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音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写教学反思确实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那音乐教学反思这么些年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音乐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音乐教学反思(一)音乐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资料,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的资料选取、途径手段、组织形式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对于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能够为我们更好的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带给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透过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就应是互相构建、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透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透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到达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是师幼双方都能到达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幼儿园整合理念下音乐教学活动实践反思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由duanmeiwen.com整理]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必须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主角,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资料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平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十分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取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资料要全面,即同一个资料的学习能够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资料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思考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看它们是否贴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好处;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潜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资料,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搞笑的哈哈镜”等领域的资料,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就应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能够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透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搞笑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忙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够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平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资料。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务必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习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音乐教学反思(二)《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要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要表情更丰富,表演时要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

音乐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每一节的新授课都要课下好好准备,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

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

第2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反思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40-01

反思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观察、回顾、诊断与自我监控等方式予以强化,学会教学与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新课改之后,反思教学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教育实践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不足,并用笔记记录下来,以便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一些策略进行调整,进而改进音乐教学。音乐教师该怎么样反思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考验。音乐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有反思意识,培养自身评价习惯和能力;完善自身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课堂反应的敏感度等。在反思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况,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最终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反思教学的相关情况

首先,反思教学的含义。所谓反思就是主体者对某一件事进行思考,考虑其是否符合事件发生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反思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方法、教学理论、假设、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在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析教学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这样一个过程。其次,反思教学的类型与方法。第一,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教师需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过程的方法、方案、手段、理论等进行修改,使教学过程更易受到学生的接受。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兴趣所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三,个体反思与总结法。教师需要在课后、周后、月后与期中后进行反思教学,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第四,同事的集体反思和对话法。教师之间相互反思,集体讨论研究,使得自身专业能力得以提升。最后,反思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可以增强音乐教师的职业感。缺乏职业感的教师,一般不会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理性回顾教学过程。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音乐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第三,帮助教师自我反思教学得与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第四,音乐教学反思为以后教案完善提供实践依据。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应用教程,这样有利于教学。第五,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二、音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第一,音乐教师重形式轻实质。在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反思教学当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活,他们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勉为其难的完成任务,这种反思不会注重自己教学哪里存在问题,也会忽视学生到底哪里存在问题,这样反思存在于形式中,不利于反思教学策略的完善,更不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成果,不仅需要教师教授好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达到两者很好的结合,这样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到。然而,音乐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吸收度,一味的输送知识,忘记学生的吸收能力,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这导致教学知识的浪费,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第三,音乐教师叙事多,分析少。有的音乐教师一般罗列几个事例对一些知识进行总结,很少去发现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思教学行为和理念,还要分析一些情感体验,总结一些知识,形成文字性的东西,为今后教学提供依据。但是,音乐教师很少分析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相关情况,这不利于音乐反思教学。

三、完善音乐反思教学的策略

第3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 教学 乐趣 素质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结构自当追求艺术的设计。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更是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教师作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就犹如作曲家创作出一首作品;教授这堂课,就类似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欣赏。好的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心均得到愉悦。

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如何才肯放下课堂上偷偷看高考科目书籍而认真听课呢?高中音乐教师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对高中音乐教学的以下几个建议。

一、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认识,不仅通过老师对音乐教材的讲述,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来进行,比如电视节目上每年开展得吐火如荼的超女、快男,或多或少给了当代高中学生对音乐的一些初步认识。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整个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并随之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改变,积极拓展思维,充分发挥当代科学技术进行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

此外,在进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课堂实践同相关理论之间的有效结合。笔者认为,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注意避免音乐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2.要注意避免音乐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3.要注意避免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音乐教学脱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4.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艺术的学生;5.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学生美育的全面发展;6.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做到小而具体、新颖有趣,又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启发性,同时,我们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丰富教材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黑板教学,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录音、CD、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及时反馈和鼓励。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抓住音乐音响的“延时效应”和音乐的形象思维,借助空间想象和表象联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力,没有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是可以感染别人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好地感染到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我们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小组合作,是否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即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以取舍,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此外,高中音乐教师之间还应经常互相交流,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例如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个人教育博客,将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在网上公布,或在教研组内讨论传阅,使教学反思“公开化”。

四、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态度

笔者认为,评价并不是仅仅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或者是一条评语,即使是高中学生这样的年龄段,也都是需要鼓励的,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有了源源不断学习音乐的动力,最终才能促进学生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教学感悟和建议,虽然高中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少,但以上三点,经过笔者自身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让我们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建构动静结合、使学生满意的音乐课堂而继续加油吧!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王英奎,等.音乐教师新课程教学指南 [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3]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写教学反思可以有意识地及时总结教学中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以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一)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透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二)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

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__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三)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1、弃传统的苦学,推行“乐学”

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厌为趣,变深奥为通俗易懂,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富于创造,充分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音乐课,多媒体电脑其乐融融。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课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

在处理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过程中,把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用声势节奏练习、师生对唱、模唱等活动架起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

反思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教案设计容量太大,导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其课堂的精华没能展现,在四把不同颜色伞上旋律戏雨后,我悄悄看了一下时间,呀,只有三分钟了,因此,我就慌慌忙忙让学生听了一遍歌曲踩雨,就结束了此课,给人以没有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二、如果能把教学环节组织得更周密一些,教学效果会好一点。我认为歌曲处理上所花时间偏长 ,应精减精练。

三、对于学生识谱能力的估计,不能准确到位,也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给老师提了一个小小要求,“老师,你可以不给我弹琴,我相信我会唱好的。”具体说:在戏雨视唱《踩雨》第二乐段的旋律时,因歌谱节奏复杂,高音较少,我担心学生唱不好,总用风琴帮着学生,其实这个环节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是很好的,应该放手给学生。

第5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反思实践,发现问题

反思实践就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反思来自自我意识的觉醒,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以各种方法促使其成为有效的反思。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叙事法。教师向同行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请同行帮助发现问题。2.微格教学法。教师将所上的音乐课制成录像带,请专家或同行观看,帮助其发现问题。3.观察实况法。以随堂听课的形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师生讨论法。通过师生讨论,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5.文献检索法。从学生作业、试卷、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音乐教育论文中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是有效反思的基本条件,应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从中抓住主要问题,并优先解决。

二、确定目标,提出假说

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找出问题后,还需明确目标,即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后,可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说,从这些假说中择优录用,录用的标准应是促使问题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最优方法。解决问题的假说源自四个方面:一是自我假设,即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见解及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专家假设,即向有关音乐教育专家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同行假设,即向其他音乐教师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学生假设,即约请学生参与假设的提出。施教者应综合各方面的看法,并通过比较论证选出最佳方案。

三、制定计划,落实假说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计划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要求上。操作性教学计划一般只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反思性教学计划同时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时,也应了解学生在欣赏各种不同音乐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一过程也能促使教师掌握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四、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第6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不足

1.如今的音乐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唱歌课,而是一门类似于综合课的艺术课。在音乐课上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却很少;听音乐的多,用心聆听、欣赏音乐的少。学生在我们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学生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所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课堂上偷偷摸摸塞耳机的学生,正是在听足以证明他们个性的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不是吗?

2.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3.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4.音乐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如今,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不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一边是排练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足以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及对策

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学生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我们要有意识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进行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活动性、创造性。

1.自主性。它与受动性、外在性相对立,表现为学生行为的自主、自信与自律(自控)。自主性对教师的要求是“尊重”,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尊心,创造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能动活动的条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点拨和概括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之前教师行为应该是倾听,努力的倾听。应该区别“教学”与“教学生学”的不同,认识到从长远上看,少教才能多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反思”(自律、调整)。具有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人的重要特征;反思,是自主性最重要的表现。

2.活动性。活动性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效应转变为运动效应,不仅指动手、动口之类的操作参与,更指理性思考的投入。活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参与和投入的程度。未来社会需要肯于参与、善于活动的人,否则生活和工作质量都不会太高。活动是未来社会的必需,也是学会学习的必需。

活动性对于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空,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而非自己。必须强调指出,这里的活动是自主性的活动,即学生作主人的活动,而非学生是木偶的活动,也非“表演式”的专供参观学习的所谓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学习是试错的过程,不是复制、照相。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理解事物,都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错误,调整自己的教学,矫正或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

第7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 冗余度 心理结构 向学性

音乐鉴赏是当下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必修模块,是高中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渠道。”①然而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无论是在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还是在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方面均显得作用有限。虽然近年来通过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久以来“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窘境;但对音乐课“审美教育”中“美”的感悟仍旧处在一个“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依然没能从心灵深处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并生成融于生命的对“真、善、美”更高追求的向心力,对于高中音乐鉴赏的课程目标来说可谓遗憾万分。产生这样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鉴赏内容的适配性、方法的针对性、理念的科学性等都有不少可以商榷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因篇幅所限,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当下音乐鉴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足,供同行参考。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内容―正视“冗余度”

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开展、教学目标达成。其中“教学内容选择”是三个环节中最基础的首要环节,它不仅决定了学科教学的属性特征,同时也是学生在该领域学习成长的主要载体,所以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是否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是保证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达成高效成果的重要前提。但反观现行的高中鉴赏教材内容,学生感兴趣的确实不多,这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对教材编写者们精心挑选的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音乐作品缺乏学习积极性呢?

首先,从心理接受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既不陌生又不太熟悉的乐曲。美国加州大学音乐心理学家西蒙顿在有关音乐反应的研究中,通过测量的多维变量分析得出了音乐主题的知名度是旋律新颖度的一个“倒U”形函数的观点,“即在某一段时间内最有知名度的旋律是最新颖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具有中等新颖度的旋律才是最为人们喜爱的心理特征。”②同时,实验美学方法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在表现熟悉与喜爱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函数的特性(见下图)。③此研究成果正好解释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学生总是喜欢大街小巷到处播放的流行歌曲,但同时这种兴趣度又会在商业化过程中因反复聆听而很快丧失的现象。

其次,美国著名音乐美学家、文化史学家伦纳德・迈尔运用信息理论对音乐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得出如下观点:“一定的冗余度是人们接受音乐信息的条件。冗余度即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一定的冗余度表现为听者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并因此对音乐的进行产生期待和兴趣。”④迈尔指出当人们有了对音乐的这种期待或兴趣,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去接收音乐信息,从而来满足自己的这种期待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相反,如果人们对所接触的音乐毫无冗余度或冗余度过高则说明他们对该音乐作品毫无兴趣,心理无所期待,故而就会导致其对该音乐信息不予接收。

结合以上两点,再联系当前教材内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音乐课上的许多时间,尽管教师费尽心机进行启发诱导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成效。究其原因,便是教材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从音乐文化的本体范畴编写的,而很少考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体需求。例如,音乐作品中器乐、声乐作品的介绍;古代、近代、现代音乐的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外国民间音乐的赏析;艺术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认识;不同题材、体裁、形式作品的体验;基础演唱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等等。从前面的认知心理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内容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学生普遍对它们过于陌生而缺少最基本的冗余度,所以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求知心理期待,课堂教学的无趣和低效也就很难避免了。这一心理研究成果既打破了传统认识中“越是陌生的内容越是要教”的观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启示了要解决基础音乐教育中“高负低效”的困惑不能仅从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去寻找出路,而应该将思考的视野扩大至借助家庭、社会的音乐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等范域。换言之,假如音乐教育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需求、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违背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仅从音乐本体艺术的角度去展开,则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美感原理―认识“心理平衡”

以审美为核心是传统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行动宗旨,但我们却很少思考学生生命内部如何“感悟美”和“表现美”?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审美”的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生成“求真、向善、尽美”的精神原动力?当前的音乐教育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让学生体验历史价值丰厚的、思想境界深刻的、社会价值高尚的、创作技法经典的艺术音乐作品便是“审美教育”,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在现实音乐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课堂教学而去热爱那些艺术的或民族民间的音乐内容,充其量只是知道了一些外在的知识或技能。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美感”既不是简单依靠说教推理就能传承、接受的理论知识,也不是被动参与便能生成的内在尚美精神。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去看:“艺术品的巨大吸引力并非在于其美的效果,而在于其释放了人的本能需求,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消解了因压抑这些欲望而造成的紧张情绪后得到的心理平衡。人们经验中那种由艺术品的形式引起的愉悦仅仅是进入深层愉悦的诱饵。”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可以看到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美感的产生必须要有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作为前提;其二,美感产生的事实是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或压抑的情绪得到消解。由此可以认识到脱离了人的本能需求,纯粹的音乐作品欣赏是很难产生真正美感的。联系到当前的音乐鉴赏教学,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性,仅仅从“被动听好音乐”或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中达成理想的审美音乐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音乐影响心理的途径―理解“音乐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上文中提到音乐美感产生于审美主体本能需求的满足和压抑情绪的消解。音乐艺术对于人的价值也体现于人们在体验音乐时心理从不平衡到平衡过程中产生的“愉悦美感”,由此人们的性情得到陶冶,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性得到增强,对“求真、向善、尽美”的倾向性得到提升。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音乐作品这种无语义性、无具象性的物理音响是如何使人们心理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如果能了解其中的奥秘,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富科学性和更有成效性。

事实上,“音乐对于人的审美意义,从根本上看是音乐物理结构与主体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的协调运动。”⑥虽然音乐作品既无视觉性也无语义性,它没有直接对应的客观事物可做参照,也不可能作为符号直接表达某种判断或逻辑,它只是作曲家心灵折射出来的主观映像再以声响形式外化的结果;但是欣赏者通过聆听感悟作曲家的作品确实能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某种理性认知和感性觉悟。其原理是作曲家、演奏(唱)家与欣赏者之间从本质上都是在共同的客观世界下孕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生理结构的生命体,其中不同的个体在认知与表达方面的心理活动也在具有宏观共性的客观世界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下形成了具有共性规律的特征。正是这些有共性的心理活动规律才使得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人们之间有了思想交流的可能,其中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感悟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反映的是作曲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虽然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美学观点和价值认同,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运用的音乐语言动态模式,在宏观层面上肯定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其次,因为不同个体之间拥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基本相似的情感动态基本模式,所以能很好表现作曲家思想推理、判断、情绪的作品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演奏(唱)者和欣赏者的基本情绪、推理和判断。美国心理学家、纽约若克莱德州医院生理控制论实验室主任克莱因以自己的实验成果证明:“存在一种有遗传学基础的脑的程序或脑活动状态,它们制约着每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他进一步主张,“由于每一种情绪都是受特殊的脑的程序所控制,所以表现任何情绪的身体运动模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⑦这说明,既然音乐作品表达的是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其音乐运动模式必然和演奏(唱)者、欣赏者的情感动态结构具有共通性。用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者之一苏珊・朗格的观点来说“音乐运动结构与人类情感动态结构形式具有一致性”⑧,即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的“异质同构”的特性。因此,可以认定不同作曲家创作不同音乐元素、体裁和结构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一般意义上都是可以被演奏(唱)家和欣赏者所感悟的。“音乐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正是从这个层面上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从这个维度而言,基础音乐教育在脱离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讲解乐曲的元素、曲式、技法等来达到对乐曲的深层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并不科学。一方面,对于一般音乐语言的认识,不同的人之间具有相对的统一性,教师所能感悟到的学生通常也能准确把握。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兹通过研究发现“表示气愤的声音音量大,音频较高,音质粗哑,音调变化快,上下不规则,节奏亦不规则,发音清晰而短促;表示爱慕的声音是柔软的低音,具有共鸣的音色,速度慢,均衡的稍微上升的声调,有规则的节奏,以及含糊的发音”, “正是基于这种主体认知结构和客体动态结构的对应,心理运动与物理运动的对应,以及人类内积淀和人类外结晶的对应。”⑨所以,外在的说教灌输不是理解音乐的主要渠道,唯有欣赏主体的聆听和内在感悟才是理解音乐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不同的作曲家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时所转化的音乐动态结构即使有类型上的共性,但具体到曲式结构、和声走向、元素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千姿百态的事实,所以也不存在以技法、结构和元素的剖析作为逻辑推理来精确证明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可能,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必须产生于内在灵魂的共鸣基础之上。笔者以为,究其当前高中音乐鉴赏“审美教育不‘审美’”的原因,教学中过于强化外在标准化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讲解、弱化学生内在个性化的聆听感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缘由。音乐鉴赏教材中的内容在经过广大教师的教授之后,依然没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喜欢这一事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关于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解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上文来看,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评价能力、传承音乐文化就起不到作用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高低完全是一种“自由状态”,“爱怎么听就怎么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普通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培养兴趣、传承音乐文化方面的功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开展符合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教育行为。上文虽然提到由于人们拥有共同基质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以才有“音乐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的说法,即能表达作曲家思想观念的音乐作品也必将被欣赏者所理解。然而现实的音乐生活却并非如此,人们往往只喜欢聆听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音乐作品,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太接触的即使是经典的且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作品往往以“听不懂”为由而不予接受。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欣赏者的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概括地说,心理结构指的是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阅历和不同时期的人们,由于其经历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生活实际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在知识架构及对客观世界的不同价值判断和意义认同,个体之间这一心理结构的不同与不同个体拥有基本相似的心理认知活动规律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前者指的是心理的微观层面具有社会属性,后者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宏观视角具有生理属性。也正是由于人们之间存在这一不同的心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东方人注重音乐的横向线型发展,西方人讲究纵向和声结构进行;北京人喜欢京剧,江浙人钟情越剧;未成年人或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喜欢浅显的通俗音乐,有丰富阅历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爱听艺术性强富有深刻内涵的音乐作品等。故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一道理之后再来反思当前音乐鉴赏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走入了过于专注音乐本体而忽略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误区。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与世界的联系就在于音乐运动的基质和宇宙运动、人类社会运动的基质有内在的相关性;音乐与人的联系是音乐的物理音响结构表现的是作曲家和演奏者对宇宙和社会的主观心理认知。所以,当欣赏者还不具备对人生、世界、社会、历史等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的情况下去欣赏音乐,则确实无法理解富有深刻哲理和崇高理想的作品。故而就出现了当音乐作品只是反映客观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时往往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作品表现了作曲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哲学思考时往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听者所体会,异域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容易让听者受感染;与聆听者同时代的作品容易产生共鸣,历史久远的跨时代作品不容易让听者动感情,等等。凡此种种,均由于欣赏者和创作者之间存在心理结构的差异所引起的。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与其生硬地给既没有丰富阅历、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也没有清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聆听讲解具有深刻人生哲理、丰富艺术价值和崇高社会理想的作品,还不如先让学生聆听一些和生活经验、时代特点有联系的、易于理解的音乐作品更有意义,或者先尽力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结构,让学生在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有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形成相对完备的、超越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审美心理结构之后,再去聆听经典的艺术音乐作品,可能更现实一些。因此,针对当前音乐鉴赏课中“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元素入手展开教学的价值取向来看,笔者以为是存在一定程度误读的。例如,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一种普遍的教学观:音乐课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地理课等,音乐课上不能过多讲解相关非音乐本体知识的文化信息,唯有紧紧围绕音乐元素展开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成就一节好的音乐课。但笔者认为,或许这正是造成“艺术音乐晦涩难懂”印象的关键所在。且不说经典音乐作品中外化的专业技术和乐理知识是否可以让学生轻易理解,即使是内在精神层面的感悟,也不可能在缺少内化理解的条件下达成。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理解能力的强弱与其自身既有心理结构中知识面宽窄及判断力高低成正比,所以丰富学生的心理结构对于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十分重要的,而丰富心理结构的内容应该是既包括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应涉及所有相关的知识信息,绝不是音乐本体知识所能涵盖的。用曹理先生的话说:“对音乐的教育要作文化的理解,而不仅是学科的理解。”⑩因此音乐课上讲解相关历史、地理等姊妹艺术的文化知识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反对“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不赞成将音乐课上成纯粹的文化课)。这与音乐课要突出其“音乐性”学科特点并不相悖,“任何脱离听觉感知或漠视倾听音乐的教学都是不符合音乐学科特征和音乐教学规律的。”可是,我们决不能由此而误以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仅限于音乐本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本质在于“成人”而非“成音乐家”的内涵不能丢。 “音乐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唱、奏、听、动、创’及其贯穿其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内化,都只是中小学音乐课最朴素的日常教学内容和形式,唯有‘立德树人’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宗旨”,“音乐教学中的‘动’,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随乐体态律动或各种音乐性表演活动”,“甚而包括一些看似‘非音乐’的事项,如晚会创意、脚本编写、海报设计、服装、道具和集体表演中的组织、协调等”。 故而一言以蔽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重视用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将教学的范畴局限于音乐本体知识的讲授。

五、结 论

综上所述,概以三点:其一,要达成高效的音乐教育目标,必须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孤立的学校课堂教育较难承载音乐审美教育的重任;其二,音乐的美感源于审美主体的欲望得以满足和抑郁情绪得以消解,而这种满足和消解的前提是审美主体的主动聆听和内化感悟,不能仅依托于外在的推理和解说;其三,音乐审美从根本上看是音乐物理结构和主体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的协调运动,在物理结构和生理结构既定的条件下,充实、完善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应包括音乐本体知识与一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信息。

本文不仅旨在阐释学生在基础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认知规律,更希望揭示传统音乐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向学性”教学前提。所谓“向学性”就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向学之心,向着美好事物积极欲求和进取之心” 而当前我们几乎将所有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探讨都下意识地置于这样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即假设学生对教材内容具有良好的音乐向学性,似乎学生都盼着上课时教师的讲解,所有的教学研究均聚焦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期待。倘若真是这样,那当然是高成效音乐教育的良好开端,但实际上学生在面对鉴赏教材内容时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向学性;不仅如此,而且还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具有外在高考功利化的学习趋向性。所以,尽管学生可能也不喜欢某些考试课的学习,但由于受高考的制约而表现出由外而内的基础向学性也要好于音乐学科的积极程度。事实上,当前不少音乐课堂的一线教学研究是存在脱离实际教学基础的理想主义成分的。或许有人会问: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正是要培养学生原本没有的兴趣吗?要不然如何体现音乐课和音乐教师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教师要反思自己:孤立于生活的、每周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音乐课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艺术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呢?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事实上长期的音乐专业训练确实与音乐偏好之间有相关性,而短期训练的影响则不十分明确。” 该调查表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内容前三位还是内地和港台通俗歌曲、欧美流行歌曲及轻音乐,他们并没有因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对艺术经典音乐或民族传统音乐的钟爱。同样,一份对北京中学生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98%的学生喜欢音乐,但明确提出喜欢民族音乐的只有2%。 在这样的数据和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相关内容选择、理念导向、方法实施、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重新思考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等;坚持不懈地革新进步,努力使音乐教育向科学高效的立德树人目标前进。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② 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7页。

③ 同②,第353页。

④ 同②,第354页。

⑤ 同②,第347页。

⑥ 同②,第208页。

⑦〔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著,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33至435页。

⑧〔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36页。

⑨ 同②,第284页。

⑩ 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4页。

吴斌、金亚文著,《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新课标解读》,《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0期,第4页。

王安国著,《追溯“原点”,直达“原点”》,2014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浙派”名师班讲座稿。

刘铁芳著,《什么是好的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第58页。

黄虹、蔡黎曼著,《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

第8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同栽幸福花》是二年级的教材。这节课我用舞蹈引路,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主题。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模唱,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填词演唱来掌握歌曲。到自己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加以巩固歌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熟悉它,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喜悦的心情。

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第9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整合;实践;思考

一、传统式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1.很难打破时空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构建与重现

一些教学曲目涉及的是异地异国,或者是历史久远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从语言上进行描述,很难把曲目涉及的一些细节给重现出来,因此学生没有视听的感受,对曲目也就没有丰满的感觉。

2.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手段重理论与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是“一架琴”“一块板”“一张嘴”“一台机”的“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使用一架风琴或者是一架钢琴,用一块黑板写写有关乐理知识,老师一张嘴进行领唱或者范唱,条件好的学校会配上一台录音机放一下范唱。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枯燥的模式,单纯性的技巧技能训练及枯燥的乐理知识产生厌倦。

3.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融入多种教学方式,机械呆板

传统的音乐课中,因为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只能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很难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或者是学习,因而使教学方式显得机械与呆板。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的实践

1.利用多媒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外在客观的审美体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人格与品质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音乐课中创造良好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情境犹如阳春的初绿,可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世界中,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配以画面,打破时间的限制,回到古代的空间——皓月当空,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泛一兰舟,文人骚客行吟船头……学生不禁沉浸在民族乐曲展示出的清远舒雅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音乐课除了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与高贵品格的人。因此,小学音乐课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且也只有重视体现教育的这一功能,学生才会对音乐课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个短片,简介了阿炳的一生——如何从一个浪荡公子成长为一个饱经沧桑、思想沉重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二泉映月》的社会历史背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深深地理解了阿炳的情怀,明确了音乐具有传承思想、感怀人生思绪抱负的功能。学生在理解阿炳音乐的基础上,也知道了做人当持重,从艺需刻苦的道理。

3.利用信息整合技术,灵活构建音乐教学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惫。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时,我会选择到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画板画出其想象的有关场景。通过想与画,学生发展了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

再如,学习与器乐或声乐有关的内容时,我发现班级当中有很多学生在声乐或者是器乐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我布置他们自己到网上寻找与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他们有的找到了演奏或者是歌唱的教程,有的找到了表演视频,有的找到了要学习的内容的背景材料……孩子们展示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除了展示的学生积极外,他们还带动了其他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三、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要很好地整合,要求老师的“外功”要扎实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教师除了音乐专业基本功(这是内功)必须扎实之外,还必须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熟练掌握并使用(这是外功)。如老师应该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会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会比较熟练地使用Flash,3dmax等软件;除此之外,还应该会熟练地上网下载视频资料,并对视频的播放格式进行处理转换及剪接加工——因为有时我们只使用某个视频的特定片断。

2.不能把音乐课搞成花哨的展示课

部分小学音乐老师在整合过程中,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的比重过多,搞成了花哨的展示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为了课堂热闹,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渲染,忽略了学生的技能、乐理、审美、德育等方法训练与培养,本末倒置。

3.切忌用多媒体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

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老师本身基本功不扎实,于是利用多媒体代替范唱,代替范舞,代替钢琴伴奏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教师看成“绣花枕头”,对其产生疏远感,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老师哪方面的基本功暂时欠缺,应该在刻苦的练习中慢慢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基于教师的“德艺双馨”而亲师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