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比较法因其总结性、系统性等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笔者总结了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提出了改进意见,使应用效果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地理比较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内容范围广,学生在记忆知识时不仅仅需要记忆数据、图像,更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地理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知识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差异,更能把握知识整体。

1.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地理比较法即比较地理知识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相应的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地理比较法类型多种多样,具有系统性、总结性、简洁性等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据统计,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8个单元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相应地知识点可以用地理比较法来展开教学。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同类同型比较法,同类异型比较法以及异类共性比较法。除此之外,地理比较法更广泛的运用于高中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和地理成因等比较适合用地理比较法来开展教学,而地名和地理景观等则不适合。如教师在教学生们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时,就可采用地理比较法,通过其差异性来加深学生记忆。地理比较法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或者对地理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的学习方法。他们可以通过地理比较法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自主探索知识的相似性和内在规律,如此便可以对地理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地理比较法对于地理学习较为容易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总结知识,查缺补漏的方法。他们可以通过地理比较法对已掌握的知识做一个全面的归纳总结,加深记忆,并探索新知识。因此,地理比较法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平时掌握知识和考前复习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2.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时需注意的事项

虽然地理比较法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总有许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发现效果不太明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使用地理比较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地理比较法的应用对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却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可以运用地理比较法,教师在教学时,尤其应该考虑到这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不适应运用地理比较法,如地理数据,地名,地理分布等客观概念,若强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分析学习,反而会弄巧成拙,降低教学质量。

2.2地理比较法应注重其形式的灵活多变

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比较法时应意识到,比较不仅仅是简单的比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教师更应该从整体去引导,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内容繁多却不至于杂乱。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概况和综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而不仅仅是流于每个小知识点的比较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注意,不同的知识点,应该采用相适宜的比较方法,这样教学效果才明显。

2.3地理教学法直观化的特点

地理教学法应该更具直观性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单纯的数据比较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地理图像和地理表格等都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地理比较法可以和地理观察法或实验法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据,而是融合了亲身实践经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发展前景

地理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1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使用地理比较法

目前来说,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比较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然而学生自主使用地理比较法的情况鲜少见到。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自主使用比较法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应该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自主使用比较法,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知识。

3.2地理比较法结合其它教学方法

教师在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时,可以考虑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在采用地理比较法教学时,如果能够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辅助手段,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地理教学法就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总结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倡,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理比较法的实施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地理比较法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地理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促进国家地理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李文 单位:江西省龙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第2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1.思维导图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简单有效,是一种非常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用图片和文字,把它充分表现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思维导图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的平衡发展。高中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高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地理复杂的知识点更好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构建不同的框架结构,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和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思维导图实际应用于每一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难点、要点。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分为三步骤:课前预习、课堂、课后复习。这三点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学生也需要在课前对所学内容预习,传统的预习只需要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课堂上。太过依赖课堂教学。而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只有被动接受。而思维导图教学的有效应用,是将课前预习更加深入化,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进课堂,学生在了解课堂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预习情况,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教材中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知识顺序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重点标记出来。例如:在学习《人口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学生首先要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要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学生在自行预习时,根据课本内容,调查自己小区人口的变化,将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将课本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思维导图,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问题,重点标记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学习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一步解决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之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做出总结。这种趣味课堂的建立,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天地图;中学;地理教学;地理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张鲜鲜(1986—),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中学地理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中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中学地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生认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的主要窗口。地理教学内容是以人—资源—环境为线索阐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各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其综合性之强、知识跨度之大,是其他科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中学地理中知识点具有弱系统性和强直观性特征,传统的口授和板书形式教学常常很难充分表达地理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恶心理。同时,一些地理知识点空间抽象性较强,在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善的情况下,无形象展示的教学也使兴趣式学习无从谈起。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成熟,为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结合新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至简明、生动地表现地理知识点,成为研究热点。在国外,ADemirci分析了如何使GIS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常用工具[1];SWBednarz等通过分析和对比美国和欧洲基础教育中GIS教育的各种情形和阻碍GIS教育推行的影响因子,设计了GIS在中学教学中的实例应用[2];DLemberg等总结和分析了影响GIS在美国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因素,探讨了GIS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框架[3]。在国内,王颖探讨了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4];胡久龙以Google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改革[5];杨恒喜等以ArcGIS软件为GIS平台,介绍了大量以GIS为基础的中学地理教学实例[6];文献[7-10]也都对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上研究充分证明了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ArcGIS、GoogleEarth等为国外开发软件,应用界面多是英文,且常常出现无法连接国外服务器等情况,不利于在国内中学教学的全面推广。“天地图”是我国自行研发建设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地图功能涉及平面地图、地形、三维及专题应用(如中华兴国、红色天地)等,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优秀资源,但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鲜见。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

二、天地图概况

作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天地图,用户可以进行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浏览、查询、搜索、量算,以及路线规划等应用;同时,天地图人机交互性好、操作灵活方便、简单易学。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天地图的应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线地图

天地图是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线地图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模块,天地图装载了覆盖全球尺度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以矢量、影像、三维3种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且可进行无缝漫游及多级缩放。同时,天地图在线地图中对我国数据的覆盖范围从宏观中国全境到微观具体县市乃至乡镇、村庄,数据内容包括不同详细程度的交通、水系、境界、政区、居民地、地名、不同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及三维地形等,为目前中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最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天地图在线地图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级、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地图浏览、地图定位、地图测量、地图标注及地图输出等操作。

2.省市直通

为更加详细准确地展现各省市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风俗等信息,天地图具有省市直通功能。在该模块,各省市以在线地图为基础,结合本区域特色,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完备的地图及周边环境数据,以至方便快捷服务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通过省市直通,可以对某一区域进行迅速浏览,也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

3.专题应用

作为天地图的特色模块,专题应用是全国气象信息、宏观经济状况、人口空间分布等数据的专题信息服务,政府部门所有能公开的信息都将通过它来展示。专题应用模块由国家动态地图网、全国灾情、三维城市、红色天地和中国测绘科技馆等十大部分组成。通过这些专题,就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的地理研究和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同时涉及历史、文化、科技、气候、交通、旅游等各个方便的信息,使用户在了解地理的同时还扩展了知识视野。

三、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在线地图模块的应用

(1)地图阅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学习要说明地图表示范围、详略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利用课本上的纸质配图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对于中学生过于抽象,不利于其理解。在天地图的二维地图中,地图是“无极比例尺”,可动态展示同一地区系列比例尺下地图表示的范围、内容的详略情况。图1为北京市系列比例尺地图,其直观地反映了“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大,要表示的内容越简单,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小;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大”这一结论。

(2)地貌认知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地表形态,即地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对宏观尺度的地貌类型的认知,又要学会对微观尺度地形特征的判读。地貌的学习一般是利用图片等纸质素材进行讲解,这样对于中学生很难直观地感知,不利于地貌的理解学习。天地图的三维地表模拟可以真实地呈现地球的面貌,为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如图2所示,在宏观尺度,天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出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在微观尺度,天地图也可以对局部的地形特征进行逼真展示。图3为天地图对山地地形中山顶、鞍部、山谷及山脊等地形特征要素的表达。通过天地图的直观展现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宏观尺度上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了解微观尺度上鞍部、山谷、山脊等特征地形的位置,还能补充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河流的发育等知识。

2.直通省市模块的应用

(1)城市功能区

对于城市与城市化一章节内容,城市功能区是重要的知识点。在向学生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天地图中的数字城市功能直观展示多个城市风貌,同时结合交通、地形等数据,引导学生对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天地图的数字城市数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及工业区等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或不同级别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分异。对于同一功能区,利用天地图还可以呈现其不同的类型。如图4所示,住宅区可以分为四合院、小高层、高层及别墅住宅区4类。利用这样直观的展示,学生既可以理解到相同性质城市功能区间的不同格局,又可以了解到其发展历程。

(2)地理信息技术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内人地关系等研究范畴,其作为新内容被引入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中学生来说,地理信息技术是一个新知识点,同样,对于教师而言,其也是一个新名词。因此,如何很好地阐释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成为中学地理课堂的一个难点。天地图实质为一个地理信息技术平台,如果运用天地图来讲解该部分内容,无疑如鱼得水。天地图中影像地图、街景地图、专题应用系统及数字城市等模块是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里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地球等知识点的鲜活案例教材。图5为部分展示了天地图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功能。通过天地图的应用实例,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其对区域地理研究的作用。

3.专题应用模块的应用

(1)人口变化

在对中国人口进行教学时,利用天地图的国家动态地图功能可直接从人口总数、增长率、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教育、变动、民族构成、迁徙与流动等方面展示人口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多方位了解我国不同方面的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人口和其所在地的空间关系。如图6所示,通过天地图平台,2000年总人口、人口增长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及非农业人口比重四要素的空间分布得以清晰呈现。同时,利用天地图提供的不同年份全国人口各方面的数据,可以对比分析出人口在一定年份内的空间变化情况。学生根据同一年份和不同年份的人口空间分布,可以更快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口的动态变化,进而结合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分析出现该变化现象的原因。利用天地图讲解人口知识点,这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地图上所反映的信息,又便于学生总结人口分布的特点。

(2)课外知识扩展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教材内容是重要的,但课外知识扩展也不容忽视。良好的课外知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天地图中众多的专题应用内容都可作为课外知识拓展的切入点,如全国灾情、红色天地及版图大赛等。如图7所示,中国测绘科技馆中历代疆域图变迁鲜活地呈现了我国的发展历史。通过该扩展知识,学生可以将地理与历史结合,培养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4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预习

高三复习,每次课的容量都比以前教学时大多,学生不课前预习,可能会在进度、思路都跟不上,每一堂课都可能收效甚微。据调查,课前预习的学生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教师每次课结束时应提前将下次课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告知,以便学生做好预习,保持教与学的同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听讲

高三复习阶段,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已讲过的,上课时专注度不高。其实,老师专注于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学,对高考怎样考、考什么比较清楚,在讲课之前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复习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不但不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在第一次讲课内容进一步升华,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老师不但要讲好课,更要引导学生专心听讲。

三、复习

复习是透彻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为了较好地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反复复习,才可能将知识记牢。

四、练习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题目所应用到知识点。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应该让学生做“举一反三”的题。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三册地理课本中每节后的“活动”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

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五、测试

频繁的测试使部分学生产生厌考情绪,有的学生甚至测试缺席。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并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学生做错的题,要及时改正,并让其准备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以记录题型、知识点及答题思路等;要教会学生根据题目的分值来判断所答的知识点的完整性。

越临近高考,学生压力越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测试考分低,往往会给学生很大打击。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高难的测试后,可选择相对简单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高三复习内容多,学生很容易掉进书海、题海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书由“厚”变“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从高考角度看,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高考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的形式出现,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第5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 “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遗传基因、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起点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再开展有针对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差异化发展。

教师面向全班的授课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微课程”教学视频却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使得分层教学落到实处。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运动》历来是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融会贯通,那么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将会变得轻松。而教师设计的“地球的运动”微课程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多次重复观看,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弥补了学生的基础较差或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缺陷。因此,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2.“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微课程的模块化、个性化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资源。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昼夜交替知识有困难时,可以反复观看地球自转的视频,以理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地方时产生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掌握这些知识?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教师提供的微课程教学视频作为学习资源,来解决困惑或弥补不足。特别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时较紧、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微课程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微课程”作为课堂演示资源,再现地理过程的细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受学生阅历尚浅及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如果能利用微课程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得相关地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或插图的方式,但均由于图式单一而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而利用“微课程”可以直观展示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在头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通过微课程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制作一节质量较高的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领会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更要认真研读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地理教学设计上下工夫。为此,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地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升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水平。地理“微课程”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的,所以在地理“微课程”主题的选择上不宜有较多的知识点,主题突出的优点是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有:课前导入,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地理核心概念的解读,课后相关地理知识的拓展,地理典型习题的精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地理学习经验的展示等。

2.时间设计

由于“微课程”是课堂某一知识点教学过程的再现,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的,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地理“微课程”的教学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以保证学习质量。

3.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完整简短,主要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地理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1)切入知识点要迅速,并能吸引学生

由于“微课程”的教学时长为10分钟左右,所以教学导入要十分迅速,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地理“微课程”的教学导入方法较多,例如:设置一个疑问,悬念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动画导入。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在微课程视频“昼夜交替”中,可以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导入主题。总之,地理“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导入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都要力求新颖,直接切入主题,特别是要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紧密相连。

(2)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

地理“微课程”教学是就某一知识点的展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要突出主干知识的讲解,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形成对某一知识点的系统认识,从而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切实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对地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要讲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昼夜交替”是指在地球表面昼和夜不断转换的现象;“昼夜交替”它不是指“昼夜现象”产生,“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也不是指“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相关技能的教学,要说清楚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同时,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3)结尾要简洁

尽管地理“微课程”的教学时长较短,但教学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结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地理“微课程”的小结要干净利落,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中的昼夜交替时,教师直接让学生总结出昼夜交替的规律即可,从而使学生明晰从中学到了什么。

4.资源包设计

地理“微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题突出,结构相对完整。教学视频是地理“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它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文字素材,以及上

(下转页)

(上接页)

课时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意见和学科专家的教学点评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体单元资源包”,从而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设计

在地理“微课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较高的要求,要简单明了,不要不断重复同一句话,更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由于地理“微课程”是预先录制好再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看的,因此在地理“微课程”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语速要适中,语言要有感染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配合手势、面部表情等,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字、关键词等表达清楚。

三、结束语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是“微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技能是一大挑战,因此教师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完善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上,把“微课程”理念引入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29-31.

[3]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4] 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05-107.

第6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在传统的地理复习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看得懂课本,却不会做习题;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所以容易遗忘。还有很多学生面对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而一旦出现比较新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法解决。这反映了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不敏捷。高中地理课由于课时较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是进行新课的讲解或进行习题练习,很少进行系统的复习。再加上复习课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灌输式的复习模式更是让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更是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复习课,内容多且繁杂,复习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有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教师在课堂讲述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成为高中地理复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也称脑图。它是由著名的英国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法,遵循着简单、基本、容易记忆等原则,运用线条、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表现出来,使得枯燥的地理复习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变成一目了然的、容易记忆的图画。由于思维导图,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因此它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用途很大。

二、如何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拓展一些典型试题,对刚复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激活学生的有效记忆。

(一)回忆知识点,确立知识的中心词。首先,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要明确整门课程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找出本节课或者本章的重点知识,并将其一一列出,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本节课所学习的中心词。

(二)绘制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复习后,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个小组绘制一份共同的完整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讨论的共同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适时拓展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分析,找出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正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地讲解和细致地分析,同时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化。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思维导图既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活动中,又可以应用于高中地理的习题课中的学习活动中。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的应用。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当成做题的工具,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试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而不集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利用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记忆能力。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知识网络图形,不仅展示了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每一个细节的知识点有很好的展示和注解,加强了学生对每一个细微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课中,学生可以先浏览知识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而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主动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变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基础知识总结,使学的知识由多变精,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课中的应用。高考试题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更是出现了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试题。而学生在面对这些比较新颖的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解决。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习题中的应用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高中地理习题讲解时,教师面对习题不用先给出答案然后讲解,而是让学生一边审题一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绘制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交流,进一步对自己做的导图进行完善,然后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和扩充。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习学会一道题,就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结语

第7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实施策略

1.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尤其新课程制度的推行,各地区及各学校加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新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作出一定的贡献。

2.案例教学概述

2.1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广泛[1]。主要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讨论、解决及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物或者现象作为教学的情景,并通过这些问题、事物及现象引起学生的讨论,而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要传授的一种学习过程、方法及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其实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但是又结合了探究法、讨论法等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能力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及长远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2.2案例教学的发展历史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就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了[2],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涵及其运用的方法及范围,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法律规则。之后,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慢慢地在美国所有大学的法学院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德海姆教授接任了哈佛商学院院长的职务,于是他极力主张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商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中广泛推广的序幕由此拉开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学、商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不断推广。现在,案例教学法几乎可以说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

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景的描述,引起学生对案例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内涵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在概念的外延上有所不同,地理案例教学法界定案例的选取范围。具体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3.1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分析

从新课程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对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地理之所以给学生一种艰涩难懂的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地理的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认知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讲授已经成为理论的地理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分析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4],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以学生朋友及伙伴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因此,案例教学要以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收集一些相关的地理案例,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一些知识点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理论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3.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全面性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地理案例涉及的肯定不止一个知识点,通常都是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重点展开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全面。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比较全面的[5]。首先,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案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4.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我主要结合案例教学及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对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4.1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值得强调的是对地理案例教学步骤的设计,主要是为其实施提供一个借鉴,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也可以将有些步骤省略或增加。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第一,案例展示。案例引出可以采用发放资料、口头描述、视频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为案例讨论做准备。第二,引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感知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并最终引出案例讨论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尽量从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际中引出,并逐步深入。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直接引出讨论的主题的话,很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样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三,小组讨论。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当中。第四,班级交流。在各个小组讨论出案例的结论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而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可以由教师做出,也可以由学生做出,再结合教师评点。

4.2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首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的讨论围绕着主题进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讨论与主题偏离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果学生不积极,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不愿教、学生也不愿学。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选取一些与学生关心话题相关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与学生都要对讨论过的案例做出反思与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头脑风暴的影响,对问题的认知很容易受其他观点的影响。学生进行课后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及相关知识点。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总结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这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全面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采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有可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阻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且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J].地理教育,2011(1):45-46.

[2]袁平.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9):49-50.

[3]陈皆兵.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11):76-78.

第8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通过课堂资源演示,生动再现地理过程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且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讲解。鉴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通过课堂相关资源展示,使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由抽象变得具体直观,通过生动地再现地理活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昼夜长短”这一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过去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地理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理解去掌握书上的相关地理知识。但是对于有些地理现象和知识,比如“昼夜长短”,不太容易理解,仅由一些平面图和模型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微课程”直观地对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积极动脑动手,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逐渐形成对相关现象正确的认识,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点,掌握好课堂所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延伸拓展地理知识,巩固学生课上所学

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有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识记,而有的则需要学生理解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但是课本却又没有提供很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依靠微课程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水平提升时,也可利用微课程作为枢纽调节,通过设置一些不同难度和层次的问题,帮助不同的学生收获知识,取得进步,满足学生相应的课程学习需求。

比如,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微课,有一些地理方面悟性比较好的同学,四节课下来后便可以灵活掌握了,这时其他的学生还在继续进行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其他任务,让他们先行自学下节课的微课知识或者通过微课了解有关本课所学的一些拓展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再比如,每堂课教师都要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课上的地理知识。但是,一堂课下来,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相同。鉴此,教师便可以采用微课来调节,让学生哪里不会看哪里,最后再选派一名同学复述一下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达到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全面掌握所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微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完整简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主要部分是地理教学问题导入,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探讨活动的设置等环节。微课程大概在十分钟左右,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听课状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时间,为此,作者经过实践和调研,提出以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课堂教学导入要迅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马上投入课堂学习。地理微课的教学导入方式很多,例如:设置相关问题导入;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影像、动画导入等等。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在微课程视频“昼夜交替”中,利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

其次,教学内容线索必须清晰。地理微课教学是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展开演示,必须要有一条主线索,将主干框架、重、难点凸现出来,使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点,形成对某一地理现象或者地理活动的系统认识,切实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在对相关技能进行指导教学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进行相关答疑。比如,在对“昼夜交替”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学生明白“昼夜交替”这个现象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规律。在设计微课时,便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构思,将有趣的图片和影像穿去。

第9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渗透;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基本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各个事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部分以无序的、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要素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具体到文科综合教学中,政治、地理、历史三门学科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当三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就会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科综合能力,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历史、政治、地理又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各学科又各有自身特征,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三门学科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社会学科,也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历史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侧重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关系;政治主要侧重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历史讲述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地理和政治则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主,但三门学科之间既有交叉、渗透的因素,又有综合的因素。

从教学目标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都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学生运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教育目标上看,三门学科都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解,要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要求上看,他们具有一致性。

二、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几种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为主的两门学科之间的渗透;

二是以历史为主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三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明显的内容,可以明确、直接地进行学科间的"明"渗透与综合;

四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不明显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暗"渗透;

五是以其它学科为主,政治、地理等学科兼顾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

三、如何利用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构建历史基础知识库,通过横向迁移进行跨学科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已不是简单的知识考试,而是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实现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掌握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本事实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否则创新就只能是口头之谈。

中学历史是一门记忆量较大的学科,所以,教师不应对单个知识点抓住不放,而应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揉碎之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和线索。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对历史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脉络重新进行归类、组合,形成自身合理易记忆的知识库,比如可以把历史知识点归结为概念、线索、事实、过程、结论等几个方面。其次,根据学习需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以此为基础横向迁移拓展新知识。再者,把各学科知识点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某些契合点来实现学科渗透。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题目中,文字材料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材料题目只不过是各学科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这也促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点教学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在学习和答题方法上,教师应进行帮助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从未曾学习过的材料中发现并提取、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训练学生识别并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中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解析地图中所包含的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再者,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材料中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把各个历史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发现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概念、理论、方法必须由学生自己发现,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把课本知识内化,让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能力以及一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再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原因、得出结论。

(四)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学科研究的兴趣

在高级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学习资料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还可以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发现并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更有助于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纵向联系。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应当适应当前变革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采取新的教学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渗透正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文科综合能力的历史教学方法,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