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怀念父亲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怀念父亲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怀念父亲的诗

第1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王家洋是贵州有特色的诗人之一,属于直情写作的诗人,感情饱满,常常把自己的笔灌注于自己的乡土,把他诗歌的灵魂回归自己的故乡,这是引起我关注的地方,也是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

当下诗歌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诗人们应该反思自己。很多人把分行的文字就叫诗歌,那是对诗歌的误读。诗歌的使命是抒情,是真情写作,不是物事的叙述。王家洋在喧嚣的时代,把他诗歌的意象伸入自己的故乡,如《怀念村庄》: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艺术哲学》)认为:很多作家的成名作,或者说终生的主题,一般是从故乡开始。我想对于出生乡村的王家洋也不例外。村庄作为诗人心灵的栖息地,是灵魂的最后的归宿,不单纯是一种象征的符号。《秋天》《犁》《感受泥土》等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细微之处见精神,如《秋天》:揭开来路的石板/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乡亲/然后才看到:阳光和爱情//……//一枚果实抵达秋天/足够你回味一生。

从家洋一系列乡土诗歌可以看出,家洋是一个真情实感的人,其诗歌写作属于感情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那种。在当下处于二元文化的语境下,把自己的故乡的物事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把自己的心灵置放在故土或者故乡的父老乡亲之上,使诗歌回归乡土,抑制和避免了当下某些诗人的诗歌横向移植,如《到乡下去》: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卷起裤脚,敞开胸膛/我们便成乡下人了/我们就成好弟兄了。当人们漠视乡村的时候,王家洋大喊到乡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诗歌写作的转向。一扫烦躁的心灵,给人以幽静和慰藉。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文学的日趋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学完全成为了纸上的文学,他和生活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丧失了基本的联系。”当下的乡土诗歌成为了一种过去的文化符号,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书写形式。而家洋的诗歌确是直接触及乡村的痛楚,演绎他与乡土的天然的联系,把自己生命的强音融入乡村的深处,诗歌满是泥土般的沉重,让人想到他和村庄里人物的真挚情感。家洋乡村诗歌的现场感、责任感等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诗歌“磁场”,吸引读者的目光。如《面南而立》:这是一场雨/滋润着中国的农业/被泥土拉成弓形的人/是我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以天空为钟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那些原始的金属或非金属/握牛鞭的手/经常僵在空中/在风雨中行进;如《感受泥土》:感受泥土/我们幸福无比/赤脚伸进田里/以手为杯/脚趾问冒气的氛围/令四肢激动不已/如同走进粮仓/想象自己是一粒饱满的谷子……家洋对故土的不停打量和耕耘中,呈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亮色,有着他诗歌创作的价值:站在田坎上的人无法感受/只能成为背影/或者背景/而背影或背景/并非我们所企望/我们以谷垛的方式立于田里/是出于对泥土的眷恋/女口同我们死后深入泥内。

故土是一个人最早的生命源地和生活空间,是一个人最初的心灵之乡,同时也是一个诗人生命的起点和文化归宿。如《在故乡,我放声大哭》:在秋天,在庄稼收割完之后/我来到故乡,来到亲人们的面前/将我的泪水,一点不留地/流出/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亲人们一样/和我一起,泪流满面。故土情怀的喧嚣,吐露了诗人赤子般的情怀,产生了乡村的历史和现实穿透力,成为心灵的文化坐标,如(《献给父亲》之一):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理解一口沉默不语的深井/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父亲!我们正以同样的姿势/做你的犁铧、镰刀和锄头。我对王家洋诗歌的理解,应该是他生命的故乡的策源地,他的乡村诗歌尽管没有什么离奇的语言和什么新奇的形式,但这却是诗,是他写给自己故乡的诗。诗歌的责任就是表达诗人的观点,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传递诗人内心的信息,这是真正的诗歌。当下伪诗歌充斥诗坛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王家洋的“到乡下去”,也许就是一种对于诗歌的文化拯救或突围。或可以说是对诗歌的心灵呼唤?诗人不单纯对于父亲表面形象外在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父亲外在的写实的前提下,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对父亲的感恩之隋跃然纸上,如(《献给父亲》之二):我们是你生命的果实/你是我们生命的血液/每每呵/我们久久掂量犁铧、镰刀和锄头的分量/汗水和泪水/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从你和我们告别的瞬间,父亲/我们发现/你收割庄稼时的表情。在当下,这种真正抒情的诗歌已经不多见了。如果诗人对于父亲没有真正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诗篇来的。不难发现,乡村的物事成为了他书写的载体。从中发掘其生活中带有内涵的东西。无疑,父亲是家洋诗歌的心灵载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延伸着他永远也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和感恩之心如(《献给父亲》之三):在现实和梦幻的围攻下,父亲/你仅存的力气/还不够努力抓住一棵电杆/你常常提醒我们,要狠下心肠/割掉多余的尾巴/而父亲,你的一生/又何曾轻松过几许/你说,你唯一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你身后的脚印。

家洋的故土情怀、心灵写作,以朴实的诗歌,给我们吹来乡村的季风。把心灵放置在自己难以割舍的家乡父老身上。他的这种书写方式,是我比较推崇的地方。

第2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你是战火纷飞的爱国志士;你是一生胸怀大志而无能报复的人才;你是曾与“诗仙”李太白齐名的“诗圣”——杜甫!杜甫你知道吗,你的诗歌已流传千载,你的胸怀如今已不存在。

我要为你哀其不幸!你的不幸是生不逢时。

杜甫,你的诗历来有不同评价。在你生前,你的诗名远不及李太白,因素多种多样,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安史之乱前,正值开元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所以喜爱李白诗歌里那种潇洒飘逸,纵游天下的诗句,而你老杜一上来就哭丧着脸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不免被人视为诗丐一般,不怎么受人待见。

而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血泪纵横,无论是豪门还是贫苦百姓,都经历了离乱之痛,丧亡之悲;所以读起你的诗句就感同身受,不得不重新定位你诗的价值了。若正值日寇刺刀闪烁背影,喝你的《何日君再来》就不免太不对劲了,而《黄河大合唱》之类的才能代表当时中国人民心情。

嗟乎!老杜,你的生不逢时没能造就你的才能。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自唐代起就多灾多难,文人们的境遇也就越发悲惨,像明代狂客徐渭就曾吟道:“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馀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诉……今人不相及哉?”意思是:“老杜你一生坎坷,虽当几天小官,写过几首早朝诗,但诗中多悲歌慷慨者居多,和自己境遇相似。正所谓借古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鲁迅先生曾认为诗人中,陶潜、李白、杜甫都是第一流的,但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杜甫诗中的苦难依旧如昨,所以说杜甫好像“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类的文章中,我看到老杜身处困境却心忧国难,“宁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怀。此诗平时道来却发自肺腑,非常感人。

杜甫,你真是生不逢时。

在老杜《百忧集行》中最后一句“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也许现在九零后的朋友门对父母疾言厉色地乱吼是寻常之事,父母也并不为忤。而古时,特别是三纲五常盛行时代,父亲在家中的权威特别高,“严父慈母”儿女们一般是很怕父亲的,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怕贾政怕得如老鼠见猫一样。但此刻老杜对小儿的“叫怒”,却无可奈何。因为未父子礼的小儿在叫饭吃,是再向理不过的要求。而身为一个父亲,居然让年幼痴儿吃不上饭,又有什么脸面摆起父亲的架子来呵斥他呢?此时老杜也只能“倚杖自叹息”,又有什么办法?

嗟乎!杜甫,生不逢时使你一生孤寂飘零;生不逢时铸就你诗风的孤独和向往;生不逢时使我们永远怀念你——诗圣!

第3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杜牧・酒

不知是酒沉醉了杜牧,还是杜牧走过了清明的迷途?还记得乡间一条又一条的青石板路,两侧的小河轻轻从眼前流过。颤抖的柔波荡漾着两岸垂青的杨柳,倒映的枝条牵扯着春雨纷纷滴答的声音,涤清了杜牧苍老面孔上多年漂泊的尘垢。

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或许他只会在孤郁沉寂时用酒来慢慢麻醉自己。本以为陈年的酒香定会引起他在一个漫天哀愁的季节里开怀畅饮的雅兴,可清明的酒,掺杂了太多这个季节的雨水和远处只能抬头仰望的杏花。昨天的牧童或许又站在那个曾经的拐角,重新等待杜牧走过的身影吧?依旧熟悉的路上,天阴沉沉地下着雨。

杜牧应该属于那种走进来的人,但我也曾看到过许多从这里走出的人。这里曾经赋予他们生命和流动的血液,他们却留给了这里仅仅只是某个夕阳下远去的身影,以及一连串没有色彩的故事。

走在清明的拐角,杜牧在他心灵停留的归宿里写下了一首诗的长度,一杯酒的故事,一个季节的细雨纷纷。走出的人,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去寻找生命寄托的另一个归宿,可他们也会像杜牧一样忆起昨日的芬芳和温馨。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闻着酒的醇香来怀念杜牧,我认为这不是痴人说梦。还可以把他当做一首诗来读,一首关于《清明》的诗……

三月・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哒哒的马啼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荒野上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所以我一直相信:生命有了开始,也便有了延续的权力。尤其是氤氲着三月的气息,不经意间便沉醉了很多人。并不是说三月不来,我们沉重的思绪就不会触碰昨日留下的伤痛。就像诗人所说:东风不来,我相信三月的柳絮照样会漫天纷飞。

冰心说: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我想,在生命的漫步中,为了灿烂的日出,有时我们也会放弃今晚夜空中不时划过的璀璨流星。所以遗憾总是不能避免的。归来不是一种遗憾,归去也不是一种错误,那或许只是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吧!

所以我认为,在三月的诗行里,我们不是归人,我们要学会为自己解醉,我们只是漫长旅途上的过客。在过客的眼里,我相信即使生命的选择是一种错误,那也是美丽的。

坟・清明

故乡的老人们总爱把坟说成“地宫”,可我却认为它只是一捧黄土。

当人类还在激烈地讨论着生命是从猩猩或某些鱼类演化过来的时候,我也开始思索自己的来历。既然人类的生命最终将归于泥土,那么我想我们生命的开始也必来源于泥土吧?

在塞外大漠的狂风中,战死的累累白骨早已垒成了一座座小小的坟尖。而辛弃疾一阕《破阵子》的壮词却挑到了微弱的灯烛下来读,直读得黑发变成了白发,直读得白发变成了后来的名句。忽听得连营鼓角齐声召唤,扯出了八百里秦川的旧梦。手中空握着一卷万字平戎良策,无奈没有壮士冲锋陷阵的悲歌,也早已响在了宋词千年的经典里。

数百年之后,人们发现辛弃疾不是死于黄土之下(尽管他曾威武地横驾于黄土之上),而是死在了宋词的豪放中。而后我读懂了他:一头白发的长叹,那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呼吸,隆起的土丘旁长满了地蔓艾蒿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大片大片的无声掩埋着一个生命结束后最终的痕迹。

所以,每当我看到那平坦的大地上隐约隆起的一方又一方陌生而又似曾熟识的坟头时,我也便执著地认为那是一捧黄土,一捧属于清明的黄土。即使你曾经是多么的豪放、多么的柔情,生命既然来自于泥土,那也终将归于泥土,你说是吗?

花・怀念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玉兰花还在灿烂地盛放枝头的时候,清明节到了。还是父亲挽起了我的手,我俩在一个还依然年轻的坟头前跪下,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彻底……

微风吹过,玉兰花无语飘落,沁着乡野泥土的气息,仿佛有一种阳光漫过的味道。那是一位亲人安然入睡的地方,小小的土丘或许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让父亲哭得一塌糊涂,像个孩子似的。

那白色的花朵,一丛丛、一簇簇,像一缕淡淡的云烟热烈地开着。开着和亲人剪不断的血脉;开着和亲人删不去的记忆;开着和亲人流不完的泪水……既然席幕容可以在佛前祈求五百年去换取一株会开花的树,那么此时的我也可以在一朵花里去怀念我至爱的亲人。

第4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1.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2. 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3. 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4. 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唯一能做的是放开胸怀,更好的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5. 逝去的,虽已消散,记忆依旧存在。忘却的是伤痛,不忘的是怀念。选择遗忘那伤心的种种,对你的思念永存心头。清明节来临,愿你忘却烦恼无忧愁。

6. 清明时节雨纷飞,思念浓浓泪儿飞,烦恼忧愁在放飞,关怀问候在乱飞;祝福话语要放飞,快乐好运到处飞,精彩生活在腾飞,美好未来要起飞。祝幸福美满!

7. 清明节到,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业一清二明!

8. 捎去对你的思念,捎去想说的话语,捎去祈祷的心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清明节来到,亲爱的人啊,愿你知道,我们一切都好,慎终追远,不忘先人。

9. 清明节,踏青去,艳阳明,和风吹,燕子飞,河水清,柳笛鸣,脚步轻,身心爽,拍彩照,留佳影,发短信,飞彩信,祝福友,心情好,美逍遥。

10. 云卷云舒,雨后就是天晴;日出日落,昼夜循环不停;月圆月缺,岁月如此亏盈;花谢花开,又是一年清明。祝你:烦恼云淡风“清”,幸福水秀山“明”!

11. 送你清风,表我相思;送你明月,表我祝福;送你星光,表我惦念;送你月光,表我情谊。清明来临,送你短信,表我心意,忘却烦恼,快乐自在满天飞。

12. 清明小长假,给你惊喜无限:让你的烦恼遍寻不见,让你的快乐伸手可及;让你的困苦眨眼消散,让你的幸福难以淹没。清明小长假,想不开心,很难!

13. 清明赠你清山清风清泉,愿清神清爽清闲,赠你明窗明水明月,愿明朗明理明魅,赠你清水清石清天,愿清声清气清韵,赠你明珠明灯明镜,愿明眸明晰明艳!

14. 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但凡有人想起清明,总会记起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它,带着人们的哀思,在一人又一人的心中吟唱!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日子,也是悼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不知泪湿与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跟随在这祭奠的人流中,终于到了父亲的坟前,我先是虔城地焚好香,然后摆上父亲生前爱吃的果盘,接着就是烧那一沓厚厚的纸钱,在那烟雾绕缭中我似乎感受到父亲就在眼前,我和弟弟依然是他手掌心里用爱与责任浇灌长大的两棵“小树”,他正在用慈爱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我们……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精选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2. 转眼,又一个清明如约而至。往年,从没觉得清明有什么不一样,可今年,感觉竟是如此的凄凉。

3. 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既是祭祀扫墓的日子,又是踏青的好时节。

4. 想知道,为何不叫清明祭,而叫清明节?古人对这,是否有着某种喻意?是否告诉我们,对所有已逝去的生命,不管是亲情友情或者任何关系,我们都不要忘记曾经?不要忘记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警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耻辱,曾经的爱与曾经的恨?

5. 我要追逐烈士的脚步,学会无畏,学会坚强。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对它,不怕伤心,不怕沉沦,因为去面对,就不会退缩,就要学会勇敢,像烈士那样无畏,今年,我要开开心心过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属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样的我。

6. 谁给我过愚人节,我就给他过清明节;谁跟我过情人节,我就让她过妇女节。

7.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8.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9. 清明将至,心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痛不曾消失过。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更显得真切。

10.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1.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12.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13. 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14. 清明时节雨纷纷,怀念先人正时分,文明风俗吹遍遍,海葬树葬为千秋

15. 用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感染生命,感染生活;用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清明节,关爱生命,开心生活,祝大家节日快乐!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推荐1. 清明节劝你,莫烦恼,莫忧愁,幸福快乐紧跟你,无泪水。无苦恼,健康财运乐逍遥,祝你,笑容开,精神爽,清明小假平安行,踏踏青,气色佳,财源滚滚奔你家。

2. 生活是那美丽的风景,五彩斑斓;快乐是那洒脱的心境,悠闲自在;幸福是那深深的感悟,美好灿烂。清明节到来,祝福我的朋友快乐常在,幸福永在!

3. 清明节是“将生死并置”的节日,一是纪念感恩,二是维护新生。不能把清明单看成是扫墓,在踏青活动中还会放松身心,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的目的!

4.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种一粒希望,徜徉成功的海洋;播一粒爱情,收获情深意浓;洒一颗健康,身强茁壮;插一颗吉祥,幸福荡漾;清明节心情如春明朗!

5. 用心感受生命,用心体味人生,用心学会生活,亲爱的朋友,清明节到了,我用心给你发条短信,希望你用心去体会,愿你用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做一个有心人。

6. 清明节前后,踏青好日头,快乐早早把你等候,如意已在向你招手,平安要伴你左右,好运要跟前跟后,还有那幸福,要同你携手白头。嘿嘿,清明节快乐哦。

7. 清明节日,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业一清二明!

8. 生活是这样美好,趁着清明时节,把不开心的,抛掉;把不喜欢的,甩掉;把不美好的,删掉。这个清明节,希望你高昂起头,继续你幸福的下一站,记得快乐到永远。

9.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0.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1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12.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13.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清明节里,走在给父亲上坟的路上,顿时心里有一种刺痛的哀伤,记忆中那场飞来的横祸让父亲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就撒手人寰,留给我们的是阴阳两隔的残酷现实和亲人们碎了一地的心伤。

14. 上班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身心憔悴无处流泪,赚钱不多还没地位。鞍前马后终日疲惫,趁着假日休息陶醉:清明要放假了,祝同志们吃好玩好!

15. 我的思念,风儿载着;我的叮咛,云儿传递;清明时节,万物苏醒,细雨绵绵,春寒料峭;你要用心照顾自己,祝福你。愿你身体健康,快乐永远!

16. 让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清明节到了,让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7. 莺飞草长,我们的情谊也随之加深。并不为桃花的落尽,而随之减少。在春风里飘荡的风筝,代表着我的思念,清明节,我们并没有把彼此遗忘。

18. 用温馨的鲜花代替满天飞舞的纸钱,用心灵的思念替代表面的铺张,故去的亲人需要的是我们一颗怀念的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形式。清明节,让文明祭扫伴你我而行。清明时节雨纷纷,夜里想你欲断魂;借问思情何处诉,拇指一按即发送。窗外月明君有知,我的祝福迟不迟。今年清明复明年,愿你健康到永远。

第5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森

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其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人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一”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

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了父亲……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父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

下雨的日子。他也对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

下雨的日子,他的画室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被划拔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了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当……

【赏析】

第6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其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琦君自选集》等。读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诉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曾遭受过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飘荡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气。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②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乡,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⑦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⑧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桂花树及桂花都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4.作者用“雨”字来表现桂花散落时的情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唉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⑩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读后思考】

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非作者着重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 第④自然段写“我”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有什么表达效果?

3. 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本文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7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古代神话的诞生,都离不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自然进行的斗争。在文化发展较早的文明古国,如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有关飞行的神话丰富多彩、流行甚广。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雅典著名建筑师、雕刻家代达罗斯到克里特岛后,因为触怒了国王,同儿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幽禁在海岛上不许离开。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蜡做成像鸟一样的翅膀,捆缚在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的肩头和手臂上,升空翱翔,越飞越远,遗憾的是,儿子不听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飞近了炽热的太阳,结果粘住羽毛的蜡熔化,羽翅燃烧,伊卡洛斯失去了翅膀,坠入大海,而代达罗斯却扇动翅膀成功地飞越爱琴海,返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希腊人、闪米特人和印度人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凡人和神出入天堂的说法。天神小天使有翅膀,牛、马和大象也都有翅膀。欧洲也有身生双翅的飞人石雕。至今仍保存在中国敦煌石窟里的壁画,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飞天形象。《双飞天》画面上,两位飞天仙女,她们既没有翅膀,也不靠云彩,全凭两条缠卷伸展的飘带,腾空起飞。

古代不少诗人,也常用美丽的诗篇来描绘自己飞行的理想。中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曾写道:“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我愿生双翅,捕逐出八方。”诗人李白也曾写过:“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和“矫翼思凌空”的诗句。诗人崔颢畅游武昌时,登上黄鹤楼,也感慨地赋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的记载,初见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羿往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讨来了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偷吃此药,忽感身轻,飘然升腾,来到了月面上。但月宫中清凄冷寂,使她感到惆怅,又不禁怀念起人间的生活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七绝《嫦娥》分外脍炙人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第8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破旧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生命里第一首诗。

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袋瓜里。

就是这二十个似懂非懂的字,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我的母亲是护士,一直都是职业妇女,那两三年,也是母亲很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面娃娃,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 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鼓膨膨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是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能多背几首诗。

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里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的,更上一层楼,追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砰!

常常,遇见不相识的路人,因为两个用着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诗的声音而驻足,听完之后,看见他们眼中的惊奇和赞赏,我和弟弟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母亲再度工作之后,再没有人领着我们读诗,而我依然爱诗。学校里的老师规定学生背诗,同学们哀鸿遍野,苦不堪言。他们所以为的苦刑,对我而言,却是那样快乐的事。

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自己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阕词,这三位诗人的词选,统一是感伤的情调,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

有个同学整日里是开心的,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叶,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闪着细碎的笑声。她很惊讶地注意到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呢?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待的慨叹?为什么这首诗读完了,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觉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是一种幸福。

从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我常想到童年时,背着诗,踢着石子,在黑夜里畅快地奔跑。

第9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与辛笛先生的最初相识可以追朔到1987年,只不过不是面对面,而是在书上。那年我在整理登记巴金先生捐赠给文学馆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的《九叶集》和一本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的《八叶集》,使我认识了解了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九叶诗派。《九叶集》中收入了辛笛先生的21首诗,是九位诗人中最多的一个,读他的诗就像欣赏一幅幅法国印象派的绘画。我很想找个机会结识这位心仪的老诗人。

2002年9月下旬,上海图书馆等为辛笛先生举办了“创作生涯展览”,我在《文学报》上看到了他的女儿王圣思写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辛笛先生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部分手稿、书信和作品集等,使我很受震动。近年,我在现代文学馆一直做着征集工作,这篇文章让我有种职业的失落感。其实,这些年来文学馆也曾几次派人拜访过辛笛先生,但起码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不够扎实,不够执着。

真正见到辛笛先生已是2003年8月的下旬了,这是上海最闷热的季节,一动一身汗,不动也是汗一身。那天,我和同事梦晨女士按事先约好的时间登门拜访辛笛先生,没想到老夫妇早已端坐在排满书柜的客厅里等待多时了。一见面,王老的女儿女婿就赶紧为我们沏茶让座。那天和老人谈得很融洽,主要的话题是文学馆,也谈到了巴金。辛笛是巴金的挚友,自然便对文学馆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当场答应将把自己的藏书和手稿等捐赠给文学馆,并立即叫女儿拿来几本他签过名的作品集和一本夫人徐文绮翻译的狄更斯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可尔贝》送给文学馆。正在我们喜出望外的时候,辛笛夫人对王老说:“你把我的东西送人,还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呢。”她的话让大家都愣了一下,尔后又都笑了起来。辛笛老人忙说:“忘了,忘了。”女儿也立刻把书拿到母亲面前,轻轻翻开封面,让老人一笔一划在扉页上写下:“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绮”的字样,老人签上日期,女婿又拿来两个老人的印章,端端正正地钤在几本书的扉页上。

两位老人虽都已是疾病缠身,但幽默、风趣、乐观的情绪仍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起辛笛那首写给妻子的《蝴蝶・蜜蜂和常青树》中的诗句:“年华如水,但总是润泽芳馨”,一起生活了60多年的知己体己,至今仍是心心念念一往情深。

临别,我递上笔记本,请辛笛老人题句话,老人提笔若思,写下“书比人长寿”五个字,笔力遒劲,完全不像是一位年过90的老人。落好款儿,他又让女婿盖上一枚“辛笛”的朱文印痕。

后来,我在王圣思回忆父亲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女儿写了一部父亲的传记,书出来后,她曾悉心地读给父亲听,父亲听罢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把我这个平凡的人写的不平凡了”。这部书叫《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古人曰:“抽刀断水水更流”,辛笛先生自视平凡若水,而水正是他智慧的源泉。女儿说,父亲的人生准则是“做人第一,写诗第二”。第一次与两位老人相识,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次见到辛笛先生是2003年的11月下旬。当时我在广东出差拜访作家,忽然听到施蛰存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回京后的第二天就匆匆飞赴上海,代表文学馆参加施先生的告别仪式。完成了这一任务后,我打算再去看望一下上海的几位文学老人,当然也包括辛笛夫妇。我打电话联系时间,王圣思老师对我说:她母亲9月30日去世了,父亲心情很不好,天天不说话。也希望我能去看看他,陪他老人家说说话。

文绮老师的去世令我震惊,整天忙忙碌碌竟然一无所知。这才时隔了两个多月啊。

这次见到辛笛先生,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憔悴和失魄,面对依偎在高背藤椅中的辛笛老人和旁边书柜前文绮老人的大幅照片,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劝慰他,更不知道如何完成王圣思老师交待的任务。我只能一遍遍地对老人说:“您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施蛰存先生在世时,我们去看望他,他曾向我们倾诉过失去老伴后的孤寂心境,这种心境是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替代的。辛笛老人的女儿女婿虽竭尽全力想使老人从失去生命另一半的痛苦旋涡中解脱出来,我没有说,但我已经感觉到他们很难做到。因为老人心中的那只美丽蝴蝶,已经带着他的灵魂飞向了另一个玫瑰盛开的世界,谁也挽留不住。不信,你可以去读读辛笛1983年写的那首《一个人的墓志铭》。

我有点悟到了几个月前老人为我写就的那五个字“书比人长寿”的涵义了。

第三次见到辛笛时,他已静静睡在了万年青环绕的花丛中。耳边回响的是节奏徐缓的舒伯特小夜曲,身边走过的是恋恋不舍的热爱他怀念他的人流。这是我见到的最平静、最温馨、最浪漫的告别仪式。前来送行的人都得到了老人最后的馈赠――心香两瓣:诗集《印象・花束》和散文集《梦余随笔》。

头一天下午,我去辛笛先生家吊唁老人时,他的几个子女都在家里。圣思老师告诉我,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一张纸片从父亲的书中飘然而落,上面竟是父亲一首从未见到过的不知写于何时的诗作。这就是后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和印在“辛笛生平简介”折页上面的那首《听着小夜曲离去》:“走了,在我似乎并不可怕/ 卧在花丛里/ 静静地听着小夜曲睡去/ 但是,我对于生命还是/ 有过多的爱恋/ 一切于我都是那么可亲可念/ 人间的哀乐都是那么可怀/ 为此,我就终于舍不开离去。”我看出老人原稿上的字迹已有些颤抖和变形,远不如给我写那几个字时的气韵。但你依然能够感觉到一股火热的生命之泉在流淌。

告别仪式后的第二天,我参加了辛笛、文绮的合葬仪式。那天参加的都是家里人,惟独我一个外人。不过我想: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每一位作家的家,当然也是辛笛、文绮老人的家,而我也就理所当然是家里人了。

老人落葬仪式的地点是青浦福寿园里一处幽静素雅的墓地,9时10分,仪式开始。天空撒落绵绵冬雨为诗人送行。令我想起多年前诗人艾青离世那天也是在霏霏细雨之中。在雨中,辛笛老人的儿女们依着传统的形式祭奠着父亲,我则在雨中不停地拍照,力争完整地留下这一幕场景。归途中,细细的冬雨变成了好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打在车子的前挡风玻璃上。我想起辛笛老人那首《雪意》来,谁是那一天两次来访的绿衣人?给两位老人送去热,送去光,送去亲朋好友的暖意和问候。

2004年6月我又一次去上海。这次任务是前去接收辛笛先生的文物及藏书。在捐赠的4000多册藏书中,有1300多册是外文版本。辛笛先生三十年代曾到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研习英国文学,1939年回国时带回了不少的英文书籍,后来又在国内买了很多。其中许多书都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版的珍稀版本。接收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后,我们又去了趟福寿园看望辛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