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医内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内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内科学

第1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33-01

美容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医学分支学科。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而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连生活美容的范畴里也要有中医的介入。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对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寻找最为适合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定位。由于中医美容专业的特殊性,既要获得医师资格证,又要获得更多的美容专业知识,经过我教研室的长期实践,我们确立了课程设置的两个目标――通用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1]。而这两种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具体的措施实施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即中医内科疾病常见病的诊断及辨证施治技能。职业能力目标即为损容性疾病的掌握和治疗。在授课之初,以通用能力为主。这里通用能力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病证内容的讲解,二是对于临床病例的书写。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先进行传统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好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这些要点,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达到能够获得医师资格证的基本条件。其次就是病例的书写规范以及内容的训练。因为执业医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病例的书写,第二步才是医学知识的笔试,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病历的书写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要求学生在给出病例时即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能够在没有病历的固定格式下书写病历,做到不落项,能够运用专业术语,给予临床用药。

在职业能力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见解。授课内容上,在讲解每章的总论时要提出在这一章节患者可能出现哪些损美性表现,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理解。例如脾胃肠病证,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发生病变则其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因此临床上患者就会出现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常见症状,而具体的损美性表现如脾气虚,患者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身体肥胖,浮肿;脾虚气陷则可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脾阳虚者,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或见肢体浮肿;脾不统血者则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寒湿困脾,肢体浮肿,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湿热蕴脾者,肢体困重,或见身目鲜黄,或见皮肤发痒。胃居于中焦,与脾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小肠主传化物,泌别清浊。大肠能吸收水分,排泄糟粕。故胃肠病证在临床上又可出现恶心、呕吐,泄泻,便秘,口臭和牙龈溃烂等损美性表现。了解了总论的具体内容,下面就可以根据病证的分证进行推断患者可以出现的损美症状。借以训练学生在了解总论之后,就能推断整个章节可能会出现的损美表现的能力。

2教学方法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也在进步,教育的观念、模式、手段和管理均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着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把国内外较为盛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法(PBL)、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虚拟案例教学法等引进了医学教育。

2.1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教学法,但它在授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将文字、图形和声音集成在一起,提供多重刺激,使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融会贯通新旧知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中医内科学繁杂的知识,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例如面色萎黄的表现是怎样的,神疲倦怠,肢体浮肿又是如何的,都会给学生一个形象的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

2.2病案讨论教学法病案讨论课的教学贯穿于《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紧紧抓住病案这个联系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纽带来开展讨论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一些临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记忆病证的症状特征、性质、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从而将内科学中许多证候相似、易于混淆、难于判断的疾病加深加强了记忆。

2.3虚拟案例教学法[2]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完全模拟案例教学法,只不过病人不是门诊或住院患者,而是模拟的患者,一是教师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二是让患有本病的学生充当患者,如感冒、咳嗽、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在学生中相当常见。前者在病史方面容易模仿,但在舌脉方面却难现真实情况,可用告知学生的方法替代。后者则完全与临床病例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后者。学生需按临床诊断及辨证的思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得“病人”全面的病史资料,最后总结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舌脉,做出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并开出处方。起初学生在进行时不能正确应用问诊方法,表现为问诊的内容不全,顺序不正确,有的问诊内容较广,但抓不住重点,辨不清证候。但随着训练的增多和熟练,效果非常明显。

3教学过程

中医美容专业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我教研室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师的培养、设备的组建、教材编写的设想和教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些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具体的授课过程:

第一步,进行总论的讲解,重点、难点均为哪些,根据医师资格证要求应该掌握的常见疾病,然后再根据不同疾病可能会出现的损美性症状给与讲解。例如肺系病证,首先先交代学生这一章节需要掌握的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肺系疾病对于美容的影响:肺病证。肺居于心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功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若肺部发生病变,则会出现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卫外机能失职,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咳嗽、喘促,咳痰,胸痛,喉咙疼痛以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症状,当然也存在损美症状。如肺气虚患者神疲倦怠,面色淡白;肺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燥邪犯肺,鼻塞,流涕,皮肤干燥。总论过后,再具体讲解肺系病证中的常见病证。第二步,具体掌握疾病后,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临床的病史采集要点,争取获得较为齐全的临床材料,然后进行病历书写。书写过程一定要体现出中医的特点,即要用中医的术语写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关键是写出饮食、二便、睡眠、舌苔和脉象,还要在病历的临床诊断中写出疾病的中医病名,并给予治法、方药。第三步,进行与美容相关的中医内科训练。现在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有不少人存在着损美性症状,如痤疮、毛发不容、皮肤干燥、神疲倦怠、口臭等症状,对于一些能够在短期见效的情况给予治疗,让学生进行深刻体会,对于不能在短期见效的情况,教师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临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临床后再加深印象。可以说第二步和第三步,既是老师要交给学生的常识,又是学生要进行的尝试任务。第四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明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掌握在教师手中,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最后由教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完成从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的教学模式上来。

此方案相继在我院2003级、2004级中医美容专业学生中试用,由于本教研室本着全面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凌霞,李季委,逄居龙.中医美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探讨[M].职业技术,2007,2.

第2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本文根据笔者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经验,从学情分析、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1]。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2]。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说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笔者曾经访问过许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许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信心,改变不良观念。

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

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3个中医疾病,以平均每个疾病3个课时来计算,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最少需要160个课时,这对于原先设计的120个课时来说属于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现状,绝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均采用只讲授部分疾病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如瘿病、疟疾、阳痿、遗精等临床较少涉及的疾病的相关课程,一般采取放弃讲授的做法,但即使是少见的疾病,也属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范畴,减少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对:(1)压缩不必要的课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案中,一般设计有4~8个学时的病案讲解,而这种病案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病案分析,一次8~12名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案的分析,笔者选用一些临床病例,或以教师模拟病人,让学生模拟医生的形式,“病人”口述病情,佐以舌脉补充,让“医生”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在课下进行门诊医疗活动的模拟,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对比,对课上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法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明白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或者选用换位教学法,就某个疾病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听取汇报后提出问题并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积极思考,加强自主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这些丰富的课下活动节约的课堂教学时间,笔者对重点疾病进行深入教学,对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也强调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最基础的认识。(2)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安排课时。传统课时的安排是结合疾病特点和教材篇幅来指定的,对于癌病、血症这一类疾病一般都安排6个课时来讲授,笔者认为毫无必要。以癌病为例,传统以脑瘤、肺癌、肝癌等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而笔者一般将肺癌的相关内容总结到咳嗽—肺阴亏耗证中进行讲解,将肝癌相关内容总结到积聚的范畴里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既符合临床疾病诊疗发展趋势,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3理论临床并重中西结合

不少教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进入了先讲授中医疾病,再讲授相关的西医疾病的概念和治疗这一误区。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治疗的结合,更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以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统疾病———胃痛为例,笔者在讲授胃痛概念和历代沿革后,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胃痛的别名叫心口疼?为什么直到《兰室秘藏》一书才首立“胃脘痛”一门,而在之前所述的胃脘痛一般都以心痛而名?比如“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让学生体会到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心脏与胃的位置过于接近,临床上许多认为自己是胃痛的病人,其实是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发作导致,比如不典型性心绞痛,其疼痛范围可以从肚脐中一直到下嘴唇。讲述这些概念,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是有心脏病病史的“胃痛”病人,一定要注意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在讲解胃痛的西医学相关疾病时,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解释,笔者会强调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特点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与中医胃阴不足的理论和表现十分接近,同时胃阴不足的病人在全身会有阴虚的表现消瘦、乏力、阴虚内热伴有低烧,这些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恶病质有一定联系,这又符合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前期状态”这一理论。这些中医理论知识与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只有理论得以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改变现在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西医为主,配合吃中药的尴尬局面。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冯晓桃,李双蕾.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20-121.

[2]孙闵,孙冰,胡申,等.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50-51.

第3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医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在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和医疗单位对中医人才临床水平、业务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中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各科的基础,许多教学内容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学习临床课程时,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的教材,流于书面的病证论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限的中医内科学课堂讲授,难以涵盖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如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和调研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为教学核心,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以期改变中医内科学灌输式教学现状,体现中医教学特色,展示中医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中医临证能力。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实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分析各系统疾病特点,将病因病机、疾病诊治的特点及预后转归梳理成体系,建立数据库,并将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加以比较和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教师解惑、知识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融会贯通能力。课堂上,重点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深化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认知水平,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肺系病证,首先分析肺脏本身的特点,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脏的生理功能是宣发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从五脏整体观的角度,肺为脾之子,肺为肾之母,有“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之说;进一步分析,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进而提出问题: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内合于肺,肺失宣降,可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出现哪些肺系病证?如何解决临床问题?治疗中结合肺脏本身的特点又有哪些特殊的注意事项?在各系统疾病基础理论讲授过程中,注意疾病间的相关性,牢固树立整体观念。比如讲授肾系病证时,强调肺脏和肾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脾脏的密切关系,提问肺、脾、肾功能失调会出现哪些疾病?其临床症状如何?在临证治疗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果临床处理措施失当,会出现何种后果和表现?适时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出答案。可先由学生分组自评,再由教师总结分析,给出正确答案,变被动为主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为达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典型病案分析法、模拟临床场景法、比较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下阶段的临床实习奠定基础。针对各系统疾病,教师应结合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学生善于抓住辨证关键点,提髙准确率。如选取肺系疾病的感冒病案,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关节酸痛不适,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要求学生辨证分析,从寒热方面分析。一部分学生只看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就认为是风寒束表证,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根据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荅黄腻,脉滑数判断是痰热蕴肺证。先由学生各自陈述诊断依据,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指出学生观点正确与否及原因所在,并提出正确的辨证结论是寒热错杂证,病证的实质是寒包火,外寒内热证,使学生认识到感冒虽小,病机也很复杂。而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又听了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了书本理论,提高了理论认知水平和中医临证能力,加深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精髓的掌握。

(3)建立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充分利用试题库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填空题、病案分析题及问答题等多种样式的试题近四千道,资源丰富而全面,涵盖了各章节的知识点,可随机组卷。在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合适的题型及考查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针对暴露的问题加以强化训练,做到有序、有效学习。此外,开展临床技能竞赛,模拟临床场景,教师扮患者,由学生问诊,并写出门诊标准病历。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完善教学内容。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将提高学生临证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内容还有待完善和丰富。如何有效解决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安排以突出中医特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系统疾病知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第4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案例教学法是我院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我院多年来的案例教学的经验,内容涵盖了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难易度选择、对象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内科学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用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方式。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1]。我院在多年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并且在生动、真实的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特将多年来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

1何时开展案例教学

开展案例教学宜早不宜迟。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低年级(本科1、2年级)不宜使用案例教学,由于此时学生们刚刚入学,没有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突然进行案例教学会造成难度过大,学生们讨论热情低下等情况,因此,案例教学适宜在3、4年级中开始运用,此时学生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知识,此时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临床能力。而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间需要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当的进行安排,可以在中医内科学开课后3周左右进行,此时,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辨证方法、治疗原则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某些疾病的具体理法方药方面知识并不系统,适时的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强化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可以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效率。

2教学案例如何选择

中医内科学的案例选择需要教师细心揣摩,并且对临床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首先,案例的难易程度应当适当变化,开始阶段(12个学时左右),由于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与基本知识尚少,开展案例分析的难度较大,此时的案例分析重点在病名的诊断、辨证分析方面,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学习中期(40个学时后),就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案例分析,比如多个证型兼夹、舌脉症有一定矛盾、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案例,案例内容不要超越教学大纲,这样,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便于检查与督促他们学习。其次,案例的信息完整度很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需要具有明确诱因、症状典型、兼证有特点、舌脉有一定代表性、整个诊疗过程清晰准确、检查结果完整全面、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明确的好转或恶化及转归。我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要求案例教学的比例在80%以上,即绝大部分的中医内科疾病均以案例教学法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据学情来进行案例的选编非常重要,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如何分层次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对象选择在前面已经提到,但是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教学大纲有所区别,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握区分层次,具体对象具体分析。首先,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案例体现的知识点、侧重点、点评的内容均要有所区别。本科生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重点内容应该是疾病的诊断、辨证分析内容,教学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们对于案例相关内容的发现和分析,案例内容尽量不要超过大纲范围,当然可以适当提高分析难度。本科生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暴露他们基础知识、分析能力、遣方用药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可以发挥和讲解的知识点,并且各种问题可以在后续的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中依次解决。硕士研究生的案例教学,基于研究生不同的临床经历,他们的案例教学重点在提高他们的临床理论分析能力、遣方用药能力、症候鉴别能力,知识内容可以超出大纲,多使用临床真实并且有难度的案例。硕士研究生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时的局限性,有时考虑问题比较机械,不够灵活,这些问题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解决。

4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4.1案例选择及编写案例教学的最重要一环是案例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病史、诱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齐备的案例,并且最好有多次的复诊,并且有转归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中医的临床实际疗效,并且从中感受到治疗的成就感。

4.2课堂案例教学形式大纲为本、案例为标,标本兼顾。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确定的知识点为主、案例的内容要尽量覆盖这些知识点。选择典型病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案例可以出现在每个教学内容中,如诊断、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将案例用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案例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根据案例来学习,案例即为线索,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用案例引入法、课末案例分析等方法。案例引入法有许多不同形式:可以先出1个医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教师进行分析评论,找出问题,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讲解案例反映出来的知识点的内容并可以适当拓展。也可以先由教师讲解案例的形式与分析的过程,再给出案例进行分析,由教师审读、点评。课末案例分析是在课堂讲解结束之后进行的,可使用典型病案考核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论掌握情况,也可使用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典型病案,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采集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

4.3临床案例讨论以临床实际案例为案例来源,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对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复习,真实的临床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该病或该类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紧贴临床,在临床真实病例的基础上略作加工、整理,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作答[2]。在进行临床案例讨论在课前先将病案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在讨论时,以临床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研讨疾病的发病机理、演变过程、临床特点,掌握对此类疾病鉴别诊断的思路。在病例分析时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纠错,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与此同时,参考、借鉴学习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发挥朋辈学习的优点。

4.4临床病案考核作为教学医院,本科生有较多机会到临床科室进行见习、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我院一直重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我们在每次的见习、实习过程中均会挑选1~2个典型病例为学生讲解,并且让学生亲自到床边进行问诊、查体等,然后在示教室进行讨论、分析,并撰写病历和分析,“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实践,而临床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最好环节。我院积极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行案例教学,学生在住院部、门诊见习、实习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也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我们根据学生们在门诊、病房的表现,将案例分析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并且占到学期末总成绩的20%~30%。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采用临床病案考核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比较好的形成性评价措施。

5总结

案例教学形式多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们综合运用中医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层次,选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综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关注将医学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培养问题;将单一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传承逐步转向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关注在医学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科学性、有效性。这无形中对教师提高自身业务及教学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多元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和“学”双方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燕,郭霞珍,马淑然.中医案例教学实现若干关键环节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6(25)1:26-28

第5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1分阶段教学查房,锻炼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进入该阶段小学期实践的学生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的第4学年,虽然已全部修完中医基础课程,但对于临床环境还比较陌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分阶段教学查房带教方式。第一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将小学期实践学生分成4~5人为1个小组,由带教老师先概述病例情况,然后进入病房示范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边演示、边口述,学生以见习、模仿为主,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带教老师对该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析,学生记录要点,参与分析。第二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同一类疾病),学生分组后,先集中于示教室,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互助合作,共同完成问诊内容、顺序的梳理,查体要求和要点,推选小组长,然后进入病房,学生自主完成病人的中医四诊资料收集,最后返回示教室,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该病例辨证分析内容,带教老师对其过程进行点评。学生在经过以上2阶段的教学查房实践之后,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疾病的中医问诊程序和辨证要点。

2病例讨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病例讨论是临床带教的经典模式,多以临床疑难典型案例为载体。笔者以“刘渡舟临证验案”等老中医医案为蓝本,以病证为中心,选取两则病案,在病案的讲解中,采取“设问式、提问式、讨论式、争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在病案诊治的演绎中。带教老师在分析“验案”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药应用的同时,穿插了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温故知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的思维方法。由于老中医的验案直接来源于临床的真实病例,他们的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方法体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讨论学习名家验案的同时,能认识到临床病案的错综复杂,通过这种形式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能温故知新,还能在理解运用原有知识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效地锻炼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小讲课临床化,增进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小讲课是临床常用的带教方式,通常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理法方药纵向讲解。在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小讲课中,其内容设置以常用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常用中医临床方剂介绍等为主,横向对比,突出临床特色。如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所学的中医辨证分类繁多,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内容,辨证方法过于典型化,而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如此典型而辨证依据充分的病例,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的小讲课中,常以临床病例为载体,介绍运用中医临床诊断的辨证方法,包括如何理顺病人主诉及症状,如何综合运用四诊资料;如何逐步辨证,找出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类证鉴别等内容,学生听课兴趣浓厚,且更易掌握辨证方法和要点。又如传统的中医方剂学知识包含在方剂学中,或散见于中医内科学、伤寒论等课程中,学生掌握方剂的形式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小讲课中病例治疗所涉及的方剂内容是以病证为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药物用量、煎服法等均从临床实例中体现出来,老师在讲完1个方剂后,辅以类方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确类方的异同点,使其听课效率高,这样对常用方剂的掌握程度较好。

4临床操作示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参加小学期实践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尚不全面,且实践时间较短,不能象毕业实习的学生一样直接参与到多种临床操作中。因此,在小学期实践带教中增加了临床操作示范内容,内容包括如何开医嘱、书写及借阅病史、开化验单以及如何进行督灸、耳针、穴注、针刺、推拿等操作项目,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授,学生一对一进行模仿、训练。与传统的治疗学课程授课方式不同,学生能亲临临床实践环境,集中地、近距离地熟悉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目睹中医操作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中医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

5注重全面考核,为高效率实践保驾护航

以往小学期实践模式主要以学生科室轮转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见习”,临床科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带教和培训,考核内容不明确,助长了许多学生随波逐流的学习态度,2周的小学期实践没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通过小学期实践改革,强化全面考核内容,考核项目主要包括考勤(占20分)、作业(占20分)、口试(占60分),重点考核学习态度和临床实践技能。具体包括:①考勤签到天天记:学生考勤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决心,实践证明,通过强化记考勤制度,没有一位学生迟到、早退。②实践作业每日交:2周时间内,每日上午安排学生在门诊或病房实践,学生需要完成1份住院病历或2份门诊病历,且病历书写质量直接计入考核内容,学生在完成常规的病房查房或门诊随诊等工作后,可以选择有特色、感兴趣的病历进行书写和摘录,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病史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③六大模块口试考:学生在完成小学期实践后需要进行考核,考核以口试为主,内容包括中医四诊资料收集,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常用方剂组成、功效、主治背诵,中医病史书写格式和要求,中医常规操作示范,标准化病人考试6部分,这些内容均散见于平日教学过程中。此种考核形式的确立,使学生无法怠慢于平日的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高效率的小学期实践保驾护航。

第6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意义

 

1熟读经典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是《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张锡纯等无不如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等经典理论的重要性。

 

2《内经》是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运气学说等内容,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涉及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内容,所以说,突出《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内经》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内经》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了诊法学说、病证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等内容,只要熟读内经条文,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头脑中就能想起相关的理论学说,犹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明确了诊断、辨证、治疗的方向,往往灵机一动,遣方用药,效如桴鼓。

 

二、具体运用

 

1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

 

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如呕吐的病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说明寒热皆可引起呕吐,且有呕酸、呕苦之别。

 

2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经》对内科疾病症状的描述较丰富,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如对消渴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症状描述为“先腰痛,口酸,苦渴,数饮,身热。”有关黄疸病证的论述也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确指出“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3指导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首先望诊,《素问·举痛论》:“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告诉学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泽,二不要浮露。再讲闻诊,《素问·宣明五气》:“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闻诊,而且反映五脏的病变。然后是问诊。《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说明古人也不能仅靠切脉就能断病,告诉学生问诊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诊,《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法常以平旦。”这是说脉诊的重要和时间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说明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指导疾病的治疗

 

《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方,但却更多在病机、治法等方面给我们治病的启发。以《中医内科学》第六章第三节自汗、盗汗为例,自汗有一种证型为肺卫不固证,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此处可以结合《内经》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为例。刘某,女,35岁,患者左侧半身自汗,而右侧半身无汗,遇天冷时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显厥冷,半身及左肢明显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发生偏枯的先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说明营卫不调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选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温卫阳。药证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反复修改而成。共有9个项目,涉及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结果显示,883%的学生反映结合《内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8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71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医生工作角色;83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1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内经》理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热情,提高了自学能力。在经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内经》理论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结合《内经》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此,教师授课前不仅要熟背《内经》等经典著作重点条文,还要经常临床实践,做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结合病例,条分缕析。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经典条文深入浅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第7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PBL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

1新媒体视野下PBL教学法概念与作用地位

新媒体对于以往的电视、广播而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建立在现代化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基础之上的新型媒体形态,发展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视听功能,且在大数据资源利用中更多运用在移动终端、电脑终端、网络服务平台上。随着5G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应针对这种变化探讨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升级,找到适合在新媒体新时代下医学生的学习方法。目前新媒体技术条件下PBL教学正在迅速开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学实践总结新媒体视野下的PBL教学法新定义[3]: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如新型开放教学媒体平台)向学生提出基于教学实际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在教学课前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以教师的问题为导向的预习和自学,随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开展由教师督导的分组讨论和答疑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课堂结束后再次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总结评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新型教育模式中,笔者总结高校师生在新媒体视野下PBL教学方式中的作用三要素:第一要素为技术要素,具体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和提供的教学微视频、开放教学媒体平台;第二要素为教案要素,特指教师依托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的具体教学活动;第三要素为督导要素,特指教师通过课后(线上)考评方案,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这三个要素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平台在PBL教学法中起到技术关键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平台抓住课前开放的学习时间,学生通过线上教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学新媒体平台主动查阅资料,利用科学严谨的教学媒体平台获得准确详实的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有目标的进一步研讨。在此过程中类似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善了传统的先教再学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基于重点问题引导下自学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同时会根据问题的引导进行自己的理解学习[4]。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提出很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2基于新媒体技术的PBL教学方法可行性分析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前提是学生要求学习一些基石课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等临床基石课程。学生只有在这些基础课程上才能进行中医内科学临床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临床诊疗思维[5]。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学习过相关课程,但是欠缺对基石课程的知识融合内化,缺乏灵活应用中医内科学临床诊疗思维的综合能力。所以面对中医内科学中的具体疾病,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在预习时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研究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1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五个优势特点

2.1.1内化学习提高质量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教学视频等数据资源进行温习,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把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视频在线进行回顾学习,并对疾病治疗的中药物配伍组合、特殊中药炮制、针灸选穴配伍等知识进行串联回忆,使教师和学生更方便的进行课堂前后的讨论和交流。并在内科疾病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临床思维,也就是知识的进一步内化。2.1.2启发教学增强时效PBL教学法利用问题启发诱导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线上的及时交流增强教学效果的时效性,比如在课前教师针对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的疾病分享一个典型视频病例,分组引导学生先进行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疗思路等临床思维分析,把学生所学的基石课程的知识激发出来,从而锻炼医学生的诊疗疾病综合能力。2.1.3平台交流在线答疑对于中医内科学中疾病诊断是教学难点,PBL教学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典型病案诊断与鉴别诊断交流,教师在教学新媒体平台选取诊断方法学的标准临床操作视频让医学生进行学习,及时通过在线答疑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形象的鉴别学习会让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犹新,而同时教师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掌握学习情况。2.1.4新老结合教学相长随着全国高校的大学扩招,师生人数日益增多。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的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临床经验不丰富,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实践特点,在PBL教学中可以选取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将在新媒体平台上(例如MOOC在线课程)把中医内科学教学重点如临床用药的心得的访谈视频让学生和年轻教师学习,通过教学相长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受益。2.1.5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医内科学教学相关学习资料启发学生自主的重点难点学习比以往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教师大量的讲解内科疾病相关知识诊疗更有效率,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精炼课堂,启发学生的PBL教学设计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媒体视野下中医内科学PBL教学设计探讨

笔者利用所在高校的教学新媒体平台初步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3.1编写PBL教案

在实施PBL教学方法中,编写教案是关键。需要明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标任务并且细化教学各环节的时间节点。笔者所在教研室根据国际通用的PBL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医内科学实施PBL教学法的班级前期开设基石课程的情况,组织学科内的专家编写教案。教案中加强临床实践训练练习等环节。为强化PBL教学法的效果,每学期教授中医内科学的教师根据德累斯顿—哈佛医学教育联盟的标准接受为期一周的新媒体平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开课前进行系统讲解和培训。

3.2课前培训导学

3.2.1培训学生课堂开始前建立课程学习QQ群。在学习群里向学生简介PBL教学法的特点与要求,提供中医内科学重要参考书书目,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科研资源学术检索的基本方法,布置安排PBL考评要求,培训新媒体平台使用方法,中医内科学临床案例。3.2.2建立学习小组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教学场景。将学生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进行随机分组,每10个人为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学习,根据PBL教学法要求每组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对于临床案例讨论两次以上[6]。在线下(上课前)讨论学习期间由各组学生推选出组长(主持人)和记录员负责组织和记录,每个发言学生准备发言提纲。班级的授课教师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指导,学习小组成员及时使用学习通APP、QQ音视频会议模式上传学习记录,为保证学习过程中的时效性,学生遇到困难时授课教师根据线上的学习记录及时给以一定的帮助。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通过新媒体在线上考勤记录占形成性成绩10%。

3.3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PBL教学法要求,教师组织教学课堂秩序,学习小组组长主持讨论学习,记录员记录上传新媒体平台。学生发言前要求根据课前学习重点关键词进行发言,对于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诊疗可以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主持人负责汇总讨论意见,并根据指导教师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下一阶段学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起启发和引导和梳理知识点的作用,并在相关教学难点进行重点全面解答。教学过程中评价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时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资料查阅准备情况、分组讨论学习中个人发言环节的逻辑语言表达能力、中医药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沟通能力等评价指标分别计分,此分数占形成性成绩的50%。

3.4课后评价考核

课后的评价属于形成性成绩40%,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教学新媒体平台将教案讨论内容进行汇总存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4在新媒体时代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方法的展望

医学高等教育是具有基础科学教育和应用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国内外同行都在探索寻找一种全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7]。经过笔者调研尽管在新媒体平台进行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组织培训查阅上传资料等工作耗费了一些资源,学生在线上学习阶段过多使用新媒体移动平台会分散学生的一些精力,但是目前新媒体PBL教学课堂的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符合大多数医学生的学习模式,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会因新媒体平台的PBL课堂的开展而提高。经过笔者的初步教学实践结果发现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成绩。在此探讨未来在新媒体视野下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

4.1增强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质量PBL教学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成立学习小组来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来锻炼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新媒体PBL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未来教学方法的导向之一。

4.2利用媒体新技术

打破界限拓宽知识面中医内科学的PBL教学是实践实用性学习方法,教师授课以实际临床思维运用为基础,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新媒体线上平台接受教师的临床真实案例进行启发式思维学习,可以打破课堂授课环节中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从而明显提升教学效率。这是未来中医内科学是教学目标之一。

第8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策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教学的研究中,为更进一步完成对内科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结合社会价值意义,促进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内科医学课程领域上的有效推行,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对现代内科教学目的的需求。下面是本次教学实践比较的基础报告。

一、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简介和研究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斯克里芬首次提出了《评价方法论》,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区别于总结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就在于更多地强调教师把从学生处采集的学习数据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来进行课程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在应用性教学上的使用价值,其教育基础也就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对于传统中医内科学习课程模式来说,通过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基本的应用治疗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课堂服务。而在本次的最终对比方法上,则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以及学生和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基础学科应用,通过合理的学科范围推广作用等,进行综合比较。

其中形成性评价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合理的应用教学细化分析,从而完善对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应用教学促进,并通过合理应用教学模式促进,从根本上完善对应用教学形式上的有效促进,从根本上改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执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措施教学实施,在基本的应用理念上,完善对整体参数数据检验和应用基础上的有效分析,从而确保对资料和整合性数据作业基础上的应用促进,在改善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在能力培养基础上的有效促进,并以此改善对学生在病员理论发言基础上的应用教学,促进对学生在思想上的指导性教育,通过合理的教育评价,从最根本的教学基础上改善教学质量。

二、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的实践分析

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方式,主要在于病案设计的基础。将病理作为最主要的教学依据,从基础的应用原则标准来进行分析,探究在相关性研究过程中的病例问题。通过一个学生的病程组成过程进行分析探究,从而确保在不同组成病程过程中的认可实践分析,确保教学的合理性,同时保证其教学的兼顾性,而促进教师在熟悉的病例逻辑观念上的应用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教学结构应用,就需要整个病例档案,促进其教育应用的有效实施。通过本次的实践证明,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学,对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的合理演化,有着较好的演变效果,在应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在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案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四点:

首先,病例设计部分主要由教师将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设计,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施,促进在应用作用和应用问答形式上的课程模式形成。将其资料打印之后,应保证学生人手一份,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分析。即可有效做到在教学应用基础上的应用效果,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指标。

其次,应当结合相应的学习环境,进行病例档案以及学习部分多个阶层的信息删选,并通过大面积的档案信息整理,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以此促进对学生在应用教育基础上的合理化执行。并且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提前做好演讲的准备,利用自身寻找的资料,完成课堂提问。

再次,在学习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可结合课堂反馈提供需求,加强在教师批阅审核以及应用基础等多个角度上的任务执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习课程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也将成为调节课堂活动作用以及应用基础的主要措施。通过师生的相互点评,从而确保了在学生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应用需求,其应用则主要针对文献检索质量以及应用讲解范围。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应的讲解指导,可以更为精确地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其可以采取较多旁听观摩以及教学评价等措施,做到取长补短、优良改进的作用,以此来确保教育专家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估,并通过有效的专家意见,从而进一步地确保其基础教育经验在推广应用层面的教研,并通过教师以及学生的代表座谈,从而确保课堂中学生和教师能够相互进行不足分析,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

而在现代教育中,为更好地满足基本的设施教育发展,促进在基础教育建设方面的推进应用,可结合相应的基础教育应用需求,实现在教育讨论和应用教育理论上的课程讲解实施,其作用,对文献检索需求的应用等,也都可以利用当下的基础教育建设,促进其不同的安全应用基础知识,促进其合理地应用教育理论。在进行积极性的教育措施应用上,通过病例问题讨论的应用,对教育文献的检索质量以及应用标准等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改良中,通过人际关系上的目标改革,从而实现丰富教学形式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基础信息的使用条件,从根本上完善对疾病诊断治疗基础上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对精神体系上的有效创建。

三、中医内科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课程思考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实际意义,正在不断提升,而为更好地满足基本的医学体系建设需求,在进行现代化的应用教育中,就需要提倡新颖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意识上,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上的自我能力培养。在本次的分析探究中,可以简单认识到,中医理论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引作用,因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现代化教育,可以结合现代西医的教学理念,进行整合分析,并从现代的教学基础出发对应用教学理念的改革进行提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课程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结合现有的教学形式标准,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现代化教学,既可更好地满足基础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培养。由于中医教学思想的特殊性,在应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相关科学性认识和思想上的认知容易固化,而通过合理的形成性价教学,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中,为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应用教学实践课程进行课堂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应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实践应用基础,其形成性评价教学方式,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咸川,石冬梅,赵 琛,等. 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J].医学教育探索, 2010(10):1369-1371.

[2]李培武. 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21):93-94.

[3]周小琳,周新强,韩华刚. 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4):126-127.

第9篇:中医内科学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具有很强实践操作性的学科。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内科所属的各种病证采用中医理论进行阐述。《中医内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临床学科,讲究辩证施治,同时,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助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可见,《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并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以指导,就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1+1”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病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病症的能力,使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增强。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40名,所选取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随机抽取。将40名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接受“1+1”实践教学,对照组依然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

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所具备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是采用笔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是针对医学主干课程进行考试,都属于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内容,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等,将学生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针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分值,与考试成绩相加,即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考试和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所获得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相同,临床辩证能力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组的学生所接受的是“1+1”实践教学模式,即《中医内科学》是组织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讨论,结合中医门诊。病案讨论与教学门诊教学各为18学时。对病案的讨论,所选择的病案为众所周知的经典医案。这些病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案例,就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充分了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自由讨论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分析。教师从旁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讨论情况以及所获得的讨论结果予以点评。这种病案讨论的教学模式使《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并注入到学生的观念意识中。

2.教学门诊课。安排教学门诊课,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病患,通过让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病例接触,其病例的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发挥病例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了知识,使实践操作成为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途径。当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学生对专业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实践教学也有所深入认识。对教学门诊的安排,每次的教学门诊为2~3个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每一次的教学门诊都可以安排两名疾病患者到教室来,学生亲自参与问诊,疾病患者之间近距离交流。学生对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施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与疾病患者之间通过沟通的方式对病人的疾病史进行收集,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中医方法对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辩证分析;使用中医方法对并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采用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法展开治疗。

3.病案讨论教学与教学门诊的结合。为了使《中医内科学》教学能够有序展开,可以将教学门诊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一个小组具体负责。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讨论小组要选举一名学生承担病人的疾病史的采集工作,其他的学生则从其他的渠道获得病人所患有的病症资料。比如,给病人把脉,观察舌苔等等方式,而获得并人的资料,还要填写病人资料采集中的个人体会。

第二步,讨论小组是资料收集任务完成时候,就要向教师汇报。所回报的内容包括病人历史资料的补充性采集,在采集疾病史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对患者的病症采用中医辨病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制定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的原则和质量方法。

第三步,当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历史资料采集情况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行为予以点评,并针对需要完善之处做出指导。

第四步,教师和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针对患者的疾病而制定的中医处方中选择较为合适的,经过修改并表示认同之后,交给患者服用。

第五步,谈论小组的成员要承担回访工作,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访问,以获得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

第六步,安排病人复诊。教师将所获得的回访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做出总结。课堂上教师将治疗效果告知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讨论。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临床治疗情况做出指导,教学门诊的教师则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治疗行为以指导。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充满好奇心,并会基于此而针对中医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教师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患者的疾病分析,同时还结合教学门诊教学模式针对患者的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教师要注意针对治疗方案进行指导,经过补充和完善之后,病人就可以按照方案内容接受治疗。

(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32个学时。实践教学就是将临床上的真实病案在教学中作为案例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对学生起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

四、研究结果

当实验组和观察组的实践教学结束后,就要进入到评分环节。本次评分所采用的是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术能力考试题,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测试,并以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测试和考核得分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出最后评分。以评分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考核结果。教师针对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

五、讨论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是“1+1”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中,要对实践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进行比对,以考核成绩为主。教师以考核结果为经验资料对后续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完善。

在教学门诊课堂教学中,让疾病患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接受学生的治疗。学生可以对四诊合参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予以体验,通过对患者展开中医治疗,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还积累了临床经验,从而对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以培养。

针对学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纠正,以使患者能够放心让学生治疗,学生也会在病患的配合下制定治疗方案。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虽然学生对真实的临床案例结合中医内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其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使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难以获得真正意义的训练,对学生的培养采用“1+1”的实践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培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践教学的对比分析,虽然对照组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教学门诊内容,学生无法获得临床治疗经验。采用“1+1”的实践教学,则是病案教学结合教学门诊,让学生通过“四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接受临床治疗训练,使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积累了解决临床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朝喧,陈筱云,齐锋,赵莉娟.《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J].光明中医,2013,28(05):1060-1061.

[2]肖永华,吴文静,赵进喜,储真真,王继东.从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谈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由中医内科见习病例引起的思考[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