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设计活动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

第1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 卓越文科人才 培养模式 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浙江海洋大学是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农林类综合性本科高校。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是在原高职文秘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被列入学校首批“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全校唯一入选的文科类专业。当初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起科学、系统、严格、高端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宽厚国际视野、综合素质良好、文秘技能熟练、语言交际能力突出,能在党政系统、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胜任各种文秘岗位的具有卓越竞争实力的高端文秘人才。以职场文秘技能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通过技能化训练、证书化驱动、标准化管理、国际化提升等教手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如期达到既定目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十多年高职文秘专业办学经验基础上参考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农林类高校中卓越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卓越文科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原有的高职文秘是浙江省师范院校中最早开办的非师范专业,1992年到2006年间累计招收了9届专科生,师资力量比较齐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与当地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为更好地服务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和建设,2012年起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的名义招收本科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到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院校进行调研走访,在反复论证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既博采众长又独具海大特色的卓越文科人才培养方案。近些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完善,据悉很多高校都已经相继把文秘方向独立设置为秘书学专业,我们学校经过周密调研,决定还是保留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的,名义继续招生,所以这套人才培养方案是融合了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学科优势,既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又要兼顾秘书学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力求全面发展。

从总体上来看,我校高级文秘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强化语言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开设常规的大学英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等基础课程以外,我们还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英语语音语调、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文写作,此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了韩国语和日语等课程。其中韩国语初阶和中阶、英语口语安排了外教亲自授课。在后续的修订过程中,我们还谈判与面试技巧等实用性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是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开设写作基础课程以外,还有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申论写作、创意写作等一系列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平时写作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设置上也凸显了写作能力训练的重要地位。大一阶段要求每位学生坚持写中英文日记,加大平时的督查力度,落实专人进行检查批阅和点评;大二大三短学期集中进行大型调查报告、大型工作计划与总结的写作训练,然后进行应用文过关考核,只有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狠抓落实,把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为了把卓越人才计划落实到位,我们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自身专业设计,将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共分为下列几个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军训、文学阅读等环节)、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公关礼仪、演讲口才、英语听力与口语、书写技能等环节)、专业技能模块(包括会务策划训练实践、应用文过关、大型调查报告写作训练、大型工作计划与总结写作训练等环节)、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中期设计、毕业设计、秘书资格证书考试训练等环节)、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行业认知实习、校内综合实习和校外综合实习)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在每个模块都设定了最低选修学分和必修学分,确保学生既要修满必需的学分,又可以根据自身专长强化优势环节。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我们要求每个环节的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和考核方案。比如,公关礼仪训练,学院要求除了学生懂得和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和规范以外,平时要多多接触任课教师和学院教辅学工和行政人员,因为考核时除了礼仪理论过关以外还有一项就是要有三位以上任课和两位以上行政教辅人员叫得出学生名字才算是考核通过,这就迫使学生平时与学院教工多交流沟通,要调动多种手段让老师记住自己。再比如校内实习,时间跨度一年,以前是学院统一分配到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结果出现了有的学生每天事情很多,有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有的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有的学生一无所获等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从13级学生开始,学院提倡让学生自己找校内实习部门和指导老师,同时也完善了校内实习的质量考核指标,包括实习的总学时和必须完成的相关应用文数量以及调研成果。14级开始由学院统一设定调研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校内实习,详细调研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分管院长、系主任、专业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校生、毕业生等不同人士的实地走访座谈,对我校该专业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况、发展规划、师生评价以及在国内省内的排名和影响等情况有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专业调研报告。到今年暑假前,全班同学都已经完成学校30多个本科专业的调研报告初稿,大家利用假期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与补充,准备在9月份开学初期正式定稿。

三、主动出击,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展示文秘学生的风采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秘书礼仪规范,学院给文秘方向的学生订制了职业装,要求学生在学校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时必须着正装出席,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辨认出来的,这就促使学生经常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增进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形象的机会和舞台,院系领导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让文秘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机会。比如,学生穿正装拍摄了公关礼仪的相关视频,就出现在了学校申大宣传片中;在学校举办或承办的各类国内国际大型活动和学术会议中,都可以看见参与会务礼仪接待、会议引导和记录等工作的文秘学生;在校内各种文娱活动和学科竞赛中也经常看到文秘学子的身影。为了提高文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交流水平,每年留学生进校的一两个月,我们与国际交流合作处等单位密切协作,给每个留学生配备一个文秘学生,要求他们在特定时间内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这样下来效果很明显,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秘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提高很快,而且中外学生彼此之间都成了好朋友好伙伴。此外,为了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趋势,学院每年安排几位学生到韩国群山大学等高校进行访学研修。目前累计已有近20名文秘学生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境外的学习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和实践环节

考虑到本本专业的特殊性,学院要求对本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汉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由于课时量比中文专业有所压缩,所以提倡开卷、半开卷、小论文、调研报告、策划方案、面试、笔试、小型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实践性环节则采用任课教师单独实施与考核小组集中测试相结合等方式,一次性过关以后发给相关证书,没有过关的同学有多次考核机会直到顺利过关拿到证书和相应的学分。

第2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广告策划应用能力,我们依托于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与行业、企业及省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围绕《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以参与教改项目的方式,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特别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纳入教学改革范围,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把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的能力作为教改的目标,构建《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一)在教学内容上—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广告创意与广告设计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也要随之更新,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结合广告创意与广告设计的技术发展要求。重新构建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中使学生不仅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而且在实训中对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理论课基本教学方法是以教材和课程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依托,主要以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广告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广告策划体系内容、构成关系、广告创意基本思维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2.案例教学精选一些和教学内容配套的真实案例进行互动讨论,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要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践应用的程序、方法、步骤和技巧,是理论与实践的过渡,初步让学生感受理论回归实践的差异性和实际工作中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模仿别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课内实践教学通过选择一些实践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很强,又符合教学内容的具体项目,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每一个单元项目。通过亲身体验,全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专项课程设计在课程课堂教学完成后,安排为期三周的广告课程设计,选取实战化的项目要求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广告策划书,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对所学理论的检验途径。(二)加强教学文件建设,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广告策划能力的要求,我们编写了一系列的教学文件,其中《广告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规范了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广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对广告的课程设计内容、要求以及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要求;《广告课程设计指导书》对广告课程设计的程序、执行方案作了明确说明。教学文件的建设,为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考试方式的改革—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消费心理学》教学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传统考试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空间,考核方式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也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有所创新。1.加强创意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将设计能力和创意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通过考核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2.采取分段考核法。将广告策划书的程序和核心内容进行分解,每个程序项目赋予一定的分值比例,使学生更加熟悉重点内容,以便在设计中去很好的把握和实施。

改革成效

第3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 培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如何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一定的适应性、针对性,并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制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行业,从事旅游管理的人员必须具有知识面广、交际能力强、技能多样和素质全面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应变能力。在制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多种职业技能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既要着力培养学生在导游、旅行社管理、组团、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公关、礼仪等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技能,实现由专门人才向复合人才培养的转变。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遵循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和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等课程体系,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明确旅游管理的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导游方向的人才岗位需求,遵循“突出能力、细化岗位、明确目标、分段实施”的原则,分阶段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是职业意识培养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二是具备熟练的微机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专业应用软件;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能查阅相关外文资料。三是职业技能强化阶段。通过开展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强化职业技能,为学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四是职业能力拓展阶段,通过“旅游礼仪”、“导游才艺”、等课程教学与实训,强化旅游职业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面。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国家承认的各类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书、厨师资格证书等,通过考证巩固学习内容,为获得满意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三、建设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旅游教育的行业特征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教师”的角色意识―他们不仅是教师,也应该是旅游从业人员。因此,教师是“老师”的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导游员”和“讲解员”。所以我们按照“师德高尚、技能优良”的原则,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结构优、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学团队。首先,通过激励措施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其次,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黄金周和双休日赴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研修锻炼,了解旅游市场信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最后,通过从旅游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讲授有关实务课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开展文化讲座、组织社团活动、增设人文素质专门课程等有效手段相配合,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旅游业是与市场联系相当紧密的行业,国外较成熟的旅游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至少不低于五年的行业高层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与业界联系紧密。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天天讲管理,却没有企业低、中、高层的实际管理经验,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是一个全员参与、长久持续的任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应主动关注热点企业,进行跟踪调研,提出能使企业受益的报告与策划,与企业建立起密切联系。其次,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企业的若干业务在未来都有外包的可能,如旅游线路策划、旅游顾问、酒店公关活动策划等,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成立项目小组,承接业务,与旅游企业实时互动,拓展职业能力,成为专业教师加行业项目师的“双师型”教师。三要根据行业特点,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既擅长学术研究与技能操作,又具有较强的行业联系能力与项目运作能力,组成富于理论、实操、实战能力的团队。

四、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第4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会展管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76-03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现状

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会展业正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活动在6 000个(次)左右。具有1∶9拉动效应的会展业为各地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和当地形象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会展教育也随之迅猛发展,并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87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2011年新增31所,占总数的16.6%,学生规模达到10 176人。在我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187所高校中,高职院校为145所,占77.54%。与之相对应,高职招生数占招生总数77.7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在187所高校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三分之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占五分之一,另外有两个专业占十分之一左右,“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会展学历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许多高校也开始提供会展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由此可见,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在专业设置、学科体系方面,我国高校的会展专业主要设在旅游学院或旅游系、艺术系、外语系,其中尤以设在旅游学科体系之下的为多。

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在我国举行。在此热潮推动下,全国23个省市出台了“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60多个城市已经设立了会展管理机构。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了解,“北上广”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北京8∶1,上海10∶1,广州8∶1。从岗位需求层面上看,招聘需求最大的是下面五种人才: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服务员。

目前,除了热点展会集中城市“北上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求外,随着会展场馆的新建和大型、中型国际国内展览会的举办,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小觑。以无锡为例,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排名前5位的大中型城市之一,其主要会展场馆有4个:太湖国际博览中心、无锡市体育会展中心、江阴国际会展中心和宜兴国际环保会展中心。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灵山圣会、徐霞客旅游节、亚洲邮展和太湖汽车博览会等15个国际国内展会,参展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无锡,三星级以上酒店有1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有23家。根据《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报告,至2014年,无锡会展活动数量和展览总面积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规模以上展览总数将超过35个,展览总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将在10个以上,将形成1~2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10家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会展配套服务企业。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都将促进无锡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会展业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人才的需求也将继续增长。

国外活动管理与国内会展教育内涵辨析

我国许多院校在设立会展专业时寻求与国际接轨和合作办学。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技术应用大学合作创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创了国内会展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名称为“Event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为“活动管理”,其内涵远远大于国内对会展业即会议和展览的认知。在国外学术界、业界和行业协会,普遍认可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奖励旅游等事件活动都包括在活动管理内。源于国外会展涵义的界定,国外会展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通常实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德国的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展览、会议、大型活动管理及展示设计与搭建等五大模块。借鉴国外的会展管理教学模式,我国的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教学体系改革。如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项目驱动型会展模式,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活动项目的操作能力,旨在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国外会展管理教育的常见模式

教育层次和学位体系 澳大利亚的会展管理教育起步较早,且层次多样。澳大利亚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的区别,其学位和社会认知度都与研究型大学一致,只是在专业设置和科研两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会展教育培养体系比较全面,包括本科生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以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的会展教育为例(见表1),从所授予的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文凭教育阶段主要由单一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组成,由商学院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需完成24门课程,其中9门基础课程,7门专业课程,8门选修课程,每门课10个学分,共240个学分,并且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研究生文凭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证书和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证书需完成4门课程,硕士学位需完成8门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4门选修课,每门课10个学分,共80个学分。本科和研究生授予学位的专业都是会展管理,并且属于商学学科体系之下,这主要是因为会展管理专业涉及工商管理商科体系中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内容。

课程设置 格里菲斯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其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格里菲斯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必修课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共24门课程(见表2),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前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累计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从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深度由浅入深,以工商管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导向;课程设置涵盖全面,包括会议、展览、节事,此种“宽口径”课程设置方式能使学生掌握多种不同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并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实训环节,以此体现会展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项目操作。

总体来看,澳大利亚会展管理专业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模块化教学,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会展管理的整个流程: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和展后工作,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环节。但是,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涉及展览管理模块,这是由于展览行业专业性较强,此方面的教育在国外主要由展览行业协会承担的原因。

对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应以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应是树立“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建设理念,立足本市、本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各类技能型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地方会展行业发展的高职技能型会展人才。地方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密不可分,如无锡市会展办颁布的《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无锡市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市重点展览会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场租费的4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随着地方扶持展会政策的出台,必将吸引一系列知名的会展公司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加大对当地会展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与更多的会展企业加强互动了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应确立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趋多元化,即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培养会展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实施岗位主导的,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是灵魂,文化艺术是基础,技术技能是支撑,据此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应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依据此模式,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和职业技能选修课。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采取模块化教学,如会议模块、展览模块、节庆模块等,每个模块下辅以管理、策划、营销、运营及风险控制5个子模块。2008年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进入了我国市场。因此,国内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实施双语教学,以此培养国际型会展人才,适应未来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会展行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特点,建议第1~3学期,学生的学习应采取课堂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在第2学期末安排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所必需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第3学期末,要安排2周综合性项目《会展活动策划与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4~5学期安排实施校企结合的学习,即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第6学期在2月底返校集中学习,主要针对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学时应超过40%。

应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会展专业专职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但一部分教师并非从会展专业毕业。此外,大部分会展专业教师只有在校讲授课程的经历,没有或很少有在会展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师资的素质,应鼓励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以此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实践课”和“纯实践课”,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应经常邀请业界人士来校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宣讲。如在会展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邀请会展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在学生专业定岗和就业定岗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应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院校新设会展专业,会展专业教材的数量已由前几年几乎空白的状态得到改善。但目前国内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性的特点。鉴于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并翻译国外部分经典会展教材,如Professor Donald Getz的《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可以翻译成《会展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课程的教材。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行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地方和区域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中国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4.

[2]丁萍萍.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C].北京: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北京,2011.

[3]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J].新远见,2007(4):89-92.

[4]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EB/OL].(2012-04-13).http:///html.

[5]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33-136.

[6]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7]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84-92.

[8]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9]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EB/OL].(2012-03-23).http:///html.

第5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一、学生专业社团的含义和特点

大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它是以满足成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团,具有学生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一般社团的特征[1]。总之,大学生专业社团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由有共同专业兴趣和相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学生专业社团和普通社团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

1.专业社团成员有专业兴趣性,自主管理,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专业学生社团是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爱好,按照学校相关的章程组建起来的学生组织。它具有一定的管理机制,有固定的领导者,有常态的社团活动等约束参与社团的学生。在社团中学生有共同的核心文化,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成员共同参与活动。这种组织与学校根据教务规定而组建的班级不同,它的成员是源于共同的专业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组织的形成是自发自愿的,自主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学生社团成员互动性强,成员间交流充分,活动针对性强。

学生社团是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自愿建立的集体,有共同的爱好,从而便于交流。尤其是在专业社团中,大家共同参与有规划的实践活动,交流实践的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有利于成员的互相促进与提高,它具有传统课堂所无法实现的实践性。通过专业性强的实践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这种环境下互动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同时这样的交流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3.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灵活多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组织,在社团活动策划方面较为灵活。对于专业性学生社团来讲,在社团活动的策划方面可以紧密地和专业结合,或者和专业教学同步,或者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科学的专业性实践任务,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训练。宽松灵活的氛围,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学业技能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概述以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制约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培养地方和区域中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可以防止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异化,又能走特色办学之路,确保其健康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1.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入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与理论教学全过程相契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教学,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合理配置,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2.以能力结构为基础的“逐级能训”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有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全面,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资金、软硬件受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实训效果;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形式僵化和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例如在形式上过度重视课内实践,缺少综合性实践和跨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型实践过多而自主性实践少,等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少,理论与实践学时结构失衡,实践教学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等。

三、专业学生社团在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在传统意义上,学生社团和教学工作是两条线,二者各自为政。教学工作不直接干涉社团活动,更没有把社团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学生社团还是教学工作,其对象均为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社团活动介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会使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社团建设特别是专业学生社团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1.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可以改进实践教学场地、经费不足的短板,建设专业实践基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限于财力状况,校内实践软硬件设施往往捉襟见肘,许多高校指导教师、经费、基地缺乏[2]。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转往往受制于校外单位的配合程度,当校外实习单位人事发生变动时,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性学生社团因学生兴趣而集聚在一起进行专业性的实践活动,成员为共同的专业任务而学习、交流和探索,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性学习氛围,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集体性学习中发现自身缺陷,从而互相促进提高。把集体学习的专业性学生社团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进而成为专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不仅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作用。专业学生社团具有学生自发性的特点,避免了费用、场地、基地不稳定因素,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可靠平台。很多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记诵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践环节时无所适从,而专业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距离学生最近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交流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巩固理论学习成果。

2.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学风和文化,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兴趣,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专业社团以其专业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不少学生参加到专业社团中,在专业社团培训类、宣传类、竞赛类、服务类等类型多样的专业活动中增进对专业的了解,增进对专业的感情,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重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社团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此外,专业社团的建设还能更多地体现专业的文化底蕴,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高人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探索的主动性为指导教师完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动力,为提高实践教学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3.学生社团管理民主,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强的现象。

学生既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原则,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及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型学生社团可以依据成员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这一载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加强专业社团建设,能够弥补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拓展实践教学的宽度和深度。

第6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 烹饪工艺与营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79-03

中高职衔接涉及到中高职的招生方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等多方面的衔接,其中,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职和高职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中高职衔接就是要将两个层面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设计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科学有效的衔接。本文以烹饪(中职:烹饪;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对构建3+2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基于指导意见的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全体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学习内容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标准”,中职、高职学校分别按照中级工、高级工的职业标准确定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按学习内容组成学习内容模块。中高职学校分别将具有学科关联性的内容模块构成一门课程,各门课程共同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使中高职有机衔接,实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而后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依托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设计、制订并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4)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烹饪专业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其特殊性,理论知识主要以识记型和经验型的知识为主,专业技能以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技巧和方法为主。烹饪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烹饪专业中高职采用纵向延伸模式的衔接存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横向扩展模式则职业核心能力达不到高端的要求,因而宜采用职业核心能力纵向延伸、职业综合能力横向扩展的纵横延伸扩展的课程衔接模式。

2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2012年我们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和统计分析,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主要有七个岗位(群)(见表1)。

(1)中式烹调师。中式烹调师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核心岗位。要懂得中式烹调理论,熟悉烹调工艺流程;掌握烹调原料的选取、初加工、刀工技术、菜肴配制、调味、火候、初步熟处理和烹制技术等操作技能;掌握冷拼工艺和食品雕刻技术,形成中式烹调各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2)中式面点师。中式面点师需要掌握对各类面点原料合理的选择和加工;掌握水调面坯、膨松面坯、油酥面坯及米粉面坯的调制工艺;生制和熟制甜味馅、咸味馅的调制工艺;掌握常用的成形和装饰工艺;掌握蒸、煮、煎、炸、烤等熟制工艺;熟悉不同规格类型宴席点心的组配。

(3)西餐西点制作。西餐西点岗位要掌握常用烹饪原料合理的选择、加工技能;熟悉西餐制汤、调味工艺和烹调方法,能烹制一般西式菜肴;了解西餐菜肴的装饰造型。掌握面包面坯、蛋糕面坯、混酥面坯及清酥面坯的调制工艺;掌握生、熟的甜味和咸味馅料的调制工艺;掌握西点常用的成形和装饰工艺以及熟制工艺。

(4)营养配餐与快餐设计、制作。运用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烹调原理,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设计和制作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快餐饮食品。

(5)厨政管理。具有食品原料的采购、鉴别和保管能力、菜单设计能力、餐饮成本控制能力、厨房规划能力、美食活动策划能力;能制定厨房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组织实施,合理调配人员和控制生产流程;能对星级酒店的厨房科学组织生产和有效的管理。

(6)餐饮创业。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思路清晰;能制定创业方案;能对餐饮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餐厅市场前景分析、客源市场分析、市场份额预测;能建立餐厅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餐厅的定位,店面选址及店面设计,品牌创立,菜品搭配,招募合适的人员,管理人员,信息的收集,餐饮成本控制。

(7)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和职业培训。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技能操作示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能力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掌握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能力,具备安全生产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中、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中级工的标准;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工的标准。高职在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培养目标得到有效衔接。

(1)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①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烹饪专业所必须的理论、技术、技能,能从事中式烹饪、西式烹饪、中式面点、西式面点等一线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级烹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②基本要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掌握食品营养、烹饪原料与加工的基础知识;掌握中、西餐烹调操作技术;具有成本核算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达到中式烹调师或中式面点师中级工职业资格,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宾馆、饭店、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餐饮行业,从事烹调操作、面点制作、西餐西点制作等工作。

(2)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①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大学专科层次文化知识,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烹饪、营养、餐饮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烹饪工艺、餐饮和酒店经营管理基本技能。能从事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餐饮管理、烹饪教学与培训以及餐饮创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②基本要求。具有从事烹饪与营养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营养食谱、药膳食谱、宴会及各种餐式的设计和研发技术,具备中式烹调师或中式面点师高级工职业资格,从事中、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企业食堂、快餐业、高级私人会所的烹饪技艺操作、营养配餐及快餐设计和餐饮管理岗位,或餐饮创业;也可到中等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烹饪实训指导和培训工作。

4 中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课程体系各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体现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特点的纵横延伸扩展的课程模式。

(1)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文化基础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为依据,设置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烹饪专业的要求设置化学和美术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的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要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高等数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中职阶段学习的化学和美术课程为高职阶段学习烹饪化学、烹饪营养与食品安全和烹饪工艺美术课程做准备。

(2)职业基础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阶段开设烹饪职业所必需的职业基础课程,高职阶段拓展开设餐饮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基础课程。高职开设的烹饪营养与食品安全、餐饮管理实务、烹饪专项技能与中职的营养卫生知识、饮食成本核算、烹饪基本技能课程实行纵向延伸式的衔接。如中职的烹饪基本技能主要训练烹饪操作所必需的技能,如刀功、勺功等,高职的烹饪专项技能主要训练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的制作技能或特殊的专项技能,如面塑、糖塑、拉面等。在中职基础上,高职拓展开设厨政管理、烹饪器具与设备,为从事厨政管理和餐饮创业打基础。

(3)职业技术模块课程的衔接。

职业技术模块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中职和高职分别按国家职业标准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的中级工和高级工为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阶段的营养配餐与快餐设计制作课程,是在中职具备烹调师中级工和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达到营养配餐员中级工的要求,能设计和制作营养快餐,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快餐企业的菜肴设计与制作或自主快餐创业。

(4)职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阶段的职业拓展模块主要是西餐西点和宴席与名菜制作技能的拓展,高职阶段则要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开设宴席和菜肴设计、饮食文化与习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饮食艺术和文化素质。开设农家乐经营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来从事农家乐经营工作或开办农家乐。开设职业培训与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从事烹饪职业培训或职业学校的实训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综合实践资格考证模块课程的衔接。

综合实践资格考证模块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设。中职的综合实训主要实训组合菜肴(如四菜一汤)从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原料初加工切配烹调装饰的整个过程。高职的综合实训则以团队的形式实训宴席菜肴(冷菜、热菜、大菜、点心、甜菜、汤菜、水果等)。从宴席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原料加工涨发组配烹调(点心制作)宴席菜装饰上菜等整个过程,包括根据宴席内容设计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宴席的成本核算和控制等。为培养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阶段安排最后一学年(38周)的顶岗实习,高职安排最后一学期(15周)的顶岗实习和3周的毕业设计。

针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特点,实施纵横延伸扩展的衔接模式。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具潜力的发展后劲和更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课程高职是在中职技能型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职业拓展课程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更具有高适应性,在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在学生未来再就业、多次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中职培养技能型、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确定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根据烹饪专业其知识含量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体现层次、综合能力体现高适应性的中高职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7-39.

[2] 敬代和,尹存涛,周玉丰.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2(26):37-39.

[3] 周桃英,邓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00-101.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高校)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证研究―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SCG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