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药学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医学论文

第1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对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理论教学实行改革,力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5~6人/组),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纲要求,选择重点章节,安排讨论课。课前先将相关问题发给大家,每组同学课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检索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成多媒体,每小组选一位同学在讨论课上进行中心发言,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并辩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展开点评,并利用课堂的后半部分时间对每组同学的发言做出点评,根据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对该小组成员进行评分,最后进行小结。这样的讨论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景象。为了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集体备课,确定以LBL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内容以及以PBL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内容。课外时间收集、编辑有价值的病例,所提的问题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编辑,要求学生获得的是药物的临床应用信息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病例资料提前10天左右发给学生。设计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以抗心绞痛药为例: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有哪些临床类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冠脉循环有哪些解剖生理特点、影响心肌供氧和耗氧的因素有哪些;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有哪些类型、抗心绞痛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硝酸甘油的作用有哪些、有何临床用途、有哪些注意事项;β-受体阻断药抗心绞痛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其临床应用有哪些;钙通道拮抗药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其临床应用有哪些;硝酸甘油、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拮抗药三种药物两两联合治疗心绞痛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问题涵盖了抗心绞痛药的关键知识点,并通过以下病例讨论以加深印象。60岁女性患者,突发右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于9月4日晚7时入院。入院时体温36.5℃,脉搏105次/分,呼吸22次/分钟,血压120/75mmHg,神清乏力。检查头部及肢体无伤痕,右侧肢体麻木,心律整齐,二尖瓣区有III度收缩期杂音;双肺底轻度湿啰音;CT提示右基底出血。诊断为风心病及脑栓塞。入院后给西地兰0.4mg,速尿20mg。5小时后又重复上述液体一组,病人情况稳定。9月5日凌晨2点,又增加硝酸甘油10mg,用药半小时后,病人不停地翻身。3点30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血压60/30mmHg,心率33次/分钟,病情危重,立即停止静脉滴注硝酸剂甘油,用多巴胺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30分钟后患者恶心呕吐停止,心悸减轻,血压110/65mmHg,呼吸20/分,心率70次/分钟,休克得到纠正。请学生对硝酸甘油在该病例中的应用做出分析。针对该病例,结合理论课上的相关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对讨论课教案做了精心的准备。

    二、教案设计如下

    首先由学生自愿上台做中心发言,待发言的同学病例汇报完毕后,邀请其他同学归纳病例特点,然后中心发言的同学继续介绍他们小组的讨论内容。发言完毕后,教师以患者用硝酸甘油前后病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用药剂量、频度等方面分析用药是否得当,并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病例将如何处置。鼓励各小组踊跃发言,授课教师掌控讨论节奏。待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授课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有了前期理论课的铺垫,学生掌握了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经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指出硝酸甘油起效快捷,停药作用即刻消失。静滴时应根据心电图和血压监测情况来调整点滴速度,一般15~30分钟测量1次,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引起症状反跳。患者有恶心、呕吐、心悸,血压60/30mmHg,且不停翻身,这就是预兆。通过该病例的分析,学生对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使用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在他们今后的临床治疗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达到了学好《药理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的教学预期。经过一个学期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病例中贴近“临床实战”的内容颇具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在病例讨论准备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进来,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对药物临床应用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整体能力明显提高了。在对药理学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从发言情况、辩论程度、内容阐述及资料收集、报告制作等主客观两方面对评价标准及内容进行了综合考虑。

第2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作者:李建生 李翠萍 雷敬卫 孙刚 陈随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开展师生座谈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开展课程调研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第3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ASAI或Ⅱ级、Ⅱ~Ⅲ度烧伤患者63例,且为20%~50%的胸背部或四肢烧伤患者,换药时机选择在首次切痴术后首次换药,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20~52岁,体重43~71kg。随机分为三组:1ug组、3ug组和5ug组,每组21例。排除标准:孕妇、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急性呼吸道损伤者、ASAIV或V级、阿片类药物滥用者。

1.2方法

麻醉前常规禁饮禁食,不予术前药,常规吸氧(流量2L/min),持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换药前5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5ug/kg,3min后通过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最初效应室浓度为1.5ug/kg,调整其浓度使BIS值较基础值降低15%~20%后开始换药。接电子镇痛泵(上海博创,BcDB-F)):舒芬太尼浓度为1ug/mL,维持为2mL/h,1ug组、3ug组和5ug组按压锁定给药量分别为1mL、3mL和5mL,锁定时间均为5min。向患者介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告知患者VAS评分>4分按压镇痛泵。

1.3指标监测

记录换药开始前、麻醉给药后、揭开外层敷料、内层敷料、创面处理中每隔10min的BP、HR、RR、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每隔10min平均按压次数,平均给药次数和计算按压次数/给药次数比值;采用VAS进行疼痛评分,评定手术医生和病人满意度,分成5个等级(1=非常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RR<10min)和低血压(BP<基础值20%)情

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Kruskal一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义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烧伤面积和换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三组患者换药中生命体征及BIS值比较

三组所有患者SPO:均在95%以上,BP变化均少于基础值的20%,RR均大于12次/min;换药开始前三组BIS值均波动于75~80之间,换药中BIS值波动于80~85之间,三组在相同时点BI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三组患者换药中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疼痛VAS评分均值、每10min平均按压次数、给药次数和按压次数/给药次数比值的比较5ug组丙泊酚用量较3ug组和1ug组减少(P<0.01,p<0.05),而3ug组较1ug组减少(p<0.05);舒芬太尼总使用量5ug组和3ug组较1ug组多(p<0.01),而3ug和5u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VAS评分基础值无统计学差异,换药中平均VAS评分、每10min平均按压次数、按压次数/给药次数比值1ug组显著高于3ug组和5ug组(P<0.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三组在换药中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不良事件比较5ug组和3ug组患者和医生满意度较1ug组高(p<0.01),5ug组和3ug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换药后无恶心呕吐发生,有6例病人发生眩晕,其中1例在3ug组,6例在5ug组,5ug组眩晕发生率显著高于3拌g组(P<0.05)3讨论

第4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1.1差异

小儿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着显著的差异。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胃的蠕动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较少,导致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尤其是新生儿因血浆蛋白、脂肪的含量较少,药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小儿肝脏的容积直接限制了药物的代谢;小儿的肾功能较弱,新生儿的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肾小球的滤过性较低,所以排泄较慢。小儿通常情况下的发病特点是:发病急、发病重,若及时的治疗,很快缓解明显症状。但是小儿用药要注重个体化的原则,使用的药物不仅能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与发生。

1.2药物的本身问题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剂量是根据成人的剂量设计,很难变成为适合小儿的准确剂型,有时药物剂型的变换会导致药物性质的改变,影响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另外的一些较为普通的药品因剂型、剂量的不精确,或者是药物中的赋形剂较多,从而引发小儿的不良反应。

1.3药物的相互影响产生的问题

针对小儿用药要求选择对小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这样药品的选择范围较小,因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疗效会降低。例如,小儿的腹泻疾病,通常情况下使用抗菌药头孢之类加上微生态制剂以及止泻药,然而抗生药能抑制、杀死微生态制剂,止泻药也能将微生态制剂带走,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小儿使用的抗生素只有头孢类与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是繁殖期的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药,因速效抗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的状态,因此头孢就不能发挥繁殖期的杀菌作用。通常情况,这两种药是不能联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须要进行药敏实验,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快的调整。

1.4中西药的灵活使用

小儿为“稚阳体、邪易干。”“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发病易、传变快、病情变化多端。掌握现代中药的发展情况,可灵活的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该药成分中的雄黄是砷的化合物,不适合同西药中的助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联合使用,也不能与抗贫血的药物富马铁片以及亚铁盐和亚硝酸盐类同时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痉止痛药连用,否则会导致雄黄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等,这些含酸性的中药时不能与含碱性的西药如胃舒平、氨茶碱、碳酸氢钠等进行合用,因为他们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坏之后失去药效;也不能同磺胺类的药物连用,因为磺胺类的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因此,联合使用中西药时,必须要掌握药的性质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疗效。

2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

2.1用药的剂量、时间、配伍禁忌

药物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疗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的硬肿症,小剂量使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且防止DIC,当剂量过大时,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缩,减少血液的循环量,使硬肿症状加重。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剂量、浓度,并且还要防止滴液的外渗。小儿的给药时间是规定的,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间要控制在15~30min之内。中药和西药的给药时间不相同的,西药因为刺激性较大,所以要早饭后服用,避免损伤胃肠粘膜;中药的药性相对缓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饭前服用,效果更佳。药物的配伍禁忌同疗效直接联系。例如酸性药和碱性药是绝对能抵消本身的药理作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药物的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2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护理

没有一种药品在所有的情况之下是绝对安全和有疗效的;任何一种药都具有许多种的药理作用,因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对药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报道:低血钾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患者以为是病情的发展,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还有报道,快速的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严重的会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从而误诊是青霉素过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队青霉素的使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

第5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我国自1978年提出在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多数三甲医院设置了临床药学部门,不少高校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和毕业后再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用药咨询和用药宣教工作。

2高校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

2.1药学工作主要为药品调剂

高校医院基本以门诊药房工作为主,仅约20%的高校设有住院病房,药学工作主要为药品调剂,临床药学工作、处方点评、抗生素的使用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开展的都很少。

2.2药学技术人员编制不足

高校医院多属于医务室、卫生所,药学人员大多编制不足,部分学校医院还出现非药学技术人员从事药师工作。

2.3药学人员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医院药学人员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相对较少,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也很少,同时由于高校医院的工作业绩未与绩效挂钩,药学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4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以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科研为主,而医院附属于高校,工作不受学校领导重视。高校医院的领导大多是医生出身,因其专业限制,往往只注重药品采购、供应、药品调剂,而忽视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

3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探讨

3.1药学服务开展的基础

(1)药学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引进部分临床药师,更新药学人员队伍。加强对现有药学人员的培养、考核和管理,制定培训计划,组织药学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新的医药政策法规。我院药学人员每年须参加南京市药监局主办的执业药师培训和南京市医学会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将完成学分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同时,药学人员也应加强自我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2)规范处方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药师须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在配方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发出药品的准确、无误。改进药学服务方式,提高学生用药依从性。药师应遵循每种药品的说明书,交代患者注意事项。

3.2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

(1)结合高校特点,加强合理用药宣传。高校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其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居住相对集中,利用开展健康教育课、专家讲座等,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帮助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能够规避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合学校医院现有药品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利用学校网站建立专业的医药服务平台,把收集、整理药学情报资料作为常规工作,开辟药学咨询栏目。使广大师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方便快捷地进行药物咨询。

(3)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我校医院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入学体检,体检档案在学校医院进行归档,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进行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4关于高校医院药学服务的几点建议

4.1不定期进行处方抽查点评

我院患者包括全公费医疗、医保、自费等多种形式,医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处方有时会存在超量、不合理联合用药现象。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高校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点评。

4.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高校医院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忙,多数未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但现在药害事件越来越多,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不容忽视。高校医院可通过在处理患者退药、药学咨询服务、医生诊断过程等日常工作中,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提高学校患者用药安全性。

4.3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抗菌药物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正确合理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

5结语

第6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实施者,只有当学生关注于某个领域时,才会希望更多地了解它,把它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

1.1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第一堂课即明确课程目标,列出需完成的阅读材料,布置课外任务及完成日期,教学计划及安排分发给学生,提出对到课、迟交或不交作业等情况的相关政策。每次课前在黑板上列好提纲,或发内容讲义给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对自学章节写预习报告,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1.2学生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基础记忆性的知识只是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个同学文献或者网络检索一个处方,写下自己查找的处方组成、处方成分分析、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查到的处方还只是一种信息,还需在此基础上,把每章学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几个处方共享给其他学生,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从而转化为知识。由此可强化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药物制剂处方分析及设计能力,并可将学生收集的处方作为期末考试处方设计题的题库[3]。

1.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很常见,没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学生作业上交后,教师快速浏览一遍,发现主要问题后,不对应地随机发给学生,给学生说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点评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1.4布置阅读任务任何时候,学生都需要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建立有诚意的连接和互动,而不是过度的信息轰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每章针对性地发给学生若干篇前沿进展性的文章。通过小测验,让学生了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任务负起责任,并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上学到的信息和观点。这将为他们的阅读带来内部动机。

1.5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将重要的、典型的制剂工艺做成若干磁贴,每个磁贴上写明一个操作单元,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艺操作的顺序排列,并讲解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可安排在课程中间,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缓解其他学生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6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促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1)学生提问题:每次课每个学生提出1-2个问题,建立问题库。(2)课堂小结:每次下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课堂小结,写下本次课中的几个要点,或是他们脑子里最突出的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在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归纳说明。(3)要求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每章进行系统总结,以此可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及直觉思维的培养。比如学生以液体制剂为核心词汇,从常用溶剂、附加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分支展开。

1.7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经常会抱怨课程没什么意思,考试只是死记硬背,看不到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学生更多地只是关心成绩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针对此类现象,改革考试的方法,比如增加平时小论文、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后,把课程分数更多地分解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的题目以灵活应用型的题目为主,从学生自己查的资料中出题。考试结束后,给学生评价试卷的机会。适当的机会教育,比如讲到制剂的设计时,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这句话入手,药品生产是过程管理重于质量标准,而学习亦是过程大于结果。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1专业前景展望教学设计中穿插一些制药行业的前景和展望。比如通过国家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的经济学数据,给学生展示医药行业尤其生物制药行业近年内的快速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以向学生展示医药行业的美好前景。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以武汉生物谷若干大型制药企业的入驻为例,说明武汉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如以修正药业创始人修涞贵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的勇气。以近期某制药企业招聘制剂研发主管的要求为例,加强学生对药剂学的主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加深对企业专业人才要求的理解。

2.2培养自信的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上不自信的现象,通过往届学生在实习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同的具体事例,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需要努力之处,一方面学生能珍惜机会是最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践课程比例大,而且有多个设计性实验的项目,对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能力重于学历。

2.3科学合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给学生的习惯、兴趣等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延伸持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中,使学生做好进入不同工作领域的准备。例如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重视分享和点滴累积。如班级群里每日60秒药学小常识,内容短小精悍,一分钟内可读完,必要的时候中英文对照,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的普遍现象,建议学生手机安装丁香客、用药助手等药学相关手机应用,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也让学生养成关心自己所学学科的习惯。

2.4公开的鼓励表扬根据心理学上的赫洛克效应,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认同和称赞。对学生阅读任务、处方查询、思维导图绘制等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

3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

第7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550例,来源于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山东省八家地市级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组(对照组)。治疗组275例,退出1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63例,男155例,女108例,年龄63.29岁±9.38岁。对照组275例,剔除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73例,男171例,女102例,年龄63.52岁±10.20岁。两组患者在发病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开始治疗时间、既往病史、治疗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可比。

1.1.2入选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属中经络者;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神志清者;以首次中风者为主,若为复中,则以往基本未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起始时间:脑梗死一般发病一周内,伴神志障碍或进展性卒中者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后即可开始;年龄在35岁以上,80岁以下。填写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水肿者或昏迷等病情不稳定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者;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痴呆者;80岁以上,35岁以下;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中风病史并留有严重后遗症者;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康复持极消极态度,不能积极配合者。

1.1.4剔除和退出研究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纳入研究后,影像诊断提示出血转换,小面积的渗血不需退出研究,若发现大面积的团块状出血,则需退出研究,退出指征由各中心负责人决定;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临床试验;受试者未按时来院复诊时,应电话、信件等咨询理由,咨询其后的经过。

1.2治疗方法

1.2.1两组基础治疗

内科基础治疗: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温治疗、预防合并症、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护理:的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中风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心理康复:医护人员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思想工作。

1.2.2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中药辨证论治汤剂加静脉输注,风痰瘀阻证给予息风复瘫宁加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气虚血瘀证给予益气复瘫宁加生脉注射液;肝肾亏虚证给予补肾复瘫宁加脉络宁注射液。康复手法,以改良的陆氏中风病中医康复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技术,制定的系列康复方法。根据病情,采取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动作,由生活能力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步骤。针灸治疗,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

1.2.3西医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应用(特别是12h以内),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抗凝治疗:起病48h之内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在卒中后及早(最好48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24h后使用阿司匹林。

1.3评估标准及主要观察指标

1.3.1评估标准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60天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1.3.2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FMA、MMSE、SSQOL评分、住院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2.2两组出院时临床疗效

2.2.1治疗28d两组运动功能严重程度

Ⅰ级(严重):<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明显):50分~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中度):85分~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轻度):96分~99分,轻度运动障碍;正常:100分。通过秩和检验,Z=-2.208,P=0.027,两组治疗28d后运动功能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2.2.2治疗28d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004,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在治疗28d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治疗28d两组SS-QOL积分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662,两组SS-QOL积分在治疗28d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院内死亡率、复发率比较

住院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随访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复发。

2.4两组住院费用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的成本-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的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增加、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认知功能评分的增加、生活质量评分的增加来表示。

3讨论

第8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数学建模

医药高等数学课程是中医药本科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为其他后继课程(例如化学、物理、数理统计、中药学等)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学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更好地学习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因为医药高等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结构的严谨性、知识的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包括教师教的困难和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我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对新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如下。

一、引进数学建模,数学和医学相互交融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给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普遍印象就是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没有实际用处。那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改变这种状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在大一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数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高等数学的关键一步。比如,当生物医学家有了药物浓度在人体内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后,他们就可以通过求解这个数学模型,研究性态来分析药物的疗效,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建模的思想,适当地讲解一些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原理或方法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极限和连续时,可以介绍蛛网模型或者细菌繁殖模型;而微分方程,作为动力机制的数学模型,在医学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肿瘤生长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一室模型以及传染病模型等niiw校数学教师应当熟悉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简史,不能一味地讲解教材,应当将数学与其他医学学科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当给学中医学的学生呈现出数学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数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学时,优化教材体系,适当压缩或删减一下与中医药无关的内容,相应增加中医药学方面的实际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在中医药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比如,给临床医学要方剂学的学生讲课时,可介绍“分形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例如,肌肉中的血管分布,是“三维”的粗糙结构,这一结构与药物在人体中的扩散过程动力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在给医学影像学的学生上课时,可以介绍一下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的问世是20世纪放射医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还有20世纪末兴起的磁共振(MRI)的主要技术也是数学方面,它是以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精确的反演为主要特征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这也就告诉我们,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我们必须得有丰沛的知识储备,这不仅要求我们求学多年所学知识,还要求我们懂得如何把知识以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给学生讲仟何一堂课之前,教师必须先熟悉了解本节的知识,包括知识要点,知识难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组织有序,并且要注重知识的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仅有的内容。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用最朴实的语言将一个问题解释清楚,将一个知识点讲透彻。在讲一节课之前要想好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生动地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上课,而不是像读天书一样,让学生觉得知识又难课堂又枯燥无味。同时,不应该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只热衷于多媒体的图文并茂而忽略了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教师在讲课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面部表情,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对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教师需在课下与其谈心,从思想上、生活上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还可动员其他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这样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而且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的世界观、做人准则、处事方式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一丝不苟,并要针对学生个性、学习程度、能力、方法和作业状况进行科学评定,或鼓励、或鞭策、或严厉批评、或循循善诱,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发展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仟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m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今天,手机各种应用软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习变成身边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医药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可以与学生随时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课后教师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做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登陆该平台自行观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小视频,可以加深他们对高等数学中一些题目解法的理解,而且可以随时重复观看,避免了课后没有板书,没有教师的讲解而无法及时把问题搞懂。

第9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

中国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念体现出了科学系统的思想,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其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仍然是依据传统的理念和诊治经验,按照阴阳五行、益气,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不是持续的自上而下,因此其病情、病理分析明显物质基础不足,基本是在暗箱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接诊者的诊治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体现出事物内在的本质,无法准确地阐释内部系统的成分以及动力学的整个过程。相比于系统生物学“系统集成”的理念,传统中国医药的“全部”观点,在理念的核心上相似度较高,但系统生物学研究目前处于“减少”的理论阶段,从学习单细胞这样的最为简单的系统开始,继而通过简单的一个系统进行网络的研究,从而“自下而上”地进行完整复杂的人类生活系统的构建,同时既要了解这一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又要掌握各个组件之间的互动、整个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则。所以,系统生物学方法能够对于传统医学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真正地促进系统医学的持续发展,激发中国传统医学的生机与活力。

2系统生物学对于中医学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医药属于复合系统,其治疗机理、目标关联着多个细胞与基因,调节平衡人体,促进体内整体环境的稳定。中医药的材料及其有效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不同类或者组件的化学成分交互作用。传统的中国医药配方,重新组合具有活性成分的单一药物,或者生成有效物质,或者联合治疗,使得治疗效果得以增强,但是也可能增强或降低疗效与毒性,也可能使副作用减少或增加,构成新的层次更高的系统,并在人体内发挥系统强大的功能,以及系统内的活性成分与目标系统之间相互的作用。传统中国医学的系统决定着通过支队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通过治疗的单一效果,对传统中药或者复方研究疗效进行评估,无法得到其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因此,传统中国医学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不单纯需要单一的药物与化合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标系统的反应规律之间的化学成分,以及人类的相关影响和协同的方法。在西方,研究中药的方法常常是拆迁测试,即通过解剖麻雀来发现活性成分的明显作用,但是却无法反映中药方剂在配伍方面的规则。因此,中国传统医学要想得到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全面”上,也不能单纯停留在提取活性成分的水平、纯化分离等层面,而是应该立足于中医理论,与研究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相结合,对于中国医药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建立起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传统中药复方充分体现了中医特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的整体理论,以君臣配伍理论为基础,通过药物的精选,全面调节平衡身体机能,发挥祛邪、标本兼治的功效。中国医药复方是传统中国医学的精华,传统中药的复合成分同人体之间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和整体评估兼容性的特性,必须要全面准确把握复合效应的整体性,传统中国医学与人体这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一个更为先进系统的形成。传统中国医学理论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全面阐述中医的理论、作用机理以及治疗的物质基础。传统中药复方具有对于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协调的作用,针对器官、治疗目标、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不同,进行综合调控,发挥中药复方的综合作用。因此,研究传统中药复方应该从整体上进行,从而构建中国复合药品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笔者基于化学基团理论,阐述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因为这样能够阐明兼容性的规则,有利于相应的中医辨证研究的开展。

3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