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档案文化范文

档案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档案文化

第1篇:档案文化范文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第2篇:档案文化范文

文化艺术档案既是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探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李 琳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为国家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文化艺术档案,并已在艺术生产、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文化工作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相关内容

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和文化艺术档案特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两部分教学内容。

(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应使学生主要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整理方法和利用检索。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活动是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藏品的重要途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特别是熟悉了解各类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哪些艺术材料具有保存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保护意识,促进国家宝贵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文化艺术档案系统化整理便于科学管理。从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特点出发,了解文化艺术档案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化要求,了解对文化艺术材料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目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化艺术生产规律,便于迅速地从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内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艺术档案要以剧(节)目或艺术活动为单位进行整理。一台剧目必然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宣传评论等不同载体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能因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将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类别进行组合。了解了文化艺术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学生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时会首先想到按剧目中某一项目和活动来进行查阅。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馆(室)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整个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学生应了解文化艺术档案馆(室)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借阅、复制、展览、编纂档案文献等各种服务手段。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各种档案检索工具,能够利用目录、索引、指南等档案检索工具查找文化艺术档案。

(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知识

根据课程目标,文化艺术档案鉴赏应是文化艺术档案课的核心内容。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主要是对业务类档案的鉴赏,其中可选择艺术表演档案、文学创作档案、美术、摄影档案、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主要专题内容。艺术表演档案是在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电影、电视等各类艺术形式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鉴赏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剧目档案,主要是戏剧、舞剧、歌剧等表演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各种形式的剧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2)曲目档案,主要是曲艺、音乐演出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曲艺、乐曲(歌曲)过程中形成的档案。(3)节目档案,主要是歌舞、杂技演出单位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歌舞、杂技节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4)影视档案,主要是各类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在创作、设计、摄制影视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的内容比较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套性很强,如一个剧(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包括剧本、曲谱、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音响、道具、剧照及其他方面的大量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艺术表演档案的特点,在文化艺术档案鉴赏教学过程中,应以艺术表演活动为项目单位开展专题教学。文学创作档案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种文学创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文学创作档案鉴赏可包括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等内容。美术、摄影档案是各类美术、书画、摄影单位和个人在创作、设计、绘制、摄影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和摄影展览等。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主要是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群众艺术(各种演出)活动形成的材料、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材料等。

三、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特色把握

(一)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要突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课程可主要选择以下文化艺术档案类别开展教学:(1)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档案,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与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这类作品主要以口耳方式传播,又称“口述文学”。(2)民族民间音乐档案,是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可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乐曲。(3)民族民间美术档案,包括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雕塑、剪纸、工艺等。(4)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民族舞蹈。如汉族的龙舞和狮子舞,苗族的芦笙舞等。(5)民族民间戏曲档案,包括古老剧种和流行剧种,如昆剧、梆子戏、秦腔、京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等。(6)民族民间曲艺档案,包括评书评话类、鼓曲唱曲类、快书快板类、相声滑稽类等。

(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

第3篇:档案文化范文

【关键词】档案文化权利

1、文化权利视觉下的档案文化

1.1文化权利

1.1.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文化权利,具了解文化权利是我们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是我们人类实现自由、全面活动的基本与前提,整体上来说文化权利是我们人类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结合与并存的总体体现,其主要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等。既然公众权利包含了我们人类的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在表面上看两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在内涵上、目标上来看,两者并不冲突,反而相互依存,因为文化公众权利的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二者权利为目标的。

1.1.2其次,文化公众权利是我们人类获取文化公平过程中反抗性的一种重要体现。例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国家、不同的民族。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对受教育机会均等权利争取的这一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1.1.3第三,文化权利的追求与实现也是我们人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进行个人自身文化追求的一种途径与权利。其大体表现在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等。那么公众文化权利的核心是什么呢?即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平,其是我们人类实现文化权利的基础与前提及核心。所谓文化权利的公平性所指的就是,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对文化资源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要求都能满足每一个人对文化特有的需求,并且享有的文化权利不受身份、性别、民族、地理等条件的影响。随着文化内涵的逐渐深化,政府和公众愈来愈重视文化权利,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2档案文化权利

具研究,档案文化的界定和存在是实现档案文化权利的前提,所以对档案文化的结构和内涵首先要进行明确。从文化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来对档案文化进行界定,即思想与价值,制度、物质、风俗习惯,在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价值意识的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四个大的方向。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就是这四者结合、融合的产物。简而言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档案文化是档案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形成相关档案的文化成果和文化行为方式。

在上面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文化权利是我们人类权利得以保障的重要体现之一,其具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因此落实到具体过程时,有些是根本无法提供依法审批的权利,更有些是根本无法定义的权利,所以,在执行文化权利和界定文化权利时避免不了存在模糊性,因此,我们作为档案领域文化权利中的档案文化权利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也适当的存在些模糊性。因此,这就要求我国有关档案文化的工作人员要着眼于广大公众的立场,参照文化权利的最新定义、最新内涵来对我们的档案文化权利进行界定和分类,经过研究与总结表面,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对档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档案文化权利的保护、参与与创新档案文化的权利,享受档案文化的权利,建设与完善档案问的权利。这其中公众对文化权利的享受是档案文化权利发展建设的主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档案文化服务部门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真实写照。其次,就是档案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建设与完善这不仅体现出了广大公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同时也体现了公民对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2、作为公民福利的档案文化权利的策略思考

2.1在文化权利趋向中政府因素的完善

这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隶属于国家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之下的一个服务部门,而我们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向广大公众提供行为和服务、文化产品、使广大公众的文化权利得以保障等。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就成为了保障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权利的主体及文化权利普及的主体。因此,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是获得档案文化权利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1完善经济条件。属于发展之需的文化权利,常常体现在生存权保障的条件下。另外,政府投入的文化资金不仅使公民追求文化权利的公平性、公民享有的文化权利得以保证。所以政府为发展文化权利对其经济条件不断完善,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对公众文化产业所需的大量成本予以解决,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公共责任。

2.1.2社会公共性是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同时属于公共服务事业的档案部门,把两者的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实现档案文化权利并且对这一过程普及,不仅是政府职责的要求所在,更是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应通过调整文化政策,对档案部门的文化职能予以明确,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才能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真正促进档案文化权利的延续与保存。

2.2定位提升文化权利意识

2.2.1交流与传播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经过交流与传播的文化缺乏社会意义。档案部门是档案文化传播的阵地,因此档案界内需要对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不断加强,另外其他文化的精髓也需要抱有虔诚的借鉴态度予以吸收,对自身予以完善。尤其重要的是与公众的交流,档案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满足并了解公众文化需求,这也是公众档案文化权利实现的最为简捷的途径。

2.2.2公众是文化最终利用的归宿,档案文化应把地方文化积极融入进去,以城市文化象征作为定位目标,形成文化休闲中心,对档案文化社会效益积极发挥的同时对公众的文化权利予以实现并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子超.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档案,1980年01期

[2]黎韦.作一番关于档案工作的宣传[J].中国档案,1980年02期

第4篇:档案文化范文

每个场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参观者,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以某个大学的名人陈列馆为例,在接待上级领导时,往往侧重于介绍建馆历程、名人亲友捐赠、展品技术处理等方面,以展示建馆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显著;接待教师时,往往侧重于介绍此名人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这种精神感染教师队伍;接待大学生则侧重于介绍名人的求学、求实的心路历程,以这种精神教育大学生们要明确人生目标,有追求,爱钻研;接待中小学生,往往侧重于介绍名人生平,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讲解词,虽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基于一些有据可查的事实。这些所谓的“据”,就是支撑讲解词内容的档案资源。高校档案资源,主要来源于档案馆和各部门,在建设文化场馆时,不仅需要一些文字材料,还需要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和实物。档案资源此时就显得比较单薄,往往需要发动教职员工、老领导、校友等各界力量,广泛征集文物、史料,有必要时还需远赴外地甚至跨洋过海,查找档案。

二、基于场馆展示需求的资源积累

(一)文化场馆展示需求大学文化场馆为达到展示历史、彰显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校本文化的预期目标,需要精准的文字介绍,展示大量图片,利用视频和音频来表现,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来佐证。这就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档案资源的搜集途径对于特定档案资源的征集,往往有三个途径:1.档案馆,2.学校各部门,3.老领导、老教职工、校友。如果是建设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则还需再加两条途径:1.名人的亲友,2.地方档案馆。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吴健雄陈列馆为例,为广泛征集资料,多次赴东南大学参观学习、拍摄照片,到吴健雄的家乡实景拍摄,到她曾就读过的苏州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查找档案,到扬州、宜兴等地学校和地方档案馆查找档案,走访吴健雄曾工作过3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到吴健雄的家中搜集一些她生前生活所用之物,到台湾她生前开展过学术交流的地方去查找资料等。征集到的各种文件、史料、实物,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

(三)特定档案资源的积累对征集到的文史资料和实物等各种档案资源,要妥善保管,展馆展出尽量使用复制品。对所有展出和未展出的档案,均应当按照档案保管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贴标签、制作目录、温湿度控制等专业化、标准化操作,保证这些档案资源能够长期完好地保存和继承下去。此外,在当下的档案工作中,应当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校史编撰,校史馆、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筹建工作经验,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进行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保管,以便于学校和社会查考利用。

三、基于文化场馆主题的档案资源重组

大学文化场馆有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要充分展现这些主题,仅仅靠档案的查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需求,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信息挖掘和资源重组。

(一)对档案的信息挖掘展示和介绍一件档案,不仅要解读其内容,还应当对档案所包含的其他信息进行的深入挖掘,获得档案资源背后的信息。以一份书信为例,不仅可以通过书信的内容分析作者当时写信目的,还可以分析形成这份书信的历史时期、纸张、字体、作者和收信者本身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这份书信背后的信息,从而形成内容精彩、有血有肉的讲解词,吸引参观者注意,在参观者的记忆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达到宣传和感染的作用。

(二)根据需求进行档案资源重组档案资源重组,不能狭义理解为把档案实物集中存放,或者是归类到同一类别,而是指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做特殊标引。以教学活动形成的档案为例,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教案、讲课提纲、师生互动、学生作业、试卷、成绩、教具和仪器设备。按照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关于业务的规定,教具和仪器设备应该归到设备类,成绩归到学生类,其余的归到教学类,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学情况。不同类别的材料,保管的技术要求也不同。从大学校史馆展示需求看,可以从学生作业中抽取一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特殊标引,教具和仪器设备也可以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进行特殊标引,在概念上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档案资源。

第5篇:档案文化范文

曾经为冯骥才的“档案行为”所感动,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深谙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以文字、照片、录像为载体,领军抢救即将消逝的天津地域文化、抢救家书等民间文化遗产。现在,又为档案人的“文化行为”所感动。贵州省黔南州和荔波县等档案部门多年来负重致远抢救古老的濒临失传的水族文字――“水书”:锦屏县几代档案人历经艰辛征集7000余件清朝、民国时代的“山林契约文书”,而这两个县每年业务经费仅万元,有的还不足万元,拳拳之心让人动容。

把抢救“水书”和征集“山林契约文书”称之为“文化行为”,是有足够理由的。2006年5月,“水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文件,制定规划:做好预算,加大投入;开展普查,建立档案;组织申报,进行验收。毋庸置疑,这项工作与档案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普查工作就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对其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档案、保护档案、传承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物质的载体。深为遗憾的是,这项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保护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参与其中,而是由文化部门单独组织的。但是,黔南州和荔波县等档案部门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多年来保护“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热情和努力。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州档案馆和荔波县、三都县水族自治县档案馆克服重重困难,共征集“水书”13771册,建立了“水书”特藏室,荔波县档案馆已对2300册“水书”进行了计算机扫描录入,刻录了光盘。现在,档案人又乘此东风,以绵薄之力奔走呼吁,要为“水书文化”建立一座永久的安身、传承之所――水书档案博物馆。再说,倘若没有档案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水书”不可能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还是在贵州,锦屏县几代档案人筚路蓝缕、锲而不舍地做着一项文化抢救保护工作。该县档案馆早在1960年,就启动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史料价值不在徽州文书之下的“山林契约文书”的征集工作,历经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获硕果,期间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便是现在,档案馆工作人员下乡征集还要风尘仆仆坐长途车到乡镇,再步行几个小时到村民家。他们可以有许多个理由不这么执著,但是,几代档案人就这样传承着这种执著。这样的“文化行为”怎不让人感动。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晚年曾提出并反复倡导“文化自觉”的理念,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从这些普通档案人的“文化行为”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文化自觉”。他们矢志不渝地在寻找着久远的历史,竭尽全力地在抢救消逝的文化。而且,这种寻找和抢救并不停留在“文化回归”的层面上,而是一方面“回归”自身文化的源头,同时又以此作为文化“发现”的起点,在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以档案人的“自知之明”想方设法开发着这些文化资源,“发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意义。为此,他们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人的“档案行为”和档案人的“文化行为”,都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但是,不难理解,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档案人的“文化行为”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一个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省份,两个连库房都装不起空调的档案馆,档案人对文化遗产的全力抢救,对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文化品质的不懈追求,给予了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

(作者单位:上海市档案局200336)

第6篇:档案文化范文

关键词:档案馆;组织文化;管理沟通

沟通能够使得管理更加顺畅有效,它是组织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但目前有关管理沟通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对非营利性组织则鲜有关注,针对档案馆的管理沟通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档案馆不仅是法律规范范畴的文化事业机构,更是一种事实上的文化组织,有其自身的管理目标。因此,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应强调对各种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借此推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以公共档案馆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沟通对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管理沟通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意识的双向传递[1],有效的管理沟通对组织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是期望通过统一馆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纳入到档案馆的管理目标[2]。因此,从管理沟通视域来研究档案馆组织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1缓和档案馆内部人际关系

档案馆职员中女性占大多数,2011年我国档案馆女性职员已经占到总人数的59.49%[3],且从近年档案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该比例仍会居高不下。档案馆作为一个女性员工占多数的社会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任务分派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不同带来的个体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情感冲突,而且会有由于女性员工较多可能带来的一些特殊人际关系问题。档案馆中的这种组织冲突是档案馆建设和谐组织文化氛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档案馆的内部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感情伤害、积极性打击、甚至人身攻击等关系紧张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不良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还可以使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活跃档案馆文化氛围,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环境,实现档案馆的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2提升档案馆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专家麦克沙恩认为,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的重要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组织文化[4],而良好的组织文化又有利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可以说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档案馆馆长等领导大多从其他行业调动而来,缺乏对档案行业的感性认知与直观感受,以及对档案馆事业管理的专门经验和情感归属。有效的管理沟通将有利于弥补这种行业缺陷: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档案馆领导者掌握更全面的专业信息,进而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对档案馆事务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不断完善,使馆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积极反应。良好的档案馆组织文化将使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提高领导力、培养合作关系、调解矛盾、增进信任、加强凝聚力等,从而使馆员心悦诚服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形成一种具有领导魅力的档案馆组织文化。

1.3增强档案馆凝聚力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5],其蕴含的价值观一旦被馆员认可并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馆员齐心协力地实现档案馆组织建设目标,积极参与馆内的组织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沟通力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测度指标[6],必然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促使档案馆形成一种良性组织文化。一方面,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档案馆长民主式的管理沟通风格可以使馆员合理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心灵上找到一种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不断提高工作环境中的适应力,使得馆内关系更为融洽,进而有利于形成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减少档案馆由于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除信息鸿沟导致的馆员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且形成一种良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环境,提升馆员内心的平衡感,增强组织的向心力。

2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中管理沟通障碍的成因分析

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在沟通渠道、沟通媒介等方面存在沟通障碍,导致沟通的延迟、信息的失真、水平方向沟通的缺乏等。为了培育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档案馆组织文化,有必要对沟通障碍进行合理分析。

2.1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较薄弱

我国档案馆虽然是文化事业机构,但是在用人方面属于“参公”制度,再加上“局馆合一”的体制,档案馆内部的“行政”氛围比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更加浓厚,“领导意志”以及“服从意识”比较突出。大多数情况下馆内沟通基本以“会议”布置以及“文件”下发的形式进行,很少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业务沟通。久而久之,下属会认为领导的决策自有道理,馆内制度也很合理,养成不思考领导决策的惰性,使得档案馆的管理活动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执行过程,缺少必需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很多档案馆馆长,可能兼任局长、各种委员、各种小组主任、各种组织理事长以及各种组长等职务,导致事务众多、分身乏术,无法专心致力于档案馆的管理。而且据调查多数馆长任职是听从组织安排的做法,而非完全出于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再加上档案馆位于权力系统的边缘地带,馆长工作热情以及创新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档案馆管理的沟通互动。

2.2档案馆机构设置有待优化

内部机构设置决定了信息的流向和方式,与组织沟通网络有密切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按业务流程设置,另一种按档案馆类型设置[7],形成金字塔形的层级制机构设置。这种结构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集中性,利于档案馆的决策形成以及政策贯彻,但是从管理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导致管理层次多、信息交流有障碍,如从馆长、处长、科长、科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等,信息经过多层过滤会流失,信息噪音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失真。另一方面,该结构下的档案馆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对较独立,各部门人员大多只关心本部门发展,部门之间很少就共同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协调,缺乏横向合作与沟通。此外,档案馆内部“行政”属性的强化使得基层馆员对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决策权,“民主”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层馆员交流与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沟通效能。

2.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有了解组织内部各类信息的意愿,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寻找在组织环境中的舒适感和归属感。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的内部馆务信息公开并没有呈现出常态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据调查的几个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档案信息网站,网站内容多是档案政务、政策法规、查阅服务、档案展览、档案论坛等等,缺少与馆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访谈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也大都反映其所关注的档案馆财务预决算方案、重大基建和固定资产设备的添置、激励制度等信息较少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有效公开。信息获取不及时带来的沟通延迟问题会使得小道消息流传,而小道消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增加猜疑;另一方面,馆务信息公开不到位还涉及馆员的知情权保护问题,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馆员在组织内的工作满意感就会降低,进而影响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理念。

3管理沟通视域下优化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精神文化决定了员工的沟通理念和沟通积极性,制度文化决定了沟通方式和沟通风格,物质文化决定了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同时,有效的管理沟通又反过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针对当前档案馆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以达到建立科学档案馆组织文化的目的。

3.1档案馆主体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档案馆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意识到管理沟通应贯穿于档案馆的整个管理过程,时时刻刻树立沟通理念,鼓励工作人员开诚布公地交流。通过积极主动沟通,树立亲民性,淡化领导权威,用欣赏、关怀等情感因素做到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在交流沟通中注意表达方式,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以及把握沟通时机,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反馈信息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工作人员养成必要的沟通意识和沟通习惯,给予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的渠道以及反馈方式。通过档案馆主体之间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实现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目标,提高其职业的忠诚度,为组织营造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赋予组织更深的内涵。

3.2档案馆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

档案馆组织结构要与管理结构相结合,使馆员及时获得准确无误的讯息,为此,档案馆应该采用矩阵型[8]的二维组织结构。首先,横向上档案馆根据专业分工设置综合办公室、收集指导部门、管理利用部门、技术编研室、信息自动化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尽量不要依据档案管理流程来设置职能部门,因为档案管理中有流程,环节太繁杂,流程太多,会使信息噪音不断地累积与增加,不利于信息的保真;同时也可能由于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情况影响到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纵向上依照工作任务设置项目组。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工作项目设置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如资料收集工作组、网上资源整合工作组、数字化工作组、信息服务工作组等,统筹利用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领导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的决策和目标可以准确下达到各部门;另一方面,纵向上的部门交叉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了档案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了馆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参与感,有效解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在这点上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档案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安徽大学档案馆采用了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职档案人员在担任科室任务的同时也负责特定的工作项目,员工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严谨,档案馆组织文化也越来越和谐。

3.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

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离不开沟通渠道的科学安排。一方面,档案馆应该不断地拓宽正式沟通渠道,在传统的文件层层传达、召开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嵌入意见反馈系统;并且充分运用Web2.0技术,采用即时沟通工具,如QQ、微信以及主题论坛,搭建新型的内部沟通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合理运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一些工会所开展的集体活动中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馆馆务公开内容还必须做到务实,公开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馆员比较关注的规章制度、财务、人事等信息,如可以在档案馆大厅设置“馆务公开”专栏,及时全面的公布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而且,馆务公开要尽量做到民主,在注重馆员知情权的同时也要保护馆员民主参与的权利,公开措施要从深度上保障馆员的民利。如可以建立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代表人员组成,来决定涉及档案馆内部机构设置、发展规划、临时聘任人员的选择等;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职务晋升、评优、福利、岗位津贴分配等;涉及馆藏建设、资源开发等相关问题。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保证了馆员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道消息的流传,端正档案馆的组织文化氛围。

3.4档案馆建立沟通审计机制

第7篇:档案文化范文

1.对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够深入。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者的层面上,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这就使得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是非常深入。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在很多时候都是将档案作为一种工具,这让档案的文化属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也就让档案文化建设受到了影响,不能够发挥出文化功能。

2.没有树立起牢固的档案文化形象。

一直以来,国内的档案部门基本都没有被当做是文化部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将其视作行政机构,是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的附属,抹杀了其文化属性与价值,让人很难将档案馆与文化进行联系,使得档案的文化形象不能够在社会中完全地树立起来,给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3.档案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虽然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不仅仅要保存整理档案,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让档案部门能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中却能够发现,很多档案部门注重的是对档案的保存,对于档案的文化功能的忽视现象表现得较为严重。

二、立足现实,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原因使得档案文化建设和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相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后,其价值功能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1.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

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同等重要。在建设档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是抓住物质文化建设不放。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还需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这样才可以让档案文化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同。在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需要对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行统一,并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各地方档案机构结合各自的特色,用当地的群众所喜爱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档案文化的精品,同时开展可以让群众参与、群众喜欢参与的各种档案活动。同时,在内部各级档案馆都必须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地开展档案文化学习活动,进一步改善当前档案工作者的认识

。2.稳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树立档案文化形象。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档案文化还来源于档案工作的实践,其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档案工作的行业特点与特色。基于此,档案文化的发展、繁荣,都对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实现档案文化的稳步推进,树立起良好的档案文化形象。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尽可能地将工作做细、做扎实。档案管理的文化成分含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档案管理对于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与改良作用息息相关。

3.发挥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

要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需要从档案部门入手,注重发展档案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体现出档案所具有的文化功效,将档案的文化资源、文化凭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逐步地实现档案部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新型方式的转变,主动地对档案进行深入的开发、发掘出档案的潜在文化。将档案文化资源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之中,还要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服务意识,让社会公众能够体验到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档案的文化价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的意义上展现出档案的更高层次的地位以及价值。

三、总结

第8篇:档案文化范文

关键词: 档案工作 档案文化 文化建设

一、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署名为“阿迪”的作者从档案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档案文化”这个重要命题,改变了人们对档案部门“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的刻板印象,对于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以文化为切入点审视和研究档案逐步成为档案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

档案现象的发生和演变是人类文明的源起与进步的真实写照,“档案是历史的标本,文化是档案的实质”,“记忆是一种文化心理,记录是一种‘写文化’,档案则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建构的‘管理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与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档案作为强证据性的记录和人类活动的记忆,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真实刻画,既是文明的产物与见证者,又担当着文明的传承者。因此,有学者从文化与记忆的角度充分认识了档案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档案文化建设称为社会记忆功能的“社会健脑工程”[2]。

英国人类学研究专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概括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3]由于研究的视角差异性,学界关于文化的内涵仍未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泰勒的这一界定从文化的精神性层面强调了文化被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何为档案文化呢?档案文化由“档案”与“文化”两个词汇构成,真正领悟其要义,并非从档案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角度理解,而应考察以档案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并在实践中产生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档案文化价值是档案本身具有的,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档案文化进行归类,可以划分为传统档案文化和现代档案文化、原生档案文化和次生档案文化、静态档案文化和动态档案文化等内容。

从文化体系角度看,档案文化体现为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档案意识,以及在这个意识指导下相关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总和[4]。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文化是以档案意识为核心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带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时空角度看,档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紧密相连,并随之形成带有层次性、反映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在时间上,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档案信息的存储传播形态差异较大,以及不同国别、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各异,使得差异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档案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档案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文化的发育程度影响档案文化的发展,档案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档案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存在物,是人类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档案意识逐步增强的今天,档案部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档案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培育社会档案文化意识,强化档案文化观念。

思想^念是行动的先导,档案文化建设取得长效进步与整个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觉醒密不可分。档案文化建设之所以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除了某些相关党政部门对档案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之外,也与整个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以致某些单位档案工作边缘化有关。在文化建设热度升温的新形势下,档案文化建设迎来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应将档案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工作和规划之中。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职能。各部门各单位应从部门发展和单位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和部门发展规划之列,从经费预算、人员编制、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档案工作一定的统筹考虑,让档案工作主动融入单位总体发展之中并服务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氛围。档案部门应分析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景,必须主动作为,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展示档案工作,逐步消除社会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为了增强档案文化宣传效果,可以将档案文化宣传融入档案法制宣传、重要纪念活动举办之中,让民众在相关活动中强化档案文化意识,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自觉认同、支持,最终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推进档案理论研究,寻求档案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事务性工作,又带有理论研究性质。档案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在实践层面扎实做好档案编研与管理,以及在理论层面深入推进档案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当前,某些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着重事务轻理论的现象,更重视单位档案的编辑管理工作,忽视对档案工作本身的理论研究,以致某些单位的档案工作浮于表面,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档案工作部门在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理论的研究,尤其需要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作用等基本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梳理当前困扰档案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档案文化传承与培育的基本路径,丰富档案文化建设的新内容,以先进的档案文化理论推进档案事务工作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信息发展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档案文化建设如何契合信息化社会发展,并寻求档案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均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做出学术探讨,进而在实践过程中推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挖掘传统档案文化,实现档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档案的重要功能是记录并反映历史信息,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知识信息,因此,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上促进文化生成环境的转变,必然要求社会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相一致。一是从档案工作的继承性角度看,档案工作者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意识地用现代技术挖掘和研究历史上的一些传统经验,以批判继承和超越的眼光对待档案文化建设,促使传统之花开出现代之果[5]。二是从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融合性角度看,档案文化需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取得创新,传统档案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单位或部门档案的编研,然而,现代档案工作远超出档案编研的范畴,更注重档案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的相互融合,活跃单位整体文化氛围,这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鉴于此,档案部门应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加强与博物馆、旅游局、文物保护部门的联系,促进档案文化的再生产和综合利用,推出档案文化品牌,扩大档案文化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三是从档案工作的职能看,档案的编研活动是档案工作的集中体现,编研工作是文化生产的过程,而编研成果是文化产品生产的结晶。因此,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是将档案部门的编研成果运用到社会活动之中,发挥档案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的突出作用。档案文化建设成果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将一定的媒介作为桥梁,为此将编研活动与新型传播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将编研成果推向社会,形成广大民众对档案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支持,扩大编研成果社会影响的覆盖面和社会意义,从而实现静态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动态档案文化建设的双赢[6]。

(四)加强档案资源配置与优化,提升档案社会化程度。

目前档案的存储载体档案馆多为单位的一个部门,生活中人们将档案部门定位为一般的政府机关单位,忽视其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到档案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增加档案文化资源的厚重感,就需要档案部门紧跟时展步伐,在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方面拓宽档案工作研究思路,不断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实现先进档案理念“走进来”与优质档案服务“走出去”,促使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良性发展。档案部门要坚持开放办馆(室),定时向社会开放,方便广大民众对档案资源的借阅与利用,充分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2]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

[3]于凤春,刘邦凡.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48.

第9篇:档案文化范文

企业档案具有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是企业员工了解企业及其文化,不断充实自我的重要工具。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所积淀的结果,只有通过档案这一载体使其由抽象化变为实体化,才能更好地被员工所理解和接受。企业档案作为企业的真实记录,为开展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企业档案通过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迹,直观形象地将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兴衰荣辱展现在职工面前,对引导规范职工的行为,陶冶锤炼职工的品格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不少企业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利用来进行精神传播和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主人翁责任感。如通过陈列珍贵的照片档案,可以使职工更好地了解企业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创业史,增强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爱企敬业的精神;通过宣传档案中记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感人事迹,可以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之,通过接触企业档案,员工能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企业文化坚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二、企业档案的激励作用

除了上述的传承、借鉴和教育作用之外,企业档案还能对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许多企业的档案馆、档案室中,收藏着该企业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记载着企业多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一代代领导的殷切期望,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顽强拼搏的辉煌业绩,这些都是永远鞭策企业员工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企业档案承载了企业过去的辉煌,更是激励现有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成就的精神动力。企业档案中积淀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对鼓舞职工士气,激发职工热情,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三、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所起的作用

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下,企业档案工作能更有效地开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和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长期以来,企业档案工作因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被人们所忽视。许多重要而珍贵的企业档案被束之高阁,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其实,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看,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依据,本身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企业发展史,能对当前企业的发展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借助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能使人们尤其是企业领导提高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措施积极改进,使企业档案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使企业档案工作能更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彻底改变企业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的局面。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刺激档案利用需求,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企业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利用服务。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激发了企业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及职工的知识、技术和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大提高,进而产生一种追求更高的、更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冲动。这必然会激发更多的档案利用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及其员工的各种利用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利用服务,企业档案工作必须积极谋求全方位发展,努力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