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我在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困惑:
困惑之一:课时紧,教材都处理不完,哪来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困惑之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问题压力太大,承担不起;
困惑之三:社会实践活费时、费力、费劲、直接成效不显著(书面考试);
困惑之四:活动方案编制、评价体系构建不完整导致活动单一,预期达成度低;
二、如何更好解决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诸多困惑
我们要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在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做过一些尝试,供大家分享;
(一)合理整合教材活动类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1)学生自己动手类: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仪、等高线图的制作,八年级上册中国行政区图制作等,教师就完全可以学生在假期或课余进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对地球大小、形状、经纬网、等高线、中国各省区、位置等都有深刻印象,甚至终身难以忘记。教师同时进行展示、展评,精品还加入到学校手工制作展厅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以极大调动;
(2)就近就地取材类: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八年级上册,《河流》、《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等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职业资源优势,学生家长在德阳市气象局、水务局、环保局工作,就请他为学生讲解相关原理、成因、意义、影响等,这比地理老师本人更专业、更具体、更真实;
(3)亲身实践类:可利用学校、年级组社会实践周巧妙插入地理实地实践活动内容,如环境保护,河流一节,针对德阳市保护母亲河活动,教师事先做好方案,提出相关实践内容,同时将河流成因、流向、水质、水文、灾害进行考察,各自形成报告,教师再要求由学生提供题材、数据汇入学校演讲报告中,学生非常有成功感、自豪感。
(4)激趣实践类:初中地理课标要求,“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如初中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民俗与旅游》一节,就可以利用国庆大假、学生寒暑假让家长带自己的孩子进行适当旅游,当今旅游已成为家常菜,但更多家长和学生紧紧是玩玩、开心而已,教师必须提出相关要求,如,运输工具的特点、线路设计、相关景点民俗、民风、民情等,制作成视频,在学校开放周时间将精选好的视频当着家长、学生的面精选播放,家长有荣誉感,觉得钱花得值,学生有兴趣感,在快乐中求得知识与同学老师的认可,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得到极大提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合理利用时间节点,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教材每册有难、有易,有松、有紧,可以打破不同章、册序列,容易的章册多安排活动,难度大、时间紧的章节少安排活动,我们的时间自然就不会紧张,书本知识传授也不会缺失;使书面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课堂上灵活吸纳理论知识。
(三)合理、科学分组、确保开展实践活动安全
安全是我们开展任何活动第一要务,势必确保师生安全,教师首先拟定活动安全预案,并根据所在班级学生人数把组织能力强、安全意识强作为小组组长,每组5人,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太多管理难度就会增大,同时活动之前教师务必召开小组联席会,将注意事项、活动要求、目的、活动总结,对个别学生实行个别保护与跟踪,在活动中老师,勤观察、多提示、防微杜渐,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活动圆满达成。
【关键词】综合实践;生物教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98-01
青少年健康、多元的成长,是国民素质总体提高的必备条件。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对文化的传承,其次是知识的创新。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教育模式不是说变就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知识、重课堂、重考试成绩,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就因运而生,它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技能、重实践、重能力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是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也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探索,积极积累经验,现结合我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到现在进行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根主线: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自然的规律。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由单一的学习空间向个性空间折射。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更深认识。
3、快乐活动亲身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乐于思、乐于做,让学生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其次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校的位置、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特点,我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兴趣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兴趣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兴趣应该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二是学生对生物中具体事物的兴趣。有的同学对植物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则会对动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大型的动植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小型的动植物,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给予个性成长,让兴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以动手为基础:如果说动脑是炸药包,那么动手就是导火线,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享受各种实践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并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动手的能力。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它所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3、以生活为纽带:从生活中跳出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一个简单连贯的动作被社会活生生的分开。学生学习就没有生活或者是简单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面向自然、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最后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快乐体验。尽管我们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来源于农村,但大部分学生已经不知道农村的春耕秋收这些词背后的含义。
4、以体验过程为乐趣: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成长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还可以是在活动中体验而得。生物课程内容比较特殊,大部分实践活动不像做化学实验快而见效,如观察花、果实、种子、叶的四季变化,这是需要学生的坚持,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到细微的变化,从含羞待放的花苞到美到极致的花朵,这些奇妙的自然规律只有认真观察的同学才能体会,在得到观察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的乐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
第一:青少年对科学的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和迷恋的感情,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原动力”。
第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触角”。
第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永不疲倦的实干性格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躯干”。
第四: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见微知著的直觉敏感性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双翼”。
第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韧带”。
第六: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傲骨”。
第七:终生造福人类的理想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灵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汇以上各方面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离开教师独立地去研究、探索新问题。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完的,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青少年只要掌握了思维方法,有了吸收知识、捕捉信息、提高能力的手段,那么对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从目前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及教育实践来看,科学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是将来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和品格。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认识和观察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集中表现为人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反映了人们观察、思维、学习和创造等能力的总体特征。非智力因素包含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信念等,它虽然不介入学生的认识过程,但是,它起着以动机作用为核心的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动力功能。如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无法实现或不能继续和持久。
初中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初中一、二年级还保留儿童期性格,但少年期已开始;初三又逐步过渡到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是神经系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他们“玩”,使他们在“玩”中有学,学而有趣,不断长进是很重要的。从初中阶段的学科内容上说,某些学科进入了科学探索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实验性很强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此,要使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能最快地转化为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已势在必行。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的科学原理,去解决某些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广泛地开展科技活动,尽可能地向他们传输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爱好者们了解并关心各学科的前沿发展状况。这样才能不断缩小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发展间的距离,真正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目的。科技活动也在早期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作用中起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1)确立开放实验室的目的。
实验室的开放,从原则上出发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而从实际情况出发是为了提高物品的使用率,物尽其用,不至造成浪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一些朦胧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研究交流习惯,让有意义的科技活动代替学生无聊的业余生活,让学生有去处,让学生有个调节紧张学习的自由度,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寻找回自信,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2)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可采用“密集型”的:如上理论课时,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让实验室的环境与气氛影响学生,从而使投入生物学习中去;或利用业余时间将实验室按一定的活动类别向学生开放。也可采用“松散型”的:即允许学生。借用实验室的用具,回家进行实验与探索。这种类型比较灵活,可使科技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为的限制(有些父母还可帮助孩子进行实验),让科学的种子散播到每个角落。这两种形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得错落有致,学生也比较踊跃参加。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随着生物学习的深入和生物活动的参加,有的本来认为生物没有什么学习意义的学生,也逐渐改变了看法,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为主动学习的状态。随着生物活动的不断开展。许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加,想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等各种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3)在活动内容上根据学生与学校条件作相应安排。
针对学以致用的原则,开设了观察类、展览类、实践类、制作类、信息收集类、经验总结类、交流、参观、考察、科技讲座、社会调查及信息反馈等活动。
观察类:主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采用的方法可多样。在上理论课或实验课或活动课时可采用重复观察法、记录观察法和借用仪器观察法;在利用业余时间而进行的活动中,可采用随时随地观察法、群议观察法。
通过这些观察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如“细胞”这节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将现有实验所有“细胞的形态”的切片给学生观察,因此学生可通过在实验室开放日(利用休息日开放的实验室),借用一台显微镜,再借用想看的切片,进行显微镜使用的练习及对各种细胞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结论。通过他们亲自的观察,得到了结论的认同,这样的学习能对原有知识进行消化,并可在原有知识内容基础上加以延伸。
在观察的同时,还会出现与教科书内容有出入的地方或一些意外的情况,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过程、灵活的过程。
展览类:可展出学生制作的生物方面的标本、模型及带有工艺形式的叶形标本、花的结构标本、叶脉书签、蝗虫口器模型、昆虫模型(平面,供针插练习用)、蝗虫立体模型、螳螂立体纸编模型……这些内容与课上知识紧密相连。有的学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欣赏,也得到一些启发与制作的灵感,因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带动了更多学生进行制作活动。在教学上也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践类:包括重复课本实验及课外的实验,学生仿效性实验,自己做模型、标本、切片、搞小发明、小创造等。
在实验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实验用具、材料清单,并制定出实验步骤与安排,然后借用工具。学生可在实验开放日时做,也可借回家进行,如涉及较贵重的仪器如显微镜等,则必须在学校实验开放日完成。对此,初中生有很高的热情,但有些实验还是有难度的,可学生们很有信心,他们在一次次的不成功后,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理解了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艰辛,提高了科学素质。
至于制作模型、标本、切片等活动,可因人而异,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必定牵涉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组合、版面的安排、大小比例、实物情况等,对此要在对制作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协调统一地安排。这就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制作活动对初中生学习相关知识尤为有效,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此外,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苏州商厦进行了与生物有关物品的统计调查活动,证明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参观苏州卫校、苏州医学院、苏州铁师标本室和实验室;组织学生去农村实践,进行化石采集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办水仙雕刻等有关讲座,在实验室开放日还开设随意交流场,可进行思想交流等。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及科学素质。
信息收集类:人们只有具备了感知,才能有创造力的发挥,如何扩大自己的视野,除了通过实践活动外,还必须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自然就是古今通用的书籍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资料。书籍是人们信息的来源,也是感知获得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解决学生借书难的问题,笔者将学校闲置的有关生物及相关学科的书籍,借至生物实验室,采用松散型活动形式,借给学生阅读,学生表现得很踊跃,每月都有上百人次。同时为了了解生物的最新信息,借助兴趣小组成员订阅杂志的力量,解决杂志品种少的问题,规定每人订一种或多人合订一种杂志,但又不能重复,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经济承受力,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经验总结类:做好总结,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给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也总会有许多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创办了校园生物报,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报上进行交流。在报上可以设问,并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爱探索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从多次办报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编排能力、组织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看到自己的报纸,就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就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4)实验开放的准备工作。
在做好实验物品的登记、造册工作的前提下,教师还须做好实验室开放日内容的安排、服务者的确定、登记本的预备。同时布置好实验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气氛也是很重要的。“荀子劝学篇”所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这个道理。
(5)生物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除生物活动课面向部分群体之外,其他都是面向全体,各取所需。
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转,一些原本无所事事、非常调皮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后,他们的行为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把精力集中在了活动上,并表现出对生物的兴趣或有加入生物兴趣小组的愿望。从学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学生的制作、思维、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学生的活动总结上看,许多学生也从不会写逐渐走上了会写的道路,锻炼了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折射了语文学科的内容,渗透了素质教育中各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条上看,学生们希望此类活动能多开展些,来拓展他们的视野等;从家长的反应上看,也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参加,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宽他们的视野。
开放实验室是人们学习认识阶段中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们学习阶段中从实践回到理论的重要活动过程,是人们学习生物,培养兴趣的一个重要的调节部分,是学生创造、发明的一个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