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卷面分析范文

卷面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卷面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卷面分析

第1篇:卷面分析范文

关键词: 卷材屋面; 防水工程; 原材料; 基层; 成品保护;

前言

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不单纯是某一道工序或是某一种材料确定的,而是多道工序严格把关、严谨施工造就的。只有将每道工序的施工细节、关键部位、具体施工方法、工序间的衔接均处理到位并按规范做好每一步工作,屋面的渗漏水是可以避免的。目前屋面工程所用卷材有传统的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大类。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一、原材料方面问题分析

严把质量关。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及配套材料,必须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并有质量证明文件。材料出厂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出厂检验报告。到达施工现场按规定要求复检,复检过程严格按照见证取样制度进行,复检报告合格后材料方可使用。每一种卷材都执行自己的相应材料标准。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是不同的,同一指标的试验方法与评定方法也不相同。在卷材使用过程中应参考相应材料的标准,达到标准要求的全部指标才真正算是合格产品。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分析

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要提前熟悉并掌握屋面工程施工图,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屋面工程施工前,对施工负责人及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交底要做到明确、明了,要具体指出重点和难点,交底双方签字认可后方可开始施工。防水施工队伍必须具有多年防水施工经验或是专业防水队伍。即使是有资质等级证书的施工单位也要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方可。

三、施工中的要点问题分析

1、基层处理。找平层作为防水层的基层,应坚实、平整、有强度,才能保证其结构的整体性和卷材的粘贴质量。局部的孔洞、裂缝等应事先修补,处理严密,达到无起砂、脱皮。相邻的找平层表面、转角处应做成圆弧或钝角。按规范要求设置分格缝,缝内填嵌密封材料。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坡度不准会引起排水不畅,造成积水,浸泡防水层,加速防水层老化,造成渗漏。尤其是天沟、水落口、伸出屋面管道周围及自由排水的檐口等的坡度。保温层的泛水找坡直接影响找平层的排水坡度。松散保温材料应分层碾压,压实程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密度经试验确定,以确保坡度准确,排水顺畅。保温层施工前应先检查屋面基层质量,这是整个防水体系的基础。屋面板的安装、板缝的处理; 伸出屋面的结构物、管道根部及预埋件的封堵; 天沟,水落口的标高、位置及水落口的安装等均无误后做淋( 畜) 水实验,此时若有渗漏及时修复。若基层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露筋、裂缝等,均应先行处理嵌填密实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总之,每一道工序施工前,均要仔细检查前一道工序,无误后方可施工。

2、设置排气孔。一般保温层多为松散材料,由于施工工序衔接紧密,在找平层施工前,保温层内的大量水分不能及时排出,所以必须留设排气孔。找平层分格缝纵横向贯通,形成通气网络,排气孔的位置留置在找平层分格缝纵横向交叉处,与屋面的排气管相连,便形成排气出口。卷材防水层空鼓,往往是基层不干燥,水气排出不畅导致,故此这一点尤为重要。排气管采用镀锌薄壁钢管或者PVC 管材,形作伞柄状或上套弯头,管端插至保温层内。

3、卷材铺贴应选择适宜的温、湿度( 天气条件) 。a. 卷材不同对施工温度的要求不同,由于高、低温对粘结剂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施工方法也对气温有不同的要求。沥青卷材在低温施工时,开卷困难,粘结效果较差;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低温施工时开卷困难,难以粘结,且耗能较大; 合成高分子卷材耐高、低温性能均很好。GB 50207-200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 高温环境( 考虑到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 均以 35℃ 以下气温为作业条件。低温环境最低温度沥青防水卷材不低于 5℃;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热熔法施工不低于 -10 ℃,冷粘法不低于 5 ℃; 合成高分子卷材冷粘工艺不低于 5 ℃,焊接工艺不低于 - 10 ℃; 自粘卷材不低于 -10 ℃。b. 对基层含水率的要求。防水卷材要求基层含水率较低。雨、雪、霜、雾或大气湿度过大,均会使基层含水率增大,必须待霜、雪退去,基层晒干。c. 大风天气亦不宜进行防水层的施工。基层的洁净、干燥是施工质量的必要保证,否则会造成粘结不良或起鼓等现象。

4、卷材的铺贴。屋面节点、附加层、排水集中的部位是卷材铺贴的重点。做好卷材收头搭接,粘结时铺平,贴紧,压实,使之与屋面成为一个整体,以达到不渗漏。当屋面坡度在 15% 以内时,采用平行于屋脊方向铺贴卷材,卷材的搭接缝与屋面的流水方向相垂直,不易造成渗漏。而且这样做一幅卷材可以一铺到底,卷材接头少,施工作业面大,有利于卷材的铺贴质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卷材的纵向抗拉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卷材屋面的抗裂能力。当屋面坡度大于 15%时,由于坡度较陡,按平行屋脊方向铺贴操作困难。屋面坡度较大,在夏季高温下沥青卷材容易产生流淌现象,因此采用垂直于屋脊方向铺贴更为有利,但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温度敏感性低,可不受此限。卷材应由低标高处向高标高处铺贴,使卷材搭接缝顺着水流方向,不易被水冲开而渗漏。上下层卷材不允许相互垂直铺贴,这样铺贴后卷材间的重叠缝较多,交叉处会出现四层重叠现象,铺贴不可能平整,容易造成屋面渗漏水。

5、成品保护。已铺好的卷材防水层,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机具和施工作业损伤防水层。施工完毕经检查合格后,及时有效的做好保护层。如若防水层已被损伤,则视损坏程度采取相关措施,或修补或返工,决不能留下隐患。

四、维护和管理问题分析

屋面防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防水层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烈日、风、霜、雨、雪的侵蚀,人为的损坏、排水管道被尘土、垃圾堵塞等诸多问题而导致渗漏,维护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在雨季来临前、入冬前对防水层进行全面清扫检修,出现问题及时修补,大雪后及时清扫以减少积雪冻融循环对防水层造成的损坏。这样将会最大限度的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寿命,降低防水层的返修率,也可节约大修成本。物业管理部门应时刻注意,不上人屋面严禁上人,如确有必要应在管理人员的监管下实施,以防止人为对防水层造成损害。

五、结语

房屋渗漏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顶楼的住户。尤其是雨季前后,一些老房子修了又修却总是坚持不了几天,这不仅给居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生产,更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屋面渗漏究其原因主要有原材料和施工两大方面。由于原材料品种繁多,质量不一,施工过程中再稍有控制不好便会留有隐患。所以在保证原材料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在细节上处理到位是保证防水质量的关键。卷材防水由于具备施工相对简单、方便、工期短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的运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参考文献:

[1]乔美丽.浅谈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施工[J].山西建筑,2010

[2]张金霞.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和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第2篇:卷面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建筑工程;屋面;施工监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在这种背景的促进之下,各个企业竞争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不断的加剧。随着居高的房价和不匹配的收入,人民辛苦一辈子买了一套房,对住宅工程高质量的要求也很有必要的,屋面发生渗漏水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侵蚀建筑物结构主体,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只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屋面卷材防水工序施工,层层落实,做好屋面卷材防水层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每步工作,就可以杜绝施工造成的屋面漏水。

1 前期准备工作的控制

1.1 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组织好图纸会审

屋面工程施工前,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业主、各专业监理人员、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人员会审屋面工程图纸,掌握施工图中的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屋面防水设计的主导思想,审查图纸标明的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和强制性标准条文,屋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等依据是否明确。

1.2 认真审查防水工程施工方案

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屋面卷材防水施工方案,制定针对不同部位的防水施工方法、工艺及质量标准,质量保证措施。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核。施工方案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及符合性,重点和关键部位的防水施工技术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可行,有无防渗漏质量通病的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1.3 认真考察施工队伍严格审查施工人员

屋面工程的防水必须由专业防水队伍和持有上岗证的防水工施工,不得由没有资质等级的单位承包,严禁无上岗证的防水工进行屋面工程的防水施工。在确定施工队伍前监理部要组织业主、总包单位对分包队伍进行认真考察、严格审查,主要审查其资质、业绩、主要作业人员的上岗证持证情况。

1.4 防水材料质量的控制

防水材料进场前,监理人员要认真审查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并记录生产日期、批号、规格、名称,确保其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产品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使用证书,认证资料齐全。防水材料进场后,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见证取样送样制度取样复检,在监理单位见证员见证下,由施工单位取样员在现场抽样,共同送到具有国家认可相应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试验。经复检合格,提交复检试验报告单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严禁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的防水材料,不合格材料一经发现即刻全部退场。安全负责人,有名无实,操作人员缺乏安全保护意思。施工中违章操作,组织者很少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人员没有给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 防水卷材施工程序的控制

施工中要求施工单位按施工工序、层次进行质量的三检制度,做好施工记录向监理单位报验,监理单位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做好每步工序的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层次的作业。积极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即使有很好的组织施工,手工操作的滞后仍会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先进的施工技术不可比拟。

3 屋面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3.1 施工环境要求

为保证施工操作及卷材铺贴的质量,高聚物改性沥青及高分子防水卷材不宜在负温下施工,热熔法铺贴卷材可在-10℃以上的气温条件下施工,这种卷材耐低温,在负温下不易被冻坏。雨、雪、霜、雾,或大气湿度过大,以及大风天气不宜露天作业,否则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2 屋面找平层的要求

找平层是铺贴卷材防水层的基层,要坚实,不得有突出的尖角和凹坑或表面起砂现象,当用2米长的直尺检查时,直尺与找平层表面的空隙不得超过5mm,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且每米长度内不得超过一处。找平层相邻表面构成的转角处,要做成圆弧或钝角。

3.3 基层处理剂的要求

为了加强防水卷材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保证整体性,在防水层施工前,预先在基层上涂刷基层处理剂。常用的基层处理剂有冷底子油及与各种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配套的底胶(基层处理剂),选用时与卷材的材质相容,以免卷材受到腐蚀或不相容粘结不良脱离。

冷底子油、基层处理剂喷、涂前要确保找平层干燥、清扫干净,然后用毛刷对屋面的节点、周边、拐角等部位先行处理,而后才能大面积喷、刷。喷、刷要薄而均匀,不能够漏白或过厚起皮。冷底子油在铺贴前1~2天涂刷,基层处理剂涂刷干燥后才可铺贴卷材。

3.4 卷材铺贴的要求

卷材的铺贴方向要根据屋面坡度和屋面是否有振动来确定。由檐口向屋脊一层层地铺设,各类卷材上下要搭接,多层卷材的搭接位置要错开,上下层卷材不得垂直铺贴。防水层施工时,先做好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较集中部位。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要顺水流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要顺当地主导风向搭接。

3.5 屋面保温层施工的监理要点

屋面保温层的施工也应避开阴雨潮湿天气施工。监理工程师要检查施工单位现场防雨措施的落实情况,保温材料的堆积密度或表观密度、导热系数以及板材的厚度、强度、吸水率要经现场见证取样复检结果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上部时应做保护层,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下部时应做找平层。

4 做好旁站监理,控制好屋面卷材防水的施工质量

防水施工前屋面混凝土含水量不要过大(覆盖卷材30分钟卷材上不出现水珠为宜),表面要清理干净,清除表面浮尘和浮渣,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找平层表面要压实、平整,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以及基层的转角处,均要做成圆弧形;找平层要预留分割缝,并嵌填柔性防水材料。基层处理剂要喷涂均匀;卷材铺贴要按“先低后高、先远后近”的原则进行,要做好节点和排水比较集中部位防水处理。严格控制细部构造防水做法:山墙女儿墙、泛水部位、落水口、檐沟、屋面天沟、穿过屋面管道、变形缝等处是造成屋面渗漏的主要部位,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图纸和规范施工;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卷材防水附加层的施工。

5 屋面防水工程的验收要点

屋面工程的验收程序应严格安装设计和规范规定进行。对于屋面防水的检验批、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质量负责人逐一进行检查和验收,现场验收时尤其应注意对密封防水处理部位、细部构造、防水层搭接宽度等隐蔽工程部位的检查验收,对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按期整改后再次进行验收,不能遗留任何质量隐患。

6 注意事项

为了阻断来自室内的水蒸气影响,引起屋面防水层出现起鼓现象,构造上一般采取在屋面的保温层内设置排气道和其上做隔汽层(如油纸一道或一毡两油或一布两胶等),阻断水蒸气向上渗透。排气道间距为6米纵横设置,不得堵塞,并同与大气连通的排气孔相连,排水屋面防水层施工前,要检查排气道是否被堵塞,并加以清扫、疏通。

7 结束语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建设工程规模也逐渐增大。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自然资源的利用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成为一种可再生形式。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不但降低了环境污染,更有利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浪费。在建筑过程中,人们在对建筑各种屋面措施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屋面的美观设计和抗自然灾害能力,屋面防水是其主要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鲍仁政,刘伯庆.关于屋面防水的施工技术管理综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

[2] 杜庆强.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第3篇:卷面分析范文

关键词:立体卷铁心;非晶合金;变压器;电力技术;经济性能

中图分类号:TM40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社会的繁荣以及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社会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力运输的高效进行以及对于电能的节约,我国电力单位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新型节能配电变压器的使用。目前,在实际的电力作业过程中,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与立体卷铁心变压器作为使用率最高的节能型变压器,有效地推动电力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一、技术性能特点分析

(一)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技术性能特点

关于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技术性能特点,笔者以广东省海鸿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敞开式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图1)为例,进行相关的解读。关于该类型的变压器技术性能特点主要有6点,具体内容如下。

事实上,该类型的变压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其铁心由硅钢片卷制而成,免除了烦琐的叠片工作,继而使得相关工序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就是卷铁心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进行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因而生产效率较高。三是该变压器的重要部件――三相卷铁心中的三相铁心磁路对称等长,因而能够有效节省材料,降低变压器的整机综合成本。四是由于立体三角形卷铁心具有无接缝的特点,这使得变压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能够高效发挥优质铁心材料高导磁特点,并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五是该变压器的体积较小,结构紧凑,外型美观。六是该变压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将运行噪音降到最低。

(二)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技术性能特点

关于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技术性能特点,笔者仍旧以海鸿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油浸式变压器(图2)为例,进行相关的讲述。

目前,该公司在进行实现非晶合金变压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相磁路的完全对称、等长,继而由此推动了三相供电的平衡性。此外,由于其主要结构为三角形结构,因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这种结构也促使了铁心的机械强度高,增强了变压器的抗短路能力。三是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载损耗以及电流,由此实现了对于电能的节省。

但是,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制造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非晶合金材料,前期投资成本较高而且制造使用的材料重量较大、投资较高,产生同样效果时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相比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具有较大的资源消耗量,投资高的同时就导致了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的售价较高,因此在大规模制造以及推广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系数,缩小体积的同时使变压器的散热性能受到较大的影响,长期工作后变压器局部处于高温工作状态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较大,平面非晶合金变压器运行过程产生噪音较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立体卷铁心与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技术经济性能分析

关于立体卷铁心与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技术经济性能分析,笔者从铁心制造所需设备、器身制造、重量、材料成本以及节能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见表1。

事实上,传统变压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其一年的运行费用高达22057元。由此可知立体卷铁心与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分别节省相关的费用2203元以及2768元。此外,通过对于表1的分析可以得知: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售价都较低,因而其性价比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单位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电能损耗的降低,而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技术的发展正适应了这一发展的趋势,继而受到了各单位的关注,并由此推动了电力单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的电力事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立体卷铁心变压器以及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技术性能特点、经济性能,通过比较分析可知,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具有较大的优势,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电力事业必然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a Wanju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ree dimensional volume iron core and amorphous alloy transformer[J].Guide of Sci-tech Magazine, 2013(17): 203-204.

[2] Zheng Guopei, Liu Zhong, SH15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amorphous alloy core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J]. TransFormer, 2015(6): 1-5.

[3]桥簦陆云才,陈铭明,等.江苏电网非晶合金变压器综合评估[J].江苏电机工程,2013(3):1-5.

第4篇:卷面分析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 回归分析 主成份分析 因子分析

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面对面的教学手段不同,远程教育[1][2]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多媒体的方式展开,学生与教师及教育组织之间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联系。而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开放,灵活的优点。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构成包括了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为网络课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又包括:信息与咨询,课程与资源,导学与指导,活动与交互,实践与实验,设施与技术,评价与激励 等诸多方面。因此,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涉及到整个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对设施与课程资源等硬件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对咨询与指导等软件方面的评价。从目标管理的观点来看,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即所开设的网络课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课程包括网络课程的考核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有点相当广泛的探索[3]-[7], 一个客观合理的考核的结果不仅能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够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简单地从量的方面来评价一门网络课程,我们可以考察该网络课程的选课人数或比例,以及该网络课程考试及格率。自然,选课的学生人数越多基本代表了该课程越受学生的欢迎(必修课程除外)。而课程的考试及格率代表了达到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比例,因此及格率越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一门选修类的网络课程的考试及格率与选课人数或比例密切相关,往往越是容易考试通过的课程选课的人数就越多。因此,选课人数和及格率等量的指标只能作为网络课程评价的参考指标。

从质的方面来评价一门网络课程,我们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自然是学生对该课程总体满意程度。这方面的调查工作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数据分析及报道。目前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和监管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即由上级主管单位来负责实施。其实,自下而上的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是一种最直接的对课程的评价形式,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办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课程作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和完善。

本文是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办学机构为网络课程提供了哪些服务,这些服务的功效如何,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如何等方面来评价网络课程。我们随机选取了我校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其中七门网络课程,涉及共1385名学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原始数据包括:姓名,学号,专业,课件点击次数,在线学习时间,BBS发帖讨论次数,作业成绩,平时成绩,考试卷面成绩,和总评成绩等信息。一般说来,考试成绩应该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我们将首先对这些网络课程的卷面成绩作正态分布的显著性检验。只有通过了正态性检验的成绩我们才认为是正常的和有效的,并可以把该成绩作为评价对应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指标。其次,我们把课件点击次数,在线学习时间,BBS发帖讨论次数,作业成绩作为评价网络学院提供服务功效的指标,对网络课程的卷面考试成绩与这些指标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再对这些网络课程的统计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我们希望用数据说话,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上述指标的内在联系,找出办学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一、网络课程的成绩分布

作为评价一门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指标,我们选取课程的卷面成绩而不是总评成绩,是因为卷面成绩排除了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比如无效的课件点击次数和在线学习时间(空挂着的)是很难鉴别出来的,而这些指标会拉升平时成绩从而拉升总评成绩。卷面考试成绩能较好地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前提必须是该成绩是正常有效的,没有出现考前泄题等异常情况。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试成绩的一般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教与学时空分离模式下的网络课程的成绩是否还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呢? 如下,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我们对网络课程的卷面考试成绩作正态分布的显著性检验。图1是我校07级部分专业1385名学生线性代数网络课程卷面考试成绩的频率直方图。

图1:网络课程线性代数成绩分布频率直方图

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对考试成绩作正态分布N(μ,σ2)的x2检验,其中参数μ和σ2的极大斯然估计分别为样本均值x=70.37和样本方差s2=233.83。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 统计量观测值小于临界值

, 故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可以认为考试成绩的分布为正态分布。综合卷面成绩及格率为77.32%和70.37的平均成绩,可以认为该课程的考试成绩是正常的,且试卷难度适中。整体上看该门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通过对其他六门网络课程成绩分布的x2检验我们发现, 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其中五门课程成绩都可以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综上,尽管网络学院的学生可能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且网络教学模式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种教学模式下考试成绩的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 它们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二、网络课程指标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对网络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指标的相关分析可以揭示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这两个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零,表示他们的线性关系越弱。对于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可以用t-统计量进行检验。仍以线性代数网络课程为例,下表是根据1385名学生的统计数据用SPSS软件求出的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表中的Sig.为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

从表中可见,其中卷面成绩与总评成绩相关系数为0.901是强相关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卷面成绩与点击次数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也很小。这个分析表明,课件的点击次数对教学效果即卷面考试成绩是没有显著性影响。究其原因大概是许多同学为提高平时成绩刷点击率造成的。尽管学院规定了连续三分钟之内的点击不计学习时间,但这个规定对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大,有待改进。

进一步地,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我们希望找到卷面成绩与在线学习时间,点击次数,作业分数,讨论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SPSS的分析结果如下:

上表说明,通过逐步回归的得出的两个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099和0.133。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检验显示, 模型一中只有作业成绩对卷面成绩作用显著,而模型二中也只有作业成绩和学习时间对卷面成绩作用显著。

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课件点击次数和参与讨论的次数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显著,即他们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可以认为是零。在线学习时间对卷面成绩的影响尽管可以认为是显著的,但其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也很小。最终的回归方程可表示为:

卷面成绩 = 59.432 + 0.132*作业成绩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对网络课程的监管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监督和考评上。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课件点击次数,参见讨论的次数等可宜不作硬性要求。这些指标对卷面考试的影响是基本可以忽略的或仅作参考。

三、网络课程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8]的方法主成分分析的拓广和延伸,它最早由Charles Spearman提出, 1904年他在研究33名学生的六门课程(古典语(C)、法语(F)、英语(E)、数学(M)、判别(D)及音乐(Mu))的考试成绩得到了如下的相关系数矩阵:

Spearman注意到如果不考虑对角元素的话,矩阵中任意两列的元素大致成比例,比如对C列和E列有:

由此,Spearman提出了课程考试成绩的因子分析的模型:Xi=aiF+ei其中Xi为第i门课程标准化后的考试成绩,ei为只对第i门课程有影响的特殊因子,而F为影响所有课程的公共因子,一般F可解释为智力因素。对于网络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否也具有上述性质呢?我们随机选取5门网络课程的学生成绩,这些成绩的相关矩阵如下:

显然,矩阵中任两列的对应元素不具有比例关系。即网络课程的成绩不能适用于只有一个公共因子的模型。这可解释为对网络学院的学生来说,因为靠自主学习,影响其成绩的除智力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自制力,毅力等因素。

通过对上述相关阵的KOM和巴特里特球度检验,其概率P值接近于零,即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可以对成绩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三个因子,得

其中,三个主成分对原5个变量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90%,即只用三个主成分就可以很好地表示了原来变量的信息。三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

其含义为,比如:物理成绩=0.861f1-0.296f2-0.175f3

软件成绩=0.776f1-0.223 f2+0.552 f3

而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为:

从矩阵可以看出,各科成绩在因子f1的权重相当,第二因子f2中英语的权重突出,第三因子f3中软件课程的权重最大。因此,这三个因子分别可以解释为一般的智力因素,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子分析对网络课程管理和评价的意义在于: 由于网络课程时空分离的特点,教师无法像课堂教学一样获得学生的实时反馈。因此网络课程在教学各环节的设置上就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因子分析可以从课程的统计数据出发提取出影响这些课程成绩的几个主要因子(这些因子往往具有直观的含义而又不能直接测量)。不同课程的特点就反映在它们这些因子上载荷的不同。据此就可以对不同的网络课程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的设置。

四、结论

本文从统计数据出发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定量地研究网络课程的评价问题,以网络课程的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样本数据的检验表明网络课程的成绩也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对网络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课件点击次数,在线学习时间,讨论次数,作业分数,和考试成绩等指标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考试成绩与作业分数低度相关,与课件点击次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不相关,与在线时间,讨论次数等指标弱相关。进一步地我们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了考试成绩与上述指标的回归方程。最后,我们对若干网络课程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揭示了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潜在因素,为进一步改进网络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小玲,吕鹏宇: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2]张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4(6)

[3]陈立贵: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之我见,科技创新导报,2008(15)

[4]施继生,陈全中,张宏诚,杨海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沙丽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初探,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10(36)

[6]杨孝堂:远程教育学习评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7]邓风:多维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13,(3)

第5篇:卷面分析范文

一、问题分析

1.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在目前高考“得一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卷面整洁尤为重要。况且,阅卷教师很重视汉字书写,那些在大阅读题、文言文翻译、仿句、作文题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失掉的就不可能只是1分了。另外,书写不认真,字迹潦草,缺点、少横,模糊不清,连笔字,胡乱涂抹,答错位置再划掉或用箭头指向答题区域造成卷面散乱……这些都容易导致失分,让人甚感遗憾。

2.答题条理不清,要点不全

学生答题,特别是阅读题和诗歌鉴赏题,组织答案时如果一写到底,会出现思路不清、答题要点也不分明的问题。有的学生一整段答案,只答了一点,导致此题只能得2分,这属于答题角度单一、要点不全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失分,应该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3.审题不清,用语不规范

考试时间紧张,学生往往粗读试题要求,草率作答。由于审题不清,会出现答非所问,答题层次不清、遗漏问题的错误。

例1:诗中作者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4分)

生答:“诗人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抒发思乡之情。”

答案得分:0分。

失分原因:题目问“景色特点”,应答内容而非写作技巧,答非所问。

例2: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学生答案: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答案得分:2分。

失分原因:题目实际上是两问:(1)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有什么好处?(2)这篇报道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案只答了第二问,属于答题层次不清、遗漏问题的错误。

另外,答题用语不规范,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积累专业术语,增强术语答题意识。

二、改进措施

1.平时要求学生重视练字,重视易错字的书写

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练字。写字要清晰、正确。平时写字态度要认真,力求文面干净整洁。对于易错字,应强化练习,用心写好,杜绝试卷上出现错别字现象。考试时,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答案要点,润色修改,再写到答卷上,力求答案内容完美,卷面整洁,以获得印象分。

2.依分采点,条理化答题

教师阅卷是“采点赋分”。答题时考生可依据分值,把握要点与分值对应原则,确定答案要点。例如:4分的题,常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即答两点;6分的题,常从三个方面作答,即答三点。

答题时,做到三清:(1)答题思路清,要点分明,分层分点,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显示层次。(2)多个问题多个答案,界线清晰。(3)语言表意清晰。

3.研究问法,规范答题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可随意作答。常见的规范答题要求有以下几点:

(1)紧扣题意,抓关键词答题。应该依问而答,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不宜一字不漏摘录原文。应紧扣题干要求,筛选有效信息,抓关键词而得分。

(2)对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提取、剪辑、重组、提炼概括性语言作答。

(3)尽量用专业术语来答题,如“意象”“意境”“游子思乡”等。

(4)总结常规答题思路,使答案全面、规范。

例3: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歌尾句的“闹”字用得很好,你同意吗?

这类问题属于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答题思路为:摆观点(同意或不同意)+解释字义+手法+句义+点感情+析效果。

例4:对文章中所表的观点你是否认可,谈谈你的认识?

第6篇:卷面分析范文

关键词: 荆州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英语Ⅰ 考查卷面 效度

一、理论综述

评价英语测试的质量,首先要研究测试的有效性问题。测试的有效程度称为效度(validity)。效度,指一套测试所考的是否就是设计人想要考的内容,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考了想要考的内容。我基于Alderson编写的《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将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结构效度。内部效度又包括卷面效度、内容效度、应答效度。高中阶段试卷的命制主要依照《新课程标准》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因次,我根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和湖北省高考考试补充说明考查卷面的效度。

二、荆州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英语Ⅰ

为了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测试的效度问题,我研究了荆州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Ⅰ英语(简称质检Ⅰ)。

质检Ⅰ试卷结构

三、分析与结果

(一)听力部分。试题重点测试了大纲规定的“理解主旨要义,获取具体事实信息,对内容作出判断等”。此外,听力部分的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交际测试法“真实语境”的理念。例如,第十段材料针对的是目前青少年中的MP3热现象。所以,这段材料既考核了学生听力水平,又考核了通过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体上,听力部分具有较高的卷面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

(二)多项选择。湖北考纲明文规定,只考词汇。该部分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题29为了考介词,将完整的短语beyond the reach of拆开,违背了交际性语言测试的“意义性”原则。

第二,考查词汇没有结合灵活的语境,答案一律依赖题干意思。

第三,词汇选择要以大纲为依托,所选词汇有代表性,才具有内容效度。题26测试内容不适合测试对象,选项对于高三学生十分简单。

第四,题干提供信息不全。如题24有关TESOL的定义考查。

第五,考纲中单独考查词汇,这种分立式技能测试观点陈旧,不符合实际语言交际情景,综合技能测试更可取。而且,词汇单独设题,词序和时态可同时考查(J.B.Heaton)。

从以上分析得出,多项选择部分卷面效度和内容效度不太高。

(三)完形填空。该短文的语言难度和中学英语教材课文难度相当,所选词汇基本上来源于考纲和新课标;考纲规定考查词汇、语法语篇结构、阅读能力等。该篇短文有11题还是词汇在所辖句子内意思的考查;只有题44既考查了little的意义,又考查了否定词置于句首的倒装结构。题50涉及语篇理解力。

该部分对篇章的整体理解、上下文或段落的衔接及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甚少;比较2010年湖北高考英语卷,试题明显偏易。基于此,题项无论是内容效度还是结构效度均不高。

(四)阅读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语篇辨别能力和在批判性阅读基础上的全面理解能力。据查,试卷比较注意材料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总体来说,阅读测试选材及题目设计基本符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值得肯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高。

1.测试方式单一,通篇全是客观选择题,效度不足。

C.Weir指出:“多项选择所得出的分数如同对错测试的结果一样有令人怀疑之虞。因为答案可能是考生部分或者全部通过猜测得出,于是就会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取材长短均匀,试题难度指数接近,区分度较低。

3.具体细节题考查过多。J.B.Heaton指出:“设置试卷时,命题人先列出考纲,再将预测试的考点以不同比重一一罗列。”

(五)完成句子。总体来看,完成句子考查内容比较丰富,分别考查了不定式完成时、动词短语搭配等。按照考纲,本题考核词汇语法,具有很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六)短文写作。这是一道任务型写作题。要求学生就男女同学交往话题,陈述自己赞成与否的观点。此题是本卷的精华。本题设置的交际情景正是高中阶段师生和父母与子女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所以试卷要求观点鲜明合理,论据充分。这样保证了评卷人和考生因思想上偏见、分歧而导致评分信度降低,影响试卷效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试卷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交流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和老师视男女生交往为“洪水猛兽”,谈之色变。因此,考题吻合交际性测试法“信息差”“真实语境”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符合考纲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构思的内容更多,发挥的空间更大,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为交际建立了初步平台。任务题既考查语言基本功和应用能力,又能引导常规教学朝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方向发展,而不再是传统的学语言和语言规则。总而言之,写作题具有极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四、结语

效度是衡量一份试卷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舒白梅)。此次分析围绕卷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得知质检Ⅰ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效度,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基本功,但是,通过与个别老师交谈,发现试卷难度偏低,区分度不够,对于高考的预测性能不可靠。试卷的设计最初应考虑其测试的目的,不同类型的考试侧重点不同,质检是高考前的“磨枪”,理应以高考为导向,测试结果应对高考有后效性(Bachman),可以定义为标准参照考试和诊断性考试。为此,今后的质检考试与高考难度系数应相关,确保卷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提高其结构效度。对于基础年级的常规教学,教师首先应把握“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刘润清,1992),语言教学应该提倡交际教学法,语言学习应该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测试应该是交际性的语言测试。

参考文献:

[1]Alderson,C.J.Assessing 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之不足及其改进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

[5]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Weir,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M].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1981.

[7]舒白梅.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Bachman,L.F.Modern language testi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assuring that what we count counts[J].Language Testing,2000,17(1):1-42.

第7篇:卷面分析范文

>> 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 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SP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truts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 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SP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PHP 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Django框架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Erlang/OTP和Django的WEB实时会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truts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context)

3 系统运行分析和结论

本系统完成后,于2012年开始应用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的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期末考试,以及学院往届毕业生的补考。目前共有3000余人次使用本系统考试,经测试,运行情况良好,证明本系统设计是成功的。

与传统的卷面考试相比,本文设计的在线考试系统最大限度排除了人为因素的作用,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实时性、阅卷标准的一致性。使用在线考试系统,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对考生的能力测评。

一人一卷是在线考试系统最大的特点,相邻考生之间试卷的不相同,因为试卷是系统实时的根据组卷策略生产的,因此考生之间就很难相互传递信息,从而避免了联合作弊现象的发生。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中,考试的主要环节如试卷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评阅、试卷保管与保密和成绩汇总等,在每个环节中,学校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使用在线考试系统组织考试,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等环节的也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而且也不存在试卷印制和运输、试卷保管等环节,节约了经济成本。虽然题库的建设,以及考场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这是中一次性的投入,当系统建成之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后续只需花费很小的维护成本。因此,总体看,在线考试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延靖.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的实现[J].煤炭技术,2011(9):234-236.

[2] 贺荣,陈爽.在线组卷策略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6):2183-2186.

[3] 张桂英.标准化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数据库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Z1):5-6:222-225.

[4] 向光军.基于Django的数据持久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6):28-33.

第8篇:卷面分析范文

1.改革实施方案。

首先,在教学上,坚持在课堂上应对投资项目分析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内容,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加分。提高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做出标记,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时酌情加分。这一方法要在每学期上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学生交代清楚。第三,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每次上交的作业需要等级,期末计分。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习题、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编写试题和收集试题建设试题库,每学期进行卷面考试,提高期末考试的客观性。

2.实施计划。

首先,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网络课堂等形式)。其次,每节课增加提问环节,详细记录在课程记录册上。第三,详细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第四,考核试题编写,编写试卷。第五,把采用考试方式的学生考核成绩和采用论文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第六,在下一个教学周期完善以上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二、改革考核方式的效果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对实施考试方式改革前后的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首先分析改革方式变化前后的基本情况,包括平均成绩、总成绩的方差。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最后进行正态性检验。统计分析用到的软件是STATA11。

1.基本情况对比。

我们把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前的2011年的成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后的2013年和2014年的成绩进行对比。变量包括A12013、A22013、B12014、B22014、C22011和D22011,变量中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是不同班级和专业,字母后的数字1和2分别表示期末卷面成绩和加上平时成绩后的成绩。最后四个数字表示考核年份。数据均来源于作者所教授班级历年的真实成绩。经过计算,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的平均卷面成绩分别为65分和66分,加上平时成绩后,平均分都为74分,低于改革前的84分和79分。分别低了5分和10分。这种差异主要是考核方式的变化引起的,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以后,学生得到的成绩总体上降低了。学生总体成绩的降低是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要看这对学生学体情况是否有一个较好的反映。考核变化前的成绩的标准差是5.3和9.1,小于考核变化后的标准差是7.0和13。这说明考核方式变化拉大了学生之间成绩距离,让学习情况好的和学习情况不好的“各归其位”。结合平均成绩来看,考核方式变化前后的平均成绩差异确实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相反,考核方式变化前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并且让学生感觉容易得高分。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看,加上平时成绩以后,考核前后的最高分相差不大,都在90~92分之间。而最低分的差异较大,2011年C班的最低分要比其他年度其他班级的最低分高出整整9分。这说明考核前的2011年,通过课程论文评判学生成绩非常地困难,最差的论文也给了69分。而评判课程论文的成绩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看态度端不端正,这又反映在论文格式上。格式认真实际上仅只是学课程论文的一般要求,并不能反映对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坏。

2.正态性分析。

学生成绩的正态性分布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统计学研究证明,现实世界中,在没有外力干扰下,很多现象的发生规律都符合正态性分布。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性分布,则说明相应的考核方式是合理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的。反之,如果成绩分布不满足正态性,那么相应的考核方式就是有偏的,没有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通过A班学生成绩的直方图和C班成绩的直方图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者基本是呈正态分布的(去除左边60分附近的成绩),而后者的分布又偏得非常厉害,高分附近的成绩越多。后者的考核方式肯定存在严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是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当然,采取课堂试卷考核的方式也不是绝对意义上“完美的”。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在60分附近有一个堆积,这破坏了整体考核结果的“正态性”。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老师给部分不及格的成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让他们也通过了考试。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任课教师让这部分同学通过了考试,可是这部分同学的成绩也是非常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给学生压力的。不管是这部分刚好60分的同学自己,还是任课老师,或者是这名学生以后找工作面对的雇主都很清楚,60分意味着什么。因此,让不及格的学生得到60分,同样给了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一门课程,如果对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丝压力,学生是注定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

3.方差分析。

为了分析考核变化前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究竟有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我们对几组数据进行了同方差检验,其中从A班成绩和D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结果来看,在Ha:diff>0时,Pr(T>t)=0.9997,两个班的成绩的同方差假设被否决,存在高度的异方差结果。考核前后的B班和D班,A班和C班,A班和C班的同方差检验都表明,考核前后的成绩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此,考核前后的成绩不是同方差的,存在显著性差异。篇幅限制,其他结果不再列出。下面考查考核方式变化后的A班和B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是:在Ha:diff>0时,Pr(T>t)=0.3187,说明两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后,不同班级的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考核变化前后的几组成绩的方差分析表明卷面考核和课程论文考核的结果差异显著,而卷面考核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

第9篇:卷面分析范文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第12题、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与《》,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