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总复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习惯;效率;能力
高三化学总复习时,复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如下:
一、重视化学学科特点,选择最佳复习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高考实验习题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因此,在平时复习中,不仅要重视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还应当适度增加启发性实验,以强化对实验装置、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试题“多、全、小、精、活”,能力技巧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概念模糊、知识点混淆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用三轮复习法:一轮“按章复习”,全面阅读教材,进行充分的整理、分类,使章节之间的知识系统化;二轮“按块复习”,按六大块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强调重点;三轮“模拟测试”,适应高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提高解题速度。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果还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势必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能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特点。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重视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高三复习期间,教师应该强调下列几方面:(1)规范的解题格式。(2)强化对电子式、化学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3)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准确。(4)讲评要有针对性地对出错的原因、习惯性错误等进行分析。(5)指导学生不能忽视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通史建构;能力培养;复习实效;应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67-01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能力以知识为依托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两者互为统一,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锻炼和训练。基于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能力、应试能力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提高复习实效,成为总复习的核心任务。
传统的高三历史总复习往往实行三轮式:一轮按专题模块重夯实基础,二轮按通史重阶段特征及综合能力突破,三轮搞强化训练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这样三轮下来往往一轮很费时很辛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似乎也很全面很扎实;二轮通史复习时却往往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思想文化归思想文化,整不到一块去,甚至还出现历史时序颠倒的现象。这样,历史学识中低水平的学生进行二轮复习时往往不知所云乃至不知所措,无法达到通史建构和能力突破的目标,同时直接影响三轮的模拟训练水平的提高。鉴于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有必要在历史总复习一开始就三轮结合,参照各模块目录,以阶段或时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横轴,按照通史体系进行,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精选典型例题和练习及时讲练,这样既抓基础又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结合现行教材体例及近几年高三历史总复习的得与失,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通史构建,夯实基础,全面认识历史
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特别强调"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等考核目标与要求。新课改高考文综历史科命题题量虽少考查内容却很广,往往抽取历史阶段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的知识考查系统。新教材均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和完整性。学生读史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只知历史事件本身,不知此事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一旦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构建通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其基本方法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用三条主线:中国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重组基本史实,搭建起一个包含全部历史基本史实的的三维知识体系。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网络,既有助于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可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既能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又可沟通每个知识点,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科素养。
2.能力培养,讲练结合
近几年历史高考能力测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不同层次的能力。因此要求历史总复习要在通史知识建构的前提下,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和把握每一个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适应当前的这种命题趋势。本人的做法是,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通过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深分析、高概括,引导学生真正吃透教材。同时,针对考点进行对点训练及扩展训练;既讲重点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又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讲评、反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打好基础,又能提高能力,双管齐下,真正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以下是针对高考能力测试目标及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的一些举措:
2.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信息是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对信息的理解。学生问题:不能全面、系统、正确地收集试题信息,答题脱离题目要求;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性解读等问题。针对训练:首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的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其次,帮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建立由有效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信息的整合和整体解读。
2.2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头脑"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实现两者对接迁移。学生问题:一是看到题目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到底该用哪些知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虽然可以对接上相关知识,但解题思路不够清晰,答题层次不明,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建构知识网络,顺利实现与问题的对接;(2)重视建模训练,培养历史思维;(3)适当建立一些典型题模板,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
2.3描述和阐释事物:其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 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学生问题:一是历史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述不清;二是缺乏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词不达意;三是语言表述专业性差,口语化现象严重;四是对问题的阐释缺乏分析,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客观叙述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2)答案要全面、要点化,语言表述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4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及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问题:论证问题的观点不正确;不会运用一定方法去论证问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表述不清;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训练:(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论证重在分析、说明,历史主干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历史问题的坚实基础。(2)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论证问题。
总之,高考历史总复习我们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为目标,一方面是对照《课程标准》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进行通史构建,既夯实基础,又全面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题目,讲练结合,培养能力。实践证明,这样能大大提高历史总复习的时效性,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及成绩。
参考文献:
一、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容易产生的误区
(一)高考复习中的训练与课本知识相脱节。
随着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粗略复习之后进入到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通常在后两轮复习中会出现下列现象:有些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味追求做试卷、抠难题,不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归纳和巩固。这些学生往往基础不牢固,知识体系不清,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且错误多有反复。事实上,高考题都是按照考试大纲制定的,虽课本中的原句不会出现太多,可试题还是源于课本又略高于课本,其基本词汇、语法不会超越教材范围。因此,我们复习时千万不能抛开课本,要做到精选精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出发点,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讲究实效。
(二)高考复习中盲目做题,不懂得及时总结归纳。
不少学生以为高考复习就是要拼命做题,做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不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做题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共性的问题和方法,同时还要及时记忆,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都不可缺乏。教师在讲评试题时也应多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教会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针对个人出错的情况,学生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难题错题集,随时翻阅,是一个好方法。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将繁杂的问题整理提炼出核心的部分,能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高考英语复习中的听力训练走过场,流于形式,效果不好。
听力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大多不得要领,只是一味地听磁带,往往是听了无数遍,成绩都不见提高。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速度合理、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对学生进行听力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一般来讲,学生在听前就应熟悉题目,充分利用时间预测上下文内容;在听的过程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边听边记录主要信息。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决不能让听力训练走过场,要讲究实效。
(四)专项练习的时间分配不均,只抓小题,忽视大题;做题不讲究技巧,只为做题而做题。
像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这样的大题在高考题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很大,需要考生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准备。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平时复习中遇到大题时不是匆匆而过,就是绕道而行,不愿花时间去阅读,更谈不上去查生词、记生词,也不愿花时间去研究试题特点、考查要求和解题技巧,而这正是导致他们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注意技巧,只重视解题速度,审题不仔细,匆匆一瞥就忙于下结论,漏掉了不少有效信息;还有的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胡蒙一个答案想碰碰运气,这样的正确率自然不高。
二、提高高考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一)制定复习的整体教学计划。
有了计划,复习才能有章可循,才能进行得顺利、有条不紊。因此,制定整体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复习很有帮助。一般的高考英语复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教材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教师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好学科内的综合练习,同时在复习过程中穿行一些必要的测试,测试的试题注意精选,切不可让学生搞题海战术;第三阶段,进行适量的模拟测试,教师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最好仿照高考题的考查要点、考题难度命制。
(二)以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考题为纲,抓好基础,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近些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注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以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充分借鉴历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把握整体的试题特点,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着重落实基础知识,不搞难题、偏题、怪题。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能做到一目了然,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三)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精讲精练,注意总结,进行及时合理的讲评,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讲解和联系有机结合不失为巩固知识的一个好方法。教师要注意精讲精练,讲要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练要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侧重从中让学生领悟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坚决避免搞题海战术,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题标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要评得及时,更要注意讲评的方式和技巧。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自信心为目的。讲评时要注意突出重点,重在引导,重在帮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做题方法。
(四)注意搜集最新的英语高考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加以强化。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案例:一模考试分数刚出来,一位女生眼里浸着泪花很沮丧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哽咽着说:“耿老师,我这次模拟考又考砸了,这可怎么办!这个成绩不要说考上一本,就是二本也很难考上!下个星期天要召开家长会,我妈妈过来知道这个成绩该有多伤心。去年开始,我爸就有病,到现在一直在家卧床不起,家里的所有负担都压在我妈一个人身上。他们只有我一个女儿,我必须考上重点大学,今后找个好工作,我家这种困境才能有所改变。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我在班级里的名次是35名,高三上学期我开始努力,成绩进步很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班级里面第18名了,班主任朱老师说按这股学习劲头,一模考试能进入前10名,考上重点大学肯定没问题。我对自己也很有信心,谁知却考了20多名!”“这段时间你是不是骄傲了,不像以前那样刻苦了?”“怎么可能呢?今天离高考只有54天,到了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我比以前更刻苦了,每天晚上就寝铃响熄灯以后,我钻到被窝里打手电看书,这学期11点钟之前从来都没有睡过,中午午休时别的同学都在休息,我却不敢。就是课间操,为了争取时间,我每天都晚出去5分钟用来看书。耿老师,您看看我这身衣服,都脏成这样了,我也舍不得花上20分钟的时间洗,可以说,我现在只要可以用的时间,几乎百分之百用于学习了。”“你平时做的练习比较少吧?答题速度慢,解题思路不开阔?”“也不是吧?我做的作业在我们班级应该是最多的,除了平时老师发的练习我全部完成外,我买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任我行》都全部做完了。这次文科综合选择题第5题,我以前做过的,原来那道题求的是A点的昼长,这次求的是A点的夜长,题目看也没看,本以为和以前的题目一样,就选了答案,谁知问题和以前不一样。马上就要高考了,我的成绩还能提高吗?耿老师您帮我分析一下好吗?”
到了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案例中的那位学生成绩不进而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的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即“平台”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快,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因此,学习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讲,是一种好事,说明学生已进入较高的学习层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方法不当
案例中的学生采用的是典型的“苦学加死学”的学习方法,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这位学生作业做得多,但很少反省,缺少归纳,没有把新的知识真正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很快就会进入高原期。
对策:应当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苦学和死学用于复习的第一个阶段也许会有效果,成绩也许会进步很快, 但是这种进步没有长久性和持续性,因为这种学习方法是粗放的,是低效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克服高原现象,必须改变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就像练习跳高,开始用最为简单的“跨越式”的跳法,经过刻苦训练,进步很快,但很快就到了极限,即出现高原现象,接下来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有进步。这时,如果改变方法,变“跨越式”为“背越式”,虽然开始跳得可能还不如以前高,但训练下去,会进步很快,很快就会创出新高。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加强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
2.思维定势的影响
每次考试结束后,都有学生因为受先前经验的影响,对于碰到的问题,若是熟悉的,则不顾其间变化,审题马虎轻率,考虑不严谨,或者材料没看清楚,或者图例看错,甚至题目没看清楚就想当然地作答。如案例中的题目看也没看,就选了答案,谁知问题和以前不一样。
对策:出现思维定势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直接原因则是审题不仔细,思考不严谨,加上考试时心理紧张,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连题目要求都没有看,就匆匆作答。所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考试时放松心情,消除紧张,认真审题。下面这个题为《一次特殊的面试》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好启示。
有家公司准备招聘一位既懂得业务又头脑灵活、看问题全面的总经理助理,人事经理在斟酌挑选后,有30人有幸参加笔试。试卷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综合能力测试题(限时2分钟),请认真阅读试卷。1.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姓名;2.写出三种热带植物的名称;3.写出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写出三座外国历史文化名城……
不少考生眼睛匆忙扫了扫试卷,感觉时间紧,题量大,马上就动笔“沙沙沙”地在试卷上飞快地写答案,考场的气氛因紧张而凝固起来。一分钟、两分钟,时间到!除了三个人在规定的时间答完试卷起身交卷外,其余的人仍在忙着答题。此时,人事经理宣布考试结束,未按要求完成答题的考卷一律作废。考场上顿时像炸了锅,未完成答卷的考生纷纷埋怨时间少,来不及完成。这时,人事经理面带笑容地说:“请诸位把试卷看完。”众人仔细观瞧,只见后面的试题是这样的:……14.写出三句常用的歇后语;15.如果阁下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14题。
3.学习疲劳
有的学生不善于科学用脑,只是埋头书本,熬时间,引起大脑和身体的过度疲劳,产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更有学生加班加点,延长时间,结果造成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如案例中这名女生,“可以说,我现在只要可以用的时间,几乎百分之百用于学习了”。每天持续着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使脑力和体力不能得到恢复,容易使大脑疲劳,从而导致考生思维缓慢,复习效率降低。
对策:要善于调剂身心,不打疲劳战。复习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身心环境,保持心智的最佳状态。当感到大脑疲劳、思维呆滞、效率不高时,要及时以各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调剂身心。如听一听世界名曲、翻一翻影视画报、看一看室外风景,或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复习。只有提高了复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益。
4.心理压力过大
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面临复习迎考时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的种种压力。对自己要求过高及家长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往往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在复习中、考试时都难免被一些非智力因素困扰。
对策:平时要注意心理调节,排除干扰因素,消除急躁、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忧虑的心情,增强自信心,沉着冷静,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理解一些心理规律和释放办法,怀着一颗平常心,轻装上阵,从容面对高考。
总之,“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中一种客观、普遍的现象,“高原现象”并不可怕,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一定能够进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但是很多高三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实他们都到了高考准备工作的瓶颈口,或称为出现了“高原期”。在数学学科上,也进入了第二轮复习。经过第一轮的知识梳理,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三数学中,一道又一道的独立例题对学生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他们学的也只是一些“死”的知识。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一些题目,想起老师以前似曾这么讲过,这些都不能很好的学好数学,只有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所以,2009年高考数学的总体要求是:
1、对数学知识的考查要求
数学知识是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和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技能。
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重点知识,考查时会保持较高的比例,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
运算能力的考查包括数的运算和式子的运算,要求对算理和逻辑推理进行考查,以含字母的式子运算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是抽象的能力,考查时注重推理;实践能力是指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考,最是如何将客观事物进行数学化。
二、提高复习质量的几点建议
1、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是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对于支撑学科体系的重点知识要保持较高的比例进行考查,构成试卷的主体。而本届考生是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届高考生,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致使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往届有一定差距。以上因素命题专家会有所考虑,试题的难度较上两届应有下降。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对于通性通法的掌握,注意考核知识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在复习中考生特别要注意以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坐标法、参数法、类比法、一般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
2、加强知识点交汇处问题的研究
课标中明确要求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知识网络交汇的点也在不断丰富,如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包括有关三视图问题);算法与数列;数列。解析几何,不等式和导数;函数,导数和不等式问题;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等等均是平时复习应多加注意和研究探讨之处。
3、有的放矢答选修
一般感觉选修的三道题知识点单一,10分相对好拿。而实际情况是课程进度较快,学生没有做到真正掌握;考试时间有限,不容反复进行选择,为了避免影响考试时的心态,建议视自身情况选定一个,至多两个集中突破,并要注意考纲中对这几章内容的界定。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数学总复习 试卷讲评课
正文:
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是高三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试卷进行有效讲评,既可以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与解题方法等方面上的模糊认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题能力。传统的数学试卷讲评课大都是教师们:逐一讲解,就题讲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了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我认为如何上好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是我们高三数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仅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做以下的探讨:
(一)试卷讲评课的地位和作用
试卷讲评课不同于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考试试题的重视程度远比一般作业习题或复习题的重视程度要大得多,认知要深很多,这主要以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历史有关。因此教师能更真实的从学生考试的试卷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反馈。
一个有效、科学的试卷讲评课对学生存在的知识错误和学生存在的知识上的缺陷能进行及时和充分的纠正和查漏补缺,对学生在处理试题时出现的不好的问题能及时进行矫正,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科学的试卷讲评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作为高三教师要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在每一次的试卷讲评中我认为要做到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1)成绩统计到每一个同学的每一个小题的得分情况,失分情况。然后对考试的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统计客观题的错误率,分析错误的根源,导致主观题失分的原因等等。横向对比找差距,纵向分析找得失;
(2)把每一次考试当做一次对学生最有效的高考练习,分析近阶段的复习方向是否准确、复习难度是否适宜、复习速度是否适中、复习效果是否明显,并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制定出相应的查漏补缺措施和改进办法;
(3)对学生卷面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要简单的用“粗心、失误”等来概括,而是要在“记忆模糊、一知半解、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做深层次分析。
(4)评卷不能拘泥于答案的纠正,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为什么这样去想,试题考查的意图是否理解,如何剖解题意,反应速度、书写速度能否与考试时间同步等等。
(5)卷面分析完,指导学生还原一份满分卷。
(6)与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这样,作为教师在讲评课中就能做到运筹帷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三)、要未雨绸缪,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学设计时以试卷卷面存在的问题和成绩出发,思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区,预测短期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改进学习方法。
1.试卷讲评目标――知识回位、技术复原、夯实双基
(1)知识回位:通过对知识的分类(迅速地处理信息)、归纳(灵活地辨别异同)、总结(顺利地找到规律)和提炼(抽象地抓住本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2)技术复原:以题目为载体,通过模式识别、题意解析、过程验证、结果反思等过程,科学规范流程解题,分门别类熟悉技巧;
(3)夯实双基: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和处理,帮助学生达到以点破面、抓纲挈领、俯瞰知识的目的;帮助学生建立程序性解题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2.试卷讲评策略
(1)返璞归真,忍痛割爱
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坚决放弃偏、难、怪及情景过于复杂的题目。瞄准中档题,将主要精力放在重温双基、吃透学科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的一些题目上。另外讲评时要创设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变式”就是保持问题的本质属性,不断地改变其组合形式。变式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讲评试卷本身也应体现这一点,特别是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它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灵活性和趣味性,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消除传统讲评课的不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果。
(2)熟练套路
在试卷讲评中让学生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熟悉试卷结构、把握试题难易程度、掌握答题技巧、提升书写速度、合理分配时间等等。讲评要注重分析归类,以达减负高效。 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只按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具体可以按三种方式归类: 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个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按解题方法、技巧进行归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方法,排除法,特值法等等。 按错误类型归类:一般可以分为,(1)概念理解不透或者知识点理解有错误的;(2)数学建模错误的;(3)思维定势负迁移的;(4)审题不到位对于关键的字词句的理解有误;(5)运算错误等。这些错误的造成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也是有联系的,通过归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从而可以减少犯同样的错误。这更容易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效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考试说明》不仅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研读考试说明就成了我们教师复习备考迎接挑战,并取得高考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1.研读《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和学科能力的要求,规定了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难度,呈现了试题的题型,并对题型示例做出具体说明。它是体现命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科学准确地体现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的双重作用的基础。通过研读《考试说明》,不但能明确考试原则和要求,还能够了解试卷中会出现哪些题型;在不同的题型中,要考查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整个试卷和不同题目基本的难易程度。用《考试说明》精神去指导高三复习可以较好地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复习指导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复习实效性。
2.细致分析当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和特点
以2017年全国课标卷考试说明(化学)为例。
2017年全国课标卷考试说明(化学)与2016年相比较有较大的变化:
将之前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删去"化学与技术"模块,只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考核目标与要求:增加8道例题,诠释能力要求。重点调整如下:
(1)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变化:由了解上升到掌握,增加了电子式。
(2)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新增了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变化:由了解层次上升到掌握。
(4)新增了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5)新增了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6)新增: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7)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了解"变为"理解"。 新增了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8)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了解"变为"理解"。
(9)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增加了Mg元素。
(10)新增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正确书写轨道表达式。
(11)新增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12)新增了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删去了解乙烯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3)新增:了解共价键的极性、类型(σ 键和 π 键);了解配位键的含义;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氢键的含义;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14)新增: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了解烃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改为"掌握"。
题型示例变化的有例1、2、3、5、6、12、13、17、24,删除有例4、11、19、22、23、25、26、27、28、31、33,所有的选修2题型示例全部删除。
通过和2016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对比,2017年全国课标卷化学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于知识的要求层次均有提升,许多地方由了解变为掌握,因此难度系数应该有所增加,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深度的把握。
3.高考理综化学备考建议
3.1 对于试题难度的增加做好心理准备。化学全国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告诉我们在复习时要灵活应对。在高三化学复习中,不仅要夯实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思想有所感悟,而不是机械学习。
3.2 精练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通过考题来体现的,高考试题的命制遵循稳中有变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以,研究历年特别是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明确备考方向。
3.3 专项内容复习有所侧重。很多同学反映知识点基本掌握,但考试时总是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因为化学学习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薄弱。选择具体的相关专题进行训练。要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对比、反思和梳理: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它更好的解法吗?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解题、答题的方式和技巧。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复习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虽然对物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规律都有了解,但是到了综合应用阶段,很多学生还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上出现很多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初学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而仅仅是停留在对概念、公式的简单、机械化的记忆。再加上后学知识的干扰及时间原因造成的遗忘,从而导致应用过程频频出现失误。所以在高三复习的初始阶段,加强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后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刚开始学习时,由于受原有知识储备的限制,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而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学习,对这些概念理解的广度以及深度都会增加,同时也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对“滑动摩擦力”的教学,教材开始定义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FN,其中FN为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在实际计算滑动摩擦力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计算物体间的支持力来进行的,开始时学生对此并不理解,稀里糊涂也跟着这样计算了,可总是感到不踏实。实际上在学习完“牛顿第三定律”后,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在复习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牛顿第三定律重新对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打消学生的顾虑。又如,学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后,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物体受力分析。再如,利用平抛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理解曲线运动的相关概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综合复习阶段,结合后面知识丰富先前所学基本概念,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可对物理知识进行整合,两全其美。
2.利用基础习题,加深基本公式的记忆。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学习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记忆。虽然高中阶段的一些物理公式并不复杂,但公式间的相互干扰容易使学生对公式的记忆产生混乱。就以最常用的运动学公式v=v0+at与x=vt+■at2为例,学生经常会将公式中t与t2的位置记混,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再如,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习题,解题过程不宜太过复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就相当准确了,这样既不耽误太多时间,又能较好地实现公式的记忆。
3.分类汇总,形成系统。对于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实行分类汇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性很强,像运动学部分、力学部分、动力学部分、电磁学部分、热学及光学部分等等。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高中阶段的概念公式分类汇总,划片解决。我们曾经在高三组织了一次物理教学活动,由物理组教师设计一份答卷,将高中物理知识分类设计好标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该部分所学基本概念和公式写出,看谁写得又全又准确。通过这次活动,不但使同学们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掌握概念和公式的方法。
二、物理知识应用复习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基础上,物理规律应用复习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高考的考察重点还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何将所学物理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阶段,每当一个物理规律学完后,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训练,同样是因为阶段限制,不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在综合复习阶段,要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展开综合应用的训练。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将同类型的物理知识进行小范围的整合,总结规律,在综合应用时逐步推进。
以“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内容为例,实际上整章内容就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功能关系,将教材中所述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功能关系的归纳。
只要找准什么功对应什么能的变化,确定好功能间的关系,解题过程中此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例如,一个25kg的小孩从高度为3m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m/s。取g=10m/s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外力做功50J B.阻力做功500J
C.重力做功500J D.支持力做功50J
此题中重点考察的就是功能关系的应用,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负值,除重力外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通过能量的变化来求各力的功,要比用功的计算公式容易得多。其他类似的知识点很多,都可如此归纳。
三、综合应用,集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