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地理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要求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它对我们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明确章节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它们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因此,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分析和研究教材要遵循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路,既在概要领略教材全貌后,再将教材层层分解,最后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
三、了解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背景和依据。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
四、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教学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为教学实施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进程的编排上,要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封闭的教学形态,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开放的教学形态转变。
五、制定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地理教学,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六、选择课堂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播和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直接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应该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两方面加以考虑。教学媒体应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地理图画和影像,使地理事物呈现出更强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节水教育 教育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源,一切人类文明都将灰飞烟灭。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工作,更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节水教育应当从学生时代抓起,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节水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简要论述。
一、教学设计之中充分体现节水教育
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教学方案设计得当,整个地理教学工作就有了鲜明的指引,各项教学流程与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反之,教学设计环节出现疏漏,整个教学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笔者在教学中强化节水意识教育,并不是心血来潮、随意行为,而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地理教材中恰当的内容进行穿插,体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效果,这是提高节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首先,笔者在教材内容中筛选出一批与“节水”主题相关的内容,建立在这些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穿插,体现教育引导的巧妙性。如《水圈与水循环》、《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等内容与水源联系较为紧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节水内容。其次,笔者在地理教学方案设计中,设置一些引子,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些相关的内容悄然转移到节水教育上,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此外,为了配合节水教育的顺利开展,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还精心搜集了大量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料,有图像、图表也有视频,充分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之中有机增加节水信息
地理教学一定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与深度,否则就会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局限于教材,相对于地理学科所涉及涵盖的领域而言,教材只能够抛砖引玉,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在教学纲要范畴内自主发掘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结合教学需要,增加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方面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印象感知的契合度,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强化学生的节水教育,笔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拓展,力求更加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生活感知实际,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明白,水资源是宝贵的,应当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例如教学《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时,笔者补充了我国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的相关资料,从人均拥有水量的数字对比,到两个地区种植业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知碰撞。许多学生深有感慨,这些地方缺水这么厉害。有了这样的内容作为补充,学生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等有了更强烈的感知。
三、教学实施之中巧妙穿插节水环节
课堂教学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和关键环节,教师强化节水教育离不开这一主阵地。为了提高节水意识教育的渗透力,教师既可以单独进行节水意识教育,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思维的过程中受到节水意识教育。例如教学《自然资源与人类》时,笔者特地将水资源提出来和学生一起研究,从我国现有水资源的储量、水资源的分布和水源保护情况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宝贵具有了深刻认识。特别是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在全世界处于滞后位置,更是让学生为之一振。笔者在课堂上现场进行了“水,是宝贵的”这一主题表达活动,将节水意识教育推向了。有学生说道: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有学生说道:如果你不节约用水,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学生发自肺腑的讲述,代表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再比如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笔者有机穿插了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方面的教育,在引导学生探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与推动力之后,特地提出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也是重要的方面,否则即使经济发展速度再快,到时候没有一片清洁的水源,人类生存环境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这样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对学生强化了节水教育。
四、教学拓展之中兼顾节水活动拓展
对高中生强化节水意识教育,既要抓住课堂这一环节进行思想教育,又要通过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特别是主题教育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以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节水教育渗透其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例如教完《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组织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针对家乡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统筹兼顾开展研究。学生在调查中感受触目惊心,一方面是水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生产用水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用水荒的情况。这一活动将节水教育和环境问题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又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意识进行了强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笔者要求学生针对生产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从网络、书籍中查找资料,提出观点,在全班开展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搜集到了节约用水的多种路径,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节约等方面,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节水意识。
综上所述,节约用水当从学生时期抓起,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借助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强化教育引导,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乡土地理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26-02
乡土地理教学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内容完成后,结合本地地理知识,开展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加深乡土情感的地理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有开展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从了解上升到运用层次,这也使乡土地理教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V西各地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广西高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调查本情况
本文作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玉林市 12 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的学校包括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和农村高中,涵盖不同区域的学校,以全面了解不同学校乡土地理教学情况。教师的问卷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基本情况,总共向地理教师发放了 60 份问卷,并对部分地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表 1 所示:
其中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问卷 120 份,回收 118 份,有效问卷 116 份。普通高中问卷180 份,回收 168 份,有效问卷 164 份。城区高中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 195 份,有效问卷190 份。农村高中 100 份,回收 98 份,有效问卷 90 份。
二、高中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 12 所高中和 300 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可知,乡土地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大多是在课堂上做简单介绍,未结合乡土地理特色进行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流于形式。乡土地理学科的教学是增强学生家乡情感的有效手段。根据对 12 所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地理教师教学乡土地理的普及率普遍较低,从未教授过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师占比 52%,讲授家乡地理知识的占 23%,不确定和根本没有讲授的分别占 56% 和 21%。安排学生在暑假或寒假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活动的学校只有 3 所,全部都是示范性高中,从完成的调查报告来看,此类活动更多流于形式,少有地理老师能进行专业辅导。
(二)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高。调查学生乡土地理教学的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认知度。为了探讨不同层次学校(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和不同地理位置学生(城区高中和农村高中)之间的差异,我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 3 和表 4 的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可知,示范性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在乡土地理课程意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示范性高中学生的课程意识高于普通高中学生;乡土地理课程的认知度,城区高中与农村高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城区高中学生的认知度略高于农村高中学生。
在被调查的受访者中,占 34%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与其他学科学习有关。占 32%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对他们的学习研究有帮助,这反映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认知。只有占 25%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教学是他们了解家乡的渠道,占 46% 学生选择不知道,占 29% 的学生说完全不懂。占 31% 的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可以为家乡服务,但不确定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 53%。上述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乡土教学研究能力不足。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忽视乡土地理实践教学不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育者。对教师乡土地理教学的调查显示,52% 的老师认为自我知识储存有限,57% 的老师认为,实践乡土地理活动或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自身的研究能力不足,而认为开发乡土地理教学可能有助于其专业发展的教师占比 62%。很明显,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但明显受到自身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限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目前的教学模式使乡土地理教学处于边缘地位,教师、学生对教学意义的认识不高,对其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多个环节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实践知识,喜欢开展乡土地理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走出教室,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从教室里“走出来”,注重实践。实施过程必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开展乡土地理观察,地理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统计工具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创造探究性学习、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形成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情境和社交能力。例如,进行课堂教学、户外实践或社会调查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创新乡土地理教学策略,探索适合本土的乡土地理教学方法。乡土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乡土地理教学应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创新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结合本土特色学习乡土地理知识,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方案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地理现象,地理实验与调查,掌握阅读,分析,使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等特点,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学科。现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投入力,特别是要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相长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找到对人生目标、人格培养的更深的理解。
(二)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出发合理设定有关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有所认识,问题出的太难,学生的讨论通常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问题出的太易,实践讨论又无法达到对地理知识深入认识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目前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过多看重分数的作用,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发挥评价机制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重视对学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过程的评价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此外,评价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二)重视对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水平的评价
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三)重视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具备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常用方式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等。
(四)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与潜能愈加显现出来,尤其在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策略方法与学科整合中体现得更加充分。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及优势网络技术与中学教学结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创设了自主学习、多向交互的教学情境,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成为拓展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网络环境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
一、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意义
1.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更适于应用网络教学。从地理教学的发展来看,地理教学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的内容日益增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的教学所需信息量会大大增加。而且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应改变只拿一些原则泛泛而谈的做法,应围绕这些原则用实际例子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所运用的信息或未加工的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大。
2.从地理研究的两大特征来看,地理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区域性,即地球表面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分布的不均一性。地理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综合性。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地理事物。所以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空间因素及时间因素等,而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一个地区的大量信息的获取。地理学科更适于应用网络教学。
3.网络教学特点意义。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实践性,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表述为“情境设计-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结论形成-网上测试-问题拓展”六个环节。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
(1)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教学,通过网络界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不同深度的题目,让学生有选择的展开不同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思考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3)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下“人-机交互”的三种学习方式:
1.自助式学习,又叫浏览式学习。从目前来看,我们利用网络主要是利用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将网络作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的工具,那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内容在网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源量。网络上的相关知识资源必须能够满足所学内容的需要,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出是在网络知识资源中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
2.程序式学习。在我们的地理网络教学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模式,但并不是说只形成一种模式。针对选定的不同内容要形成不同的但又相对固定的模式。模式的形成、选择一定要适合所选择的内容,对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网络相关知识资源量相对贫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采取发散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否则只会出现学生停留在网络中却无法获取所需知识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上课前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网络中要找寻好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络知识资源,在教学中步步引导,利用网络相关资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每一步查找的网络知识资源都是经过筛选的,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网络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在利用网络相关知识资源自主学习,而不是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知识资源中。
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处境及其特点,是我们地理教师成长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针对学科特点,结合课改要求,新时期的地理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化修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初中地理学科的处境和特点
初中地理学科在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受重视程度低。不作为中考科目,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低,学生上课积极性低,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地理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科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具体的处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科,边缘化。(2)知识的衔接:薄弱的区域地理,高要求的系统地理难以衔接。(3)教研难成气候。学校为完成中考升学任务而压缩课程,教研活动较少。尽管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在不被重视的境地,但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会发现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大自在。”例如:远离学校工作重心,时间相对充裕,教学科研更有学科和时间优势;非工具学科,贴近生活,
二、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之路
在同样一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中,教师自身的成长关键是要抓紧机遇,自主成长。
1.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全新地理教学的教育理念
只有把教书育人当做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而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要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强烈的学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释疑解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2.完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特征。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我在实际教学中常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如利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人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在这信息社会,教师不可能一定比学生懂得很多,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成长。但是教师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懂得多的教师一定是更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阅读有关杂志、书籍与报纸,如,订阅《地理教学》等。(2)网上猎取。例如“北京科普之窗”的“高科技前沿”非常有益于中学地理教学。(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教育的进修等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4)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实际生活的例子,课堂上巧妙地让地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4.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交流还可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例如,刚刚通过的“国培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
众所周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亦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地理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了广受教师重视的新课题。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含有诸多社会实践与自然的成分,故而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但可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改善地理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继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地理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并拉近地理教学同生活实践的距离。教师理应采取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继而使抽象的知识点能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教育内涵以及学生们的现实需求,致力于提升地理知识点和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概括和讲解,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体验所学理论,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教学主体意识。此外,由于高考改革中强化了对应用型、生活化题型的考察,故而开展生活化的地理知识点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将学术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弥补题海战术和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教学成绩。故而,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具有强烈的必要性。
(二)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研究可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主要源于对知识本身蕴含价值的认可,而开展生活化的知识点教学,则可有效凸显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衣食住行均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同时,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国防建设、外交军事、项目测绘等工作均需要良好的地理知识积累。故而,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处理一些相关的习题。此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使学生反思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工农业区位及浪费、污染等违法违规现象,进而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理念相互抵触
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高中开展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已成为了主流趋势,而高中教师也正面临着教学观念的调整转变。将地理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可以强化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掌握,同时也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然而,由于新的教学方法尚未臻成熟,且部分高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故而新型高中地理教学的普及和推广也受到部分学校的抵触。具体而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往往能够支持学校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而高中地理教师也更容易采取开明、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应用。
(二)校方缺乏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
由于高中阶段,高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故而很多教研工作者对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认知不足。此外,由于高中地理实施模块化教学,所以教师往往武断地认为应当对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方可促进高中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而实际上,高中生往往对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教学往往缺乏兴趣,故而教师唯有积极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并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积极探索,方可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增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缺乏可用的地理教学资料
对教师而言,开展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地理知识点牵强地联络到生活实际中,而是要科学地遴选出适宜高中生学习掌握的有关知识。故而,教师往往需要和真实生活相贴近的教学资料,并积极关注新闻和实际问题,确保知识点的实时更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理论对应到现实生活当中。然而,目前的地理教科书虽然秉持着三年改版的原则,但在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方面并无重大调整,譬如纽芬兰渔场已日益枯竭的问题,教科书上并未明确指明,但在习题中却会时常出现。对此,教师必须引入权威的《北斗地图》等新型教辅材料,有效确保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筛选出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价值观和情感上认同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
三、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方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地理知识点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联,故而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常识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并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讲解季风区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所处区域的气候条件,使学生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而了解季风带知识的重点所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投影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事物,譬如在讲解农林牧渔业的因地制宜、等高线的判定以及等温线的影响时,学生均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真实的情况,进而有效将所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有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理应将地理知识点同生活化的元素结合起来,如此方可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效。譬如,地球运动方面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公认的难点,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则应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变化、黑夜和白昼交替等自然现象的原因,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时,再具体向学生讲述引起自然现象的原因,而学生亦将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此外,在学习气象灾害时,由于很多学生对台风、干旱、洪涝等灾害的了解仅限于教材上的几张图片,故而教师可播放卫星拍摄的灾害形成和衍变过程,使学生通过动态的图像了解到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以及具体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防范方法,从而使地理教学能够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讲解高中地理知识点时,亦不应忽略教学情境的创设。唯有构建了同知识点相近的情境,方可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说明补充,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譬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浪费水资源的例子,而后再将全球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同水资源浪费的资料对比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具体思考水资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而了解水资源紧张的自然及人为原因。从自然原因上看,气候的干旱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均导致部分地区缺水严重,而通过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或修建水库蓄水的方式则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水问题。但近年来,人为原因导致的缺水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提升,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工农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大量水资源,而生活用水造成的浪费也同样严重。学生们亦可由此联想到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问题,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知识点的了解。此外,在分析水资源的丰歉指标时,教师亦可借助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指标,并有效增强学生在题型训练时对该知识点的处理。
四、结语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方法 创新探究
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堂时间有限,记忆起来十分困难,特别由于地理所占分值有限,有的学校和学生把地理作为副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淡漠,甚至不努力学习,给地理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让学生从厌学变成爱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一、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理想远大的人,学习动力才能持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认真听课,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让学生目标――注意力――兴趣三方连为一体,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望就越强,知识自然掌握得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45分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实践证明,教学目的性越明确,越能吸引学生产生追求志向,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和生活很贴近、真实,山川、河流、湖泊、星空就像一幅幅图画,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记忆牢靠,教师应当以“导游员”的身份出现,逐渐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为了加强记忆,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把上地理看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1.搞一分钟知识竞赛
应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可以在每节地理课前拿出3分钟时间复习以前旧知识,虽然简单,却改变了以前学生哇哇背、老师大量看的旧习惯,把知识点浓缩成几个很简单的词汇,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用一分钟时间看,两分钟时间写,交上来以后,等下课前一分钟再总结一下。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看”,一分钟把重点知识记得牢固。例如,在温室效应的复习中,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列出:燃料、森林、辐射、热量带、经济、冰山、沿海、地下水等关键词,让学生观看并回忆,连接成线,把上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回忆串联起来。
2.口诀记忆方法
一些零散的地理知识不加整理,一般很难全部记住,在大量翻阅资料的基础上,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如在中国地形讲解中对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记忆,就可以通过“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太行巫雪峰”完成。用不了两分钟,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答如流。通过这样的口诀,学生一目了然,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地理课感到非常愉悦轻松,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3.学画地理知识树
如学习中国地理图时,可以在一张图上解说中国的地貌,“山脉、盆地、平原、湖泊、河流、交通干线”等利用地图可以增强学生观察记忆力,使学生过目不忘。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把七大洲、四大洋作为树枝和枝丫,利用几张图把世界几个区域及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解说得一清二楚,把几页甚至几册书浓缩在一张画面上,把厚书变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索取精神
班级的兴衰就在于它的活力,全班学生要在地理知识上齐头并进,才可以推动整体素质提升。教师一般潜意识里都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根据进展随时调换。可行做法是通过实践诱发学生好奇心,比如,让每个学生通过小小的乒乓球画上七大洲、四大洋,再用不同颜色标出五带名称。用直观的作图法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开发其智力。这样的方式巩固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本中还有一些细节应当尽量与时间结合,除了就地参观自然环境外,还可以给学生出示图片视频等,因为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现象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相对比较抽象的。比如,讲解地震之前,可以先播放纪录片,然后提出问题,地震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国是否是一个多震国家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再加上教师精辟的讲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选择不同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合理选择,选择时不应当单纯追求幻灯片等内容的趣味性,而应该摆好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按照科学性是基础,基础性是灵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则选择,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选好教学方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认识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判断推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传授知识内容,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善于动脑筋,多使用形象性语言和直观教具,多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曹书通,曹书铭.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中学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