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一对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保证并提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总结了“90后”医学本科实习生的特点,目前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对一临床实践教学指导”模式,阐述了“一对一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的优势。
“90后”医学本科实习生特点
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目前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医学实习生多系90年以后出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且价值观念新颖,不能吃苦耐劳。
抗挫折能力差: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环境生疏,诊疗程序不熟悉,加上人际关系复杂,每个人都可能遭受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90后”医学实习生常常会产生怨恨、退缩等消极情绪,并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在面对患者的误解或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面对,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严重时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健康。
沉迷于网络,心理空虚: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络有着前所未有的依赖,“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技能。“90后”医学实习生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的群体,当实习或工作过程出现了挫折或疑惑,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逃避工作压力,长此以往,导致心理空虚。
部分实习生“眼高手低”:部分学生对待临床操作技能上,总认为很简单,不愿意多动手去做,只学到皮毛,操作不熟练,导致在临床技能考核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错误频出。
目前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医学体制改革对临床实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有权利选择他信任的医生看病,从而拒绝实习医生的问诊、查体,并拒绝实习生进行相关操作,使实习医生自信心受挫,临床实践机会减少。
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实习的影响: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医院、医生要求的提高,目前状态下关于医院、医生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多让实习生动手操作,就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因此一部分临床带教老师不敢放手给实习生提供操作机会,以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引起纠纷和投诉,影响自己的声誉,给医院、科室和个人带来麻烦[1]。
部分带教老师带教意识淡薄:在目前的就医环境下,患者更相信大医院,因此倾向于大医院救治,而承担教学任务的各大医院,各科室均人满为患,负责具体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工作繁忙且辛苦,参与带教工作所得到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导致临床医师带教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实习带教任务是软指标,人人带教,而责任并未落到个人,最终导致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带教意识淡薄,影响了实习质量。
临床实习与考研、就业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医生的学历水平及工作经历,因此各大医院在招收医学毕业生时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高学历人才,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大多数医学生不得不加入考研的队伍中去。医学生的实习期一般为每年的7月至次年6月,而考研一般定在每年元旦左右,处于实习期的中间阶段,由于考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与临床实习形成了冲突,而大部分同学选择将精力重点放在考研上,从而对临床实习敷衍了事,常常迟到、早退甚至矿工,即便是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能正确的看待临床实习,而最终名利双收的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同学以失败告终。而考研以后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对于少部分通过研究生初试的同学,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下1次的复试,以及录取后的面试;对于大部分没有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同学,面临着就业压力,不停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与面试,临床实习几乎成了摆设。
一对一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的优势
提高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医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无论是学校、医院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充分重视临床实习。当实习医生被分配的医院后,医院选择优质师资,对实习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所谓“一对一”是每个实习医生在医院里有一个固定的指导老师,此指导老师负责配合科教科对实习医生的实习轮转时间制定,指导并监督实习医生的临床实习,解决实习医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并对实习医生进行定期考核。指导实习生正确认识临床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并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实习同学及带教老师对临床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临床实习管理:实行“一对一”指导老师辅导,责任到人,有利于有效的贯彻科教科制定的实习生行为规范,指导老师可按计划有序的对实习医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了临床实习管理。
有利于加强实习生的技能培训与考核:实行“一对一”指导老师辅导,指导老师可不定时的进行摸底测试,切实了解实习医生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操作能力,并根据实习生轮转科室,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并定期考核。曾有人提出在护理本科临床实习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结果通过成绩考核发现,此种方法学生成绩优于普通带教方法[2]。
有利于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临床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实行“一对一”指导老师辅导,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并根据学生自身基础及特点,制定科学的考研复习计划与临床实习计划,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临床实习与考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考研结束后,尽量利用周末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参加实习生招聘会,以免学生丧失宝贵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协助学生处理好师生及医患之间的关系:实行“一对一”指导老师辅导,师生之间接触较多,且较为深刻,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另外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做到以身作则,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医患之间关系。师生及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临床实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使临床实习对实习医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对一” 尝试 探索和研究大放异彩
人们常说的“一对一”教育全称“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是由专门的“一对一”教育辅导机构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并由每个学生所配备的教学团队加以实施执行;通过全方位、策略性地辅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学习习惯,稳固提升学科知识,而且在树立自信,完善人格,为人处事等方面均得以提升。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教育辅导机构流行”一对一”教学,我在想,现在的课堂教学能不能也引入“一对一”教学呢?
在我们农村的许多小学,由于师资紧张,一位老师通常要教几个班的学生。在我们这里,特别是英语老师,一位英语老师至少要教三个班的学生,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实行老师与学生”一对一”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很快又想到我们有强大的学生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老子曾经说过:教学相长。在教学中让学的快,学的好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学的慢、学的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不也是一种“一对一”教学吗?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首先是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一对一”教学。让每位学生课前都准备一个问题,并把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老师,老师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评选,对所提问题精彩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把问题呈现到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对待讲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老师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学生成为驾驭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解决自己的难题,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较难回答的问题由老师来解决,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既有学生中的,也有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教学。
让学生提前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都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所讲题目的理解。比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的选择题出现了错误,在讲解时,让做对的学生和做错的学生都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老师肯定正确的答案,帮助做错的学生分析出错原因。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为了提出问题,学生会对问题仔细的揣摩,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也会加深,从而让学生由被动的提问到主动地发问,课堂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上课时会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但是还需注意的是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要到位,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有的老师非常注重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搞得非常好,但是往往对知识讲授不完,教学中总会留下小尾巴。
学生中怎样实现“一对一”教学呢?我们知道尽管老师的课非常精彩,但每节课都会有溜号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每个学生都检查那是不可能的,这该怎么办呢?在新知识传授完或者是考试题目讲解完后,能够担当小老师的学生在全班迅速分散开,对学习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检查,实现学生中的“一对一”教学,在检查结束后并及时向老师汇报辅导和检查效果,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做到充分了解。
但是很快,我又发现,有一些学生上课状态更加不理想,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有大大降低,怎么会这样?我认真分析,并找学生进行谈话,原来有的学生对“一对一”教学又产生了依赖,自己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有个别的学生认为上课学不会不要紧,到时候还有小老师来指导。怎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创建新型小组,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展示,让“一对一”教学变成小组之间的“一对一”比赛。老师对学生的检查是必要的,但是检查的辐射面是比较窄的。小组检查能够有效检查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然后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示,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应该会不错,此措施一实施,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宛如一场激烈的辩论大赛,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高。看到孩子们学习氛围这么浓厚,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都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看我的教学课堂,那叫一个热烈。
正当我为我的小聪明感到沾沾自喜时,问题又出来了,当小老师的学生又不干了,他们说:“我们辅导和检查的很多同学都不是我们组的,我们把他教好了,我们组就落后了。”对啊,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怎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结合起来,表现好的小老师作为每期的智慧之星,把能够胜任小老师的学生作为学习之星,把进步的学生作为进步之星。根据日常的积累把它折成一定比例放到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之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尤为明显。
语言的学习,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交流过程中,还会出现学生的发音问题,学生的发音不准确,就会导致相对应学生的发音错误,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发生,老师的指导应及时跟上,老师应不断地的去询问“一对一”学生之间的辅导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正确指导。
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秦贤.浅谈英语课堂中的个性化教育[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 2012(12)
[2] 姜凌,钱桂红.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2(07)
关键词:要点;规律;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2]周小燕,吴娴.高中生科学解释能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护理教学;一对一带教;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而临床带教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素质,发展护理事业的关键在于临床带教的方法和效果。我院作为教学医院,肩负着全省各大护理学院的学生实习带教工作,为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我科在护理部的领导下自2012年实行一对一的带教及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013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10年4月?郯2011年7月的实习护生111人,其中大专生68人,本科生43人,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4±0.6)岁。观察组为2012年4月?郯2013年7月的实习护生108人,其中大专生76人,本科生32人,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8±0.8)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的带教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实习同学进科室后由带教老师集中进行入科宣教,同学排班实行各班轮流制,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各班次会由不同的老师带教,每周安排一次理论讲课,实习的最后一周进行护理查房、理论及操作考核,带教老师与同学座谈,了解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持续改进。
1.2.2实验组一对一带教及互动式教学模式
1.2.2.1实行一对一带教后进一步完善了入科宣教:同学进科除了介绍科室环境、主要物品的放置、科室规章制度、同学仪容仪表、科室主要疾病、专科护理特点外,还增加了安全教育和职业防护,主要包括失火、停电、停水、患者跌倒、坠床等应急预案及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1.2.2.2一对一的实习带教模式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带教老师根据实纲的要求,结合本科、专科护理特点,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护理部的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周目标、周计划及实习清单,同学进科时给予详细的介绍,使她们在实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同时根据实习人数,精选临床指导老师,选出相应的医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有一定沟通能力和带教经验的护士为临床指导老师,选拔后对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带教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学生跟随老师轮班,实施一对一带教。指导老师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同学沟通,了解同学实习中的困惑,及时解决问题。每一批同学出科前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带教不合格者取消带教资格,重新选拔,从而无形中增加临床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3 一对一带教要求树立护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护生的责任心、提高专业技能:一对一带教使老师的带教任务和责任心加重,同学与老师相互接触的时间很多,她们在工作中相互了解、相互监督。作为临床指导老师则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同时要教育护生仪表端庄,举止文雅、稳重,强调语言文明、规范、有责任心。教导护生在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培养她们的慎独精神。向护生介绍护理专业积极的一面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护生正视护理工作,减少思想波动,提高专业认同感与使命感,真正体会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带教过程中指导老师结合同学的周目标、周计划及实习清单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贯穿起来教学,特别在带教操作技能时,临床指导老师对每一项操作进行正确的示范,手把手地教,注重教护生正规的操作,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加强其无菌观念的培养。工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给同学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每进行完一项操作后,及时与护生进行沟通,了解其掌握的程度,并且在一个班次结束后,指导老师要帮助护生回忆当班的工作流程及所学的知识,鼓励护生写实习笔记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实习期间临床指导老师要将实习清单的内容逐一落实。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翻转课堂
G633.67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最早在 2002年被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如今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专家学者的定义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部可联网的数字化设备,在数字化资源的支持下进行的个性化的学与教的活印!耙欢砸皇字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体现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特征:(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首先体现为人与设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数字化学习设备是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可以是电脑室里的台式/笔记本电脑设备,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有网络(无线/有线)的支持;(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的反映,即个性化教育、差异性教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应针对性指导每位学生,学生要拥有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调;(5)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是支持教与学活动,是有效的,是教学最优化的选择。因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有两个:个性化与可移动性,其他特征都由此衍生而来。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翻转课堂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由J.W.Baker在2000年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6]。
三、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单一
教学资源仅局限于书本和配套光盘,没有利用网络的优势去自主开发资源,导致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单一并且缺乏,未发挥出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鼓励协同合作、扩展信息交流平台对实施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重要。
(三)教师未能转换新角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但实际上,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此现象的根源是教师未能转换成新角色且未开展多元化教学,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我校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证,把目光聚焦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上,独立设计开发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
(一)“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
1.设计理念
目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种类繁多,但缺乏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参与,这些学习平台与中小学教学脱节,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学生的教学需求;大部分学习平台无法实现真正的跨平台应用,有一定的移动终端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利用“微信”这个家喻户晓的跨平台软件,结合自身与教学紧密结合的优势,开发设计了“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便利高效的登录平台,自定学习路线,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
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缺乏这一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包。这些教学资源包分为三类:知识点教学资源包、微视频课堂资源包及其他资源包,资源包内容主要包含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在线测评等。
教学资源包设计好后,可以到平台形成共享资源,教师可以自行下载教学资源包,直接整合形成教学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资源包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包。
3.学习空间及可视化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
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师向学生推送符合本人学情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也可自主选取符合自身学情的学习资源,自定学习路径,为自己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平台的数字化评价系统是通过平台收集学生习题、作业、主题活动的学习数据,来对学生进行学年、学期、月、周的评价。最后,以图形化的报表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评价结果。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校针对学生认识水平差异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基于“基于微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下,采用“翻转式”教学组织形式,将知识学习过程的“传授”和“内化”两个环节翻转过来,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
五、结语
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新希望和无限潜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其突出特点,为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新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问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教育创新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后续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比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评价指标、课堂组织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Jeremy R Strayer(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J] .Learning Environ Res,(15):171-19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4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非常密切,这就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学习汉语或者来中国工作。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学习汉语,更多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和语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
1.对外汉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阶段性应用
应用情境教学法主要包括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和深化阶段。感知阶段,也就是汉语学习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汉语的理解非常浅显。但是这一阶段如果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学,可以为学生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激发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理解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自主理解能够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可应用有效的情境模拟、情境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可以通过对汉语词汇、语法、课文等设定有效的情境,让学习者通过表演的方式学习汉语,能够更好地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让学习者增加学习汉语的乐趣和热情。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上两个阶段经验的积累,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习者将学习到的汉语知识加以实际应用,可以达到检测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
2.对外汉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以学生为主体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情境教学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性和互动性的作用,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学生进行分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主要达到互相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种合作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应用中要针对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应用情境教学法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通过这一点进行实际的情境创设。这也是根据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因材施教引入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帮助作用。对于刚接触汉语学习的外国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其汉语基础知识水平和日常的交际用语水平,促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汉语;对于一些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交流的中高级学生来说,通过情境教学法模拟一些相关的中国礼仪和文化知识以及一些复杂句型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使用和理解复杂的句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掌握简单的对话交流,能够明确待人待物的一些基本沟通形式和交流方式等。
3.情境教学法要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一些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汉语知识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模拟一些实际对话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实际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汉语运用能力。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艺术中学;钢琴;教学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展开了。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解、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观点,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艺术中学的钢琴课程,为了更全地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对钢琴教学应该作一番思考。
一、艺术中学钢琴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陈旧,以升学为主。当前在艺术中学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一方面,很多钢琴教师持有教师中心论的思想,认为在教授钢琴弹奏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做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头脑中固有的“严师出高徒”的思想常常使学生在老师严厉的训斥下丧失了自信心、对音乐美实际的感受与终身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上过于重视演奏技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让学生弹奏大的练习曲,而学生也愿意追求曲目的大和难,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的演奏水平,教师和学生往往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练习曲和廖廖几首难度较大的乐曲上。良好的技术只是为了表现音乐服务的,好的音乐能感染人,一味的追求速度、难度,弹出的音乐根本就不是原音乐所表达的思想。
3.教学模式、方法上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弹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学生通过一周的练习,再在课堂上向老师汇报,周而复始。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学习的外在强化,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能够耐心细致的为学生讲解有关弹奏的一切内容,但是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致使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沉闷。这种单调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弹奏钢琴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4.教学组织形式以一对一小课为主。虽然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中都在进行钢琴集体课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但在艺术中学钢琴教学由于场地及家长观念的问题仍以小课为主。
5.教学评价过于重视曲目难度、速度,忽视演奏质量。平时,老师在上完课后经常是简单总结、点评下学生练习情况,是否熟练即可,在练习几首简单的作品后,马上就练习难度大的作品,以便考试时用,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断层,缺少连续性,更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音乐中也缺少内涵。
二、转变传统钢琴教学的途径
1.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改变“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作为主体去认知、去活动。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学制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所接触作品的数量和范围便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把钢琴教学中的以弹为主这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听、弹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听”,指的是通过教学模式,唱片(CD,VCD)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弹”指的是深人细致的学习的方法。
3.启发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钢琴课本身就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音乐的非语义性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创造性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最为注重的是通过钢琴弹奏技能技巧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塑造作品的音乐形象。许多著名钢琴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采用观摩、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个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教学课,传统的钢琴小课的组织形式无疑有其得以存在的必要,但这并小意味着这种组织形式将会成小变地持续下去。实践证明,观摩课、集体课与小课结合在起、交叉进行会使学生增加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有利于更有效地发展其合作能力与认知水平。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更提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老师与家长、学生在平时共同参与评价将是末来钢琴课程评价的趋势。评价的重点也将从技术是否提高,乐曲是否练完整转成对学琴的态度、兴趣、解决问题的耐心、技术技巧、乐感与音乐表现等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
三、注意问题
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2.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索质”小仅指钢琴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的高超与非凡,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硬、音乐综合能力强,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创造性又是极为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如何上一堂生动的钢琴课,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进行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让艺术中学的钢琴课更有科学性、具时代、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伊顿公学;教学管理方式;中等教育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以解决本国教育问题,这是教育者关注国外名校的初衷。
作为世界顶级中学,英国伊顿公学以其悠久的历史传世。骄人的教学佳绩、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当今中等教育界闻名遐迩。
本文旨在对英国伊顿公学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简单剖析,从而为我国中等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伊顿公学简介
伊顿公学(Eton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创办于1440年,是世界著名的寄宿制男校。和中国的“初中+高中”模式不同,伊顿公学把这两者融为一体。入学初,学生大约为13岁,经过5年的学习生涯,毕业时18岁,正好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伊顿是全寄宿制教育,無论家里远近,概无例外。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大都成绩优异。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这里曾造就了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还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格里尔斯等众多知名人物。
二、教学管理剖析
伊顿公学的教育制度,建立在对孩子心智的体会和启发上。学生的肩膀上不会整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们不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抛弃,也不会在小小年纪盲目攀比,或者要么狂妄自负,要么自暴自弃。伊顿公学是这样做的: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对不同个性和才能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的循循善诱,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探索、确定未来的方向。
(一)师资配备
伊顿公学虽然名为“公学”,但它是十足的私立学校。凭借充足的资金,伊顿配备了精良的实验室、现代化的电脑网络和优良的体育设施。更重要的,伊顿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例远高于普通公立学校。
根据伊顿公学2004年人员设置手册,当年度该校有教职人员249人。专任教师165人,其中:艺术5人,古典14人,设计6人,神学7人,经济和政治8人,英文17人,地理8人,历史与艺术史14人,数学23人,现代语言26人,音乐7人,体育5人,科学25人。另有其他教职员84人,其中:住校天主教牧师1人,安南伯格学者1人,教学助理3人,非全职教师17人,教学中心职员3人,犹太语教师2人,访问音乐家57人。伊顿每年招收约250名学生,5个年级共计1250名学生。据此,伊顿公学师生比例约为1∶5。
以笔者所在的清华附中西安学校进行对比。本校同样也是全寄宿制学校,初高中6个年级共计66个班,平均每班学生40余人,全校学生总计2780人。当前本校有各科专任教师191人,教辅人员10人,教职人员共计201人,师生比例约为1∶14。
可能有人会认为伊顿公学属于顶级私立学校,财大气粗,不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两校在师生比例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还是令人非常震惊的。全国的寄宿制中学里,本校尚且属于师资力量比较靠前的学校,对于基础条件更差的农村寄宿制中学而言,师生比例更不容乐观,教师承担的教学责任更重,教学质量必然也更为堪忧。
师资配备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异的最为显著直观的一个原因。我国寄宿制中学专任教师配备不足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严峻事实,加强师资力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必然之举。
(二)分级分层
1.分级制
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时的第一个成绩起,学校根据学生在各个学科的不同水平划分出等级,一般来说是14个级,较小的学科可以相应较少,每个等级设计相应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每个科目上的强弱,决定学生在该科目上应该放在哪一级。进入1~4级,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拥有超强的天分和能力,老师只是简单引导,主要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入5~9级,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天分和能力一般,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创造性。进入10~14级,则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天分和能力较弱,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会极为耐心地进行指导教育,甚至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为学生单独设计教案,让他们以能够通过考试为第一要义。细分的1~14级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在考核中有所进步,表现突出,可以提级;在考核中退步,则会降级。
这种分级制不仅可以一般性地鉴别每个学生的素质,而且可以深入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侧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国中学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将学生整体划入“快班、慢班”或“重点班、普通班”,这种分级制相对粗枝大叶,并且比较固定,甚至一成不变。显然,伊顿公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大大减轻,它鼓励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淘汰。
2.分层制
分层制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考试,更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知识人”,为将来进入大学和工作奠定基础。
英国有全国统考,但相对比较容易。作为名牌学校,伊顿公学更看重自身对学生质量的把握。因此,伊顿有独立的考核——伊顿考核,学校坚持自己设计、自己出题、自己评分,这种考核的难度要比全国统考难度大很多。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会拿出一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常规教材的讲授,主要是通识教育,用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全国统考。教师会拿出另一半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超出“教学大纲”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更专业的、提升性的知识。通过伊顿考核,也必须以专业教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在学年设置上,前三年学生主要学基本课;在后两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方向,更好地与大学教育衔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计划
学校在选定教材后,会由各系主任根据教材制订出自己本科的教学计划。每年9月1日,学校会将教学计划和教材一道发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手里。教学计划是如此清晰、明确,以至于虽然时间只是当年9月,每个人其实已经知道明年3月的某个星期,将上什么课,甚至留什么作业。
因此,当学生拿到教学计划,他就有了相当大的主动性,他们不必只是盲目地跟从教师的时间表,仅仅“等待”上面布置下来的学习日程,而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项与短处,自己调节学习计划,有机地安排时间。聪明的学生甚至可以超出教学计划,选择更为有效的课外读物,使自己更为“超前”!
(四)奖励制度
伊顿公学奖学金分为国王奖学金和欧比德奖学金两种。
获得国王奖学金,在校期间学费全免,并且还享有其他特殊待遇:在食宿上,他们可以不住在大众化的普通宿舍楼,而住在老学院庭院中的老校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并可在自己的专用餐厅就餐;在服饰上,他们可以在常规的伊顿燕尾式校服之外,再披上一件黑色宽大的披风,增添了无限的风度。(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国内某校曾采取的“绿领巾”制度:调皮捣蛋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将佩戴“绿领巾”,以与大多数学生佩戴的“红领巾”相区分。伊顿采取的是“奖励先进”方式,该校采取的是“贬抑后进”方式,个中优劣,不言而喻。)
不同于国王奖学金以入学成绩为依据只颁发一次,欧比德奖学金在学生在校期间年年颁发,并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每年全校各项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十三名学生可以获得“卓越者”荣誉称号,连续三次成为“卓越者”,或累计四次成为“卓越者”,即可获得欧比德奖学金。此外,校长可为具有某种特长的突出學生特别授予欧比德奖学金,这种学生也可以获得免交学费资格。
论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对策
笔者先后在农村小学及中学任教,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其存在的大量“留守学生”的教育个中的酸甜苦辣咸感受很深,下面就谈谈这一问题。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
随着社会转型期间打工者尤其农民工的日益增多,农村出现更多的新成员----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学生因为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加上长期缺失亲人的呵护和有效的家庭监护,情绪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排解。甚至许多人心性冷漠,学业荒废,误入歧途,出现了很令人扼腕叹息之事。
二、农村“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问题
1.生活缺乏亲情
法国教育家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学生成长期间最缺乏就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他们失落感越来越强。而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如果父母不在身边,那么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学习成绩堪忧
据我们了解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良好的寥寥无几,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46%。一是有些外出务工者的孩子有“上不了学问题对策,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二是祖孙辈的年龄相差40到60岁之间,这部分农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还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自然,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不会乐观。
3.心理健康失衡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论文格式范文。三、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2、从家族来看,留守家庭本身存在的缺陷。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原因都容易造成留守学生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3.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大多选择不向临时监护人诉说。
四、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一名教师,无时不刻为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担忧着, 总结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如下对策:
1、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师生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每个辅导老师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问题对策,了解学生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
2、实行 “谈心日”制度,促进“留守学生”。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3、开展 “真心交流”活动,激励“留守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只要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想,留守学生一定会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共享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