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观潮课文四年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潮课文四年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观潮课文四年级

第1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一、正确运用课文插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果最好;有29%的人属于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文字进行学习。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信息输入通道,有利于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像、画面,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用搜索到的最精美、最确切的词语、语句表达出来。而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进行的活动。因此,借助插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体情悟理;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把看到的画面、感觉到的“意味”,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

二、正确运用课文插图,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语文素养

1?郾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配了两幅插图,一是远观大潮情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二是近观大潮的情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其中近观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笔者分四步指导学生看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看图感觉大潮来前“风平浪静”、大潮来时“奔腾咆哮”的特点,形成清晰的整体印象。(2)精读课文,边读边想。顺着作者的视线一同去“观潮”。边读边圈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加以批注,形成现场感、立体感,激起内心涌动的情感体验,真正品味语言。(3)重点观赏第二幅图,同时使用多媒体模拟情景,做到图像动态化、视听同步化,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结合引导想象,把课文形象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生动的描绘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图式,真正习得语言。(4)假想旅游,迁移训练。看图,让学生激发兴趣,放飞想象;读文,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此时,让学生试当小记者亲临现场,结合文本作观潮现场报道,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口头作文中培养了语文技能。四次看图,四次读文,从读到写,从仿到创,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语文技能螺旋上升。

2?郾结合插图,直奔中心,带动读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插图浓缩了全文主要内容,凸显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五看插图”,解开作者的语言密码,巧妙对接阅读与表达,彰显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一看插图,针对课文“一片废墟”“那片废墟”“这片废墟”三次出现“废墟”一词,具体形象感悟洛杉矶大地震给30万人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二看插图,针对课文“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外貌描写,放飞想象,具体形象感悟父亲怎样“埋头接着挖”。三看插图,从阿曼达重见天日欣喜若狂的形象描绘中,有感情朗读父子重逢时的对话,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看插图,从课文“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的强烈反差,大胆想象画面外消防队长、警察、行人截然不同的反应,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了不起”。五看插图,观察画面情景,结合课文内容写好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这样,五次看图,五次读文,围绕中心,从述到作,相得益彰。

三、正确运用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郾运用插图,指导预习,促进阅读期待的形成。学生对具体可感的彩图的兴趣往往比对抽象文字的兴趣要高得多。我们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利用阅读期待,点燃阅读热情。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中有两幅插图:列车上志愿军战士挥手告别,站台上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画面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位置特别突出。指导预习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不同表情,体会她们共同的心情,再思考:志愿军战士与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她们是亲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在整体感知中初步感悟“亲人”的含义。

2?郾运用插图,披文入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我们运用课文插图,首先要重现其与课文内涵息息相关的内在关系。用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育人之目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有两幅插图,一是闰土手捏钢叉尽力刺猹,二是闰土与“我”席地而坐侃侃而谈。两幅插图中的闰土判若两人,对敌(猹)咬牙切齿,奋不顾身;对友(我)满腔热忱,情如手足。我们引导学生看图,要认真观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从其举手投足洞察内心世界,体会“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从而和“我”一起喜欢闰土,钦佩闰土。阅读时,引导学生注入同龄人的生活经验元素,把自己与“我”、少年闰土这三个同龄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披文以入情,情深而意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插图展示了人间悲剧:冰天雪地中衣衫单薄的小女孩借助火柴的亮光仿佛看见慈爱的奶奶来带她去极乐世界。这幅凄惨的图像所渲染的课文情境必将勾起小读者的无限伤感,引起小读者的情感共鸣,唤起小读者的真情表露。在看图读文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小读者真切奔放的情感就会随着诗句语言喷薄而出,其熏陶感染的效果不言而喻。

第2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写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顺序,二抓特点,三写具体。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一碰上写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读之乏味,甚至出现不少编造、抄袭的应付式文章。而“扩写比喻句”这一法宝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以教材为蓝本,挖掘写景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从课文当中进行模仿,学习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中使用了“按时间顺序叙述”、“从远到近地观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扩写比喻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个句子,然后出示三个被删减过的句子,引导学生逐一与原句进行对比,总结出从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各个角度去观察、描写事物,可将比喻句写具体写生动。接着,教师出示荷叶图片和对应的比喻句式“荷叶像圆盘”,让学生运用法宝集思广益,得出了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池塘里一个个碧绿的荷叶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圆盘。”在学生初步掌握“扩写比喻句”法宝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有关花的图片和“花儿像……”句式,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写一写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写具体生动。最后学生汇报小练笔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专项训练二:多角度观察

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出现困难很多时候还与学生的观察角度过于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有关。小练笔训练之前,四年2班仅有10个学生(23%)在单元作文中能够对植物进行 “多角度观察”,因此第二个专题小练笔着眼点就放在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填写“温馨提示卡”,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树干和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以教材为学生模仿的蓝本,以《鸟的天堂》为例,让学生总结出巴金先生重点刻画了榕树的枝干、根和树叶等多个部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记录卡,通过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欢 啦!你看,。”进行练写,再进行点评修改。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观察记录卡记录下来,大大丰富了写景的素材。

通过这个专项训练,学生观察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开阔,在之后的单元作文《游华南植物园》中,30个学生(71%)能自动自觉运用“多角度观察”法宝。比如,肖栲同学在自己的习作中是这样描写的:“大王椰路两边栽满了椰子树。树干笔直笔直,像一位耀武扬威的士兵,守护着这条长长的椰子路。叶子绿油油的,向四周伸展,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伞。一阵风吹过,椰子树的叶子不停地摇动着,发出沙沙声。根像许多条沙虫钻进土里,努力地在吸收营养为自己而生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细观察了椰子树的“树干”、“叶子”和“根”,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使他从原来的挤牙膏变成有话可说。

专项训练三:先整体后部分

第3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构建温馨和谐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构建温馨的学习氛围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相适宜的语文情境,深入浅出,丝丝相扣。如教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可先放颐和园的鼎盛时期图片,教师当“导游”带领学生浏览颐和园,让学生陶醉在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温馨大家庭 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文学习课堂,真正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地在教师制定的目标轨道上运转。师生互敬互爱,学生把教师引导当成一种求之不得的教育机会,教师视学生成长进步为自己的荣耀,彼此心心相印,视为知心朋友,共同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分享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

用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艺术一直是好的教师追求目标,讲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简略得当,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这样的授课艺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制作声情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静动结合,说做结合,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感悟语文知识。如笔者在制作四年级上册《观潮》课件时,首先就要下载钱塘江涨潮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描绘“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恢复平静”等情境,感知课文,发挥想象,提升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木材做成的?木材来自哪里?如果在我们的环境中没有树木行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发学生联系实际引起思考。

鼓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多视角看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不同的答案。这样有利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

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动手动脑的能力,经常组织朗读、书法、作文、故事会比赛,指导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赏识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紧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活灵活现,让课文中的事例打动学生的心,总之,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教材的情感中兴趣倍增。如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时,教师就要把热爱长城与热爱中华民族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是文情并茂的经典。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既要读出节奏,又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意境,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陶醉、遐思。

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师生的面目表情是情感信息的体现,是师生心灵交流的窗户。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恰如其分地用自己丰富的五官表情,形象直观、情真意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灵体会与感应。如解释动物的叫声,教师就可以模仿;人物的不同笑声,如“讥笑、偷笑”,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示范。

第4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提起我班的郭伟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班名副其实的调皮大王。

他这个人呀!就是与众不同。有一次听课,各班的老师就坐在教室里,他当然也知道,可就是漫不经心的。上课了,我们都被老师那生动的话语吸引住了,津津有味地听着。可他却在桌子下面玩,不知他在干什么。忽然“咚”地一声,原来他专坐在凳子的边儿上掉了下来。有时候,我真怀疑他得了“多动症”。

还有一次,那是老师在教我们《划船》这首歌时。刚上课他还规规矩矩地唱,可新开的厕所三天香,他又是屁股不停地扭动,好像凳子上有钉子一样。过了一会儿,他被同学们告诉了老师,老师让他站在讲桌前便又开始教我们唱歌。他又打起鬼主意来了。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看到老师的手正有节奏地打着拍子,便跟着老师拍了起来,我们见了顿时哄堂大笑,老师一看郭伟程,他笑得脸通红通红。老师也被他逗笑了。

说实话,我刚到了这个班级就发觉他与众不同。老师让我们读《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我转头一看,原来是郭伟程。

第5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关键词:朗读;激趣;启智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应当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但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教师的教学往往偏重写,而忽视其他几个方面的训练。其中朗读的训练就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一项训练内容。教师往往多注重讲解,而忽略了朗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这一环节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有效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读通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句子、文章的理解不同,他们朗读的语气也会有所差异,学生通过各自的理解,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朗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自然流畅、语感到位。最后,教师再加以指导,更是锦上添花,学生的朗读兴趣会得到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会对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素材、了解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观点、抒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有效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笔者在执教小学四年级《火烧云》和《观潮》两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语文课时,抓住文中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去感受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寓教于朗读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自然的美。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文章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到了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了朗读中。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第6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景文 语用表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三年级占10%,四年级占20%,五年级占6%,其中四年级最多。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但课堂操作时总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或者很难带领学生领略那独特的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者没有对这类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漠视学情,对一些语言优美处进行过度的深挖,或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在准确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策略,否则就会达到南辕北辙的效果。特别是执教者要有强烈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语言,基于文章情境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即学习作者如何行文思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景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作者的语言,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因此,对写景文本细读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全方位地进行。

1.言之有物,语用之承载

为了凸显景点特点,作者都会安排许多景物,每个景物下面都选取若干小景物。如《五花山》一课,作者描写了五花山不同季节的颜色,其中第四自然段为了凸显五花山的五颜六色,安排了“山”、“树林”、“松柏”三个景物进行描写。

策略探寻:简截了当,引导学生目中有物。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写景文的首要任务是在整体感知环节就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环节切记不能挖苦心思地深层探究,而是“走马观花”式地捕捉作者安排了哪些景物即可。如笔者教学《鸟的天堂》时抓住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个主问题,使学生了解作者两次安排了不同的景物,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为下面了解作者为什么安排“大榕树”和“鸟”两处景物做好铺垫。

2.言之有序,语用之文路

“汉语的语法,注重语序。顺序的自然是句子编码和解码的关键”。阅读写景文章要理清文章的顺序,这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策略探寻: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每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特点,层层剖析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笔者在处理《五花山》的第四自然段时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默读这一段,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笔圈出来。

生:共三句,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树林,第三句写松柏(师板书山、树林、松柏)。

师:真好,同学们,看,第二句是一个长句,不好读,自己练练,圈出树林变成什么?

生:树林变成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四种颜色

师:对,它写到树林变成了金黄、杏黄、火红、紫红这四种颜色,中间用分号隔开来,变成了这四个小部分(师板书四种颜色)。作者不仅看到了树林的四种颜色,还进行了联想,他把金黄色联想到――

生:阳光。

师:杏黄联想到――

生:杏和梨。

师:火红联想到――

生:火苗。

师:紫红联想到――

生:紫绒幕布。

(师板书:阳光、杏和梨、火苗、紫绒幕布)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下,老师读看到的,你们读联想到的部分。(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你现在能根据板书说一说吗?

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就了解了作者联想的妙用,然后根据板书复述背诵就会事半功倍。又如笔者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中“神鹰护金鞭”一段时,就抓住名字,理清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照名字先写“鞭”,再写“金鞭”,然后写“神鹰”,最后才是“护”,这样一步一步将这个景物写清楚、写具体。

3.言之有情,语用之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策略探寻:轻装简从,引导学生读中悟情。因此,对写景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牧场之国》中对牛犊和老牛的拟人化的描写就向我们道出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的牲畜是多么的安逸、悠闲,让学生在美美的朗读中积累优美的语句。

4.言之有形,语用之表现

写景文章中往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策略探寻:披沙简金,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写景文章中有很多关键性字词,不仅准确生动,细细咀嚼,还能品出无穷的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沉醉文本当中,涵泳体味,感受用词的精妙。

(1)体味用词精妙。一词一境界,透过它,我们可以很容易还原画面,进入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所描绘的心境。如《七月的天山》中有一句: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的矫健;人浮在花海三,显得格外精神。一个“浮”字就写出了天山的花之多。这个词值得学生细细体味,反复涵泳,揣摩文字背后的无穷意蕴。

(2)涵泳修辞生动。写景文章中往往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是值得推敲和涵泳的。虽然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并不代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心揣摩这些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训练的。“这样的揣摩可以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规律,敏化、广化语感”。

第7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一、敬而选之

七岁之前,每当穿着新衣服时,每当我们家吃着一顿好饭菜时,每当家里增添一件漂亮的家具时我都会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是爸爸领工资时买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总对我说:“傻孩子,你懂什么?”虽然不理解妈妈的话,但我内心的理想依然存在,我用自己的理由悄悄崇拜和向往长大后当一名教师。

上学之后,老师教会了我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懂理为人,我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和您一样当一名教师。”老师微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向我点头,此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在心里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当一名教师。”

进入师范后,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论是哪一个科目都要学好。有一句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充实的紧张学习中,三年的师范生活转眼结束。在散学座谈会上,同学们有的打算升入教院读书,有的准备联系分配到其他单位,有的打算在县城以上的学校工作。而我,大声地对大家说:“我要到我们村里当一位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怀着从容镇定的心情开始了我理想中的职业生活,当面对七八十个山村孩子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开始上课了,我翻开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讲解第一课《观潮》,突然间,我发现一个个的学生却是那么的认真、听话。我仔细讲解着课文,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抬头往下望去,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望着我,让我感觉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喜欢学习,那么的热爱知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不停的闪动着,我突然间为之一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用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问:“老师,您能教我们几年?能教我们到六年级吗?教了一年您会走吗?”一时之间,这么多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先回答哪一个。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换了几个老师,我们不想再换老师了,请您教我们到六年级,好吗?”突然间,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一下子我觉得,爱这些学生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充满爱怜而又坚定地回答:“会的,我一定教你们到六年级,从此一定不会再给你们换新老师了” 。在这份责任的驱使下,我更加坚定了的信念:要当好一名教师!

二、痛并快乐着

从教九年以来,有时因为清贫,因别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压力大,我会发出“当教师苦,当小学教师更难”的叹息。不论寒暑冬夏,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小问题,我会喊干嗓子,收获甚微;有时为了排练一个节目,我会把自己的双休日取消,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脏衣服堆成小山时,我埋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可是我又想:和那些无业人士比起来,他们有时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处,心摆向何方才好,他们的日子那才真是难。人们常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努力,趣味自然会有”。我们为何不在一步步的奋斗中前进,从刻苦中将快乐分享?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乐而忘忧”,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当看到学生在某次活动中获奖,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习方面有了进步时,我会感到很高兴。反之,我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直到我女儿上学了,我的这种情绪才慢慢消失,我终于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使我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情:其实,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心里的难过程度远远大于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合理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得失。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者心中的阳光,就是爱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能多些赞扬,少些批评,多些理解,少些埋怨。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者,不可能使学生心里充满爱,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架起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陶行知先生的纪念堂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陶行之先生教育的真谛。他爱每一个学生。有谚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把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个学生的心田。部分教师信奉“棍棒教育”理论,相信“打是亲,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信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会出现焦虑、恐惧、嫉妒和心理等,甚至出于一种情绪的转移,也会把“心中的怨愤”发泄到其他物体上,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这也是严重违背教师道德的。

第8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一、太湖边上“充电”忙

2012年4月15日下午4点,经过27个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太湖边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苏州大学。樱花映红笑脸,柳絮舞弄风情。第二天早上,简短的开班仪式结束后,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卫东拉开新课程理论学习的帷幕。年逾古稀的李吉林教授痴心情境教育的平凡感人故事,加快了全体学员进取的脚步。在接下来一周的繁忙时间里,广大学员从陈国安、薛发根、祝禧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娓娓道来的解析中,对于教材的深层内涵、如何研制教学内容、课堂审视的独特思维和视角,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王崧舟,以《长城》一课为案例解读“回归本体,指向用语――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核心理念”后指出的“语文教学不在课文内容,在于学习文章的结构、章法、语言、基调、句法、主题等”“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打开你的第三只眼睛,你的语文素养才会有质的飞跃”,语文组的学员们感触很深。吉首市第八小学教师王建春深夜撰写的《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研修手记还发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团结报》上。

跟班体验式学习检验理论素养。学员们纷纷步入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和苏州市草桥小学,观摩名师演绎“地线连接”的精彩。课堂上认真倾听、及时记录精彩片段,下课后便主动与专家、名师交流,解答疑惑。校园内、宿舍里谈论声此起彼伏,伏案撰写反思、日志常常是彻夜未睡。临渊羡鱼肥,更想结好网。不足一个星期,语文组彭南君、王莉、张学飞、杨志芳一马当先,执教的《和他的大黑骡子》《月亮和云彩》《台湾的蝴蝶谷》《祖父和他的园子》,当地师生由衷赞赏。数学组李晓玲、陈庆、吴庆、师霞四名学员也毫不示弱,呈现的《认识人民币》《用字母表示数》《解决问题的策略》《面积的初步认识》四节散发淡淡“苏味”的课堂,为离别前夕的苏州校园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二、“实验田”里敢耕耘

2012年4月28日清晨, 急速的列车呼啸着从太湖侧畔奔向大山深处,土家苗寨“实验田”召回“洗”过脑的耕耘者。吉首市第六小学教务主任陈江平,对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训练”的理念感悟很深,返校后重点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场面、“从现实到联想”等方面进行仿写训练。在教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时,他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连接复句,稍作分析后,便指导仿写、拓展。“童年像一条河,幸福飞快地流着,模糊的记忆中看不清河底的沙石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河边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我家屋后的草坪像一块浅绿的地毯,中间点缀着一些小花,这些小花多数像小喇叭,仔细一听,仿佛“哒哒”地吹着。”……学生用情仿写,句句流淌清新。彭治萍所在的吉首市社塘坡学校地处苗族聚居区,学生学习汉语比较困难,作文水平更是难以见长,她认真分析后决定从日常的点滴积累做起。教学五年级《西风胡杨》这篇课文,她发现第2、3、4自然段都是“先总后分”结构,要求学生大胆练笔,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动笔很轻松。《我的战友》第7自然段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她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写真实感受,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此外,她还经常进行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训练,学生专用笔记本上洒满了她的汗水。吴正芳系首届小教大专班定向委培生,参加工作才几个月,担任班主任兼学校救助专干。她克服贫困留守学生多、管理救助难度大等困难,日常数学教学折射“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价值取向,传递“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学习理念。

三、峒河岸畔著风流

2012年11月26至27日,“金色种子”培训学员汇报展示活动在四桥流水、碧草蔓波的峒河岸畔举行。那两天,吉首市第二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鲜花含蕊娇艳、灯光散射喜庆。数学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主题汇报立体感强、充满时代气息,三句半、苗歌等节目多姿多彩、“专业味”十足。语文组整个展示内容结构清晰、透发魅力。“理念践行分享”,吉首市第二小学彭碧莲、吉首市乾城德雅小学杨华分别执教六年级《望大陆》和四年级《观潮》,他们饱含深情的诵读、语句之间的巧妙勾连、文本密妙的浅显揭示,赢得了与会专家、评委、校长们的“啧啧”称叹。“风采展示”,吉首市谷韵民族小学王莉、雅溪小学张术稳甜美的回味,再现了苏州大学学习、生活的五彩花絮。意蕴还未散尽,情景剧――《梦想课堂》倾力上演。上篇《忆江南》,6位学员打开尘封的“学习日志”,天堂学府充实、繁忙的旅程历历在目,吉首市第五小学吴利娅不禁哼起了《太湖美》这曲动人的民谣……下篇《看今朝》,分享精彩的探索与实践后,全体学员朗诵诗歌《老师的心愿》,选择无悔的豪迈、铿锵有力的誓言,将活动推到了最。

2013年4月,60余名教师先后汇聚吉首市己略学校、吉首市二小、吉首市三小,开展城乡互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企盼许久的悠悠峒河含着微笑奔向远方。

第9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话;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

如在《永生的眼睛》中,教师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同学们,这一家人愿意捐赠眼角膜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