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师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一、教材分析:
在教学计划中对整个七年级的地理内容做整体分析,了解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及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倘若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效果将会大受影响。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在学习章节内容前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这样可以为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策划章节教学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2、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4、加强直观教学和地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最新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 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新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的地理知识,但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能力基本上时从零开始培养起。同时,初一年学生的所学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科目一下子增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
二、教学目标
加强教材、课标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所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 公共实训基地 管理 机制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技工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公共实训基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1.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是指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有关专业、教学设备放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某个教学或生产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教学是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及安排教学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合一。
2.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侧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在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培养出高技能、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单一,专业设置重复,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与社会发展脱节,较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一体化教育要坚持以全面职业道德素养为基础、以技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从业者。
(3)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工学结合可以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脱节的问题。每个模块不论是基础技能训练,还是应用技术学习,其教学课题的设计取自企业生产过程和通用产品工艺,首先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保证技能训练对企业工作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4)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形式,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个模块由若干课题组成,而每个课题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可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技能来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绩效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前体验到劳动者的角色。
二、建立政校企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教学环境,目前各省市政府带头出资为职业院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这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一是定位高、使用率高。公共实训基地的定位是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公共平台,具有引导性,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公益性、服务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建立各类专业实训室,实训室设备由政府购买或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引进,实训内容按岗位要求,层次分明、互相连接,既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实训基地,也是企业岗位培训的实训基地,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二是技能增长快。企业定期向公共实训基地投入新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实训内容,贴近岗位需求,在最短时间内使受培训者技能能够快速提高,做到校企接对。
三是达到一体化教研的目的。由政府牵头搭台,各行业、院校紧密合作,借助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契机,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是公益服务性高。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受益群体主要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行业工作者和社会人员。无论哪类人员参加学习或培训,公共实训基地都是以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对各类院校、企业和社会开放,多为学生、参训人员着想,帮助解决学习培训中遇到各种难题。
三、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及运行机制
1.建立日常运行管理机制
政校企联合,合理分工,相互合作,有利于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首先,政府作为总监,统筹规划,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基本运行进行常态监控,对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指导及修正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在公共实训基地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部分管理制度,引入项目管理制度或聘请企业职工担任公共实训基地管理者,同时还要注重基地文化的培养。最后,制定岗位及任务,要科学、合理、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流程及效率。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一是,要科学规划教学课程。以各企业行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前提,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将实训内容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创新实践四个阶段,分层而入,使学生全面提高专业技能。二是,一体化教学过程要严格、精细。要模拟企业岗位场地,统筹规划,有序管理,并让学生定期进入企业生产学习,提前接触工作岗位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绩效评估能力。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老师总评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评估,对教学过程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通过有效评价,可分析并判断教学质量,从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修正。
3.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出资,更需要多方筹资,共同维护。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获得企业的支持,由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提供设备和资金,并为技术更新提供支持。同时,社会人员或机构也可向公共实训基地捐赠资金、设备和软件等。基地适当为提供设备、资金的企业或个体提供免费培训的服务,达到丰富资源、共享资源和高效使用的目的。
4.建立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各类专业的技能鉴定是校企合作的一条途径,也是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用人标准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学员在参加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参与技能鉴定,取得培训证书。建立技能鉴定机构,有助于各类培训与企业用人标准更贴近更有效地与行业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发展公共实训基地 推动职业培训创新[J].中国培训,2006(2).
关键词: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善用生活经验
为了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享受学习乐趣,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提出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例如,2012年大家观看伦敦奥运会时,为什么多数比赛项目要在晚上观看?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夏季,人们喜欢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再如,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时候,学生可能疑惑石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说它是地壳中存在最多的矿物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玻璃就是由石英制成的,请学生发散思维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能是主要由石英制成的?通过这个理论联系生活的思维过程学生就更加深刻认识到石英的广泛用途。
二、巧用时事材料
地理教师要善于借助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工具,用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用敏捷的思维能力正确分析焦点问题。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课前“新闻、焦点采访、时事点评”等丰富多样的导课形式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讲到地震、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内容时,我就结合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几次大地震,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发生地震的原因,讨论它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交通对聚落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青藏铁路的建成与通车”新闻事件,引导学生观看有关青藏铁路建造情况的专题片、观察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变化VCR,让学生讨论铁路的建成会对经济、旅游产生哪些影响,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理论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诸如此类时事材料地恰当运用,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接近生活,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三、活用本土化资源
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社会现实的关注,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例如,学习地图三要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本,再跳出教材到生活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识,在绘图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地图需要哪几个要素。这就帮助学生对地图的概念认识得更清楚,并通过亲身的建构过程,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教会学生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四、妙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读图、合理用图甚至DIY绘图的重要本领,教会学生通过高效阅读地图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判断,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和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介绍天气变化与世界气候类型时,我用重新着色、不断闪烁来突出气温与降雨量变化,配以月份时间轴更替。这样既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学生困惑的弊病,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的概念。对于一些像地壳运动、天体运行、气压气候等内容抽象且过程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内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和谐、有序、统一、高效。我在讲《全国政治文化中——北京》一课的热身环节时,通过播放过关首都北京的一段影视片段,配上一曲悦耳的音乐《北京欢迎你》,再加上优美动听的解说词,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既有视觉上美的享受,也有听觉上共鸣的刺激,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五、常用社会实践
人类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最后又指导人类社会更好地生产、生活,这一个科学的认识决定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注重合理开展地理教学的校外实践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平日里,为避免“白色污染”成为人类社会的隐形杀手,大力提倡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为减轻城市上下班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积极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工作和购物;生活垃圾坚持分类进行回收利用;为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自觉节约用水,并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等等。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借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大自然,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
“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可视化”作为专业术语的出现始于1987年2月,当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vSeienee Foundation,简称NSF)给出。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学习者解释某些现象或解决某类问题时在心理呈现、组织并指导和支配其行为表现的图式心理建模。可视化的对象是人类知识,目的是个体和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方式是绘制各种图式,交互类型是人人交互。
可视化工具较多,皮尔斯(PierceJ.Howard) 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Eppler&Burkhard将其概括为6种类型,邱婷、钟志贤将其分为九类。本文专指概念图、思维导图与心理地图。
2. 图式(schema)
图式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论及;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 Bartlett)对记忆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后正式提出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图式”概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论理论中;美国认知学家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赋予图式特征。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即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研究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
二、“图式—知识可视化”的主要工具异同
当前对“图式—知识可视化”主要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异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等同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是概念图 、心理地图的别称,即思维导图、概念图 、心理地图合称广义“思维导图”;二是不同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在起源、应用和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虽具有相似性,但仍需要加以区分;三是不需区分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概念有类似也有区别,但在实践教学中无需对三者加以细致、严格的区分。
本文认为既要明确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联系与相同,在教与学的使用过程中无需对三者加以细致、严格地区分,只要有利于教与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可交叉、混合、综合运用;又要认识和了解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内涵与区别,选择需要的模式,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从而更高效地教与学。
1.概念图、思维导图、心理地图的相同(表1)
2.概念图、思维导图、心理地图的差异(侧重点与视角)(表2)
三、“图式—知识可视化”的教与学策略
1.概念图的教与学策略
(1)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的制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由于学生年龄层次以及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的不同,概念图应用的步骤也可以有所不同,总体说来,应有以下关键要素(图1、表3)。
(2)概念图的基本分类(按内容)与举隅。
点概念图:概念图内容是某一知识点的概念图。例图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节概念图:找出一节知识的关键词及相互关系形成一节概念图。例图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章概念图:用概念、命题及相互关系与实例等组成一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例图4“自然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题概念图:概念图的内容是围绕某一主题构建。例图5“河流特征”。
2.思维导图的教与学策略
(1)思维导图的教与学模式构建(图6)。
(2)思维导图的图形基本结构与举隅。
线性图形:一般用以表现事物的流程、顺序、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例图7“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循环图形:表现事物的进程、步骤、互动关系等。例图8“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网状图形:表现事件结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多因素的互动等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例图9“气候知识结构图”。
交互图形:表现事物间的交互、比较、对比、包含等关系等。例图10“洋流分布规律”。
3.心理地图的教与学策略
(1)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构建心理地图的“门槛”(图11)。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而空间定位是前提。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但要注意心理地图的构建,不仅需要构建静态心理地图,还要形成动态心理地图。例图12“经纬网心理地图”。
(2)系统化训练是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图(底图)”的基石(图13)。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复杂的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在长期读图、绘图“智力就在于手指尖上”的认知环境中熏陶,久而久之,一幅幅图像便储存于心理,构成大脑图像知识体系,变成“底图(框架图)”——这些图是其它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分布图的基础。但注意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练习过程中,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例图14“中国气候分布图”。
(3)图文转化、旋转换位是构建心理地图“新图”的关键(图15)。
图文转化和旋转换位即培养学生对地图运用的各种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①以文释图: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②以图释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③以图释图:用一张或几张新图表述、归结原图,需要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④图的叠加或转化:通过叠—换—嵌—变等方式,不断调整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问题情景。例图16“要素叠加变式图”(图略) 。
关键词:土力学地基基础;教科书;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07-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城市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复杂技术问题急需解决,如地基失稳引起的建筑倒塌,高层建筑基坑失稳、坍塌等工程问题。因此,土力学理论和地基基础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现代科学。地基土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基础工程的不可复制性。这主要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多变性、建筑结构形式和荷载分布的差异决定基础工程很难做成完全相同一致,这也就决定了基础工程无法复制的关键。再加上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是建筑物的根本,基础的设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危。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建筑物发生事故,很多与基础问题相关,并且,基础一旦发生事故,补救非常不易。此外,基础工程费用与建筑物总造价的比例,视其复杂程度和设计、施工的合理与否,可以变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之间。因此,基础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所述,土力学地基基础是一门应用科学,了解和掌握其学科精髓是解决现代建筑业复杂问题的根本。因此需要初学者在掌握前续课程基础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再结合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结构形式及荷载分布特点,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复杂问题,从而为工程建设服务。本教材作为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就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在建筑工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本书编写思路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了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服务于高校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因此,编写一本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土力学地基基础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本教材由北方工业大学孙世国教授主编,北京科技大学和燕山大学相关教师参与编写。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不能体现工程实践新成果的问题,确定了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①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教育必须培养人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观念;②教材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编出特色;③着重介绍土力学的三大理论和四大应用,即渗透理论、强度理论和变形理论,挡土墙设计、承载力计算、土坡稳定性分析和基础设计方面的应用,并加入工程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体系创新与内容精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到处都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复杂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土力学理论和地基基础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教材针对土木工程行业的迫切需求和特点,以现代化的建筑人才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紧密围绕土力学的三大理论和四大应用,构建土力学教学新体系。各章节主要内容分别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土力学地基基础研究对象和特点、典型的地基工程问题实例,土力学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第1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主要介绍土的生成与特性、土的三相组成、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物理状态指标,以及地基土的工程分类;第2章土的渗透性与渗流,主要介绍土的渗透性与渗流规律、二维流网及其应用、渗流的危害及其控制等内容;第3章土中应力计算,主要介绍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和附加应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有效应力原理等内容;第4章土的压缩性,介绍了荷载作用下土的压缩性,应力历史对土的压缩性的影响,土的弹性模量与土的变形模量等;第5章地基变形,介绍地基变形计算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沉降的相关问题;第6章土的抗剪强度,主要介绍土的抗剪强度理论、抗剪强度指标及应力路径等内容;第7章土压力,介绍了土压的类型与概念,郎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伦土压力理论等内容;第8章地基承载力,介绍了地基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地基容许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内容;第9章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主要介绍影响土坡稳定的因素、土坡稳定性计算等内容;第10章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介绍了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常规设计方法和合理设计方法各自特点;第11章刚性基础与扩展基础,介绍了基础埋置深度选择、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以及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的设计计算;第12章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介绍了线弹性地基模型,弹性地基上梁的受力分析,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计算,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设计;第13章桩基础,主要介绍桩基础分类、桩基础承载力计算及桩基础设计等内容;第14章沉井基础,主要介绍沉井的类型与构造,沉井的施工、设计与计算等内容;第15章基坑工程,主要介绍基坑工程的概念和特点,支护结构类型与适用条件,以及排桩支护结构、土钉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等内容;第16章特殊土地基,介绍了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红粘土、冻土及盐渍土等几种特殊土地基特性;第17章地基处理,介绍了复合地基理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等内容;第18章地基基础抗震,主要介绍场地类别与震害表现,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以及液化判别与抗震措施。
四、本书特色与创新
本书在全面介绍土力学地基基础知识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教学要求,注重概念清晰、准确,语言精练、流畅,力求深入浅出。本书的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每一章节的内容或知识点都针对实际工程问题,阐述了地基与基础的应力、变形、强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②增加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每章内容后除了思考题和习题外,还配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注册岩土工程师历年真题,为学生工作后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打下基础;③增加常用中英文名词附录。每章节出现的专业名词均配有对应英文单词或翻译,为提高学生阅读相关外文专业资料的能力打下基础。
本书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正式出版发行,目前在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燕山大学三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必修课中应用,效果良好;该书充分考虑了教学的要求,注重概念清晰、准确,语言精练、流畅,力求深入浅出;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相关行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为下一步北京市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国,武崇福,刘洋,等.土力学地基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一、减去导入环节中不必要的教学步骤
导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教师的导入如果能导在学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拖泥带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就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开启他们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新课导入为例,我们先来看W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安排的几个步骤:
1.多媒体呈现1998年长江洪涝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
2.请同学说说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一环节共耗时15分钟,很显然,导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长、穿靴戴帽的问题。一节课才45分钟,单在导入环节就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导入一般都是简洁、干净的,而拖泥带水往往是导致一堂课失败的重要因素。W老师设计前两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导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很明显,这两者内容重复,而且多个视频很耗时。
再来看看J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导入:
1.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图片。
2.请学生说说那个灾害更严重,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共用了5分钟的时间,简单明了,既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也让其感知自然灾害危害很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二、减去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一些“赘余”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减去或一笔带过。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危害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J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基本省略了这一内容,而W老师在讲这个内容时却颇为详细。
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因此,在讲解这节内容时J老师选取了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曹娥江为例,重点分析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分类、危害等内容,花了四五分钟,简单地交代过了,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而W老师却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知识一一详细讲解,结果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内容,这样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删减教材内容得有一定的依据,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等。课标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课本有的应尽量减去,如,“自然灾害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这些知识应该是编者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课时可以不讲,也可以让学生简单阅读就行。还有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的,再说也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也可以减去。在减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了。
三、减去补充知识中不必要的链接与拓展
地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现的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力极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就增加了《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四则阅读材料。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引用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动辄就链接材料,一节课下来使学生疲惫不堪的。有链接长篇大论,导致材料与问题不在同一幻灯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同一问题链接多则材料,名之曰加强巩固,实则浪费时间的。不知从何下手的。我们从以上这些链接导致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这部分内容应减去或作适当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链接的材料必须精心选择,要有可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链接太多而冲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在这方面,J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大胆取舍,减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链接就比较合理。如,他在讲“洪涝灾害危害”这一内容时,选取了身边河流――曹娥江,内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
材料二: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流域面积6046平方公里,涉及绍兴、杭州、金华、台州、宁波等5个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长乐、黄泽,先后在嵊县城关附近会合。曹娥江干流(自嵊县东桥始),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龙山以上称舜江,上虞龙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东汉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苏,尸不得见,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从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曹娥江流向,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干支流情况。而材料二则具体介绍其流域特征。然后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灾害及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另外,教学中适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又能推进教学的顺利进程。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地理课成为故事会。在这次同课异构中,金老师简单补充了泥石流爆发,在山区的你我应该如何逃生这样情景,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意识。黄老师在讲解中国洪涝灾害时,对1998年长江的洪涝灾害,淮河洪涝灾害情况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过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很严重,但其实这块内容在这里中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要简单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滔滔不绝地“一泻千里”,其结果往往是“离题万里”。
四、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
这里的知识呈现主要指的是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由于受时间与能力的限制,传统“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黑板上手写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识一般也不会在黑板上呈现。但自从有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课件都是在备课时制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知识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所限,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看清楚幻灯片中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有些教师恰好相反,他们会详细讲述呈现的所有内容,结果往往是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前面提到的“洪涝的概念、特点”“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W老师都一一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实在有点画蛇添足,极大地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的确有删减的必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J老师对这一内容在幻灯片上的知识呈现:
1.自然灾害概念。
2.自然灾害危害。
3.洪涝灾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尽可能地用地理学科语言回答。但这些能力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时的训练积累外,也有教师的引导影响。J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就自然灾害的概况以两个大标题呈现,灾害的原因最终概括为以上几点,简洁明了、要点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教师则喜欢把要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堂设问的答案完整地显示出来,这样既不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们要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说课件也需要简而精。
精选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精选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工作计划的要点,结合本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科学课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科学课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2、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公开课、网上教研、业务学习),圆满完成上级和学校安排的各种教学研究任务。
4、狠抓常规教学的管理与落实。加强集体备课,督促每个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研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科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上好实验课,并作好记录。
三、具体措施
1、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本学期3---6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而且新任科学课的老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不熟悉,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尽快熟悉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投入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去。
2、新教材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而且缺乏教学参考资料,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让教师在一起互相探讨教学方法,将每一课都落到实处,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新教材是以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各任科教师要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材料,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在各班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精选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的地理知识,但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能力基本上时从零开始培养起。同时,初一年学生的所学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科目一下子增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
二、教学目标
加强教材、课标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