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

白雪公主复仇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雪公主复仇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

[关键词]民俗性 动画产业 中国动画

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古老传统文化,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产生,经由历史积淀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动画是当今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最活跃的文化形式之一,风靡于世界各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无法免疫于动画的魔力。

纵观世界各国动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好的动画片,通常都是一定的民俗性和时代感结合的产物,而且往往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真切感受,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和思考。

首先,民俗是动画题材取之不竭的源泉。无论是原始的神话传说,还是民间故事。都是动画乐于表现的题材。民俗化题材在世界各国动画中均有体现,中国的《宝莲灯》来自于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沉香救母”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来自于我国新疆地区的民间故事:日本的《猫的报恩》、《桃太郎的故事》都来自于日本的民间传说故事:美国的《花木兰》来自于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埃及王子》则是以《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来的。

其次,动画中的民间资源体现了集体审美取向。任何民族的文艺,都是该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等精神形态的具体体现。根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前代文人创造的文艺作品,都是远古神话原型――民俗文艺的古老样式之一,只是一种模拟和置换的变化。“优秀作品脱离传统是不敢想象的,而这种传统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构建的原型,上挂下连,不断在文艺创作中延伸。”文艺审美决不是艺术创作者的个人行为。艺术创作者与群众生活在共同的风俗习惯的环境中,接受的民俗模式也是相同的,从而导致了审美意识和趣味的一致性,动画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使用民间资源,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比如,中国人喜好红色,红色代表喜庆:而日本人喜好白、青,在他们的思想中黑、赤是恶的象征,这在动画片中均有体现。例如,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以红色为主基调,而日本动画《机器猫》则以蓝色为主基调。又如,中国人感情内敛而含蓄:美国人感情外露而奔放。在中国动画《宝莲灯》中亲情、友情、爱情就表现得平实而含蓄,在美国动画《人猿泰山》中的情感元素就表现得比较开放而外露。

再次,民俗资源也是动画表现的内容。各国都有其民间信仰,有些动画并不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但是他们利用了民间信仰中神灵的原型意象。渗透到无意识的层面进行动画创作,无论对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是乐于接受的。例如,宫崎峻的《千与千寻》、《龙猫》、《魔女宅急便》等并没有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而是利用了民间信仰中的一些资源,重新构建了反映现实的故事。又如梦工厂的《怪物是瑞克》,虽然是一部颠覆童话的动画,但是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狼外婆都是民间故事中的意象,经过重新演绎,确实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国的动画发展曾经有过一段值得骄傲的辉煌时期,而在当今,日、美等国动画片充斥我国动画市场,国产动画片似乎愈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当然,中国动画的低迷是众多的症结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对动画民俗性的把握不够精准、娴熟和深入,使得动画本身缺乏人文底蕴和思想深度,导致了动画始终只是小孩子的娱乐节目,无法真正上升为一种老少咸宜、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通过民俗和动画结合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优秀的动画应该如何恰当地把握和充分地展现民俗性特征,让民俗性来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出谋划策。

一、中外动画产业的民俗性比较

文艺的民俗化是衡量作品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作品的民族化程度,而民族化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对民俗形象的分析和描写。民俗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包含着一定的主观人为因素,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某种生活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民,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心态感受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文艺作品处理这些关系,就往往会出现不同,会直接和民族化的根基相联系。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是由风俗习惯为主的民俗来维系的。各国的动画片也是一种文艺形式,具有各国的民族特色,也与各国的民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1、中国:题材的本土化与风格的民族化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值得表现的题材。从直接的方面看,中国动画片的故事内容往往乐于从中国的本土文学中取材。如取材于《西游记》的动画片就有《金猴降妖》、《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则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一段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宝莲灯》取材于民间故事“沉香救母”……这些故事,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观念搭建内容架构,刻画人物性格,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张扬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从间接的方面看,中国动画片的在类型元素、人物塑造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民俗,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美术设计是关系作品风格的主要创作环节。中国在多年的动画片创作中,无论是古典文学题材,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原创作品。都力主追求富有中国气质的色彩、线条表现方式。例如,《哪咤闹海》中,人物设计参考了敦煌、永乐宫的壁画和民间版画,吸取了其中有用的素材,采用装饰风格,简练的线条,配以民间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通过对传统的提炼加工,塑造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哪咤,以红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民俗化的发型服饰、简练线条勾勒出的人物外形,尤其是那双乌黑圆亮的大眼睛。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这就是“中国的动画片”。

2、日本:外显的民俗化与内蕴的民族化

民俗之美的自然展示,是日本动画风格之所以明显的重要标志。漫天飞舞的樱花、女儿节的木偶娃娃、男孩节的鲤鱼旗等画面都传达出浓郁的日本气息。即使是很小的细节,日本的动画片也能将其民俗文化的一面传达出来。比如《灌篮高手》里拉拉队员的头巾,《聪明的一休》里的祈晴娃娃,《平成狸猫合战》里狸猫会战时鼓舞士气用的扇子等等,无不体现着日本的民俗文化。又如,《聪 明的一休》、《平成狸猫合战》中关于日本的寺庙、古代庆祝仪式的表现,以及《千与千寻》中“洗浴文化”等日本民族文化带来神秘的美感,都是日本动画将民俗内容外显化的突出例子,“民俗之美”强化了日本动画的风格。

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民族,因此,日本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借鉴转化的成分很多,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就造成了日本人民族性格上的矛盾。《千与千寻》就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日本文化中的这种矛盾之美,原本胆小懦弱的千寻,为了拯救自己的父母,一起回到现实世界去,可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并最终成长为坚强勇敢而信念执着的女孩,这个简单的故事通过动画的表现将日本的民族性叙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3、美国:民俗的世界化与精神的美国化

对外来文化的改编早就成为美国动画一贯的传统,《白雪公主》改编自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狮子王》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王子复仇记》,《埃及王子》改编自《圣经》中摩西的故事……美国动画在改编他国的童话、神话、传说的故事中,也将他国的民俗带入了本国的动画片中。以《怪物史瑞克》为例,从内容上看。《怪物史瑞克》的故事原型和其中的众多童话形象均来自于欧洲的童话故事:从人物上看,《怪物史瑞克》中也有借鉴中国文化的部分,主人公费欧娜公主的形象就具有东方化的特点,特别是她在遭遇强盗时所使用的那一身功夫,很明显是来自于中国武术。

美国动画片虽然常常改编自他国的文学作品,但是其中蕴含了美国式的文化品格――幽默情结与自由精神。美国动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浓厚的幽默感。无论是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后来的《玩具总动员》,直至今年的《汽车总动员》,无论是取材于经典童话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还是后现代文本《怪物史瑞克》,都能博得观众的轻松一笑。而像《狮子王》、《花木兰》一类相对严肃的动画片,最终结局也是皆大欢喜的轻喜剧。美国的动画片注重娱乐性,美国式的幽默就直接通过动画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来实现。美国式的幽默背后蕴涵着美国式的自由精神,其积极乐观的自由精神在米老鼠、大力水手身上就体现得很充分。

二、模式与规律:提升民俗性在动画产业中的运用

所谓成也民俗、败也民俗,中外获得成功的动画片,或多或少都源于对民俗性正确把握,而那些失败的动画片。往往不能正确地把握本民族的民俗性,或者将本民族的民俗性片面化和狭隘化。日、美动画片的成功在于,其动画蕴涵着深刻的民俗性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格。中国早期动画的艺术魅力与其浓郁的民俗色彩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大众的民俗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代中国动画片,鲜有将民俗性和动画结合得十分完美的作品问世。缺乏创造力的造型,缺乏想象力的情节以及缺乏打动观众的文化内涵,中国动画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以《宝莲灯》为例,“沉香救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选择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制作动画片,将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和民俗特性用动画片来表现。主题蕴含显明而稳妥,较易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物造型却有日本动画中人物唯美造型的影子:而在情节上,又有美国动画“娱乐性”为主的幽默风格,特别是那只小猴子,在形式和故事串联上,让人马上联想到的是《花木兰》中木须龙的翻版。又以《我为歌狂》为例,整部作品,除了人物名字以及在背景中时隐时现的“华南中学”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来表明故事发生在中国外,就与中国没有太大的联系了。动画片的人物造型,他们的衣着、动作、语言以及故事的矛盾冲突与日本的青春偶像动画片如出一辙,观赏时的审美体验犹如在看日本动画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往往会把它和《灌篮高手》联系起来。2006年,我国推出首部数字三维动画《魔比斯环》。其国际化的制作理念确实值得提倡,但是影片中第四空间、古老咒语、魔法水晶等诸多过于“西化”的因素也确实很难让人将其定位于一部“中国制造”的动画片。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失落的中国动画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到的出路之一。但是,这种抑或学习他国的成功之处而舍弃自己的长处,抑或将民俗性任意拼凑,抑或片面地抽取本民族民俗性的一部分来进行动画的改革和创新,其实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一个国家动画片的民俗性总要通过一定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动画片确实是打上了这个国家的烙印,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但是通过外显的方式表达民俗性的时候,要巧妙而充分地将民俗性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不能仅仅追求民俗性表达形式的罗列。宫崎俊的动画片中有很多关于日本民俗文化的写照。如《平成狸猫合站》中的狸猫以迷幻色彩的作法游行,是一次日本民俗的绝佳表演:又如,《千与千寻》中的“油屋”充分展示了日本的洗浴文化:再如《龙猫》里表现了日本乡村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对日本民俗的外显式描述。但是,宫崎峻的动画之所以引起世人的瞩目,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这些民俗经天长地久而扎根的日本的民族性,以及对日本文化内涵的忠实写照。日本文化人类学家将早期日本的文化形态归纳为森林思想(梅原猛提出)或者“照叶树林文化论”(中尾佐助提出)。森林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是赖以生存的家园。日本民族的森林思想在现代都市里缺失了,人们缺少了文化归属感。这种积淀在民族集体无意识里的原初态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动画里却得以展开。“森林”始终是宫崎骏动画中最核心的意象。《风之谷》中的“腐海”是一个不断净化着被产业文明污染了的环境的巨大的净化系统,它的底部是再生了的清新、茂盛的森林:《天空之城》里悬浮在空中的古城掩映在茂密的绿林中。象征着人类业已失去的乐园《幽灵公主》则直接描述人与森林之神的冲突。宫崎骏通过动画去展开他关于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思考,展现日本民族中对森林的永恒依赖和渴望。

其次,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民俗性。民俗性说到底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是自然而然写就的一部文化史。所以在动画片创作时,无论什么动画片都不能往上硬套民俗性。有时候,民俗性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强调,否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要用自然而然的手法来缓慢地释放民族根基中的民俗性。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根基并不深厚。但是他们就很会利用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本国的幽默和传统,为美国文化服务。从而创造了动画片的一个又一个 奇迹。日本也是一个很善于借鉴学习的民族。《七龙珠》中的小孙悟空取自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但小孙悟空已没有了原著那沉重严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而是一个任性、活泼、淘气的当代儿童形象,他除了有一根尾巴和一根金箍棒外与孙悟空并无任何联系《圣斗士星矢》的主要人物都来自于古腊希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海王波赛东、冥王哈迪斯等等,但是它又不局限于古希腊神话。还融入了欧洲中世纪文化:教皇、圣衣、圣斗士……并自己创造了一系列的神,如星矢、紫龙、冰河等。其故事情节与希腊神话完全无关,但是作者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将该片打造成为一部洋溢着现代精神的神话故事。日本有很多这样的动画片,它们或仅采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或仅采用了原著的人物造型。或仅保留了原著人物的名字,但在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审美特征等方面,表征的都是当代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三、缺失与找寻:再创中国动画的民俗性神话

早期“中国学派”鲜明的民俗风格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动画从神话、传说中选取题材,向绘画、工艺、戏曲等民间艺术汲取营养,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至1986年止,有29部动画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动画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动画“已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但是,当今的中国动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市场、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单就从民俗性方面来进行论述。

1、民俗性的转化提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无论做什么。往往更多地强调的是我们的历史感。我们的动画片更加愿意从民族、民间传统的艺术样式中找寻可以表达的形式,更加愿意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中找寻主题。当然,历史感和民族感本身并没有缺陷,但是传统观念和文化风俗已经变迁,民俗也是不断演化的过程,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所以,其实并不是要舍弃我们的历史感,也不是要放弃我们的民俗性。中国的动画片还是可以从古典文化中吸取养分,但关键是我们不应该被这种历史感和民俗性所束缚,而是应该在历史感和民俗性中注入现代精神,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

2、民俗性的灵活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所扎根的传统文化土壤发生了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教育的短缺,使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感到生疏。他们可能觉得娓娓道来的皮影戏往往不如3D电脑动画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带来的强大冲击。所以,在某些富于时代精神的题材方面,我们也许并不应该过分强调一定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俗性和民族性,而应该适当更新观念,以时代感来强调民俗性,而不是将民俗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古老的传统文化。

3、民俗性的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