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清明的古诗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的古诗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的古诗诗句

第1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这只是互联网指标股,也是年前12月底提示低吸关注的,前天回调到支撑点附近提示还可以低吸,结果当天收盘破了14.20,所以第二天提示逢高先出局,因为预示着后市还会调整。

这只最近一次提示是在跌停的时候,激进的朋友可以关注,并提示如果不放量站回去,最多能持有三天,出局后果然继续下跌。

出局理由同上,相信你能看的明白。

这只也一样。

我发这些图,不是讲老师有多历害(因为回调过程中,有些个股也会损失本金),只是希望你们以后遵守纪律,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盘面给了信号,就要去执行,未来才会赚多亏少。

以上个股有两个共同点,你是否发现?

发现的朋友可以留言给老师来验证。

今日指数受外围股市大跌影响下大幅低开,午盘低开低走,板块系数下跌。

软件板块今日比较抗跌,软件,互联网板块都是领涨创业板指数的,大家可以看到无论上主板还是创业板指数都是连续大跌后今日上证还留下了跳空缺口,理论上连续下跌后留下的缺口视为衰竭缺口,短期股指有回补缺口的要求。

第2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二年级066班自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后就组织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大力开发家庭课堂这块阵地,要求学生在家和家长进行“亲子同背”。孩子读,家长也读,形成呼应,再从家庭辐射到社会与学校,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由于家校密切联系,共同努力督促孩子背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一、激发兴趣,增进感情

家长们一致认为,在“亲子同背”游戏中,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大大地激起了孩子们背诗的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和孩子的感情。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尽管第一次背诵的时候,肯定是家长首先会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亲子背诵比赛时,孩子惊人的记忆力就开始绽放光彩了。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家长能看到孩子对诵读的喜爱。有时候,孩子觉得背古诗很乏味,家长们变着法儿和孩子同背,这就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跟读方式,换一种方式再试试,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轮流读、边唱边读、边玩边读、拍手定奏读等,方法多种多样,孩子就越来越喜欢背诵古诗,还会主动和家长挑战,看谁能背更多的古诗。家长们还觉得,在“亲子同背”后,孩子喜欢和自己交流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读到某句诗或读到某个经典故事时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了主动交流的愿望。

二、积累内化,活学活用

开展了“经典诵读——‘亲子同背’”活动后,一小部分孩子积累内化了古诗句,并能在平时的日记和交谈中灵活运用诗句,令教师、家长大吃一惊。如清明节到了,孩子们会自主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天来了,站在柳树下,孩子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脱口而出。瀑布脚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从孩子们的口中立现。不但孩子们会活学活用,家长们也因“亲子同背” 积累内化了古诗句,并活用到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家中,家长们常常为孩子不肯吃饭而烦恼,为孩子不求上进而束手无策,任你怎样苦口婆心,调皮、天真的孩子仍然无动于衷。这时,家长就带领孩子高声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也许,一时之间,幼小的孩子并不能真正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但几回诵读下来,当看到自己浪费粮食、浪费时间时,孩子会一边吟诵古诗,一边反省自己的行为。随着孩子年龄日渐增长,阅历日渐丰富,一定也能领会家长对他的期望。积累内化的古诗句,时常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为他们指引前进的道路,让孩子们懂得自律,学会宽容,学会关心理解别人,懂得回报别人的付出。孩子们口诵心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

三、乐之不疲,学海无涯

经典诵读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家长们也深深感受到,在诵读中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如识字量在增多,记忆力在增强,知识在增长,语言在丰富,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通过诵读有效地改变了其多动的性格。

“亲子同背”中,家长们发现孩子在诵读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孩子不理解诗意,纯粹是死记硬背;孩子不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等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就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孩子充分地去读,结合插图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感受古诗词所诠释的语境,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内涵,直至达到熟读成诵。那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字句,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渐理解、内化,并指导孩子的行为。我还结合杨振宁博士的一个典型事例谈及:在杨振宁博士上一年级时,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他才逐渐领悟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在“经典诵读”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落实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经典诵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和孩子要迎难而上,乐之不疲地 “亲子同背”。

第3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一、日读拾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可兴趣这位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况且,几日的“兴趣”不能称其为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更应大力表扬。在学生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一些《古诗翻译》《唐诗三百首》。读着、背着,适时给学生一点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信感情可以培养,兴趣要靠培养,

二、巧译成趣

读古诗时,理解诗意是最大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句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我们不妨变通一下,丰富古诗的翻译方法,从而为阅读兴趣提供更多的“愉快积累”。1.读译法。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如《春晓》,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就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的风格中,感受诗的优美韵致,诗味的隽永:让学生在春风春雨的纷纷洒洒中体会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大胆地展开想像。2.图译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如《山行》,可让学生在涂山画径,绕云点家,染红枫林的过程中,感受秋日艳丽、富有生机的美,以及诗人的豪爽向上。3.今译法。从来诗无达诂,容许学生“误译”,把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内容译成今天的状况。如《山行》中的“车”,任学生想成“自行车、摩托或轿车”。这种“误译”“错译”,全当“创新思维”。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不是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吗?4.童化法。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就让学生在此表现表现,把诗歌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这时,他们可把朱熹的《观书有感》变成“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的对话,从而知道“小池因活水而清澈,人因常接受新事物而保持头脑清醒。”因此,我们说趣译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在于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阅读兴趣提供诱因。

三、用时得趣

第4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经典教学 探索

在教学中,运用经典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让教学与经典诗文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 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能使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了。

二 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丰富多彩,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 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 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第5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古诗教学 点滴体会

古诗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文明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汉语,尤其是学习我国的古诗文化,对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7岁之前,孩子学习偏重于右脑,且右脑又被称做是音乐脑,韵律优美,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古诗能充分刺激孩子的右脑发育,要是再配以优美的古典音乐会效果更佳,这样也适应了孩子的学习、认知特点,对孩子的语言、音乐、空间运动及记忆、想象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以下是我古诗教学中的尝试、体验和心得。

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幼儿学习古诗非常有效。由于古诗的含义深刻,古诗中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得孩子们很难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古诗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我领会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有效。在教贾岛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开始我反复的领读了数十遍,孩子们也没记住,还表现出了厌烦的情绪,我也有些丧气了。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我将这首诗的内容制成了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其内容,幼儿们描述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然后我将孩子们的描述,古诗的内容与图片衔接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并记住了古诗。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方法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开发作用。

将古诗的词、句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的话,便于古诗的学习。古诗教学时对于一些不便于通过绘画来帮助幼儿学习的古诗,我将其内容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话,或编成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讲给孩子们听,降低了孩子学习的难度。但要注意的是要一句一句的解释,让他们初步体会古诗的句子与现代语句的联系和不同,为孩子理解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基础。

古诗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孩子牢固的掌握。进行古诗教学时,应采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方法。刚接触古诗的孩子,应选择一些简单浅显的古诗,如五言、五律诗,每首只有两句或四句,如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等,便于幼儿理解学习,慢慢的增加到六句或八句,如孟郊的《游子吟》,然后加入七言、七律古诗,如杜牧的《清明》,这样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古诗。

学习古诗还要注意复习巩固,不能让幼儿学习新内容而忘了前面学过的诗。可以在早晨、饭后、离园前活动时对学习的古诗进行复习,也可以采取分组对诗的方法进行复习,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的复习,这样幼儿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古诗,而不会像黑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再有就是利用好家长资源,我们在班门口设立了古诗栏,将学过的古诗打印出来张贴在其中,让家长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效果很不错。通过长期的学习,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过去学习一首古诗需要反反复复诵读很多遍,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学习古诗读几遍,讲解一两遍内容就能记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古诗的含义。

学习古诗时应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这既利于学习古诗,又有利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进行古诗教学时,幼儿会经常接触到不同的图片和不同的诗句,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选择利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山水诗,或描述动物和风景的诗,让幼儿根据诗的内容绘画,表现诗的内容。在幼儿学习骆宾王的诗《咏鹅》和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尝试了这种方法,将诗句及内容描绘给幼儿让幼儿发挥想象来绘画,很多幼儿想像力非常丰富,通过画面将诗的内容和意境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效果非常好。在之后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大多数古诗有着优美的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学习和咏唱,如杜甫的《绝句》等诗,对幼儿乐感的培养有无法比拟的作用。有些诗是诗也是优美的歌曲,幼儿在学习时既有诵诗的感觉也有欣赏音乐的感觉。有些古诗也可配乐欣赏和朗诵,能更好的表现出古诗的意境,给人以美感。这样长期的学习,幼儿不仅掌握了古诗还增强了乐感,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以上就是我多年的对于古诗教学的一些体会,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的开展幼儿园的古诗教学,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乌兰图雅.搞好幼儿古诗教学之我见.论苑新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

第6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教学 教学语言 古诗词 俗语 图形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果能将美妙的语言艺术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岂不是美不胜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在地理新课程教学语言的使用上颇费心机,并受益匪浅。

一、巧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古诗词,学生都较熟悉。如果把这些引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岂不美哉?

(一)利用古诗词巧设情境,情景交融。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一种景象。如果巧用这种景象,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婚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摇?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夫妻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意境,并感受到离别之苦,这为讲人口因婚姻而迁移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活用古诗词讲解知识,效果显著。

有些地理知识听起来较枯燥,但在讲解时加入诗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知识。如在讲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时,如果引出许多诗句,学生就容易理解旅游资源之美在何处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半江瑟瑟半江红”、“朝辞白帝彩云间”(色彩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态美),这些诗句既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暖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强度小)时,学生较难理解,我引入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便恍然大悟。又如在讲自然景观的季节性时,我引入了诗句:“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把一幅幅四季不同的山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诗词、神话故事和对联,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许多旅游景观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也领略不到它们的美。因此,我利用诗词和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时,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学生听得是如梦如幻,既使学生品味到云南路南石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对阿诗玛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又如在介绍完庐山后,我用诗句:“江湖之间断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雄奇秀丽于一体,云雾缭绕在山中。”来总结庐山的特点,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他们仿佛进入了庐山仙境,也很容易理解庐山的景观特征。在讲滇池景观时,我引用了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并给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是如痴如醉,明确了景观的文化定位。

(四)适时采用古诗词,检测教学效果。

许多名诗佳句都描述了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上课时,我采用它们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较好。如在讲完“天气系统”后,我便用了诗句来检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暖锋与天气),“梅子黄时日日晴”、“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高压与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与天气),这样就使得学生情趣盎然,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俗语,增强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知识繁冗复杂,难以记忆。在教学中,我把这些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易如反掌,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在讲完自然灾害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用如下口诀记忆:“分布广泛区域性,频繁发生难确定,虽有周期不重复,造成灾害很严重,智慧人类能防灾,不可避免可减轻。”又如在讲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特点后,让学生用如下歌诀来记忆:“灾害特点要记好,洪旱地震种类多,分布广泛频率高,地域差异要明了。”再如在讲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后,我用这样的口诀记忆:“松嫩三江北大仓,两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理解。

三、利用图形语言记忆,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图形语言记忆地理知识,学生感到富有情趣、直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讲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后,我让学生用“规划之鹰”来形象记忆,即把旅游目的地的起飞视如雄鹰之飞翔,鹰头是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活动;鹰要飞翔,要靠左右两只翅膀,左翼是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右翼是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当地的社会因素相当于鹰尾,影响着它的飞翔速度和方向。在鹰的前方是客源市场,鹰会朝着那个方向飞翔。最后,在鹰的上下左右围绕着它的大气就是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丰富的教学语言可使地理新课程教学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享受,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真可谓是“问课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语言来”。

参考文献:

[1]蔡平.浅谈地理审美教育.

第7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关键词:哲学教学生活化;名言俗语;价值;选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6-1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以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基于这点来认识,哲学学习就应该从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或者从与这个世界的相处当中出发去获得认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所以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教学生活化,这也是江苏省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之一。哲学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最好的实施载体就是古今诗句,名言俗语。

一、名言俗语是哲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哲学教学生活化离不开名言俗语的选用

名言俗语是哲学知识、哲学思维的载体。哲学教学中选用有效的名言俗语有利于学生的哲学学习、交流和共鸣,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哲学素养。《生活与哲学》教材每一框都覆盖了课堂探究、名言、相关链接、转嫁点评等板块,这些板块中的哲学名人名言、俗语警句是哲学教学很好的素材和教学的载体。

东西方、古今都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俗语警句,这些是哲学教学中很好的素材,它们见证着哲学发古人之思,能解今人之惑的睿智。这对初学哲学尝试体味哲学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均大有裨益。《生活与哲学》教材上名言俗语有很多,如何在哲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选用,关键在于取舍。

例如在初涉唯物论时,可以先利用第一单元所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明确唯物论整体的基调是强调物质的决定的作用,这是一个大前提。物质决定意识,有些学生欠于理解,往往留于死记硬背。这时,我们可以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告诉他们,巧妇再心灵手巧,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有米这是前提条件,物质是先决条件,物质决定意识。比如唯物论中,讲到规律,就可以利用教材的名言板块中荀子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指出规律不以任何的人的意志而改变,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再辅助自选的一些俗语、成语去理解,如:顺水行舟、庖丁解牛,更直观更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我们要遵循规律,事半功倍;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告诫我们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做事往往收效甚微或者失败。我们可以把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深入浅出地引出,让学生理解了成功既需要我们遵循规律,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的结合。

成语、古诗词的选用最常见于辩证法的教学中,辩证法是哲学的精髓,一些重要的考点都集中在辩证法。在辩证法的联系观中,我们有一些成语非常恰当的引出事物的联系,如利用成语: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一个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辨析和比较来突破一些难点,如:涸泽而渔,学生都明白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如果涸泽而渔,必然破坏了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成语东施效颦,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没有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模仿,也可以从违背联系的多样性去理解,突破了联系多样性这一难点,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多角度去分析观点。

二、重视名言俗语的阅读能力,聚焦哲学教学生活化的趣味和哲理

学生阅读分析、应用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哲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对名言俗语、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哲学教学要使学生喜欢哲学,探索哲学,从中感悟哲学的精妙,让学生由“会”哲学到“懂”哲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哲学学习也需要一点理解技巧和方法。

在讲到辩证法的发展观,有很多古诗词需要理解。在寻找古诗词对应的哲理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从该句诗词的本义出发,再顺藤摸瓜,找出对应的哲理,不能寄希望一眼就能看出哲理。较难的古诗词,需要较好的语言功底和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的重点都落在后半句,“春”和“柳暗花明”都很好地戳中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或发展的实质)。

在发展观中,还有一些诗句很容易误判,比如: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很容易被误判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过程,看到“千剑”“千曲”,很容易联想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误以为是量的积累,然则应从“观千剑”而后“识”,“操千曲”而后“晓”,整句诗去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所以理解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恰当。

第8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第9篇:清明的古诗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鉴赏 “景语” “诗眼” “文化意象”

一、从“景语”入手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如,王安石的《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钩,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二、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彩。所以,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树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三、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这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使静中显动,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请简析“幽”字的作用。首联写居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诗人以响衬静,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都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开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隐含了全诗的主旨。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而流连往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语意双关,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从“文化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梅圣喻《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这是对白居易“意象”一说的补充和发挥。基本揭示出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近代西方曾经出现过被称作“意象派”的文学艺术流派,“意象”一词曾风靡一时。根据现代诗评家的整合、诠释,“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观“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与“象”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前冠以“文化”一词,旨在说明这类意象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它并非诗人的临时创造而是对带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选用。譬如说到杜鹃,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神话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蜀帝杜宇,据说他死了之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而且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

目前,虽然直接以“文化意象”为内容的题目不多,但我认为,通过对“文化意象”的积累和把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从“艺术手法”入手

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方面。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蕴涵或表达诗人感情的叫间接抒情。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弄清表现手法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对比、象征讽喻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抓住了表现手法,我们就能依此探求诗人运用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诗歌内涵及诗人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