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的冲突管理与官员问责
利用民用无人机实施犯罪的风险与管控
应急供应链中的“双盲—倍增—叠加”效应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心理援助的国内研究述评
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政府决策模式构建——基于公众行为的解析
重大项目:从“社会影响评价”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妇女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动员演化机制及对策
大学生的演化过程及治理
区隔式的融合:上海第二代农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与数字服务业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创收式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分析逻辑
韩国公共冲突管理制度的经验借鉴
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社交媒体及其利用
2013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基于全面风险治理视角的我国事件处置分析
环境类的政策网络探析
医患纠纷暴力事件:问题形成与对策思考
风险型环境的生发机制及其治理策略
环境为何暴力化抗争——对三起环境的分析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综合式风险评估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
我国反恐政策体系优化研究——以恐怖活动决策过程为视角
社会排斥下的社会整合难局——对2011年伦敦骚乱的个案剖析
中国PX项目的出路——基于广东茂名PX事件的启示
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抗争控制的中国式图景关于中国政府“维稳”策略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检验检疫”与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战——基于非传统安全的分析
“微政务”发展的轨迹、挑战与趋势
与官民矛盾:死结还是活结——基于百度文库32个讲座课件的分析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类型及其风险防范
中国生态移民风险:关于类型、特征与治理的思考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政策变迁研究
与模式化抗争——基于政治过程视角的分析
“以稳要挟”下的“人民币维稳”:基于F矿区的个案研究
大规模人口流动与高密度集聚下的开放式城市治理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纠纷解决体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研
城市化中的自行车黑市的现状、困境与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多维度视角:问题、理论以及趋势
政策类的危机应对与风险治理——基于重庆医改事件的案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悖论:现状、成因与对策
城市环境风险动员机制探析及政府治理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个案研究——以湖州吴兴区为例
多元治理视角下邻避冲突的应对研究——以上海松江国轩电池厂争议事件为例
从“社会中心范式”到“国家中心范式”——评《治理基层中国》的理论创新
1.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2.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
3.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与构建流程
4.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6.制度压力、信息安全合法化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7.“棱镜”折射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战略思考
8.再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9.“云计算”时代的法律意义及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10.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
11.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研究
1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13.处罚对信息安全策略遵守的影响研究——威慑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整合视角
14.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
15.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6.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
17.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
18.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结构研究
19.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0.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演进与启示
21.美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
22.“5432战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3.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信息安全的强化与冲击分析
2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25.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26.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
27.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8.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29.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
3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研究进展
31.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研究
32.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
33.信息安全与网络社会法律治理:空间、战略、权利、能力——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会议综述
34.三网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35.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3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37.浅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8.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
39.“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40.故障树分析法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4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方法浅谈
42.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3.用户信息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44.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立体防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45.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
46.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47.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48.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
49.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考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0.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
51.国外依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比较与启示
52.云计算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53.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54.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
55.欧盟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之解读
56.组织信息安全文化的角色与建构研究
57.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地理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的重构
58.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59.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
60.信息安全人因风险研究进展综述
61.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
6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新趋势
63.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64.信息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65.企业群体间信息安全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66.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及其对电力系统生存性的影响
67.中文版信息安全自我效能量表的修订与校验
68.智慧城市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分析及立法建议
69.基于决策树的智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0.互动用电方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与安全需求分析
71.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72.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73.国内信息安全研究发展脉络初探——基于1980-2010年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74.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75.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76.试论信息安全与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77.IEC 62443工控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综述
78.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综述及其对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借鉴意义
79.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80.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
81.车联网环境下车载电控系统信息安全综述
82.组织控制与信息安全制度遵守:面子倾向的调节效应
83.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84.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立法探讨
85.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应用研究
8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定性与定量对比研究
87.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综述
88.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综述
89.信息安全产业与信息安全经济分析
90.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91.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9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
93.电力信息安全的监控与分析
94.从复杂网络视角评述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若干展望
95.情报素养:信息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
96.信息安全的发展综述研究
97.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立法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98.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思考
[摘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和资料,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信息。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必然会导致受众对网络传媒的不信任感,最终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本文引用传媒伦理及伦理道德概念,在分析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影响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炒作伦理缺失问题,积极寻找造成其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网络炒作行为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规范网络炒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媒伦理;网络传媒;网络炒作;伦理缺失;伦理规范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大众传媒,我们每天会接触到有用或没用、真实或虚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种信息。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以注意力为基础,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争夺的对象。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网络炒作花样层出不穷并不断升级,给平凡人一条一夜成名的捷径。从“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贾君鹏到“非北大清华毕业的帅哥不嫁”的罗玉凤,从“犀利哥”的被追捧,到“伪娘”的一夜走红,芙蓉姐姐、木子美、天仙妹妹……许许多多的网络红人,不断涌现出来,网络炒作正成为一种“钱”途无限的营销手段。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是最直观的目的就是“引起轰动”,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传媒是社会的公器,不应忽略它的社会职责。传媒必须遵循基本的伦理原则,如诚实守信原则、利于社会原则、合理适度原则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健康的传媒环境。
一、传媒伦理及伦理道德
传媒伦理是指在传媒生活共同体中所蕴涵和活跃着的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品格及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种公共性伦理、导向性伦理和综合性伦理。
传媒伦理道德是指传媒及传媒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从 1981年的《记者守则》到 1991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到《中国报业自律公约》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都体现了新闻传媒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如维护新闻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等。应当说,它们对于有效地规范记者和媒体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网络炒作的伦理道德依然存在失范现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媒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有其积极影响,它日渐成为加强社会联系、促使公众自觉形成公共意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各阶层冲突并获取信息的一个平台。
网络传媒为我国市民社会形成提供了私域,正是网络的匿名性,同时给予公众机会均等、自由讨论的形式,公众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而当网络传播的影响放大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认同时,就给传播提供了公域空间,它有利于公共舆论的产生,进而推动市民社会的形成。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可以直接传播和放大各种意见,在形成、影响和引导公意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传递信息为公众提供认识资料;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直接传播和放大各种意见,形成、影响和引导公共意见。
从消极方面来讲,垃圾文化利用网络之便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误导了公众的价值取向,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使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网络炒作不会考虑被报道者的人格和尊严,对其道德上的造成伤害;也不在乎受众的价值观和情感,故意挑起许多争端。网络炒作了侵占了注意力资源,严重影响着网络的正常运行,制约着网络的发展,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问题。
三、造成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其一,重利轻义。美国哈佛神学院的拉夫尔・波特博士认为,对谁忠诚或负责的问题是媒体面临的最大冲突,因为这关乎媒体行为者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终极选择和判断。媒体行为的核心是媒体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对谁忠诚或负责这三方面。为追求新闻时效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网络炒作的内容往往有缺乏真实性,片面的一家之言和娱乐化倾向,导致网络炒作的伦理缺失。这使得网络炒作新闻的公信力不高,使网络传媒在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逐渐弱化。
其二,网络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就当前我国产业化背景下的网络传媒而言, 受经济创收以及经营理念的影响,网络传媒多注重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网络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沦丧,也导致受众和网络媒体关系恶化,使网络传媒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其三,网络记者素养不高。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良知的忠实守望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遗憾的是,我国不少网络工作者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素质修养和职业操守,出现了不应有的道德过失。
四、加强网络炒作伦理规范的对策
网络炒作并非全无益处,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提醒公众对某个重要事件的关注、增强传媒的亲和力、获得正当的商业利益等。不过炒作也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注定很难获得公众持续的关注和喜欢。网络炒作的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引起警惕。如何应对网络炒作引起的伦理缺失呢?
第一,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客观要求。诚信是网络传媒伦理的一条基本准则,是传媒伦理的底线。如果离开这一底线,传媒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首先,要求网络媒体要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家的职业理性。从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规范素质入手,来保障传媒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其次,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价值判断上的客观,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勇于自律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网络传媒行业的自律,主要是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制订新闻记者信条和有效执行专业标准,倡导“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的专业精神。作为“社会的公器”,网络媒体必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以人为本,网络的传播内容要人性化,从人文关怀、人文意识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其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网络要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传播领域中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去短补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优势,争取更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提高了传媒的公信力,它才能在引导公众舆论和舆论监督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三,严格他律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重要保障。自律是一种内在规范力量,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利益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仅靠自律是不够的。网络时代,许多人不知廉耻地做些非常之举,而网络推手在背后策划运作,传媒的报道和跟风炒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网络媒体往往在无意中成了帮凶和共谋。而更多的时候,为了获得市场和商业利益,网络媒体常常把社会责任抛诸脑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取悦大众,采用各种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甚至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惟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据调查显示,我国传媒部分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差,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因此,通过制度的建设促成网络传媒自律制度的强化与专业主义理念的内化,是解决网络传媒伦理缺失问题的理想途径。
第四,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公民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要成为炒作者,也不要成为助推者。在互联网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意识弱化。从受众自身角度来看,其文化辨别力有待提高,应自觉抵制各种恶意炒作。社会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多多关注有意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拒绝为不良的传媒炒作提供生长的土壤。
第五,建立监督机制,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监督机制是指对传媒的运行和传媒工作者的道德言行、道德品格实施来自于社会的监督,是传媒伦理真正付诸实践的有效保证。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组织,加强传媒立法,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监督委员会,经常性地开展受众调查,尽可能广泛地搜集受众意见。
网络传媒一味地“娱众”,最终导致“愚众”的效果。网络传媒炒作搅乱了新闻界应有的秩序,污染了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某些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各类舆论平台,或者公民自行对传媒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是社会伦理道德对传媒伦理道德的有力约束。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渠道,对传媒炒作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可以有效遏制炒作的蔓延。
此外,规范网络炒作行为,我们还要注重和加强网络伦理文化建设。首先,网络发展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必须看到在我国网络文化的道德性是其主流,我们只能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其次,网络伦理文化的治理应以规范、教育为主题。以发展为前提并非是对网络发展中存在的不道德文化现象置之不理,而是必须进行治理,这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条件,否则必将影响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但治理不是限制,应是积极地规范和引导,使之向有序化良性发展的渠道迈进。最后,网络伦理文化的治理应以不道德内容的发源地为治理重点。网络伦理文化中不道德现象的发源地主要集中于非法网站和非法网吧,他们兜售不道德、反道德的不健康文化内容,是网络文化中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网络文化的治理理应将其作为重点,这样网络文化市场才有可能得以净化。
总之,关注网络炒作,有效地规避或遏制低级庸俗的炒作,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缺失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网络传媒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容我们忽视。
[参考文献]
【摘要】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思想意识传播中起着广泛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同的“声音”充斥着网络,对主
>> 网络信息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对策 社会化媒体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浅析网络视域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问题 如何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 强化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不断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博弈互联网主导权 保定学院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探索与实践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路径 薛可:哪些因素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浅析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战略思考 主动应对互联网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从“棱镜门”事件看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任志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⑤⑥杨光:“依法治国下的网络治理”,《计算机与网络》,2015年第1期。
责编/于岩(实习)
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
网络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秩序安全
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中的竞争焦点与合作支点
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安全管控与中美网络公共外交发展
网络军备控制难以实施的客观原因分析
论英国与19世纪的世界秩序
国际体系转型、中美竞合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
重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国的崛起创造空间
全球体系力量转换的动因和东盟+6框架下中国地缘政治新战略
金融危机、新兴国家和国际经济治理
学术自觉与社会科学自主创新
天下为公的政治哲学:一种中国式的世界主义理念
建构中国的安全政治话语:文化、演变和社会实践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探讨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前景
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的新变化与中日关系
从南非对外政策趋势透视中南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式话语与国际话语权——以外宣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为例
中国外交话语社会化:基于上海外国留学生的研究
民生先导还是民主先导?——从对非援助看中国的援助外交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中国环境外交话语
相互战略保证: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合作构建理论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建设道德化国际社会的政治空间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欧盟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的新探索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的紧迫问题与战略机遇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日本的实践与启示
论当代中国的海洋军事观:制海权与海上反介入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与合作机制探析——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与未来的发展
全球治理搏弈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地缘政治视域下的东非油气资源开发——兼谈中国的角色与战略定位问题
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公民安全风险调查——以刚果(金)为例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治风险及权益保护
论“一带一路”框架下澜沧江—湄公河“跨界水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带一路”与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区域公共产品的视角
数字丝绸之路与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美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与反应
日本主导下的亚洲开发银行: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对接发展的机遇与障碍
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体系变革与安全突破——基于《孙子兵法》安全战略的分析
国际体系的均衡规范场理论——兼论新型大国关系的结构、维持与转换
国家利益冲突、多极化与联盟博弈——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逻辑
制度变迁与地理政治秩序转型——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起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环境治理;乡镇环境治理
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到“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涉及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改革有一点很明确,不仅是要改革外在因素,如市场、社会生产等等,还要改革政府自身。政府治理创新,是一个多方关注的话题,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政府,从建设善治政府的角度,都在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具体方面。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建设列入其中,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环境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在这中间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环境治理的意义十分重大,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
1、含义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的说法没有形成共识,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界定不一。工科研究人员偏好使用这个概念,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此反应稍微有点迟缓。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渐渐影响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慢慢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维基百科则是这样定义的:“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结合不同领域的定义,总而言之大数据大致有三个特点:第一,信息庞大是它的首要特点,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即从1000G级别到100万G级别);其二,载体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多样,包括网络日志、图片、音视频等等;其三,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因此需要“去冗分类、去粗取精”,一句话就是价值密度低。
2、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4G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网络发言、网络信息传输等行为产生了惊人的数据量,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特点是可以归纳为4个V: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由信息时代,知识时代逐步向着智能时代过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内容则更加丰富。对于任何一个我们想要调查的特定问题,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我们就能获取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丰富的数据,利用庞大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非常详细的阐释,从而作出判断,这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信息分析逐渐由微观走向宏观。在传统数据时代,由于收集的数据较少加上收集数据的途径单一,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每个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往往存在信息凌乱、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大数据的分析,我们需要宏观层面来进行观察。
三是人类社会思维方法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面对更丰富、更零乱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将仅仅寻找“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人类千百年来的思维惯例被颠覆。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大数据超越了传统行政思维的认识,使得信息公开从单一的政务信息公开逐渐过渡到数据库信息的公开。其次,就技术而言,由于缺乏“大数据”意识,政府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各种信息不能有效联通。大数据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屏障,要求流动数据和部门利益必须让位于公众利益。一旦信息进入社会,公众将对政府信息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每个部门的数据在横向比较之后,就可能被公众发现可以指责的漏洞。尽管存在信息安全的风险,政府可能被指责的风险,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它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推动政府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三)政府治理
关于政府治理的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通常我们一般认为政府治理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则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从广义和狭义方面来定义则是这样的:广义的政府治理认为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狭义的政府治理则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指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唯一的管理主体;二是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来进行管理;三是公共治理模式,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政府环境治理的手段
目前环境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法律手段
就是通过立法来治理环境,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要通过法律来制约,从而减少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行政手段健全相关法律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让环境管理在立法与执法方面得到保证;第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的能力,同时其独立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也要有所突破和发z展。第三,要做好充分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杂志等平台的丰富性和大众性,向公民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公众积极参与这一公益行动,使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践行环保。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此政府要处理好对外事宜。要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协作,达成环保共识,以求共同行动;要参与定期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分享先进的环保经验与技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担起本国应尽的责任;要积极促进国际环保规则的制定,并依据各国实际情况使之尽快落实;各国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解决环境危机这一问题。
三、我国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眼前的危机。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不过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逐步转变治理理念和方式。
(1)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政府生态危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经济得到发展就能解决其他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相应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2)政策失控,调控手段单一,治污流与形式
政策失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既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因此环境治理往往只是口号而已;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环境治理政策之间缺乏配套体系的支持。
(3)法律法规滞后,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弱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先进的清洁生产要求提出来让人措手不及。面对环境污染,我国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政府的立法不健全,环保部门执法执法力度也不够。
(4)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不全
关于环境治理的信息,目前存在着披露不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四、当前乡镇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对于上级环保政策的实施流于形式
面对上级下达的环保政策,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员,往往只是按章行事,没有把政策的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存在本本主义。另外,环保政策即便的到落实,也是流于形式,比如地方垃圾站的建立,在那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就因为交通不便就没有建立起来;每月一次的家庭卫生检查也只是一时热,政策过了就被冷落了。
(二)对于地方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奖惩措施
对于地方存在的环境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公民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缺乏有效的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公民又对环保问题不够了解和关注,导致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又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得人们对和自己无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漠不关心。
(三)环境治理的成本受到财政的制约
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样环境的治理也需要财政的支持。政府面对地方环保问题时,往往会缺乏配套的资金体制。
(四)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公民参与程度低
在我国,当前政府仍是重要的环境治理的主体,公民参与环保治理的程度低。
五、大数据代的乡镇政府环境治理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监督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乡镇环保问题应当以网络为依托,应当通过微博,互联网等形式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对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表扬,鼓励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
(二)实现多种治理手段的协调
环境的治理,政府要摆脱单一的治理手段,必须实现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协调。
(三)政府转变职能,发挥政府采购环保项目的作用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引入市场和第三方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实现环境治理效率和环境治理质量的提高。比如,2014年5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拟出台的《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报送,预计6月出台。《意见》规定,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将一律通过公开招股标的方式获得。
(四)合理运用网络,用大数据说话,实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收集相关的资料类整理,前后对比,相关分析,用大数据说话。
(五)合理选择经济发展途径
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一点那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环境,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来,同时要创新治理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本论文受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园,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制度建设,2011,30.
[2] 佚名.网络反腐:大数据引发政府管理新思路.学习时报,2012,11,05.
关键词:高校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网络控制
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高校网络被广泛应用,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只有有效地确保高校网络的信息安全,才能保障网络技术为各所高校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由于网络出现安全问题,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等不良后果。
1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在计算机、数学、应用通讯等众多应用领域,确保信息自身的保密性,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获取处理信息的权限,在对信息的处理和保护过程中中,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在授权人需要查阅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随时的获取信息资源。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的网络诈骗、盗取隐私机密信息等非法行为,对网络程序进行的恶意性破坏等相关问题,都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对网络信息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的网络建设中,信息安全涉及到高校的核心资产管理、学校的科研、教学成果等重要活动,校园网络遭受威胁,将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2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网络入侵的攻击
在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实施保护过程中,通常会面对各类试图从外部非法访问内部网络的用户。这类用户中黑客、破坏者等,使网络中断服务,或是不施好意地更改或删除有关的信息造成网络无法运行;也有的是对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好奇的学生。高校的网络要与校园内的教学和科研相适应,一般时期的管理是很松散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与软弱性,所以较易受外界的攻击。不管是什么样的目的,入侵者都会给校园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及威胁,不利于安全保护。
2.2网络病毒的侵袭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病毒也在渐渐地成为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原因。网络病毒一般通过U盘、硬盘等传输,能进行自我复制,对网络程序实施破坏。在破坏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同时,还会给网络的运行效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一些病毒还会给设备造成不小的破坏。学生的信息和学习成绩的信息如果丢失,将会给学校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2.3教育人员和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一些教育人员在操作校园网络信息的时候,因为操作失误,或是因为好奇,导致校园网络重要的信息被泄露。一些学生在操作校园网络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或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意地侵入校园的网络,更严重的还会获取比较重要的信息。
2.4网络系统自身所存在的缺陷
网络科技快速发展,一些高校网络未适应其发展的形势,还在采用传统的系统技术,造成了技术方面的滞后。以往的系统在操作时一般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尽管一些高校推行了相关的补丁程序,但还是防止不了病毒及人为行为的破坏,从而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另外一些校园还因软件及硬件配置不当,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缺陷,给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
3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措施方案
3.1网络系统的防御攻击措施
一般通过防火墙防止外界用户非法、随意地进入内部的网络,确保内部的网络体系的安全,保障内部的网络关键性的信息不被盗用。尽管防火墙并不足够预防外界的网络攻击,但能够及时的防止与阻挡部分的攻击。高校在本校内的网络建设中,配置一些具有高性能的防火墙,并且构建有关的安全措施方案,从而可以预防外界网络的侵入,确保校内网络的正常服务。在高校的网络保护中,可在网络的出口位置设置入侵防御程序,在出现攻击的时候,可以自动地阻隔危害行为。
3.2针对访问实施控制的措施
运用对用户名称、用户的指令及用户的账号识别和验证,设置访问控制策略,管理用户是否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及可以取得哪些信息资源。在用户对校园的网络进行访问的时候,要设置相应权限,一些用户及用户团体对其授予权限,让其可以访问指定的信息内容。在校园的网络系统内设置目录的安全管理,操控用户对于目录与文件等的访问权限,从而管理控制教师和学生对本校网络资源的访问。
3.3针对病毒应采用积极预防的措施
为了预防病毒的传播与感染,高校应采取有效的防毒措施,在校园的网络服务器与每个办公室的计算机上安装能够进行深度杀毒的软件,随时地对网络服务器展开病毒扫描,并及时地清除病毒,修复网络系统中的漏洞。实时掌握新病毒的查杀技术,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在选取杀毒软件的时候,要清楚各类杀毒软件是否合格,参照所用电脑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杀毒软件。固定时间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备份,如此在系统受到破坏的时候可以恢复信息数据,从而防止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另外,还需定期的对系统实行更新,降低系统中的缺陷,防止病毒的侵犯。
3.4以虚拟局域网为基础的安全设置
校园虚拟局域网不仅把分布于校园每个地方的用户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还使其成为单独的工作组,经过对同一种VLAN的相互交换端口实行连接,使用户进而达成广播的共享,从而构成了广播域,而且VLAN能够在操控流量、供给网络安全性、移动网络装置等方面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支持。一般情况下,VLAN被分成两个形式,第一种是物理的分段,通过物理层及相应的数据连接层,对网络实施众多分段的划分,各网段间很难相互进行通信。第二种是逻辑的分段,这是在网络层面对全部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段管理。
4结束语
在高校网络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多种多样,各高校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为此,可通过网络系统防护措施、访问控制策略、预防病毒、虚拟局域网等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防御。此外,还要持续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安全有效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目标,确保高校网络系统可以正常良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万君.浅析高校网络的安全运营及其管理[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2]付宏海.浅析高校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张玉芳.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治理模型浅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
[4]段秀红.浅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
>>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 论我国县级城市的基本特征 浅析我国诗词格律的基本特征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论我国社会团体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医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沙区植被的基本特征分析 我国城市餐厨垃圾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处理利用方法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 我国反贫困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生态旅游基本特征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策略的研究 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基本特征的比较分析 我国赫哲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基本特征研究 浅谈我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与规律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 试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eMarketer预计今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达14.3亿[EB/OL].(20120316)[20130210].http://.cn/i/20120316/02386842507.shtml.
[3]西门柳上.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全球互联网已进入SNS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4]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591.
[5]王琦,张颖,李海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用户族群研究——基于ChinaVALS的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88.
[6]王欢,张利,叶柯柯.大学生网络团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2106.
[7]张利,王欢.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6872.
“公众号侮辱鲁迅”一事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榜,这篇引发众怒的“公众号侮辱鲁迅”公号文章,堪称近年来自媒体乱象之典型样本。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种自媒体乱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加强自媒体乱象治理打击,亟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自媒体领域乱象的表现
一是“刷”字当头,流量造假吹起繁荣泡沫。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营销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将重金砸向微信、微博和新兴的直播平台。点击率、阅读量、粉丝数是考量新媒体平台传播力的重要依据,因而靠机器刷阅读量、花钱买微博“僵尸粉”等自媒体乱象开始层出不穷。
二是谣言滋生,危害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有其严格规范的生产流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媒体逐渐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有的公众号恶意对事件进行抹黑,有些网站则用“标题党”推波助澜,各种失实报道比比皆是,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是格调低下,为博眼球低俗猎奇。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为了吸引网友眼球进行“奇葩”的网络直播或涉黄“网红”直播,这给直播平台带来了短暂的用户流量高峰,但直播平台在由此获得暂时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走入了内容低俗与高度同质化的死胡同。
二、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营销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营销的造假问题、侵权问题、安全问题大量涌现,影响了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建议进一步完善《广告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规章,出台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办法,针对网络营销主体登记、网络消费欺诈、网络不当广告行为、网络格式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解释,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网络营销活动正常,以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稳定运行。
二是提高技术监测水平。建立自媒体大数据库,加强自媒体帐号监测和自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实时演算个人动态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助推互联网流量造假问题的解决,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广告投放效益。
三是加大监管打击力度。进一步明确工商、文化、经信、公安等监管部门职责,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象。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加大对售假、虚假广告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安全公平的网络交易环境;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各地公安机关设立并普及网警派出所,履行网络舆情维稳等工作职责。引导市民通过电话、QQ实现网络空间报警,从而对网络信息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控制活动,提高打击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对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明确平台义务。自媒体运营平台要严格遵守国家网信办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审核账号的身份和资质,做好分类备案,为不同类型的账号贴上不同标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违规和直播等行为,视情节严重采取警示、限制、暂停更新、关闭账号、永久封禁等措施,让低俗化的内容和主播失去生存空间,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