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校汇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旅游;教学;运用
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教学界存在着旅游学理论输入(linguistic theoretical input )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旅游教师掌握的旅游学理论知识和自己的旅游实践似乎成了两张皮。正如Lewis(1993:189)指出,“很多旅游老师研究旅游多年,但是他们的理论学习――哲学、旅游学、旅游学等――却没有经常和教学法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他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就显得太抽象,使教师看不到其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许多中职院校旅游院系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的外国旅游学及应用旅游学专业课程,如《普通旅游学》、《应用旅游学》等。可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忽视了这些知识在旅游学习中实际应用。学生往往学了不少旅游学及应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却不能把将这些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旅游学习。从旅游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职的中职生旅游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职生旅游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职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职生旅游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职生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思想素质。中职生学习建设在整个中职生旅游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中职生旅游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认识和探索
(一) 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共同思考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进步的目标。学生在进行旅游学习时,要时刻把握一点就是运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正确的信息来理解旅游的旅游背景。这就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反思能力与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课外的背景知识也需要广泛的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旅游旅游的内涵及文化。作为旅游教师,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能够完整不缺地教给学生外,还需要具体文献地参阅,培养学生自主去学习,充分利用资源非常丰富而内容充实的教材。重视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
传统的旅游教学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中职旅游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中职,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没有结合具体的对象和独特的内容对本省中职生进行旅游教学,并且现有的旅游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抽象不生动,特点不突出,显得旅游教学空洞乏力。
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从旅游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职的中职生旅游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职生旅游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职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职生旅游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职生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思想素质。中职生学习建设在整个中职生旅游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中职在中职生旅游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中职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获取知识能力,旅游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前的旧式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教学要求,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在发挥自我潜能,让他们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王苗;付立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近几年,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的深入开展,我校开发了建筑装饰技能实训课程。学生在实训场地,分成若干组亲自动手完成内墙抹灰、瓷砖粘贴、壁纸铺贴、木地板安装等施工项目,取得了课程改革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各级实操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名始终承担一线授课任务的教师,客观看待这些年的实训课程,发现有些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着眼于授课教师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的控制两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仅供类似实训课程教师参考。
二、专业课程教师要切身体会并掌握实操技能
很多教师上了多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课堂实操演示实际都是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完成。这种校企结合的授课模式固然值得推荐,但并不意味着组织课堂教学的校内教师就不用学习并提高实操技术。
例如在内墙抹灰单元,有些女性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女性无需动手进行操作。然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即使企业师傅指导的再到位,初次进行抹灰施工的学生几乎都会遇到水泥不断从墙上脱落的情况,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拌制砂浆过程中对水灰比控制不当。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刚接触抹灰工具,对手握铁抹子将砂浆涂抹在墙上时的力度掌握不好,造成粘结不牢固,只需要多次练习体会即可避免问题反复发生。此时,作为校内授课教师,如果没有亲自体会过抹灰工具的重量,没有独立进行过抹灰施工,没有感受过砂浆上墙的力度,那么对于学生这种常规问题就缺乏指导性, 无法给学生提出正确的建议。诸如此类隐藏于理论知识和普遍技术之下的微观细节,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切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技巧。
为改进此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均要求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双师型”资格。故教师本人,无论职称高低,性别如何,都应主动到生产一线进修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只有真实当一回施工人员,才能向学生传授可靠可信的知识,名副其实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次,由于现实环境所限,很多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线实践,为了不耽误教学,又能提高实操技能,校内教师应当积极向课堂中的企业教师请教和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动手环节单纯抛给企业教师。
三、有效改进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真正发挥其作用
装饰技能每个实训单元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体现的,任务一般按照各自特点分为若干环节,每个任务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以汇报总结环节作为结束的。由于装饰技能课程本身特点,所以每个任务的核心工作都体现在施工过程和质量检测中,当核心工作结束后,学生通常就感觉该单元已经完成,知识已经掌握,并不重视汇报总结环节。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改革后的新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应当进行汇报总结,为下一个学习单元做好准备。
这几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中,我都保留了学生的汇报总结ppt文档和演讲照片,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反思。
第一,学生普遍将汇报总结这样的小组活动自行转化成个人活动,由小组中的某个人全程完成ppt文件制作并进行上台汇报演讲。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认为ppt文档制作有一定难度,除了技术难度之外,学生还要将整个任务从最初明确任务到收集材料、施工及质检有机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重点有特点的总结,同时配以图片、文字解释等材料,最终呈现在ppt文件中,由汇报者有条理的进行演讲。整个过程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全组组员的,初衷是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复习并整理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所有材料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实现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小组都将涉及ppt文件制作的核心问题和演讲工作,统统归到某个擅长电脑操作或善于表现的组员身上,或者完全成为组长一个人的苦差事。
第二,上台演讲的组员一般都是善于表现的学生,他们只想通过这个机会单纯的表现自己的口才或者胆量,并没有提前对文档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和组员就整个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过全面讨论分析,无法达到演示目的,这也显示了中职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加强了对每个单元汇报总结环节的关注力度,不能只重实操,避免汇报总结阶段变成整个单元的“鸡肋”。
首先,向学生讲解ppt汇报的目的和软件本身区别于其他软件在演示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ppt文档制作时的关键技术点,解决制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其次,逐一帮助每个小组整理分析任务实施全过程的要点,每个组员都参与制作前期的讨论,做好记录,不但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同时又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对每组制作的文档草稿进行提问和评价,引导组员思考可改进之处,使文档体现整组特点,表现出每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并引发学生对于不足之处的反思。最后,在ppt演讲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进行轮换演讲,当众接受所有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检验任务完成效果,对学生进行客观打分,同时也鼓励组与组之间再次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推进,教师发现,只要坚持每个单元进行这样有效的汇报总结,学生慢慢将接受并适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了自信心。
四、总结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一: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管教方式
学校组织基本上是一种科层威权体制,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及教师扮演威权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中职学校,管理压力更胜于教学压力。职业学校行政人员及教师(特别是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了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学校的要求,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尤其是当学生违规时,学校老师或行政人员则会采取惩罚措施来维持秩序,甚至威胁、命令学生,对学生加强行为控制。班级内部发生的事情,一般由班主任自行处理,情节严重者会向德育主任汇报并备案。班与班之间的矛盾或打斗,理应先由年级组长进行协调处理,再作汇报。但许多班主任嫌麻烦,无耐心认真了解事情经过,往往直接送交德育处处分。而德育处主任一般让违纪学生写下事情经过,之后分别谈话,再者侧面调查或借助监控录像,处分之前通知家长到校告知对该学生的处理意见,最后全校通报公示。实际上,德育主任并非全然了解违纪学生本人,或许事情经过洞察分明,但探究违纪事件的真正根源并非明晰,处理学生时大多也只是为“严肃校纪校风”而息事宁人,事件的隐藏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部分被处分学生表面应承,实则内心有说不出的隐痛,最后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就变得十分疏离。当学生之间连成一气时,就公然表现出违规行为,无视学校的权威。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二:师生关系
史基米德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教师的态度愈倾向人性化,则学生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认同学校的文化;反之,教师愈具有专制的倾向,则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愈差。学生不具有向师性,自然就不会尊重教师,就不会服从教师的教导,学校的主流文化就很难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中职生这样的一批中考失败大军,自身的定位要求和家长的教育重视度较低,整体素养较差。在现实的教学中,他们的表现时常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教师时常会给部分出格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每班的问题学生至少十人左右,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那些成绩、表现相对较好的学生身上,对所谓的“差生”基本上不管不问,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差生”认为,教师根本不关心他们,也不喜欢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还存在体罚的情况,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引发对教师权威的进一步怀疑。本应该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破坏了,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中,极易造成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反感、抵触,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和主体价值观的排斥。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三: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
威利斯的研究发现,反抗学校的学生往往认为学校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将来的工作无关。既然学校的课程本身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更加可能导致学生反抗行为的发生。这种观点后来被有关学者的研究证明,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时,学生的理性求知就会与教学相悖,当这种相悖达到学生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对立和反抗。如有些学校尽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硬件条件特别是专业课的配套实训条件还是比较欠缺的,且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多属于理论、抽象层次的材料。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这些抽象的学习材料难度比较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如高一学生数学教材里居然设有微积分,电子专业的专业课教材竟是高校学生用书。连中考都不能过关的他们,理解掌握这样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可能。这样的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入学不久就会产生落差、失败感和挫折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又没有实训场所进行操练学习,致使他们感觉学习是教师强加的,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却远离专业、远离教学,在学习上产生消极的态度。当消极的学习态度继续恶化或蔓延到其他方面时,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产生反感和抵触,如对教师的提问不理不睬、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直接发生冲突等,于是中职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也就随之出现了。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四: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协助学生学习将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事实上,学校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学生角色需求的多样性,而以学生的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美国社会学者柯恩认为,当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学校的单一标准时,便产生了适应上的窘境。这些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因为“同病相怜”而结合在一起,并认同一套他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或行为模式,此时,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当前南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追求什么升学率,但学生的ATA考试、市民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就业实习压力让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造就了教师以所谓的证书来评价学生,以拿证为尺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在考核证书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证书成了对学生的“评鉴”,成了区分优等生、差生的标尺,甚至有的学校根据证书数量及等级进行实习推荐,也使得学业较弱的非“问题学生”对学习、对教师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加入“异军突起”的队伍,产生叛逆的行为。
此外,学校文化与评估标准直接涉及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学生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学校入学制度更多地采取非选择性的入学方式,因此,学校中学生的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由于中专校的生源不仅仅局限于同一个地域,所以学生的异质性程度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更高,这就客观上形成了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其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常常与学校的要求不一致,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某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家庭或地区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方式,但是,这些语言和行为方式可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由此,这些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也违反了学校的主流文化,被归为反学校文化之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背离学校主流文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践能力;多途径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要想学好语文,就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语文学得好不好,不在于分数多少而更在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高低。这是笔者若干年语文教学的感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是体现中职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中职语文实践能力具体就包括“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通过以下途径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依托教材,丰富创新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资源之一。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贴近生活,积极实践。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探究。如此,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譬如在上《奇妙的克隆》这类科普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鼓励他们课后动手自己查资料,了解克隆、杂交、试管婴儿等新名词,然后在课堂上陈述了解过程,学生因此学习情绪高涨。其中一个同学将童话故事《小壁虎找尾巴》,与自己平时观察壁虎的经历相结合,很好地为全班同学阐述了自己对克隆的理解。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传授方法,学会学习。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在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常有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们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
笔者在教学时,有意识的介绍查找资料的方法及途径,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培养其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笔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就会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
可以说借助网络,教学每篇课文时,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搜集资料,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往往比老师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3.提供平台,交流互动。在课堂上,笔者把全班课桌摆成梅花型,便于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在教学《项链》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笔者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在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上,各小组之间争锋相对,却都能从课文出发,言之有据而不拘泥于现有的观点,这就很能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阅读、实践激活语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能力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靠教材的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鼓励读书,营造书香氛围,广泛地阅读是关键。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下发补充材料等,让学生常常有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学习 “唐诗宋词选读”这一单元时,全班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背或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诗词意义独特的理解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图书漂流、读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导入多元教育理念,让学生会评价交往
关键词:中职学校 应用文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一、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没有目的性,认为学习应用文没有用处
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加之中职学校“动手能力是真理”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学起来抽象、呆板、枯燥乏味,这主要是因为应用文写作课上教授的理性的东西很多,感性的东西少。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太大帮助,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现有的应用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脱节
笔者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虽然上、下两册语文教材都有关于应用文的部分,但内容仅限于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和计划,而对会议记录、总结、请示、汇报、社会实践报告、说明书等这些可能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容却没有涉及。学生如果想学习这些内容,就只能再买专门的应用文教材了,但是专门的应用文教材是否适用还是未知数。
此外,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提供的应用文范文材料过少,而且有些并不适用。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和接触的知识面也有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地解答,导致教学效率降低。而且教师的解答如果没有课本作为支撑,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就不高,并很容易遗忘。
3.教师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较大
应用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述各种应用文写作格式为主。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应用文写作,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研究。
二、改进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的措施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材教法的明显滞后,导致目前学生厌恶学习应用文,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一毕业就意味着走向工作岗位,在现实中,总会用到应用文,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工作心得、经验教训甚至是工作细节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这就意味着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应用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应用文。应用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大至处理国家大事、政务,小到日常生活中交际应酬、传递信息等都离不开应用文。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生产活动都会用到应用文。
2.编制符合中职特点的应用文校本教材
根据学校实际,编制应用文校本教材。在新教材中,加大对每一种文种具体写作知识点的讲述,相应地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述,将知识点讲细、讲具体,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作为案例。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例如,在学习启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有目的地在生活中收集材料,然后共同整理材料,并且进行写作。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中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得以发挥。首先,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设置多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再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最后,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职语文 口语训练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习重在“谋职”,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以“有用、能用、够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口语训练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进行交际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但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同普通中学大同小异,缺乏一套具有鲜明的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及评估体系。
为切实改变语文课实际教学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偏离的现状,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校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开发了校本教材(《实用语文》),并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公文写作、硬笔书法、口语训练等内容。我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校本教材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心选择材料,规范教师语言,保证教学质量。
口语训练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
口语训练的材料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二是课外材料。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选取了大量的课外材料充实到口语训练当中,根据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的“六性”原则,将课外内容分布到每一单元的知识点中,如交谈、讲解、即席发言、辩论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有关口语训练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
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实用语文》“交谈”这一章中引用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所谓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的口齿伶俐,虚文缴绕的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合于伦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这就使得学生明白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高下之别,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也有文野雅俗之分。在此基础上,活用“触龙说赵太后”、外交故事等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材料,说明口语交际中需要注意的三点问题:一是要善于提出并把握话题;二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倾听;三是要根据对象、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用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实用语文》“交谈”这一章中安排了以下训练内容:
1.按照下边的规定情境进行交谈训练:
(1)甲打电话到某单位找乙,乙不在,甲托接电话人转告乙,要乙于某月某日晚某时到某同学家参加该同学的生日聚会,并把向甲借阅的一本《唐诗鉴赏词典》带去。试模拟甲和接电话人进行电话交谈。
(2)某职业高中向附近某工厂借用大礼堂半天进行文艺演出,试以校学生会代表和厂工会主席身份进行洽谈。洽谈内容要涉及使用时间、参加人数、灯光设备、安全保卫等各项具体细节。
(3)模拟外地来客和本地居民的身份,以问路、打听老住户、寻访二十年未见面的老同学为内容,进行交谈训练。交谈时要注意称呼和用语。
2.利用假日到一位初中(或小学)老师家去拜访。
拜访时要问候老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要简要汇报自己在职业高中学习的情况,要注意进出门时的礼貌用语。
3.以实习指导师傅为对象,组织一次实地采访。
要求:采访前要拟出采访提纲,确定采访的目的和任务;采访时要认真作好记录;采访后根据记录写成采访纪要,要尽量使用被采访人的原话,看看口语表达有些什么特点。
这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而创设的情境,可操作性强,给学生创造了口头表达的机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说话能力。
三、优化口语训练过程,教会学生方法。
在口语训练中,除了教会学生“听”“说”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要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的变换及时做出调整。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十分重要,要做到自然、礼貌、大方。在实际的口语训练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和表情姿态不相符,有时非常紧张,既不知该如何开场,也不知该如何收场,至于在说话过程中突然“卡壳”都是常有的;有时非常拘谨,只知自己说完而完全不管对方;有时太过随便,信口胡诌,甚至不由自主地带上口头禅。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就要适时的提醒,给予恰当到位的指导。另外,教师要变换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表现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发言内容加以分析,汲取精华,边听边动脑,去分析别人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观点,又是用什么论点证明的;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说话的语境、说话者的体态、语气、语调,等等。
口语训练的教学探索任重道远。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样的摸索乐趣无穷。以上就是我对口语训练的一点浅薄的见解,祈望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事关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发展。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双师型”培养;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日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规定》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这项工作,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2011年开始,我校分批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和实践,同时制订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试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实践和探索,五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确定选派原则
学校根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期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分期培养计划,分批、分层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按以下原则选派:
(一)优先安排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评职称急需条件支撑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优先安排校教坛新秀到企业实践。
(三)优先安排无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明确实践任务
下企业实践前,学校需与实践单位商定实践内容,实践内容应与所从事专业教学或课程的要求相一致,明确实践任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任务有:
(一)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劳动定额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
(二)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
(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四)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利用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会计、税收、营销等方面咨询或培训工作,实现双赢。下面为我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期6个月实践的工作任务与时间安排。实践内容在6个月(约24周)内完成。其中入场教育与安全教育、企业管理、岗位规范、企业用人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其它岗位可轮岗。(见表1)
三、多种实践形式
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主要实践形式有:
(一)挂职实践。主要是选派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科科长到企业挂职总会计师助理、财务总监助理或财务科长助理,要求利用寒暑假时间和工作周每周安排不少于一天的时间到企业学习,挂职时间周期一般为1年。
(二)脱产实践。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具体实践内容由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实践教师需要全脱产到岗工作6个月,实践期间视同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
(三)弹性实践。教师到企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时间,安排采取全脱产以外的灵活实践形式,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实践时间每年安排2个月至3个月,以2年为一个周期。具体由参与实践的教师、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四、严格管理考核
(一)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应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申请表》,经科室推荐并提交人事科报经学校研究批准后实施。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一般不再承担教学工作,但应定期向所在科室汇报实践情况。
(二)由学校牵头,签订学校、企业、实践教师三方参与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依据。实践期间采用“员工+学徒”的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教师的实践效果,实践教师以培训企业管理和考核为主。实践教师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与评价。企业考核包括考勤和业绩考核。采取企业员工的考勤制,由企业按照员工的考勤方式每天进行考勤(打卡制或签到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业绩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由企业相关部门完成。实践教师必须遵守企业员工基本守则、考勤制度和工作纪律,保守企业秘密。实践期间,学校定期到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反馈。
(三)企业实践结束后,企业要对实践教师的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鉴定。实践教师要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实际,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总结,汇报、交流实践体会和实践成果,同时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总结表》,由实践企业、学校考核小组考核鉴定,确定考核等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四)学校成立教师实践锻炼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校领导、人事科、教务科及所在学科(教研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教师实践锻炼的考核工作。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如严重违反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或未按计划完成实践,无故缺岗者,实践考核不合格。考核结果送交校人事科备案,并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实践考核结果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五、制度措施保障
(一)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安全教育,会同企业做好实践教师的管理工作。确保实践教师的人身、财产和交通安全。
(二)学校要定期与企业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实践期间的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和任务进展情况。
(三)实践教师应自觉遵守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按照要求完成企业实践任务。
(四)经学校批准脱产到企业单位实践且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实践期间的奖励性绩效按平均数发放。年度考核及聘任期考核时,教师实践期间的工作量,根据实践锻炼的时间,视同完成相应岗位要求的基本工作量。教师实践期间的相关费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景武,田立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校企合作构想[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报,2012(2):44-46.
[2]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下达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3年度国家项目任务的通知》(闽教人〔2013〕78号).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主要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合金材料的特性与用途及钢的热处理等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正确地选择并合理地使用金属材料,能合理安排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性能,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专业性较强、概念抽象、偏重于实验,而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又不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借助于黑板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分析金属的力学性能及组织结构,介绍钢的热处理以及常用金属材料――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的一些基本知识。故而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难于理解,学习难度大,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教师教起来也很辛苦,教学难度较大。尽管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多讲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没有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没有较深的认识,更不知如何去应用,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一,按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中职生源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低下”的学生,并且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每况愈下。其二,教师的学生观未能转变,教师应当用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那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也就是说,普高学生的智力类型适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即适于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可能更适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于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等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其三,课程模式陈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错位,教学方法与普教雷同,与学生的智力类型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缺乏工作的成就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那些抽象且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形象、恰当的实例加以体现,使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领域知识有一个感性认知,笔者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探索。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应采用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他们的智力类型,多让他们进行现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本着这种想法,并受德国“双元制”培训的启发,笔者决定对自己担任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个教学围绕着材料选择和安排热处理工艺两个教学活动展开。教学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阶段:材料选择;第三阶段:安排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实践和对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课程的教学需与钳工实训课在同一个学期开展。
(一)学习基础知识
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选择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等)以及钢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等。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要借助于拉伸试验,让学生清楚何谓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等,它们分别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如何衡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齿轮(已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里学过)的性能要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用途;然后,给出一些学生了解的零件,让他们分析这些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
钢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要借助于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观察实验,让学生清楚三种钢的室温平衡组织分别是什么;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怎样变化。在钳工实训课里,分别给学生20、45、T8、T12钢等四种钢料,让学生依次锉削或锯割,通过他们亲身感受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二)根据使用要求选择材料并加工成工具
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教师先以锉刀(学生进行钳工实训,对锉刀很熟悉)为例,分析如何根据工件的服役条件来选择材料,然后教师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强弱,均匀分成4组,每一组确定一名组长,接下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对给出的零件或工具进行材料选择。第一组:螺丝刀;第二组:弹簧;第三组:手锤;第四组:刮刀。同时宣布考核标准。让学生通过本过程,掌握材料选择的步骤:了解工件的服役条件确定它的性能要求选择满足条件的材料等。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定,教师进行总结。
加工成工具 教师按照学生选择的材料进行备料,各小组成员领料,并按要求尺寸加工出成品(此过程主要在钳工车间进行,应与钳工教学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三)安排热处理工艺
介绍常用热处理方法 让学生了解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目的、操作方法、处理后的组织(非重点,提一下),掌握其应用。
确定热处理方法 教师先以锉刀为例,介绍一下它的热处理:为改善组织,消除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而进行的预先热处理――球化退火;为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而进行的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接下来,让学生确定自己加工出来的工件的热处理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定,教师进行总结。
进行工具热处理实践 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热处理方法确定它们的热处理工艺,然后让学生按照热处理工艺对本组剩余的四个工件进行相应热处理。由于是高温作业,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跟学生强调操作安全,并做好演示工作。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中职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能够学有所得,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是我们每个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多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探索。
首先,我们中职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者,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关心热爱和尊重学生一切,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他们进行情感投资,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在教学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个性发展空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成为想学、爱学、会学的人
其次,我们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到总有一种新鲜感。课堂上可以分组进行小组竞赛、编排游戏、角色表演、采访汇报、双人、个别活动训练等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既能学到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交流,在应用中尝到学英语的乐趣。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2.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机、语音多媒体设备等)和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简画笔等)来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意识,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3.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活跃的、喜欢表现的学生和内向的同学搭配在一组,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挥其个性中积极的一面,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情景和任务。如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时,让活跃的学生带头,领着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做书面习题时,可以多请性格内向的学生去完成。把握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做到针对中职生情况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常结合课文讲些有趣的小故事、介绍英美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听听英文歌曲等,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再次,我们必须指导针对中职生学英语的学法。
教师要加强中职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中职生有效学习英语是维护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系统地掌握。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最大限度地学习英语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最后,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