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互设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IDEO创始人Bill Moggridge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了交互设计的概念,最初将其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易让人想起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Bill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如今,交互设计已发展成与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Alan Cooper的《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Jenifer Tidwell的《Designing Interfaces》、James Kalbach的《Designing Web Navigation》等书籍,深刻影响着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分为逻辑设计、界面设计及用户体验三个层次。交互设计思想已渗透到生活诸多方面,如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个人智能电子终端设计。三星公司创建了健全的购买体验体系以增加用户粘性,小米科技通过用户心理研究,用限制性网络营销策略获取用户购买规律。目前,国内已有高校、企业、设计机构基于自身实力、市场需求进行交互设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了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百度、阿里、腾讯等IT企业也相继成立了交互设计研究团队,但其研究深度、广度及方法相对国际水平尚存在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技术逐渐成为主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上社交需求的快速增长,人机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更为人性化的网页、移动终端、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趋势。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创新工场、洛可可、Rigo Design等设计机构。其中以广东发展最快,2010年成立了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2011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
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国内、外交互设计的研究文献117篇(英文39篇,中文78篇)进行统计,经过数次分析筛选分别提取出56个和36个国际、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关键词,运用数量化Ⅲ类(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Ⅲ)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得到其分布图(图1、图2)。
一、国际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由聚类分析得出6个群组,6个群组在分布图中的位置及含义可将1、2、3轴分别定义为“用户研究(行为、认知)――计算机辅助建模(数字化)”“方法应用――方法构建”及“数字(虚拟)交互――环境(实体)交互”(图1)。Group1涉及交互式游戏、电视、绘本、儿童及教育领域,主要从系统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认知进行交互研究。例如,Simone M.De Droog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改进儿童绘本的交互式分享阅读体验,以增进儿童对胡萝卜的摄入量,当前教育和娱乐领域众多APP应用设计即属于该范畴。Group2的研究涉及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及用户需求研究,如用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研究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社交网站过程中,“以好玩为导向(telic)”和“以目标为导向(paratelic)”两种用户模式对互动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影响。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研究,以及现有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转型过程中的用户需求研究均属于该领域。Group3主要涉及服装等时尚领域,运用数字人建模、3D交互式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设计,最近电子商务中兴起的虚拟购物、虚拟试衣技术就属于该领域。Group4偏向研究方法在具体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涉及计算机动画、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虚拟交互环境、3D建模、动态人机工程分析、医疗装置设计、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与导航相关的交互研究领域。Group5的研究主要涉及基于约束的建模技术,包括机械夹具设计、建筑几何学、草图设计、交互式基因算法和协同进化设计等方法的构建。Group6则主要涉及采用协同设计方法和数字工具等进行与环境设计相关的交互式工具和方法研究。图1靠近原点的方形区表明交互设计研究热点集中在人机交互设计、教育、文化、用户认知、游戏、娱乐和时尚设计等领域,研究重点是用户体验、界面以及系统人机交互中人的认知问题,如通过信息分析研究游戏、电视、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人与设计对象互动中的行为属性。在热点领域,主要以协同设计的方式,采用诸如3D交互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手段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模拟;而对人的研究则常见于互联网、商业以及环境设计相关领域,常使用的方法有参数化设计、逆转理论和设计调查等,主要针对如交互式广告设计中用户体验和数字工具进行研究。
二、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35个关键词可分为5个群组,其位置和含义可将1、2、3轴分别界定为“虚拟(数字)交互――实体(产品)交互”“用户认知――构建模型”及“设计实践――设计方法”(图2)。由Group1可知,目前国内交互设计的重点是用户研究,主要包括用户模型构建、用户认知特性、用户参与模式研究,以及界面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等内容,研究涉及用户使用内容、用户认知模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Group2表明,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移动互联网领域,主要涉及娱乐和休闲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感知价值创造研究。例如,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进行娱乐APP应用开发方面的交互设计与研究,使用情景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行为具有决定影响的用户感知价值研究,以及用户满意度对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意向的影响研究等。Group3主要关注的是情感研究、产品(人机)交互设计、设计中的无意识行为和用户心理等领域,在产品设计实体交互方面,主要侧重于用情境化设计方法研究用户使用产品的心理、情感和无意识行为,以及产品的造型设计语言与其视觉表现所引起的人的情感变化方面。Group4主要涉及网络社区、信息以及用户体验过程的可视化建模和云计算等方面研究,表明从云计算等网络后台技术入手,研究用户使用网络社区时的行为流程以及所获取信息的可视化建模是交互研究的一个热点。Group5主要包含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网络社交服务、用户习惯(包括使用偏好和需求)、个性化交互以及Web2.0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和网购两个关键词虽然出现频率相对不高,但在对用户年龄阶段和网络活动的考量上却极具参考价值,表明互联网方面的交互研究多集中在网购、网络社交服务等涉及使用偏好、个性需求等用户习惯、行为和动机等方面,所关注的特色人群以青少年居多,满足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特殊化网络使用需求等。图2靠近原点的方形区域表明,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为用户体验(内容/模型/评价),涉及对用户认知、行为和情感研究中用户模型的构建,用户界面、产品交互设计等几个方面,重点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用户研究。
三、分析结果
由上可知,国外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是“人”,用户研究集中在用户行为和认知方面,多采用讲故事、任务分析、计算机符号学、人机交互系统等方法,研究对象多见于健康、绘本、儿童、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如数字化文本互动和视觉设计方面。常见的APP应用设计,即数字化交互设计的典型研究对象。交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可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拓展,如更多实体交互设计方面的用户研究。
国内交互设计则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其中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的用户界面和需求研究是热点,用户研究多集中在用户体验、认知和行为方面,包括用户模型构建与评价,运用3D交互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对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模拟,如协同设计是常用的研究方法。由分布图可知,国内交互设计相对集中在互联网层面的数字界面设计,如电子商务及社交网络的研究。而国外的研究领域相对更广,已扩展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虚拟试衣、儿童教育相关的互动式读物等领域。换言之,国外交互设计的重点已经从人与机器的互动,上升到注重人们生活品质和体验,即从物质功能向精神体验的层次扩展,而国内交互设计的研究对象则更多地停留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低层次阶段。
图1可知,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是人,其中1至2轴第2、3象限分别表明,目前,国际交互设计研究尚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尚缺乏大量有效的用户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设计中如服装、建筑、医疗器械、时尚等长期以来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如虚拟化建模、3D交互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开发得比较多。第二,除了互联网等数字化的研究领域外,环境、医疗器械类产品、基因算法、机械等领域也逐渐采用交互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但尚存在大量研究空白,其难度和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领域对于用户的认知和行为研究不够。相比较而言,图2表明国内交互设计研究对实体产品的研究重点已转向从用户角度研究造型语言的视觉表现方面人的行为和情感,但尚缺乏关于人的情感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方法及用户模型。因此,交互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从大交互设计观出发,将研究从数字、虚拟空间转向产品、环境等实体空间,重点应从系统角度进一步挖掘人的行为和认知中的各种设计方法和手段。
结语
目前,虚拟数字交互是研究热门,万物互联的时代正朝我们走来,智能化设备随处可见,各种内置传感器可以记下我们和实体产品的每一次交流,大数据已不再是网络世界的专有名词,各种实体产品也将不再只是物理部件的简单组合,人与人造物的互动将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对实体产品新的交互方式的研究将极具价值,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交互设计的研究也将能够迁移到实体产品领域上来。交互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研究的关键是构建用户行为和认知模型,最终找到适合不同对象的设计方法论并通过具体设计实践进行验证。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注将成为未来交互设计发展的关键:从理性转向感性,从品质转向体验,从产品转向服务,最终实现人性的全面解放。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中央高校自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9274003)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产品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而对于用户来讲,其已经不单单将注意力放在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上,而是注重产品内在的精神价值。因此,在工业研发设计中,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凸显。在此背景下,对于工业设计工作者来讲,要想实现产品的成功营销,就需要摒弃传统流水线设计生产方式,而要以全新的设计理念来实现设计的创新,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用户体验环境以满足用户实际心理需求。因此,将交互设计理念应用于工业设计中,则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用户的实际需求。
1在工业设计中应用交互设计的目标
(1)在可用性上的交互设计目标。第一,产品的有效性,指的是产品功能的有效性,即产品功能应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基本使用要求。第二,易用性。意味着这一产品能够被目标用户中的大部分群体所使用,基于产品设计之初就已锁定目标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特点来实现产品易用性特点的设计。第三,易学性与易记性。易学性指的是新产品的设计是基于上一代产品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进而促使用户能够以现有知识结构来实现对新产品的使用,只有具备易学易用的特点才能够获得用户群体的青睐;而易记性指的是用户能够在掌握产品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旧能够记住使用方法。第四,容错性。意味着这一产品能够在避免用户操作出错的基础上,针对操作失误的情况能够机制阻止其对产品造成影响与损害,进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2)用户体验目标。当前,产品的可用性高低已不再是评价产品市场地位的唯一标准,对于用户来讲,最为重要是自身的实际体验需求,而产品的设计则就需要满足设计需求,进而才能够迎合用户的主观感受。例如,美国苹果手机的问世打破了原有触屏手机单点触控的局限性,进而以全新的体验来满足用户的实际之需。而这一用户体验目标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感官体验,指的是以作为直接的感官感受来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第二,情感体验。指的是以用户的实际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直接撞击用户的心灵以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第三,思考体验。将全新的思维点带入到产品中,以激发用户的思维能力,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产品更加感兴趣。第四,行为体验。以用户的亲身参与来实现对产品功能与特点的深入了解,进而促使用户在主动发现产品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其对产品的满意度。第五,关联体验。即将如上几种体验方式相融合,以通过关联体验来使用户走进产品的世界中并通过自身的联想能力来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
2交互设计中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交互设计对策。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交互设计已成为当前产品设计的主要方向,通过产品这一媒介促使设计人员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而确保所设计的产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一设计方法可以通过用户目标驱动设计与行为驱动设计这两种方法来实现。首先,用户行为驱动设计。传统设计理念下,是以用户行为驱动来实现商品设计的,也就是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用户使用行为上,这一设计能够满足复杂产品的设计需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用户模型设定阶段、行为方式分析阶段、产品原型构建阶段、产品可用性测试阶段、设计完善阶段,最终实现产品的设计。其次,用户目标驱动设计。这一交互设计方法则是以用户的目标为基础,通过研究、建模、定位需求、定义框架、细化与测试、完善这几个阶段构成的。针对用户目标驱动与行为驱动下的不同设计方法,二者所呈现出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驱动下的交互设计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而行为驱动下的交互设计则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二者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矛盾性,因而能够实现同时使用,以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交互设计质量。
(2)以心理学理论为用户与产品搭建沟通桥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设计理念实现了不断地创新,而面对众多的产品形式,如何抓住用户的实际心理需求,以实现对产品的有效使用与青睐,已成为设计领域的一大难题,而将认知心理学融入设计中,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认知心理学角度,要想确保用户能够实现对产品的有效认知,就需要确保用户在具备足够知识与经验上,相应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认知信息,进而通过两者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来实现认知桥梁的搭建。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要以用户思维感知以及动作情绪为出发点,实现心智模型的构建,进而提高认知的效率。在实际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应该把握如下基本原则:识别度高的设计元素、简单方面的操作任务需求、与用户认知相一致的操作信息、内外在信息的有效结合并实现操作显示的相合性设计。
(3)明确交互设计与情感体验间的关系,落实情感体验式的交互设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对精神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产品需求上的定位也从传统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发展。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以满足用户情感价值取向。交互设计与情感体验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交互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情感体验的层次,而将情感体验融入交互设计中才能够充分阐释出交互设计的内涵。产品在与用户间实现情感交流时,主要是通过色彩、形态以及材质等来实现的,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美学理念融入其中以强化体验感,并要借助实景与真情来引发用户的联想,同时还需要注重游戏化交互设计,以进一步拓展用户参与群体,通过体验的丰富乐趣来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实现使用场景产品的协调统一,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产品交互设计下的情感价值。
3总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交互设计的出现,当时还是一个小范围学科,行业也相对特殊。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互设计也随之发展了。现在已经是主导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体验的核心设计思想之一。交互设计就是人与人通过媒介进行沟通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媒介可以是网站或者是手机APP,各种人类要通过操作才成发挥产品功能的各种产品。其中交互过程相对活跃就是网站和手机APP,以及各种互联网业务。利用交互设计可以更容易使用,用户体验更加舒适和方便。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了解目标用户来达到并超越甚至是引领用户的期望值。苹果(apple)在预料大众审美和超越大众的期望值就非常的成功,其中有令人兴奋地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
各类产品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交互设计横跨了多个学科,例如互联网产品,首先内部编程计算机知识,其次外部UI设计需要美学设计知识,在计算机和设计两大领域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学科可以说是综合多种学科的新兴学科。其中学术理论学科包括人体工效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社会科学,人因学,人机交互,认知工程学,认知均效学,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信息系统。设计实践学科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电影工业。美学规律,形式美法则。关系详见图1其中被称为交互设计之父的比尔﹒莫格里是重要的交互设计理论探索者。为交互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交互设计是为通过交互设计的产品具有更加舒适愉悦的体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关注点。艾伦.库伯(ALANCOOPER)严格意义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的商业软件就是由他创造出来的,他是软件的创造者。交互设计执行的具体方法,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同时他也是一名设计师。开创了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交互设计除了向其他学科一样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和内涵。其是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后呈现出地毯式的发展趋势,被设计师和大众认可,让扁平化不仅用是于企业管理中提高效益的方法,也扩展到交互设计领域,为千千万万的用户带去了便捷舒适的用户体验,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
1、扁平化的概念重叠,金字塔结构会带来人员水平杂乱,低效率和高成本管理的问题。扁平化管理就是优化层级管理后的一种新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管理幅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扩展到渠道扁平化的概念就更加形象的说明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价值。在利用扁平化交互设计方式的手机界面,能够使用户的视觉思维顺着这个界面的二维平面展开,而不用向纵向的层次深入,减少了视觉的传播路径,确保了用户视觉搜索的连续性和缩短了视觉查询的时间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获得了更优质的产品体验过程。
2、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原因扁平化的思路延伸至交互的构建中,探究提高用户信息访问效率的解决方案。扁平化界面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减少界面信息结构层级和增加单层信息幅度,来构建一种“宽而扁”、“快而全”的信息组织形式。同时为了愉悦人机交互的过程需要了解设计美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渠道扁平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扁平渠道。例如:淘宝网从供应商(制造商)直接通向消费者,没有供应链的其它中间环节,是销售的理想模式,可以让用户直接看到产品的实物而不是通过各种的传播媒介看到的。让产品直接面对用户,厂商可以获得用户体验的第一手资料,更加直接地控制供需和更加快速有效的对产品进行改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同时这也是一个交互设计的过程,人与人通过产品间接的交互改进设计,不断地提高和改善。
三、偏平化交互设计中的美学
1、如何更好的提高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视觉体验,需要充分了解设计美学规律,在交互设计中充分运用,寻求带给人们舒适,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形式美法则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关系,形式美法则有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对称与均衡。1)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在扁平化交互设计中,UI设计在运用形式美法则后能够优化信息布局,形式美是由的两个构成因素,一方面是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美,另外一方面是材料质感之间的构成规律即为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要素包括:点、线、面、形状、色彩、声音等。那么如何利用美学法则来进行合理的信息分布。例如,手机界面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平铺显示的。首先,由于扁平化手机界面会使金字塔形的层级管理趋向于横向的平铺分布,所以就弱化了原有信息的界限和逻辑关系。传递出来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就没有那样的显著了。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中实现全视化信息管理的同时也会增加干扰的信息量,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信息的混淆。因此,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时,我们应该通过合理运用视觉设计规律来区分信息。另一方面,为了更加高效的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为用户提供信息,在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受众目标用户的需求来安排界面布局的信息,让最契合的用户期待的信息优先显示出来。例如韩国电商网站是目前屈指可数的购物网站的典范之一,横向对比中国的京东商城,淘宝网。首先从购买行为之前的行为讨论NAVER的视觉美观性,信任度,合理性,舒适性都略胜一筹。如图4,图5所示京东商城和淘宝网第一屏视觉干扰太多,容易造成用户迷航,产品推荐的展示思路以及展示形式,极容易为用户产生烦躁感。用户高质量购物体验下降。所以扁平化交互设计思路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提高用户体验,互相促进。当然这其中会有一些因地域差异引起的审美趋向差异的原因,但大多数人进入到NAVER的购物站的第一屏时会觉得视觉设计更加的美观简洁,更加的舒适,轻松,可见NAVER已经将设计的价值最大化。该韩国NAVER网显示出简单正规的气氛,可以让用户的产生信任感,这源于布局,显示模式中的点、线、面规划和细节处理、产品图片、图形和文本布局。对比与统一:如图2,通过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整齐划一,就是很好的运用了美学法则对比与统一。充分体现扁平化交互设计。
调和与对比:如图2,在灰色的网站类别CATEGORY这个单词的颜色突出和具体的类别分类区别出来了,并且和大面积的绿色有一个遥相呼应的关系,调和整个页面,也有清晰舒服的对比,是调和与对比形式美法则很好的体现。同时通过娴熟的运用美学规律的形式美法则高效的传递出有效信息,这是扁平化交互设计的精髓所在。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如图3,NAVER没有进行长页的展示,是以一种像服装会类似的形式,让用户清爽的看到网站推荐的品类,做到了不令人讨厌的广告。每个产品的分布所占的比例都是要考量一下的,正如柯尔律治(Coleridge)论诗,说它是:“最好的字在最好的次第”。一个成功的扁平化交互设计的UI界面,各种的元素就类似于诗中的每个字,是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就信息就是诗中的好字,应该在最好的次第,在比例中尚佳的位置才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同时扁平化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信息能够快速敏捷的反馈给用户,界面的UI设计也要和这个本质的保持一致。就像《易经》中所说的“修辞立其诚”例如扁平化手机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只需在顶层界面即可对不同子模块的信息进行独立控制,其开放式的信息界面可以帮助用户对完整路径进行观察和提前预知,当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信息界面可以将变化敏捷地反馈给用户,因此,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可以有效的通知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接下来操作的方向,避免用户出现信息迷航。提高使用效率。
[关键词]3C产品 交互设计 人物角色细分
相对于半世纪初时,人们对数字化浪潮的期盼和担忧,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平静下来并且接受数字化给我带来的便利,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由于融合了计算机(computer)、信息与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consumer)三大领域的特点,消费类电子产品又被称为3C产品。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会有人发邮件、发微薄和微信等等,这些都是交互设计的成果。这种设计不再是产品外形上的改变,它解决的问题是在人机互动的同时将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而当下交互设计正式通过3C产品在实现着它的主要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3C产品和交互设计的焦点都是“人”,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师在交互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认识和理解产品的服务对象――用户,也就是人本身。要想获得3C产品在交互设计上的成功,就必须对产品的服务对象――“人”进行细分研究。
传统的用户分类多是按照人口统计特征分类,而3C产品的交互设计更注重用户使用产品的属性,一般将用户细分为3―6个人物角色,过少的人物角色没有实际的意义,过多的人物角色难以把握,给后期的使用带来麻烦。
一、创建人物角色的三种方法
根据用户研究的类型和分析方法,可以分三种创建方法:定性人物角色、经定量检验的定性人物角色和定量人物角色。
定性人物角色
创建定性人物角色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进行定性研究。用户访谈是最常有的定性研究方式,因为一对一的谈话方式易于实现,且成本低。
第二: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用户群进行细分。对于人物角色而言,细分用户的目标就是使设计师可以把相似的人群集中在某个用户类型中去,这种细分群体的基础通常是用户的目标、观点和行为。
第三:为每一个细分群体创建一个人物角色。通过为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加入更多的细节描述后,每个类型的用户群就会变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然后再为这些人物角色被赋予人口统计特征的信息。
优点:成本低,花费的时间较少,也不需要统计分析人员。定性人物角色比较简单,没有数据支撑,容易被设计师理解并转化为相关的设计依据。
缺点:缺乏数据支撑,很容易受到设计师的主观意识的影响,设计定位的准确性的较低。
二、经定量验证的定性人物角色
第一:进行定性研究。
第二: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细分用户群。
第三:通过定量研究来验证用户细分。通过一定的定量研究方式来验证细分人物角色,以进一步保证前两步的准确度。
第四:为每一个细分群体创建一个人物角色。此时的人物角色拥有一定数据来支持,来对于人物角色进行描述时,可以加入恰当的数据,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
优点:量化的数据可信度较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计师的主观判断,并且只需要增加一些专业的统计分析人员。
缺点:实施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增加,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三、定量人物角色
第一:进行定性研究。
第二:形成人物细分选项的各种假设。这样做是为了得到一个用于定量分析的、多个候选细分选项的列表。
第三:通过定量研究收集细分选项的数据。对于每个可能的候选细分选项,都需要在调查问卷中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或需要用市场调查的结果来回答某些问题。
第四:通过基础定量分析对客户进行细分。经过定量分析之后,得到了用户和产品的相关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定性假设,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发掘一些具有共同行和差异性的人物特征。
第五:为每一个细分群体创建一个人物角色。
优点:定量研究所生成的人物角色,具有强大的数据作为依据,可以避免设计师的主观猜疑,从而成为设计师的分析工具。使用定量研究通常需要借助电脑和专业的分析软件,可以发现一些主观上难以意料到的模式和差异。
缺点:定量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对数据进行匪类整理与分析,工作量和成本因此加大。
四、小结
【关键词】交互设计;用户行为;界面设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进行网络交流,购物,导航等等行为。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网站消费的过程就是一种交互的体验。我们选择商品,进行点击,然后计算机界面上出现商品的信息,这就是界面给用户的反馈。
1、交互设计的定义
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交互式产品。[1]交互设计由比尔·模格里奇提出的。交互设计是一门解决信息化产品使用问题的设计学科。与其他设计学科相比,交互设计更注重用户的需求与体验,可以说,交互设计是为用户服务的设计。苹果产品的成功也归功于其成功的交互设计。
2、交互设计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通过网络进行各种金融买卖。交互设计成了是这些信息化产品产生的最好手段。
现今的交互设计已经分布在各个邻域,如儿童用品、生活用品等。从最早的摩托罗拉到现在的iPhone,手机经历了按键到触摸的过程,可以说新的触摸方式更好地提供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3、用户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地位
3.1用户行为的概念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人,是为人的使用而进行的设计。具体考虑一个交互设计作品时要考虑到用户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在设计玩具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段,他们对色彩的喜好等。用户行为就是用户在使用交互产品时的动作行为和对产品的反馈行为。
用户行为规律可以概括为七个相互联系的行为阶段:[2]
1)建立目标;2)形成意图;3)指定动作序列;4)执行动作;5)感知系统的状态;6)解释系统的状态;7)相对于目标和意图对系统的状态进行评估。
首先,用户必须有一个意向目标。该意向本身不一定是确定的,所以在动作执行前,意向需要转化成特殊意图,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方案。在用户实际执行指定的动作序列后,用户需要感知新的系统状态,并由用户的心理去解释这个系统的状态。如果此时系统的状态已经反映了用户的目标,可以说交互完成。不然,用户就要重新形成意向目标,重新循环过程。
以淘宝购物网站为例,假如用户身份是一位母亲,她要上网为自己的子女选购一个“膳魔师儿童保温杯”。她的目标是一个儿童用的保暖杯。有个这个目标后,这个母亲就上淘宝网进行购物,形成意图。她在淘宝的购物行为包括:1)登录淘宝2)进入淘宝商城3)点击品牌导航,找到居家生活后,进入膳魔师的品牌专卖店,找到儿童系列;4)购买保温杯。作为品牌的旗舰店,网页界面设计比较专业。用户只要找到左侧的导航栏,就可以看到儿童系列。这是用户对新系统的感知阶段,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解释系统的状态。
当然,完成这一系列购物流程的前提是这位母亲必须是淘宝的老客户,并对淘宝的设置非常熟悉,不然是不容易找到膳魔师的品牌专卖店的。很多商品的质量是无法光从产品描述和产品图片上进行辨别的。这是现在众多购物网站的软肋。用户也在这一交互行为中感到迷茫。
3.2研究用户行为的意义
著名交互设计师艾伦·库珀(Alan Cooper)指出,交互设计的过程至少需要在程序工程师的支撑下完成,一般应该由交互设计师观察用户并确定产品的使用方式。[3]
对用户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成为信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因此研究用户的行为是使交互设计成功的关键。将现实生活的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特性融入到设计中,才能使产品更容易为人服务。
4、交互设计与用户界面设计
4.1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的关系
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互设计并不等于界面设计,两者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界面设计师只有与交互设计师共同合作,才能设计出完整的交互产品。可以说,界面设计是交互设计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对界面的构架结构,风格设计进行设计。
4.2用户界面视觉设计
当用户点击界面时是该用户视觉流程的表现过程。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的一种工具。例如手机界面的快速发展,按键被触摸屏的界面所取代。经过设计师之手,手机界面也由原来的单一的文字界面转变为现在丰富多彩的图标界面。
所谓界面视觉设计又简称GUI,是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的简称,即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它由桌面、视窗、单一文件界面、多文件界面、标签、菜单、图标、按钮部分组成。[4]
4.3界面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对用户来说,好的界面应该好用安全。复杂的界面对任何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在做界面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用户的年龄层。特别是购物网站,因为消费的对象可以是各年龄层的人,并不一定是年轻人,所以操作的界面应该简单、易记。
如用户要买一个保健枕。在打开网页选择前,用户打算购买“博洋家纺”品牌。在搜索的同时,用户会发现在网页界面上有很多功能是一个普通用户所不了解的。太过复杂的搜索功对于想要节省时间的用户来说,也会占用用户太多的时间。对于年纪较大的用户来说,复杂的搜索功能只会增加不便。因此可以多设计些简单的图标,像IPAD的界面一样,简单而容易记忆。
关键词: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人类活动系统;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互动网站设计
1、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简介
1.1软系统方法论起源
软系统方法论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Checkland P教授提出的。切克兰德认为,系统工程是在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处理的问题的结构是清楚的,即问题明确,目标清楚,系统已知,所要作的是寻找最优路径去达到这个目标;而结构不清,目标不清,系统未知的问题,就无法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去处理。切氏认为对这类问题,研究者要提出自己的相关系统。这个相关系统的目的是清楚的,但目标无法描述,因此所要作的是,用比较讨论的方法,去寻找期望与可行的变化,来改善问题的情景。
1.2软系统方法论的逻辑步骤
切氏的软系统方法论有七个逻辑步骤。阶段1:无结构问题的情景;阶段2:表达问题的情景;阶段3:相关系统的根定义;阶段4:相关系统的概念模型;阶段5:概念模型与对问题感知的比较;阶段6:寻找期望与可行的变革;阶段7:行动以改善问题的情景。
2、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
2.1软系统方法论应用思路
切克兰德方法论应用思路是:①认清问题实质、明确根定义、构建概念模型;②进行概念模型与现实状况的比较;③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化设计,形成可操作的方案。
2.2基于交互设计的具体分析
2.2.1交互设计实质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著名的交互设计师Alan Cooper指出:交互设计的处理对象是人,关注焦点是用户需求而不是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不是一回事。由此可见,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活动,这就是交互设计的本质问题。
2.2.2交互设计根定义
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接在了一起,计算机用户不再只是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而是大量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如何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与运用技术,这对于设计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与物体的外观外,我们与这些带有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人与人之间借助这些设备所进行的交流与沟通都需要发展一种新的设计予以解决。这就是目前正在日渐显现的“交互设计”。
2.2.3交互设计概念模型的构建
由交互设计的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完成一个交互的设计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以web设计来说明一下如何构建用户体验模型吧。对于网页用户体验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浏览体验和信任体验。
感官体验要素:A、符合目标客户的审美;B、保证网页清晰易懂;C、加载快。
交互体验要素:A、每个交互细节要做到以易用为主要标准;B、按钮设计应该清晰且突出。
情感体验要素:A、重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友好性;B、增加使用者和网站的感情。
浏览体验要素:A、浏览清晰;B、信息更新快;C、引导式浏览模式。
信任体验要素:A、给予用户准确的联系方式;B、服务保障的具体条款明确列出。
2.2.4交互设计的现状阐述
基于web用户体验要素,我们以网页交互设计说明一下交互设计现状及其表现形式。当今网页设计模式,特别是强调交互的互动展示网站的设计几乎都表现出以下特征:网站设计师通过高超的技术手段、把网站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网站的环境中去,却忽略了用户来此的目的。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网页设计在首页上是一张客户服务的书桌图片,书桌上放着简介册子,另一边放着电话,就像是真实的订票前台。这个网站被认为是过分运用了“概念模型”。网页设计的交互体验是很糟糕的,在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已经分析了这犯了概念模型构建的错误。
面对如此真实的模式,用户会变得漫无目的性,增添用户挫败感。这里就必须使用软系统方法来指导我们重新构建出新交互式网站。
3、基于软系统的互动网站设计研究
以互动网站为例,谈一下如何使用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论进行网页交互设计。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方法论应用思路中的前两步:①认清问题实质、明确根定义、构建概念模型;②进行概念模型与现实状况的比较。接下来要做: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化设计,形成可操作的方案。
3.1定义互动网站的用户需求
良好的用户体验建立在合理的交互设计、内容布局、界面设计之上,要从图文声像、视听觉方向全面的提供信息的有效传递,让用户在主动和被动上都接受网站传递的信息,并且有效地达成传递的目的。要想吸引用户使用网站就得弄清楚用户的目的,同时进行定位。
3.2明确互动网站的交互结构
明确互动网站的交互结构就是要解决第二个问题,给予用户准确的站内向导,帮助他们最快地找到其想要的信息。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互动展示网站的结构条理要求清晰、简单明了,让用户能够非常清晰的意识到他所处于的网站位置。
首先,直观的展示网站整体结构,即直观的导航设计。设计时选择单一导航结构,在单一导航切换到不同页面后进行栏目页面内二级切换,这也是互动展示网站另一个特色,内容即导航,导航即内容。
其次,界面内容布局设计。导航在页面布局内所占的位置也是异常的重要,导航要醒目,但却不能喧宾夺主,不分主次。
3.3用户体验设计与交互流程
互动展示网站对用户体验的要求很高,设计时要做到所见即所得,所知即其意。图形图像对眼球的吸引力较大,动态的内容比静态内容又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元素的吸引力,引导用户浏览整个页面,是用户体验设计一直以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提高用户体验质量的做法是:通过简单明确的结构形式引导用户简单操作,实现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所见即所得。
接下来讲交互流程,交互流程按网站交互结构划分,依照结构设计推出交互流程。如今一些互动式网站为了强调其交互特性,故意将用户的交互动作和页面的反应设计的过分夸张,这样做是不对的。正确的交互流程是:首先,对于网站的主页来说,我们所要设计的是通过视觉设计的引导,先把用户视线拉到页面的中心,通过一个矩形面贯穿整个画面,在右侧通立体展示破开整个页面走势,制止视觉流失,通过案例精彩的图片和色彩控制用户眼球。其次,进入其他二级后,为了使用户快速操作,减少学习成本,互动展示交互、流程设计尽可能的接近首页交互流程。最后,其他栏目的交互流程的设计需要根据每个页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处理,在主流程整体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分栏目的交互流程设计。每个页面的流程都会有细节的改变和视听语言上的差异化处理,是网站整体表现形式显得丰富多彩,却不混乱,让用户能够轻松方便地浏览和操作。
关键词 高职;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43—04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得以迅速发展,教育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目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信息载体,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平台。由于其信息量大,给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笔者以高职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针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策略进行探究。
1 网络课程交互概述
1.1 网络课程交互概念
交互是指在两个参与者之间连续交替作用与反馈的循环过程。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交互是媒介传输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关键方式,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适应课程学习环境,而且要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1.2 网络课程交互基本形态
相比文字、影视、单机课件等媒体,网络课程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学习者与网络课程、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信息表现形式包括原始的形象表达、文字表达及图、声等多媒体结合的超文本表达,实现了在不同的时空里进行面对面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精准化、完整化。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基本形态如图1所示。
2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交互设计就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易学易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只从媒体的特性出发,为发挥媒体的功能而设计。
2.2 整合性原则
在网络课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都不是孤立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把它们整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支持学生的学习。
2.3 一致性原则
为了减少学生认识上的负担,避免引起思维上的混乱,对话框、按钮等对象做到清晰简单,标识清楚,界面对象加以归类分组或区块化,同类的界面在格式和功能上力求一致。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人际交互是指学习者和教师或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而人机交互则是指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3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但是在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网络检索、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交流、控制功能,满足审美需要,必须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包括人际交互与人机交互。
3.1 人际交互
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教师对学习者的个别指导能够对其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使他们在网络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网络课程中进行人际交互的工具很多,如E—mail、BBS论坛、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在本网络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电子邮件和BBS论坛等。
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因特网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具有快捷、方便、可靠等特点。登录课程后,通过主页面上的电子邮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等进行交流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把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会尽快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
2)BBS论坛。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翻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信息或提出看法,其他人可以看到,也可以留言发表意见。在BBS论坛里,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参与讨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BBS论坛模块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3.2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方式主要完成人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以及计算机向人输出信息的工作,使用的交互方式主要有问答式对话、菜单技术、命令语言、填表技术、查询语言、图形方式及直接操纵等。人机交互是网络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设计网络课程的人机交互要以人为本,新颖别致的交互界面可以让课程显得更加默契、完整,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1)登录管理。使用JavaScript做了一个表单验证,进行用户管理,不同类型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只有通过注册才有资格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用户按权限分为两类:教师和学生。整个系统结构按照两类用户可分为两个子系统——教师教学子系统、学生学习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上传或删除各种学习资源,添加、删除作业,批阅作业,在讨论区发贴等;学习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上传、浏览优秀作品、在讨论区发帖等。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关键词:交互设计;网页设计;认知心理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不断走向深入,网络分享与参与日益成为网站发展的新热潮。热潮的主体无疑是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因为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参与者。交互设计对于网站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的交互设计模式开始更多地聚焦于用户内在的心里感受,开始关注认知心理学对用户界面操作行为的影响。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网页交互设计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出基于认知心理的交互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网页界面,从而对网页交互设计提出新的补充。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该过程包括人类如何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然后人脑如何将所获信息转换成知识,知识存储后又如何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认知心理学涵盖了人们从感觉到知觉、识别、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几乎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行为最基础的心理机制。现今时代,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方向是将人看作是一种能够加工处理信息的系统,而人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输入及输出行为被称为信息加工行为,所以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用户浏览网页的过程其本质是用户认知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用户对页面信息内容的认知过程由多个分支过程组合而成的,各个子过程首先相对独立的对网页上的信息做出特定的响应,最终再将各子过程的回馈反映分析处理,得出对网页的综合评价。
2交互设计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性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的相关界面。交互设计被广泛应用在web设计、软件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网页设计师通过对网页界面及其使用行为进行设计,使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用户认知网页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交互设计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传达,目的是提高人们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速度,用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法提高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互动的品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也为了更好的为人服务,交互设计师在设计网页时首先要从用户最根本的心理机制研究入手,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交互设计之中,充分了解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过程及规律,设法让用户主动积极的使用互联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各个方面的愉悦体验。认知心理学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一项重要理论基础,对网页界面交互设计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方法
(1)网页交互设计中的感知觉。感觉是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使我们产生感觉,而感觉又促使我们进一步产生知觉。感知觉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的各种刺激样式所对应的感知限度是有所区别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进行网页设计时,如果能够根据各感觉器官所能承受的感觉刺激程度来进行传达信息、安排页面布局,将会使页面更加符合人们的感知觉习惯,使用户直观感觉页面舒适、美观、格局清晰合理。网页交互设计涉及的最主要感知觉是视觉及听觉。在设计时应为网页信息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例如,苹果中国官方网站的主页,整体页面感觉具有科技感时代感,背景明亮文字灰暗使人眼感觉舒适,阅读流畅。各层级页面关系简洁明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域划分符合人眼视觉习惯,主要信息区域占屏幕中部空间,次要信息依次排列于屏幕下方,14号的标准字体符合人眼舒适辨认的习惯。此外,听觉感觉也开始被应用于互联网设计之中,它比视觉更具有随意性,在设计时听觉信息应该更多的与人的自然习惯容为一体,不要产生突兀、嘈杂的感觉。
(2)网页交互设计中的记忆。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主要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用户在使用网站时,产生的短时记忆占较大的比重,因为页面信息在迅速变化,记忆也随之变化,很快衰退,或者受到干扰刺激遗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产生,在进行交互设计时,要保证各页面元素的一致性,保证部位和模式功能,外观和操作位置成为一个系统的内部不同区块,每次划分的信息区块最好分为7个最符合人的记忆特点,各区块间具有连贯性,帮助用户记忆。在设计时还应注意帮助用户提取已长期储存的记忆,需引起用户注意的信息应该设计取样提醒功能,用来提醒操作人员对某个特殊的信息源做取样提取。此外,设计元素应尽量符合用户大脑中已经储存的行为经验或者记忆元素,使用户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本能反应完成操作过程,例如,淘宝商城里的购物车功能,就是将用户在长期生活中对购物车这种事物已经形成的记忆应用于虚拟网页设计中,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并使用该功能,这样通过调用人们的隐性记忆,减轻用户重新学习的认知负担。
(3)网页交互设计中的情绪。人是富有感情的生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喜、怒、哀、乐种种情绪的牵绊,情感更是人类认知心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对互联网产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化需求,人是会产生情绪的,如何使冰冷的机器产生类似人类的情绪,在情感上与使用者产生沟通交流、互动,就是网页交互设计师应该做的工作,设计时要注意增加正面的情感,使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用愉悦轻松的体验消减用户的负面情绪,用户在快乐及积极的情绪当中更易容忍那些操作页面中的难题。例如国外的知名设计网站Dribbble,用户填写注册信息后还需要登录邮箱,点击验证链接完成注册,完成注册按钮上的文字不同于一般网站的“注册成功”,而是写了一句话“I’m human,let me in!”,一个很小的细节,从用户的情绪感受出发,大大减少了用户在之前繁琐的注册过程中产生的厌烦情绪,感觉网站既具有亲和力又富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网页的易用性,当可用性和易用性短缺时,用户容易对产品失去掌控,产生沮丧自责的消极负面情绪,设计者应该以网页内容结构等各方面元素的清晰表现、协调配合为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果,依赖技术手段。
4结论
网页是设计师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检验一个网站页面的标准就是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所以网页交互设计要紧密联系用户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及行为规律。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理论出发,联系设计实例说明了其在网页交互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及意义,并从感知觉、记忆以及情绪三个方面总结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方法。为了更好的向用户传达信息资源,激发使用者的兴趣,使用户从产品中获得满意愉悦的体验,就应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到网页交互设计中,不断提升网页交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美).设计心理学[M].张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关键词]视觉流;操作流;移动设备;用户体验;交互设计
一、视觉通道
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将界面的信息输入,然后通过触觉将用户的反馈输出给设备,因此用户的视觉和触摸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用户-机器-环境三者构成的系统中,对于用户来说,主要的交互通道为视觉输入通道和触觉输出通道。
1、人类信息处理过程
视觉是人类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器官,人信息处理过程下:首先,人通过视听觉等信息接收渠道触发心理活动,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进而运动器官进行反馈等对外界做出反应。
2、视觉通道:视觉通道主要包括视觉容量和视觉流程两个方面
(1)视觉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视觉所能容纳的信息量。通过对眼球生理构造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视觉最有效的感知部位只存在于视网膜黄斑附近且占有很小比例,因此视觉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容纳一定量视觉信息,该数值为25比特每秒,即每秒4个信息单位。所以在界面设计中应当重视视觉容量的合理分配,因为一旦视觉接收到的信息超过信息容量,用户就会产生抵触反应,引起消极的用户体验。
(2)视觉流程是指视觉焦点形成的轨迹,由于眼球生理结构限制,人眼在某时刻只能产生一个焦点。人的这一视觉特性使得人的视线运动通常表现为点到点的跳跃式扫描(saccade),而不是平滑移动。人在阅读时,一行通常包含4~7个跳动――定位(jump-fixation)的动作,注视持续时间为200~600ms。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视觉流程习惯从左向右看,从上向下看,因此一个空白界面给人的自然视觉流程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一个弧形曲线,在这个弧形曲线上,视觉优势从上到下递减,这样页面左上部和中上部被视为最佳区域。
二、触控通道
触屏设备上,缺少了物理按键的物理反馈和区块感,引导操作及其反馈几乎都由视觉承担。在触屏设备中对于触控目标大小的控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非常大。下表格为不同触控系统平台的设计文档规范比较分析。
表一:不同触控系统平台的设计文档规范比较分析
费茨定律表明,在人使用指点设备时,目标越小,就需要越早减速,从而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对于食指和拇指来说,触控目标宽度分别大于45ps和72px是带来最佳触控体验的数值,因为该数值用户可以看到按钮的边缘,从而获得按钮的反馈信息,用户操作和点击的速度也大大提升。
虽然触控用户的误操作数量随着点击目标区域的增大而减小,用户点击的速度也会加快,但是目标尺寸也不能一味增大。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洗衣机触控屏幕大小和点击目标大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屏幕大小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按钮的大小。
三、人机交互中的流系统
由用户-机器-环境三者构成的系统中,对于用户来说,主要的交互通道为视觉输入通道和触控输出通道。在这个由视觉和触控参与的交互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流系统,包括视觉流、操作流、视觉焦点到触点的引导流、触点到视觉焦点的反馈流。
1、视觉流
用户通过视觉通道进行信息的输入,由于人类视觉的特性,视线运动通常表现形式为点到点的跳跃式扫描(saccade)而非平滑移动,因此用户在对界面持续关注后会留下一系列的视觉焦点,这些视觉焦点的轨迹称为视觉流(visual line)。
2、操作流
用户通过视觉通道获得信息输入后,通过触控通道实现信息的输出,用户进行触控时和界面形成一系列的接触点的轨迹,称为操作流。
3、视觉焦点到触点的引导流
用户通过视觉焦点接收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触点操作,视觉焦点到操作触点之间需要界面来引导,这是一个引导流系统的循环过程。
4、操作触点到视觉焦点的反馈流
用户通过触点对界面进行输入,界面做出相应的反馈,反馈后一般会发生界面变化,进而带来视觉焦点的变化,这是一个操作触点到视觉焦点的反馈过程。
在用户-机器-环境三者构成的系统中,用户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几乎都是由以上的视觉焦点、操作触点以及之间的流构成。
5、设计目标
整个流系统中,视觉焦点负责将信息输入给用户,设计目标是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操作触点负责用户的信息输出,设计目标是操控的易用性。优秀的界面设计是能够将最核心的内容输入给用户,且视觉流轨迹简洁流畅,视觉轨迹线几乎没有交叉,减少视觉的回视和扫视;同样操作触点反馈明确,操作流也应该减少用户的回转往复。整个交互过程交互阻力较少,减少用户思考的时间,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