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爱情诗范文

现代爱情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爱情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爱情诗

第1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相遇过程:这对明星是在2001年拍摄电影《美丽心灵》时相识的,康纳莉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婚礼过程:2003年新年举办的婚礼是如此匆忙,以至于33岁的康纳莉和32岁的贝尼特只能通过传真与他们的婚戒设计师交换意见。珠宝商尼尔・莱恩为他们设计钻戒的铂金手镯,“太难决断了,他们只给了我几个很抽象的词,什么精致的、甜美的、可爱的。但又必须是与好莱坞华丽、张扬的风格完全不同的东西。为此,我颇费心思。”

穿着黑色套装,贝特尼和康纳莉在14个亲友(包括康纳莉6岁的儿子凯)面前念着誓词。他们的婚礼是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郊区的一处住宅举行。据媒体报道,她的公公赛恩・贝特尼说,康纳莉对于这场苏格兰式的婚礼非常满意,她非常高兴自己的婚礼在温馨的气氛中和亲友的祝福下完成。

婚后生活:康纳莉依然住在曼哈顿的只有一间卧室的狭小的公寓中,在那里她生活了十年。

关于爱情:“我和他之间没有经过漫长的追求过程,但是我觉得这样更自然,更舒服。”她说,“我们相识没多久就决定在一起,我从不怀疑他对我的诚意。”贝特尼和康纳莉这对夫妻正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贝特尼的新作《网住爱情》即将在我国公映,而康纳莉也在赶拍新片。前年八月五日,他们的儿子史泰伦出生。

克里斯・马丁和格温尼丝・帕尔特洛

相遇过程:他们的罗曼史被马丁公开是在前年夏天的钢琴黄金演奏会上,26岁的马丁献了一首歌送给大他五岁的帕尔特洛。

婚礼过程:当帕尔特洛出现在一次颁奖典礼的仪式上时,大家发现她似乎比平时胖了些,于是谣言四起说她怀孕了,前年的12月3日这条消息终于被证实了。两天后,两人出现在圣巴巴拉法院申请结婚。此后几小时,他们的婚礼在附近的一家宾馆的套房里秘密举行。蜜月是在墨西哥的芭佳半岛度过的,住在一个因带有游泳池的套房而闻名的宾馆中。

婚后生活:他们有时住在伦敦,有时住在纽约。

关于爱情:也许是由于之前她与布拉德・皮特和本・阿弗莱克的两段感情备受关注,帕尔特洛对于她和马丁的这段感情紧闭其口。不过,她的母亲布莱丝・丹娜告诉《今日美国》的记者:“她现在正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幸福。”

艾玛・汤普森和格雷格・怀斯

浪漫邂逅:这对明显由于1995年共同出演电影《理智与情感》而相识。汤普森因在此片中的精彩表现而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喜结良缘:婚礼在2003年7月29日举行,地点为他们自己的苏格兰农场。汤普森44岁,穿着简洁的白色长袍;怀斯37岁,身着苏格兰褶皱短裙,在他们4岁的女儿戈亚面前说:“我愿意。”当时戈亚还充当了他们婚礼的小花童。仪式过后,客人们来到一家17世纪风格的小酒吧,眺望洛奇・艾克的风景,真是其乐融融。“我们选择这里是因为我的祖父母曾经住在这里,”汤普森兴奋地说,“在我极小的时候我就来过这里。”

婚后爱巢:除了在苏格兰的家,他们在伦敦和意大利也有房子。

关于爱情:“当你16岁的时候你恋爱了,那时你一定相信这份爱会天长地久,”汤普森在影片《查理・罗斯》中说,“当你成熟后遇到所爱的人,结婚才是最好的选择。”

山姆・门德斯和凯特・温斯莱特

浪漫邂逅:2001年8月,38岁的门德斯遇到了28岁的温斯莱特。他邀约她参与一个戏剧表演,虽然她拒绝了这份工作,但他们却开始了私人约会。

喜结良缘:前年5月两人走上了红地毯,出席婚礼的只有3个最最亲密的朋友以及温斯莱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米娅。英国媒体认为他们更像是私奔,因为他们的决定如此仓促,以至于温斯莱特的家人在他们夫妇返回英格兰前对此事竟一无所知。

婚后爱巢;在伦敦的贝尔赛兹公园附近地区他们有一幢价值三百八十万美元的房子,此外,在英格兰还有一座府邸。

关于爱情:在一次颁奖典礼上,门德斯拿着奖杯说:“我想要感谢我的妻子凯特,因为这部戏是关于爱情的,我的个人经验直接影响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布里吉特・方达和丹尼・艾尔福曼

浪漫邂逅:1998年,40岁的布里吉特・方达第一次遇到《蝙蝠侠》的作曲丹尼・艾尔福曼,是在山姆・雷米的电影《简单计划》的片场。

喜结良缘:2002年2月,在这位女演员出车祸前,他们订婚的消息就已经被曝光。他们选择洛杉矶的西卡达饭店作为他们11月30日婚宴的地点。布里吉特的父亲彼得・方达出席了这次婚礼,他挽着女儿的手走过长廊把她交给丹尼・艾尔福曼。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婚礼。

婚后爱巢:这对夫妇现住在洛杉矶。

关于爱情:他们对自己的罗曼史都保持缄默。但是他们的一位密友透露说“我从未见过布里吉特如此幸福,他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

艾德华・伯恩斯和克里斯汀・图灵顿

浪漫邂逅:2000年相遇于汉姆普顿斯公园。

喜结良缘:这对明星属于二度钟情。当时伯恩斯35岁,图灵顿34岁。他们的婚期原定于2001年的10月,地点在意大利。但是由于9・11这个突发性事件,他们不得不推迟了婚礼。第二年7月7号,二人在圣弗朗西斯大教堂按天主教仪式举行了婚礼,新娘穿着白色长裙,脖子上挂着一条42克拉的钻石项链,耳朵上坠着6克拉重的钻石耳环。婚宴摆在亚洲艺术博物馆,出席的来宾包括文・迪塞尔和斯汀夫妇等。这对夫妇在墨西哥度过了蜜月。“他们的婚礼是非常私人的,浪漫的,甜美的……”他们的一位财产公正人如是说。

第2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也只是因为一种纯粹的友情让他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开始第一次感觉到我身边的一切是这么真实。我们不熟悉,我们甚至没有说过话,可我就是这样真切的输给了他。是他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以至于我不知道怎样形容……

第一次他看我收集来的作文集看得这么认真……

第一次在一个男生面前会这样紧张……

第一次为了他哭泣……

第一次给他打电话支吾的说不出话来,闹得所有人都知道了我的想法……

第一次和他在电话里聊天一直到很久……

第一次为一个没人接的电话而伤心……

第一次在灵剑江湖上嬉戏……

第一次跟着他走南闯北……

第一次推出曾经属于我们的世界……

第一次吵架……

第一次约他上梦幻……

第一次和他在如意岛一起开号、练级……

第一次从东海湾传来了10级还不到的我们的笑声……

第一次他向我道歉……

第一次他挂我的电话……

第一次我知道原因……

第一次……

真的太多太多,从我们的相识到如今,短短两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的欢乐……他让我感觉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美好……

第3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 韩国;影视剧;形象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形象的认知也越来越强烈,形成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形象设计。在当前的形象设计领域,韩式形象设计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众多青睐,每当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播出后,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设计必能在短期内形成一股强劲的流行风暴。

一、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女主人公的化妆技巧

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女主人公的化妆技巧较为突出,无论是年轻可爱的女孩儿,还是妈妈级的优雅女性,没有不漂亮的。在韩剧中,几乎只有两种女人,可爱或优雅,女主角都是花很多心思追求看起来像没化妆般完美的结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女主人公在化妆方面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在粉底的使用上相当考究,俗话说:“巴黎的香水韩国的粉”。通过粉底的使用既可以遮盖整体的瑕疵,起底妆的作用,同时在T区和眼睛区的分色使用也比较普遍,实现了中庭突出、眼睛明亮的效果;而沿着发际线、下颚打在外轮廓显得脸型看起来更长,手掌大的小脸也成为韩国现代爱情剧中女主人公造型中最常见的脸型。

在眼线的使用上,更加强调前眼角,这也是韩剧中眼妆最大的秘密,大多将黑色眼线画在眼角三分之一处,突出前眼角的尖,崔智友在多部现代爱情剧中就多采取注重形象设计技巧,使眼睛看起来更性感迷人。

在眉装上,多采用眉粉,强调眉形的自然性,保持自身原有的流畅自然略粗的眉形,多用浅色眉粉作以修饰,以达到自然效果。

然而更多的女主角画的都是裸妆。粉底都很轻薄,而且眼妆就画一条很细的紧贴睫毛的眼线,看上去很自然。有些也打一点眼影,也是很自然的眼影色,比如肉棕色、淡粉色眼影。

二、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男主人公的形象设计特点

韩国现代爱情电视剧常会是完美男人的天下,每一部电视剧,都能看到醉人的笑容、听到体贴的话语。SBS《我的甜蜜都市》中的李善钧、池贤宇,MBC《每当夜晚来临》中的李东健、KBS2《太阳的女人》中的韩载硕、刚落幕不久的MBC《甜蜜的人生》中的李东旭,是荧屏完美男星代表。

《甜蜜的人生》被冠上了“超前精品电视剧”的华丽称谓,李东旭通过此剧成功地摆脱了一直以来的明朗单纯形象,饰演了悲观消极、善于自嘲的李俊洙。剧中李东旭凹陷如西方人的眼睛、仿佛生命力极强的胡子、满是忧伤的眼神,都刺激着女性观众的母性本能。虽然是一个有自虐和忧郁症倾向的人物,但在李东旭的演绎下,这个抛弃爱人、主动选择死亡的悲剧人物充满了男性魅力和令人怜爱的色彩。剧中俊洙的服装总的特点是自由奔放,暗色的衬衫和裤子与白色搭配,带着十足的波希米亚风。特别是最近流行的Bon、T.I for man等品牌男装与李东旭的气质十分相称,从而使拒绝平凡的俊洙的悲剧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每当夜晚来临》中的李东健。剧中李东健饰演韩国最了不起的古董鉴别专家,除了无人能及的学术造诣外,他还帅到不可一世,人气超高,常常会有一大堆花痴女孩前簇后拥。他的帅气令那么多女他,而他的心胸也博大得可以和所有爱她的女人逢场作戏,这样的他穿衣风格选择了自由与休闲的自然搭配。色彩自然面料考究的西装套装,搭配不同的裤子,别说女性,连男生也对这种打扮心驰神往。剧中李东健摆脱过去真挚而绅士的形象,以轻松幽默的新形象示人,看起来更加亲切。他的西装基本为复古风格,光亮的皮鞋、米黄色或灰色套装、华丽的花纹领带,给人如同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错觉。

《太阳的女人》中韩载硕的身份是在美国著名学府深造过的留洋学子、冷静而优秀的M&A专家、韩国内知名主播的恋人。剧中的韩载硕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经济实力的单身男子,虽30多岁,但对时装的感觉并不逊于20来岁的年轻人,加上岁月赋予的亲和力,堪称最完美男人。他着装的特点是,一身传统的正装,丝巾代替了领带,典雅的颜色和面料衬托得人很干练、令人信赖。有时白色衬衫搭配马夹,既华丽又时尚。

李善钧在SBS《我的甜蜜都市》中饰演的是绿色农业企业CEO。仿佛可以融掉南极寒冰的温柔、甜蜜的嗓音、暖洋洋的笑容,使得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亲和的魅力。过去每部剧都是以正装亮相的李善钧,在《我的甜蜜都市》中为配合职业特点,着装略微倾向休闲风格。剧中的他仿佛在自然界的阳光雨露滋养下产出的无公害水果,休闲衬衫解开三两颗扣子,袖子随意卷起,剧中恩秀(崔江姬)的心不经意间被他吸引。

《我的甜蜜都市》里另一个完美男子池贤宇,美式休闲风格的着装很好地衬托出可爱的弟弟型大男孩。池贤宇犹如模特般细长的身材,衣服无论怎么穿着都显得帅,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在剧中的着装都经过深思熟虑。看似随意的T恤,其实绝非随随便便穿着的,例如他带着照片图案的T恤就是很时尚的一款,搭配上笔直的裤子,使人显得挺拔,又带着个性十足的新自然风格。

三、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的经典形象设计

韩剧在美容化妆和服装搭配方面确实都有自己的独门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四位韩剧女星的搭配风格:《我的女孩》女主角周幼琳、《宫》女主角申彩京、《狐狸啊!你干啥呢》女主角Miss高、《浪漫满屋》的女主角韩智恩。

《狐狸啊!你干啥呢》中的Miss高,她的性格:高炳熙的可爱之处在于她的“闷骚”。33岁的她只拥有一段失败的单恋,却完全凭想像来为成人杂志撰稿,“闷骚”精神让人折服。结果,一不小心吃了“嫩草”的Miss高,为了爱情只得牺牲形象,扮成甜蜜小女人。她的风格:Miss高骨子里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但现实中她却只选择灰、蓝、白的服饰,永远是长过膝盖的叠穿法。化妆很淡,却散发着浓浓的女人味道。

《浪漫满屋》中的韩智恩,她的风格:韩智恩将韩国女孩的夏装搭配展示了个够,鲜艳清新、如花朵般的色彩,舒服的质地以及混搭的穿法是她最钟爱的风格。邻家女孩般的清新妆容和百变发型同样被观众所追捧。

《我的女孩》中的周幼琳,她的性格:自小颠沛流离的周幼琳拥有骗死人不偿命的大眼睛和甜美笑容,撒个小谎根本不打草稿,演技也是超一流!直到她遇到喜欢的人,终于卸下伪装,变成了不会说谎的小女人。她的风格:周幼琳在剧中大玩色彩调和游戏,“红配绿”也能和谐穿上身。发型同样有创意,小海龟和小螃蟹都跑到头上,衬托得一双大眼睛更加灵动有神。

《宫》中的申彩京,她的性格:太子妃就应该是仪态万方的高中女生申彩京,性格活泼,甚至有点“无厘头”,却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太子妃,由此而生的笑话接踵而来。她凭借自己的乐观和可爱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连酷酷的太子信一并拿下。她的风格:进宫前“运动裤配校服裙”的搭配就不必学了,她进宫后最常穿的是改良式韩服。要说妆容,其实她的青春无敌和平易近人,就是最好的化妆术!

四、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的经典搭配

《浪漫满屋》是一部比较公认的以服装造型取胜的片子,宋惠乔变得非常的迷人和可爱,在服装方面,采取自然简洁的样式,服装:T恤,简单样式,领口一定要大,短裙,高跟鞋。发型:卷发,直发,小辫子一齐上。

《巴厘岛的故事》中的河智苑。服装:毛衣加素色外套、工装裤、围巾、鸭舌帽、普通邻家女孩打扮,配合河智苑倔强的表情和娇好的身材。发型:中长直发,歪在一侧的马尾。

《巴黎恋人》中的金贞恩,由金贞恩扮演的女主人公江泰英是个缺点一大把的人物,没有漂亮的外形、没有体面的工作,只能每天盼望嫁个有钱人。女主角无数套亮丽的晚装和可爱的休闲服也在韩国引发了“恋人服饰模仿潮”。服装:短外套,卡通T恤,休闲长裤,可以变化的青春可爱的打扮。发型:可爱型的中长卷发。

《对不起我爱你》中的林秀晶,一段凄苦的爱情故事。服装:休闲格子衬衣,外套等套穿,或者大大的彩色毛衣,短裙,最重要的是雪地靴,这可是流行的焦点。发型:自然的短卷发,染成棕色。

《加油!金顺》中的韩惠珍。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情越来越淡漠。人活着就是受累,尤其是对一个寡妇来讲。坚强的金顺历经磨难终于得到幸福的生活。服装:柔和色系,风格保守,看起来很贤妻良母的开衫、外套等。

五、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的饰品选择

女主角宥熙,美丽、理直气壮、完美得令人畏惧的广告公司代表,用一句话形容她为“新时代最强的魔女”!虽然对待爱情有着2%的不足,但无法掩盖住她绝对实力派女强人的风范。选饰关键:耳环长度超过5cm,体积感强,环状或链状造型项链或耳环。耳环与项链的呼应可以减弱大件首饰混搭产生的纷乱感。比如,耳环与长项链都有大圈做装饰或是项链与耳环均有呈旋拧状的金属环扣。

女主角有彬,个性开朗爽直,不矫揉、不造作,非常随和,而且非常热爱旅游。剧中她最常见的造型便是“短裤背心+两条可爱麻花辫儿+一顶彩色棒球帽+圆圈耳环”,活脱脱一个运动女孩的装扮,偶尔也会选择小礼服配长线耳饰扮甜美可爱范儿。选饰关键:圆圈大耳环最动感,环形耳饰给人带来的运动感是其他形状所无法代替的,圆环的直径要在3cm以上方能体现出运动感,这类大圈耳环对脸形的限制也很小。

女主角智恩,毫无心计、憨厚无比;虽然被命运左右,却坚定勇敢,经常把人逗得捧腹大笑;她很少选择特别秀气的饰品,这些“粗线条”首饰与她搭配才更和谐。简约大吊坠最衬朴实装扮,自然纯朴是这类女孩的一贯风格,灵感来自大自然的装饰造型,如蝴蝶、蜻蜓,甚至是树叶等与她们都很相衬,搭配纯棉质地的服装清新质朴。

六、结 语

在韩国现代爱情影视剧中,形象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韩国形象设计重视细节、手法细腻、重视混搭的特点突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帆.形象创意设计[J].创意艺术,2009(08).

[2] 王美娇.影视化妆[J].影视研究,2009(08).

[3] 王莉.韩剧形象创意思考[J].影视研究,2009(15).

第4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爱情诗;古代爱情观;赏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41-02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很多的古代爱情诗歌,比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魏晋五言诗《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无题》等,这些描写爱情的诗歌给初中语文教材增添应有的青春活力,给师生吹来一股温馨的春风,深受师生的喜爱。但也有人担心:目前初中生早恋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如果再在课堂上讲授爱情诗歌,会不会对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并非这样,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当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时,他们就会把寻找的目光投向社会,而现代社会成人恋爱的开放化、影视作品的大尺度化,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滋生一些不良行为。而课本中的爱情作品和其他优秀文学一样,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正确学习这些诗歌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学生现代的爱情道德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有着明显差异,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爱情诗歌,并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呢?

一、激情导入,将学生带入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崇高的艺术境界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师的饱含感情、富有激情的导入,会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从而使晦涩的诗歌被学生所喜欢,使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所延续。

英国哲学家赫士列特曾经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教师激情的导入不仅是教师激情的语言,更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调动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导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谁不喜欢读爱情诗歌、传爱情佳话。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传唱至今。这不,走进《诗经》,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有这么多的爱情诗!读了它,我们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会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的,欢乐是美,忧愁是美,悲戚是美,分分合合都是美。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让学生对爱情诗歌充满向往,在憧憬中全身心投入,既感受到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真挚情感,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用实实在在的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爱情的忠贞感人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词,既要立足词语本意,又要结合具体语境,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抓住本意,由浅入深,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此外,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爱情诗歌中,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融入意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会受到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饱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的情感之流。

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呢?我们抓住文本来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牛郎织女的勤劳与刚强的感人。在一起生活时,他们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在被银河隔离后,他们还是继续辛勤劳动,刚强地活着,为的是不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和爱情的追求。我们看织女被银河所隔后虽然悲痛欲绝“泣涕零如雨”,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在中国人眼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形象和她那勤劳与刚强的品质是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原因之二是,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人。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几千年,还想着有团聚的一天?“七夕”喜鹊们到银河上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这哪里是喜鹊,分明是中华民族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同情,分明是对世上所有爱情忠贞不渝者的赞美。秦观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出所有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理解!在诗歌中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借助意象,让学生领悟爱情诗歌中美好、真挚的感情,读懂中华古老爱情的忠贞,提高对爱情诗歌的审美感受力。

三、抓住诗歌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典爱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之所以能感动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融情入景,借景抒情,采用比兴的手法,因此,在阅读这首爱情诗歌时,我们应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当作重点来学习。借蒹葭、白露、河流等景物的变化:苍苍、凄凄、采采,为霜、未已、未等,写出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周围芦苇苍苍,脚下霜露重重,勾勒出冷寂又略带感伤的气氛,通过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让整首诗歌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反复咏叹,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追寻者的执着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要抒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最常见的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相结合的方式,启示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起了重大的作用。爱情诗歌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尤其是女性)体态服饰的刻画,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修辞是外壳,情感是内核。“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在爱情诗歌中,朦胧唯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更需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给它增色。

四、抓住最凄凉的悼亡词,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爱情诗歌的感人至深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爱情诗歌中,就其内容而言,有男女热恋,有夫妇相思,有妇女被弃,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悼亡词。悼亡词是对亡人的深挚情感、痛切怀思,而绝非一般酬唱应和、无病、虚伪矫情之作。这就使悼亡诗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真情实感吸引世人的目光,并为之倾倒。诗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这首悼亡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让学生借悼亡词来感受古人爱情的真挚,让人读了之后情到深处泪沾巾。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他们不会有那些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得多,他们将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以,这份感情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在词中,我们能看到:妻子对镜梳妆,夫妻对望,这无不充满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意、浓浓的情意。正是这份情感,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爱情的欢乐之美,而是爱情的凄凉之美。读了它,我们一定会真正感受那生死不渝的纯洁爱情之美。

五、抓住最悲凉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悲剧的真正意义

什么叫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人的情感是丰富的,或喜或悲,悲剧往往更加扣人心弦。悲剧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是幽暗的、不快的,甚至是阴冷凄婉的。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古代爱情诗歌让学生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在赏析悲剧美时,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方面去赏析。

《孔雀东南飞》究竟“悲”在哪里?悲在刘兰芝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却被焦母歧视与驱逐;悲在焦仲卿逆来顺受,忠于爱情,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悲在刘兰芝的长兄自私凶狠,见利忘义,将亲妹妹往死路上逼去;悲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亲相爱,却被专横的家长制活活拆散、双双殉情。这首悲情诗引人步步去思索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第5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爱情诗;抒情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84-02

诗歌,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由此可见,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中国诗歌是这样,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英文中称《歌中之歌》,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然黑,却是秀美”……,《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一个浪漫的意境,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此外,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细致地描摹所恋之人的笑貌身姿,对她们由衷的赞美,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中国诗歌常用写意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向外界倾诉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诗经》中的首篇《关雎》是表达的是“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而《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正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为,相对于西方的诗歌,这种“慕”是“小巫见大巫”了。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而在喻义的层面上,它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怨,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真正爱情的怨主要是表现在离别诗、闺怨诗和悼亡诗这些类别的诗歌中。离别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悼亡诗如晚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哀婉动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意境凄清。这些诗歌没有像西方爱情诗那样明快、热烈,也没有对女性的直接描写,更多用的是一种心理描写或者比兴的手法。在其他方面,西方爱情诗大多是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的赞美以及追求,而中国则大多数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快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 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诗中对与爱人和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爱情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个人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调。再如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几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以不同的语言记录着诗人心目中的那位美丽的女子,对于爱情的袒露,诗人没有任何含糊的言语,给人一目明了感觉。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尽管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的大胆而热烈,但这也是始终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即使再大方也显得小家子气了。而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的诗歌表面上是像《弃妇吟》那样写爱情,实则是抒发个人境遇,这主题就显得更加隐晦了,而这在西方诗歌很少见。正如钱钟书评说中国古诗:“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取胜,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3 诗歌价值诉求上:爱情价更高与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而这也在一定上表现出了西方在爱情方面的价值观,爱情就是一切,而中国更加讲究的看一个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更多的是持一种“君子好逑”的眼光来看待异性的,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爱情忠贞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关于吴越王钱对于戴妃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谊,羡煞旁人,但这种爱情似乎是因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这样的例子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从而体现出中国爱情诗歌上的价值诉求。中国的传统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国家民生或个人际遇的问题,对个儿女情长的话语也只是或遭乱世或怀才不遇是来寄托个人兴遇的。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只是把爱情看成闲暇时间里的一种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抒发了自己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恋,他将贝娅特丽丝描述为天使,她集美丽、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来你是一个神祈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激情澎湃的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今,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赞美所恋之人高于一切,这更多的是表达是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无论这个爱情实现了与否,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灵魂得到升华,这一切已经很然人满足了。

就爱情的价值诉求而言,西方爱情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眼前的快乐,而中国的则强调是一种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总而言之,无论中外爱情诗中,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即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闺怨诗或者弃妇诗,诉说得酣畅淋漓,其中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它们的清丽柔婉,自然流动的抒情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4.

[2]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5-64.

[3]钱钟书.七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6.

[4][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04.

第6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摘要:艾米莉平生共创作了193首诗,她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属于贡达尔岛国的虚幻故事,称为贡达尔史诗;另一种是表现她个人感受的抒情诗。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主题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是夏洛帝·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姐妹三人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这些诗歌语言精练简洁,节奏韵律自然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下面就从她诗歌主要的四个主题:荒原、自由、爱情和死亡来赏析这位杰出女诗人的杰出诗才。

一、自由的向往与其说艾米莉挚爱、迷恋荒原,还不如说她是迷恋和向往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她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热爱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当她从她自己那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然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换到一种纪律严格、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是她无法忍受的……”就连喜欢那些小动物,也是冲着它们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和从不拘束,活得自然,甚至狂野的本性来的。在她的好些诗歌里都充满了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她说:“我们并没有别的要求,我们只要自己的心和自由。”这些诗都是她痛苦心迹的真切流露,是她深感生活重压而不自由时灵魂的和呐喊。在她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甚至感觉到整个秩序化的社会都是充满压迫与偏见的束缚她心灵自由的“敌人”,这一切几乎已成为她的精神牢狱和枷锁,在她幻想的贡达尔王国里,她要“砸碎痛苦的锁链/使他的臣民重获自由解放”。二、爱情的迷惘艾米莉是一个出世者,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没有尝试过爱情的滋味,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的少女来说,能在她唯一的一部旷世之作《呼啸山庄》里,把一个看似平常的爱情写得如此刻骨铭心,惊心动魄,成为“人间最宏伟的史诗”,真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怪不得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介绍《呼啸山庄》时曾这样感叹道:“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虽然她没有经历过爱情,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她的内心曾有过对爱情的炽热向往和想象。其实,在她的脑海中构筑的爱情比任何世俗的爱来得更精彩,在她的爱情诗中她的爱亦然真挚、炽烈、深沉。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艾米莉已在她想象的贡达尔王国里描写了许多关于男女主人公至情至真并具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只是她的诗化了的小说,是她爱情诗的继续和发展。在这些爱情诗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不灭”的力量,虽然这诗里多了一份伤感、凄婉和幽怨。在艾米莉三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在她成长的沉闷岁月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丝快乐,也没有一丝温暖。从诗中可以看出,在这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她尝到了人世间的冷漠无情,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去世,留给她的只是孤苦凄凉,虽然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也“渴望着有人能来爱”,然而这念头“烟消云散”了,像雨后彩虹般瞬间便消失了。她的爱情诗由于感情真挚、凄苦,常常撼动人心、催人泪下。读她的这些爱情诗,那排山倒海的炽热情感让人窒息,悲情四射的绝望哀缠令人心碎。艾米莉已将情感的张力拉到了最大程度,她把恋人间的那种忠贞的感情描写得微妙微肖,并全都表现得那么真切细腻,令人不能不叹服她的主观感受体验和想象的出神入化。毕竟,艾米莉短短的一生,少女的心扉从不曾得到爱情的轻叩呀。

三、死亡的超越读艾米莉那些“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流传已久的爱情绝唱——梁祝:他们都是为了彼此忠贞的爱而殉情。在荒原里,石楠上,他们化蝶相伴,正如她自己所说:“请相信这颗忠贞的心/坚定地道一声‘再见’/放心吧,不管漫游到哪里/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这种爱是逾越了生死界限的情人间的思念,是蔑视死亡,萦回不散的强烈情怀。在她眼里,死亡不是爱情和生命的结束而是爱情的升华,生命的重新开始。虽然人的一生有长有短,可谁也不能长寿永生;我们在下界分别,会在天国相见,那儿极乐的生命无边无尽。在另外一首题为《死亡》的诗里,她这样写道:砍去那枯死的小树,让别的枝条繁茂旺盛;至少,它腐败的遗体可以肥土,从中可以生长出——永恒。艾米莉对死亡的这种辩证和坦然的态度,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她的这种死亡观可以说是由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首先就家庭环境来说,在幼年时期她就目睹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被疾病夺去生命,就连她唯一喜欢的一位身边的男人——父亲的副牧师,威谦·韦特曼也死于霍乱。她短暂的一生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并一直被这种阴影笼罩着。其次就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说,那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工人失业,物资缺乏,生活清贫,艾米莉在外出求学、当家庭教师和创办自己学校时所遇到的种种失意和挫折让她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涩并深感生活的绝望和孤独,也许此时死亡就是最好的选择。尽管如此,她仍坚信“有朝一日爱者和被爱者/会在山头相聚重逢”。艾米莉的诗歌,多半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她心灵发展的记录,不管是反映荒原和自由主题的诗歌,还是反映爱情和死亡主题的诗歌,都是她心灵最高境界的自然沟通与融汇。她的这些诗“丝毫不像一般的闺阁诗,而是精练、简洁、刚劲、真挚”,并“具有一种格外亲切的音韵之美——它们粗犷、忧郁、崇高”。读她的诗,我们会感到“它们如同号角,声声打动我的心”,“凡是世上生活过的妇女,没有一个写过这样的诗”。参考文献:[1]宋兆霖.石楠荒原上的两朵奇葩[J].外国文学研究,1997,(1).[2]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诗选》序[Z].勃朗特姐妹研究,1850:31.[3]宋兆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第8卷.[M].//艾米莉·勃朗特诗全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第7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刚得知这一消息,我十分震惊。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后,才发现事情的发生存在着很大的必然性。由于家在外地,她必须长期留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独感势必与日俱增。虽然她和同学们的关系都比较融洽,但真正能够推心置腹的人却不多,尤其是节假日,大家都回家了,她却只能一个人留在学校。而且,她的父母早已就离异,对她关爱甚少。一方面,父母的分开让她觉得人的感情实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谓真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忙于工作的他们连电话都很少打来,只是定期给她汇来生活费,这又让她特别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疼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人对她稍加关爱就极有可能获得她的认同。

事后的调查也证实了我的猜测。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但要解决却并不容易。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是个普遍而又敏感的问题,仅靠单纯的说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引起反作用,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初中语文中有现代诗歌的教学。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拓展课上,我特别开设了“现代诗歌欣赏”。其中有一首爱情诗,她特别感兴趣,课后专门来向我请教。于是,我收集了一些爱情诗,耐心地给她讲解:艾青的《关于爱情》写出了爱情对于人的重要;施企巴乔夫的《爱情要懂得珍惜》说明爱是需要珍惜的……舒婷的《致橡树》所列举的种种爱情观让她陷入了沉思:“老师,爱一个人不就是要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安慰吗?不就是该为对方牺牲吗?可是,舒婷为什么说‘这些都还不够’呢?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第8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中国国力强盛,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何不另设“七夕会”,取代西方的情人节――难道中国人不懂谈情,也要学西方?

因为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而言,年可以不过,情人节万不可无着落。年轻人不堪情人节之逼迫,发起“反情人节运动”,包括倡议“光棍节”。

对于单身男女而言,情人节之难捱,尤胜往昔之年关,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真正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从来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方式歌颂爱情的社会,爱情在中国文化里很难进入主流:譬如坡、辛弃疾、历代追捧的大多是其阳刚风格的作品,称为“豪放派”,但对他们写的情诗,一直以“细琐”视之,以为无非“儿女情长,不涉大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情诗写得最好的是李商隐,但他的地位一直遭到贬抑――中国有“因人废艺”的传统,即泛道德主义,以道德论艺术,同样的例子,后来还有宋徽宗――据说因为李商隐一生“为情困”,“人格有问题”。

相反,莎士比亚是西方公认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各类作品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不曾割裂处之:除了四大悲剧,他的情诗地位也广受欢迎;除了《罗密欧与朱而叶》是爱情的象征,《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也都留名千古,受欢迎至今。

中国文学虽然也孕育出许多杰出的爱情诗篇,但局限在上层士大夫阶级,且因为是“闲作”而不受重视,因而也绝无可能在民间产生广泛影响。《红楼梦》里,触及爱情观与世俗价值观冲突者甚多:宝玉黛玉共读西厢,女方也一度笑称之为“词艳曲”;宝玉喜欢写情诗,父亲贾政不以为然,认为他品性下流;宝钗、袭人都劝他,“仕途经济才是正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轻视文艺的表现。

但缺乏文艺精神的滋养,则不必奢望懂得爱情。因为爱情除了有的成分,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爱情本身包含审美的价值观,否则只凭动物本能与生活现实,又岂能教人生死相许?或世上也不可能有情诗、情歌与情书。爱情之与,即如文明之与原始,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只从爱情观是否成熟也足可判断。

因此,即使在西方,爱情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教化的概念,在欧洲18、19世纪的小说家,对于爱情在世俗势利面前的脆弱、虚无、绝望有精彩的刻画,像简・奥丝汀的《傲慢与偏见》,家庭门第是爱情的第一障碍;巴尔扎克《高老头》里的巴黎贵妇是拜金的无情物种,司汤达《红与黑》借女主角之口,埋怨“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甚至福楼拜的小说,直接以“情感教育”命题,对于法国当时农民的平庸卑俗,城市中产的萎靡逸,一竹篙通通打倒。情感教育是迈向现代文明社会途中最关键的一课,近代西方文学以爱情为题,经典辈出,是伴随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一致的精神大扫除,到20世纪在美国电影里,爱情成为人间希望、美善的终极象征。

第9篇:现代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汉魏六朝;女性;爱情理想

早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我国《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男追女、女追男的爱情诗。此后表现男女之间相悦、相思、相恋的爱情诗,可谓绵延不绝,代有绝唱,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常常具有不同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怀。本文将主要从汉魏六朝爱情诗中探讨这一时代女性独特的爱情观。

一、汉魏六朝女性的爱情理想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儒学地位的衰微、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因素使得这一时代成为我国古代人性相对解放的时代,妇女的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在爱情婚姻中有了一定的自。面对爱情,她们“坚如磐石,韧如蒲草”,诚挚专一,面对男子负心,自身被弃,她们不卑不亢,果敢决裂。她们需要爱情,但更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情感的尊重,她们在爱情婚姻之中追求自己独立人格的尊严和价值,不愿成为男子的附庸,从而铸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首先来看汉魏六朝女性对爱情的坚贞态度。《上邪》一诗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主人公用盟誓这种最古老的示爱方式,一连以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爱的决心。执著大胆,热情而奔放。为了爱,她无所顾忌,现实中没有力量可以阻止她对爱的追求。

其次来看恋爱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及面对突然而至的被弃时的态度。《有所思》篇写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 !

秋风肃肃晨风t,东方须臾高知之。”诗中女主人公日夜思念,并且精心准备了珍贵的爱情信物打算送给远方的他,她层层修饰簪子,如此珍重,由于情深。但是,美好的事物总是不会长久的,她日夜思念的人竟变了心。忽然而至的消息对于她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于是愤激之下,她将信物“拉杂摧烧之”,烧了以后还不解恨,又“当风扬其灰”,这正是“望之深,怨之切”。结果呢,冲动之后,静夜独处时,相思不知不觉地又阵阵袭来。诗中女主人公一旦“闻君有他心”,当即表示“相思与君绝”,果敢决绝,比之《诗经 古风》中始终抱着一片痴情,苦苦哀求丈夫回心转意的女子显得更大胆、更果断、更让人佩服。其实诗中的女主人公若不是对爱情要求专一,又怎忍心割舍这份苦心经营的情感。

再来看婚恋中的情况。《白头吟》篇写道:“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相传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关。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卷三云:“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当年,卓文君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顾自身名誉,毅然与相如私奔。为了所爱,她“敢于蔑视世俗的眼光,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的结合是两颗炽热的心灵相碰撞的结果”。[1]

然而即便如此,卓文君也难以摆脱所爱之人另有他心的命运,“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在传统的男权为中心社会中,女子本身社会地位的地下,再加上礼教的束缚,使得她们成为男子的附属品,面对被休或被弃时往往是忍气吞声地接受命运,忘记了自己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有追求爱、坚守爱的权利。而在这首诗中卓文君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种女子形象:她有着纯真、强烈的情感,清醒、深邃的思想,爽朗大胆的个性,敢爱敢恨。她“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闻”之即“来”,可见她对于变心人的憎恶之情,对男子娶妾的不能容忍。接着在诗的第三节中,写出了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和婚姻,即只要嫁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从而可见她对于男女情感平等专一的要求。

至此,汉魏六朝女性的婚恋中的形象更加丰满,凛凛然使人不由肃然起敬。

二、汉魏六朝女性之爱情理想的现实基础

汉魏六朝女性敢于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作为爱情理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

两汉时期,虽隆尊儒术,儒家礼教得以弘扬,但另一方面又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这使得对男女关系的控制并未严格按照儒家伦理道德要求施行,男女大防并不严厉。表现在:

首先,女子在婚姻中并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她们为了爱而做出的行动是明清时代的女性绝不敢想象的。如前文中的卓文君,不顾父亲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这种寻找理想爱人,自己把握婚姻的做法是卓文君时代的女子的独立特行。而她们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社会最终会承认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毕竟无论卓王孙如何发怒:“女至不才”,最终也“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披财物”[2]接受了这一事实。可见,社会对女子再嫁并无非议。

其次,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有一定的建议权,这保障了她们找到理想的爱人。成语“举案齐眉”中的孟光三十仍不嫁,父母问其故,答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3]梁鸿闻之而聘。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她们的爱情理想得以实现。

很显然,两汉时期,儒家礼教的束缚对她们还很微弱。她们的大胆行为只是源于心中对真挚情爱的渴望,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而对于唐宋五代以后的女性来说,那些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早被礼教扼杀于萌芽之中,更不用说这些追求爱的大胆行为了,即使有,也只能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梦境中(如杜丽娘)。

此后,“魏晋风度”的出现,魏晋玄学的产生,正是对两汉经学、神学观念的解构,有力的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魏晋名士批判儒家的价值体系,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并将这些落实到了行动之中。按儒家礼教,何晏是不可能娶金乡公主为妻的,但他冲破了礼教的束缚。阮籍在男女交往方面更是视礼教于无物,“籍嫂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4]“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分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5]他们的不经行为正是对名教的蔑视和超越意向,是在追求人的本真。

综上所述,汉魏六朝女性敢于把“愿得一心人”作为爱情理想,是与当时相对开放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她们需要建立在平等的情感基础上的爱情,而不是朝三暮四、飘忽不定的情感,所以分手固然会使女子痛苦,但它却是解除无爱的婚姻,追求新的美满婚姻的好办法。而五代以后,宋明理学的渗透,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枷锁日益严酷,女子被休意味着生路的断绝,所以她们不会也不敢决绝,只得“以自己的顺从-包括为丈夫置妾,满足丈夫的各种欲望-来保障其对婚姻的依附地位”,[8]而不去考虑个人情感。因此比较而言,汉魏六朝女性的爱情更接近现代爱情。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精华全集・文学卷(一)》之《汉魏六朝诗》

[2]《汉乐府民歌――走上顶峰之路》 张亚新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3]《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4]《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万绳楠著 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