知、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流程三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设计,并且能够熟悉晋江市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项目二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共计24课时。下设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动力折旧、辅助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归集与分配六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认知伊黛藤公司的相关费用单据,能够对各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分配。项目三为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核算,共计20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特征选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且能够正确填制产品入库单、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及汇总表,进行产品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项目四为品种法综合实训,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伊黛藤服装公司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品种法完成服装成本的计算以及完整的账务处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品种法核算方法的程序、步骤以及特点。

    项目五为分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熟悉分批法的生产过程、核算流程和特点,并且能运用一般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六为分步法,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特征,分别运用综合结转、分项结转、平等结转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七为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了解分类法、定额法的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企业的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项目八为成本报表,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编制主要产品成本报表和单位成本报表,简要分析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工情况。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任务《成本会计》课程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问题由于已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了讲授,就知识点本身而言有所重叠。又由于晋江处于品牌之都,服装、鞋、伞、食品等制造行业较多,而从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来看,校内课程所介绍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与现行企业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服装公司的工资核算流程、工价表、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绩效考核表等资料并进行整合,可将其作为项目任务之一,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伊黛藤服装公司职工薪酬的核算。

    (二)制订计划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组内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组内各个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选项目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实际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三)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需由学生自由组合为4人一组,每人一岗,岗位分工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全过程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组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应密切关注实施中的难点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同时,应分阶段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交流心得,增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应进行适时的轮换,使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并完成各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所遇到问题,进而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检查评估采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执行任务的结果,又关注执行任务的过程及能力表现。因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发放“各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和“成果质量评价表”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介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情况,汇报项目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由教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自评、互评和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一次项目任务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五)归档在课程结束后,需将本项目活动中与过程、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等有关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既作为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参考,又可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材修订的素材。

    四、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问题。

    (一)细分项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初期,由学生自主制订项目的计划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应尽量将项目细分,便于学生理解、归纳,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完成工作的总体过程,清楚完成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实施。

    (二)考核评价应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预先制作评价表,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制订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能力等目标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和项目实施中的协作、探索、思考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质量,即评价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只有将教学评价当作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工具,才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

第5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ociety requires schools cultivate talents using various model, which raises new issues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 At present, for finding proper talents, some enterprise combines with schools to cultivate talents, so the order-based cultivating mode emerge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mode, and the problems in running it. At last, the paper put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关键词: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order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8-01

1 订单培养模式特点

“订单培养”模式是学校应企业的要求制定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启动“订单培养”模式之前需要学校跟企业签协议,在协议里面规定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还有途径。确定了培养模式之后需要企业配合学校,使教学和实践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分别进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这种模式特点是:

1.1 企业需要改变促进教育体系的改变 ①“订单培养”模式目的是让院校中的毕业生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整个教育体制应随之改变,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更改,在保证传统的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灵活,要实用紧靠实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所需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根据企业提供的用人岗位对所培养的在校生进技能的要求,先定主要课程其次确定相应辅助课程,由具体负责的教研室制定的课程计划交由学院审定后才能准许开始执行。②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教学所需新教材,及时将企业中有而学校教学中欠缺的那部分教学引入课堂。当然基础课程内容应作为各专业学生必选的课程列入培养体系,使参与“订单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条件和生产方式。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动拓展“预就业教育”、“边实习边就业”的格局,努力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1.2 新的学生培养模式使校企双赢 和企业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学校通过“订单培养”可以使学校在教学设置方面更加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应该先了解企业用人需要,到企业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改动,具体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面就是要制订一个特定的培养模式来适应“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方面应确保学生经过“订单培养”模式的培养如果合格毕业即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后上岗,这样可以给资助学校进行“订单培养”的企业节省了对招收的普通新员工进行培训的时间与资金。

1.3 在企业中建立高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高校毕业动手能差,如果参加“订单培养”后可以达到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上岗的目的。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之所以能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有一个建立在企业中的体系完备的实训基地,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得到了切实的培养。学校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企业现有条件帮助学校建立更贴近实际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同时,学校如果能够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切实的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1.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校企深层合作 为了学校和企业可以深入合作,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要选派具有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和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2 订单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适当选择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对象 ①选择运行良好的企业,企业对人才有一定需求,认同“订单培养”模式,这是实行“订单培养”的关键条件。②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这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企业只有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培养订单”模式才有实际效应。③学校的“订单培养”所选择的企业所具备工作的岗位必须能满足对学生教学的需要。④企业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薪酬。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经济效益好,为员工提供的薪酬高,这样的企业才能通过与学校的“订单培养”合作招到高素质的人才。

2.2 学校与企业共建良好合作关系 ①双方要共同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双方要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途径,就必须明确各自权责,学校和企业需共同建立包括双方负责人在内的“订单培养”工作领导管理组织。在“订单培养”进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还需要相互设立办事机构,相互派遣办事人员以保障学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②学校和企业双方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能力,找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动力,学校应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或协助企业进行实际的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优先考虑进行“订单模式”企业。

2.3 “订单培养”模式要签订双方培养合同 在校企人才培养中,厂校双方必须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合作合同不仅包括订单培养数量和合作方式,还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

2.4 “订单”模式培养方案由学校制定 实施“订单培养”方案当然首先要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学校基于国家有关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以下三点:①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中的专业设置要与合作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需求相协调。“订单培养”模式针对性强,所以在选择课程时,教材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凸显“订单培养”针对性的特点。②企业提供的岗位要求学校制定的培养学生的方案要与其需求一致。职业院校要根据“订单”企业生产技术的变化以及生产的需要灵活的调整针对订单学生的教学计划。③学校与企业对培养的学生的标准要协调一致。实施“订单”教学由于需要企业的协助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前提。“订单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岗技能以及掌握企业所提供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近年来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已摸索了很多合作方式,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先行到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具体信息的方式积累实训教学中的教学素材,总结“订单培养”模式所需要的课程和技能,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颜莉芝,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4).

第6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岗轮训;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地方本科高校急需研究的课题。那么要想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注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还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参与。特别是在该行业多个岗位中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非常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培养。

一、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实践教学项目中,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岗位需求及职业规划,设计相应的实践岗位,而这些岗位的制定必须是符合人才需求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并针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制定相应培养计划及实践方案。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相应岗位进行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培养计划进行指导。

从分岗轮训的实践教学形式不难看出,它是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升华,是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传统实践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活动的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特征,而分岗轮训实践教学除上述特征外,还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规划,最终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对程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一)学院的政策支持

重庆工程学院建校以来一直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建校多年一直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行多方探索与实践,曾经的提出“一系一公司”对“产教集合、校企合作”,做了较好的实践,现在重庆工程学院为了更好开展实践教学设立工程训练中心,而每一个二级院系也都设有该部门。学院还大力建设各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二)实训平台

重庆工程学院这些年来大力建设实验室、实训室,而我专业的实训平台――呼叫中心运行平台,是学院规模最大、设施配套最全的实训室。有4间客户服务实训室,可同时容纳360名实训学生,同时还配有培训室一间,可容纳120人。每间培训室都配有90台套客服专用耳麦、联想瘦身机。同时还有价值百万元的企业级服务器2台。这些硬件设施都有利的保障的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项目的引进

重庆工程学院呼叫中心行业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和重庆市多加大型呼叫中心都有合作关系,如总部在香港的广州电盈综合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永川分公司、美音信息服务技术有限公司、先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还有一些中型企业,项目涵盖了移动通信、保险销售等呼入与呼出多种类型。而我专业结合现有的实训场地及自身特点,选择了外呼业务为主呼入为辅的实践项目。

(四)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教师。因为指导教师贯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培养的怎么样,能不能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目的,都取决的指导教师,所以指导教师一定要有责任心、要有行业知识及技能。指导教师只有懂行才会根据行业的需求培养学生。

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我们非常慎重,选择既有责任心的同时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经验,还有具有一定行业经验,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五)对口的专业

本实训平台除了满足呼叫中心客服专业以外,还可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电话营销方面的实训、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模块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岗位分析、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等多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任务,所以这个实训平台运用非常广泛。

广泛的运用,参加实践教学额学生比较多,可以根据情况分散进行实践教学,比如有的专业安排在上学期,有的专业安排在下学期,这样保证了全年都有人在做实践项目,保证的项目运行的稳定性,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一)岗位实践与模块化教学

根据呼叫中心行业特点设计多个岗位,如客户服务代表、排班师、质检师、培训师、数据分析师、班组长。

根据这些岗位的设定,专业指导教师要完成对各个岗位培训计划的设计还有实施,制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具有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根据培训计划开展实践教学还有指导工作。

分岗轮训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担任过那些岗位,掌握了哪些技能,根据情况进行查缺补漏。

(二)主题式任务驱动

根据岗位的设定及实施情况设置相关的主题任务,比如设置服务之星、质检之星、优秀班组长,优秀培训师,以此为主题,让学生在分岗轮训实践教学中积极学习各岗位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培养的目的

(三)兴趣激发式――活动方案

根据行业的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如脚本大赛、客服技能大赛、优秀团队竞赛、优秀学生参观大型企业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想很好的开展实践教学还需要具备多个条件,要有政策的支持、要有实训室、要有适合的项目、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培训方案。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会存在一些的问题,特别是不同岗位的实践时间,应该多久适合,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适合本专业的时间表。

总之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促进实践教学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立军.实岗轮训教学法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0年13期

[2]马永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09期

[3]祝开颜.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12期

[4]潘望远.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12期

第7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等有不错的基础,因这些工作多在学校内部进行,管理和操作较为容易,而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受到多因素的制约,探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也不多。因为校外实训基地的运作缺乏管理机制的保障,大多只是签协议;另外有些院校不能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人才和技术服务,企业投入后没有较好的收益,因此没有积极性来支撑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甚至最后不愿继续合作,不能发挥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正常功效[1]。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现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八年的建设过程中,与通信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基础较好。学生入学后很快就能体会到专业知识与通信行业最新技术的结合,因此学生毕业后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据麦可思2012年数据显示,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薪酬以及对母校满意度均名列前茅。但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专业通信设备投入资金多,企业的实验设备不足。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里有较多专业课,比如通信工程监理实务、通信工程质量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必须到通信施工现场授课,因此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需求量大。但除了合作办学的达安公司,其它合作的通信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热情不高。找到适合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把校企合作形式挖深、扩宽到解决实训条件、师资共享、课程改革等,保证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赢”的良性发展成为了难题[2]。(2)很多大中型通信企业适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不了解,而且校企双方管理模式和机制各有不同;因此校方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及达成双方适用的管理机制来规范校企合作,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3)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非常成熟,但是未必适合我国的高校,因此国外的校外基地建设实践我们不能生搬硬套。(4)国内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与管理通常带有“任务性质”,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3]。

3通信工程监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的策略3.1设计并实施基于“校企共建,共建共管”的通信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在广泛而深入的企业调研基础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通信项目管理龙头企业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通信行业培训基地,引入企业培训机制和师资,并把企业的岗位培训转移到学校内,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提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良性进行,通过签订详细的校企合作协议来保障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及保障制度来保证共同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充足的通信工程监理专业人才[4]。这样,既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广受企业的欢迎,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成为通信专业群的共享资源,为行业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经验。3.2开拓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几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举办通信工程监理国培班、通信企业培训、工信部通信行业年会、走访知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等方式与行业对接,指定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让校企交流更有效,同时对拟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进行考查评估,选择技术对口、管理较好的企业,增加了更多优质校外培训基地,如广东公诚、广东电信规划咨询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既扩大专业影响力,开拓通信工程监理人才培养基地,弥补校内通信实训基地的不足,同时解决企业对监理人才的需求,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3.3建章立制,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广东省通管局、广东省通信协会、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等有关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力发挥通信行业协会和通信企业的优势,定期召开主题会议,让他们参与审议专业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等工作,与学校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对通信工程监理专业的实训、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进行开发和监督,比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资源库、考核体系等[5],保证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同时,还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6],如学生入学有《达安新生奖学金制度》,专业实习有《专业认知实践制度》,寒暑假有《学生假期企业实践管理制度》,顶岗实习阶段有《学生员工管理制度》,并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保证校企生三方权益,这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用制度来规范和细化,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7]。其他如《企业工程师兼课制度》、《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良好而长效的运作机制,为创新和改革通信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3.4开发与改革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通信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监理专业课程的特色和实训条件情况,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导向的实训课程开发和资源库建设[8]。我校与广东达安深度合作,合作期间该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广东省教改项目3项,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通信工程监理实务》等3本,还共同开发了《通信工程实训指导书》、《通信工程管线实训指导书》、《3G移动平台实训指导书》等配套实训指导书。共同开发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统》已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一套适合高职的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并以此带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等专业群的课程改革[9]。

4总结

第8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高技能人才应了解生产服务技术与工艺,掌握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也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兵团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兵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师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继续教育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大量创新。在兵团统筹规划下,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等各方资源,相互依托、开发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为兵团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兵团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仍面临着年龄偏大、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尚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的问题。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兵团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兵团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因此,职业教育要努力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目前,社会上对基础教育都有普遍的认同,呼吁要加大资金投入,但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却重视不够,投入有限,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靠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对内部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对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缺乏激励机制,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与薪酬待遇不同步,抑制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在社会上,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仍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白领、轻蓝领的风气仍比较突出,家长大都不愿意让孩子当工人、服务员,许多青年人也未能树立“我要培训”的观念,没有把技能培训看作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兵团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1.建立以兵团技校为核心的实训基地

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库,弥补职校缺乏技能型师资,培训机构缺乏理论型师资的问题。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对职校、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场所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同时,政府要购买实训基地的服务成果,保证这些实训基地能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弥补应届生在学历与能力之间的断层。

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培训机构)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定期对职业培训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尽快缩小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同时,要认真抓好职业培训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务操作能力。推荐有代表性的学校与企业,作为教师培养的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的改革试验。

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上,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与促进校企合作培训人才,总结与推广校企合作培训人才的经验。根据企业培训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试行多样学习方式,包括学分制、选修制、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2.鼓励企业建立培养、使用、评价高技能人才的机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根据企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怎样激励人”三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科学、有序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企业要建立一个规范化、公开的高技能人才选拔制度,用制度承载机制;建立系统的、量化的、程序化的高技能人才业绩考核体系,量化各个考核指标,并以考核结果作为选拔高技能后备人才的依据;在各种技能竞赛优胜者中选拔后备高技能人才。

其次,要明确培养方向,形成持续培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企业的培养机制,做好每个环节。要根据培养对象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特点明确培养方向和内容;培养方式要与培养目的紧密结合,组织企业具有教授能力的优秀员工,选择能有效提高技能人才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方式,使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在学习实践中得到提高和提升;结束一个周期的培养后,由企业人力部门联合培养对象所在班组或上级主管对培养效果进行测评,重新分析培养对象的能力特点,找出其能力缺陷,并存档备案;根据前一阶段的培养测评由企业人力部门修正培养对象下一阶段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形成一种高技能人才“链式”培养规划。

最后,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培训是手段,提高高技能人才水平,激发其潜能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是目的。要结合培训的结果建立使用机制。单次培养的测评结果与持续培养结合,培养结果与员工的岗位结合,员工的岗位与薪酬结合,业绩与薪酬奖励结合。实行高能高薪,高绩效高奖励,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建立企业激励机制,使荣誉激励、成就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激励相结合,激励高技能人才不断创新。通过人才使用和激励的联动,给技能人才一种企业文化导向,引导和激发技能人才对自身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工作方向作出正确判断,达到强化、持续培养效果的目的。

3.完善兵团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积极开展兵团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以及技师、高级技师评审认定工作。兵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贴近就业需求、贴近培训内容和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为工作原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鉴定中心和农业部鉴定中心指导下,组织制定了兵团特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培训教材,组建相应的试题库,还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服务。

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适合的知识载体——教材,目前特色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能使用的教材,多是原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或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企业内部人员编写的相关教程,存在理论知识老旧、知识面狭窄等问题,不能适用于其他企业,特别是实习、实训教材发展跟不上兵团的经济发展。兵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牵头,充分发挥兵团优势,组织兵团各师和社会资源,编写兵团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需教材,如《农艺工——薰衣草种植》《节水灌溉技术》《马鹿饲养》《果树工——红枣栽培》等,为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第9篇:薪酬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概念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模式。为培养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双重资源,真正培养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实践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学生职业选择标准过高,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脱节

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认为自己是“管理型人才”,不屑做诸如酒店客房接待、顾客接待等工作,而企业则要求学生必须从这些基层的工作做起。

2.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3所学与所用存在差距,就业学生岗位适应慢

通过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5级、2016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岗位技能训练的力度[1]。

3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学校+企业”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邀请了包括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最终形成了以质量管理内审员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为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邀请了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在线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3]。3)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理论学习任务由学院老师负责,岗位实践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双导师”制度的推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2校企协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1)专任教师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结合各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特长,《管理学原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大部分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来完成。2)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3)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有效缩短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距离,构建了一条“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调研—多岗位实践—专业岗位实践—顶岗实训”的实践贯通途径。①专业认知实习: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到重庆智汇人才市场、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等企业的行政及人事岗位进行为期2天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②认真做好校内实训工作: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训室及“HR”实训软件,完成“员工招聘与培训”的校内模拟实训任务。③企业实践调研:第三学期的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行了“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方式。④多岗位综合实训:第四学期的学习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安排学生到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多岗位多角色实训,进而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⑤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第五学期的10周以后及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到校园专场招聘会的部分单位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的岗位实践工作,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有效对接[4]。

4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所需,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工作岗位,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几点考虑[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

[2]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