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知识管理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流程

第1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Q009);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流程[1]。它可以是独立流程,也可以是依附流程,即依附于业务或工作流程。即使是其他的理解,也都少不了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因此,知识管理流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1从内涵角度描述知识管理流程

1.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该定义突出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应该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该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表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而且表明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

墨尔本工商学院副院长和Gartner公司的研究员M.Broadbent则将知识管理直接视为一种管理流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PurposedManagementProcesses)。在他看来,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应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及知识创新。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在该定义中凸显了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用的作用。约格什•马尔香(Y.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该定义比较完整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并且还说到了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1.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科学的知识管理定义,这个定义也被时下很多学者引用[6]。他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7]。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叙述是比较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测评、知识传递、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9”知识链。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但其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8]在该定义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传递和知识创造。褚峻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人的管理。”[9]从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应该包括知识组织、知识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后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刘冀生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0]。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采集、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1]。从定义中得知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

1.3从知识管理内涵的角度认识

知识管理流程从以上诸定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内涵时是围绕着知识流程的分析进行的,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管理流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①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这必然涉及到流程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实现从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到应用和创新。②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知识管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技术的应用上来,只有具备了搭建知识流程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12]。所以知识管理还需要流程技术作为支撑。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以上定义,得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关键词频如下:获取(7)、组织(5)、保存(2)、更新(3)、应用(5)、评价(2)、传递(8)、共享(3)、创新(8)。由此可以看出,在各流程中利用最多的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流程的不同侧面。其次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有5个,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核心流程模型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13]。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知识管理流程模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知识链引致的价值链来分析的。“价值链”是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4]。价值链把组织的每个业务流程看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能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顾客向组织支付利润,就是因为这些过程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一个价值链,就可以识别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那些重要活动[15]。其他两种角度的分析也比较多,不过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2.1国外的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见图1)

C.C.Lee等人模仿Poter的知识链模型,建立了他们的知识流程模型,使得Poter隐含的知识因素显性化,如图2所示[16]。

该模型中知识链由两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基础和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基础包括CKO的管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招聘、知识存储能力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C.C.Lee等认为知识管理的整个核心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分散。YongLongChen整合了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流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得出了关于流程的模型,他的研究主要以彼得•杜拉克(P.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Porter的知识链、Nonaka的知识螺旋[17]、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18]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19]所推演而成。该模型的知识链主要包含3部分:知识输入端(InputKnowledge)、知识活动端(KnowledgeActivities)与价值输出端(OutputValues)[20],如图3所示。

知识输入端的设计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与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下一个社会为基础;知识活动端主要是根据Porter的价值链与Nonaka的知识螺旋推演而得;价值(目标)输出端则整合了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在该模型一系列知识后面隐含了价值链过程,明确了知识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2.2国内有关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夏敬华认为知识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21]。这是关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最经典的认识之一。

在张润彤,曹宗嫒,朱晓敏等编著的《知识管理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基于知识的4种流向。包括:①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②知识的收集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知识的创新;③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④知识生成、分享、应用及创新的统一[22]。该论述基本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全貌。林榕航在编著的《知识管理原理》中根据知识管理中知识流程的活动及表现提出常见的知识流的4类形式:①隐性知识(创新)植入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②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③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智力结构资产交换价值;④知识资产转化知识资产投资价值[23]。其以分类的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流程,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路径是不同的。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张纲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一文中,通过在知识链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基于知识链的企业价值链,如图4所示[15]。

该模型将知识流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知识管理将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联系起来,并作用于企业的营销、物流管理、资本、存货和知识服务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黄卫国、宣国良在《知识价值链》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循环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愿景与战略、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如图5所示[24]。

该模型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流程,投入是智力资本,产出也是智力资本。作为中间的环节是知识活动,即知识管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紧密关联,可见知识管理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更是战略性的。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中得出知识管理的九大基本流程,并归纳为一个模型,即“PSCA”闭环模型[7]。储节旺等在其《知识管理概论》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这九大流程,并补充了一个流程,将“K9”知识链发展成为形成了新的“PSCA”闭环,见图6[25]。

在该流程中,知识采集是知识链的入口,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出口。知识在知识链的循环中不断增值,即不断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应该说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之一。

>2.3国内外知识流模型研究的比较

将上述学者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组织内外环境看,知识管理对组织内外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Poter,Yong2LongChen的知识链既从组织内部寻找知识管理的流程,也考虑到了组织外的协调因素;而C.C.Lee的价值链则只是从组织内来实现的[24]。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张润彤、林榕航等的知识链也只是从组织内部总结的,并且没有区分好知识链和知识价值链的关系;与此相反,张纲、黄卫国等则考虑到了组织内外结合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价值链。其次,从知识管理的层次看,知识管理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既有战略层次,也有业务层次。韩滨等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探讨》一文中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划分为知识资源层、知识生产层、知识处理层和知识应用层四大部分[26]。但从战略层面上,Yong2LongChen,C.C.Lee研究的知识链体系中并没有加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在国内研究中,也缺少战略管理和价值的循环利用,没有体现价值创新以及波特价值链基础活动的要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承认知识管理的战略价值。因此知识管理最有活力的应用就是服务战略决策,只是一些观点没有将其显性纳入模型。再次,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尤其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被公认为知识管理的两大环节。其中王广宇的“K9”和储节旺等在该基础上发展的“K10”知识链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的流程模型。最后,从知识管理的目的看,几乎所有观点都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组织的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将知识在组织中循环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李顺才等认为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是呈网络状态的。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27]。张建华认为,一个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有效服务的知识流程应是在对企业知识进行辨识、获取、表示、求精与存储的基础上,依托有效实施策略和AI技术,将分散在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的编码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非编码知识以及企业业务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较高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知识体,以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能力[28]。超级秘书网

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知识管理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飞详.知识管理的新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58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BroadbentM.Thephenomenonofknowledgemanagement:whadoesitmeantotheinformationprofession

[4]吕君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4(1):18

[5]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6]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2)

第2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作为知识对象的知识管理,同样也是管理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整体上,我国学者与其他外国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资金状况、市场份额以及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经过分析后,制定出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进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然而,其他国家对知识管理的看法与我国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他们都十分注重知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将知识创新作为目标。

二、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知识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社会,面对此种发展状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实现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中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图书馆如若实现了全范围的知识管理,那么图书馆组织以及个人的生存方式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实现整体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个企业或部门拥有“高、精、尖”的人才,那个企业或部门便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便会占领竞争市场的制高点。如今,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一方面那个为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看来,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资源的整合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来完成。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很多高校将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辅机构,进而使得图书馆很难留住一些文化素养高的人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强调以物为中心,往往将工作任务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实践表明,这种以制度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职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当前,很多图书馆中的人员再培训机制不完善,职员的职业素养低,这些都无形中造成图书馆中高素质复合人才的不断流失。目前,图书馆中人才结构的失衡,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手段未全面转向自动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与知识的交流。针对图书馆当前的管理现状,图书馆必须实现全面的知识管理,促进资源的整体配置。

(三)及时了解知识流向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有助于人们及时的了解知识的流向,掌握知识动态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以及再增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知识产生以及知识创新的场所,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期,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很多用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图书检索与查询,可以说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管理员的中介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少,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渐渐失去了竞争力,逐渐被时代淘汰,针对此种发展现状,图书馆应极力发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与管理优势,对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广大师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急需的相关资料。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观念,开拓思维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扩大,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范围与形式在不断扩大,高校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渐渐得到了改变,知识交流方式的变化不断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只能以及管理观念的变革。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图书馆是显性知识的集散地。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高校的图书馆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交流与知识整合的场所,我们应全面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高校的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职员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流程的优化,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用户的愿望、要求、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激发广大馆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应坚持的准则,在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图书馆还应不断完善其他各项制度,尽可能的将广大读者的要求,以及其实际需要落实到实处。

(三)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

面对当前日益竞争的残酷现状,图书馆应结合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审视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体系的构建。先从管理内容上分析,目前,各种新的检索工具的出现就是人类在向管理内容不断前进的趋势,然而由于其组织方式的缺陷,我们应对管理内容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广大用户能够在目录数据库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而言,人才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当前图书馆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图书馆应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才的管理,鼓励广大的馆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吸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三、结语

第3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论文摘要:从分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的层次结构开始,紧紧围绕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流程,进而构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统一框架模型。而且在这个框架模型中,通过定义各个成员企业关健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并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以此将各个企业的核心优势业务流程集成到虚拟企业中,在此基础上,完成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构建和知识管理过程。

一、绪言

现代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联盟企业构成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集群,这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互补性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同企业为响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动态联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知识聚集,而基于业务流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就成为了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框架模型

在以集团企业为核心,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下,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层次统一的框架模型,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放在统一的框架模型里是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因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其业务基础之上的,是由业务流程驱动并为业务服务的,所以,实施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首先要分析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对虚拟企业的经营业务过程进行剖析,然后探索蕴含其中的知识产生、传递、存储、协调等等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等内容,最后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统一框架模型。

(一)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业务过程协同集成

虚拟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由分散在不同实体企业组织中的既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业务(事务)过程功能单元所组成,各个实体企业参与虚拟企业的具体方式就是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业务过程,完成某个任务,而且各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实体的业务过程能够协同集成,即通过定义关键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各个企业成员有效地将自己的核心优势集成到虚拟企业中。

根据以上分析,虚拟企业基于业务协同集成过程的建模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将业务过程按照对象结构封装,这样可以封装其复杂性,简化接口,明确功能,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在虚拟企业建模过程中成为即插即用的构件。这样还使各成员加人虚拟企业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同时这种构件封装性也符合虚拟企业的层次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重用胜、可重构性和灵活性。

(二)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层次模型构建

虚拟企业就是基于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的组合,运作在虚拟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是虚拟企业的具体的业务流程,它在具体执行任务时是按过程分解而不是按功能分解。要实现虚拟企业的工作流,必须建立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因为虚拟企业都是由一组组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通过一定的组合(逻辑和时间关系)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构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全集是由来自不同实体企业的业务过程子集组合而成,它是一种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所以,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构建是基于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简称BP)层、实体企业(entity enterprise,简称EE)层和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简称VE)层的三层结构。其中,BP层是由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按照行为规则而组织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流程,是实体企业加人虚拟企业的基本活动单元,其内部包含了活动、信息、组织、资源要素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集;EE层实体企业是现实中存在的企业,也是虚拟企业的参与成员,它向虚拟企业提供实现某种经营功能(如设计、制造、销售)的相对独立的业务过程集;VE层则是多个实体企业按照契约(规定责任和授权)进行交互和合作完成共同的虚拟企业经营目标集。

(三)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和知识管理网络的一体化构建

1构建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

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建立在运行平台之上的,而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是: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契约网络(动态合同网络)。

(1)知识技能网络。它包括各个成员企业产生的可以共享的知识技能,它将各个成员的知识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知识技能的互补,产生更大的能力组合。同时,通过知识的互补、交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表现为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知识的利用、交流、共享,从而产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

(2)信息网络。虚拟企业的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ERP系统为虚拟企业提供了及时响应的运行平台,它是虚拟企业快速实现结盟伙伴之间合作与协调的基础,组成了一个跨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在实际运作中要求各企业的异构数据库和不同成员间软件、硬件和共享信息知识能互通。

(3)物流网络。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通过物流网络将需要的产品在虚拟企业之间和市场之间进行传递。虚拟企业中要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全权负责虚拟企业中物流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实体物流运送工作。

(4)契约网络。对于虚拟企业这种“准市场性企业”,需要大量的双边规范来进行控制和协调,而这种规范的实际形态就是由它所形成的契约网络。契约网络是在知识技能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实施时首先需要确认合作对象的核心知识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由于各虚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契约网络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契约网中形成不同动态的合同和子合同,通过合同中的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和清算机制,来完成对虚拟企业运行的控制和协调。

2.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网络协同关系

(1)知识技能网络是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一个核心,因为只有各自不同的核心知识、能力,才能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只有通过该网络才能集成各个企业的知识、能力,并把它们融入产品生产过程,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信息网络是整个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知识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生产、传递、共享和存储,物流的流动也是基于信息网络中流动的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网络也为契约网络提供沟通和协调的途径。

(3)契约网络是其他三种网络运作的制度保证。通过契约网络来协调和控制虚拟企业的各个伙伴,这种控制和协调是动态进行的,可以根据每个业务流程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对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述四种网络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而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应是以此为基础,再嵌入知识管理软件构建而成,它是以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知识库等为支撑的系统。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中的知识管理过程

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由所建立的集成知识和业务的统一框架模型将知识管理过程和业务过程集成在一起来实施,过程如下:

(1)在这个模型中,为了便于企业间知识交流和共享,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知识:共享知识和私有知识。共享知识是企业间共用的知识,而私有知识则只供本企业内部应用,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可能既包括共享知识也包括本企业的私有知识。在虚拟企业生产运作的时候,把知识对象化,把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具体业务相联系,由于一个业务过程需要应用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对象(存放在企业的知识库中),所以,把这些对象的集合看做是对应某个业务的知识集,而知识的力度的大小则根据各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和业务的要求而定。

(2)联盟中各企业的共享知识组成共享的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交流和共享为联盟中的其他企业所利用,拥有此类知识的企业让渡它们的使用权。由于虚拟企业网络知识管理和全局业务过程的监控是由盟主核心企业承担,而且共享知识是由知识对象组成,知识对象是和具体的业务过程相联系的,因此,可以将网络知识和全局业务过程加以映射,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虚拟企业间的业务过程和企业间的知识彼此对应起来。

(3)为了更好地表达业务和知识的联系,需要设置知识这个角色中介。当业务过程需要相应的知识时,该业务过程向知识请求相关知识,向相关知识集搜索所需知识,并返回所需知识。当知识在本企业知识集找不到所需知识时,它把请求发送至网络知识库,若该知识是存在于其他成员企业内的共享知识,则知识网络将地址信息反馈回知识,该向目标企业请求相关知识,目标企业接收请求并发送相关知识。若网络知识中不存在该知识,则反馈回相关信息,这时盟主可以向虚拟企业之外寻求相关知识,同时也把请求发送至各个联盟成员企业。

(4)业务应用知识过程的驱动方式。采用的是通过全局业务过程控制共享业务过程,然后利用共享业务过程调用内部业务过程来完成驱动的。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从业务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对于内部业务过程来说,它产生的知识一般通过成为内部知识,并通知相关的业务过程,最后加以编码,存人知识库。对于共享业务所产生的新知识,则进入共享知识和VE知识网络,同时主动在相关业务过程中传递。

第4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观湖作为后发展地区,辖区人口多,城市“六乱”依然十分突出,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治理城市乱象、改善市容环境,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观湖办事处重拳治乱,开出新区成立以来首张“超门线”罚单,对城市“六乱”出狠招出实招,招招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对城市“六乱”标本兼治,探索市容环境管理秩序新模式。

真抓实干

开出新区首张“超门线”罚单

2011年12月30日,深圳市龙华新区挂牌成立,原隶属于宝安区的民治、龙华、大浪和观澜4个办事处划归龙华新区管辖。今年4月28日,作为深圳市新一轮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原观澜办事处一分为三,观湖办事处挂牌成立。

作为龙华新区机关所在地,观湖办事处在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辖区企业共108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0家、上市公司11家。2014年辖区地区生产总值201.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46亿元。

由于观湖属深圳后发展地区,辖区内有4个社区和33个城中村,城市文明和市容环境长期滞后,市容环境管理秩序亟需“双提升”。为此,观湖办事处积极响应新区“双提升”工作部署,在辖区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双提升”专项整治行动。

国庆当日,执法队联合观湖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出动工作人员500余人次,兵分四路对辖区主次干道的市容市貌进行拉网式的全面巡查整治。在巡查至观澜大道宝荣电器附近至岗头村路段时,工作人员发现有几家电动车商铺存在超门线经营的情况。这几家商铺属屡整难改的“钉子户”,执法人员曾进行多次劝导,但经营者总和执法人员打“游击战”,最多临时将电动车搬回门店内,过段时间又摆出来。行动当天,执法人员在“苦口婆心”反复劝导但仍无效后,立即启动执法程序,依法对这几家商铺进行立案查处,共立案4宗,开出罚单金额12000元,其中首单罚款5000元的案件已于10月14日正式结案。截至10月26日,共对观澜大道等主次干道、天虹等大型商场超市、河南新村等城中村的超门线经营依法立案查处7宗,处罚金额共1.7万元并已结案。

超门线经营属于市容秩序中的“顽疾”,一般很难开出罚单,执法人员多数采取劝导方式,但成效并不明显,回潮较快。“双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按照“宣传教育在先,查处整治在后”的原则,观湖办事处已印制并发放了4万份《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号召各商户、门店、企业及有关责任单位积极响应“门前三包”,热心参与城市管理,维持好门前的市容环境秩序与清洁卫生。在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既要以耐心劝导促进沟通理解取得配合,还要通过严格查处来督促约束促进自律。此次观湖办事处执法队开出罚单,意味着市容环境整治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彰显了观湖办事处执法队对市容整治的决心。经过严厉处罚,超门线经营的当事人也受到触动,自身也提高了守法意识。

业内人士认为,观湖办事处开出新区首张“超门线”罚单意义重大,此案例表明了执法人员敢于碰硬善于用法解决市容环境“牛皮癣”问题,第一张“超门线”罚单宣告了商贩占道经营“游击战”时代的结束,此案例具有示范和经典作用。

重拳治乱

治理城市“六乱”出实招狠招

据悉,深圳后发展地区的城市“六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卫生;2、市容环境;3、路面交通;4、交通运输环境;5、城中村;6、违法建筑。

针对“六乱”问题,观湖办事处列出问题清单,逐一解决,不留死角。办事处领导亲自挂帅,成为“路长”、“场长”和“河长”, 在行动第一阶段抓重点、攻难点,专啃硬骨头,打响了“双提升”工作的第一仗。

针对“城中村”的“脏、乱、差、臭”问题,观湖办事处采取“一村一策”办法出实招出狠招。截至10月26日,共清理乱摆卖、超门线经营6798宗,清理拆除户外广告及占道广告灯箱等6128宗,清理乱张贴等9.6万张,清理卫生死角329处,清理生活垃圾6379吨。对严重影响市容秩序的移动伸缩雨篷等,强化夜间巡查执法并组织强力清拆,共拆除573宗、面积约22920平方米。同时投放垃圾桶、果皮箱485套,立面清洗刷新5.78万平方米,路面硬化1380平方米,管线规整15.23万米,建成牛轭岭、君新、松元厦观平路口等3座街心公园。

针对路面交通乱象,观湖办事处多措并举:一是开展“禁摩限电”集中统一整治行动;二是全天候清理“非法运营”;三是多部门联合整治摩电销售和维修渠道。截至10月26日,共开展“禁摩限电”集中统一整治行动2次,常态化整治行动66次,出动执法人员3400人次,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694辆,其中查扣两轮摩托车215辆,三轮摩托车20辆,两轮电动车1457辆,蓝牌车1辆,僵尸车1辆,拘留无证驾驶人员35人。另外,劝导违停车辆473辆、张贴禁停告示单728份。

违法建筑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毒瘤”,由于其巨大的经济杠杆作用,违法建筑是深圳后发展地区的顽疾,观湖办事处以“裸楼行动”为抓手,实施了史上最严的“裸楼行动”。从9月开始,强力清拆辖区内所有违建工地排栅架、提升架,行动开展以来共拆除排栅架约5万平方米、提升架482节。

据介绍,“双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共拆除乱搭建1589宗,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31宗,面积约12260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10月10日,根据市、新区统一部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樟坑径社区友诚工业园内一处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砖墙铁皮房进行毁灭性拆除;10月11日,对巡查发现新田生态线内利用周末期间抢建的违法建筑物进行毁灭性拆除,拆除面积约200平方米;10月13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新田社区1处被非法占用近万平方米的政府储备土地上的建筑物及构建物进行强制清理,共拆除违建面积约5000平方米。

标本兼治

探索市容环境管理秩序新模式

观湖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贝济标就“六乱”整治接受媒体记者访谈时表示,观湖的行动坚持标本兼治,清理整治、巩固提升、长效管理“同步走”。

贝济标强调,监管之外就是提升,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因地制宜,能绿化就绿化,能硬底化的就硬底化,能做街心公园就做街心公园,反正就是要利用起来。

据悉,新区为每个社区安排了500万的资金,观湖办事处再追加150万元。比如新田小学门前的空地,长期乱摆卖,今年8月整治后,结合新田宜居社区的创建,观湖办事处在那儿新建了风雨亭,供学生家长接送时遮阳避雨,乱摆卖就进不去了。还有松元厦社区,原本一处杂草丛生的空地,改造成为了街心公园,环境提升的同时也让居民有了休憩的好去处。

接下来,办事处重点加快以公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绿地建设,加快推动石皮山城市公园建设,加快完成松元厦社区公园提升工程,计划建设谷一、上围等2个街心公园,完善绿化5万平方米,增配垃圾桶和果皮箱4000个、垃圾压缩箱8个,完成道路硬底化1.7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牛轭岭村整治近期将启动开工,力争打造城中村综合整治示范村;引入专业外包服务队伍提供辅助管理服务,扶持有实力的社区股份公司物业管理运营做大做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谈到治标治本问题,贝济标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法,解决城市六乱,始终还是要回到法治的框架内。

第5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关键词:流程管理;关键因素;运营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65-02

当今,企事业单位业通过对内部管理流程不断进行再造和优化完善,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明确了各项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衡量结果的准绳和判定优劣的尺度。通过流程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企业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协调高效,减少推诿扯皮,提高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因此,通过对某置业集团(以下简称A集团)流程管理项目以及后续的持续优化工作的分析,认为通过实施流程管理来提升运营质量,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因素。

一、目标驱动

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工作要采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进行工作,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流程管理责任人全面调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是流程管理成功的关键。A集团围绕“品质地产”的战略,在设计、采购、开发、销售、物业等领域率先实施流程管理,提高产品品质,让各部门体会到流程管理和信息化的好处和优势,在逐步达成共识、获取理解的基础上再逐步实施,逐步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领域拓展。

流程管理的项目是关注操作层面的工作,也是一项组织变革,贯穿于每个项目过程及几乎所有的部门,同样涉及到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权责的再分配。因为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所以高层的重视就变得非常重要。A集团除了在理念和管理体系变革、资金预算等方面给予侧重,还高度重视管理实践活动,废除原有纸质审批流程,使企业从传统管理方式快速转化为流程信息化管控。

二、完整适用

流程管理的目的是加强协作、提高效率,所以,流程管理的对象并非那些部门内部的流程,而是跨部门、跨岗位工作流转的过程。权责手册是站在企业全局高度来看待流程,而不是关注独立的部门,因此,部门内部流程不会出现在权责手册中,也不是流程管理的内容,通过这一标准,对企业流程进行筛选,选取协作流程作为流程管理的重点,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完成关键环节。

三、共同参与

除了在项目推进、预算投入等方面的支持,高层领导身体力行、倡导新的理念和新流程也是流程管理推进的重要保证,A集团和流程与信息化中心,它们的职责为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流程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由业务部门负责流程管理更易于实现流程管理与业务运作的紧密结合,实现流程管理工作队公司业务运作的有效支撑;同时,通过运营管理部,将流程梳理、流程信息化工作有效结合,建设和实现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软件平台,也加速了流程落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部门作为流程使用者,“承受短期的麻烦,实现长久的规范”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位员工的参与和不断完善流程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变革速度,A集团在流程管理变革过程中两次引入专家资源。一是全流程管理咨询时引入地产领域专业咨询公司,从组织架构、总部和项目公司部门职责、权责关系进行梳理,快速形成流程体系,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实施流程管理工具时引入金蝶公司成熟的软件平台和专业的服务体系,在企业培训、软件实施、售后维护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加快了流程管理和信息化的进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四、持续优化

A集团建立了流程管理的动态优化和定期评估体系,在逐步实现流程管理计划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流程管理过程,在实现了营销、客服、设计、采购等核心流程基础上,贯彻集团“管理强化年”的内涵。A集团将流程管理重点放在成本控制领域,通过流程管理,实现集团战略的落地和实施保证。

五、信息化支撑

信息化,也称E化,信息化也是降低流程运作成本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流程的可操作性,并可以实现工作流智能化控制。A集团构建信息化的流程体系后,可以分析流程执行效率并与考核相结合。当分管领导缺任时,原则上由总经理履行相关职责;当流程执行时间超出时间规定时,系统自动定时发送手机短信提醒;当关键流程审批通过时,系统短信提醒流程发起人。

综上所述,A集团充分的认识到“流程管理既是管理提升的内容,又是管理提升的工具”,在集团战略指引下,持续实施流程管理,经历了建立标准、分类建模、评估上线、持续改进4个步骤,逐步实现了基于信息化的集团流程管理体系,对集团发展和管理提升提供了长效支撑力。同时,在流程管理实施过程中,抓住了流程管理成功的5要素,即目标驱动、完整适用、共同参与、持续优化和信息化支撑,实现了提高流程管理水平的目的,达到了以管理促进效益、以管理支撑战略的目标,验证了流程管理的价值和实现路径。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ss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operation quality

YANG Lin

(Political work Department,Qingdao City technician college,Qingdao 266299,China)

第6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成本 制造企业

一、供应链视角下物流成本的内涵

一般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逆向物流。

供应链物流成本,是指制造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与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共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物流是物质商品流的全过程,因此,物流成本管理涵盖了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成本:

(1)采购物流成本,指制造企业从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物品的采购方到进货方,全过程商品移动所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包括为实现交易而产生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

(2)生产物流成本,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生产成品而发生的物流费用,这一费用在原来的核算体系中是计入生产费用中的,并没有算进物流费用中。

(3)销售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制造企业到客户,全过程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

(4)逆向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客户到制造企业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优势,即以低成本经营而获得高利润的能力;二是价值优势,即企业能够使自己在顾客眼里形成与竞争者差异化的能力。

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既能获得成本优势,又能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己从传统的支持性的企业职能转变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围,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确定物流服务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措施建议

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本文认为控制物流成本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竟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企业建立竟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源泉,转向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源泉,即通过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利润。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应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将原来分散管理的产、供、销、运等环节的物流统一管理。重新规划,重建物流程序,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的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三)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延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

(四)再造业务流程

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首先,企业应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恰当的物流模式。其次,根据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再次,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要做好运输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

(五)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到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物流专业人员与技术。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等。

(六)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系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了两个过程,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物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者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制造企业应建立MIS系统,ERP系统,实现零库存。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第7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对于讲授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动手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一)统计软件的选择目前,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常用的数学及统计软件有MATHEMATI-CA、SPSS、Excel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选择了Excel软件。主要原因是,Excel软件为办公常用软件功能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对该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此,采用该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不但够用而且适用。(二)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案例库的建立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的学时有限,但仍应安排6~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的“上机实验”两个部分。配合理论教学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如Excel的基本操作和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统计数据、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项目则进行上机操作。在实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建立概率统计实验案例库。如物流图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物流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的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物流运输问题等,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二、实践教学与数学建模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学院安排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实地学习时,例如:在仓库保管员,物流统计员的顶岗实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利用概率统计知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在物流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1.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概率统计中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如古典概型、正态分布、U检验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对现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型、估计参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数学建模思想,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网络配送”问题进行建模。⑴网络配送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成本去完成货物配送的问题。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Excel来解决该类决策问题。⑶模型建立以后,物流管理人员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应数据的修改。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的更为深刻。2.在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讲解,如2002年建模竞赛的试题(彩票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概率统计方法,扩展思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第8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a method of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process node. By defining the process nod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ode property of the process node, instruct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process node, then analyzes the quality effective factor of process node and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how to control the production quality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流程节点;节点属性;质量管理

Key words: process node;node property;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25-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内连续不断的爆出产品质量问题,波及食品、药品、汽车等行业,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某些企业发现质量问题后视而不见将有问题产品投入市场,是不是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不善有关。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多是靠最终的检验、检查等事后控制方式,难以起到预防作用等。所以企业亟需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方式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流程节点分析

1.1 流程和流程节点的定义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体系模型,首先要界定业务流程和流程节点。对业务流程定义,从不同角度有所不同,主要有:①ISO9000对业务流程的定义:业务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②M•Hammer认为, 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1]。③T•H•Davenport认为,流程是利用企业的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3]。以上定义大多包含了流程6大要素,却很少有将流程活动执行者――角色纳入流程定义。所以,一些人认为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业务流程节点是一种特殊节点。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上层流程的一个流程节点可细分为下层的一个业务流程;所以不同层次流程节点之间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把处于最底层、不可细分的流程节点定为节点单元,流程节点的界定将从节点单元入手;而节点单元是由不可再分的角色完成的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同一类型的活动[2]。

1.2 流程节点属性分析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

1.2.1 流程节点自然属性流程节点的自然属性是整个流程的精髓所在,一个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会经历一系列的节点,每个节点由不同的人完成,每个人又分属于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时间,有些流程每个节点可以流向下一个节点或者返回前面任何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流向下一个节点需要特定的条件。制定流程的过程就是设置每个节点的自然属性(如表1),通过这些属性将每一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所定义流程的流转以及流程控制的目的。

1.2.2 流程节点的功能属性流程节点运行过程中伴随的不同功能属性的体现是支撑整个流程成功运行的关键。流程节点功能属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表2)。

1.3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

1.3.1 流程节点质量属性分析根据流程节点的质量属性,可以将质量分为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如图2)。

过程质量是指过程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是构成过程的要素和相关活动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程度,是企业自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提高的。过程质量分为:设计过程质量,生产过程质量和服务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是指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服务)的感官判断以及使用产品(享受服务)后的实际所得;是过程质量的实际体现,企业可以通过这种体现反过来明确哪些过程质量需要改进提升。结果质量分为:感知质量和使用结果质量[4]。

1.3.2 影响因素分析设计过程质量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产品质量,其二是设计中的工作质量。产品的质量除了要考虑到顾客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制造方面的可行性,如产品的标准化,工艺制造水平等。设计中的工作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一样受人、机、料、法、环的影响,因此要有效的进行过程质量的控制,只需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3]。①人员:包括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作业能力以及控制能力等都会对过程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人员质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使工作人员达到所要求的标准。②机: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计算机复制设计设备,生产设备的衔接与性能都会对过程质量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③料:本文中的料包括设计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顾客的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等。这些信息作为如何在生产设计过程中传递与转化,是保证产品质量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④法:法是指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各项设计生产技术,选择合适的设计设计生产技术一方面既可以保证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设计生产的成本。⑤环:环既指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地理环境,又包括工作的工作氛围,企业能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存在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结果质量作为过程质量在客户消费中的体现,是企业力所不能及的部分,是无法控制的,现实中企业往往是通过对结果质量信息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得到今后质量改进和控制的方向,消除存在的质量缺陷,尽可能的满足顾客的要求,提升产品在顾客中的偏好。所以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在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控制不再是着眼于对整个流程的控制,而是深入到对质量形成源头流程节点进行管理控制,产品质量客观上是在流程中各个节点上形成的,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从上游节点传递到下游节点,构成下游节点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最终节点传递,最终达到顾客手中。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3)特点:①采用开放式的结构,上下游节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②能够实现知识(设计、生产技能信息)的快速转化;③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在质量形成的前期就做好了防止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各项准备工作,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④该质量管理模式更加突出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各个节点的质量保证需要与该节点的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基于流程节点质量过程控制

3.1 过程控制方法模型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过程控制是对通过节点的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流程节点质量过程控制模型见图4所示。该质量过程控制以单个流程节点为对象,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实现各流程节点达到质量要求的目的,促使整个流程的质量最优化[5]。

3.2 质量过程要素控制在前面的流程节点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知道过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应从五方面入手,通过对企业成员的活动进行监管,对整个产品质量过程提供适当和充分的资源,以顾客的要求及满意度为导向,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积极预防,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源头,寻找方法彻底解决质量隐患。

4结束语

产品生产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产品的质量控制,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实现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实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M].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01:1.

[2]葛均兵,宋晋辉.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

[3]夷髁.设计质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重庆:重庆大学.2005.

第9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职业素养;养成模式

一、物流职业素养的界定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职业行为规范,其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内容。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根基,也是较为抽象和隐性的部分;职业技能则是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其主要通过从业者在所属岗位上为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技能操作表现出来。

2.物流职业素养。物流职业素养即物流从业人员为完成物流相关活动应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核心能力、物流职业道德等相关基础性课程,促进物流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流专业技能的建构上。

二、我国物流行业人才的供需现状

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依然较大,物流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的现象明显,学用脱节问题突出。从这个角度上讲,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素质养成模式,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规可循,可以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物流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笔者从市场需求出发,深入物流企业,细化、归纳物流操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笔者提出了由学校和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六因素”素质养成模式。“六因素”是指物流人才培养的六个影响因素,分别如下。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影响要素。笔者以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根据“以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形成完整的工作链,以此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笔者以市场调查为依据,结合行业专家建议,总结了物流岗位技能对照表。应根据岗位所需技能设置课程,并保证课程能覆盖所有的技能点。在课程结构中,将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设计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的依据。项目来自于企业,并与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相对应。教师应根据产业技术状况和专业教学实际,动态优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时调整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2.师资队伍。要构建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应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为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要提供深造的机会,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实践平台。

3.教材建设。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物流管理教材,其大多在内容上存在重叠之处。如物流的概念、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的要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几乎在大部分教材中都有论述。笔者建议校方与物流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选用教材应参考课程设置,避免技能点、知识点之间互相“撞车”。

4.教学组织。教学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组织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教师导学模式,实现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教学要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做边学,保证大部分专业教学环节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物流作业流程进行方案设计、决策和实施,使专业教学紧贴行业特点,可以做到教学与物流企业实际运营的无缝对接,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5.实习实训。物流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要想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建议建立现代化的校内综合物流实训基地,为任务驱动型教学理念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采用校内实训模拟仿真与校外真实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岗位上获得职业体验,使学生一毕业马上能上岗,缩短毕业与上岗之间的“真空期”。

6.评价机制。笔者主张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创设积极的学习气氛;二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其学习态度和情感、自学能力及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此外,笔者将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纳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参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