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移动电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电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电视论文

第1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第2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第3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1.1移动电视的技术特点

DTMB设计与绝对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可以融合多业务广播,在解决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传输问题的同时,将给高速信息用户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现有数字电视无线广播基础上扩展互连网业务、组播、推送、点播、导呼等增值业务。开发更加经济、便携的移动接收业务,包括手机接收数字电视等,进一步开发移动电视业务的应用模式;同时,这种帧结构更容易实现同时同频发送同一信号的单一频率网络,解决由单个发射机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同时DTMB可以把几个OFDM帧的PN序列联合处理,使抵抗多径干扰的延时长度不受保护间隔长度的限制,可确保在更大范围的城域、省域内支持移动接收的单频网,节约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无线频率资源。

1.2移动电视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收视环境与收视习惯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等流动的大众交通工具,内部环境嘈杂外部环境多变,严重的影响移动电视的收视效果;广播的传输具有转瞬即逝、线性传播、不能选择与交互等技术特点,不适应在乘车状态下无意识获取信息的乘客的心态,如何提升乘客的关注度?特别是如何用移动电视(大屏)引导迷恋手机、iPad、手持无线终端(小屏)的80、90后年轻人,实现大屏与小屏的互动,是提升移动电视影响力亟待解决的课题。(2)赢利模式单一目前移动电视虽然被称之为新媒体,但目前其赢利模式基本还是在走依靠广告投放的老路,在广告精准投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分析移动电视广告到达率、测算广告投放效果,越来越成为影响移动电视广告投放的不利因素,必须创新赢利模式。(3)运行维护困难由于移动电视依附于移动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大众交通载体,移动电视运营主体与公交、地铁、出租车经营者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利益寄生的关系,因此移动电视终端设备的管理难度大,而当前对其工作状态的监控基本上依靠人工反馈的方式,由移动电视组织专人巡查的方式效率低,由司乘人员主动报告的准确度差,所以很难全面、精准的掌握设备的状态信息,并及时对故障设备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4)覆盖难度大覆盖问题直接影响移动电视的接收效果,虽然移动电视采用的地面数字传输技术,针对无线传输的信道采取了比较完备的措施,但由于覆盖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数字电视接收的“峭壁效应”,要实现商用级的无缝覆盖仍然是目前业界普遍的难题,特别像出租车这样接收天线位置低、无固定运行线路的车载移动电视要保证收视效果,必须有其它辅助的解决办法。

2车联网技术

车联网是车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是物联网的一种特定应用,目前业界无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指将汽车作为信息网络中的节点,通过集成多种通信技术将车辆内部各部件、车辆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融合车内网、车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网络,提取所有车辆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车联网通过实时监控,及早发现车辆安全隐患,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通过对路况的动态分析,合理规划行车路线,改善车辆行驶经济性。车联网一般由车辆信息标识与采集、地理信息系统、车辆信息通信网络、云计算服务及各种应用软件组成。下面介绍车联网的主要技术。

2.1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通过无接触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高速运动车辆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RFID技术可识别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信息的基础技术。

2.2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地理位置信息系统(GIS)用于实时提供车辆的位置信息,以便对车辆进行定位或导航。目前常用的为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3车辆信息通信技术车辆信息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的核心,是将单台车辆接入系统网络的关健,主要由3个方面的技术系统构成。(1)远程信息服务技术以远程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远程信息服务(Telematics)技术,实现车辆的大范围,远距离接入,如卫星通信、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技术(3G/4G)等,特别是基于LTE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通过采用带宽自适应切换、智能天线(MIMO)、新一代编码调制技术,提供2Mbps到100Mbps的数据传输,为加速车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关健技术支持。(2)无线通信技术以短程无线通信为基础,主要解决小范围或车厢内的车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实现车车通信、车路通信、人车通信技术,如Wi-Fi、WLAN、WiMax、Bluetooth、专用短程通信等。(3)车内网络技术以车内总线为基础,实现通信系统的互连互通,习惯上也称之为车内网络技术,如汽车内部控制器局域网络、局域互联网络等总线。(4)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服务是车联网最终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快速处理海量的V2V、V2I的信息,面向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应用,为出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为车辆驾驶员提供智能化的安全服务和控制,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节能环保的交通服务和道路规划。目前由于车辆生产、运营、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权责难于协调;车联网涉及的技术环节比较多,技术标准缺失,硬件设施的功能、参数、接口及软件协议都不可能统一;加上主体不明确,赢利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难发挥,完整意义上的车联网,目前还未应用。但基于车联网的局部应用已经开始,如应用于保险方面的“安吉星”系统、应用于智慧城市的“G-BOS”系统、还有应用于车辆维护与油料管理的系统等。可以预见,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将会得到迅猛发展。

3新一代移动电视解决的思路

要破解目前移动电视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依靠现有的移动电视技术,创新应用支持;其次要寻求新技术的融入,拓展业务领域,为此,基于车联网技术应用探索电视的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弥补移动电视广播方式传播的不足由于广播“转瞬即逝”很难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与查询,“线性传播、不能选择与交互”也不利于提升乘客的兴趣,基于DTMB宽带无线数据推送方式,是改善广播传输特点的最佳选择。推送技术(PushTechnology)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技术,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把经过筛选的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直接推送给用户而无须用户自己来选择,节省选择时间,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目前在媒体传播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Protocol,UDP)加IP多播技术,将节目TS流、数据等主动传播给网络用户。由于DTMB传输带宽大、覆盖经济、支持多业务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媒体推送的方式,将播出节目,特别是可以进行互动的内容向公交、地铁、出租车内的移动电视终端推送并存储;利用车联网人车交互网络技术车载Wi-Fi在车内进行覆盖,通过移动电视大屏幕引导,让手机、iPad等有Wi-Fi接入功能个人移动终端访问移动电视终端推送、存储的内容,既可以克服广播传播方式的缺陷,又能利用节目引导、线下活动、抽奖等形式,实现大屏与小屏互动,增加乘客对移动电视关注度和粘度。利用实时播出加推送节目自动备播的方式,还有利于解决因为节目因为覆盖问题而引起的移动电视,特别是出租车移动电视黑屏和节目不流畅的问题,改善屏幕效果。(2)创新赢利模式由于基于LTE技术的4G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普及,可以利用车联网Telematics/4G模式,实现移动电视与互联网对接,通过移动电视行业与虚拟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引入互联网营销的商业模式,利用DTMB推送竞价排位广告信息、互联网游戏、公共服务等大数据到车载移动电视终端,加快访问速度,节省4G流量费用。实现移动电视本地广告收益存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从节目二次销售、交互活动、合作分成中获得利益,达到创新赢利模式的目的。(3)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目前,移动电视与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平台经营单位的合作采用参股合作或者利益寄生(资源占用费或管理费)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移动电视每年必须支付可观的费用给平台经营单位,而后者对移动电视终端管理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平台经营单位又必须支付智能公交服务的提供商相当的费用。将移动电视车载终端工作状况与车联网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nBoardDiagnostics,OBD)进行整合,可以实现移动电视终端设备工作状态的自动诊断,再利用车联网定位、Telematics/4G技术将OBD信息回传至平台服务器,即可实现对移动电视终端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对故障设备选择最佳的维修方案,保证设备运行的完好率,同时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运维成本。同时利用车联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调度与动态监管,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来粘合与公交经营单位的合作,实现移动电视良性发展。

4融合车联网技术的移动电视终端系统

根据上述思路,融合车联网技术的移动电视终端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系统以基于超级网关控制为核心,将DTMB下行的实时直播和推送数据的使用、状态数据采集、车厢内Wi-Fi短距离接入、3G/4G双向通信等几大功能模块,利用IE浏览,APP插件、后台数据处理等软件方式,实现了车联网技术与移动电视技术的融合,为移动电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进展与展望

第4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英特网;无线接入技术;3G

引言

英特网(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英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十年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IP(MobileIP)、蓝牙技术(Bluetooth)、无线局域网(WLA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等。

一、移动电子商务

1.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业界还没有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形成权威的、一致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各有不同出发点和含义。从技术的角度看,移动电子商务可看做电子商务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移动电子商务是对有线电子商务的整合与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态。一般而言,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应包含“商务活动”、“英特网”和“无线网络技术”三部分。文献[1]将移动电子商务定义为:“消费者在支持英特网的无线通信网络平台上,借助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或消费行为的社会经济活动。”可见,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通过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和英特网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可真正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和传统基于英特网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交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移动终端拥有者的身份相对固定,可方便的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移动交易服务;(3)通过移动定位技术,可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交易服务。

2.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因素

移动电子商务同传统电子商务的主要区别就是无线网络的应用,而正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看,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无线应用协议的推出。如何将英特网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当中,是实现移动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使移动英特网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使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设备接入英特网成为了可能。

(2)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无线接入技术如GSM、TDMA和CDMA数据传输速率很低,不适于英特网接入。而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接入技术,大大提高了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目前,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无线接入方式传输速率方面的缺陷,而且还可以支持宽带多媒体数据传输,这将缩小有线和无线接入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移动终端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终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结合手持硬件、无线宽带网络与移动应用软件的总称。目前市面上各种个人数码助理(PDA)、智能手机(SmartPhone)已经随处可见,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移动终端用户也不断攀升。这不仅给消费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提供可能,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互联网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更是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组成

移动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由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中间件和移动网络设施组成。(1)移动商务应用主要是指移动电子商务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活动;(2)移动终端设备就是指各种通过无线网络接入英特网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个人数码助理和笔记本等;(3)移动中间件是指连接电子商务与异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软件实现层,如ExpressQ和WAP等,它们屏蔽了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4)移动网络设施是指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无线网络和设备,包括GSM、GPRS、CDMA和3G等。中国-二、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实现技术

1.无线应用协议(WAP)

无线应用协议WAP是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缩写,它是由Motorola、Nokia、Ericsson和Phone.corn公司最早倡导和开发的,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英特网的需要。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很容易的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英特网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中国

2.移动IP(MobileIP)

移动IP(MobileIP)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在1996年制定的一项开放标准。它的设计目标是能够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须中断正在进行的英特网通信。移动IP现在有两个版本,分别为MobileIPv4(RFC3344)和MobileIPv6(RFC3775)。目前广泛使用的仍然是MobileIPv4。目前移动IP主要使用三种隧道技术,即IP的IP封装、IP的最小封装和通用路由封装来解决移动节点的移动性问题。

3.蓝牙(BlueTooth)

蓝牙(BlueTooth)是由Ericsson、IBM、Intel、Nokia和Toshiba等公司于1998年5月联合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联接标准。该标准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可方便地进行通信。“蓝牙”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脑、打印机及其他计算机设备在短距离内无须线缆即可进行通信。“蓝牙”支持64kb/s实时话音传输和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10m~100m,其组网原则采用主从网络。

4.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的缩写,它是一种借助无线技术取代以往有线布线方式构成局域网的新手段,可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它支持较高的传输速率。它通常利用射频无线电或红外线,借助直接序列扩频(DSSS)或跳频扩频(FHSS)、GMSK、OFDM和UWBT等技术实现固定、半移动及移动的网络终端对英特网网络进行较远距离的高速连接访问。1997年6月,IEEE推出了802.11标准,开创了WLAN先河;目前,WLAN主要有IEEE802.11x与HiperLAN/x两种系列标准。

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GPRS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中文含义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在GSM系统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移动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它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GPRS是2.5代移动通信系统。GPRS具有“数据传输率高”、“永远在线”和“仅按数据流量计费”的特点,目前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5.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3G英文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它是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所组成,支持高速移动环境,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先进移动通信网。国际电联(ITU)原本是要把世界上的所有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在公元2000年左右统一为全球统一的技术格式。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最终形成了三个技术标准即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TD-SCDMA是由中国大唐移动通信第一次提出并在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完成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相对于其他两个标准TD-SCDM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建网成本低和高效支持数据业务等优势。

总结

移动通信和英特网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移动电子商务。在技术更新与社会需求的交替推动下,移动电子商务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必将对全球经济和技术进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柯新生.电子商务运作与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相对于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即移动性、即时性、私人性、方便性。移动性又称为无所不在性,此特征是相对服务对象而言的,移动商务的移动性不仅仅表现为终端的移动性,还包括服务的对象和提供的服务都是移动的;即时性是指移动用户能够即时的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服务;私人性,通常是对服务终端而言的,移动商务的服务终端主要是手机等工具,具有极强的私人性,这为移动商务的发展带来独特的优势,使移动商务发展与私人身份认证相结合的业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方便性,通常是相对服务方式而言,移动商务要求服务形式简单,响应迅速。移动商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异常广阔。

移动商务还具有个性化和定位功能以及网络效应等特征。由于移动通讯设备的拥有者对于应用和服务各有所需,因此移动商务的应用能够达到个性化,即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给特定的使用者。移动商务提供的移动服务具有的网络效应,又称为正向的外部性。在移动商务环境中,网络运营商往往需要对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等重要资产实行垄断,与开放的Internet环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移动行业也存在很强的国别性,不同的法律、文化、社会、政治和技术对移动服务和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在移动终端用户的教育背景也是移动商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移动商务价值链

移动商务价值链在技术、法律和环境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变革,价值链逐渐被拆分和重构,并逐渐演化为价值网。很多研究对移动商务的价值链的参与者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同时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式。综合起来,可以将参与者分为用户、内容和服务相关、技术相关以及其他等。用户又包括个人用户、商业用户等;内容和服务相关的参与者通常指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内容综合商、应用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和无线门户等;技术相关的参与者指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和中间件/平台提供商等,还包括其他的参与者如法律机构和政府机构等。StuartJ.Barnes提出移动商务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和过程包括内容、基础设施与服务两类。内容增值包括提供原始内容的内容创作、处理成数字产品的内容包装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内容产品的市场等活动。基础设施与服务方面主要包括移动网络传输技术、移动界面和应用等活动。Ian和Janusz等则把移动游戏的增值活动分为设备开发、游戏开发和游戏平台提供、无线网络提供、内容和应用集成、促销和定价等,可以看成是内容增值活动的进一步细化。

4移动商务模式

4.1移动商务模式形成

移动商务模式是由移动商务价值链中的某几个部分相互合作而逐步形成的盈利模式。在移动商务模式形成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如技术的标准、终端处理能力和带宽不足、消费者对于无形产品的消费态度、使用移动终端的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其他的参与者和竞争者等。Laaksonen讨论了从应用想法形成到最后移动商务模式产生的过程,并且用一个移动游戏商务模式产生和创新过程的实证分析来详细分析不同阶段的情况,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建议。其他一些学者则讨论了更加宽泛的模型,包括从概念定义到商业计划在内的商务模式构建和采用的全过程。这些分析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形成的过程对进一步研究移动商务模式的采用和创新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移动商务模式随着技术的升级而不断扩充、完善和成熟,经历了从简单、种类少到复杂、种类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没有内容提供商的参与到内容提供商在整个商务模式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现在大多数移动商务模式中,内容提供商是移动商务内容和服务的来源,也是移动商务实现商业价值的根本。同时,移动运营商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整个价值链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变成了简单的通信服务提供者,逐步失去了其在移动商务中的主导地位。最后只能通过向内容提供商出租网络资源生存,通过在内容提供商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收取佣金获得利润。

4.2移动商务模式分类

目前,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出现了多种分类方式。传统上通常根据用户类型和市场细分的分类方式可以将移动商务模式分为B2B、B2C和C2C等,但此分类难以具体分析移动商务模式的运行过程。根据服务的特征,Ballon等在对荷兰电信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4种移动商务模式,即语音通讯、SMS服务、移动运营商整合的WAP服务和移动办公服务。还有研究把移动商务模式分为移动通讯、基于定位的服务、无线网络和移动员工支持。此外,还有根据交易参与者进行交易方式的移动商务模式分类。

4.3移动商务模式分析

通过对移动商务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移动商务中参与的主要角色有:移动用户、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移动门户网站和移动网络运营商等。本文主要从移动商务中参与的角色的角度来分析移动商务模式。以下是对几种移动商务模式的分析。

(1)内容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直接地或通过移动门户网站间接地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网络公司通过新闻消息等方式,以年、月等单位定期向接受信息和服务的客户收费,收费的金额可能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该信息产品的被访问情况而确定。而战略联盟即移动门户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最终消费者。通常消费者按浏览的内容或访问的页数收费。内容提供商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内容提供商把与移动用户的任务交给其战略联盟完成,而将主要精力专注于专业能力上。同时,还避免了在市场开拓、交易平台维护和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但内容提供商也有其缺陷,即过于依赖内容战略联盟来扩散内容。

(2)移动门户。移动门户通过无线网络使移动用户从不同的移动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无线网站来获取服务,同时为移动客户提供服务和信息。移动门户是用户接受无线网络的入口。移动门户的关键成功因素是通过建立灵活的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标准、协议和终端,方便用户交易。通过在各个接触点收集和分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用户信息,移动门户还可以提供个性化、区域化服务。此外,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移动门户可以吸引移动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加盟。移动门户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收入、交易收入和接入收入等,还可以通过吸引内容提供商做广告来收取费用。

(3)移动运营商。移动运营商提供一个范围广、使用方便的业务平台,为移动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接入,并在安全、计费、支付等方面提供支持。移动用户、服务提供商和银行在此平台上交换信息。典型应用如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其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有600多家,提供了超过7万种业务。移动运营商的关键成功因素是通过控制移动网络平台,占有主动权,并自主选择内容提供商。作为移动价值链的枢纽,移动运营商确保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安全。通过与内容提供商合作,也可以吸引移动用户,扩大客户群。在此模式中内容计费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基于时长或数据流量的计费方法已不足以解决移动网络的计费需求。

(4)WAP网关提供商。WAP技术是一组通信协议,把Internet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移动通信设备接入Internet以及其他待开发的新型电信增值业务而设计的一套规范。它通过WAP网关对Web服务器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Web服务器能够浏览Web服务器上的内容。WAP网关提供商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将处理功能集中在WAP网关中,大大减少了手机操作负载。服务提供商还通过与WAP网关提供商合作致力于改进服务,而无需关心相关的技术细节以及安全等问题。

(5)移动直接面向客户。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WAP网关直接与移动用户进行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括私人邮件阅读、世界新闻、金融、旅游信息,用户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定制信息。目前移动直接面向客户的模式还不是很完善,由于移动设备屏幕、键盘小并功能复杂,不仅需要新技术实现信息的可视化,还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键盘实现操作命令。

(6)移动虚拟社区。移动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传统网络虚拟社区功能,如交友、聊天和同学录等。2004年初,Motorola和友联网联合推出中国首款手机支持的无限虚拟娱乐社区——MOTO都市。MOTO都市将网络社区中的精彩内容移植到手机中,包括MOTO会所、工作中心、MOTO购物、MOTO校友录等多种功能。

5结论和展望

目前,移动商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商务模式和平台技术还在摸索中前进。随着3G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成熟,移动商务企业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移动商务市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对移动商务及其模式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移动商务模式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移动价值链的组成分析基础上的,主要从参与者的角度对移动用户、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移动门户网站和移动网络运营商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对移动商务模式分析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性问题,如何保护移动用户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如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移动价值链枢纽的移动运营商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同时,移动运营商对网络计费问题也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当然,要解决移动商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应用上还必将付出复杂的、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SiauK,Ee-Peng,Lim-ZShen.MobileCommence:Promise,challenges,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DatabaseManagement,2001(12)

3BarnesSJ.TheMobileCommerceValueChain:AnalysisandFutureDevelop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2(22)

4IanM,JanuszM,JulioCetal.BusinessModelsforMobileContent:thecaseofM-games[J].ElectronicMarkets,2002(2)

第6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120型制动机的检修及试验

 

120型制动机(以下简称“120阀”)是我国90年代研制和推广的新型货车制动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属于二压力机构的直接作用式,与旧型制动机相比具有制动波速高;压力保持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重载及长编组列车。由于采用橡胶膜板代替了金属涨圈结构,其作用灵敏度和密封性能有较大提高,因此检修周期延长到了18个月。

厂矿企业无专门的机能试验设备,120阀的检修及试验外委加修。通过分析发现,120阀的工作原理与GK阀相同,可以利用701型试验台进行机能试验,经测试其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2.检修

2.1分解

(1)卸下主阀上盖,抽出活塞组成,取下滑阀销,分离膜板滑阀及节制阀。

(2)卸下主阀前盖,拿出局减阀和加速缓解阀,并分解活塞和阀杆。

(3)卸下主阀下盖,取出紧急活塞和放风阀,并分解膜板。

2.2零件的检查

120阀全部分解后,应全面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各橡胶膜板、O型圈、夹心阀的橡胶状态,是否有气孔、划伤、膨胀、老化变质及破损。

(2)检查各弹簧的锈蚀、变形情况机电一体化论文,其外径及自由高度符合标准。

(3)检查各阀口、导向杆、导向套的导面有无划伤磨损,套是否松动。

(4)检查滑阀、滑阀座、节制阀等金属滑动面是否有划伤,接触面是否良好,各孔、槽的通路是否干净通畅。

(5)检查各阀盖、阀体是否有裂纹、砂眼;安装面是否有碰伤;各缩孔是否通畅。

2.3清洗检修

分解的零件,必须将外表的尘泥、油垢清洗干净,阀腔内用高压空气吹扫干净。各橡胶件有划伤、裂纹、变形、老化变质者应更换;各弹簧有折损、锈蚀变形者更换;各夹心阀有开胶、变质时就更换;滑阀、节制阀等各滑动面有划伤及接触不严时,应研磨;各缩孔应用钢针疏通。

2.4组装

组装时,滑阀、节制阀的滑动面应涂以适量的甲基硅油,不准用其它油代替。各活动O型圈在组装时,应涂以适量的硅脂。各橡胶件不得接触煤油、汽油、机油等油类及其它酸碱液体;主活塞及滑阀、节制阀装入阀体内拉动时,动作须灵活,阻力适当;各阀盖应均匀拧紧,防止偏压。

3.机能试验

如图1所示,将120阀在701试验台上卡紧,列车管压力调整至500KPa杂志网。

风源H阀

总风缸

列车管

卡盘

付风缸

120阀

制动缸

图1

3.1充气试验

将H阀置1位充气,并测定副风缸的压力由零升至220KPa应小于60S。

3.2漏泄试验

将H阀由1位至5位往复3次,并停在1位,用肥皂水涂抹阀的各结合部,不得有气泡产生。

3.3制动、缓解灵敏度及保压试验

将H阀置5位减压40KPa,然后放3位保压。观察在减压20Kpa前应发生局减作用,排气时间不得超过10S;减压40 KPa前应发生制动作用,关闭3号风门,制动缸在10S内上升不得超过15 KPa;保压60S,不得发生自然缓解,再将H阀置2位充气,到排气口开始排气时,时间应小于15S。

3.4局减阀试验

H阀手把置5位减压,待制动缸压力开始上升时,手把置3位保压,然后开放6号风门,注意观察局减阀的开放压力应为20KPa,关闭压力为50~70KPa。

3.5稳定试验

将H阀置3位,再开放十号风门,列车管的压力在减压40KPa前不得发生制动作用。

3.6紧急二段阀试验

将H阀置3位保压,开放11号风门,观察制动缸压力应迅速跳至100KPa,然后再平稳上升至最高压力,并测定制动缸升压总时间为10~15S。

3.7加速缓解阀试验

H阀6位减压100KPa后置3位保压,待压力稳定后,手把移至2位,等制动缸开始排气时,列车管压力应发生跃升。

3.8半自动缓解阀试验

列车管减压40KPa后保压机电一体化论文,拉动缓解手柄,应发生排气作用,然后列车管再减压,120阀应能再制动,最后将列车管压力排尽,拉动缓解手柄1S后松开,观察制动缸压力应全部排尽。

3.9制动安定试验

H阀6位减压,在减压140KPa前不得发生紧急制动作用。

3.10紧急灵敏度试验

H阀手把8位减压,列车管在减压100KPa前应有尽有生紧急排气作用,并测定紧急室压力降至20KPa的时间应大于10S。

4.试验效果

列车在制动过程中,为减小前后冲动及能在规定距离内停车,对制动灵敏度要求相当高,120阀必须满足其要求。经701试验台试验的120阀,阀号2037,装在C64 98137货车上,再经单车试验,其技术性能和各项指标符合TB1492标准。图2是120阀分别在701和705(国铁)试验台上制动缸紧急增压过程

Kpa

400

705

300701

200

100

51015 s

曲线图,两者走势完全相同,此性能是列车紧急制动时减小冲动和防止滑行的保证。附表所列是新购与检修阀在701试验台上主要技术性能对比,其试验性更接近120阀的运用性能。

 

序号

制动感度

缓解感度

紧急灵敏度

制动缸升压

备注

1

15 Kpa

11s

80 Kpa

13s

新阀

2

20 Kpa

10.5s

80 Kpa

12.5s

检修阀

3

20 Kpa

12s

84 Kpa

12s

检修阀

4

18 Kpa

11s

82 Kpa

第7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拓展了电视的受众群。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公交移动电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公交移动电视进一步拓展了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促进了新兴媒体产业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并拉动传媒经营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传播优势,值得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①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的诞生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应用正是由于一种“新的尺度”的产生,从而实现了人们在移动中看电视的愿望,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公交移动电视它变固定接收方式为移动接收方式,是一个重大变革。“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这是公交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公交移动电视最早出现在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率先在1500辆公交车上使用移动电视,随后迅速普及到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作为内地第一个移动电视频道,目前已经在上海市区150余条公交线路、近40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移动电视机,其中90%的线路贯穿中心城区,日受众达700万人次。自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以来,北京、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也相继开始在公交车上开播移动电视。短短几年时间内,移动电视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群 

 

与传统媒体不同,公交移动电视的目标受众就是“在城市公交车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 

首先,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量庞大。据统计,杭州公交每天平均接载乘客300多万人次,按现在安装的移动电视机推算,每天约有220多万人次收看移动电视,已形成家居之外不可小视的庞大收视群落。 

其次,受众组成成分复杂,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力军。从杭州公交车的乘客来看,杭州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为杭州市当地的主流消费人群,多为上班、上学、旅游和购物人群,其中学生、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以及党政机关普通职员占到了74%。从月收入情况分析,公交人群3000元到5999元中等收入家庭占到27.4%,6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占17.3%,总体平均家庭月收入为4731元。从学历方面分析,高等学历人群占公交人群的45.6%。而最有价值的是,公交人群是日常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其中37%的被访者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67%的被访者是日常消费品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也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广告投放目标。(以上数据源自ctr市场研究机构和央视索福瑞) 

第三,受众被动地接收电视节目。在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这一传播理念的转变,可以看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几个大环节之一,其地位已经日益凸显。过去由于电视频道匮乏,受众基本上处于“你播我看”的被动接收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频道的增多,受众可以拿着遥控器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频道和电视节目。然而,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受众又一次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只要置身车内,就一定能接收到播出的声音和图像信息,除非“闭眼不看,堵耳不听”。 

 

三、公交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公交移动电视播出的节目,主要包括新闻、休闲、资讯三大类。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 

(1)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应该在电视新闻基础上提炼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风趣幽默的软新闻为主。同时,受众对市政服务类信息需求量大,作为地域性强的媒体,移动电视可制作向市民提供市政服务方面的内容,如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等实用、短小的新闻节目。在资讯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应将受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作为考虑因素,从受众的兴趣出发制作节目。据日本博报堂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依次是趣味资讯、运动资讯和时尚资讯。而在对移动频道节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其频道的节目内容相对单调,在广泛的受众需求和兴趣方面仍有开阔的拓展余地。 

(2)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适应传播环境。幽默短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短小简洁、易理解、无需画外音解释的内容构成,十分符合在传播环境复杂、受众多元化和媒体接触时间短的移动电视上播放。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诙谐的表演给观众带去了欢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树立了亲和的媒体形象。 

(3)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是一种商业性媒体,广告是移动电视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卫视与联合利华推出的植入式广告的手法可以被公交移动电视所借鉴,在娱乐中向受众潜移默化的灌输品牌信息,最终实现了受众和广告主的双赢。同时,作为与受众一路相随的媒体,应该适时将“机器—人”的传播方式柔化为“人—人”的传播方式,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量。②比如在气温变化、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临时插播短小温暖的字幕“小贴士”,体现对受众的关怀。同时,作为地域性媒体的移动电视频道应增加播放相关的城市宣传片,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出贡献。

四、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直接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移动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对其传播效果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1)从传播对象看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③。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然后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结果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改变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期待。因此公交乘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影响到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的印象及其今后的传播效果。

受众在乘车时由于无聊自然会对信息、娱乐等信息产生一种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心理让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能够有效地吸引乘客的注意,当节目正好符合受众的预期心理需求时,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需求心理。对于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免费送上门的服务,尽管有许多乘客在看、在听,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去看报或休息。由于电视的传播方式是音画共存的,乘客可以选择不看,却不得不听。电视上的这种声音并不同于车辆等的噪声,电视的声音是含有大量信息的,它持续不断地调动着人们的思维,许多乘客的大脑也会因此被动地响应而疲劳不堪,这无疑是一种折磨。这种“被动性地消费”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呈现“非人性化”的使用效果。这里的“被动”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互动的弱点,这影响了其信息的传播效果。

(2)从传播环境看

公交移动电视处在一个封闭的收视收听环境中,能够最大化地将电视节目传达到受众群中,实现传播到达的第一步。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公交移动电视又是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传播环境中,其收视时间和空间都很局促:一是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停留时间短暂、随机性大;二是公交车里拥挤狭小,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给遮住,尤其是遇到高峰时段,一些乘客站在移动电视前面,使得后面或坐在远处的乘客看不到电视画面,也无法听清电视声音;三是公交车的传播环境比较嘈杂,各种声音交汇,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受众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具有家居环境下收看电视的休闲与安逸,往往有烦躁厌倦、紧张戒备等负面情绪。

(3)从传播技术看

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播放出稳定、清晰的电视画面,而且通过数字电视的无线传输方式已经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时代因传输问题产生的屏幕雪花、重影等现象,这些都使公交移动电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五、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所受的影响

首先,在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环境里,移动电视的“有效到达率”不容乐观。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而且在拥挤的车厢里,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遮住,使得后面或坐在那里的乘客看不到电视,也无法听清楚,而节目内容听不清楚,是影响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大症结所在。

其次,也许有些乘客在上下班的路上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及时获得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也有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动电视的声音干扰,希望在车上得到安静的空间,因此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移动电视符合现代文明规范吗?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由于不同的受众具有这样一些复杂的收视心理,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传播的技术方面来看,尽管从理论上说移动电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左右的运动状态下接收并做到图像稳定、画面清晰,但实际上目前在经过高层建筑物的时候,接收信号会受到影响,经常会出现信号屏蔽的情况,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今后移动电视进一步扩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第8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移动传媒终端的特点及其问题

相对于传统媒体,移动传媒有空间的无限性、主体的二元性、客体的广泛性、经济性和时效性等优势。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传播实时化,从单一到交融。这里笔者想强调移动传媒终端的另一个特点,即收视的强制性。与传统的电视不同,移动传媒终端没有给受众自由选择的空间。比如对早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来说,只要乘坐了某路公交车,就意味着他必然会看到预设的节目。而受众一直处于“你播我看”的被动地位,这限制了观众随时更换频道或关闭声音的权利,有利于预设节目的传播效果。但是,这个特点一旦被误用,也会导致很严重的问题。

根据易观国际的中国移动电视市场研究专题报告,200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电视广告收入达到7.88亿元,同比增长56%。主要移动电视运营商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广告主数量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大广告主的数量及投放力度均有较大提高。??这说明移动传媒终端的广告效益十分明显,但也从侧面说明,移动传媒终端广告时间过长。正如CCTV移动传媒联合CTR市场研究的《中国16城市移动电视收视研究报告》中描述的那样:“2008年中国移动电视行业的广告收入将近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倍多。”②传播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状态,但是如此频繁的广告播放频率,必然使移动传媒成为一个“广告播放器”,公司获得了广告收益,而公众收获了什么?

另外,节目过于陈旧也是移动传媒终端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移动传媒终端把电视上播放过的节目直接拿过来播放,敷衍了事,这违背了传媒的时效性原则。长此以往,移动传媒终端播放的内容不再是受众上下班路上的开心果,而是一个负担,更别说它应该承担的科技传播功能了。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推导出第三个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正是因为专业人员的不足,才导致节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而为了有节目可播,广告必然成为替代品。这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获得了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节目出现断档的不足。

如何利用移动传媒终端

进行科技传播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实施,其第十六条规定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是转播科普栏目,从此电视的科普功能被法制化。??这说明电视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移动传媒终端开展科普节目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那么移动传媒终端如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科技传播制度化是先决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大众传媒承担科学普及任务的条文明确写入国家法律,而《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则把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更在《关于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大众传媒科普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直接指导大众传媒科普的发展。2003年,等七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转发〈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于新兴媒体的科学传播内容、形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对相关单位进行了分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们应该抓紧制定针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相关规定,以便于提高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其次,把握科技焦点是收视的保障。张荣科、崔薇撰文指出,“2008年科普日这天,全国各地几乎不约而同都开展了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婴幼儿奶粉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5・12’汶川地震之后,民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时间,相关内容成为电视、网络、移动手机报等各媒体传播的主要信息……这些事件彻底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力。‘三聚氰胺’深深刺激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继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科普浪潮,从其入围‘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从公共安全事件,到由此引发的全民科普,这一过程和结果,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能量巨大……”??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握科技焦点是提高收视的保障,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移动传媒终端的受众群体广泛,传播范围也会更大。

第三,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是保障。移动传媒终端成为“广告播放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制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科普类节目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而重视程度不足必然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普类节目质量和播放时段的题中之义。另外创作队伍的人才匮乏也是导致移动传媒终端无节目可播的一个原因。

最后,社会效果是终极目的。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移动传媒作为新兴媒体之一,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移动传媒终端还是应该把社会效果作为其科普节目的终极目标。

由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又名《2010传媒蓝皮书》)认为,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为传媒产业双驾马车。而《中国16城市移动电视收视研究报告》也指出,“80%以上的公交受众比较接受或非常接受CCTV移动传媒,近70%的受众认为在CCTV移动传媒投放广告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此外,除去在一线城市惯有的数据优势之外,CCTV移动传媒也在多个重要城市的收视到达率处于领先地位,南昌、天津、长沙、杭州、青岛等城市的总体收视率和到达率均在75%以上;收视份额亦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长沙超出70%,天津、杭州、南昌均超出60%。”③因此我们坚信移动传媒终端等新媒体在未来的科技传播之中必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江西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中国移动电视广告上半年收入7.88亿 同比增56%》,中国财经网,2009/09/03。

②③《CCTV移动传媒》,人民网,2008/12/04。

③颜燕,陈玲:《我国电视科普的现状及特点》,《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第535页。

④《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宣发[2003]27号)

第9篇:移动电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 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 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 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